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13、敬拜能成為見證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約翰福音424

 

    這個週末,會有數百萬人參加福音派的敬拜聚會。令人驚訝的是,如果你問他們參加聚會的目的是什麼,大部分的人都答不上來。他們可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要他們以言語描述就很困難。

    1416章,我將要解釋我們如何設計出一個聚會模式,帶領了數以千計的人認識基督。但首先,我覺得需要為馬鞍峰教會的慕道者聚會,闡明其背後的神學理論與具體理由。我們在每個週末的聚會中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根據我們的12個確信。

敬拜的12個確信

    1.只有信徒纔能真正敬拜神。敬拜的方向是從信徒到神。我們在敬拜當中表達對神的愛與委身,以此來稱頌他的名。非信徒無法這樣作。馬鞍峰教會對敬拜的定義是“敬拜是對神以及他的話語、他的作為,表達我們對他的愛”。

    我們相信表達對神的愛,有許多適當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禱告、讚美、感謝、聆聽、奉獻、見證、交托、順服他的話等等。神,而不是人,纔是我們敬拜的焦點。

    2.敬拜神不需要有建築物。使徒行傳1724節說:“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我們教會成立了15年,聚會人數增長到超過1萬人,還沒有自己的建築物,所以當我們這樣強調,你必定不會感到意外。這印證了我們的論點。

    不幸地,許多教會沉迷於教會建築物。沒有建築物(或少一個)不應該成為我們敬拜神的阻礙、限制或困擾。有建築物並沒有什麼不好,除非你把建築物代替造物主來敬拜。耶穌說;“因為無論在哪里,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20

    3.沒有所謂正確的敬拜“形式”。耶穌對於適當的敬拜只有兩點要求:“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我相信只要敬拜是在“靈”裏,在“真理”當中,神對於不同形式的敬拜絕不以為忤。我相信神欣賞多樣性!記得嗎?我們都因他的意念而被造得不一樣。

你對形式覺得自在與否,受你文化背景的影響,比神學理念多得多。

    你對敬拜形式覺得自在與否,受你文化背景的影響,比神學理念多得多。爭論敬拜的形式,往往是將社會學上與個性上的爭論,冠以神學的名詞術語罷了。

    每個教會都寧願相信他們的敬拜形態最合乎聖經。真相是,並沒有所謂聖經式的敬拜。每個禮拜天,全世界的信徒聚在一起,使用上千種不同表達與形式,來歸榮耀給耶穌。

    撇開形態不談,真正的敬拜需要同時用你的右腦與左腦。敬拜要情感和理智兼具、要心靈與意志並存。我們必須在靈裏並在真理裏敬拜。

    4.非信徒可以觀察信徒敬拜。非信徒能夠感受我們的喜樂,能看到我們多麼珍惜神的話、如何回應神的話,能看到聖經如何回答生命的問題、生活的難題。他們會注意到敬拜怎樣激勵、堅固、改變我們,他們甚至可能感受到在聚會裏面神超自然的行動,雖然他們無法對此加以解釋。

    5.如果人們能感受神的同在,信息又清楚易懂,敬拜對非信徒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見證。在使徒行傳第2章,五旬節那天,神的同在是如此明顯地在門徒們的敬拜聚會當中,吸引了全城非信徒的注意。在使徒行傳26節說:“眾人都來聚集。”我們知道那必定是很龐大的群眾,因為那天有3000人得救。

    為什麼那3000人會信主?因為他們感受到神的同在,並且明白信息。這兩個要素都需具備,纔能使敬拜成為見證。第一,神的同在必須能在敬拜中被感受到。大部分的人是因為感到神的同在接受基督,這樣信主的,比任何經由我們的教義辯護而信主的都多。很少人歸信基督純粹是靠理智。神同在的感受能溶化人的心,除去心理上的阻礙。

同時,敬拜和其中的信息必須能讓人瞭解。在五旬節那天,聖靈奇妙地將信息翻譯成人人能懂得的話。人群裏的非信徒說:“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徒211)因為能明白,他們就接受了基督。如果他們對信息不明白,就算他們能感受到神的同在,他們也不知道要怎樣做。

敬拜與傳福音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傳福音的目標是要產生更多敬拜神的人。聖經告訴我們說,父在尋找敬拜他的人(約423)。因此,傳福音的任務是為徵召敬拜神的人。

在真實的敬拜中,你能感受神的同在與赦免,神的目的顯明其中,神的能力彰顯出來。

    同時,敬拜提供傳福音的動機,營造出一種想要傳揚基督給人的渴望。

以賽亞滿有神大能的敬拜經驗(賽61-8),帶來的結果是以賽亞在神的面前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真實的敬拜促使我們為主作見證。

    在真實的敬拜當中,你能感受神的同在與赦免,神的目的顯明其中,神的能力彰顯出來。我個人認為這是傳福音的理想情境。我注意到當非信徒看到信徒以一種充滿智慧又誠懇的態度與神交往時,他們會產生一種想要認識神的欲望。

    6.當非信徒前來參加我們的敬拜聚會時,神期望我們對於他們的恐懼、煩惱以及需要有敏銳的心。這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4章所教導的原則。在23節,保羅命令他們在公開敬拜當中,講方言要有所限制。他的理由是講方言在非信徒看來似乎很愚昧。保羅沒有說方言是愚昧的,只是說在外邦人看來是愚昧的。“所以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若都說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進來,豈不說你們癲狂了嗎?”(林前1423

    我相信在這個對哥林多教會的勸勉背後,有一個更大的原則。保羅在此強調的點是,當非信徒在場時,我們必須願意調整我們的敬拜方式。神告訴我們,對於在我們敬拜當中的非信徒的困擾要敏銳。在我們的敬拜當中,對於慕道者敏銳,是合乎聖經命令的。

    雖然保羅從未使用“對於慕道者敏銳”這樣的詞句,但是他的確是這個想法的創始者。他非常關心是否除去一切令非信徒跌倒的阻擋。他告訴哥林多教會:“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神的教會,你們都不要使他跌倒。”(林前1032)他也勸勉歌羅西教會:“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西45

    當你有客人來你家晚餐時,你的家人在餐桌上的表現,是否與只有自家人時有所不同?當然不一樣!你會注意客人的需要,先服事他們。飯菜可能相同,但是你可能會用不同的碗盤,並以更周到的儀節用飯。在餐桌的談話也較有禮貌。這樣是叫假冒為善嗎?不是。這一切只是你對客人的需要敏銳,並表示你尊敬他。相同的道理,在一個對慕道者的需要敏銳的聚會中,屬靈的糧食沒有變,只是以一種更體貼、更用心的方式呈現在慕道者面前。

7.敬拜聚會要對於慕道者的需要敏銳,並不表示變得膚淺。信息也不用妥協,只需易懂。讓未加入教會者在聚會中感到自在,並不意味你要改變神學立場,只是要改變聚會的環境。改變聚會環境可以透過你問候訪客的方式、音樂的形態、你傳講信息所用的聖經譯本或教會裏面的報告事項等等。

                                 

讓未加入教會者在聚會中感到自在,

並不意味著你要改變神學立場,

只是要改變聚會的環境。

                                   

    信息總是不會讓人很舒服,事實上,有時候神的話語是會叫人坐立不安的!但我們仍然要教導神的全備計畫。對慕道者敏銳並不會限制信息說什麼,卻會影響你怎麼說。

    如我前章所述,未加入教會者並沒有要求摻水的信息,他們當然期望來教會時,聽到聖經的教導。他們要求的是,能以他們聽得懂的話語,並以被尊重被關懷的方式,聽到聖經如何與他們的生活產生關係。他們在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責備。

    非信徒與信徒一樣,都掙扎於同樣深刻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往哪里去?生命有意義嗎?世界上為什麼有苦難與邪惡?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如何與人相處?這些當然不是膚淺的問題。

對慕道者敏銳並不會限制信息說什麼,卻會影響你怎麼說。

    8.信徒與非信徒的需要往往相重疊。他們在某些方面很不一樣,但是在許多方面非常相似。對慕道者需要敏銳的教會,把重點放在信徒與非信徒的共同需要上。例如,信徒與非信徒都需要知道神到底像什麼;他們都需要瞭解他們人生的目標;他們都需要知道如何赦免別人;都需要得幫助來強化婚姻與家庭;都需要知道如何處理苦難、悲傷、痛苦;都需要知道為什麼物質主義是如此具破壞性;基督徒一旦得救,這些需要並不因此就沒有了。

    9.最好是扣緊目標來設計聚會。大部分的教會嘗試在同一個聚會同時傳福音給失喪者,又訓誨信徒。當你傳送出混淆的信號,也會得到混淆的結果。一支槍同時瞄準兩個目標,只會令人挫折。

    應該要設計一個專為教誨信徒的敬拜,以及另一個專為傳福音給未信主的朋友聚會。馬鞍峰教會每週三晚上是信徒的聚會,每週六晚上以及周日早上是對慕道友需要敏銳的聚會。如此,便能使用不同的講道形態、詩歌、禱告以及其他針對目標的適當要素。

    當我開始馬鞍峰教會時,我問未加入教會的人,什麼時間他們最可能來教會。每一個人都說:“如果我會去的話,那就是禮拜天早上。”我也問我們的會友,他們最可能帶未加入教會的朋友來教會的時間是什麼時候,他們也說是禮拜天早上。即使是在今天的社會文化當中,人們仍然認為禮拜天早上是“上教堂的時刻”。那就是為什麼我們訂禮拜天上午為傳福音、禮拜三晚上為教導的原因。

福音聚會不是什麼新的創意,但是以禮拜天早上為傳福音的聚會,卻是最近的改變。本世紀初,主日晚上通常是教會的“福音聚會”。一些教會仍然標榜主日晚上是傳福音的聚會,然而,有多少非信徒會來實在令人懷疑。就是信徒也不喜歡參加主日晚上的聚會!他們已經以他們的腳來為這個議題投票幾十年了。

針對慕道者的聚會只是要彌補個人談道,而非取代個人談道。

10.針對慕道者的聚會只是要彌補個人談道,而非取代個人談道。人們發現當有較多的人在旁扶持時,比較容易決志接受基督。慕道者的聚會,提供一個群體的見證,強化堅固個人的見證。當一個非信徒與一個已經向他作過見證的朋友來參加慕道聚會時,他看到這麼多的人,會想;“嘿,有這麼多人相信這個,裏面必定真有些什麼。”

一群信徒一起敬拜是一人很具說服力的見證。因此,慕道者的聚會規模越大,傳福音的效果就越好。

    11.設計慕道者聚會沒有標準公式可循。因為非信徒並不都一樣!有些人要一個能感覺歸屬的聚會,另有些喜歡冷眼旁觀;有些人喜歡安靜沉思的聚會,另有些喜歡熱鬧高潮的聚會。在南加州行得通的形態,在新英格蘭地區(美國東北部)可能行不通,反之亦然。必須有各種不同形態的聚會,纔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人。

    慕道聚會只有三個要素是不可缺的:(1)以愛與尊重對待慕道者,(2)聚會要能符合他們的需要,(3)以一種實際易懂的方式來分享福音。其他的因素都是次要的,教會不應該太過堅持。

    我最初建議教會開創慕道聚會是在大約20年前,現在這樣的聚會已經引起大眾媒體的注意,我有時發現人們太過強調一些次要的因素。他們擔心用不用講臺,穿不穿牧師長袍,或是要不要每週演短劇。好像這些事情會把未加入教會的人群帶進教會似的。他們錯了,如果慕道者所看的只是高品質的製造水準,他們就留在家裏看電視好了,那些節目都是花費百萬金元製造的。

真正吸引大量未加入教會者來教會的是被改變的生命。

    真正吸引大量未加入教會者進入教會的,是被改變的生命——許多被改變的生命。人們要到生命被改變的地方去,在那裏創傷被醫治,重新獲得希望。

在馬鞍峰教會,你到處可見被改變的生命。在幾乎每一個慕道聚會,我們都有一個人或一對夫婦,藉著基督的大能與愛,生命完全被改變的真實見證。這種每週都持續的“滿意的顧客”的見證,叫那些持懷疑態度的人無可推倭。

馬鞍峰教會推翻了許多人們對於“慕道友導向”聚會的傳統成見,在最不可能、最困難的情況當中,帶領了數以千計未加入教會者來歸信基督。想像一個教會持續不停地轉換地點;未加入教會者冬天坐在凍得要死的帳篷裏,或是在又濕又冷的春雨中,或是熱得冒泡的夏日烈陽下,或是狂風咆哮的秋天。想像一個教會,車有時要停在3裏之外,必要的話,還得站在外面,撐著傘在雨中聚會。當生命被改變時,一些原本勢必會擊打教會的嚴重問題,都只被視為一些不方便罷了。

    在每一個馬鞍峰教會的聚會當中,我們都邀請人們填寫登記卡,並一起唱敬拜詩歌。我們收奉獻,提供一張信息大網,上面寫著聖經章節,並提供委身的時刻。雖然,我聽到有人聲稱,如果你這樣做就不能接觸到未加入教會者;但是,在馬鞍峰教會卻已經有超過7000位非信徒登記委身給基督。另外還有好幾千人,每週都來聚會,正在考慮作這個決定。要造成這樣的不同,完全取決於你如何作。

    新方法與新技巧只是工具。不一定人要有戲劇演出,或多媒體,或怡人的建築物以及方便的停車場,纔能吸引非信徒。這些只是讓吸引非信徒容易一點。請務必瞭解,在下2章,我所作的建議只是一般的指引,是在馬鞍峰教會行得通的建議。不要把它們當作十誡一般。甚至,如果我們是在其他的地方,我也不會將我們在馬鞍峰所做的全數如法炮製。你必須去找出在你的地區接觸慕道友最有效的方法。

    12.必須有不自私、成熟的信徒,纔能提供一個對慕道者敏銳的聚會。在哥林多前書1419-20節,保羅說,如果在敬拜當中,我們只顧自己的需要,我們就是孩子氣、不成熟。當會友們對於非信徒的需要、困擾與恐懼,表示體貼,並且願意把那些需要擺在自己的需要前面,就是活出靈命成熟的表現。

    每個教會都在“服事別人”與“服事自家人”(“serviceandserve-us”)的觀念之間掙扎不已。大部分的教會最後都趨向于滿足會友的需要,因為是會友在付帳單。提供一個對慕道者敏銳的聚會,意味著刻意將教會趨向另一個方向——非信徒。這必須會友們願意為提供非信徒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而犧牲對傳統的愛好或自己的舒適等等。要有很深的靈命成熟度,纔能讓人自動移到自在舒適的環境之外。

耶穌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8)一直到這樣不自私的僕人心態滲入教會會友的心靈與意志以前,你的教會都還不算已準備好要開始對慕道友敏銳的聚會。

      ── Rick Warren《直奔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