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六章  福音派運動

 

    宗教改革帶起幾個民眾運動,有:敬虔運動,清教徒運動,循道運動,和福音派運動。你或許會問聖公會又如何呢0我們就從歷史的角度談談聖公會靈修運動的興起及沒落。不俏聖公會的人認為她持妥協的信仰,因為從十六世紀起英國教會直接受英國皇室的控制,就是今天聖公會的主教亦直接由英國首相代表皇室委任。

 

    但聖公會的靈修有一特質是我們不能忽略的,即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的敬虔。英國國會在一五四九年很快通過此書,而此公禱書從籌劃到印刷僅僅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在很短的時間內英國大主教克藍麥(Thomas  Cranmer)要求每間教會在崇拜時使用此書。英國聖公會的靈修即在於這本公禱書,其對教會的影響力至今還能看到。公禱書非常重視認罪和在神面前痛悔,亦強調神的護理和神對人生活的細節及責任的指示。公禱書出版後,多次修訂,增加了人在神面前時代性的責任。公禱書維護了聖公會的靈修生活,它為教會的崇拜提供了靈修最低要求的保證。各地住堂牧師可能道德敗壞,但教會不會因此崩潰,因有公禱書的支援,為教會提供崇拜的架構。雖然聖公會的歷史多次不振,然而公禱書卻一枝獨秀。

 

福音派運動之由來及其主要人物

 

    這一章的重點是聖公會內部的複興運動,即十八世紀末興起的福音派運動。此運動有三個重要人物,即懷特飛(George  Whitefield  ),威伯富士(William  Wilberforce)和沉美恩(Charles  Simeon  )。首先我們來談談導致此運動的因素何在。第一個因素是十八世紀初,市面上有很多的靈修著作,其實從十七世紀開始已是如此。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司古哥(Henry  Scougal)在一六六七年所出版的《人靈魂裏的神的生命》(  The  Life  of  God  in  the  Soul  of  Man),和十八世紀初杜德瑞基(Philip  Doddridge)寫的《靈魂的上升和進展》:還有以撒華滋寫的聖詩,亦影響了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cy)所寫的聖詩。這些著作維持了人對靈修的看重。

 

    十八世紀後期,福音派的運動不單是時尚,亦是一新的傳統。時尚在於:一、他們舉辦大型的露天聚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懷特飛是首先開始這種大型聚會的人。二、人關注靈魂得救。此運動超越了聖公會的教會架構。由於不肯假設受過嬰兒洗禮的都是基督徒,引起聖公會領袖的不滿。

 

    十八世紀中,牛津大學開除六個學生,理由是他們花太多時間祈禱。懷特飛寫了一封信給牛津大學校長,信中說:「既然校方介意這些學生祈禱過多,為何不介意其他學生常說咒罵的話呢0」可見那時福音派人士受人排斥。

 

    至於福音派運動的傳統之根源,則來自英國的清教徒運動,和歐洲大陸的敬虔運動。

 

懷特飛:循理運動創始人,慷慨讓賢

 

    很多人以為約翰衛斯理是循理運動的創始人,其實不然,真正的創始人應該是懷特飛。他不單是循理會的創始人,亦是第一位福音派人士。懷特飛之父為酒商,在蘇格蘭之格拉斯哥(Glasgow)經營一間旅館,同時販酒。他幼年喪父,年輕時生活失意、放蕩。後來上了牛津大學,靠服侍富裕的學生賺錢繳學費。上大學後,開始追求過敬虔的生活。一年後與約翰和查理衛斯理二兄弟成立聖潔團契(Holy Club)。他原是一位出色的演員,曾考慮以此為專業;後來放棄這個念頭,接受牧職,進入教會事奉。他與衛斯理二兄弟為好朋友,但才幹比約翰衛斯理要強。

 

    有一年的暑期放假,他回到家鄉格拉斯高,開始循理宗的第一次聚會。他被當地的信徒推舉為領袖。隨後他找了一批年輕的助手,幫助他推動循道主義(Methodism)。他幫助約翰衛斯理在英國布裏斯托(Bristol)開始工作,又在倫敦及其他地區發展工作,建立教會,並讓這些青年人負責繼續各地的工作。

 

    一七三九年懷特飛首次到美國喬治亞州宣教。他離開英國不久,約翰衛斯理起來反抗他的權威,不理會他的指示,私自到了倫敦,並控制了懷特飛在當地建立的一間帶頭的教會。一年後,懷特飛返英,面對的是公開的反叛。為了基督的緣故,他不願搞分裂,就不聲不響地退出這個運動,讓約翰衛斯理領導。從此懷特飛默默無聲以終。他比任何傳道人都慷慨,甘願放棄事奉上的雄心大志,作了眾宗派的僕人,以僕人的身分到各個宗派的各教會事奉。同時他亦開始在貴族人家展開工作,有一位貴族介紹他認識很多宮中的婦女,因此他晚年的事奉多半是在豪門富戶的小客廳私下默默的進行,這為後起之秀威伯富士奠定了事奉的根基。

 

威伯富士

 

    威伯富上來自英國一富戶。他十三歲喪母后,被送到倫敦與親戚同住。這對夫婦是循理會的會友,他們的敬虔在年輕的威伯富士心裏留下極深的印象。但這對夫婦的兒女卻認為他們對宗教過份狂熱而感到懮心,於是把威伯富士送到劍橋大學念書。他在廿一歲完成學位,成為當時英國國去最年輕的議員:不久,他成了當時只有廿四歲的首相庇特(William  Pitt)的好友。

 

    庇特希望威伯富士繼承他為下一任首相。但威氏廿二歲時與劍橋的一位同學結伴到法國南部渡假時重生得救。而影響他的是司古哥的書《人靈魂裏的神的生命》。回英後,神逐漸賜他二個異象為其一生事奉的目標。首先他以先知的身分寫了一本書責備當代教會的自滿。其次是廢止黑奴制度。首相庇特為自由派,支持他廢除奴隸制度:但他也警戒威氏說,他在宗教上慢慢狂熱起來,竟寫書談何謂真正的基督徒,這麼做的結果,是要放棄他的政治生涯。

 

    不顧一切的威脅和壓力,威伯富士在一七八四年出版了這本書。出版商原來認為這是一本賠錢書,只印了五百本,豈知一年之內,這本書成為當時英國最暢銷的書。

 

克來彭派

 

    威氏有一親戚桑頓(Thorntons)在倫敦近郊買了一塊很大的產業。計劃在此發展一群頗有影響力的基督徒政治家;這群人後來被稱為克來彭派(Clapham  Sect)。住在這裏的有印度的總督,東印度公司的董事長,還有幾位英國國會議員。晚上他們在一起祈禱,並籌劃從事社會改革的策略,其中首要的是廢除奴隸制度。一八0四年威氏在英國國會成功地通過廢除奴隸制度的一條法案;又經過多番的努力,在他死後三天通過一條法案,就是在整個大英帝國廢除奴隸制度。可惜只差三天,他沒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一生努力的成果。

 

    這一群英國社會的基督徒領袖和思想家關注個人和社會的屬靈狀況,這在教會歷史上可說是非常突出的。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有雄心大志。由於他們與印度總督和東印度公司的總裁的關系,於是決定差派宣教士到印度,名義上由總督委任東印度公司的牧師。這個消息令東印度公司的工作人員感到恐慌,因他們的生活不道德和私藏印度委,公司內有牧師對他們很不方便,故此竭力反對。

 

    但一八一0年第一批宣教士被差往印度。其中一位是廿歲的馬丁(Henry  Martyn)。他將未婚妻留在英國,獨自赴印,在印度工作八年之久。他的日記是一部佳作,將內心掙紮和苦惱一併倒出。因其未婚妻不願到印度與他一同宣道而與之解除婚約。馬丁知識淵博,在劍橋時學了波斯文;他特別偏愛此語文,但學時卻不知將來對他的事奉有何作用。豈知抵達加爾各答後,他的首項工作即將新約聖經譯成印度最通行的一種語文,而此語文滿了波斯語文,若不懂波斯文根本無法承擔此重任。其後,他又將新約譯成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八年之內他完成幾項艱巨的工作。跟他一比較,我們的生活又如何呢0經常怠情。馬丁為了更多學習阿拉伯文,起身前往現在的巴基斯坦和波斯。最後,因疲勞過度,死在東土耳其的邊界。當時他只有廿九歲。

 

    一九八六年澳洲聖公會的大主教羅恩(Marcus  Loane)在百般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重蹈馬丁的腳蹤,從加爾各答直到東土耳其。發現馬丁的墓碑被阿拉伯人所毀,於是重修墓碑,以紀念馬丁。馬丁是受了白瑞勒(David  Brainerd)所寫的日記的影響。大主教羅恩又遠赴美國東北部,重蹈白瑞勒的腳蹤。白瑞勒的日記在一七六0年由愛德華滋出版。他廿九歲時在美國印第安人中去世。他和馬丁的日記又影響了蘇格蘭的馬欽芮(Murray  MeCheyne),大主教羅恩又到蘇格蘭重蹈馬欽芮的腳蹤。馬欽芮卅歲時逝世。這就是奉獻給神之人生命力的影響,他們雖然死了,仍舊說話,不斷地啟發人效法他們的榜樣。

 

    克來彭派這個團體的夢想,是要在非洲為自由的奴隸建立一個基地。一七九0年和英國政府磋商,取得獅子山國(Sierra  Leone)這個地方。十年之久,他們自己掏腰包管理這個範圍不小的地方,將一千多名自由的奴隸遷到那裏居住。十九世紀初,他們說服英國政府接納此地方為殖民地。凡是人能作到的,他們都盡力而為。

 

    一七九0年,有一天威伯富士到倫敦西部的捷得爾(Cheddar),同行的有一位女士哈拿摩爾(Hannah  More)。他發現當地教會的腐敗,又沒有主日學。就對摩爾說,這是你的工作,開始主日學吧!十年內,摩爾女士在英國各地成立主日學,總共有十萬個小朋友參加主日學。主日學運動就是這麼開始的。今日英國一些在運動界頗有名氣的足球俱樂部,當初開始時是主日學運動的一部分:他們打球前唱的詩歌,即十九世紀初主日學運動留下的遺跡。

 

    克來彭派這個團體是一群獨特、突出、有影響力的基督徒,他們為英國作了不少社會改革的工作。我最近還開始研究這些人的第四代子孫。廿世紀初,特別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英國有一出名、世故的文學人士的圈子,名為布隆貝裏圈(Bloomsbery  Circle),他們深受哲學家摩爾(GEMooer)的影響,其中包括羅素,戲劇家臥爾夫(Virginia  Wolf),文學家何思裏(Hustly),和當時著名的一些藝術家,幾乎全是克來彭派的後代。然而這些人現在卻完全沒有信仰,他們以同性戀為潮流,以姦淫為藝術,完全違背當時的社會道德,帶出我們現在所謂的性革命。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神沒有孫子。克來彭派這個團體如此大的影響,在一世紀之內竟完全消失了。他們的子孫與他們完全相反,帶來的是不道德的影響。

 

沈美恩

 

    克來彭派這個團體某些成員在英國國會活躍時,其他住在劍橋的成員中有位沈美恩,是位深具影響力的人。他在完成神學教育後,被按立為聖公會的牧師。他本人受牛頓(John  Newton)的影響不小。牛頓乃當時福音派的代表。

 

    沈美恩以販賣奴隸起家,後來受一位親戚的影響,悔改歸主。按立牧職後,被派到劍橋工作。當時教會的牧師一般沒有正式的訓練,通常是第三或第四個兒子。因為一般來說,長子繼承家庭的頭銜和產業,次子和三子可能參軍或加入東印度公司。家長無法再為其他的兒子安排工作,於是就把他們送到教會。他們雖然舉止大方,有紳士風格,但卻不知怎麼講道,這就是沈美恩的背景。他開始講道的頭七個年頭,非常失望,遇見許多困難。從他開始傳講福音派的信息,教會的長老就把教堂的椅子鎖住,不讓會眾坐著聽道,他們只好站在走廊上聽道。那些反對沈美恩所講之道的人,向他投爛蘋果和壞雞蛋。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沈美恩深感他不適合再繼續講道,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怎樣講道,七年後他決定辭職。

 

    正在此時,附近一位仁慈的浸信會牧師,翻譯了三本法國基督徒在十七世紀末寫成的一本有關怎樣講道的巨作。沈美恩開心的讀了這本書,這是平主首次有人教他怎麼講道。這個經歷完全改變了他的事奉,結果他在同間教會繼續講了五十四年的道。在他過世前,坎特布裏大主教常說:「不要問我有關我手下的牧師,因為英國每一位有影響的牧師都非正式的經過沈美恩的訓練。」沈氏教導人他如何在軟弱中學習,每逢星期五晚他都與學生在家聚集,談論他在困難中學到的慘痛的教訓。

 

    我最近出版了一部沈美恩講道集,這是從二千四百篇講章中挑選出一些特別論及福音派信仰的重要信息。沈氏出版了廿四集講道集,他跟讀者說,每天讀一篇,七年便可讀完。自從這套講道集出版後,直至今日還沒有完全再版過。

 

    沈美恩的經歷給我們的教訓,是人若忠於神的工作,在小事上對神忠心,纔可以成就大事。沈氏講道的一項基本原則,即以經解經。如果聖經某些地方要你持加爾文主義,另外一些地方要你持亞米念主義,那麼你兩者都要持守。要客觀,要開放,看重聖經的教導,過於對支持你的人的期待。這種開放的態度,使他的講道大有能力。

 

哈拿摩爾女士

 

    前面我們提過另外一個對早期福音派運動影響很大的女性。既然華人教會婦女的參與很多,我們更當多瞭解哈拿摩爾這位姐妹。她的父母一共有五個女兒,父親是個教師;其父母成功的培養五個女兒,每一位都受了上好的教育。哈拿曾經訂過婚,但六年後未婚夫仍不想結婚,哈拿認為未婚夫既然不能下定決心,她只好決定自己的前途,於是決心像其他四位姐妹一樣守獨身。

 

    她對文學頗感興趣,後來成為英國受教育最高的女性,與著名的文學家約翰生(Ssmuel Johnson),戲劇家加立克(David Garrick)為好友。摩爾女士是十八世紀末最出名的女性,她亦是當時英國思想家領導的心腹,亦是克來彭派的外圍人物。

 

    十八世紀的女性能為神做什麼呢0她可以寫作。事實上,哈拿寫了很多的靈修著作,出版數百萬本的書;在一八一八年她已出版十九本書。她在世的最後廿年有很特別的事奉,她的讀者從世界各地來拜訪她,家中的客人川流不息。此外,她亦是威伯富士的好助手,鼓吹廢除奴隸制度。一八一一年她寫了一本很重要的書,闡明福音派的信仰,書名是《實際的敬虔》(Practical  Piety)。也許這正是你需要的生活指南。我希望各位女士都因哈拿摩爾的一生受到鼓勵,將眼光放高一些,高過你目前的目標。哈拿走上這條路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貢獻。讓我們放開眼界,莊稼已熟,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

 

    讓我在此為十八世紀的歷史作個簡單的總結。在克來彭派這個團體的運動後,十九世紀有一連串的複興運動。一八四四年基督青年會(YMCA)開始向青年人傳福音,一八七0年成立青年會。慕迪(DL.Moody)開始用新的佈道方法傳福音。芬尼(Charles  Finney)開始發展全市性的福音運動。而散基(Ira  Sankey)首先把音樂帶到佈道會,散基寫了不少大家熟悉的聖詩。這個時期亦開始有針對某些群體的傳福音工作。十九世紀末,卜維廉(William  Booth)開始了救世軍的工作,其事奉對象特別是窮人:其他亦有宣教工作,兒童工作,和學生福音工作,如牛津、劍橋的學生福音團契的運動。但這個世紀最重要的複興運動,乃是在一八四九年開始,十八個月內整個英國都捲入此運動,後來導致一九0四年的大複興。

 

    在這段時期內,企業家的模式慢慢發展,基督徒要為神做大企業家。人亦開始發展一些技術。第一位醒覺要為神做大企業家的是芬尼,他把一些方法引進複興運動,如在講道末了的呼召,或是用以跟進的決志卡。現在這些已成蓄意的技巧,乃是從那時逐漸演變到今天所沿用的型式。

 

    從整個課程來看基督徒的屬靈觀,在某個階段,某個記號是非常真實的。但到了另一個階段,這個記號已經腐化就不合適了,這就是今天福音派所要面對的問題。企業家這個模式在十九世紀非常真確,但對我們這一代來說,就有很多疑問。

 

    根據一群天主教徒對行政管理的研究,他們畫了一圖表解釋福音機構的建立和沒落。這圖表可以代表教會歷史上某個修會兩世紀的情況。然而現代福音機構的起伏越來越快,可能一代就能看見其創立和沒落。有些直接參與的人,甚至說可以親眼見到這種情況。你若問最大的問題在那裏0其原因不外乎道德上的自滿,成功最容易迷惑人,以為成功的人亦是道德完美的聖人。這在任何組織內都是一段危險的階段。

 

福音派的屬靈危機及其前瞻

 

    下面我們要談談當代福音派的危機及其前瞻。目前我們深受「技巧」的影響。陸爾(Jacque  Ellol)對這方面作了評估,他在《科技的社會》(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一書中談到人的信仰很輕易就被世俗影響,用科技取代一切。就是在屬靈方面亦有此危機,我們太過注重用各種方法祈禱、默想和查經,而忽略了這些操練的本質。默頓對默觀祈禱的見解對近代人影響不小,他在有生之年的後期深受默觀技巧的吸引,到東南亞與佛教徒對話。他似乎把重點放在方法多於目的。祈禱生活的目的乃是與神相親相愛,而非屬靈的工程師。危險是讓萬能大師在教會生活的各層面通行無阻,以為他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有時教會的行政圖表與通用汽車公司完全一樣,而非由聖靈帶頭的一個群體,這種心態無形中將信仰世俗化了。今日學術界的精神為不可知論。知識欲很強,但卻不關心知識的來源,只要是新鮮的事都想知道,我們要提防這種精神。事實上,我們的生活非常表面化,內在生活很是空虛。因此,我們要發展內在生活的紀律,增強愛神的意願和決心。這種紀律會幫助我們不斷向神開放,在謙卑和精練中接受神的塑造,不僅為了接受主的指示,亦為了追求聖潔。今日我們面對很多危機,要在微妙之處取得平衡。

 

現代人追求屬靈更新之動機

 

    到底現代人追求屬靈更新的動機為何0首先,這事在教會內非常流行,加入就可受益。有人為了教會增長而加入此行列。如果這是我們的目的也無妨,但若不小心,這種作法往往令人陶醉在組織各種活動的情欲中,洋洋自得。在進深屬靈生活時,有一件事千萬不能忘記,不要讓收集可觀的數字先佔據我們的心,乃是私自在神面前驚嘆、贊揚個人的獨特。所以,屬靈的更新不是數字遊戲,乃是改進事奉的素質,供應個人的需要。基督徒的屬靈觀在新約的三個失去的比喻中充份表達出來。耶穌基督關心失去的銀錢、迷失的羊和失去的浪子。我們要提防政治性的動機,因為產生的後果,很快就會有消失和被否定。

 

    追求屬靈更新還有一種不好的動機,英國聖公會一位牧師在一本書中誠懇地提出這一點;他說牧職從未有過很強的身分認同,亦無情楚的專業地位,馬丁桑頓(Martin  Thronton)在《屬靈指導》這本書說,教牧關懷其實是上好的專業,可以好好發展。如果這是我們追求屬靈更新的原因,以便建立新的教牧工會,則是一種錯誤。

 

    追求屬靈更新的第三種動機乃追求真我。西方世俗化的過程中,特別是都市化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官僚主義的控制,科技世界中的各大集團令人感到越來越無人情味。故此,不少人認真地在追求一種屬靈的身分,以對抗疏離帶來的壓力。其實,這是我們的文化中一個很實際的需要。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忽略其他需要,因真正屬靈的身分不在乎自我,乃在乎他人。因神創造我們,使我們彼此需要,所以,生命的支助來自人與人的關系,而非自我實現;因為屬靈的操練若僅僅為了自我實現,那就是自我陶醉,是一種自愛欲。因此,操練個人屬靈生命時要相當小心,總要與追求社會的屬靈更新取得平衡:正如克來彭派的會員一樣,當他們越來越關心社會的種種問題,他們個人亦隨著逐漸成長。神原非要我們只關心自己的靈魂,乃是要愛這個世界。

 

    追求屬靈的更新的第四個動機乃我們需要智慧,實實在在地過日子。專人驚訝的是,今天居然有那麼多人糊裏糊塗地過日子。人不在意一般的常識,其中一個原因乃現代人的生活太複雜,比如說你的信用卡若被小偷偷去,或忘記更換車牌,廿四小時內就會有很多麻煩。生活的確是複雜的,我們無法張開眼睛探討所有的可能性,故此需要智慧的過活。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謙卑只與智慧人同行。我們在這一章強調謙卑是道德上的智慧,是最實際的現實主義。驕傲蒙蔽人的眼睛,是無比的愚昧。故此,我們期望屬靈的指導,有智慧以致得救。革利免說神的話是伴我同行的導師。希臘富戶經常顧用一位家庭教師與這家人同吃同住同樂,他是朋友,亦是同伴,是老師,亦是顧問,他是智慧的典範。革利免說這就是神話語的本質。正如詩篇一一九篇所言,神的話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一位元現代作家說神學的目的,乃是使人生活有智慧。可見在基督徒的生活裏,神學知識與實際的體驗之間的內在關系必需非常密切。

 

    最後,追求屬靈更新最重要的動機,乃是因為我們幾乎被過度的資訊窒息。今天是資訊的世代,有許多使我們比以往更易遠離神的資訊。故此,屬靈更新真正的目的,乃是使我們與神的關系更深、更真實。我們要問自己:到底我們與神的關系有多親密,有多明確,有多實在0在這方面我們需要醒覺。因此我鼓勵大家要閱讀屬靈偉人的著作,這些古典靈修的巨作能喚醒人的靈,從人本質的奧秘為出發點,帶我們進入從未想過的真實,想從未夢想過的可能性,加強追求的心願,開放我們那深不可測的渴慕之心。你曾否想過你對自己是何等大的奧秘0你曾否想過人生是何等深的奧秘0我最近體驗了人生奧秘的一個層面。我去探訪一間心理殘障之家,主日崇拜中,在坐有一位心理嚴重殘障的人,他既啞又聾,他的耳體機能功能很低,但在主日崇拜中,他從心靈的深處發出呼求,我們在坐的人都知道他表達了基督的心聲。這表明人無論在心理上或生理上的殘障是多麼的嚴重,都影響不到他心靈的深處。那為什麼這位弱智人士的舉動令我們如此驚訝呢0同樣,海倫凱勒(Helen  Keller)要從頭學習溝通的基本技能,因她又聾又冒。我們若更加開放、委身與神,我們可發揮多大的潛力呢0

 

聖徒的特徵

 

    故此,我們要在現代發掘新的一代聖徒,是一種新的福音派修道主義,他們認識生命裏嚴肅的一面,是保羅所謂真正的聖潔。何謂追求聖潔的新模式呢0即把現代科技社會的壓力都放在考慮內的聖潔,包括在高度自私和專業的處境下生活,即都市化、大眾化的生活,有高速的資訊交流,是個電腦化的世代。這種聖潔的新樣有何特色呢0表面上聖徒和鄰舍沒有什麼分別,他很平凡,與其他人有同樣的生活負擔,但不同的是,他面對永恆的生命而活,他的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容許神的介入,他接受神的指引和提升。然而,聖徒亦是一位在個人極限邊緣生活的人,與其他人一樣,有煩惱、有肉身上的痛苦:但他眼前有神賜的異象,故此,藉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聖徒的另一個特徵,是對人類的景況不會過份關心,亦不被生活的壓力及試煉所壓倒。其實他比其他人更體會生活的壓力,有什麼比生活在兩個世界的張力之下壓力更大呢0他自然的從屬世的世界進入屬靈的世界,承認自己生活在極大的奧秘中。雖然聖徒生活在很多的煩惱、痛苦和罪惡中,然而唯有在這種情況下,聖潔的特色才最為顯明,因為罪惡越多,恩典也越多。所以,我們按著直覺逃避壓力是一大錯誤,因為在寶座上找不到聖潔,它藏在乞丐的爛衣裏,不在出名的人身上,乃在無人知的地方。聖潔不是經常看到的,因他屬於屬靈的境界,血肉之眼看不見,很多時出現在退隱的內心世界。雖然聖徒沒有公關主任,他卻能改變周圍的環境。默頓深受佛教和尚的吸引,這些人默想功夫很深,可將四周的氣溫提高十至十五度;他們坐在雪地上打坐,雪也會溶化。但對基督徒而言,這不是聖潔,然而在聖徒周圍其他的東西都會溶化,最要緊的無非是道德上的。那麼聖徒是誰呢0是特別選出的0不是的。聖徒是個很普通的人,但有一位很特別的神。所以,聖徒的生活的確有些神秘。聖徒擁有堅定不移的異象,他被問題所包圍,但並不一定要求每一樣都有答案,因他本身的存在已是答案,他從永恆的角度看問題。他的生活是協調的,敬虔和委身整合他整個的人;所以,他不會太關心得失,他所關心的乃是對神的忠誠,而非眼下的成果。

 

    聖徒的另一特質乃是不太關心自己,但卻很關心周圍的一切。我們若只顧自身的靈命,那麼他可能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一個真正的聖徒乃是不自覺、不理會自己的人。人若有百分之九十的自我醒覺,他就會很邪惡,所以自我醒覺是不容許的,乃是要醒覺基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

 

    聖徒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因為基督徒生活的矛盾乃是我們越自棄就越個人化。人的獨特性在聖徒生活中最得釋放;聖潔使我們從相似及一致性獲得釋放,每位聖徒都可獨特地見證基督。我們無法一筆就描敘所有的聖徒,每位聖徒在他特有的環境下運用不同的恩賜,每位都是必定的,也是絕對的。盡管個人有天生的極限和軟弱,但每位與神都有絕對的關系,因而在人身上產生不同的印記。沒有第二個聖方濟,也沒有第二個大德勒撒(Teresa  of  Avila),天下間只有一個加爾文,天下也只有一個你與我。沒有人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獨特,身為一個獨特的、墮落的受造之物,若沒有神的幫助,只有滅亡;或是高傲的以為我不是你,我是絕望於孤單的現況中。基督徒生活的最大發現乃是只有神纔能支持我的獨特。

 

    聖徒亦活在記憶中。我們發現聖徒的生活經常被人效法,他們雖然死了,但仍然活著:就如我們上面提過的三個年輕人,他們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起碼在一位大主教的心中活著。他們指向的是生命的活力,啟發我們堅持下去。

 

    最後,聖徒使這個世界成為不斷的奇跡,他們在奇跡的籠罩下生存;換言之,他們令我們隨時醒覺神的同在,好像施洗約翰一樣,不斷的告訴我們:「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這些素質通過聖徒,不斷延續下去,但願亦吸引我們效法他們。止我用喬治麥當樂(George  McDonald)的一首短詩結束,但願這亦是你我的禱告。

 

    「基督啊!我的生命,求你完全地擁有我,接納我,使我成為一個小基督,若說我是什麼,我是天父的兒子,尚未完全脫下舊的穿上新的,求賜我光明,使我能睜眼的活,求賜我生命,使我的希望沖破雲霄,求賜我聖靈,使我常在父前呼求。」

 

    神希望我們過完全合乎人性的生活,神希望我們享有完全的、真正的人性,神亦希望我們能真正履行創造的宗旨,日日在生活中不斷發現奇跡。聖徒乃是一位懂得享受作個真正的人。我們越生活在真我中,就越像基督,這就是基督徒生活的目標。

 

    一方面我們感謝神在教會歷史中有不同的屬靈傳統,另一方面神正在定型另一個獨特的傳統,因為神呼召我們每個人,在他面前獨特地、在這個世代忠心地見證他在我們個人身上的目的。但願保羅的話不斷地提醒我們,「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廿六19)。這就是那呼召我們,改變我們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