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 衛
撒下一~廿四;王上一1~二11;代上十二~廿九
大衛的統治方式與掃羅背道而馳,他謀求帝國的統一與發展。他聯合眾支派,設立一個有效的政府,組織祭司制度,並擁有一支絕少敗北的軍隊。他繼承的是一個四分五裂、滿目瘡痍的國土,但他逝世時,卻留下一個完整的帝國。與前任君王對照之下,大衛不但是英君,更是以色列空前絕後最強的君王。他是諸王的準繩。成為如大衛般的君王,是一位繼承者所能得的最高讚譽。
第一節 大衛在希伯侖
(撒下一1~五5)
雖然掃羅已死,但數年內大衛仍未能統治所有十二支派。猶大欣然接納他為王,但北都的眾支派卻無意附從,他們擁立掃羅僅存的兒子伊施波設。基於這種分歧的效忠態度,百姓之間就有了裂痕。這種情形較早時已可發現(注一),在所羅門後更趨明顯。大衛統治猶大七年半,後來統治全以色列三十三年,因此他的統治時期達四十年零六個月之久(一○一○一九七○;撒下五5)。
一、大衛受封為猶大王(撒下二1~4)
掃羅陣亡時,猶大百姓對大衛的認識是比其他支派要深得多。他的家鄉在猶大的伯利恒,而他大部分的活動是在掃羅之京城基比亞以南,在大衛率領掃羅的兵丁對抗西南都的非利士人,和他逃亡的時期都是如此。因此,當他要返回自己的百姓中的時候(注二),理所當然的先往猶大的首要中心城邑希伯侖,並且城中的百姓也宣告他為王。歷年來,大衛是他們的英雄,而且他的禮物和愛顧遍及各城,另一方面,他已顯露領導的才能,特別是在戰事上,與先前的政權迥然相反。大部分的百姓因著立他為王的機會終於來臨而高興,他們獲得一位元足以信賴的對象了。因此,大衛全家及六首隨從的家眷抵達希伯侖後(撒下二3),猶大的百姓很快的集會,膏他作「猶大家的王」。
二、伊施波設受封為以色列王(撒下二一10)
其他支派的立場不相同(注三),因為他們對大衛較陌生,當他仍然任掃羅的軍事長時,可能大衛勇猛對抗非利士人的故事,流傳在他們中間,但自從他逃離掃羅王后,便從他們的印象中消失了。結果,他們獲知掃羅身亡後,自然首先考慮掃羅僅存的兒子伊施波設(注四)。三個兒子與掃羅同戰死沙場,只有這兒子和兩個女兒米拉(Merab)和米甲存活。押尼屯僥倖逃過基利波山的屠殺,協助立他為王,選擇約但河外的瑪哈念為京城(注五)。遷移京城因為自基利波的潰敗後,非利士人佔據以色列;在瑪哈念,這位青年受封立為約但河兩岸的君王。然而,西岸的百姓受益與杏,以及有無存責任感是值得懷疑的。他們最關心的是,非利士人仍然存在的威脅。
非利士人對大衛和伊施波設各據一方有何反應呢?是否認為他們是危險的敵人,或有利可圖的屬國,或者漠不關心呢?至於以色列王,他們或許真的漠不關心。因為他的影響最多只達到約但河西邊,而且對這塊非利士人所感興趣的地方影響很少。至於大衛,他們可能仍以他為屬國。他會處身於他們中間,在亞吉的權下忠誠服務,而且,作為弱小之猶大的首領,也不難於管轄。他們必定因以色列的分裂而暗自高興,而且胸有成竹地認為快要接管整個以色列國了。
三、大衛與伊施波設的爭鬥(撒下二12~四12)
1.早期的衝突:猶大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從開始就難以避免,首次的小衝突發生于耶路撒冷東北六哩外,便雅憫地的基遍;(撒下二12~32)(注六)。押尼珥在基遍的池旁(注七)與大衛的元帥約押(Joab)(注八)相遇。起初只是雙方各十二人搏鬥,後來衝突加深而發展成為小型的戰爭。最後大衛的隨從得勝。主要的爭鬥過後,約押的弟弟亞撒黑(Asahel)被押尼珥逃離戰場時所殺,這事使約押深深懷恨在心。
2.大衛勢力日增:日復一日,大衛的統治繼續不斷的強大,伊施波設則日漸衰弱。押尼珥從開始就在瑪哈念發號施令,後來終於與他的王意見不合,而投奔服侍大衛了(撒下三7~16)。此舉表明押尼珥認為局勢已無法轉變了。從前大衛與押尼珥同時為掃羅的親信時,他就已仰慕大衛的才華了,現在大衛的地位顯然日漸鞏固,押尼珥深知自己的前途在於大衛手中,因此押尼周邊訊給大衛,同意將全以色列移交大衛,以換取已身的安全及尊榮。大衛首先要他同意交出大衛的前妻米甲。米甲自大衛成為逃亡者後,就與帕鐵(Phaltiel)成親,現在大衛欲將她接回來。顯然他對她的愛絲毫不減,一方面這個婚姻關係將他與掃羅家連結起來,對贏取北都支派的恭順有莫大的裨益。押尼珥同意,促成米甲的歸回。此事令她現任的丈夫悲哀萬分,沿途飲位尾隨不舍,直至押尼珥命他回頭。押尼珥與其他支派的長老洽商,規勸他們轉移歸順大衛,顯然也稍有成就,但在他實際促成這種改變以前,他卻被約押所殺(撒下三17~27)。大衛的元帥這種任意妄為之舉,事實上是為亞撒黑之死而採取的報復手段;可能約押對其他位之勁敵的恐懼也是導火線。大衛既然渴望取得北方眾支派的支助,因此盡力否認與此享有關,並且為所發生的事顯出真誠的悲哀(撒下三21~30)。
3.伊施波設被殺:押尼珥的管制消失後,伊施波設屬下兩個次要的官員在官中刺殺他們的君王,將王的頭呈獻大衛,以圖獲得報酬(撒下四1~12)。但正如對待傳遞掃羅死亡之消息的使者一樣,大衛再度有出人意料的決策,將二人當場處死。大衛的反應可能基於兩個因素:(1)大衛尊重一位按禮被立為以色列王的人,特別他是掃羅的兒子;(2)大衛希望再次顯明與此事毫不相干,因為此事足以導致北部眾支派厭惡與反惑。一個藉計謀與殺害以達成目標的人是不可取的。他希望眾人瞭解他真正的感受,而他個人實在厭惡這種行為。類似的觀點先前使他感激基列雅比的居民,因為他們會給予掃羅與他眾子光榮的葬禮(撒下二4~7)(注九)。
四、大衛受封為全以色列的王(撒下五1~五;代上十二23~40)
當大衛正式受育為全以色列王的時候。他在希伯侖已統治了七年零六個月(撒下五5)(注十),那時百姓不約而同地期待著他。各支派的領袖在可觀的隊伍隨同之下(注十一),抵達希伯侖,正式提出要求並設法達成協議。既然聖經的記載特別明說當時立了一個「約」,可見中間曾有過談判。百姓請求大衛作王,但大術也要求對方有某些約束,以保證達成一種名符其實的中央政體。從掃羅的統治期間,他已觀察到各方面的鬆弛狀態,因而體會若要促成統一,勢必要有規條、組織和課稅。他也瞭解取得允諾的最佳時機,是在統治開始以前。對在場的猶大與北部眾支派來說,談判也是必須的(西緬也在其中,代上十二24~25)。猶大的百姓必須同意與眾支派共同擁有他們的王,或許要求某種讓步做為報賞。猶大也要接受大衛所要求其他支派的各種規條。眾支派衡量這些要求的想法,是不難推測的。他們急需一位君王,且是一位英明之君,一位如大衛早期任掃羅軍事長時所顯露之才華的君王。若大衛能解救他們,脫離現今隸屬非利士人的這種光景,任何條件,只要是合理的,就可以辦到。結果協定達成了,條約被接受了(注十二),而大衛在他的生命中,第三次受膏(注十三)。
第二節 大衛建立以色列王國
(撒下五6~8;十1~19)
大衛從起初就顯出治國的天賦。他首先面對的難題就是非利士人,雖然北郡眾支派擁立他為王,但非利士人仍然盤據那地。這種勢力要完全剔除,大衛才能全權統治。大衛在這任務上有輝煌顯赫的成就。
一、與非利士人的爭鬥(撒下五17~25)
大衛無需過份費時思慮這個問題,事情便迎頭而至了,因為非利士兵丁先發制人,進攻以色列。大衛身為猶大王的時候,他們不動聲色,但王國統一後,他們的政策便改變了。大衛顯然不再是一個附庸了,他再度的成為勁敵,需要按情形而處理。
1.第一次戰役:非利士人攻擊耶路撒冷南部的利乏音穀(Valley
of Rephain)。戰略是一目了然的,他們早已設防在伯利恒(撒下廿三14),可能基利波山的勝利之後就建立了。他們企圖增添軍力,將以色列國二分,使大衛無法促成條約所應許的統一。大衛對他們的計謀瞭若指掌,因此在希伯侖東北的亞杜蘭洞紮營(注十四)(撒下廿三13~14),這是大衛身為逃亡者時,召集隨從的地方。他的隊伍大都份仍是昔日聚集的忠實追隨者,他們是忠誠不貳的一群,即使他們的領袖渴望從敵人後方的泉源取水喝,他們也甘願冒生命的危險去取來(撒下廿三15~17)。神應許大衛必定獲勝,大衛在巴力昆拉心(Baal-Perazin,位置不詳)進攻,擊敗非利士人,雖然他的軍力顯然較薄弱,但卻打了大勝仗,敵人甚至丟棄神像,恐慌而逃。大衛將這些神像付諸一炬(注十五)。
2.第二次戰役:然而非利士人並未死心,他們重組後,可能勢力仍然強大,又捲土重來,進入利乏音谷,企圖施展類似的戰術。這次神指示大衛改變攻擊,尋找機會自後方襲擊他們,神自己要以附近桑樹梢上的聲音作為訊號。這個戰略是利用大衛那人數稀少、但訓練有素之隊伍的機動性,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結果,隨之而起的戰爭,再度帶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大衛驅逐非利士人遠至基色(注十六)。這次重大的勝利,結束了非利士轄制以色列的日子(注十七)。其後數年的接觸,大多是在非利士的領土,且較為次要(撒下廿一15~22;代上十八1;廿4~8)。
因此,大衛開始作王時,是相當幸運的。兩次短暫的會戰中,只有稀少的兵力,卻解決了非利士人的圍困。經年累月受這些可怖之敵人壓迫的北方眾支派,印象必然非常的深刻。這些支派曾祈求大衛作他們的王,特別期望他救拔他們脫離這種迫害,大衛輕而易舉地完成所托。他成為名符其實的君王後,所必須加諸眾人身上的規條與組織,顯然因這次突出的成就而更易於為人接受了。
二、新的京城(撒下五6~12,六1~七29;代上十三;十五~十七)
擺脫非利士人的威脅後,大衛集中精神考慮建立一個適當的京城(注十八)。希伯侖位於猶大的適中地,但對全國而言則太偏于南。像示劍這樣的城市,對以色列甚為適中,但對猶大卻太偏於北。掃羅從前的京城基比亞已遭非利士人蹂躪,位置也不見得特別好;發掘時絲毫沒有水泉的痕跡,可見當時只靠貯水池供水(注十九)。
1.耶路撒冷成為京城:大衛選中了耶路撒冷,這是那布斯人仍然盤據之城邑(注二十)。它剛位於猶大與以色列的交界,並自基訓泉(Spring
of Gihon)(注二一)獲得良好的水源,而它的位置更是易於防守。佔據此地等於剔除國內迦南人的要塞,因此大衛毫無困難的攻取耶路撒冷(注二二)並且佔有它。聖經沒有暗示他消滅原來的居民,意思是說,短期內城中大部分人口是外族人(注二三)。
2.宗教的中心地:大衛也盼望使耶路撒冷成為宗教中心,因此事隔不久,他便計畫將在基列耶琳七十年之久的約櫃(注二四),挪移至耶路撒冷(撒下六1~11;代上十三)。然而大衛沒有按規搬遷約櫃,他用無蓬牛車代替神所規定的杠子,結果,其中一個侍從烏撒(Uzzah),即保管約櫃的亞比拿達(Abinadab)的兒子,在意圖防止約櫃從車上倒下的時候,被神擊殺了。約櫃原先是停留在烏撒家的,後來,大衛將約櫃停放在附近俄別以東(Obed-Edom)的家,神大大祝福這家。三個月後,大衛重來完成他的任務,這次是按神的指示進行(撒下六12~23,代上十五1~29)在歡喜快樂的聲音中和獻祭的儀式中,他將約櫃放置在耶路撒冷所設立的帳幕內。
大衛有意為約櫃建造堂皇的聖殿,但遭神拒絕(撒下七1~17;代上十七1~15),神透過拿單(Nathan)提出此意,他是一位活躍于大衛整個統治期間的先知,但在此首次被提及。他轉告大衛,神要大大賜福給他,他的家必永遠堅立在王位上,不被別家接替,但因他是戰士,不應該親自興建聖殿,他的兒子是一位和平之君,才是適合的人選。面對這些令人失望的宣告,大衛的反應是可敬可佩的,他在神面前發出順服與感恩的禱告(撒下七18~29;代上十七16~27),然後開始搜集大量的材料,預備他兒子建聖殿之用(代上廿二1~5,14~16)。
大衛與掃羅對約櫃和祭司那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是逃不過百姓的眼目的。掃羅不單疏忽了約櫃,更殺戳許多祭司。相反的,大衛在統治的初期便迎接久被誤放的約櫃回新京城;現在他更設立祭司亞比亞他和撒督(Zadok)(注二五),還有協助的利未人在約櫃前服侍(撒下八17;十五24~36;代上十五11)。大衛對約櫃及祭司的關心討好了百姓,並使他更得民心。
三、大衛的戰績(撒下八,十;十二26~31;代上十八~廿)
1.統一眾支派:關於大衛合拼以色列各支派成為中央政體的資料,聖經沒有記載。倒是報導許多關於他對外的戰事。然而,國內不富強,國外戰爭就無法進行,可見得他促成了真正的團結,這是掃羅沒有做到的事。有幾個因素導致這個統一,首先,正如前文提及的,大衛從開始就與百姓互定規條與組織的條約;其次,特別是他早期對抗非利士人的成就,使得他已贏得百姓的歡心,這因素本身就非常重要,而且他能夠與百姓相處,同時使他們一致附和他的觀點。他是一個有說服力與自信心的人,自然吸引他人跟從;這些因素都足以鼓舞百姓接受他統一的計畫。另一方面,他精於判斷,加上身任掃羅政府一份子時所吸收的經驗,都有助於他選擇運用最高明的策略。
支派的合併同時也牽涉到獲取原先所分配但從未霸佔的地土。問題到目前為止,以色列人被局限于山嶺地帶,非利士人與迦南人則仍然盤據著肥沃的平原。但這種情況也改變了,發掘的出土物證實了聖經的提示(注二六),迦南人在地中海沿岸及北部,橫過以斯德倫穀,和整個約但河谷,現今都在以色列人控制之下了。事實上,非利士人並未全被驅逐至以色列之西南都,但他們卻被局限於一個受轄制的地方。從此,未佔領的真空地帶已不存在了(除了非利士地)。大衛統治的範圍自加利利海北郡至南部的別是巴,以及約但河兩岸。因此,以色列人首次體驗,他們真正是以一個國家的姿態存在,所有的支派真誠的相連,幾乎控制全部配給他們的地,且有一位他們引以為榮的英明之君。
2.大衛的軍隊:要超越國界廣泛地征服,大衛需要一支堅甲利兵。有關大衛軍隊組成份子的資料幾乎沒有;但從無數的暗示中,我們可以歸納一些事實。總括來說,隊員分三組:在大衛逃亡時原有六百位忠心追隨的人,其中可能稍有替換或增加;自百姓中徵召的兵丁,組成一種輪班制的常備軍;另有外來的傭兵。
那六百人通常是核心部隊,可能就是撒母耳記下十五章18節所指的迦特人(Gittites,從迦特來的),而在有些記載中被稱為「勇士」(Gibborim)(注二七)。這個名詞似乎是他們的專號,例如,與大衛一同逃離押沙龍(Absalom)的一群(撒下十六6);示巴(Sheba)的背叛中,他們被列為大衛的支持者(撒下廿7);後來;亞多尼雅(Adonijah)圖謀叛變,他們也被列在所羅門的支持中(王上一8、10);最後,在大衛臨別贈言的場合中,他們也被列在出席者之中(代上廿八1)。可能那些特出的「勇士」選自這六百人(撒下廿三8~39;代上十一10~47),或許他們都是指揮官。另外列出了三十勇士,他們可能都是二十人一小組的隊長;其他五人大概位居他們以上(注二八)。這些隨員的素質之高,一方面是藉著所描述的豐功偉績表明出來(撒下廿三8~39),另一方面藉著其中一位,赫人烏利亞(Uriah)代表性的品格顯露無遺;當烏利亞被大衛自戰場召回時,他甚至不回家,因為這種舒適將阻礙他履行戰士的職守(撒下十一11;廿三39)。
大衛也儲備二萬四千人,作為定規的常備軍,按月更換班次(代上廿七1~15),因此他共有二十八萬八千訓練有素的人選,隨時按需要應召服役。押沙龍叛變的時候,這群人應押沙龍之召,轉而與大衛敵對,他們的數目被形容為「如海邊的沙那樣多」(撒下十七11)。
大衛也聘雇外來的傭兵,他們似乎是大衛私人的侍衛,成員是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注二九)(Cherithites and
Pelethites,撒下八18;十五18;廿7;王上一38、44)。他們不一定常與正規軍出戰,而是留守在王身旁作他個人的保護者。
3.國外的戰績:國內牢不可破地團結與全面控制後,加上一隊無堅不摧的部隊,大衛便按著需要,隨時準備征討國外的領土。然而,他並非故意謀求戰績,或定意創立帝國。大致上他只參與已爆發的戰事,並力圖贏得勝利;他屢戰屢勝,因此國界得以不斷的擴張。
(1)摩押與以東:首先提到的戰爭(注三十)是與摩押之戰,發生於死海東部(撒下八2;代上十八2)。大衛被掃羅追捕期間,曾在此地藏身,但現在他徹底地傾覆這個國家。戰事爆發的原因並未加以說明,但大衛嚴厲的處分暗示事關重大。結果摩押成為附庸,擁有自己的君主,但卻需要進貢。
其後,大衛爭戰,擊敗位於死海之南的以東(撒下八13~14;代上十八12~13)。然而,聖經再次未詳加描述。戰事發生于鹽穀(valley
of salt)(注三一),產生嚴厲的報復性的行動(注三二);以色列的防兵安置在以東,可見以東也成為一個附庸了。這兩次的勝利使大衛雄霸死海東部和南部,直達亞喀巴灣,這是一條通商要道。
(2)大馬色、瑣巴、哈馬(Hamath):在北方,大衛戰勝強大的瑣巴(注三三),奪去瑣巴王哈大底謝(Hadadezer)一千戰車,七百騎兵和二萬步兵(撒下八3~12;代上十八8~11)。大衛將大部份的馬匹殺掉,只留下一百輛戰車的馬,這顯示他不以為自己的部隊需要這麼多馬,可能因他大部份的戰事在山區進行,戰車無法派上用場。當大馬色的亞蘭人(Aramaeans)援兵抵達要協助瑣巴的時候,主要的戰事已過,大衛進軍擊敗他們,要求並收取了他們的貢物。此外較北方位於俄隆提斯河的哈馬,也自動地進貢禮物,但這些交往沒有再提到。大衛在大馬色設置駐兵,正如在摩押和以東一樣,可見這地方也成為以色列的附庸,但這種控制的勢力,在大馬色北部有多深遠是不詳的。顯然還未延伸至哈馬,因為他們只承認大衛的君主權,位大馬色與哈馬之間的瑣巴,地位也暗晦不明。至於地中海沿岸地帶,大衛早已與推羅王希蘭(Hiram)訂立條約,商榷有關建造大衛宮的人力與物力(撒下五11),這種方式促成雙方和平共處,而非征服與轄制。
(3)亞捫與瑣巴:另一個重要的戰役,是與東方的亞捫之戰,聖經曾詳細地描述(撒下十;代上十九)。按年代來說,這次會戰可能先於剛才提到的北方戰役(注三四),雖然聖經的記載篇幅在後。大衛對亞捫的新王哈嫩(Hanun)的仁慈引起了誤會,而大衛所差遣的使者飽受淩辱。亞捫唯恐大衛採取報復性的手段,便以此為藉口,立刻備戰。哈嫩王自亞蘭屬地伯利合(Bethrehob,在柯裡敘利亞,但的北部;比較士十八28)、瑣巴和瑪迦(Maacah,位黑門山之南)(注三五)招募傭兵支助。大衛差派約押率領以色列軍隊面對這支聯盟軍。約押顯出超人的才智,有效地佈署隊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約押返同耶路撒冷後,戰敗國瑣巴的王哈大底謝為顧全敗軍的面子,率領援兵,捲土重來,再度宣戰,大衛的隊伍橫渡約但河,在希蘭(Helam)與他會戰(注三六),再度獲全勝。敵軍已無兵牢可戰,只好從舞臺上退下,承認以色列是至高無上的。
其後約押圍攻亞捫的京城拉已(Rabban)(注三七),顯然是亞捫先前引發之戰役的延續(撒下十二26~31;代上二十1~3)。就在這次圍攻中,大衛與拔示巴(Bathsheba)犯罪,並將拔示巴的丈夫烏利亞調住陣勢險惡之處,以促成他陣亡(撒下十一1~27)。最後,拉已被攻陷,大衛奪取亞捫的統治權,霸佔此地,拼入自己帝國的版圖中。
4.大衛的帝國:上述是大衛戰績的情形。如今他許可權的範圍是令人讚歎的。就帝國本上而言,包括起初配給十二支派的地土(要扣除一小塊非利士地),加上亞捫國。至於附庸國,就是擁有自己的君主,但受制于大衛駐防軍隊的,計有摩押和以東、死海的東部和南部,及大馬色東北各地,甚至可能包括整個瑣巴。而承認以色列統治權的地區,則有位於更北端,以哈馬為京都的地帶。由於疆界向北延伸至幼發拉底河,那地也承認以色列的統治權,因此,大衛的權勢自亞喀巴灣和南都的埃及河(注三八),伸展至北都的幼發拉底河。這是神在數世紀以前,應許賜給他後裔的地(創十五18),它固然不能與全盛時期的埃及、亞述、巴比倫等王國相比,但在大衛期間,這已經算是相當大的領土,而無可否認的,大衛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統治者。
[
圖十
大衛王國 ]
第三節 大衛的政府
一、國家
在大衛統治期間,以色列人的世界觀劇烈地改變,這是難以避免的。大衛統治以前,他們是眾矢之的,因為他們是弱小的,而其他的國家,特別是非利士,卻非常強大。但現在時勢改變了。他們成為淩駕諸國的強國,鄰國都懼怕他們。這現象是史無前例的。神對他們祖宗亞伯拉罕的應許終於實現了。
大衛是這種新權勢的主角,這是他一手做成的局勢,以色列人只是跟從並讚歎他的領導。尊榮是屬於他個人的,以色列成為大衛的王國過於大衛成為以色列的君王。
關於大衛所頒佈的行政措施,聖經沒有記載,但卻說到他在各支派(除了迦得與亞設)以上設立首領,然而並沒有描述他們的職責(代上廿七16~22)。他又立財政、倉庫和各農業部門的首長(代上廿七25~31)。要推行這政策,必須徵收重稅,然而國外可觀的進貢,可有所幫補。
二、內閣
大衛內閣的官員,聖經記有兩份相同的名單(撒下八15~18;廿23~26)。在軍事上服務的有元帥約押;外國傭兵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的總管是比拿雅(Benaiah);督導民政的有約沙法(Jehoshaphat),他被稱為「一個提醒人的人」(mazkir),他的任務可能是記錄,及提醒君王的約會和職責;書記(sopher)西萊雅(Seraiah)負責官方信件;另有掌管服役之人(mas)的亞多蘭(Adoram)(注三九),那些服役的人可能由國外的勞工組成,專門負責公共建設;在宗教事情上領導的是撒督和亞比亞他兩位大祭司。除此以外,歷代志的作者(代上廿七32~34)列出另外四位元在高位的:大衛的叔叔約拿單作謀士,耶歇(Jehiel)作王眾子的師傅,亞希多弗(Ahithophel)和戶篩(Hushai)也作王的謀士。
大衛的家庭非常龐大。綜合數份名單(撒下三2~5;五13~16;代上三1~8;十四4~7;代下十一18),我們看見他有八位妻子,二十一個孩子。除了提名的妻子外,還要加上自大衛開始在耶路撒冷統治期間,沒有記名的妻子與妃嬪,雖然數目不詳,但他自耶路撒冷逃避押沙龍的時候,至少留下十個妃嬪看守宮殿(撒下十五16)。擁有眾多的女眷,是昔日強大帝王一貫的作風,而大衛顯然多少也依循了這種習俗。
除上面提到的家人以外,還有一些與王同席的。例如大衛特別地恩待米非波設,因為他是約拿單的兒子(撒下九1~13),他與王同席。一個富有的基列人巴西萊(Barzillai),在大衛逃避押沙龍的時候,善待大衛,因此,也被邀與王共席,雖然他拒絕了,但由金罕(Chimham)代替。金罕可能是他的兒子。此外大衛挑選「勇士」,就是前文提及的勇士,大大榮耀他們,他們也可能經常在王宮裡吃飯。
三、宗教人物
1.先知迦得與拿單:在大衛的宗教團體中,迦得與拿單最為出類拔萃。大衛身為逃亡者時,迦得已追隨左右(撒上廿二5),其後在大衛的統治期間,因數點百姓的罪(撒下廿四10~15),迦得提供三種從神而來的懲罰,要他任擇其一。拿單則轉告大衛,神禁止他建造聖殿(撒下七2~17)。後來他指責大衛與拔示巴犯罪(撒下十二1~15),最後,在所羅門被擁立為王的事上,他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王上一11~45)
2.大祭司撒督與亞比亞他:如前文所述,大衛違反了摩西的律法,設立撒督與亞比亞他兩位大祭司,律法上只容許一位大祭司。然而,事情是不尋常的,亞比亞他逃脫掃羅屠殺挪伯八十五位祭司的毒手後(撒上廿二20~23),投奔大衛,自此以後就一直與大衛同在,固然深得他的尊敬與恩寵。但大衛開始統治以色列後,發覺撒督也曾被承認為大祭司,可能是掃羅屠殺祭司後任派的(注四十)。二人皆屬亞倫的後裔,亞比亞他屬以他瑪的譜系,而撒督則屬以利亞撒的譜系,因此,二人皆有繼承這名份的權利。大衛似乎較偏愛撒督,所以安置他看管約櫃(撒下十五24~29)。後來撒督協助所羅門為王,而亞比亞他則擁護亞多尼雅(王上一7及下文)。大衛統治結束後,撒督與他的後裔仍然連任大祭司之職,而亞比亞他則被放逐了(王上二26~27)。
3.組織:在兩位大祭司之下,祭司與利未人組成特別的班次(注四一)。祭司分為二十四班,每班指定在中央聖所輪班事奉一周,一年之內,每班理當有為期二周的事奉(代上廿四1~19)(注四二)。大衛也將所有的利未人分類,按著以前的劃分法分為「歌唱的」、「守門的」、「官長和士師」以及祭司的一般助手(注四三)。上述至少那些「歌唱的」與祭司一樣,也劃分為二十四班次,(代上二十五1~31)可能其他部門也是如此(注四四)。大衛正確地關心百姓的宗教生活,並且相信這種組織,是促成祭司和利未人有效的事奉,能達到最高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大衛以身作則的生活,及他所寫的無數的詩篇,對宗教的強調與增長都有貢獻。他所寫的詩篇,其中有在官方宗教儀式中被採用的(注四五)。
第四節 意義深長的事件
大衛作王的時候,聖經的記載敘述幾件有關的、意義深長的事件。一些是蒙神稱許的,其餘的卻招神的責難。
一、受到稱讚的事件(撒下九;廿一1~14)
1.以恩慈待米非波設:大衛最優秀的表現之一,是他以恩相待約拿單僅存之子米非波設。前文曾提到,大衛賜予他在官中尊貴的位份(撒下九1~13)。大衛統治的早期,就主動的尋訪掃羅的後裔,賜他尊榮,藉以紀念約拿單。他獲悉有關米非波設的消息後,立刻下令傳他到宮中。自基利波山之災後,在震驚之餘,米非波設在基比亞被摔下以致於瘸腿,現在恐懼戰驚地到王面前,因為對被廢之王室的遺屬來說,一個召令可等於死刑的宣判。但大衛安慰他,使他的心轉驚為喜,因為大衛除了賜他在王的桌子占一席,與王共餐外,更將他祖父掃羅曾擁有的地土,全數賜給他。大衛進而指派曾任掃羅臣僕的洗巴(Ziba),任米非波設的管家,因為他曾通報大衛有關米非波設的下落。在這作為中,大衛顯出寬宏大量的心胸。因為一般君王在得權後就除去被廢的皇族,更不會尊崇他們。然而,大衛顯出這般的恩慈,是有利無害的,而且他更獲得北部百姓的愛戴,因為他們仍然效忠於大勢已去的掃羅家。
2.以公平待基遍人:後來,獲得好評的另一件事是,他矯正掃羅錯待基遍人的錯誤(撒下廿一1~11)。多年前,基遍人曾用詭計使約書亞與他們立約(書九1~27)。雖然這個脅定不應該發生,但神仍要求他的百姓留意尊重它,然而掃羅卻輕舉妄動,屠殺了無數基遍人,將他們的產業據為己有。大衛年間三年的饑荒,催逼他尋問神,是否曾犯了過錯,因而揭發掃羅的罪行。大衛立刻設法補救。大衛詢問基遍人有甚麼要求,他們要求交出掃羅的七個兒子將他們吊死,大衛按要求而行(注四六),但保存米非波設,基遍人將那七個人吊死在掃羅的家鄉基比亞。可能這七個人曾分享掃羅的戰利品,因此被公平地處決。
二、不蒙悅納的事件(撒下十一~十二25;廿四:1~25;代上廿一)
1.與拔示巴犯罪:聖經記載大衛兩件不蒙神悅納的事情。第一件發生於他統治的初期。當時他的軍隊在約押率領之下與亞捫人爭戰,圍攻京城拉巴。此時大衛與拔示已犯罪,後來更謀殺她的丈夫烏利亞(撒下十一1~27)。大衛從宮中窗戶眺望的時候,看見拔示巴沐浴,便召她進宮與她通姦。後來拔示巴通知大衛她懷孕後,大衛將身在前線的烏利亞調回,使他有機會與妻子相聚。但烏利亞基於崇高的原則,拒進家門,大衛只好不顧一切,調派他至戰場上的險要地帶。正如大衛所安排的,烏利亞戰死沙場,而大衛則娶拔示巴為妻。因著這個嚴重的過犯,神藉著先知拿單重重的申斥他。大衛毫無隱瞞地悔改(撒下十二1~23)。正如拿單斥責大衛時所預言的,拔示巴的嬰孩出生後便夭折了。大衛因這從神而來的懲罰顯出感人的悲慟(注四七)。這嬰孩之死,只是大衛接二連三的家庭問題的開端而已,也正與拿單的警告吻合。
2.數點百姓的罪:大衛第二件不討論神喜悅的事,發生於他統治多年以後(注四八),這就是數點百姓的罪(撒下廿四1~25;代上廿一)。實際所牽涉到之罪的性質,我們不大清楚,但必定是十分嚴重,並非僅僅是數點人數而已,甚至冷酷無情的約押也力勸他放棄這個計畫。從百姓身上所受的嚴厲刑罰,可看出神相當憤怒。真正的罪過可能是關於徵收重稅或徵召勞工等不良的存心。
其他國家採取令人厭惡的強迫勞役制度,以謀求公共建設,可能大衛也想效法他們。前面所提及的,至少大衛官員的第二份名單中,的確包括一位名叫亞多蘭的,他負責掌管「服苦的人」。這個稱呼通常只指外地的勞工,但現今大衛可能有意開始徵召百姓,如所羅門後來所作的(王上五13~14),曾大大激起百姓的反感(王上十二4)。無論大衛的存心何在,他堅持要數點百姓,這顯然是驕傲的表現(比較詩三十6)(注四九),約押只好唯命是從,督導這工作。調查的工作花了超過九個月的時間,統計的結果,以色列中兵役年齡的男丁有八十萬,在猶大有五十萬(注五十)。調查完畢後,神差先知迦得宣判三種懲罰的方式,要大衛任擇其一。大衛選擇「三日的瘟疫」,釀成他剛數點完畢的百姓中七萬人的死亡。致命的瘟疫在耶路撒冷外耶布斯人亞勞拿(Araunah)的禾場中止住,這是後來所羅門興建聖殿的地點。為了表示懊悔意,大衛從亞勞拿買下禾場和牛只,獻祭給神。
第五節 大衛的晚年
(撒下十三~廿;王上一~二11
;代上廿二;廿八~廿九)
大衛的晚年,家庭中接二連三發生問題。這是對大衛的罪更進一步的刑罰,並且都帶著不少繼承王位的爭奪。
一、繼承問題
大衛卓越的統治接近尾聲的時候,誰是繼承人這個問題越發尖銳化。百姓必然期望維持這種君主式的政體,因為大衛曾使他們獲益不淺,但誰來接替仍然是個謎。掃羅曾為第一任君王,但王室既已轉而臣服大衛,繼承的方式便沒有先例可援了。然而昔日鄰邦所執行的慣例是世襲的,直至這個家族被推翻為止。從掃羅死後,伊施波設被膏立的事實可見。既然大衛是卓越之君,眾人自然期待他的一個兒子繼承王位。但是那一位,應該如何設立呢?
大衛既然如此英明能幹,大部份的百姓自然盼望他親自選拔,但大衛卻遲遲未作任何公佈。事實上,大衛確會挑選,指派當時剛出生的所羅門(注五一),但基於某種原因並未公諸於世,或許當時還是他統治的初期而已。但是既無公佈,百姓只好揣測誰是適當的人選了,假如大衛其他的兒子知情,他們必定力圖阻撓,或許他們以為這只是王突然而來的念頭而已(注五-)。無論如何,隨之而來的是為王位而有的明爭暗鬥,其中特別牽涉到的兩個兒子是押沙龍和後來的亞多尼雅。
二、押沙龍的叛變(撒下十二~十九)
二人中,押沙龍採取較實際的行動。他是大衛的第三子,是亞蘭人基述(Geshur)(注五三)公主瑪迦所生的(撒下五3)。按古代世界的規矩,長子是繼承王位的第一人,身居第三子的押沙龍,顯然受這思想的影響。但是長子暗嫩(Amnon)已道押沙龍的毒手了。事發於暗嫩羞辱押沙龍的妹子他瑪(Tamar)之後(撒下十三1~22),押沙龍便為此設下報復之計(撒下十三13~29)。在押沙龍為王的眾子所舉辦的筵宴中,押沙龍殺了暗嫩。次子基利押(Chileab)(注五四),是亞比該(曾是迦密人拿八之妻)之子,除了他的出生外,一直未被提及,可能早年夭折,因此剩下押沙龍為可能的得位者。
1.押沙龍的計謀(撒下十三30~十五12):我們難以斷定押沙龍在何時決定圖謀篡位。他這意念大概是漸漸萌芽生長的,至少在刺殺暗嫩的時候,已心存此意了。自謀殺暗嫩後,押沙龍當前的急務是逃避大衛,到他外祖父達買(Talmai)所統治的基述。在基述,他的計畫卻一籌莫展,但也不敢回以色列地,直至大衛召他回宮。三年後,約押可能受押沙龍的催逼(注五五),說服大衛恩准押沙龍回國,但王仍然無意召見他的兒子(撒下十四~24)。再過兩年後,大衛終於同意接見他,隨後饒恕他(撒下十四25~33)。現在押沙龍可以積極地促成他的陰謀了。
他的第一步是刻意逢迎,爭取百姓的好感(撒下十五1~6)他是一個風度翩翩的美男子,自然吸引百姓的傾心。他裝腔作勢的帶著一列戰車、五十個侍從,穿梭于城邑之間。他表現出關心百姓的姿態,在他們還未抵達王所指派的官員面前時,便中途攔截有困難的百姓,說若他是王,事情將會如何好轉。他為人聰明,富有說服力,所以這些努力確能爭取許多百姓的好感。四年後(注五六),當押沙龍認為他已獲得足夠的好評後,便採取第二個步驟。就是當王毫無懷疑地准許(注五七)他前往希伯侖之後(注五八),他便召聚他的隨從,膏立自己為王(撒下十五7~12)(注五九)。其後他帶著可觀的人數,北上邁向耶路撒冷,進攻他的父親。大衛毫無防備,唯一的途徑是棄城逃走(撒下十五13~17)
全國必定醞釀著一種潛伏性不滿的情緒,以致促成押沙龍暫時的得勢。例如很明顯的,郡份的百姓有冤情,因為押沙龍曾用心計與他們交往。另外也可能收稅過高,以致造成動亂不安。還有王的興趣不僅在本土,他還不斷謀求帝國的擴展,因此許多人自以為被忽略了。更進一步來說,隨著時間的消逝,任何政權都會失去同情者,並豎立一些敵人,大衛的統治已是強弩之末了。押沙龍是具有吸引力的,特別投年輕人所好,何況,大衛為國所立的功績與掃羅時代尖銳之對比的情況,他們從未目睹過。甚至大衛的一些心腹都被捲入漩渦中。長期任大衛謀士的亞希多弗(代上廿七33),他兒子是大衛的「勇士」之一(撒下廿三34),竟然隨從了押沙龍的邀請(撒下十五12)。大衛和約押的近親亞瑪撒(Amasa撒下十七25;代上二15~17)也成為押沙龍的元帥。
2.大衛的逃亡(撒下十五13~十七29):與大衛一同逃離耶路撒冷的,有他個人的侍衛基利提人與比利提人;六百名忠心耿耿的隨從和無數的屬下。撒督和亞比亞他兩位大祭司有意扛抬約櫃隨後,但大衛差他們回去,並命令他們藉豐自己的兒子亞希瑪斯(Ahimaaz)和約拿單(Jonathan)透露有關押沙龍的計謀(撒下十五24~29)。大衛也吩咐他僅存的謀士戶篩回耶路撒冷,設法抵制任何亞希多弗提供押沙龍有關追索大衛的計畫,並轉告撒督和亞比亞他押沙龍的決議(撒下十五30~37)。戶篩順命,並且不負所望,按吩咐轉告兩位大祭司(撒下十七1~23)。大衛得著了有關押沙龍計謀的重要消息,因此可以集中兵力在從前伊施波設的京都瑪哈念,預備面對他兒子的襲擊(撒下十七24~29)。
耶路撒冷至瑪哈念,路程超過五十哩(注六十)。沿途大衛經歷百姓各色各樣的反應。正如一般想像的,大多數百姓表示同情,為所目睹的悲劇哭泣,然而也並非全然如此。掃羅的一個後裔示每(Shi-
mei),顯然仍忠於前王,認為這是一個期待已久報復的機會,便在巴戶琳(Bahurim)(注六一)迎面而來,咒駡王並向王丟石子。大衛卻仁慈且出奇地禁止對付他(撒下十六5~13)。被任命為米非波設之僕人的洗巴,顯出十分的同情,他呈獻滿載貨物的驢子,並為王的家人預備食物,但他的目的只為謀求自己的益處,顯出他主人米非波設的不是(撒下十六1一4;十九24~30)。抵達瑪哈念後,大衛獲得一個最感人肺腑的款待。一個名叫朔比(Shobi)的亞捫人和一個名叫巴西萊的基列人帶來傢俱、碗盆和大量的食物,供應大衛筋疲力盡的隨從。
3.戰爭(撒下十八1~十九29):戰事爆發于靠近瑪哈念的[以法蓮樹林」內(撒下十八1~18)。押沙龍按著戶篩的忠告,花費時間召集以色列的民兵。大衛將他那為數較小的隨從劃分為三隊,分別由約押、亞比篩和迦特人乙太(Ittai)率領。雖然大衛的人數較少,但卻是精銳無比的核心部隊,無論在士氣或本領上,都是押沙龍那倉卒聚集的兵丁所不能及的,加上神的祝福,大衛的軍隊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然而,戰事勝利後,約押違反大衛明明的吩咐,殺死長髮纏在樹上的押沙龍。大衛獲悉這件事實及勝利的消息後,他的反應是為兒子流露悲哀之情,而非因勝利而歡欣。大衛對那不配的兒子之愛是感人的,但在此時此刻的悲傷,絕不能鼓舞那些忠心力戰的戰士們(撒下十八19~十九8)。押沙龍之死使叛變瓦解了,餘下大衛要作的是返回耶路撒冷。
4.示巴(Sheba)的叛變(撒下十九9~廿22):然而,事情發展到如今,又導致另一個叛變,雖然這一次不太嚴重。發起人是便雅憫人示巴。在大衛橫渡約但河返回耶路撒冷的時候,示巴號召北方眾支派退出原屬統一的帝國。
在北方眾支派中,大家普遍地有意要迎接大衛回來,而大衛則特別採取行動,鼓勵猶大參與這迎接,唯恐他自己的支派誤以為因曾協助押沙龍而遭他厭棄。他甚至答應立押沙龍的元帥亞瑪撒為自己的軍事長,以代替刺殺押沙龍的約押。猶大支派迅速答應願意參與,因此大衛預備歸程。
叛變爆發以先,大衛在約但河與三個人個別有意味深長的會晤。示每在大衛逃亡時曾采報復性的行動,因此現在驚惶萬分,他是第一批在約但河迎接大衛的人之一,並且搖尾乞憐,與從前那粗野無禮的態度截然相反。大衛恩免他,但從後來他吩咐所羅門取示每之性命的事上,證明大衛並未真正的寬恕他(撒下十九17~23;王上二8~9)。另一個與他相會的是米非波設,他是由於僕人洗巴欺詐的手段而來求情(撒下十九24~30)。因此,大衛將米非波設的產業均分,米非波設與洗巴各占一份。比較米非波設肺腑之言(注六二)與洗巴的話,大衛這種決定是厚此薄彼的。第三個牽涉其中的人物是八十高齡的巴西萊。先前在糧食的供應上,他使王獲益不淺(撒下十九31~39),現在他與大衛共渡約但河,大衛力勸他前往耶路撒冷,接受永久居住宮中的榮譽,阻年老發白的巴西萊拒絕了,他只渴望回到自己的鄉城,在那裡他會感到更無拘無束。
在這個時候,動亂髮生了。猶大的百姓是首先出席護送王渡過約但河,並直抵吉甲(注六三)。只有部份的以色列代表在場,當其餘的人後來到達吉甲後,再度引起嫉妒,因為北方眾支派誤會大衛有所偏好,所以彼此針鋒相對,最後,特別激烈的示巴慫恿北方眾支派退出大衛的王國,轉而跟從他(注六四)。
對大衛來說,現況最令他煩亂不安,他剛平息暴亂,另一個又隨即而至。然而,他仍不畏懼,抵達耶路撒冷後,他隨即差派新任元帥亞瑪撒自猶大招兵平息叛變(撒下廿3~22)。當亞瑪撒就延超過三天后,大衛鑒於速戰速決的重要性,便命令約押的兄弟亞比篩(注六五)率領精銳的核心部隊鎮壓暴亂。約押雖然並非元帥,卻隨軍出征。途中遇見亞瑪撒的時候,陰險地將他刺死就如數年前對付押尼珥一樣。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舉動,但行軍並未因此被拖延,顯然部份原因是他們早已認識約押其人及他兇狠的手段。他們向前推進,追索示巴,終於在伯瑪迦(Bethmaacah)的亞比拉(Abel)(注六六)追上示巴,但並未發生大衛所預料的劇戰,因為城中的人民,在「聰明婦人」的領導下,甘願將示巴的頭交給大衛的部隊,以保全城的安全。這場暴亂的發生,顯然是猝發的,並非深謀遠慮的叛變,而不久,示巴只得孤軍作戰,不得大眾的支持了。他顯然未能召集一支有真正實力的部隊,他住北逃主要為躲避大衛的追逼,現今他既身亡,暴亂也隨而止息了。
三、所羅門登基(王上一1~二9;代上廿二6~廿三1;廿八~廿九)
大衛還在世的時候,所羅門便加冕為王了,因此有短時期的共同攝政出現。大衛的第四子亞多尼雅自押沙龍的失敗後,也曾嘗試奪位,但沒有成功,故此,所羅門只好迅速登基作王。
亞多厄雅篡位的企圖,可能在大衛逃離押沙龍複返耶路撒冷後不久就已萌芽了,這是綜合幾件事實而下的定論。首先,大衛的統治為期不起過四十年,而押沙龍出生于大衛開始統治時期(撒下三2~3),暗嫩向他瑪施暴的時候,押沙龍顯然已長大成人,因此這幕悲劇的發生,距大衛第一次希伯侖受膏,至少超過二十年。其次,那件罪行發生到如今,又過了十年(撒下十三38;十四28;十五7),故此當時大衛的統治已超過三十年了。最後,我們知道,所羅門登基後,大衛仍然短暫存活了一段日子。這些事情綜合起來,說明押沙龍可能在三十五年圖謀篡位,而兩、三年內,亞多尼雅也效法他了。
亞多尼雅強奪王權的企圖,顯然是受押沙龍的影響。身為大衛的第四子,如果押沙龍的陰謀敗露,他便是第一位王位繼承人了。押沙龍既陣亡,王也未公佈繼承者的人選,亞多尼雅便嘗試篡位(王上一5~9)(注六七)。他甚至效法押沙龍為自己預備「車輛、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並且說服大衛內閣的兩位主腦人物約押和大祭司亞比亞他支持他(注六八)。當他認為時機成熟的時候,便聚集這些人和一些次要的人物在隱羅結(En-rogel)泉,使自己能正式隆重地受膏。
但這個秘密集會的消息,不久便引起另一方的注意,他們主要的人物是先知拿單、另一位大祭司撒督、大衛的侍衛比拿雅以及他的部下和傑出的「勇士」(王上一10、38),他們組成牢不可破的一隊,說出了亞多尼雅的秘密。拿單透過所羅門的母親拔示巴,先引起大衛注意現今的情況(王上一11~53)。大衛獲得消息後,終於向在他面前聚集的一小群,發表那拖延許久的所羅門登基的宣告,並命令馬上在基訓泉膏立那青年。膏立的那一刻,百姓高聲歡呼,呼聲遠達亞多尼雅在隱羅結聚集的人群耳中(注六九)。他們在驚惶中立即散去。其後,亞多尼雅歸順所羅門,而內亂得以平息。
大衛將他任下僅存無多的歲月,花在預備新王與百姓去面對眼前的新階段。他當眾宣告所羅門的新位份(代上廿八1~8),繼而將當前的重任委託所羅門(王上二1~9;代上廿八9~10),其中特別包括興建神的殿(代上廿二6~19;廿八11~21);他更向百姓發表離別的勸勉及訓誨(代上廿九1~22)。大衛死時,「日子滿足,享受豐富、尊榮」,並葬在耶路撒冷(王上二10~11;代上廿九26~28)
第六節 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
大衛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百姓回顧他的統治時,都以之為他們歷史中的高峰。耶路撒冷被認為是「大衛的城」(王上二10;三1~八1;尼三15),因為它是大衛建造的,且是「大衛安營的城」(賽廿九1)。他成為量度後繼君王義行的準繩。許多時候,因大衛的緣故,神不毀滅陷在罪惡中的猶大(王下八19)。最重要的是,即將來臨的彌賽亞是大衛的後裔,因此,基督被稱為「大衛的子孫」(太一1),當基督凱旋地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百姓稱頌他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太廿一9、15)。
注釋:
注 一:例如掃羅召集志願軍,為基利雅比人的利益對抗亞捫人之時。參考第十章,二八○頁,注十。
注 二:從洗革拉返回(參考第十章,二八五頁,注六六),他只需朝東北走十七哩便抵達希伯侖。
注 三:從此以後,聖經有規律地運用「以色列」這名詞,稱呼猶大北部的眾支派;例如撒母耳記上二章9節、10節、17節。自大衛統治十二支派後,聖經說他是統治「以色列和猶大」(撒下五5)。
注 四:伊施波設從前稱為伊施巴力(Ishbaal,代上八33;九39)。同樣的,基甸後期的名字耶路巴力(士六32),又更改為耶路比設(Jerubosheth,撒下十一21)。「巴力」原意是「主人」或「擁有者」,但後來因為外邦神巴力,這個名字便受玷污而不受歡迎了。他們改用「波設」(bosheth)代替「巴力」(參考米非波設,撒下九6),意思是「羞恥」,言下之意,巴力是可恥的。
注 五:瑪哈念的位置不詳。通常認為即是Khirbet Mabneh,在雅博何以北十二哩半,但更恰當的位置應該是靠近雅博河,因為它位於迦得的北邊境界(書十三26~30)。根據撒母耳記下二章29節,它位於約但河以東的一段距離外。
注 六:參考第八章,二一二頁,注三九。
注 七:考古學家曾從地面下掘三十五尺時發覺一個深坑,認為就是基遍池。坑邊大磐石上,鑿有下降的階梯。從這深坑再往下,有階梯延伸至四十尺下的隧道,隧道的盡頭是一個水庫。
注 八:前文曾提及約押的兄弟亞比篩(參考第十章,二八五頁,注六四),但這裡首次提及約押本人。亞撒黑是三人中最年幼的。
注 九:大衛抵達希伯侖後,立刻獲悉基列雅比人這種仁慈之舉。若干年後,他更進一步地將掃羅與約拿單的屍骨運同基比亞安葬(撒下廿一12)。他不能立即採取這種行動,因為便雅憫仍在他的管轄權外。
注 十:撒母耳記下二章10節說,伊施波設僅僅統治以色列兩年,較大衛統治猶大短五年半。這種差異可作如下解釋:因為國內一片混亂,非利士人到處橫行,押尼珥可能拖延數月,才立伊施波設為王,伊施波設逝世後,北方眾領袖花了一段時間才能聚集一堂,邀請大衛執政(因為押尼珥也已身亡,缺乏領導的人物),他們的請求與大衛實際前往耶路撒冷之間,又過了幾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大衛忙於策劃,並曾兩度攻擊非利士人。
注十一:歷代志上十二章23至40節記錄這些軍隊的數目,總數是三十三萬九幹六百人,若他們全部前來,(正如聖經所暗示的),表示他們熱望大衛接受以色列的寶座。
注十二:大衛建立強而有力的統治,與掃羅截然相反,可見百姓實在接受大衛所定的規條。
注十三:第一次是撒母耳預期的膏立,第二次是七年半以前,猶大的百姓膏他,現今是全國上下膏立他作王。
注十四:參考第十章,二八四頁,注五八。
注十五:大衛焚燒這些神像,他這樣做與非利士人剛好相反。若干年前,非利士人在亞弗擄去約櫃(撒上四11),遊行示眾作為勝利的記號,但大衛卻存輕蔑之心,將這些神像付諸一炬。
注十六:參考第八章,二一三頁,注五一。基色位於非利士境的東北邊疆,距離這次的戰場至少十五哩。
注十七:大衛曾與非利士人同住及爭戰,所以對他們的方法瞭若指掌,有助於他計畫戰略,同時也不再讓他們獨享鐵器的專利。
注十八:雖然撒母耳記下五章6至9節先記載大衛攻陷耶路撒冷,後敘述非利士之戰,但這並非等於事實發生的先後次序。撒母耳記下五章17節說,非利士人風聞以色列百姓同意統一後,便立即前來宣戰。再者,若大衛已攻取耶路撒冷,非利士人攻擊利乏音以二分全國的企圖是毫無意義的。另一方面,撒母耳記上二十三章13至14節說,大衛以亞杜蘭洞為總部。若他已擁有耶路撒冷的堡壘,這種策略也是毫無意義的。
注十九:參考第十章,二八一頁,注十六的參考書目。
注二十:那布斯人是長居耶路撒冷的迦南人,因此耶路撒冷甚至又稱為那布斯(書十八16、28;士十九10)。撒母耳記下五章7節介紹「錫安」這名字,可能是指這個城邑所座落的山。後來耶路撒冷城擴張後,錫安山只是這城所座落的山嶺中的一個。參考第八章,二一四頁,注五六。
注二一:在耶路撒冷東部汲淪穀(Kidron
Valley)中一個美好的活水泉。後來希西家從這個泉源修造一條隧道,參照下文,第十四章,三九二~三九三頁。
注二二:撒母耳記下五章8節提示,大衛運用水道的策略攻取這座城邑。既然那布斯人已有一條傾斜的隧道直通基訓泉,大衛的部下可能就是借用這隧道。
注二三:大衛後期的瘟疫止于亞勞拿的禾場,這亞勞拿是那布斯人(撒下廿四16及下文),可見那布斯人仍然住在那一帶。我們甚至有理由相信,他是被廢的前王(撒下廿四23)。
注二四:參考第九章,二五八頁,注一一○。
注二五:這是撒督首次披提及。他可能是前往希伯侖歸順大衛的其中一位,也是二十二位族長的首領(代上十二28)。他是亞倫的第三子以利亞撒的後裔,亞比亞他則是亞倫的第四子以他瑪的後裔,(王上二27;代上廿四3)。既然撒督與北方眾支派南下,可見他是當地眾望所歸的大祭司,可能自挪伯的大屠殺和亞比亞他逃亡後,掃羅便立他為大祭司。
注二六:稍後大衛數點百姓所經過的一連串路線(撒下廿四5~8),以及留給所羅門之國土的描述(王上四7~19),都足以證明。
注二七:「勇士」(gibborim)這名詞通常稱呼屬大衛以外的軍兵,但幾乎都加上另一個字,如「勇猛」(hayil)等,這些稱呼從不應用在大衛的軍兵,因此當這個名詞應用在大衛的軍兵中時,都是特有所指,而非普遍而言。尤其是在列王紀上一章8節、10節;歷代志上二十八章1節。
注二八:這五位精英列分兩組:第一組是雅朔班(Jashobeam)、以利亞撒和沙瑪(Shammah);第二組是亞比篩(約押的兄弟,約押自己卻榜上無名)和比拿雅,每一位的功勳都分別錄述。「三十個勇士」(實數共三十二個名字,可能後期有所增添)的功績卻隻字不提。歷代志上十一章41至47節附加十六個名字,可見有更進一步的增添。
注二九:根據名字的比較後,相信他們是革哩底人(Cretans)和非利士人。押沙龍叛變時,他們仍然對大衛忠心耿耿的(撒下十五18;參考撒下廿7)所羅門受膏為王的時候,他們也在場列在出席者名單最後(王上一38、44)。聖經並未暗示大衛如何獲得這一群人的效忠。
注三十:撒母耳記下八章1節及歷代志上十八章1節,都記載與非利士人之戰發生於摩押戰役之前。這是一個小型的戰役,只有少數的城鎮被攻陷。
注三一:亞拉巴的-部份(參考王下十四7),並非靠近別示巴的Wadi el-Milh(鹽穀)。以東的攻擊戰不可能如此深入以色列領土。
注三二:列王紀上十一章15至18節特別記述這件殘酷事件,聖經說約押殺盡「一切男丁」,可能是指以東軍隊的男丁。這個任務消耗他六個月的時間。歷代志上十八章12節說,有一萬八千人被殺戮。可能王族也被消滅,只剩下哈達和一些臣僕逃往埃及。
注三三:位於大馬色以北與利巴嫩山脈以東的一個亞蘭國,管轄遠至幼發拉底以北的遊牧民族,是昔日亞蘭王國中最強大的。
注三四:因為當時瑣巴仍牽涉其中,並且忙於對抗以色列,而在北部戰役中,她已經完全被征服,因此再無能力協助亞捫或其他國家了。
注三五:有關這些地方的位置之討論,參考M.Unger,Israel
and the Aramaeans of Damascus(London:James Clark&Co,Ltd.1957),四二~四五頁。
注三六:希蘭被認為即今日的‘Alma,加利利海以東三十哩,位亞捫稍北部,是上一次戰役的戰場。
注三七:拉巴即今日的阿曼(Amman),約但的首都,位約但河以東二十二裡。
注三八:埃及河(nahal misrayim,民卅四5)指Wadi el-‘Arish最適當,它注入地中海,位於迦薩西南四十五哩及尼羅河帕路謝(Pelusiac)以東八十哩。討論,參考K.
Kitchen,“Egypt, River
of”,NBD,三五三~三五四頁。
注三九:可能就是所羅門時代的亞多尼蘭(Adoniram,王上四6;五14),他的工作性質相同。大衛統治時期,他的名字列于第二張名單中(撒下二十24),可見是在大衛統治的後期,採用這種搖役制度後,他才派上用場。
注四十:參考本章,三一一頁,注二五。
注四一:主要的原因是祭司與利未人為數大多,無法同時服務。既然在士師時期這種情況也可能存在,因此大衛的作風是有先例可援的。約櫃不在會幕內的時候,這種制度可能便廢棄不用,大衛現今卻恢復並堅固它。
注四二:在大衛時代,這種事奉是在基遍的會幕進行(代下一3),以及在耶路撒冷大衛為約櫃所豎立的特別帳幕中學行,直至所羅門建殿為止,這個帳幕內有一個祭壇,需要祭司的事奉。約押曾經逃住這個祭壇以求安全(王上二28)。某些利未人被分派在帳幕中(代上十六4~6),撒督及其他人等被分派至基遍(代上十六39)。
注四三:這些特別的利未人小組何時產生,不詳。歷代志上九章17至26節表示,至少這些「守門的」與摩西時代的有別。「歌唱的」是宗教音樂家,「守門的」是聖所的守衛(各人分派當守的門,代上廿六13~19),「官長和士師」(shoterim,shophetim)可能是不同的支派中一些特別的記事官或審判官(代上廿六29~32)。大部份利未人擔任一般性的利未人職責,就如歷代志上廿三章28至32節所描述。
注四四:大衛的人口調查顯示:有三萬八千利未人正值服事的年齡,其中四千人是「歌唱的」,四千人是「守門的」,六千人是「官長和士師」,餘下的二萬四千人作一般性的服事(代上廿三3~5)。
注四五:詩篇中的標題共有七十三篇記有大衛的名字。早年他被選拔為掃羅的樂師,可見他有非凡的音樂天才。他有一部份的詩歌載於詩篇以外(撒下一18~27;三33~34;廿三2~7),撒母耳記下二十二章2至51節轉載詩篇十八篇,也是他寫的。他被稱為「以色列的美歌者」(撒下廿三1),甚至三百年後的阿摩司,也追憶他為音樂家(六5)。歷代志上十六章7節描述大衛將部份的詩篇一百零五、九十六、和一百零六篇交給亞薩,作為稱讚神用的詩篇。
注四六:撒母耳記下廿一章8節,說其中五人是米甲的兒子。若果真如此,他們都是米甲與帕鐵成親後所生的,因為自從她批評大衛在神面前舞蹈後,都一直不能生育(撒下六20~23)。然而,經文中可能有抄寫的錯誤,以米甲代替米拉。而且經文(撒下廿一8)所記載的丈夫的名字是亞得列(Adriel),是掃羅長女米拉的丈夫(撒上十八19),不是米甲的丈夫。米甲當然有可能替亞得列養育這些孩子(可能米拉已離世)。若果真如此,大衛奪去這些孩子對米甲或大衛本身而言,都是難以忍受的,因為雖然二人曾意見不合,但米甲可能仍留居宮內。
注四七:詩篇五十一篇,甚至卅二篇可能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表達大衛的悲傷與悔意。
注四八:雖然這故事記載在撒母耳記下的末了,卻非發生于大衛統治的末期。聖經的作者有時以內容分類,而不是按照年代次序來寫作的,類似的人口調查顯然是有目的,這是任何一位元強盛的君王都想當試的。可能歷代志上廿一章的報導次序非常重要,它是夾在亞捫之戰與大衛組織祭司與利未人的篇幅之間。
注四九:詩篇卅篇是「為獻殿用的」,可能寫於這個時候;參考歷代志上廿二章1節。
注五十:若包括婦女與孩童,總人口是四百萬,約是約書亞征服時期之人口的雙倍(民廿六1~65)。猶大支派的人數大大超出其他支派人數的總和,可見或許包括西緬支派和大部份但支派的人口,因為並非所有但支派的人都向北遷。逗留在南方的但人可能與猶大支派合拼,歷代志的作者附記說,這個數目並不包括利未支派或便雅憫支派的人,因為約押對整件事心中大大不悅,所以沒有完成這調查(代上廿一6)。
注五一:記事中並未直言大衛的指派,只提及神愛所羅門(撒下十二24)。然而,後來當亞多尼雅企圖奪位後,洞悉內情的拿單立刻提醒拔示巴,拔示巴也知道此事(王上一13);在她提醒王(王上一17)之後,大衛便直言不諱了(王上一30)。
注五二:大衛一切的優點中,並未包括嚴格的紀律,他眾子對他的態度就說明這點,其次是描寫亞多尼雅的經文也毫無隱瞞:「他父親素來沒有使他憂悶」(王上一6)。大衛不忍傷害他任何一個兒子,顯然也影響他不公佈王位的人選,直至所羅門成長後,也拖延不公諸於世。
注五三:基述是亞蘭的城邑,位加利利海東部。基述城分配給瑪拿西,但按約書亞記十三章13節記載,他們從未將基述人逐出境外,參考申命記三章13至14節;約書亞記十二章5節。
注五四:歷代志上三章1節稱他為但以利(Daniel),他顯然有兩個名字。
注五五:可能約押認為押沙龍是下一任的君王,所以廿願討好他。
注五六:撒母耳記下十五章7節的數目是「四十」,但這說法不能成立,因為大衛在耶路撒冷只統治三十三年。
注五七:押沙龍屬靈的生命非常幼稚,可從下列兩件事看出:他存心反叛,並且以還願為藉口,騙取王恩准他前往希伯侖(撒下十五7)。
注五八:押沙龍揀選希伯侖作為舉行受膏的地點,可能因為大衛曾在此地兩次受膏。
注五九:聖經並未明說他在希伯侖受膏,但這似乎是整個故事發展的趨勢。
注六十:確實的距離要根據瑪哈念準確的位置;參考本章,三○九頁,注五。
注六一:即今日Mt.Scopus以東的Ras
et-Tmim。送信給大衛的亞希瑪斯和約拿單也曾在巴戶琳躲避押沙龍的追索(撒下十七17~21)。
注六二:米非波設流露真正的悲傷,感激並欣賞大衛過去的慷慨,沒有因為大衛的決定而難過,甚至若大衛願意,他也廿願將全部產業轉讓洗巴。
注六三:至於地點,參考第八章,二○九頁,注十二。
注六四:同樣一個根深蒂固的裂痕,在羅波安時代如堤壩缺裂,一發不可收拾。
注六五:這裡故意避而不提約押,而差派一向表現良好的亞比篩——約押的兄弟——他是大衛的「勇士」中的五位精英之一(撒下廿三18~19)。
注六六:可能即今日的Tell Abil,靠近近年來乾旱的Lake Huleh。當以後被亞蘭人攻陷時,被稱為亞伯瑪音(Abelmaim ,代下十六4)
注六七:雖然押沙龍與亞多尼雅都認為存活的長子有王位的繼承權,但他們也不確定王有這種想法,否則他們不會嘗試搶奪冠冕。
注六八:約押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起初支持押沙龍,當他自己失寵後,他便見風轉舵地跟隨亞多尼雅。亞比亞他採取這種行動的原因不明,可能他嫉妒撒督,因為撒督似乎位份較優越,從撒督名列於前並看管約櫃的事實可見一般(撒下八17;廿25;十五24、27、29、35、36)。亞比亞他可能認為跟隨亞多尼雅會更為亨通。
注六九:隱羅結位基訓以南約二千尺,並且有一座小山阻擋視線,因此亞多尼雅集會中的人能聽見聲音,卻看不見所羅門受膏的禮儀。
──
吳理恩《以色列史綜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