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鍾馬田小傳

 

第一章  早年的生活

第二章  成為優秀的醫生

第三章  生命的轉機

第四章  在事奉中長進

第五章  點起了複興之火

第六章  在北美洲的日子

第七章  從威爾斯到倫敦

第八章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忠心服

第九章  英國教會面臨的危機

第十章  探索清教徒的歷史

第十一章  在國際上備愛敬重

 

前言

 

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對世界各地的教會而言,是陷入一片黯淡無光的屬靈光景。

特別是英國,再也看不到十八世紀時教會大複興中信徒所表現的靈性追求和敬虔的態度。二十世紀時,在英國各地的教會,深受新神學的摩登思潮的影響。這些新神學的學說,刻意降低了聖經的權威地位,抹煞了神的話語的可信性,並抬高人的地位,誇耀人類的科技成就,盲目陶醉於人類的物質文明。凡此種種,都一律地竊取了神的榮譽,並沒有把榮耀歸給至高的神。

在這種屬靈光景普遍荒涼的時代,感謝神,他興起了一位忠心的僕人鍾馬田。新約時期,曾出現過一位轉捩時代的人物施洗約翰。施洗約翰的出現,是為基督作見證的。《約翰福音》第一章六節說:"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

鍾馬田也是一樣,他也是一個轉捩時代的人物,他在這世上也是為基督耶穌作見證的。特別是在這叛逆墮落的時代裏,他為光--主耶穌基督--作誠實無偽的見證。

"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裏來的,名叫鍾馬田。" 鍾馬田在五十年的漫長年日中,釋放了神給他的亮光和啟示,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信徒,供應了許多有心追求主的弟兄姐妹。

鍾馬田是一位醫生,並獲醫學博士的學位。但他卻放棄了將要擁有的財富、前途和聲譽,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出來全時間事奉神,成為醫治人類心靈的醫生。雖然在這期間,鍾馬田對醫學仍有濃厚的興趣,仍不斷地閱讀各種醫學的書刊,吸收新的醫學知識。但在屬靈方面,他始終是神的僕人。他奉召做人類靈魂的醫生,實有更多的屬天價值的意義。鍾馬田堪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和最有貢獻的醫生。

 

第一章 早年的生活

 

鍾馬田(David Martin Lloyd-Jones)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誕生於英國威爾斯(Wales)的加地夫(Cardiff)。到了今年,正是鍾馬田誕生百年紀念的年份。

鍾馬田是鐘亨利(Henry Lloyd-Jones)和鐘馬大蓮(Magdalene Lloyd-Jones)的第二個兒子。一九0五年鐘亨利舉家搬到喀地幹郡(Cardiganshire)的小城蘭傑索(Llangeitho)。在十八世紀時,一位威爾斯傑出的佈道家但以理羅蘭斯(Daniel Rowlands),曾有多年在該處佈道。蘭傑索在歷史上出現一位如斯偉大的人物,這對鍾馬田的一生,有著良好的影響。

鍾馬田的父親鐘亨利,在蘭傑索經營一間雜貨商店,雖非大富大貴,卻生活安定。鐘亨利因為小時候家庭環境欠佳,沒有機會進大學去接受高等教育,所以立下志向,要盡其所能地把三個兒子培養成人,讓他們有機會讀大學。

可惜鍾馬田少年時期的歡樂日子太過短促,一九O九年一月二十日,一場由煙頭點燃的大火把他的住宅完全燒毀,由於住宅的前面就是父親的店鋪,這場大火將他父親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年僅九歲的鍾馬田從樓上被扔下來,跌在毯子上面,因此逃過大難。鍾馬田的外祖父大衛伊文思(David Evans),向他暗示,今後家庭環境將日漸惡劣,要鍾馬田作好思想准備。鍾馬田這時已經略懂人世,既初嘗了人生的苦味,就變得嚴肅起來,這個老成的少年人也就更加發奮讀書。

從一九0九年至一九一四年一月,有五年之久,童年的鍾馬田,一直活在陰影之下,原因是他外祖父大衛伊文思有一次不慎向他洩漏秘密,說他父親鐘亨利自從那場大火後,周轉不靈,缺少營運資金,說他父親最後難逃破產的厄運。鍾馬田就在這樣懮鬱的、擔驚的、寢食難安的情況下度過了童年。他從來沒有一個歡樂的、天真爛漫的童年。

一九一一年,他得到名列第二的獎學金,就讀於鄰近蘭傑索的小鎮特勒嘉倫(Tregaron)的郡立學校(Tregaron CoutyIntermediate School)。由於學校和家裏距離太遠,他只好從星期一至星期五,和哥哥哈羅德(Harold)在特勒嘉倫鎮住宿。在特勒嘉倫讀書的三年中,他變得十分想念家庭,內心十分難受和不快樂。特勒嘉倫既寒冷又潮濕,鍾馬田每年都要忍受凍瘡的痛苦。

在學校裏,有兩個老師悉心教導鍾馬田兩兄弟。約翰小姐(Miss John)教導古典文學,而寶威爾(S.M.Powell)則教導英文和歷史。鍾馬田在學校的成績斐然,曾獲得數學優異獎,校長路易士先生(G.T.LewiS)頒給他一本談及木刻的書籍作為獎品。

一九一三年,鍾馬田參加加爾文派的循道會(Galvinistic Methodists)在蘭傑索舉辦的夏季聚會(Summer Associstion)。循道會教堂召集這次夏季聚會的主要原因,是紀念威爾斯的大複興家但以理羅蘭斯(Daniel Rowlands)誕生二百年。

這一次的特別聚會留給鍾馬田一個深刻的印象。這時鍾馬田只有十四歲,從未見過這麼大的露天佈道大會。講台是臨時搭起來的,可以容納四至五千的會眾。在那次特別聚會講道的都是當年很有恩賜的、主所大用的器皿,包括多馬士威廉士(Cr.Thomas Charles Williams)、約翰鐘博士(Dr.John Morgan Jone)、約翰威廉博(Dr.JohnWilliams)和普裏特牧師(Rev.W.E.Prytherch)。沒有人料到的是,這個參加聚會的,不引人注目的十四歲小孩子,日後竟成為加爾文派循道會有史以來偉大的佈道家之一,捍衛了達爾文的正統信仰。

自從鍾馬田父親的店鋪被大火燒毀之後,鍾馬田的住宅由於建在店鋪後面,也在這次大火中受波及。在這之後中,鍾馬田的心裏一直有一個恐懼,就是他父親鐘亨利是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營運新的店鋪的。這種懼怕父親破產的心理陰影籠罩著他,使他長期缺少安全感。

直到一九一四年一個主日晚上,鐘亨利向全家宣佈,他們一家人在幾星期之內要離開蘭傑索,原因是家庭的生意由於過度擴張及缺少營運資金,周轉發生困難,近乎破產。鐘亨利這樣做出宣佈,對鍾馬田反而是一種心理解脫,三年來的噩夢使他寢食不安。

破產後的鐘亨利面臨抉擇,是帶著一家人移民加拿大,開始新的生活,或者是留在英國等待新的機會。

在這關鍵時刻,鍾馬田的才華初次被學校當局所注意,原來鍾馬田有驚人的記憶力,過目不忘,可以說這是從他外祖父伊文思(David Evans)遺傳來的。特勒嘉倫學校的老師告訴鐘亨利:"只要是鍾馬田讀過的,就等於是鍾馬田所知道的,也就成為鍾馬田所掌握的知識。"他們勸鐘亨利,必須讓鍾馬田參加威爾斯的夏天會考,然後才決定是否全家移民加拿大。鐘亨利考慮到三個孩子的教育問題,決定留下妻子鐘馬大蓮照料孩子,自己隻身先往加拿大探路。鐘亨利到達加拿大南部城市溫尼全 (Winnipeg)後,經常寫信回家。在加拿大,鐘亨利與鐘馬大蓮的幾個兄弟--即鍾馬田的幾個舅舅--住在一起。鐘亨利在信中表示,他年已五十歲,不適合再開疆拓土,加拿大不是他們全家新居的樂土。

一九一四年八月,鐘亨利從加拿大回到英國,並且決定到英國的京城倫敦去開辟新的天地。鍾馬田一個人到倫敦去和父親會合。那是一段艱辛的日子,父子兩人穿過大街小巷,留心櫥窗的告示,閱讀報紙上的小廣告,一切的努力,只是徒勞而已。他父親既因破產,缺少資金,而親威朋友又不肯借錢給他們,父子兩人共同經歷的沮喪和失望,是鍾馬田畢生難忘的。

經過了無數次的挫折,鐘亨利終於在一九一四年九月底,以低廉的租金,在倫敦的攝政街七號(7,Regency Street)開設一間牛奶商店。到了十月,鐘亨利的妻子和另外兩個男孩才從威爾斯來到倫敦。一家人再度團圓,一齊住在牛奶商店的樓上。神一直暗中眷顧鐘亨利一家,破產後的鐘亨利,一開始時籌不到五十英磅來繳交業主威斯先生(M.D.Willams),想不到有一個住在威爾斯的馬夫願意借出這筆款項。在神的祝福下,生產蒸蒸日上,賺得的利潤很快地清還了積壓下來的債務。一家人終于掙脫了貧困的枷鎖。這時候鐘亨利認為孩子們的前途要緊,不需要在店裏為他幫忙。一九一五年一月,鍾馬田和弟弟榮森(Vincent),一起被父母送到聖瑪麗邦文法中學(St.Marylebon Grammar School)讀書。

鐘亨利每到主日,就會帶著鍾馬田三兄弟到倫敦查甯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的威爾斯教堂(Dr.Tom PhilliPS)  (Welsh Chapel)聚會。鐘亨利一家人家鄉觀念很重,在家裏還是講威爾斯方言,而在威爾斯教堂,鐘亨利可以與流落到倫敦的威爾斯人談談家鄉事,並結識來自故鄉的親人。他們到威爾斯教堂的第一個主日,坐在他們一家人後一排椅子的,即是腓力斯醫生(Dr.Tom PhilliPS)一家。腓力斯醫生到倫敦已有二十年,是倫敦著名的眼科醫生。腓力斯醫生的父親伊文腓力斯牧師(Rev.Evan PhilliPs)是威爾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牧師,也是一八五九年到威爾斯大複興的屬靈領袖之一。

那一個主日,腓力斯醫生帶著妻子、十八歲的兒子、十六歲的女兒貝珊(Bethan),還有十歲的幼兒來到威爾斯教堂聚會。貝珊留意到前排坐著新從威爾斯來的一家人,但她沒有想到她會成為三兄弟之中一位的妻子。但是鍾馬田早在威爾斯的紐加塞耳埃林(Newcastle Emlyn),就留意到腓力斯老牧師身旁有一位美麗動人的孫女。在鍾馬田童年的腦海中,貝珊的倩影一直揮之不去,沒有料到那一天鍾馬田竟在異地倫敦重晤童年時印象深刻的女孩子,可說他們實有緣分。

一九一六年,威爾斯的報紙上登載了夏季倫敦大學高級考試成績。報紙上同時報導,有一個蘭傑索男孩子鍾馬田,七科及格,其中五科成績優異。這樣優越的會考成績,足以使鍾馬田進入倫敦大學在倫敦第一流的教學醫院。

一九一六年十月六日,年方十六歲的鍾馬田,正式成為倫敦極有名望的聖巴多羅繆醫院(St.Bartholomew's Hospital)的醫科學生。聖巴多羅繆醫院簡稱巴斯(Bart's)。巴斯有六百張病床,是倫敦最大的醫院。

鍾馬田進讀巴斯的同一天;貝珊腓力斯也進入倫敦另一優越的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攻讀醫科。雖然鍾馬田念念不忘貝珊,但貝珊覺得,鍾馬田比她小十八個月,她要慎重考慮。在撮合鍾馬田和貝珊的婚事上,貝珊的父親腓力斯醫生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從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四年,鍾馬田這個醫科學生,一直參加腓力斯醫生帶領的主日學。腓力斯醫生一直鼓勵學生討論問題、發掘問題,鍾馬田的伶俐口才,和聰慧頭腦甚受腓力斯醫生的欣賞。

腓力斯醫生的父親伊文腓力斯牧師(Even Phillips),是威爾斯歷代以來最偉大的屬靈偉人之一。他被尊稱為十九世紀威爾斯的屬靈巨人;正如他的孫女婿鍾馬田是二十世紀的屬靈巨人一樣。伊文腓力斯牧師經歷過兩次威爾斯大複興運動,一次在一九0四至一九0五年,一次是在一八五九年。伊文腓力斯曾多年在威爾斯的組輥塞耳埃林(Newcastle Emlyn) 教堂任牧師,親眼看見一九0四的威爾斯大複興,並認識該次大複興的傑出領袖伊文羅伯斯(Evan Roberts)

 

第二章 成為優秀的醫生

 

鍾馬田進入了巴斯醫院就讀之後,就一心一意地想作一個醫生。

巴斯醫院是國際上負有盛名的醫院。那裏的程度很高,所以在那裏學習的醫科學生也很自豪。當年在英國醫學界流行這麼一句話:"你可以把你所知道的告訴巴斯出來的醫生;只是你所能說的,很少是巴斯出來的醫生所不知道的。"

鍾馬田在巴斯的學習是很緊張的,巴斯對學生的要求是如此嚴格,以至於他必須全時間投入,毫無閑暇可言。在學校時,鍾馬田給母親的信中這麼說:

"親愛的媽媽:

我實在十分忙,我逢週末還要值班,所以我是一直忙到星期三,才稍微歇一會接著我又要到手術室幫忙。上個週末,我又是一次傷風,使我疲倦萬分,今天我覺得好一點,希望這週末身體可以恢復過來。我知道你這時已在蘭傑索(Llangeitho)"

一九二一年十月,鍾馬田以優異的成績,獲得醫科學士和外科學士的學位,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這一年,鍾馬田開始在多馬士海德爵士(Sir Thomas Horder)手下進一步受訓練。多馬士海德除了在哈利街(Harley Street)的私人診所看病之外,又任巴斯學院的教學老師。

一九二三年,鍾馬田被巴斯醫院提升為首席臨床助理(Chief Clinical Assistant),擔任多馬士海德爵士的助手。

多馬士海德醫生被當時的醫學界視為權威人士,他診斷病人的病情時總是羅列所有的病症,然後逐一剔除不能成立的理由,直至找到真正的病因為止。一九一0年時,英國禦醫紀撒母耳醫生(Dr.Samuel Jones Gee)邀請多馬士海德醫生到皇宮,為英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作一次胸部檢查,多馬士海德醫生一瞥英王床頭的煙碟,很快地結合英王的病徵,得出英王的病因是尼古丁慢性中毒。在一九二三年。威爾斯一個非常富有的礦主大力喘氣,非常痛苦,延聘了五個知名的專科醫生來診斷。五個專科醫生會診結果,仍然查不出病因,結果聘請多馬士海德醫生來檢查病情。多馬士海德醫生在幾分鐘之內,就找出病狀,說該名礦場主的胸膜出血。

鍾馬田跟隨多馬士海德醫生左右,目睹多馬士海德周密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性的推理能力。在臨床學習中,鍾馬田能夠根據手頭所掌握的數據和現象,去發掘問題的真相。在多馬士海德的眾多學生中,鍾馬田很快地獲得了多馬士海德的青睞。有時多馬士海德醫生的學生症斷之後,鍾馬田獨排眾議,提出自己的獨特看法,結果鍾馬田的診斷是正確的。

多馬士海德醫生甚至把他一八九三年買來的,親筆批註的威廉傑文思(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名著《科學的原理--論邏輯性和科學方法》(The Principles of Science:a Treatise on Logicand Scientific Method)送給鍾馬田。

一九二三年--二四年,鍾馬田除了在巴斯醫院任多馬士海德醫生的首席助理外,同時也在多馬士海德醫生的哈利街私人診所幫忙。

一九二四年,在多馬士海德醫生的鼓勵下,鍾馬田申請到一筆聖約翰澀姆斯渥醫學研究基金(St.John Harmsworth Memorial Research Fund),專題研究心臟內膜發(Subacutebecterialendocarditis)。這次專題研究,結合鍾馬田一系列的臨床實驗,使鍾馬田後來得到倫敦大學醫學博士的學位。

一九二五年四月,鍾馬田考取了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的院士(Membership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在同一時期,也在巴斯醫院任首席助理的克恩斯醫生(Dr.Geoffrey L.KeyneS)憶述:"當時我是外科的首席助理醫生,鍾馬田則是內科的首席助理醫生,我極其敬佩鍾馬田那種兢兢業業的專業精神和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富有高度邏輯性的分析能力。"

在這期間,鍾馬田和貝珊的哥哥幼仁腓力斯(Ieuan Phillips)結為好友,兩人志趣相投,都有心向著主。後來幼仁腓力斯任牧師,成為神的忠僕,在威爾斯事奉主,追隨他祖父伊文威爾斯牧師的腳蹤。

 

第三章   生命的轉機

 

撇開鍾馬田的醫生生涯不談,在這段專業訓練時期,鍾馬田的家族發生劇變。

一九一八年六月,鍾馬田和他哥哥哈羅德(Harold)都患了流行性感冒。幾天之後,他哥哥哈羅德突然不治逝世,年方二十歲。鍾馬田聯想到孩童時他的命是從火場中救出來的,這些事使鍾馬田深感生命的短暫,每一個人實際上是活在死亡的陰影下,人的生命氣息實際上是由神來掌管的。

到了一九二二年,鍾馬田的父親鐘亨利又突然身故,臨終時再三叮囑鍾馬田不要忘記當年家庭衰敗時家境貧困的苦日子。

在童年時期,鍾馬田曾有多年生活在恐懼父親破產的陰影下。凡此種種,在他的潛意識裏,深埋著一種懮鬱的情緒。

在多馬士海德醫生的私人診所裏,鍾馬田作為助手,接觸到不少政治家、貴族和其他上層社會人士,他們暗地裏生活放蕩。其中有一位在社會上非常顯赫的人物,竟然死於梅毒。

對鍾馬田造成心靈上重大創傷的,是他發現從小崇拜的首相勞德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在私生活上竟然那麼敗壞不堪。鍾馬田的偶像幻滅,帶給他靈性上的轉機。在述說鍾馬田的得救經過之前,需要用一些篇幅來述說鍾馬田和勞德喬治的關系。

鍾馬田的父親鐘亨利,一直向全家灌輸一個思想,即威爾斯產生了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勞德喬治。鐘亨利非常敬佩勞德喬治的口才,認為他思想敏捷,甚有急智。鐘亨利認為,總有一天,在勞德喬治的帶領下,威爾斯人將擺脫英國的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鍾馬田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小就對政治有興趣,喜愛政治人物--特別是威爾斯來的政治人物。

勞德喬治也是腓力斯醫生的病人,由於腓力斯醫生也是威爾斯人。腓力斯醫生一家對勞德喬治這位威爾斯來的內閣部長甚為敬佩。後來鍾馬田娶了腓力斯醫生的女兒貝珊為妻時,勞德喬治還送了結婚禮物。

一九一一年,勞德喬治擔任英國的財政大臣(Chancellor of Exchequer),認識了他幼女美(Megan Afton)的家族教師弗蘭西絲司蒂文森(Frances Louise Stevenson)

一九一三年勞德喬治就延聘弗蘭西絲為他的私人秘書,實際上是他的秘密的情婦。從一九一三年至一九四三年,勞德喬治金屋藏嬌長達三十年。一九四三年,勞德喬治續弦,才正式與弗蘭西絲結婚,時弗蘭西絲已五十五歲。

一九二一年,鍾馬田正式成為執業醫生時,勞德喬治正以自由黨的領袖擔任英國的首相。勞德喬治從一九一六年十二月直至一九二二年十月,擔任首相職位長達六年之久。

鍾馬田對勞德喬治的景仰已有多年,對勞德喬治的妻子瑪嘉烈歐文(Margaret Owen)有美好的印象,鍾馬田認為她是一位賢妻良母。

鍾馬田心目中的威爾斯的救星,竟然多年養有一個情婦,這對鍾馬田的精神打擊是筆墨無法言述的。這種偶像的幻滅,帶給鍾馬田的痛苦是強烈的。

鍾馬田作為剛出道的醫生,這時深信所有病人的病源,不單純是生理上的,也不單純是心理上的,而是比這一切更要深入;因為人離開神,他的結局就是死亡。正如《詩篇》第七十三篇二十七節所說的:"遠離神的,必要死亡。凡離棄神行邪淫的,神都滅絕了。"

鍾馬田發現,人最需要的就是重生,接受主耶穌為他的救主。鍾馬田在一片絕望、彷徨、沮喪之中,接受了主耶穌作他的救主。鍾馬田因著信,有了得救的喜樂,並且心裏立刻有了神的呼召,要他出來傳福音,帶領人歸主。

這種出來服事主的感覺越來越沉重。他在這種內心掙紮中過日子長達十八個月,他的體重因之減輕,超過二十磅

一九二五年二月九日,鍾馬田在南威爾斯日報(New South Wales)發表了《現代威爾斯的悲劇》(The Tragedy of Modern Wales),文內鍾馬田抨擊威爾斯已經失去了她的靈魂,正踏在毀滅和天譴的無底坑的邊緣,而威爾斯的所謂是猶大,作著令人憎惡的行為。鍾馬田指出,只有主耶穌纔能拯救威爾斯人。只有以基督為救主、為生命的福音,纔能改變威爾斯人,而不是當時盛行的社會福音。

一九二五年四月,鍾馬田首次在威爾斯的彭迪佩里(Pomty Pridd)教堂講道。他說威爾斯所需要的不是倡議社會改革的福音,而是一次屬靈的大複興,乃是接受主耶穌的救恩。

 

第四章 在事奉中長進

 

一九二六年冬天,鍾馬田接受威爾斯(Wales)的亞伯拉昂(Aberavon)地方的山非爾德斯(Sandfields)的一間教堂--伯利恒前進運動教堂(Bethlehem ForwardMovement Church)的邀請,前往該教堂講道。

鍾馬田身為威爾斯人,非常樂意回到家鄉講道。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鍾馬田從倫敦乘車,前往威爾斯的塔爾伯港(Port Talbot)的火車站,來接車的是伯利恒前進運動教堂的秘書裏斯(E.T.Rees)。裏斯一見到鍾馬田,就向鍾馬田訴苦,說該教堂在山非爾德斯面臨著許多棘手的困難,包括長期拖欠的三千英磅債務。又說山非爾德斯是威爾斯的落後地區,五千個男女老幼,擠迫在一個肮臟破爛的、汙穢的不堪的貧民窟。伯利恒前進運動多年來的事工,就是要把福音傳給這些貧困的、絕望的不幸者。

裏斯又指出,那裏的大部分居民在生活上是貧苦的,在道德上也是非常腐化墮落的,其中不少人是賭徒、酒鬼和娼妓。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主日早晨,鍾馬田面對著七十個會眾,講述《哥林多前書》第二章九節:"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未曾想到的。" 鍾馬田對聽眾說,你們還期望這能給你們帶來什麼?仰望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成功的救贖,接受神為我們所預備的救恩吧!

到了主日晚上,來聚會的人數有所增加,鍾馬田引述的經文來自《哥林多前書》第二章二節:"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鍾馬田在山非爾德斯講完兩次道之後,他覺得對那裏的人有負擔。主耶穌是一位好牧人,他所尋找的,豈不是也是失喪的靈魂嗎?

這時候鍾馬田已經鐵定翌年--一九二七年一月八日與貝珊結婚;但在結婚前三星期--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倫敦各大報刊已經以頭條新聞登出:"著名醫生改任牧師""放棄優厚收入改為年薪三百英鎊""倫敦哈利街名醫變成傳道人""醫科專家擔任威爾斯亞伯拉昂的牧師。"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威爾斯的伯利恒前進運動教堂,正式發出聘請信給鍾馬田;一年薪水不是報刊所報導的三百英鎊,而是二百二十五英鎊。鍾馬田決定放棄年收入一萬五千英鎊,為了主的緣故,接受二百二十五英鎊的傳道人收入。

一九二七年一月八日,鍾馬田與貝珊結婚。

當時鍾馬田已是一位獻身給主、對主有追求的基督徒,而貝珊還未清楚得救。最難能可貴的,是貝珊願意陪同鍾馬田到威爾斯的亞伯拉昂(Aberavon)。貝珊同意鍾馬田放棄在醫學界的輝煌前途,到威爾斯去傳福音。後來貝珊清楚得救,在屬靈的事工上,成為鍾馬田的得力助手。美國的大佈道家愛德華滋,如何有一位賢內助莎拉;鍾馬田也蒙神賜給他一位賢內助貝珊。鍾馬田被神大用,與貝珊的協同服事是分不開的。

鍾馬田的婚訊也同樣受到廣泛的報導,一個醫術界已露鋒芒的二十六歲年輕醫生,迎娶另一位同樣資歷的女醫生,然後雙雙放棄豐厚的收入--每人一萬五千英鎊,共三萬英鎊--以及在倫敦醫學界大展鴻圖的黃金機會,聯袂到威爾斯去作佈道工作。

鍾馬田認為,一個傳道人,應該生活在信徒中間,起居樸素簡單,這樣才有見證。他在離開倫敦之前,把他幾年來在診所行醫的積蓄,全部留給母親作為家用。鍾馬田並要求新婚不久的妻子貝珊,也放下在倫敦作女醫生時所過慣的養尊處優的生活,到威爾斯踏踏實實地作一個傳道人的妻子。鍾馬田要妻子量入為出,僅靠傳道人的收入過日子。

鍾馬田不同意報紙所報導的,說他為了福音的緣故,犧牲了一切。鍾馬田認為,他沒有犧牲什麼,也沒有損失什麼。他視萬事為龔土,而以基督為至寶。鍾馬田認為,他有機會事奉這位榮耀無比的至高的神,是神給他的恩典和榮耀。他感謝神這樣恩待他,呼召他出來做福音的使者。

在威爾斯的加爾文派循道會(Calvinistic Methodist Connexion)的一千四百九十七間教堂中。分成兩大宗,三百六十一間是講英語的,以英文為主要語言;其他的教堂則講威爾斯語。這些講英語的教堂於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七日正式聯合起來,舉行歡迎會來歡迎他。另一方面,由於鍾馬田是地地道道的威爾斯人,那些以威爾斯語為主要語言的教堂也紛紛邀請鍾馬田講道。

一九二八年八月,鍾馬田被蘭德諾(Llandrindod Wells)的一間教堂邀請在主日講道;另一位有名的新牧師譚威廉斯(Tom Nefyn Williams)則在規模宏大的亞爾伯廳(Albert Hall)講道。威廉斯在講道中經常標榜摩登學說,褻瀆三位一體的神,並不論基督已復活。

鍾馬田講述《馬可福音》第十章二十六至二十七節:"門徒就分外希奇,對他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

工作的果效是很明顯的。威廉斯講道的亞爾伯廳,有一半座位是空的;而鍾馬田講道的禮拜堂,座無虛席,走廊上、通道上、講臺上都添加了椅子。

鍾馬田最感欣慰的,就是自己心愛的妻子貝珊那時已清楚得救,從此,夫妻同心事奉主,成為一個美好的見證。

鍾馬田反對以屬世的方法來推動神的工作,認為教會要複興,信徒們要有聖潔的生活,要懇切禱告仰望神。他取消了教堂的義賣會、音樂演奏會、戲劇表演等。一九三0十二月三十日,鍾馬田召集了十一個教牧同工,為教會的複興,互相有交通。

鍾馬田帶領的一系列教牧同工聚會,推動了神的工作,同工們在屬靈的經歷上有分享,互相勉勵,互相督促,神的靈默默地作工,一個新的複興也就到來了。

 


第五章      點起了複興之火

 

鍾馬田的教會,處於威爾斯最落後的貧民窟。每日所看到的,都是一些愁眉苦臉的、垂頭喪氣的臉孔。

他知道在這種令人沮喪的環境中,人不能作什麼。他特別反對用人工的辦法,去刻意炮製複興的假像。話說回來,他並非鼓勵信徒們處于被動的地位,而是指出信徒們必須仰望神的工作。他知道他在講臺上釋放的話語正被神使用,他知道聖靈藉著這些信息進而在人們的深處作工。

鍾馬田知道講臺上最主要的責任就是讓聖靈在人的內心作工,光照人,讓他們確知自己是罪人,並謙卑地到神面前來。

一九二九年,在山非爾德斯的教會的信徒人數逐步增加,從鍾馬田剛抵達時的一百五十人左右,增加了一倍,達到了三百名。

一九三0十一月二日,有四十三人受浸,內中有一位足球隊員哈利渥德(Harry Wood)。哈利渥德信主之後,就很熱心服事主。在一九三一年初的一個星期一晚上的例行禱告會上,哈利渥德主領聚會。那一晚,哈利渥德讀《約翰福音》第十七章中主耶穌的話:"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在世上,我往你那裏去。"接下來,哈利渥德大聲禱告,從未聽過有人的禱告如此滿有膏油。禱告的哈利渥德似乎身處天上,而非在地上。哈利渥德禱告完了,突然不在人世間,真的離開世界,往神那裏去了。哈利渥德以祝福結束那個禱告會,然後叫會眾靜默地一一離開教堂。

哈利渥德的離世點燃了複興的火,鍾馬田本人也受到激勵。神一直把人數加給教會,而鍾馬田一直不肯把確實的人數公佈,以免人歸榮耀給自己,而沒有把榮耀歸給神。

哈利渥德離世不久,星期一晚上的禱告人數劇增。有一晚,禱告聚會從晚上七時一刻開始,四十四個弟兄姊妹連續不斷地禱告,中間沒有出現空檔,鍾馬田不得不中止聚會。有些年邁的弟兄,曾經歷過一九0四年威爾斯大複興,作見證說,這次鍾馬田帶領的大複興,看到同樣的聖靈的能力。

複興的火燃及亞伯拉昂的鄰近地區,婦女們交頭接耳,講述丈夫們情願到禱告聚會去,也不願意踏入戲院。

聖靈在每一個階段的工作,親自帶領這次複興運動的鍾馬田卻不願意宣之於筆墨。一個研究歷史的人,卻不願意落筆為自己有份參與的複興運動作歷史的見證。為什麼呢?鍾馬田如此說:"不要談到我,應該談的是我的救主。"

鍾馬田所帶領的複興潮流,非但影響了南威爾斯一帶,也逐漸北移,影響到北威爾斯各地的教會。

一九三一年十月,鍾馬田被邀請到威爾斯西北部一個島嶼安格西(Anglesey)講道。他釋放的話語,帶著聖靈的能力,抓住了信徒的心靈。一九三二年,鍾馬田前往北威爾斯的羅斯(Rhos)講道,有一位威爾斯弟兄包威爾柏裏(John Powell -Parry)敘述當場情況:

"鍾馬田宣讀《馬太福音》第十六章三節:'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跡。'本來空蕩蕩的教堂,這時擠滿了人。"每當鍾馬田講道時,教堂門口總有三五成群的人聚集著,等到教堂大門一開,就湧進去,會眾怕找不到座位。

北威爾斯的屬靈需求是這麼大,鍾馬田不得不抽空,一個月前往北威爾斯一次。在北威爾斯各地,幾乎每天每地方都有人為鍾馬田的職事禱告。許多弟兄姐妹揚言,只要知道鍾馬田在北威爾斯講道的地點,在五十公里路程之內的,都會趕去聽他釋放信息。

鍾馬田不斷地在講臺上用神的話語供應弟兄姐妹,他自己每日也不斷地祈求神供應他生命的話語。毫無疑問,鍾馬田每天都花工夫讀神的話語--聖經;另一方面,他也讀神大用的僕人們的話語。鍾馬田承認,在那段複興之火焚燒的日子,最能供應他的神的僕人,就是帶領美洲新英格蘭(New England)大複興的主僕約拿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他從威爾斯港口加地夫(Cardiff)的一間書店,以五先令的代價,買到兩大部愛德華滋一八三四年版的巨著。鍾馬田讀了再讀,並坦承愛德華滋的書對他的幫助太大了。不久,鍾馬田又買到了兩本泰爾曼(Luke Tyerman)所著的《懷特腓的生平》(Life and Times of George White-field),鍾馬田深受懷特腓的事工的感動,他說:"懷特腓遠超歷代的佈道家,實在是最偉大的佈道家,可以說懷特腓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佈道家。"

 

第六章  北美洲的日子

 

鍾馬田帶領的複興運動,在威爾斯已是家喻戶曉。威爾斯的一些同工,在與海外的同鄉教牧工通訊時,也述及家鄉所發生的這項大事。在加拿大多倫多(Toront)舍邦街(Sherbourne Street)的聯合長老會教堂(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的負責人查理羅伯特博士(Dr.Richard Roberts),是威爾斯人,他從威爾斯的同鄉那裏,聽到南威爾斯的亞伯拉昂,放下職業,獻身事奉神。他還聽到這位醫生在整個威爾斯點燃了複興的火焰。

於是查理羅伯特博士懇請鍾馬田到加拿大的多倫多,連續九個主日,向那裏的信徒述說這時代的中心信息。

一九三二年六月,鍾馬田伉儷和他的女兒伊利沙白(Elizabeth),以及另一位威爾斯同工伊利修斯豪威爾斯牧師(Eliseus Howeds),一起搭乘輪船涉過大西洋,徑往北美洲的加拿大。

第一個主日早晨,鍾馬田在正式講道之前,向多倫多的會眾簡單說明,主日早堂聚會和晚堂聚會信息的內容和性質稍有不同。早常聚會的對像是信徒,晚堂聚會是未信主得救的。當然若有人早晚兩堂都參加,他也很歡迎,他不過預先讓會眾清楚聚會的基調。

鍾馬田早堂講完道之後,就站在教堂門口向散會的會眾一一握手告別。在這期間,多倫多那間教堂的一個負責人就向鍾馬田耳語,說那位即將走過來的老邁貴婦非常富有,是本教堂的台柱,給教堂財政上最大的支持。

當那貴婦人從行列中超前和鍾馬田握手時,她問鍾馬田說:"你開始聚會時,曾說早堂的對像是基督徒,而晚堂的對象則是非基督徒,是不是這樣?" 鍾馬田回答說:"是這樣。"老婦人即刻說:"那麼晚堂聚會我也來。"

這件事給鍾馬田上了很寶貴的一課,許多人有好的品格,有模範的行為,也捐獻許多錢給教堂,並經常到教堂做禮拜,被人認為是最標准的基督徒,而事實上卻沒有清楚得救,並沒有重生。

鍾馬田在多倫多聯合長老會講道時,現場由電台播出,於是加拿大東部一帶成千上萬的人可以清晰地聽見他的信息。

從無線電台聽到鍾馬田牧師講道的,是加拿大的名牧師薛爾德斯(Rev.T.T.Shields)。薛爾德斯是渣微士街浸信會教堂(Jarvis Street Baptish Church)的牧師,講道很有能力,被人稱為加拿大的司布真。薛爾德斯訪問英國時,曾在英國聽過鍾馬田講道,兩人在英國已認識。薛爾德斯既從電台廣播知道鍾馬田已到多倫多,就邀請鍾馬田到浸信會教堂講道。

在多倫多逗留期間, 鍾馬田又應邀前往美國紐約州的漕道瓜(Chautauqua)的一個大型聚會講道。漕道瓜大會一年舉行一次,參加者數千人,初次舉行時是以主日學老師為對象的,後來聚會規模擴大,邀請到各種的講員,講及歷史、政治、文學等專題。

一九三二年七月十一日鍾馬田告別妻子,一個人從多倫多趕往漕道瓜大會講道。在數千個大會參加者之中,只有寥寥可數的三十人來聽他講道;更令他難過的是,他還要花時間和一個新派的神學教授激辯信仰問題。

當天晚上,鍾馬田靈性低沉,正當他跪下來禱告的時候,他裏面清楚一件事:不單單我們能對神說話;神也可以向我們說話。主的話清清楚楚地告訴他,是神帶領他到漕道瓜大會,他不應該灰心。主在哥林多曾對保羅說的話再次臨到鍾馬田:"主有異象中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主的這些話激勵了他,他的靈性剛強起來。

第二天早晨,來聽鍾馬田講道的有一百五十人。講完道,有一位信主多年的老基督徒問鍾馬田說:"你從哪里來?""從多倫多。""不,我不是這個意思?你確實從哪里來?""從英國的威爾斯。""不!不!我可以告訴你,是神差遣你到這裏來的。"這位老信徒說,他參加漕道瓜大會多年,發現漕道瓜大會變質了,一年比一年世俗化,不再傳揚純正的福音。因此許多像他這樣靈裏懮傷的人,多年來一直為這個大會懇切禱告。他說鍾馬田的到來,正是他們的禱告蒙神應允的印證。

鍾馬田在七月十五日星期五最後一場講道聚會時,由於人數太多,會場改在大會堂舉行。可以容納六千人的大會堂,竟然爆滿!

鍾馬田從漕道瓜回到多倫多,繼續他在多倫多的服事,在最後三次的主日聚會講道時,大批的人被摒於教堂外面,無法進入教堂。在最後的主日晚上聚會時,在教堂門外維持秩序的員警,竟請求鍾馬田提前一小時聚會講道。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一日,鍾馬田回到威爾斯的山非爾德斯的教堂。這時候英國各方面爭相報道他在加拿大和美國的事工得著神很大的祝福,他與威爾斯弟兄姊妹重逢時,見面的話引自《哥林多前書》第四章二十節:"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 鍾馬田接著說,神的權能,不是彰顯在情感的狂熱、催眠的狀態、迷離的夢境;真正的屬靈權能乃是帶來懮傷痛悔和禱告的心靈。

甫回到威爾斯,鍾馬田就接到多倫多聯合長老會的信,要他翌年再次到多倫多講道,信中強調鍾馬田不能忽視加拿大教會的需要,又說他不能推卸對加拿大的教會的負擔。

而薛爾德斯牧師負責的多倫多浸信會教堂,也來信要鍾馬田抽出幾個月時間,專一在多倫多的浸信會教堂講道。緊接著這些邀請信的,是多倫多的三一堂(Trinity United Church)的來信,他們要聘請鍾馬田任該教堂的牧師。

鍾馬田惋拒了這些多倫多各教堂的邀請。他不因著這些國際上的聲譽,怦然心動,竊取神的榮耀。他的眼仍專注於神,他單單順從神的帶領。

 

第七章  從威爾斯到倫敦

 

一九三四年一月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在威斯敏特中央大廳(Westmlnster Central Hall)舉行年會時,鍾馬田應邀在五月八日講道。在場聽道的,有大學聯合福音團契(Inter-Varsity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Unions)的書記道格拉斯約翰遜醫生(Dr.Douglas Johnson)。道格拉斯約翰遜於二十年代在倫敦大學皇家學院 (Kin's College)讀醫科時,已經仰慕鍾馬田醫生在醫學界的造詣和天分。這次道格拉斯約翰遜醫生有機會親自聽鍾馬田講道。

鍾馬田那天讀了《羅馬書》第一章十四節的經文:"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 鍾馬田開始講道時,聲調低沉,只有靠近講台的人才聽得清楚,但是當擴音器移近他,而他逐步提高聲音時,每一個基督徒是一個欠債的人這事實,抓住了在場參加內地會年會三千個代表的心靈。正在聽道時,格拉斯約翰遜醫生就做出決定,邀請鍾馬田到大學聯合福音團契的年會上講道。

一九三五年四月,大學聯合福音團契在英國中部德貝郡(Derbyshire)的斯聖偉(Swanwick)舉行年會,鍾馬田向與會的代表傳講了純正的福音。他以聖經裏面神的話語,鞏固了學生們的信仰,加強了他們的信心,把基督徒學生運動,帶上一條健康的道路。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旬,南威爾斯長老宗(South Walsh Presbyterian Sasiwu),為紀念但以理羅蘭斯(Daniel Rowland)悔改重生二百周年,在鍾馬田的故鄉蘭傑索(Llangeitho)舉行了大會,邀請鍾馬田講道。

鍾馬田講道前一天,人們從威爾斯各個角落絡繹不絕地向蘭傑索小城進發。在前一晚,露天的廣場上已經橫臥著遠地來的會眾。本來要在一個可容八百人的小教堂舉行聚會,但是天剛發亮,數千人已經把那間小教堂團團圍住。結果在聚會前一小時臨時宣佈,大會改在一個可容六千人的大帳篷舉行。目擊者說,那天還有一千人擠不進帳篷,只好在外面聽擴音器裏鍾馬田的聲音。

鍾馬田那天講的信息引自《使徒行傳》第二章三十八節:"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須受所賜的聖靈。"

鍾馬田對七千人講道時,似乎忘記了這些人經常去聚會做禮拜,他講道帶出的威嚴和能力使台下聽道的人鴉雀無聲。鍾馬田指出,當日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對彼得說:"我們當怎樣行?"

鍾馬田是以這些話結束的:

"你們怎樣回應這些信息?有什麼人,有什麼事物,在這地上,在你今生,比你更值得去考慮?地上被認為最美好的,都要過去,至終你的靈魂要面對面朝見神,我警告你要逃避那即將到來的災禍!

但我同時提醒你及時來到神面前,神奇妙地藉著耶穌基督,將他自己賜給你。如果你承認你的罪,你必得著赦免,他就會賜你聖靈。這是神最大的,也是最後的賞賜,就是藉著他的靈,他將自己賜給我們。

彼得講道的那天,是五旬節,有三千人領受他的話,得著神的祝福。兩千年來,接受主的人數一直增加,千千萬萬的人加進去,到了那榮耀的日子,將有千千萬萬的人聚集到神的寶座去。在那榮耀的日子,你是否在那千萬人之中。"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日,在聖經見證團契(Bible Testimony Fellowship)的主持下,鍾馬田在倫敦皇家阿爾伯廳(RoyalAlbert Hall)講述聖經的真理。十二月三日--星期二晚上,那是一個冬天濃密的霧所籠罩的晚上,整個阿爾伯廳人頭擠擠,人人都想聆聽聖經的真理,以堅固個人的信仰基礎。在那時期,新派的懷疑論和不可知論俯拾皆是,甚至一些活躍的基督教領袖的教訓都大有問題。

鍾馬田那晚宣稱,他不是消極地、被動地為聖經的真理辯護,因為聖經的真理是毋庸置疑的。他認為這是宣讀聖經的真理,勇敢地、按著正意宣講神的話語的時候。

鍾馬田又說,使徒保羅在哥林多的時候,沒有用高言大智宣講神的話語,他沒有用演講術,也沒有用修辭學,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二章二節所說的:"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在阿爾伯廳密密麻麻的會眾中,有當年國際上解經界的權威坎培爾摩根(George Cambell Morgan)。鍾馬田講完道之後,年屆七十二歲高齡的解經家摩根,竟到講台後去與鍾馬田握手。

最令鍾馬田驚異的是,摩根對只有他一半歲數--三十六歲的鍾馬田說:"在英國,除了你,沒有人可以驅使我在這霧深的晚上出來聽道。"

摩根是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Chapel)的牧師。由於摩根是當年世界上解經家的泰斗,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講台因他的影響所及,是最崇高和最富權威的講台。許多基督教的領袖都曾在摩根門下受教,摩根的解經書是許多教牧人員爭相誦讀的案頭書籍。

當鍾馬田從倫敦回到威爾斯的山非爾德斯的教堂才兩天,就接到摩根的來信。摩根邀請鍾馬田到英國具有相當屬靈影響力的威斯敏特教堂講道。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這一天是主日,鍾馬田首次站在威斯敏特圓形的講臺上講兩堂道。早堂講《約翰福音》第六章六十六至六十八節:"從此衪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耶穌就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晚上的聚會中,鍾馬田所引的經文是《馬太福音》第七章十三至十四節:"你們要進窄門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這時候,威爾斯各處的許多信徒開始擔懮,有朝一日鍾馬田會離開威爾斯,不再在威爾斯服事。他們知道,在多倫多,多達三間教堂邀請鍾馬田,卻被鍾馬田一一謝絕。但是各地還有許多教堂,包括很有威望的倫敦威斯敏特教堂會不會聘請鍾馬田呢?鍾馬田自放下醫生的職業出來事奉,就不考慮金錢問題,他絕不會為了金錢離開威爾斯,可是各地弟兄姐妹的愛心,以及鍾馬田對各地教會的屬靈負擔,會否使他萌生去意,離開威爾斯呢!

這種臆測完全正確!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美國長老宗邀請鍾馬田到美國俄亥俄州(Ohio)的首府哥倫布(Columbus)的大會上講道。美國的普斯牧師(Rev.Cynolwyn Push)對鍾馬田那次講道給予很高的屬靈評價,說鍾馬田是一位有恩賜的講道者,又說在鍾馬田的裏面確實有看見,有啟示,有先知的靈。之後鍾馬田又應邀到美國許多大城市的教堂講道。

一九三七年六月初,鍾馬田應邀在費城(Philadelphia)講道。負責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世界著名解經家摩根適在費城又來聽鍾馬田講道。鍾馬田在聚會台忙於與其他會眾談話,但他留意到摩根一直凝眸注視他,鍾馬田知道摩根正在物色一位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同工。

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摩根再次邀請鍾馬田到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講道。

這時,鍾馬田感到他不能長此在亞伯拉昂服事下去,他實地無法專心照顧在亞伯拉昂的信徒,他除了被邀請到威爾斯各地講道之外,他的足跡已經涉及英國各地,而美國許多地方的教堂也不斷地發出邀請信。

一九三七年秋天,倫敦喬治街(GeorgeStreet)的瑪麗萊邦長老會(MarylebonePresbyterian Church)由於牧師職位虛銜,急切地邀請鍾馬田前往講道。瑪麗萊邦長老會在英國長老會的教堂中,一直有相當的影響力。當時美國駐英國大使各級政府一到星期日就會到那裏做禮拜。

一九三八年第一個主日,鍾馬田應邀在瑪麗萊邦教堂講道。那天他引述《列王紀下》第四章一至七節,他指出,基督徒生活的秘密,就是基督徒的生命裏有超然的性質,有用之不盡的儲藏。他復述了寡婦借空器皿的故事。在晚上的聚會裏,鍾馬田講述《路加福音》第七章十一至十六節。鍾馬田說,只有基督的能力能中止拿因城裏送殯的行列;同樣的,基督的這個能力能中止絕望的世界所面臨的失敗、罪惡和死亡。

一九三八年一月,英國的一份週刊《每週英國新聞》(The British Weekly)刊載,三十八歲的鍾馬田醫生將出任瑪麗萊邦教堂的牧師。

一九三八年四月,威爾斯的伯利恒前進運動教堂的幾個負責人,以懮愁的心情,央求鍾馬田不要離開群羊。摩根本來立意要聘請鍾馬田到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任牧師,結果竟然被倫敦另一大教堂瑪麗萊邦長老會搶先了一步,率先發信邀請鍾馬田。但是神有他的安排,鍾馬田經過了禱告,終於婉拒了瑪麗萊邦教堂的聘請,而接受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牧師職事。

一九三八年五月一日,在山非爾德斯做禮拜的信徒,在驚愕中親耳聆聽鍾馬田做出的決定,他宣稱他在該教堂的服事將於七月底正式結束。

一九三八年七月底,弟兄姐妹們聚集在亞伯拉昂的維多利亞路(Victoria Road)二十八號,與鍾馬田全家舉行告別聚會。十五年前,夫妻兩人都是醫生,兩人合共年收入三萬英鎊,但是他們卻心甘情願地接受微薄的二百二十五英鎊的年薪,來到亞伯拉昂。十五年中,那些困苦中的關懷,那些急難中的幫助,那些病痛中的安慰,歷歷在目,深烙在信徒們的心坎上。鍾馬田以充滿離愁的筆觸,這樣寫道:"我無法想像,我竟然離開了他們,我無法想像,我今後不再專職牧養他們。"

鍾馬田既全然奉獻給神,就接受神的差派,他沒有自己的選擇。經過他長時間的禱告後,他裏面清楚,是神安排他到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服事那裏的教會,在那裏他將發揮更大的功用,成為神更有用的器皿。

 

第八章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忠心服事

 

一九三八年九月,鍾馬田答摩根,暫時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分擔摩根的部分講台工作。第一堂講道,摩根陪同鍾馬田上威斯敏斯特教堂講台,摩根先向會眾說,感謝神的恩典,帶領著鍾馬田到這裏幫助我,因我已不能像早年那樣全時間投入工作了,我很慶幸在生前能找到鍾馬田作我的繼承人。會眾對老邁的摩根的心情是很了理解的。那天鍾馬田誦讀《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二十八至三十二節。這段經文中,主耶穌講了兩個兒子和葡萄園的比喻。

教堂裏坐滿了兩千多人,會眾感覺到鍾馬田的話語既豐富,又有能力。有的信徒說,這些年來,白金漢門(BuckinghamGte)--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址--沒有聽過這樣深刻的、有震憾力的信息。

一九三九年四月二十三日,摩根正式向會眾宣佈,鍾馬田已經決定成為我的夥伴牧師(associate-Pastor),而不是作我的助理(assistant)。摩根又說,假若你們當中不知道夥伴(associate)和助理(assistant)的區別,你們最好回家去查查字典。摩根接著說,鍾馬田在督促教會的事工上,與我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特別是在講台的服事上。就我個人而論,我很滿意他竟然接受這分職事。這些年來,這個講台一直是一個解經的講台。這個講台成為英國全國性的講台--認真地說是國際性的講台--並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

鍾馬田原來已經准備帶著家眷--妻子貝珊和兩個女兒到倫敦定居,但是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倫敦受到德國空軍的空襲,鍾馬田改變初衷,把家屬留於他在威爾斯的故鄉蘭傑索,他則和母親及弟弟 (Vincent)同住在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的榮生廣場(VincentSquare)十一號。

由於倫敦的市民很多被疏散到其他偏遠地區,同時英國當局又進行汽油管制,來做禮拜的人也就銳減,有時夜間聚會結束遇到空襲,街上戒嚴,信徒被限制留在黑黝黝的、視窗貼上紙條的教堂內。等到德國飛機飛走後,員警才容許信徒走出教堂回家。凡此種種,都令許多信徒留在家裏少到教堂。

鍾馬田初到威斯敏斯特教堂時,教會每週收到的奉獻款約七百英鎊;二次大戰爆發後,每週收到的奉獻款數約四百五十英鎊。經濟問題是非常現實的,執事們只好裁員,減少一位清潔工;同時又對教牧人員進行減薪。在征得兩位牧師的同意後,摩根的年薪由一千一百英鎊減為八百英鎊,鍾馬田則從年薪七百英鎊減至五百英鎊。

沒有人會意料到多請了一位牧師後,竟然恰值爆發世界大戰,以致到教堂聚會的人數驟減。年齡已達七十五歲的摩根並沒有退休金的安排,他一生傳揚神的話語,從未考慮過個人的生活問題。這時摩根情緒低落,他想最好是讓賢,因為教會在這時刻,實在無法負擔兩位牧師的薪俸。

鍾馬田不同意摩根的想法,作為醫生,他當年可以有一萬五千英鎊的年收入,為了出來事奉神,他曾接受一個二百二十五英鎊的年薪,並未考慮個人的得失。他仍然年輕,他若離開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完全有辦法維持自己的生活。不久前,多倫多大教堂、倫敦各大教堂、威爾斯許多教堂還爭相聘請他呢,他不忍心資深的老牧師摩根在老年失去倚靠。

神是豐富的神,他供給一切的需要,結果兩位元牧師都沒有離開威斯敏斯特教堂。這個教堂已成為英國最高的,最有權威的,最正統的解經中心。

現在反而是摩根害怕鍾馬田在戰況嚴重的時候,離開威斯敏斯特教堂--摩根知道鍾馬田不會計較金錢的多寡。一個坐滿兩千多人的教堂,戰爭時期劇減至主日只有一百多人來做禮拜。但是鍾馬田仍堅持下去,維護主的見證。威斯敏斯特教堂靠近英女皇居住的白金漢宮,地處英國的中樞,那裏是德機空襲的目標。到了一九四0年十月,聖公會的倫敦主教公佈,在倫敦教區,聖公會有三十二間教堂被炸成廢墟,另有四十七間嚴重損壞,威斯敏斯特教堂處于英國要害地區,竟能完整無缺地被保留下來,不能不說是一項神跡。

一九四0年底,隨著戰事的持續,教堂的年結顯示,欠下了一百五十英鎊的債務。盡管削減了兩位世界級的解經家--摩根和鍾馬田的薪俸,但威斯敏斯特教堂每週的收入,卻降到只有十鎊的區區之數了,實在入不敷出。令人擔心的是,奉獻的款項還有進一步減少的可能。這時候執事們還有人建議停發薪水給摩根和鍾馬田兩位牧師。

在客觀環境惡化的情況下,鍾馬田毫無懼怕,他倚靠神的恩典,不時堅固弟兄姐妹的信心,要信徒注意靈性的追求。

到了一九四一年三月,倫敦有二百六十間教堂被德國飛機炸毀。許多在教會歷史上享有盛名的教堂也難逃劫難。內中包括懷德腓曾經講道過的聖安得烈堂(St.Andrew,Holborn)、司布真的會幕(Spurgeon Tabernacle),此外,還有Austin Friars.St.Magnrs-the-MaityrSt.Mary WoolnothSt.Andrew-by-the-Wardrobe, 和City Temple

鍾馬田心裏有預感,神會維持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見證,在一輪又一輪的空襲中,威斯敏斯特教堂會絲毫無損地被保留下來。

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五百0七架德國飛機鋪蓋於倫敦上空,一千四百三十六人被炸死,倫敦出現了二千二百處的火災。威斯敏斯特教堂周圍的建築物也被炸中,包括國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威斯敏斯特學校(Westminster School)和聖公會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直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威斯敏斯特教堂就這樣蒙神保守下來。

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八日,當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聚會,紀念二次大戰結束時,鍾馬田的同工摩根已經不在人世了。早在十二天之前的五月十六日,摩根的逝世,正如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顯示出一個時代已經結束,新的時代正在開始。這個時代的分界線,就由鍾馬田獨力承擔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教會事宜和講台供應。經過七年的戰亂,鍾馬田進入中年,時年四十五歲。

在屬靈方面,日臻成熟的鍾馬田不只面對落座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會眾講道,他還被英國各地的教堂,包括威爾斯和蘇格蘭的教會,邀請前往講道。

一九四九年七月至八月,鍾馬田在美國許多地方的秩序表已經排得滿滿的。由於他過度勞累,得了鼻喉黏膜炎,醫生勸喻他放棄美洲之行。鍾馬田自覺身體軟弱,也就接受醫生的忠告。這期間鍾馬田退到威爾斯的紐加塞耳埃林(NewcastleEmlyn)休息。當鍾馬田身體衰弱時,靈性也隨著下沉。鍾馬田體會到仇敵最大的攻擊,就是要引起他驕傲。他體會到在人肉體裏那種驕傲的可怕。人總是忘記自己是一個蒙恩的罪人,歸榮耀給自己,不知道把一切榮耀歸給神。神光照他,他謙卑地俯伏在地上,仰望神的施恩。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三日,鍾馬田到布裏斯托(Bristol)的一個護理中心,在那裏治療鼻喉黏膜炎。

鍾馬田一個人住在護理中心的一間門室裏,初期仍感受到靈性軟弱所帶來的起伏動蕩。他除了讀聖經,還讀另一位屬靈偉人品克(Arthur W.Pink)的著作。有一天早晨,鍾馬田在清晨六時起床,心靈裏覺得極大的痛苦,甚至覺得房間裏有種邪惡的氣氛。他以往講道時,曾引述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屬靈爭戰的經歷。這次在布裏斯托的護理中心,他深深地覺得魔鬼正向他攻擊。在這關鍵的時刻,鍾馬田注意到品克的文章中一個詞--榮耀。瞬間聖靈包圍著他,他所有的懷疑和懼怕完全平息下來,神的愛熔化了他的心。天離他是這麼近,他頓悟他是屬天的子民,他被帶進前所未曾經歷過的喜樂裏。他是預嘗了天上的榮耀。

一九五0年,倫敦大學各院校基督徒聯合團契(Inter-Faculty Christian Union)--在各學院共有七百多成員--首次會議時,邀請鍾馬田講道。那年主持聚會的是倫敦大學的北安普教工作學院(Nothampton Engineering College)的校長查理森(Eric Richardson)

鍾馬田又對世界上各地的學生福音事工有負擔,他參與了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的領導工作。由於國際學生福音團契輪流在世界各地召開執行委員會議,鍾馬田需要前往不同地方赴會,並且在聚會期間應邀講道。

五十年代初期,鍾馬田到歐洲大陸的德國、法國、瑞士,參加國際福音團契的執行會議。

一九五六年七月底,鍾馬田遠涉大西洋,到美國印第安納州(Indiana)的榮挪納湖(Winona Lake)讀經會議講解聖經,八月初則到芝加哥的慕迪教堂(Moody Church)做禮拜。在這之後,鍾馬田趕往明尼蘇達州(Minnesota)的羅契特(Rochester)會晤三十對醫生夫婦。主持聚會的華氏醫生(Dr.Waugh),是美國有名的梅爾診所(Mayo Clinic)的外科醫生。鍾馬田身為醫生,乘機參觀這間馳名海外的診療所,贊嘆其設備的先進和其醫療工作者技術的精湛 和熟練。

一九五六年八月底,鍾馬田到達美國東北部安大略湖(Ontario Lake)的格淩漢(Glen Home),在國際學生福音團契講道。在那裏,他會晤了美國有名的屬靈著作者陶恕(Aiden Wilson Tozer),陶恕和鍾馬田都被大會邀請為講員。鍾馬田談及陶恕,說他多年來一直想與陶恕見面,說陶恕的書帶出先知的聲音,又說他聽陶恕講道,其真實感和切身體會猶勝於閱讀陶恕的書。

一九五八年八月,鍾馬田到南非首都普勒多利亞(Pretoria),連續有四晚的聚會,初期預計有一千四百個座位就足夠,結果人數遠遠超出預計,被迫在八月十七日主日下午,借用當地一間荷蘭更正教(Dutch Reformed Church)的大教堂。

鍾馬田到美國和南非講道,使許多人得著幫助,於是各地的弟兄姐妹要求鍾馬田及時放棄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牧養工作,去擔當更重要的國際上的宗教領袖的角色。鍾馬田不同意這些人的建議。

鍾馬田考慮的不是個人的聲望與影響,他首先考慮的是神的安排和旨意。他那時還意料不到,他的著作日後會在世界各地被閱讀,有著更廣泛的和長久的國際影響力。

就這樣,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講台,一直被維持在一個很高的屬靈水準,甚至倫敦聖學院(Londo Bible College)的學生,和其他一些神學院的學生,也把鍾馬田的講章視為當代最有權威的經典。每逢主日,神學院的許多學生,必到威斯敏斯特教堂屏息靜聽鍾馬田的講道。這時候,外界公認鍾馬田是牧師的牧師,更確切地說,他應是牧師的教師。

鍾馬田自己卻覺得不配,他有時對自己所講的感到不滿,認為自己達不到聖經所要求的講道的水準。這種情況,司布真也經歷過。鍾馬田和司布真一樣,也深被這種低潮所困擾。曾有一次,鍾馬田告訴妻子從今以後不再講道。一九五九年底,他甚至洩漏一項心事給教會的一位執事,說他打算辭去牧師職務,不再講道。慢慢地,他靠著神的恩典的扶持,從低潮裏走出來,並滿心喜樂地度過六十歲的生日。

 

第九章 英國教會面臨的危機

 

聖公會是英國的國教,英國女皇伊利沙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作為大英帝國的元首,兼任英國聖公會的元首。這種政教合一的制度一直受到英國清教徒的抨擊和非議。

伊利沙白二世又兼任了英國一個秘密會社共濟會(Freemasonry)的最高級的保護人(Grand Patroness)。更嚴重的是五十年代聖公會的紅衣大主教菲舍(Geoffrey Fisher,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也是一個狂熱的共濟會員。

共濟會和基督教是水火不相容的,把共濟會和基督教混淆,是對至高神的褻瀆。當一個共濟會員宣誓的時候,可以選擇聖經、可蘭經等。共濟會把真神與假神擺在一起,實際上是侮慢了神。

更嚴重的是,共濟會不承認主耶穌是神的兒子,把為我們捨命的主耶穌貶低到單純是人的地位。兩百多年來,聖公會一直是共濟會堅強的堡壘,但是廣大的共濟會員,不知道他們所膜拜的是假神。他們不知道他們所膜拜的宇宙的建築師(The Great Architect of the Universe),並不是基督徒所敬拜的真神。這個假神的名稱中的字根BUL,即是巴力Baal ,是舊約聖經中神所咒詛的巴比倫的偶像;而另一字根 ON,來自 Osiris ,是古代埃及掌管幽暗世界的假神。

早在一九五一年,聖公會的哈納牧師(Rev. Walton Hannah)和波氏博士(Dr. H.S.Box)都曾撰文揭發聖公會被敵基督的秘密組織共濟會滲透的危機。但是聖公會在裏丁的主教伯漢博士(Dr.A.Groom Parham,Bishop of Reading),身為共濟會會員,運用他在聖公會的影響力,結合聖公會內部參加共濟會的教牧人員,壓制了聖公會內部對共濟會問題的討論和批判。聖公會的傳播基督徒知識的機構(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Christian Knowledge)發出通知,不允許屬下的書店出售哈納牧師揭發共濟會的一本書籍《可以目睹的黑暗》(DarknessVisible)。而傳播基督徒知識機構的主席正是聖公會的紅衣大主教菲舍--一個資深的共濟會員。

鍾馬田對於共濟會員滲透到英國各階層瞭解不多,主要的原因是共濟會是一個秘密會社。事實上鍾馬田認為在醫學界享有很高威望的母校--巴斯醫院,其院長達威爾(Edward George Tuckwell)也是共濟會的活躍分子。

鍾馬田有著濃烈的威爾斯民族主義思想,鍾馬田年輕時所佩服的威爾斯政治家勞德喬治,晚年已不復活躍於政壇,退休後的勞德喬治,中間也到威斯敏斯特教堂聽鍾馬田講道。

到了六十年代的初期,不管是英國本部,或者是威爾斯的英格蘭,教會都普遍地荒涼。鍾馬田對此甚為感慨。那時非但到教堂的人數銳減,甚至那些參加聚會的人,也死氣沉沉,不肯接受真理。鍾馬田認為,如果不尋求主的恩待和憐憫,教會的光景還會荒涼下去。

一九六八年一月七日主日晚,鍾馬田的講台信息顯示他靈裏已經有更深的看見,他誦讀《使徒行傳》第八章二十六節:"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 鍾馬田談到,這個世界不是人所能擺布、操縱的世界,而神的權能--天使,肉眼所看不見的手,超然的能力--還在作工!鍾馬田當晚對會眾說,感謝神,我不是倚靠人的能力去做要來的一年所要作的。有神掌管一切,他知道萬事,他的能力是不能測度的!主動權在神手裏,我們無法知道他將如何做事。

一九六八年三月,鍾馬田身體不舒適,住進英國皇家醫院(Royn London Homoeo pathic Hospital) ,醫生為他腸部的癌變進行手術。出院後,鍾馬田于同年八月底決定退休。他三十年來不間斷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服事,其間拒絕了各地發出的聘請,忠心地服事這個教堂的弟兄姐妹,贏得了許多人的敬佩。

一九六九年四月,鍾馬田前往美國費城(Philadelphi)的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講課,課程內容後來被編入《講道與講員》(Preaching and preachers)一書內。

總結鍾馬田的一生,他是一個典型的清教徒,有人說司布真是十九世紀最後一個清教徒,那麼鍾馬田堪稱二十世紀最後一個清教徒了。

怎樣才算是一個清教徒,鍾馬田在一九七一年給清教徒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一個清教徒是以聖經教導為依歸,主張回到新約的原則,並注重屬靈的敬拜。清教徒的主要責任,是致力於保存教會的純正。

當英國的各地教會荒涼的時候,當英國的教會面臨危機的時候,作為清教徒的鍾馬田,起了清教徒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十章      探索清教徒的歷史

 

鍾馬田既秉承清教徒的傳統,就賦有清教徒普遍共有的美德--喜愛神的話語,從聖經裏尋求真理和知識。除此之外,鍾馬田還勤讀神大用的器皿的傳記或日記。鍾馬田通常在早上讀聖經,晚上讀一些傳記。他作見證說:"早在一九二八年,我偶然撿起愛德華滋(JonathanEdwards)的傳記。我已往沒有聽過愛德華滋的名字,一翻閱他的日記,就心裏覺得羞愧。我一直以為自己知識淵博,於是目空一切,豈知我的知識是虛妄的和淺薄的,對於一個受到皮毛頭腦知識的毒害的人的補救良方,就是讀一些屬靈人物傳記。主日餐上我往往會讀屬靈人的傳記。對傳道人來說,主日是十分危險的一天,尤其如果在主日站講台,講完後容易自鳴得意,會覺得自己的講章很不錯,證道有力。但是,當你翻讀一些屬靈人的傳記時,你會回到現實裏,看出自己的缺欠,甚至懷疑自己究竟有沒有真正在釋放神的信息。"

一九五0年至一九七八年,鍾馬田開始每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講解清教徒的歷史,後來這些講章被編入《清教徒》(The Puritans)一書中,《清教徒》記載了歷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清教徒的歷史事實,整本書可以說是清教徒傳記的文集。在《清教徒》一書中,鍾馬田個人給予愛德華滋最高屬靈評價,鍾馬田指出,在愛德華滋身上,聖靈的工作比起在任何其他清教徒身上的更加明顯。

鍾馬田在一九七六年的清教徒年會上說:"愛德華滋給我的影響太深了。我認為,他作工的果效,比起但以理羅蘭斯(Daniel Rowland)和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所作的都更大,也許我說的不夠高明,但我要這樣比喻一下:清教徒們就如阿爾卑斯山脈(Alps);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加爾文(JohnCalvin),就好比那喜馬拉雅山脈(Himalayas);而愛德華滋就如珠穆朗瑪峰(Mount Everest)。對我個人來說,愛德華滋最像使徒保羅。

鍾馬田作為威爾斯人,當然重視威爾斯的教會歷史。他讀小學時,就受到歷史教師寶威爾(S.M.Powell)的影響而酷愛歷史課。當鍾馬田十四歲的時候--一九一三年,寶威爾就送一本夏利斯(HowellHarris)的小傳給鍾馬田閱讀。

六十年後--一九七三年,時鍾馬田已七十四歲,他在清教徒的年會上所講的題目,就是夏利斯與複興。

鍾馬田很智慧地挑選這一年講述夏利斯的生平。因為一九七三年正是夏利斯逝世二百周年紀念。

鍾馬田以一七七三年夏利斯臨終前的話,來抒發自己的心聲,因為鍾馬田自知他在地上剩下的年日也已無多。

夏利斯如何面對快要走完世上的路程的光景呢?夏利斯這麼說:"我的靈就像待在門外,等候呼召入內。我不可能要求什麼,只願意回家,又只盛氣淩人了不再遲延,快快呼召我回家。哦,主啊,你為我流血,以至於死,現今又活著,求你快來,領我歸家。至於歸程如何,我只有交托在你手中,願你眷顧我。我現今是屬你的,也是永遠屬你的。"

神恩待鍾馬田,留給他一些年日去整理他的一些講稿,並把這些講章印成書籍出版。他的書籍供應了千千萬萬的人,遠遠超過了他在威斯敏斯特講臺上所能達到的果效。

鍾馬田五十年代曾成立了"真理的旗幟出版社基金"(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到了七十年代,在鍾馬田的積極推動下,同工們開始整理鍾馬田的《羅馬書注釋》和《以弗所書注釋》。

 

第十一章  在國際上備受敬重

 

編者於一九五五年曾在倫敦大學的北安普敦工程學院(Nothampton EngineeringCollege)進讀一段很短的時間,也與該校的校長查理森工博士(Dr.John EricRichadson)作過一次個人談話。

查理森博士一直致力推動非洲的差傳工作,從一九五0年至一九七0年,擔任非洲福音團契主席長達二十年之久。

與此同時,查理森博士又是倫敦大學各院校基督徒聯合團契的負責人,該聯合團契曾於一九五0年及一九五三年聚會時邀請鍾馬田講道。一九五0年聯合團契是借用皇家學院(King's College)的大廳開會的,來聽鍾馬田講道的人,很多是查理森博士主持的學院的工程系的學生。身為工程學博士的查理森,當他向會眾介紹鍾馬田的時候,不是介紹鍾馬田為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牧師,也不是介紹鍾馬田為醫學博士,而是介紹鍾馬田為卓越的工程師;因為鍾馬田對人體構造的功能,對人的器官所起的機械作用,有著精湛的研究和淵博的知識。鍾馬田說出神創造人的超然智慧後,對針對學生們的靈性生活,提出了幾件操作的應注意事項。難怪查理森博士推薦鍾馬田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實不過譽。

鍾馬田和查理森一樣,對推動非洲的差傳工作不遺餘力。有一個來自非洲加納(Ghana)的學生奧西孟撒(GottfriedOsei-Mensah),五十年代到英國攻讀工程。奧西孟撒在英國期間,一直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接受鍾馬田的屬靈供應。奧西孟撒回到加納的首府阿克拉(Accra)之後,在整個歐洲的英語地區,竭力宣揚基督的福音。一九七二奧西孟撒出任肯尼亞(Kenya)奈羅比浸信會教堂(Nairobi Baptist Church)的牧師,該教堂即會眾芸芸,人數急速上升。現在奧西孟撒已是世界聞名的佈道家,足跡遍及五大洲,到世界各地傳揚福音,領人歸向基督。奧西孟撒念念不忘鍾馬田給他的幫助,家裏經常播放鍾馬田的錄音帶,又邀請朋友們到他家裏,分享鍾馬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所釋放的信息。

非洲加納還有一個留學英國的學生阿呼魯(Dr.Felix Konotey Ahalu),後來在英國考取醫學博士學位。阿呼博士在英國留學期間,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聽到醫學博士鍾馬田講道時,覺得太蒙福了。阿呼魯回國之前,向鍾馬田討取盡量多的錄音帶。阿呼魯將這些錄音帶到非洲的家鄉播出。

阿呼魯的父親是該地的村長,也是一位虔誠的牧師;他父親專心致意地靜聽鍾馬田的錄音之後驚呼:"這是聖靈所啟示你的信息!"

一九七七年八月一日,南非的拜特馬利伯(Pietermaritzburg)  的侵信會牧師米勒(Gordon Miller),寫一封信給鍾馬田,信中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作為倫敦聖經學院(London Bible College)的學生,我同時要到威斯敏斯特教堂領受你的教誨。我發現我從威斯敏斯特教堂所得的屬靈供應還多過倫敦聖經學院。當我從倫敦回到羅得西亞(Rhodesia)之後,我還不時閱讀你著述的書籍:《登山寶訓》(TheSermon on the Mount)、《權柄》(Authority)和《靈性的低潮--成因療法》(Spiritual Depression - Its Causesand Cure)。我轉到南非之後,除了讀你寫的《傳道和傳道人》(Preaching and Preachers),還拜讀你寫的《羅馬書注釋》和《與神和睦的方法》(God's Wayof Reconciliation)。我寫這封信的目的是要謝謝你,多多地謝謝你。同時,更多地感謝神,釋放亮光給你,好使神藉著你所釋放的亮光,照亮基督教世界中的荒涼昏暗情況。希望神給你更多的年日來栽培和帶領更多的後輩。"

鍾馬田對倫敦聖經學院的成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來內定鍾馬田出任第一任校長。倫敦聖經學院與威斯敏斯特教堂有分不開的血緣關系,正如米勒牧師信中所說的,當年倫敦聖經學院的學生,循例要到威斯敏斯特教堂聽道,學生們視鍾馬田的信息為最高的權威。到了二十年代,查理森博士(John Eric Richardson)實際上主持了倫敦聖經學院的院務。

現在談一下鍾馬田在國際上備受敬重的一些原因。

二十世紀上半葉,很多亞非洲地區仍在殖民地統治之下,許多基督教的教堂和團體仍受西方傳教士所支配。鍾馬田是威爾斯人,有著濃烈的民族主義思想,他不認同一個地區的基督徒必須受另一優秀民族的基督徒所管轄。他認為在教會裏,是不應該有民族歧視的現象的。

鍾馬田看到威爾斯人被英國統治階級壓迫得太久,所以他對英國的處世方式極其不信任。鍾馬田親自經歷了威爾斯人長期在英國人壓迫下的痛苦,所以也能體會非洲和亞洲基督徒的感受。

由於上述原因,國際學生基督徒團契(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Evangellcal Students)在鍾馬田的領導下,領導層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由亞非洲國家的基督徒出任。世界福音委員會(Commission for World Evangelisation)的秘書長,就是前文所提的,多年受鍾馬田所栽培的奧西撒。

編者在倫敦多年,其間有一位知交,即華人教堂的王又德牧師(Stephen Wong)。王又德牧師每主日下午,借用倫敦男青年會的房間做禮拜,許多中國信徒則在主日上午,移師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聽鍾馬田講道。

鍾馬田不贊同白種人以歧視的眼光對待有色人種,鍾馬田的心中,沒有民族隔閡的觀念。鍾馬田的信息宣示了基督那種不分階級、不分膚色、不分民族的博大的愛,這度量從而推動了世界性的福音事工,推動了全球性的差傳工作。

當鍾馬田完成了神給的託付,他知道神要召他到榮耀裏去。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六日,他以顫抖的筆跡,寫下幾個字給家人,"不要為我得痊癒祈求,不要拉住我,我正在邁向榮耀裏。"

一九八一年三月六日,鍾馬田被葬在威爾斯的紐加塞耳埃林(NewcastleEmlyn),墓碑上刻著《哥林多前書》第二章二節的經文:"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衪釘十字架。"

 

參考書目

 

1.  Bethan Llody-Jones 著的Memories of Sandfields.

2.  Christopher Catherwood 著的Martin Lloyd-Jones,Afamily Portrait.

3.  lain Murray 著的D.Martin Lloyd-Jones Volume1.

4.  lain Murray 著的D.Martin Lloyd-Jones Volume2.

5.  Christopher Chtherwood 著的Five Evangelical Leaders.(張惠卿譯的《五個福音派領袖》)

6.  Christopher Chtherwood 著的Martin Lloyd-Jones,Chosen by GOD.

7.  Martin Lloyd-Jones著的Preaching and Preachers.

8.  Martin Lloyd-Jones, 著的The Puritans,their origins and successors.(梁素雅、王國顯翻譯的《清教徒的腳蹤

9.  John Woodbridge著的More Than Conquerors.

10.  Warren wiersbe 著的walking with The Giants.(邵慶彰譯的《與屬靈偉人同行》)

11.  Stephen Knight著的The Brotherhood.

12.  Charles Turner著的Chosen Vessels:Portraits of The Outstanding Christian 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