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八講 受死─有益?死地?

 

  在上一世紀,人類行為研究者William Issac Thomson提出四個人類基本需要:安全感﹑身份認定﹑新鮮經歷﹑愛。有人以為安全感是人類基本權利,保護自己乃是與生俱來的責任,因此人們常為個人安全來打算。《聖經》裏卻滿載了那些為主受苦的人,他們為義受逼迫,為真理公義,將個人生死﹑幸福置之度外。但以理及他的朋友忠於真理,敢於拒絕拜偶像,並向耶路撒冷祈禱。耶穌接受神的旨意,敢於面對苦難;彼得勸他萬不可如此,但耶穌直斥其非,罵他體貼肉體,貪生怕死,與魔鬼同一陣線(太十六21-26);耶穌勇於面對逼迫﹑愁苦﹑生命終結,終能起死回生,並能讓信徒得以重生。司提反為主殉道那一剎那,看見耶穌接收他的靈魂。可能保羅看見這事之發生而深受感動,後來在大馬色的路上遇見主時,心中湧出司提反殉道的景象,並在聖靈感動下,願相信救主耶穌,並為主受苦,備受外邦人及猶太人逼迫,終生忠心到底。彼得告訴散居各地的基督徒,他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彼前一6),並已預備為主受苦,最後甘於倒釘十架,為主殉道。我們事奉時,也會遇上阻礙或疾病,魔鬼興風作浪,神允許這些困難臨到我們,好叫我們更依靠祂,心中滿有喜樂。保羅提醒我們,當我們成了神的兒女,進入神的國,努力作工時,會遇上不少艱難(徒十四22),為主受苦,付上代價。

  《新約》共有兩個希臘字可解作逼迫﹑受苦或災難,其中一個翻譯成英文是thlipsis,在《新約》用為名詞共四十五次,用為動詞共十次。可見在《新約》裏逼迫﹑受苦或災難佔了不少篇幅。Thlipsis一字有如風吹在人的身上,令人不能抵擋。《聖經》所提的災難,都與末世相提並論,信徒遇上災難,跟末世所遇的相似,如(太廿四21;可十三19)。耶穌快再來,信徒遇上災難,應早作準備。耶穌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承擔我們的罪,使徒也跟從祂的腳蹤,受盡凌辱苦難,為主殉道。今天港人平安過渡,信徒也應有所準備,神若容許災難﹑壓力﹑疾病﹑重擔臨到我們,我們依然堅信神能拯救我們。即或不然,疾病依然未愈,肩頭上依然擔承纏繞的重擔,求主賜我們恆心力量,為主而活,領受祂的安慰及同在。

  耶穌曾說,我們在世上有苦難,但祂已勝過世界。這位勝過世界的主常與我們同在。不論遇上甚麼境況,主仍關心﹑保護我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如祂允許苦難臨在時,祂必有美好的旨意。再者,耶穌已首當其衝,為我們受苦。熱心事奉主的人未必身壯力健,也未必不用承受苦難,祂也許容許考驗臨到我們,正如詩篇說:「義人多有苦難。」(詩卅四19)然而,祂已勝過死而復活的神,在每位屬祂的信徒身上,祂都有最美好的旨意。「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一24)基督已受了患難,被掛在木頭上,擔當眾人的罪,讓救恩得以完成。祂被釘十架時,門徒中除了約翰外都雞飛狗走,耶穌與馬利亞肝腸寸斷,祂將奉養母親的責任交予約翰;當祂奄奄一息時,祂仍不忘在地上的責任。最後祂呼喊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聖潔的神擔當眾人的罪,世人的罪都在祂身上,祂的神也掩面不看;祂受盡苦難。我們乃是跟從祂的人,又豈可輕看患難,逃避患難呢?耶穌明明的跟祂的門徒說,他們在世上有逼迫苦難(約十六33),直到今天,這句話仍有同樣的意義。由香港政權交接至今,我們仍享有傳道﹑崇拜的自由,但未來的日子又如何?讓我們都銘記耶穌的吩咐,我們在世上有苦難。我們在工作上忠心為主作見證,同事卻處處跟我們作對,我們極需曉得既在工作上作美好的見證,又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好叫他們歸信耶穌。卅年前,香港某大學流行玩弄新生,有舊生要求基督徒新生在他們跟前吸煙,但基督徒堅拒,舊生再強迫他吃煙草,令他不是味兒;他深信自己不能傷害聖靈的殿,站穩立場,為主作了美好的見證。不但個人會受逼迫,《新約》教會也深受苦難,就如耶路撒冷的教會(徒十一19)﹑哥林多教會(林後一4)。若神容許香港及澳門教會遭受苦難,我們能否甘心忍受?能否以為主受苦而引以為榮?一位屬靈的偉人為主殉道,旁人教他只要否認耶穌即可,但他卻說耶穌從未虧待他,並為他掛在十架上,他豈可出賣祂呢?信徒「必須」遇上苦難(徒十四22),耶穌也對門徒說他們「必須」遇上患難,我們當存遇上患難的心志。如果我們未遇上患難,反倒要自我反省,究竟自己是否與世界同流合污?是否已改變了立場?「要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一24),難道基督的救贖有所缺欠呢?

  其實,就救恩而言,耶穌被掛在木頭上,已完成了救贖,但可惜仍有不少人未聽聞福音,未相信耶穌,故尚有所欠缺,仍有人未能領受耶穌的豐盛。所以保羅冒死叫人得聞福音,叫人重生,盡力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一方面他活在人前,顯出神的愛與榮美,一方面他受盡一切逼害與痛苦,被交到死地。

  當我們遇上逼迫時,約翰教導我們:「務要至死忠心……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二8-11)不論所受的苦難如何,我們已早作準備,為主至死忠心,將一切獻上壇上,將生死幸福置之度外,以回報主恩,神就賜我們生命的冠冕。保羅窮盡了他的字彙,來說明信徒會遇上的苦難:逼迫﹑飢餓﹑赤身露體﹑危險﹑刀劍等,「然而靠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八35-37)沒有甚麼能令我們跟耶穌的愛隔絕。而且神的平安喜樂也不會離開我們,我們倒覺歡樂(西一24)。神必成就應許,祂與我們一同得享榮耀(羅八17)。保羅在亞西亞遭遇苦難,毫無盼望,甚至快要被交到死地時,他不靠自己,只靠神,因為不管從前或現在,祂都救拔他脫離死亡,而且還指望未來祂仍拯救他(林後一8-10)。

  教會本是受苦的群體,倘若教會安逸,便失去了作用,不再是燈臺,終被神挪移棄絕。教會唯有在獅子坑﹑豺狼圈方可發揮作用。信徒當認定我們隨時會因信受逼迫,並早作預備。當苦難臨到我們身上時,我們不致隨波逐流,仍堅守立場,至死忠心,忠於耶穌,甘願為祂受害,然而神的同在﹑神的喜樂平安必會充滿我們。──  陳黔開在危機中教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