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7、以目標為中心建構教會

 

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

路加福音538

 

   18世紀兩位最有影響力的傳道人是喬治·懷斐德(George Whitefield)和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雖然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兩位都被神大大地使用;但是,他們在神學上、個性上以及事工的組織上都有很大的差異。

    懷斐德以他的講道著稱。他一生講道超過18萬次,平均一個禮拜10次!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附近,他曾經一次對將近10萬人講道。他在美國的旅行佈道更帶動了馳名的大復興。然而,傳記學家指出,由懷斐德佈道而信主的人,往往沒有任何組織來跟進栽培;所以他工作的果效維持的期間就很短。今天,很少基督徒認得懷斐德這個名字。

    相反的,今天數百萬的基督徒還認得衛斯理的名字。為什麼呢?衛斯理與懷斐德一樣,都是旅行市道家,在戶外舉行佈道會。但是,衛斯理也是個組織家,他設立了一套組織結構來完成他的目標,那個組織比他的壽命持續得長遠多了。那個組織稱作衛理公會(Methodist Church)!

    任何一次的靈命更新要能在教會裏持久,都必須有一套結構來牧養、扶持。確認目標聲明、傳達目標,這些都還不夠,必須將教會與目標組織起來。本章,我要討論如何建立一個結構來確保5個目標都均衡地被重視。記得,平衡是教會的健康之鑰。

    大部分的福音派教會多少都已經做了這5個教會目標,但是並沒有把這些目標都做得一樣好。一個教會可能在團契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傳福音方面卻很弱。另一個教會可能在敬拜方面很強,但是在門徒訓練方面卻很弱。而另一個教會可能傳福音很強,而牧養事工卻很弱。為什麼會這樣?

            

若沒有一個系統與結構來平衡五個目標,教會往往憑牧者的恩賜與負擔而過於強調某一個目標。

             

    領導者天然的傾向就是會強調他們特別覺得有負擔的,而忽略他們覺得沒有負擔的。在世界各地,你會發現教會已成為一種牧者恩賜的延伸。除非設立一個系統和結構,有計劃地對教會五個目標加以平衡,否則教會總是傾向於憑牧者的恩賜與負擔,而過分強調某一個目標。

    從歷史角度來分析,以教會最強調那一個目標來分,教會有五種基本形態。

    贏得靈魂的教會。如果牧師把自己的基本角色看成佈道家,這個教會就成為一個“贏得靈魂”的教會。因為這個教會的主要目標是救靈魂,所以總是向外接觸失落的人。在這樣的教會最常聽到的名詞是作見證、傳福音、救恩、決志、受洗、探訪、講壇呼召。在“贏得靈魂”的教會,除了傳福音以外,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經歷神的教會。如果牧者的負擔與恩賜是在敬拜,他會自然地帶領教會成為經歷神的教會。這種教會的焦點在於在敬拜中經歷神的同在與全能。這種教會的主要名詞是讚美、禱告、敬拜、音樂、屬靈恩賜、聖靈、能力以及復興。在這種形態的教會,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敬拜聚會。我發現這種形態的教會有強調靈恩的,也有不強調靈恩的。

    家族團聚型的教會。我將教會重點放在團契交誼的教會稱作“宗親會”型的教會。形成這種教會的牧師通常是很會建立關係,關愛人,且花大部分時間照顧人。這種教會主要的名詞是愛、團契、歸屬感、關懷、關係、愛宴、小組以及樂趣。在家族團聚型的教會,聚集在一起比任何目標都重要。

    大部分這種類型的教會人數都少於200人,因為一位牧師可以照顧的人數差不多就是這些。我估計80%的美國教會都屬於這種類型。一個家庭團聚型的教會大概都無法成就很多事情,但是這種類型的教會卻是最不會被破壞的教會。這種教會能在粗劣的講道、有限的財務、缺乏增長,甚至分裂之下生存。“關係”是維持會友繼續來的關鍵力量。

    課室型的教會。課室型的教會,其牧師通常把自己基本的角色看為牧師。如果教導是他的恩賜,他會強調傳講與教導,而忽略教會其他的任務。這種類型的教會牧師以指導專家的身分服事,會友帶著筆記本來教會,寫筆記,帶回家。課室型教會的主要名詞是解經式講道、查經、希臘文與希伯來文、教義、知識、真理以及門徒訓練。有課室型教會,其教會名稱即有聖經二字在其中。

    社會良心型教會。社會良心型教會的牧者把自己的角色看作先知與改革家。這種類型的教會以改革社會為己任,教會裏滿是行出神話語的行動家,而其間又有自由派與保守派之分。自由派比較傾向於專注在社會的不公義問題,而保守派則傾向于專注在社會的道德衰退問題。不管是自由派或是保守派,二者的異象都是認為教會理應在政治過程中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它的會友經常都參與一些社會改革運動。這樣的教會的主要名詞是需要、服務、分享、關懷、立場、做點什麼。

    我知道,我只是粗枝大葉地將草圖畫出來。粗略地歸納,事實上無法清楚說明全貌,有些教會其實是兩三種類型的混合。我主要的重點是,除非教會刻意計畫將五個目標加以平衡,不然大部分的教會總是強調一個目標,而忽略其他的目標。從這五類的教會,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有趣的事情。其中任何一類教會的會友,通常都認為自己的教會是最屬靈的。原因是,人們總是被與自己的熱誠和恩賜相符的教會所吸引。我們都想要成為某教會的一份子,在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上被肯定。而事實是,如果要有健康的教會,這五個重要的教會目標都應該被強調,並且取得平衡。

    很多會眾之間的衝突都是起因於教會找來的牧者,其恩賜與負擔與教會的過去不相符

 

大部分教會傾向於專注一個目標

教會類型

基本焦點

牧者角色

群眾角色

基本目標

主要名詞

中心價值

使用工具

依據標準

贏得靈魂的教會

傳福音

佈道家

見證人

社區

得救

決志信耶穌

探訪與講壇呼召

受洗人數

經歷神的教會

敬拜

領導敬拜者

敬拜者

群眾

感覺

個人經歷

音樂與禱告

“聖靈”

家庭團契型的教會

團契交誼

會牧

家庭成員

會眾

歸屬

忠誠與傳統

交誼廳及聚餐

傳統

課室型的教會

教育

指導者

學生

委身者

知識

聖經知識

筆記本與投影片

逐節教導

社會良心型的教會

關懷

改革家

行動者

核心人物

關懷

公義與慈愛

請願與海報

滿足多少需要

目標取向的教會

五項平衡

裝備者

傳道人

上面五種

是與做

像基督的樣式

生命建造程式

改變生命

合。比方說,一個家族團聚式的教會找來一位佈道家型的,或是社會改革家型的牧者;你可以想見摩擦會如何迸出火花來了。這個不幸後果是可以預見的!

五個超教會運動

    我發現非常有趣的是,過去40年來,超教會的運動都傾向於專攻某一個教會目標。每隔一陣子,神就掀起一個超教會的運動來重新強調某個受忽略的目標。我相信超教會組織專注於某個目標對教會是有效的,而且也有幫助;但是也會使所強調的對教會有較大的衝擊。

    平信徒更新運動。這個運動重新提醒教會注重所有的基督徒參與服事。它產生一些組織,比如信心行動(Faith at Work)、平信徒團契(Laity Lodge)、救主教會(The Church of Savior)等等,以及作家如儲艾頓(Elton Trueblood)、艾芬立(Findey Edge)、韓大衛(David Haney)等人,都被神用來重新強調,他呼召並加恩賜給每一位信徒,要他們參加服事。

    門徒訓練/靈命塑造運動。重新強調建立信徒臻于成熟是這個運動的目的。導航會(Navigators)、全球門徒訓練(Worldwide Discipleship)、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這些組織,以及穆維倫(Waylon Moore)、官蓋瑞( Gary  Kuhne)、蓋茲真( Gene  Getz)、傅士德( Richard Foster)、魏德樂(Dallas Willard)等作者,都是這個運動的代表。他們幫助基督徒建立個人的靈命成長。

    敬拜/更新運動。這個運動的任務是幫助教會重新注重敬拜的重要性。敬拜更新運動是從70年代的耶穌運動開始的,緊接著的是靈恩與敬拜更新。最近,現代化的敬拜又為我們帶來新的音樂和新的敬拜形式,並強調敬拜團隊。“馬拉那沙!音樂(Maranatha Music)”、“和撒那(HosannaIntegrity)”這些組織,在崇拜形態的改變與形成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教會增長運動。這個運動幫助教會重新將焦點對準傳福音、宣教以及群體增長。從馬蓋文(Donald McGavran)的書開始,魏彼得( Peter Wagner)、唐艾馬(Elmer Towns)、安文(Win Arn)以及許多神學院教授,這個運動透過教會增長顧問們、研討會以及名牧師們,在80年代越發興盛。

    小組/牧養關懷運動。小組/牧養關懷運動的任務是使教會重新專注在肢體間相互的團契交誼與關懷關係。韓國的細胞小組教會模式以及一些組織,例如:感觸事工( Touch Ministries)、意外收穫(SerendiPity)、施予者(Care Giver)、司提反事工(StePhens Ministry)等等,都向我們顯示了使用小組作個人關懷的價值與重要性。

    對於這些運動、組織以及作者,我們應該感謝神。每一個運動都有一個重要的信息給教會;每一個運動都是基督身體的起床鈴。每一個運動都強調一個不同的教會目標。

維持教會的平衡

教會的健康與增長沒有單一的鑰匙。

    一個運動,其本質就是專注於某個重點,纔能帶來衝擊。專注並沒有錯。當我需要動手術時,我會找一位對我的病症專精的醫生來替我開刀。但是,沒有一位專家能夠適當地解釋我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同樣的道理,沒的任何一個超教會的運動能為基督的肢體提供保持健康所需要的一切。每個運動都只能強調其中一部分。能夠用遠大的眼光來看到教會五個目標平衡的重要性,是一件極重要的事。

    舉例來說,我有一位牧師朋友去參加研討會,在那裏人家教他小組是教會增長之鑰。他回去之後擬訂了一整套計畫,打算把教會的結構解體,再重新建立起一個細胞小組的網路。但是,6個月後,他又去一個很流行的研討會,學到慕道友為主的聚會方式是教會增長之鑰。於是,他回去,重新安排敬拜的程式與形式。後來,當他在一個禮拜之內收到三個研討會簡介時,他真的完全搞糊塗了。有一個大膽地宣稱:“主日學是教會增長的媒介。”另一個說:“一對一門徒訓練:增長的秘訣。”第三個則是“幫助教會倍增的解經式講道”研習會。結果,他開始對教會增長之鑰感到喪氣,就再也不參加研習會了。我不怪他!我也常有同樣的感覺。每次他去一個研討會,都教他一個真實但片面的教會應該做的事。把教會增長歸功於一個單一的重要秘訣,是太過簡單化,也是不正確的。

一個平衡的教會將是一個健康的教會。

    教會的健康與增長沒有單一的鑰匙,而是有許多鑰匙。教會不是被呼召做一件事,而是被呼召做許多事。這就是為什麼平衡這麼重要。我告訴我的同工們,第九福是“平衡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比別人存留得更久”。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生動地指出,基督的身體有許多肢體,不是只有一雙手或一張嘴巴或一雙眼睛,而是一整套各樣器官互助合作的系統。

    事實上,身體是由不同的系統組合成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骨架等等。當所有的系統都彼此平衡,就稱之為“健康”,不平衡就是生病。相同的,平衡五個新約目標會為基督的身體——教會帶來健康。

    馬鞍峰教會是以兩個簡單的觀念為中心組織起來,以保持平衡的。我們把它們稱作“委身圈”和“生命建造程式”。這兩個觀念象徵我們如何將五個目標應用到馬鞍峰教會。生命建造程式(即棒球場形狀),說明馬鞍峰教會所做的。委身圈(五個同心圓)說明服事的物件。

    這些觀念是1974年,在我開始馬鞍峰教會之前,我還在作青少年部牧師時發展出來的。今天,我們有將近1萬人,我們還是根據這兩個圓形,建造大小事工,一直都很不錯。

    同心圓代表對於教會裏不同層次的委身與成熟的瞭解方法。棒球場則代表人從沒有委身移到深度委身和長大成熟的過程。這一章,我們要查看同心圓,第八章我會解釋棒球場。

    以一個新的眼光來看你的教會。教會裏每個人都對基督有相同程度的委身嗎?所有會友的成熟度都一樣嗎?當然不是。有一些會友有很深的委身,也很成熟;有一些沒有委身,也不成熟。在這兩個群體當中,有許多不同屬靈層次階段的人。在一個目標導向的教會,我們確認出五種層次的委身。這五個層次與五個目標相關。

    在下一頁五個同心圓的圖形當中,每一個圓圈代表一個層次的委身,從最初步的委身(同意偶爾來參加聚會)到非常成熟的委身(承諾使用屬靈恩賜服事別人)。當我描述馬鞍峰教會中這五種群體時,你會認出這些人也存在你的教會。

委身圈

    教會的目標就是要把人從最外圈(低層次委身/不成熟)推向最內圈(高層次委身/成熟)。在馬鞍峰教會,我們稱之為“把人從社區推進核心”。

社區

    社區是起點。社區是指一群失喪者,他們居住在你教會四周的車程範圍內,從未委身於基督或教會。他們是你所要接觸的未加入教會的人。社區就是傳福音目標的起點。這個圓圈最大,因為它包括最多的人。

    當馬鞍峰教會成長之後,我們就縮小我們對社區的定義,我們將社區重新定義為“未加入教會、偶爾來參加聚會的人”。如果你一年至少訪問馬鞍峰教會四次(由訪客卡或奉獻支票得知),你的名字就會存到我們電腦的“社區”資料庫。這些是我們“最熱門的候選人”。當我寫本書時,馬鞍峰教會大約有3l萬個偶爾參加教會的名單。這個數目占我們這個地區十分之一的人口。我們的終極目標當然是滲透整個社區,給每個人聽到福音的機會。

群眾

    下一個圓圈我們稱之為“群眾”。群眾包括每個出現在主日崇拜的人,他們是固定參加者。群眾裏有信徒和非信徒——他們的相同點就是,他們委身於參加每週日的敬拜。這樣的委身實在不算什麼,但是至少你能得到一些的鼓舞。當有人從“社區”移到“群眾”,你已經在他的生命中跨了一大步。目前,每個週末我們大約有1萬人的群眾參加我們的聚會。

雖然一個非信徒無法真實地敬拜,但是他能觀察別人敬拜。我相信,如果敬拜的形態能安排得對非信徒有意義,真實的敬拜本身對非信徒就是一個很有力的見證。這些細節我會在第13章加以討論。如果一個非信徒委身于固定每週來馬鞍峰教會聚會,那麼,得救應當是早晚的事了。一旦一個人接受基督,我們的目標便是將他推進下一個層次的委身:“會眾”。

會眾

    會眾是你教會裏的正式成員。他們已經受洗並委身作為教會大家庭的一份子。現在,他們不只是參加聚會的人,他們是委身於這個團契目標的人。這是一個重要的委身。基督徒的生活不只是相信而已,也包括歸屬。一旦一個人決志相信基督,就必須激勵他們走下一步,將他們自己委身給基督的身體——教會。在馬鞍峰教會,只有那些決志接受基督,受洗,上過會員課( 101課程:“發現馬鞍峰教會會員”),並且簽署會員誓約的人,才被認為是會眾(會員)之一。

    在馬鞍峰教會,我們認為已經不住在此地以及不活動的會員留在會員名單毫無用處,所以,我們每年從我們的會員名單中刪除好幾百個人名。我們對擁有很多會員沒什麼興趣,只要那些合格而活躍參與的會員。目前我們的會眾大約由5000個活躍的會員所組成。

    有一次我在一個教會講道,這個教會號稱有  1000個會員在會員名單上,卻只有不到200人參加聚會!擁有這種會員有什麼價值呢?如果你教會的會員人數比你參加聚會的人多,你就必須認真考慮是否要重新厘清教會會員的定義。

    聚會人數多於會員人數意味著這個教會對於吸引未加入教會者以及向非信徒傳福音很有效果。教會福音工作有沒有效果的一個指標是,群眾人數比會眾人數多25%。也就是說,如果你有200個會員,你應該至少有250個人經常參加聚會。若沒有,則意味著教會裏沒有人邀請非信徒一同來參加聚會。目前,在馬鞍峰教會,群眾人數比會眾人數多100%,我們的5000個會眾都邀請他們未信主的朋友來,所以我們平均聚會人數是1萬人。

委身者

    你的教會裏有那種敬虔並成長——嚴肅看待他們的信仰----但卻因為某種原因而沒有積極於服事的人嗎?我們稱這樣的人為“委身者”。他們禱告、奉獻、專心接受門徒訓練而成長,但卻還來積極參與事工。

    在馬鞍峰教會,我們把這些已經上過201課程:“發現靈命成熟”,並且已經簽署成熟誓約卡的人歸在“委身者”。成熟誓約卡顯示三項屬靈習慣的委身:(l)每天有靈修時間,(2)十一奉獻,(3)在小組裏很活躍。我們認為這些習慣是靈命成長的基本。當我寫這本書時,馬鞍峰教會已經有3500人簽署成熟誓約卡,並被認定為“委身者”的一份子。

核心

    “核心”是最小的一個群體,因為它代表最深層的委身。他們是少數獻身的同工與領導者,委身於牧養別人的人。他們是教會裏在不同事工上領導眼事的人,例如主日學教師、執事、音樂事奉者、青少年工作者等等。沒有這些人,教會就不能動了。核心同工形成教會的心臟。

    在馬鞍峰教會,我們有一個特別的程式,幫助人找到適合他的事工。這個程式包括上301課程:“發現我的事工”,填“成型,’(SHAPE)表,事工面談,任命為教會裏的平信徒牧者,參加每月核心訓練會。目前我們有大約1500位核心同工。為這些人我什麼都願意做,他們是馬鞍峰教會能力的秘密來源。如果有一天我突然過世,有這1500位平信徒牧者做基礎,馬鞍峰教會也會繼續增長。

    到達核心之後,這些人做什麼?我們便把他們送回社區去做牧養工作!

耶穌辨識不同的委身層次

耶穌瞭解每個人的委身層次都不同。耶穌與一個屬靈尋求者之間的對話總是深深地吸引我。耶穌聽了這位年輕人的話之後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可1234)不遠?我將之認為耶穌辨識出不同層次的靈程與委身,甚至在未信者當中都有層次的分別。

耶穌的事工包括牧養社區,餵養群眾,招聚會眾,向委身者挑戰,對核心同工加以門徒訓練。五項任務都清楚載明在福音書裏。我們需要跟隨他的榜樣!耶穌總是從他所遇見的人的委身程度開始,他常常先是抓住那人的興趣,從而激發一種想要知道更多的渴望。然後,當人們繼續跟隨他時,耶穌便溫柔地逐步向人清楚解說天國的道理,並進一步要求更深的委身。但是,他只有在跟隨者達到成熟的階段時才這樣做。

    主耶穌與約翰及安得烈第一次接觸時,他只說:“來……看!”(約139)他並沒有將太重的要求加在他們身上,他只是邀請他們觀察他。他容許他們不需作任何承諾地觀察他的事工。這並非將福音摻水,他只是在培養興趣。

    當最早的跟隨者形成群眾時,耶穌就慢慢加溫。漸漸地,在他們中間公開傳道三年之後,就在耶穌變像的前六天,他給這群群眾一個終極的挑戰:“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834

耶穌總是從一個人的立足點——委身程度——開始,但是他絕不讓人停留在那裏。

    耶穌只有在顯出他對他們的愛,並贏得他們的信任之後,才要求那樣的委身。對於一個第一次來教會的陌生人,我相信主耶穌比較可能會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

    耶穌明白每個人的文化背景、瞭解程度、屬靈委身層次都不相同。他知道使用同樣的方式去接觸所有的人是不管用的。委身圈的背後就是同樣的理念。每個人都不相同,有不同的需要、興趣、屬靈問題,就每個人的靈程實情而定。我們絕不能將對社區所做的與對核心同工所做的混淆在一起。每個群體都要求不同的作法。群眾不是教會——但是群眾可以變成教會。

    以五大目標為中心來組織教會,並確認人們對每個目標的委身程度,你便已邁入事工平衡與健康教會的道路。你現在已經可以預備進到目標導向的最後一步——將目標應用在教會的每個角落。這是下一章的重點。

   ── Rick Warren《直奔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