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事的心
【靠主恩典保守心性】今天我們要用路加福音第十章廿五至卅七節這段經文,來思想服事的問題。人,生而有兩種天性:一種是理性,一種是良心。現今我們雖然處身在是自由世界中,然而,我們這兩種天性,卻經常遭到剝奪。就如吸煙,明知對身體不好,又污染空氣,但仍要吸;又如喝酒,明知道酒後亂性,又會造成種種社會問題,但仍要喝;又如賭博,明知道賭會傾家蕩產,又會衍生許多罪惡,敗壞德行,但仍要賭。這都是理性的被剝奪。那麼良心呢?良心要求人,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要求人要有道德、貞操、責任感。良心一旦被剝奪,就會失去了道德,失去了貞操,失去了責任感,以致心性遭受到極大的創傷。
基督徒要怎樣纔能保守心性呢?第一是靠恩典,第二是渴慕。就好像大衛王,他是個敬畏神的人,在他失勢逃亡時,神的恩典就將他護庇,將他保全。因此一個基督徒要得保全,最重要的,就是要靠「恩典」。又如一顆樹栽在溪水旁,它就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這就是「渴慕」。照樣,一個基督徒若對神渴慕,他就會結果子;在患難時他能結平安的果子,在被人誣賴時能結忍耐的果子,在被人得罪時能結赦免的果子,在被人爬到頭上時能結謙卑的果子。這些果子都是出自對神的渴慕。因此,一個人若被剝奪了恩典與渴慕,他就是被打傷了,就像那個人被強盜「打個半死」(30節),他就得聽從撒但的擺佈。
【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今天有許多人被打傷,被剝奪了;教會中亦然。就如祭司與利未人經過那傷者所躺的路上時,竟從他身邊走了過去。主的話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太九13)。他們卻喜愛祭祀,不喜愛憐恤。主又說:「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神喜歡我們作在人身上,他們卻喜歡只作在神身上;結果,只不過落在宗教儀文之中,並不能討神的喜悅。祭司與利未人只喜愛遵行那些律例條文,卻沒有一點實際的憐憫。
那真正有憐恤、肯服事人的是誰呢?就是「撒瑪利亞人」(33節)。撒瑪利亞人是猶太人所看不起的,因他們的血統混雜。血統代表一個人的過去和他的出身。猶太人看人是看一個人的過去和出身;然而,神看人是看人的「內心」(撒上十六7)。撒瑪利亞人看見傷者就動了慈心;神所看重的,就是這樣的心。所以在服事人的事上,最重要的是心;整個屬靈的事就是「心」的事。敬拜神也是一樣;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乃在於心(參約四21~24)。獻禮物也是一樣,在於心而不在禮物,因禮物代表敬拜和與神的關係。如果獻禮出了問題,敬拜也就出了問題。所以主說,你跟人有甚麼不和,要「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五24)。這樣的獻禮與敬拜,纔能討神喜悅。當然,能否與人和好,這也完全是心的問題。今天一個人的屬靈光景,完全看他的心如何。
【服事人要先『下來』】今天在服事上,真正有心的人不多,無心的人卻不少。無心之人見而不動心,有心之人見而動心。撒瑪利亞人「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34~35節)。他為甚麼會有那麼多行動呢?都是出於他的心。可是,為甚麼有時有心之人見了也不會動心呢?因為他的心出了問題──魔鬼用罪把他的心蒙蔽,用物質把他的心奪去,用苦難把他的心損傷──所以他們就見而不動。由此可見「心」是最重要的。
另外,服事人要做一些事:撒瑪利亞人「上前」,然後從牲口上「下來」再托他騎上牲口,最後那人纔獲救。由此可知,服事人就是要先「下來」。耶穌說,「我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廿28)。主是先從寶座上下來,我們纔得拯救。寶座是甚麼呢?是發號施令的所在,是審判人的地方。今天我們服事人,要先從寶座上下來,不是在上面發號施令、審判人。上前──我們服事人,不是叫他們來就近我們,是我們去就近他們。上前之後,隨即把油和酒倒在傷者的身上。
【撒瑪利亞人的榜樣】油與酒表示甚麼呢?兩者的意思是相同的。就如聖靈可解作風,因聖靈有風的能力;聖靈也可解作火,因聖靈有火潔淨的能力;聖零又可解作鴿子,因聖靈有鴿子馴良的本性。聖靈既有這好幾方面的功用,油和酒也是相同的。你若有聖靈的能力,纔能給人滋潤,纔能給人潔淨。就如一個人落在苦難之中,心裏枯燥愁煩,油能使他滋潤;一個人落在罪惡之中,酒能消毒,使他心得光照而知罪、認罪、悔改;最後因此得到赦免,得到拯救。
信主的人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行」;也就是要服事人。這位撒瑪利亞人給我們擺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撒瑪利亞人將油和酒倒在傷者的傷處之後,又「包裹」好了。「包裹」的意思是讓受傷之後,不顯露在外;因為傷處是很脆弱的,禁不起摸,更禁不起碰,所以要蓋起來。人也是一樣,如同傷患之處,禁不起批評,禁不起打擊;這對一個服事人的人,是應有的常識。
「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扶」就是給他力量,拉他一把。很多人跌倒時,未嘗不希望能爬起來,但他有心無力,這時,如果有人給他一點力量,扶他一把,他就能爬起來。
吳師母曾經幫助一位姊妹;這位姊妹的丈夫因敗血症而死,她痛不欲生,帶著兩個幼兒,不知如何是好。吳師母這時去安慰她,陪著她哭,讓她覺得有人同情她的遭遇,幫她渡過苦難。後來這位姊妹不但沒去尋死,並且在教會裏有事奉,作執事。
【將自己所需供給他人】「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34節),這是將自己所需用的,供給他使用的意思。今天有許多基督徒,有時遠不如佛教徒。佛教徒講究功德,作善事,作得愈多,就積德愈多,所以他們盡力去作。而基督徒講恩典,有時對善事、善行、助人,都忽略而沒有作。所以基督徒有時遠不如佛教徒。
經上記載:當天使找到哥尼流時說,他的善行,神已經記念(參徒十4)。主耶穌也說過,我們作在人身上的,就是作在他身上。今天我們不能在知道別人有困難時,只說一句「為你禱告」就算夠了,這是假冒偽善!我們應該作實質上的幫助,把自己所有的,供給對方。
「帶」到店裏去照應他。「帶」等於是服事人;服事人不只關心他的身體,也關心他的德行;服事人是要流汗,要流淚,像一個媽媽帶自己的嬰孩一樣。摩西當日帶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也經過流汗、流淚;保羅照顧提摩太時,也顧到他身體、心靈的需要。在醫院的服事也相同。不是只有靈性的照顧,也要想到身體的需要。
「店裏」代表教會。把人帶到教會,能得到照應,就能避免魔鬼的吞吃,能受栽培,長大成熟。
【要有恆心常以為虧欠】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第二天」的意思表示服事的工作要持續,要有恆心;不只今天做,第二天也做。我開始服事時,是當主日學教員,因原有教員離開了,其他成員中有信主一年、二年、三年...的人,都不肯出來教導。那時,我信主纔三星期,新約聖經還未讀完一遍;但從那時開始,我就與太陽競賽:每天太陽未出來前,就起來預備;直到今年六十五歲,從未停止。這就是「恆心」。若自己沒有所得,就沒有所給;感謝主,每天都給我有新鮮的亮光。
「二錢銀子」代表贖價,是耶穌所付出的;又代表「愛」。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就是愛的緣故,因為有愛就能捨。媽媽也是如此愛孩子;她為孩子肯捨掉時間、青春,甚至連生命也肯捨掉。英國有一位公主,她的孩子得了天花,需要隔離。但她聽到孩子的呼聲,不願離開孩子;後來自己也染上天花而死了,因愛而捨了生命。今天服事人最根本的就是要有愛;有愛之後,纔能捨自己的力量、精神、時間、金錢。
撒瑪利亞人還說,「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35節)。這意思是不以為所做的已經夠了。人很容易以為自己已經做夠了,已經很好了;但「愛」不同,要常以為虧欠(參羅十三8)。保羅曾說「愛是長、闊、高、深」(參弗三18);換句話說,愛是沒有邊界,永無止境的。你必須有神在心裏,纔能有愛,常以為不夠;如沒有神,就很容易以為別人虧欠了自己。
【身體力行服事神與人】愛這裏,主說:「你去照樣行罷」(37節)。如果基督徒都能這樣做,光景就必不一樣了!請看我們和四週各國基督徒的比率:印尼是10%,新加坡是16%,而在他們的大學生中是68%,韓國46%,中國大陸8%,臺灣只有約2%。所以在此看到一個事實,如果口說身體不做,是不行的,要身體力行。在醫院的工作也是如此。服事人時最重要的,就是身體力行。有基督的愛存在心中,福音必能廣傳。願大家能照著主說的去行。―― 吳勇《教會的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