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福音派的腳蹤

 

福音派這個詞,是我們很熟悉的,但它的界說和涵義,未必很明確,大家的理解也未必就一致。我在這裡只談談我自己的管見。福音派(Evangelicalism)一詞顯然來自福音(Evangel)這個字的。那麼,我們就先來溫習一下“福音”的涵義吧。福音,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14給我們最簡練又最根本的回答是:“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一句話,福音就是傳揚基督被釘十字架,救贖死在過犯罪惡之中的人的聲音。這樣可以說,傳這福音的就是福音派,否則,自然就不是了。

基督釘十字架,救贖死在過犯罪惡之中的人,這個道理,當然是全人類的福音、好資訊。值得注意的是,福音除了這個普遍意義之外,還有它的一個特殊意義,那就是十字架救贖的道理,對立于文士、法利賽人所代表的猶太教 (Judaism)出現於人間,  更加顯示十字架救贖是一個福音,是一個好資訊。當時的猶太教領袖們“把天國的門關了,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也不容他們進去。”“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洗淨杯盤的外面,裡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他們還“自己證明是殺害先知者的子孫,......充滿祖宗的惡貫。”他們坐在高位上指手畫腳,發號施令,難道不是傳播禍音、壞消息嗎?相形之下,十字架救贖就更加生動,真實,千真萬確是福音,是好消息。

就此我們可以看到,福音還具有它戰鬥性的一個特點。福音的創始者,我們的主耶穌,就是在強大的對立面威脅下“成了”的,是逆水行舟,頂著阻力往上奔的。我用“戰鬥性”這個詞,可能會引起一些人驚恐,他們習慣於把戰鬥和坦克、機關槍聯在一起,這又何苦呢?我們主耶穌戰鬥從來就是“如羊被牽到宰殺之地。”“從地上被舉起來,就吸引萬人來歸我。”“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是不會有損治安的。我們瞭解福音的戰鬥性,是為了便於追溯福音派發展的歷史軌跡,那就是堅持基督為罪人死、埋葬、復活,這一條福音基本原則的福音派,總是與反對這一原則的頑強勢力戰鬥著,存在並發展著的。

保羅在加拉太書24 5說:“因為偷著引進來的假弟兄,私下窺探我在基督耶穌裡自由,要叫我們作奴僕。我們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他們,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們中間。”這裡十分清楚地叫我們看見,對於當時的割禮派,保羅就是福音派。割禮派實際就是猶太教的影響在初期教會內部的延伸,他們主張外邦人要想接受十字架的救恩,必須先受割禮並嚴格遵守律法的條文。這顯然扭曲、背離了福音的基本原則,因此,保羅就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他在《加拉太書》裡,詳盡、透徹地闡述了基督十字架救贖的道理,論證了因信稱義,不是因行為稱義的基督教基本信仰。羅馬書和其他保羅的每封書信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這一基本信仰,為的是“叫福音真理仍在你們中間”,且永遠在主的教會中間。可以說,保羅是率先拉開了福音派歷史帷幕的主耶穌的忠心僕人。

    約翰壹書11-2所說,“論到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與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多數釋經家都認為,約翰如此深刻又明確地講述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道理,正是在反駁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謬解救贖之道的異端言論。(約翰這樣的正面論證,而不從反面批駁,實在是一種極為可貴的扶正固本的“戰鬥”風度和謀略,我們應該效法。)大家都知道,諾斯底主義,是早期教會內部產生的一個十分複雜而龐大的異端派別。它的發源,可能出於當時教會裡的一些知識份子,他們不願意讓別人看自己為“愚拙”(哥林多前書123),就拿了猶太教的,東方神秘宗教的,希臘哲學的零零碎碎,來拼拼湊湊裝點門面,以至發展到與基督教完全無關的地步。其中心教義稱:人得救是靠神秘的智慧,(諾斯底主義亦譯為“靈智派”)否認基督耶穌道成肉身,完全拋棄了十字架,背叛了福音的基本信仰準則。約翰極其誠懇地說:“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道成肉身的主耶穌,才是基督,才是救主,絕對不是什麼玄虛莫測的靈智,約翰這樣堅持、衛護福音基本信仰,與保羅一樣是福音派的先行者,是我們理應追隨的典範。

    整個教會歷史可以給我們見證,追隨這樣福音派腳蹤的人,是代代相傳川流不息的。古大公教會總的情況是遵守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這一信守福音基本綱領的。但也不是風平浪靜。伯拉糾主義(Pelagianism)的出現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伯拉糾(Pelagius)是一個品德完美的愛爾蘭平信徒修道士,與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完全不同,可惜他過於自信,以為人生來具有一種能力,可以不犯罪,不敗壞,從而提出了荒唐的神學論點:說什麼救恩的內容,就是神賜給了人這種不犯罪的能力,並給以訓誨啟蒙這一能力,特別是主耶穌還親自留下了榜樣,對於以往犯過的罪又加以赦免。這就陷入了否認人都死在過犯之中這個前提,否認主耶穌的死、埋葬、復活,就是否認福音的基本準則。他的這種神學論點,一時影響著很多人。第一個站出來抵制的人,就是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他對伯拉糾是很尊重的,且彼此有書信往來。但是,對其荒謬的神學主張,卻嚴肅認真地寫了一系列論證原罪、自由意志、以及罪的赦免等文章,毫不模糊地反對伯拉糾主義。此外,還有耶柔米(Jerome)等教父,及教會的會議都把伯拉糾主義定為異端。都是保衛十字架福音純正的福音派。

    此外,教會變為國教之後,形式化、世俗化日趨嚴重。這種“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提摩太書35)的趨向,其實質就是背離了十字架福音基本準則。面對如此可悲的局面,自第四世紀後,修道主義(Nonasticism)如雨後春筍般勃然興起,由東而西波及各地教會,許多著名教父,更多的是平信徒,都追求逃避世俗、專心禱告、默想主耶穌的十字架,效法主耶穌的生活。如此氣勢磅礴的屬靈運動,儘管有它的軟弱之處,它的存在依然是為福音完整而“戰鬥”的,也應被視為福音派在教會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巨浪。

    宗教改革運動,理所當然也應是教會歷史中的福音派。誰都知道,以教皇為首的中世紀教會是教會的一個黑暗時期。黑暗在哪裡?恐怕不能單單想到教廷的專橫跋扈,教皇的男盜女娼,更應該看到它最要害、最根本的黑暗,在於背離了福音的基本原則。禮拜堂裡雖然設有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受苦的像,實際上已把赦罪的權柄歸到了教皇及聖職人員的手裡,自封為掌管天國鑰匙的人,藉以作威作福。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運動,命中其要害。一舉擊斃教皇制度的武器,就是“因信稱義”。堅持耶穌基督的死、埋葬、復活是人得赦免,蒙救贖的唯一根據,舍因信稱義無任何其他途徑。馬丁.路德和所有宗教改革領袖們,都緊跟保羅的後塵,“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勇敢起來衛護福音真理的純正,正因如此,路德會在德國就被稱為福音派。

    人總是軟弱的,不完全的。宗教改革後的新教(Protestant),仍存在並滋生著許多有背福音基本準則的制度和生活,在英國尤為突出。因而,先後興起了以清教運動為代表的(包括浸會、公理會、長老會等)徹底改革力量。還有以親岑多夫(Zinzendorf, Nikolaus Ludwig, Coung von)為代表的復興莫拉維亞弟兄會,以及衛斯理.約翰(John Wesley)為首的福音復興運動,和美國的屬靈大覺醒運動(Religious Awakening),並這一時期的敬虔主義(Pietism),都是由於宗教改革運動不徹底,起來保衛福音真理的純正,追求福音全備恩賜的福音派。

    於是18488月,在倫敦成立了福音聯盟(Evangelical Alliance),這是一個分別屬於不同宗派的基督徒個人的聯合組織。出席這次成立大會的,有來自八個國家,八、九個大宗派的900多個教牧人員和平信徒,包括傑出的神學家、教會領袖和慈善家。這個組織一直在整個基督教內部堅定發展著。成立這樣一個組織的主意,早幾年就在蘇格蘭產生,即聯合、集中一切屬靈基督徒的力量,抵制羅馬教皇勢力和禮文主義(Romanism and Ritualism),以促進純正基督教的發展,並喚醒群眾的宗教覺悟。這次會議決定的聯盟宗旨是:“一切真正基督徒應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永久的、凝聚在一起的教會大家庭。這個聯盟就是要促進基督徒在自己身上體現這一點,同時又顯明給別人看。”會議通過了九點信綱,作為該組織的基礎,包括:聖經權威,信徒個人有解釋聖經的權利和責任,三位一體,人的墮落和敗壞,基督的道成肉身和替贖,因信稱義,聖靈使人重生、成聖的工作,耶穌再來,洗禮和聖餐禮是神設立的等。但不把它作為一個信條或全面信仰的說明,也不以此為基礎組織宗派。這個聯盟只是作為各地教會之間早已存在著的屬靈團體(或屬靈的普世教會)的一種具體表現。直到如今這個組織依然存在,其明確的標誌就是,經它宣導的全世界教會每年正月的祈禱周(Annual Week of Prayer)。

    基要派(Fundamentalism)也是一個堅持福音基本準則,於1900年前後發源於美國的教會運動。

    十八、十九世紀,在新教內部出現了理性主義、自由主義和現代主義(Rationalism and Modernism)。他們不承認基督替贖的救恩,和超自然的重生。他們相信人性本善,有能力借著自己的犧牲和合理努力,逐漸實現天國。尤為突出的是他們所提倡的聖經高級批判(Biblical higher criticism),否認聖經的權威。他們還接受進化論,否認上帝創造萬物,等等。因此,引起了許多堅持福音基本準則的信徒、神學家和教會領袖的抵制。

    1892年長老會總會會議正式通過決議,接受普林斯頓神學院發表的捍衛聖經權威的論文。1910年這個總會又制定、通過了五點信綱,要求長老會每個牧師必須相信:(1)聖經無誤。(2)基督是童貞女所生。(3)基督替贖人罪。(4)基督死而復活。(5)基督的神跡。顯然是針對自由主義神學觀點的。

另外,於1895年,時代主義(Dispensationalism)(該派相信神對人類的歷史,分為七個時代)召開了一個會議,也通過了五點信綱,大同小異,只是沒有提到基督的神跡,卻換上了主耶穌再來然後建立千年王國的信仰。真是不約而同,同出一個聖靈的感動,衛護福音的基本原則。

    19091915年,長老會和時代主義派合作出版了一套十二冊的系統論述,強調教會傳統信仰準則,書名為《基要》(The Fundamentals),用以抵制自由主義、現代主義的信仰和教會。從此,他們就被稱或自稱為基要派。

基要派實際就是那些清教徒、莫拉維亞弟兄會、衛理宗,以及敬虔主義、神秘主義和復興運動的力量,在現代主義、自由主義的刺激下,重新組合起來的力量,無疑是一股強有力的福音派力量。其影響十分深遠。我自己所讀的華北神學院的背景就是屬基要派的,院長和多數教授,都是出自當時的普林斯頓神學院。就我所知,那一代來中國的傳教士,大多數都是基要派的,他們傳福音的見證是非常有能力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教會的信徒絕大多數都是基要派信仰的原因。

    這裡也不能不順便一提,那就是基要派確有不少的弱點,我自己也作深刻的反省,求神憐憫。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宗派成見太強,排他態度叫人難堪。例如:我從小是在靈恩會(Charismatic church) 家庭和教會中長大的。(至今我依然懷念當時靈恩會的蒙恩光景)我們習慣于大家同聲禱告,可是在華北神學院,定下紀律不准同聲禱告,叫我十分苦惱。這大概是基要派共同的弱點,即不合它口味的,一概否定。這種孤家寡人的作風,致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其二,有只顧教會忽視社會的偏頗傾向。賈玉銘老師在他晚年曾談到,他引為憾事的,是他對教會外邊的事知之太少。這確是基要派的通病。近年來,我和許多歐美福音派的教會同工和弟兄姊妹們交通時,常常發覺他們不願承認自己是基要派,就叫我更加瞭解、,覺悟,基要派的不足之處須要改正。

    接下來,我們就談當代的福音派(Evangelicalism)19421943年在美國成立了一個全國福音派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這個聯合會是在不能參加那個代表嚴格基要派的美國基督教會協會(American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的情況下成立的。其宗旨在於:實現基督徒的屬靈一體,號召組織一些統一的,有活力的合作機構,如傳福音、基督教教肓、與政府聯繫,及海外佈道等機構。準確地講,“福音派”這個詞所指的,就是全美福音派聯合會所代表著的,當今興起的教會新生力量。

接踵而至的,成立了許多福音派組織。如1944年的基督青年(Youth for Christ)1945年的福音派國外佈道聯合會  (Evangelical Foreign Mission Association)1946年的全美福音派聯合世界救濟會(World Relief Commission of the NAE)1947年的福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1949年的福音派神學學會(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同年,葛培理(Billy Graham)開始成為福音派的重要領袖,1956年的《當今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是福音派的一個很有影響的學術性刊物,差不多同時,美國科學溯源學會(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成立,這是一個福音派科學家們的學術組織,宗旨是運用科學的新成就來解釋聖經問題,還有80年代,由首次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吉米.歐文(Jim Irwin),主辦的最高飛行基金會(Highest Flight Foundation),也是福音派的一個極其有活力的傳福音的組織。

除了在美國,更有1951年在荷蘭成立的,世界福音派團契(World Evangelical Fellowship),因它是在福音派聯盟的基礎上建立的,它的會所就遷到倫敦,它是一個促進福音派的神學研究、教會建立、社會救濟、以及傳福音、印聖經等工作的國際組織。在個別國家的,有如印度的印度福音團契(Evangelical Fellowship of India)成立於1951年,可視為世界福音派團契的一個分會。在拉丁美洲有福音深入會(Evangelism-in-Depth),是一個福音派群眾組織,著力于城市佈道,禱告和探訪工作,自60年代以來,逐漸興旺於世界各地。在德國還有福音學會(Evangelical Academies)之類的組織,成立於1945年,面對戰後遺留的許多問題,這些學院分設在德國各城市,為人預備靈修的條件,借著福音的感動,解決各種日常問題,使人心靈得自由。等等。

    最能顯示福音派晚近發展興旺全貌的,要算是1966年在柏林,1974年在洛桑,和1989年在馬尼拉(稱為第二次洛桑會議)所舉行的三次福音派國際會議了。這樣的會議對普世福音派的事工,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協調作用,必將日益興旺。

當代福音派一改基要派的狹隘胸懷,最大限度地聯合一切堅持福音基本準則的信徒個人和團體,共同為興旺福音努力。它包括了各個保守的新教宗派,如路德宗,長老宗,公理宗,聖公宗,衛理宗的聖潔教會,五旬節會,靈恩會,以及一些新生的福音派信仰組織,如葛培理、歐文等的組織,和福勒神學院,《當今基督教》社等。美國的南浸會理所當然也屬成員之一。

當代福音派的信仰標準,仍是一絲不苟地堅持福音基本原則,與基要派的信綱毫無二致。1957年,一次福音派學者研討會發表的《當代福音派神學》(Contemporary Evangelical Theology),和福音派神學卡爾.亨利(Car Henry)寫的《福音派的當代神學使命》(Evangelical 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 Theology),都明確闡述,他們重新發現了保守的新教系統神學是一偉大遺產。對斯特朗(A. H. Strong),哈奇(Charles Hodge),沃爾費德(B. B. Warfield),以及奧爾(James Orr)等老福音派神學家們的神學著作,都極為讚賞、崇敬。《當今基督教》所反映的年輕福音派學者們,對新正統神學(New-orthodox Theology),如巴特(Karl Barth)、布魯內爾(Emil Brunngr)的神學思想,也抱有分析的讚賞和重視。此外,當代福音派,更加清楚、並堅定不移地尊重聖經的權威,例如福音派神學學會,對其入會會員的唯一要求,就是必須相信聖經無誤。

    福音派與基要派完全不同,前者十分關心社會。一位福音派領袖希德爾(Ron Sider)就明白指出,正統的信仰(orthodoxy)應該與正直的行為(orthopraxy)相聯繫,十分有道理。實際上,歷代的福音派,都出色地做了許多造福社會的事業。近代福音派,社會福利機構也不少,如1950年的世界希望(World Vision)就是一個兒童救濟組織。1954年的國際醫藥資助站(MAP International),是一個提供醫藥和救濟的機構。等等。此外,1953年以來,由葛培理負重要責任的“華府早餐國禱會”(National Prayer Breakfast),也表明了福音派對國家的關心和影響。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福音派十分尊重科學, 擁有許多科學家信徒和教會領袖,前面曾提到的美國科學溯源學會就是一例。

總括以上粗略的概述,可以說明,福音派不是一個教會的宗派,也不是神學思想的一種流派。卻清清楚楚是神自己興起的,與主耶穌的福音真理一脈相承,繼續使徒保羅、約翰的腳蹤,隨時擺脫左偏右倚傾向的、堅持信仰原則的教會生活。歷史證明,這一原則和生活,確確實實是在“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打倒了卻不至死亡”的情況中發展和前進的,顯示著教會正確的前進方向,今後也永遠不會逆轉和異化的方向。每個看清這個方向的基督徒,特別是奉獻作主僕人的基督徒,就必然能夠依靠聖靈的恩賜,把正自己的舵向,“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去傳全備的福音,等候主來,不空手見主。 ── 匡正(本文作者為一位資深的神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