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八章  罪與恩典之教理暨聖禮

 

第一節  西方經院哲學家之見解

西方經院哲學家沿著人類學與救世論等實際的路線,對神學作了最大的貢獻。他們把人的自然天賦與恩典的附加天賦加以區別。前者,就是指人有一種和諧的自然力,並未存有邪情色欲。後者能克服人卑鄙的情愫,並能幫助人在神面前蒙悅納。神造人時,給人有這兩種天賦。

 

        1. 對罪的看法:佛蘭西斯學團很偏愛那傳統的半伯拉糾派的看法。但阿奎那卻喜愛奥古斯丁的看法。他們把原罪定義為一種消極之事,即缺欠原始之義、喪失了附加的天賦等。依阿奎那看來,這種自然敗壞也是一種積極的事;它是一種邪情色欲,包含有罪感與罪刑。當時教會既然承認靈魂受造說(Creationism)為唯一正統的看法,那麼邪情在肉體上就有其座位、並藉著生殖而傳遞下來。原罪藉著現行罪顯明出來。現行罪的主要來源有七:驕傲、貪心、情欲、忿怒、貪食、嫉妒、及懶惰等,這些都算為大罪。罪可分為致死的罪與可恕的罪。致死的罪就是故意違背神的律法,並與神隔離。可恕的罪,乃是意志不完全趨向偏離神。可恕的罪,可藉著臨時的刑罰或者某些贖罪的舉動而獲得赦免。人的自由意志有犯罪的可能性。經院哲學家陳述罪的普遍性。不過把童女馬利亞視為例外。所有天主教徒都同意馬利亞沒有現行罪。但多米尼古學團卻不同意馬利亞沒有原罪的思想。主後一八五四年時,教皇庇烏第九(Pope Pius 9)才採納馬利亞純潔無罪說的信仰。

 

        2. 論恩典

    阿奎那隨從奥古斯丁的看法、並教導說,神就是推動的能力,有效的使人悔改。不過阿奎那又堅持說,人有自由使用意志,以準備領受恩典。他又從亞理斯多德式的觀點說明恩典。他說,恩典起先在神裡面是一種氣質,但臨到人身上之後、便成為活動的能力。恩典一進入人心裡面,人就得到恢復,人的本性也得以糾正。因此稱義不是一種神的司法舉動,乃是一種人得恢復的逐漸過程。藉由恩典的注入,人獲得了愛,並有能力行善。因此人能正當地向神要求永生。人甚至可以賺得比他救恩所需要的酬勞還要多的酬勞。人若遵奉一切誡命及教會的諭令,便可獲得酬勞。阿奎那又清楚說,人在首次救恩上沒有功勞。但在恩典長進上卻有功勞。籍著基督與諸聖徒的工作,就有一種過多功勞的寶庫。這寶庫由教皇保管,而由神父分配給那在煉獄裡的人。這就表明天主教的宗教生活,不以信心為中心,而以愛心與善行為中心。如此,敬虔者對自己的救恩就毫無把握:並常處在懸念不安之中。

 

第二節  中世紀天主教重視聖禮

    中世紀天主教很重視聖禮的意義。天主教徒要在一種可感觸到的方式上獲得救恩。教會當局也要把個人與教會連接起來。以前幾個世紀,教會還沒有明確決定聖禮的種目。亞伯拉德認為有四種聖禮:洗禮、聖餐、告解禮和搽聖油禮,亞伯拉德的弟子認為還要加上婚姻禮。笏哥也贊成這五種聖禮。普魯斯(Robert Pullusd.1150)刪掉搽聖油禮與婚姻禮,但再添上補贖禮與按立禮。最後把這些聖禮都合攏起來,便有七種聖禮。從倫巴都彼得起,天主教便制訂這七種聖禮。主後一四三九年弗羅仁斯大會正式採納這七種聖禮。佛蘭西斯學團說,聖禮是一種可見的恩典之可見的記號。阿奎那說,聖禮為恩典的一種工具,除按立禮從執行該禮主教身上領受屬靈能力之外,其餘聖禮都能將恩典帶給人。

    在各種聖禮上的材料與形式各具不同的意義。前者是可見之要素,後者是在儀式中所念誦的話。例如,木材原來的存在是一種未成型的材料,但後來製成一張桌子。因此在聖餐中,餅與酒為未成形的材料,但經由說了祝詞之後,餅與酒便變為基督聖禮上的身體與血。天主教主張聖禮的主要功能,就是要透過基督救贖的功勞,使人再獲得原始之義。洗禮,堅信禮、按立禮等這三種聖禮都不能重複施行。因它們有一種不可抹滅的記號。這種記號經常銘刻在人的靈魂上。天主教利用這種奇怪的信仰,強化教會的統一和教會神聖的觀念。

    聖禮本身就有功效。但執行聖禮者應遵照教會的法規施行。凡領受聖禮者,為獲得聖禮益處起見,就必須存有信心,並且不要活在致死之罪的狀態中。

主後一四三九年教皇頒佈命令,要對每一種聖禮下定義。教會當局便根據阿奎那的看法對所有聖禮下定義。現今,天主教還認為這些定義是有權威的。

 

        1. 洗禮:需要浸入水裡三次。洗禮儀文是,「我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給你施洗。」洗禮將稱義的恩典帶給領洗者。並赦免領洗者的原罪與現行罪,以及除掉罪感與罪之懲罰。領洗者便成為天國的聖徒。不過還存著一種罪根。這種罪根在日常生活中有隨時突發的可能。

 

        2. 堅信禮;是用一種特別恩典塗膏領洗者。它表明聖靈之交通,並要使領洗者成為又剛強又完全的基督徒。神父的禱告詞如下:「我用手指為你畫十字架的記號、並用救恩的恩賜堅固你。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

 

        3. 聖餐(聖體禮):是一種聖禮,亦是一種祭物。每當作彌撒時,基督便從天堂降臨到餅與酒之中。同時神父將基督獻給神。所以彌撒就是每天繼續獻上各各他基督的祭物。依阿奎那看來,聖餐用的餅與酒之實質、已經變為與天上基督身體之實質相同。不過,餅與酒附帶的特性還留著不變。藉神父合宜地念誦聖禮語詞,便有上述的改變。

自從全體教會認為基督臨在於每個聖餐用的餅與酒時,便有不將杯遞給平信徒的趨向,以後這種趨向便成為教會的慣例。天主教徒認為,籍著聖餐可赦免輕微之罪。

 

        4. 告解禮(懺悔):依經院哲學家看來,懺悔與基督教悔改性質不同。告解禮的目的,就是要除棹洗禮之後所犯的致死之罪。很久以來就有某些教會施行懺悔。北方人民不喜歡公開懺悔。因此他們都各自到神父面前私自認罪。平信徒歡迎懺悔認罪之制,因為他們盼望脫離那由刑罰、煉獄、地獄而來的懼怕。他們認為認罪即為赦罪。並認為認罪是一種滿足神意的方式,可以藉此逃避暫時的刑罰及獲得酬勞。若忽略告解,就應遭受煉獄之苦。不久教會使實行贖罪券之買賣。懺悔為一種贖罪的方式,籍此付出滿足並減輕刑罰。第十一世紀時,第一次贖罪券的買賣便在法國南部出現。以後就逐漸濫用贖罪券。

懺悔的各種動作就是前述所謂的聖禮上之材料。神父所念誦的話:「我赦免你的罪」就是形式。而赦罪不是依靠個人懺悔的態度,乃是因神父所施給的恩澤,因神父有教會鑰匙。主後一二一五年教皇印諾森第三,強迫信徒每年至少要在復活節認罪一次。

 

        5. 臨終塗膏式(聖油禮):約於主後八八八年。天主教開始強調一種塗膏病人的古代風俗。不久這件事便成為一種聖禮,並且使之與赦罪有關。同時亦被用來代替懺悔。這聖禮所用的材料就是聖橄橙油。神父用那種油膏在那臨終前的病者雙眼、雙耳、鼻子、嘴唇、雙手、雙腳及腰的兩側。祈禱詞是「藉著這神聖的塗膏及神最寶貴的憐憫,願主赦免你所犯一切可見之罪。」這種聖禮的功效,就是要藉著赦免輕微之罪與潔淨所存留之罪,以醫治靈魂。再者,若神視為合宜時,亦可恢復身體之健康。

 

        6. 按立禮與婚姻禮:這兩種聖禮在天主教裡,互相抵觸。凡接受按立禮者,便不可結婚。凡結婚的便不可接受按立禮。按立禮的目的,就是要設立治理教會的人員。婚姻禮的目的,就是要加倍天主教的會員數。藉著連續七次祝福的動作,受按立的神父就領受到治理教會神聖事務之權力與恩典。按立禮由主教主持。按立禮的材料;就是主教用雙手按神父,並用油膏他,又將餅及酒杯遞給他,並說:「願你領受權力、在教會裡為活人與死人獻祭。願你領受聖靈、你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婚姻禮的效力存在於婚姻本身,而不存在于神父的祝禱。婚姻禮的效果,就是授與一種聖潔而互愛的愛情。藉此新婚夫婦能互相體貼,並於日後能在神慈愛裡養育兒女。接受婚姻禮之後,夫婦終身不可分離。然而,若配偶者死亡時,可再舉行一次婚姻禮。這婚姻禮的聖禮,幫助社會對婚姻抱有一種神聖嚴肅的態度。同時也限制家族的近親婚姻,這一點對西方文明而言是很重要的。── 蕭江祥《基督教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