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經院哲學之興起
第一節 何謂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這個名辭,是用以表明自安瑟倫(Anselm)至宗教改革時期之間的神學,即中世紀後期之神學。通行於主後一一○○年至宗教改革時。在這段時期,教會除了新敬虔運動之外,對於哲學與神學也發生了新的興趣。經院哲學是以邏輯及辯證學的方法探究初期幾個世紀的教理。他們這樣謀求理解,是為要取得救恩內在的確據。新敬虔的追求是一種屬靈經驗的新理解,但是經院哲學卻是一種理智上的理解。新敬虔是屬於個人的、主觀的;但經院哲學是比較科學的、客觀的。辯證學是一種從事合理的瞭解與尋找合理的證據之工具。辯證學也是一門藉邏輯思考以求證事物真象之藝術。當時,他們要從內往外加以推究,而不從經驗加以推究。即人所提出的假設,要藉著權威加以解答,而不要藉著一種批判的、觀察的研究加以解答。他們認為聖經、諸教父的著作、各種信經和教皇諭令等都是可靠的,不容辯證的,都可算為上帝的律法。他們要積極追求真理。但他們卻要藉方法論上的檢討證明真理並要把真理加以系統化。他們對亞理斯多德的哲學感到興趣,並開始研究亞氏的著作。他們應用理智的程式,將啟示神學和一般哲學合併為一種自然神學,並構成一種非常廣大而完整的世界觀。於是,神學成為唯一可能的世界觀,而哲學成為神學之幫手。經院哲學,曾限制修道團之權力和發展,並對學術界起了各種新的影響。經院哲學曾吸引許多優異的教師,並直接助長近代大學之拓展。
第二節 兩個不同的思想學派
經院哲學、在證明教會教理之合理上,碰到一個哲學上的問題,即事物觀念與事物實質間之關係,或說思維與存在間之關係的哲學問題。他們對此問題的看法,意見分岐,致使產生兩個不同思想的學派--唯名論與實名論(注一)。他們所碰到的問題是:一般概念僅以主觀概念存在呢?或是以客觀實質存在呢?若以客觀實質存在的話,一般概念是與個體事物分離呢?或是存在於個體事物之內呢?再者,一般概念是有形體呢、或是無形體呢?當時,教會歡迎實名論,因它具有護教的價值。教會不喜歡唯名論,因它危及教會客觀實在之信仰。教會以三位一體作例子、說明唯名論為何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這時期唯名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若瑟林(Roscellinus)(逝世於主後一一二五年)。但坎特伯裡的安瑟倫卻很反對他,並指出他的錯誤來。暹玻克威廉(Willian
of Champeaux)曾提倡一種極端的實名論,但不受教會的歡迎。蓋這時期的思想主流為一種較屬中庸的實名論。此論由羅馬哲學家波伊丟斯(Boethius)所提倡。
第三節 經院哲學的代表人物
1. 安瑟倫(主後一O三三~一一O九年)。
2. 亞伯拉德(主後一O七九~一一四二年)
3. 伯爾拿(主後一O九一~一一五三年)
4. 笏哥(主後一O九七~一一四一年)
5. 倫巴都彼得(主後一一OO~一一六四年)
6. 亞力山大(主後一一八五~一二四五年)
7. 大亞勒伯特(主後一一九三~一二八O年)
8. 阿奎那(主後一二二七~一二七四年)
9. 波拿文土拉(主後一二二一~一二七四年)
10. 敦司蘇格圖(主後一二六五~一三O八)
11. 若哲爾培根(主後一二一四~一二九四年)
12. 銳門虜勒(主後一二三四~一三一五年)
13. 奧坎威廉(逝於主後一三四九年)
14. 加伯列力(逝於主後一四九五年)。
第四節 四位傑出的經院哲學家
四位傑出的經院哲學家(注二)就是安瑟倫、亞伯拉德、笏哥及倫巴都彼得。
1. 安瑟倫
安瑟倫為諾曼第貝克修道院院長,自一O九三年起擔任坎特伯裡的大主教。他與國王亨利第一(King
Henry 1)曾有一次大衝突。他逝世於一一O九年。因前面所提若瑟林否定一般概念之實在,所以安瑟倫很反對若瑟林。他說,若瑟林的主張會破壞教會三位一體論與其他重要的教理。他又說,我們若接受若氏的看法,就有三個神。安瑟倫對神學推理最感興趣。他認為聖經,信經和教會教訓等都具有很大權威。他要藉宗教體驗從心裡獲得真理的確實性。這種趨向大致與新敬虔所宣導的相同。他又要藉賴理智的思考,向基督徒、猶太人和外邦人闡明教會教義的真理。他有一句名言:「我相信乃為要謀求理解。」這種從單純的信心到把握宗教知識的過程是很重要的。對綜合信心與知識,實際敬虔與神學推理這個方法上看來,安瑟倫是經院哲學最先鋒的人物。
2. 亞伯拉德(Abelard)
亞伯拉德是唯名論者,是若瑟林的學生。主後一O七九年,他出生于巴拉斯。他是一個法國武士的兒子。他曾在巴黎講學,教授以西結書。他有高潔的人格、超人的智力、博學。因此他贏得了青年們普遍的愛戴。他與厄絡依斯小姐(Heloise)戀愛之後,便進入聖得尼斯修道院修道。在修道院裡,他寫了一篇論文,專論「關於神之單一與三位一體」之問題。這篇論文遭受到伯爾拿強烈的反對。伯爾拿認為亞伯拉德為一個唯理主義者,主張邪惡的原則。在主後一一四一年的先斯大會,伯爾拿曾指出亞伯拉德的某些錯誤。因此教會便革除並放逐了亞伯拉德。不過,克呂尼彼得同情亞氏,讓亞氏避難在他的修道院裡。主後一一四二年亞氏終於死在該修道院。
亞伯拉德雖有唯理主義的趨向,但他卻不是像十八世紀的神學界所講的那種唯理主義。亞氏從不懷疑聖經的權威,他所採取的是一種中庸的神學。在唯名論與實名論互相爭執下,他亦採取兩者之間的中庸看法。因此,他在這一方面的主張,可稱為概念論。他應用純粹辯證學作為研討神學的科學工具。依他看來,一個有學者風度的神學家應循著這種程式追求真理,即「從懷疑到查詢,由查詢到真理。」他又說:「我理解為要相信。」
亞伯拉德是第一位應用辯證法處理神學的人。他先提出一聯串單獨的教理問題。然後再將這些問題與聖經及諸教父著作、教會諭令、正典書籍等加以比較。並逐一列出他們的共通點與差異點。總之,亞氏還是支持聖經之權威。
在此,我們還要比較亞伯拉德與安瑟倫。安瑟倫先接受教理體系,然後才加以討論。但亞伯拉德卻要運用理性證明教理體糸,以謀求全盤的理解。安瑟倫有許多的著作,並全然體驗到教理的真諦。亞伯拉德聰明,但安瑟倫卻有兼人之才。依安瑟倫看來,人的理智可從教理上獲得一種新的理性。依亞伯拉德看法,乃是我們若能指出個別教理之合理性,就當稱心如意了。亞氏一直確信基督教為至高的哲學。
3. 笏哥
笏哥是一位德國北部貴族之子。當他在法國旅行之際,他被吸引而進入巴黎聖威克多修道院。他逝世於主後一一四一年,享年僅四十四歲。他去世之前,為一所聞名修道院座堂學校的校長。他因受德國教育的薰陶,所以就依照歷史聖經大綱的方法,研討神學。他的著作「關於基督徒信仰之神秘」是第一本系統教義神學的重要書籍。笏哥的重要性在於他知道如何聯合安瑟倫、亞伯拉德及伯爾拿等的思想路線。他綜合推理的、理性的、神秘的因素,以創立一種嚴格的教會神學。他使教義的合理性屈服於那超理性的信心之下。就在這範疇裡,他使神學與哲學聯合而不致危及神學的本質。
4. 倫巴都彼得(Peter
Lombard)
倫巴都彼得出生於義大利的那瓦勒。他曾在布羅格那、理姆斯及巴黎等地讀書。他在法國認識伯爾拿、亞伯拉德及笏哥等。以後他在諾達姆坐堂學校任教。最後他在巴黎當主教。他逝世於主後一一六O年。他把亞伯拉德的辯證法與笏哥的正統綜合起來。他亦從笏哥承受系統的才幹。他細心綜合並比較各不相同的教義教訓。他確立聖經為最高的權威。理性僅有形式上的意義。理性僅被用作一種在救恩上要抵抗那有權威而卻矛盾之教理的方法。主後一一五O年以前,他在巴黎著了一本書叫「四部語錄」。在這書中,他論述上帝、創造、原罪、基督、聖靈、聖禮及末世論等。這本書終成為中世紀教義的教科書。因此書以客觀的態度處理各種教理的問題。因此,適合於各種不同神學派的需要。
--------------------
注一:唯名論(Nominalism):觀念或概念不過是實在事物的名稱而已。真實乃存在於各個具體物中。因此,人必須藉著研究與運用理智,方能求得真理。
實名論(Realism):觀念和一般概念構成我們實際的存在;人之覺官易受欺騙,唯獨啟示的真理才是可靠的。
注二:經院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推進教育事業者。當時他們差不多佔據著名學校中一切教育領袖的地位。他們在幾方面作了更大的知識自由和普通教育事業的先導。例如,敦司蘇格圖承認:有些教會的教理,遠非人之知識所能領會。然而,他斷定,他們的不能理解,不但不減少它們的價值,卻反增加它們的價值。它們是超乎理智之上,是必須憑信仰以求領悟。因此,人們再也不能完全用理智去維持信仰。從前,「我信為要求理解」。如今變成「我信因我不理解」。如此,信仰與知識分開了。此舉又為那全憑經驗的普通科學開了一條路。── 蕭江祥《基督教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