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教會代溝問題的再思和透視

一、代溝現象透視的必要

  教會事工最重要的是同心合意,失去了同心合意教會就會混亂,也就會直接影響了神工作的進展。

  我們的神不是單揀選一個人,乃是揀選一個族類。這個族類是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必定要能共同增長,否則,就會出現病症。由於這個族類是從世界各個階層中呼召出來的,要一同增長並非易事。然而因教會裡有真理的教導,我們可以因對真理的接受而在神的事工上生髮正確的,充滿熱忱的同心來興旺神的道。理論就是如此,可是在具體的事工上,由於各人的觀點和方法不易一致,就有可能產生分歧。這樣,雖然都出於愛主和關注主的事工的心,但是因方法的不同而彼此爭吵,便在所難免。而爭吵的結果必定是"皮鞋不服狗屎,狗屎不服皮鞋",彼此爭到臉紅耳赤,你死我活,責怪對方不謙卑不屬靈,甚至反目成仇。難怪保羅會語重心長地勸誡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總括一句,教會裡"同心"容易"合意"難。

  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安息"(太11?29)。如果你瞭解聖經的背景,就知道""在當時猶太人的習俗裡,是指拉比對學生說?"你不可以這樣做",就是把軛放在他的身上,以限制他生活行動的趨向,你既為他的學生,就有義務負起拉比的"",在凡事上不該越過拉比的要求。可是主耶穌與拉比不同,他的""不是單叫你去背負,乃是他與你共同擔,所以他說我們負他的""是輕省的。今天教會裡的負責人常像當時的法利賽人,"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4)。在美國稱這種現象為"婆婆病症",意即婆婆常常挑剔虐待媳婦,而媳婦熬久了,一旦成了婆婆,就會立刻去對付自己的媳婦,產生了惡性循環。人很奇怪,通常會愛別人的兒子,而惡待他人的女兒。所以做人家的女婿總比做人家的媳婦容易些舒服些。這種病症不但滋生在家庭裡,教會裡也屢見不鮮。韓國教會尤為常見,如果你到韓國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十字架林立,幾乎每幢大樓都有禮拜堂,甚至有些樓竟有三四間禮拜堂,讓你不知該上那間做禮拜。照理說如此福音興旺的教會必定純潔無瑕。可是當你稍有瞭解,同樣會大惑不解。在韓國的大教會,主任牧師的薪金一般會比國家總統的薪金加一元,以表明神的僕人比人的僕人要高,要更有價值。但教會裡那些同作神的僕人的副牧師或傳道人,卻像奴隸一樣,只有四處奔跑的份而缺少尊榮的地位。對於這樣畸形的教會增長趨勢,我們不敢妄作批判,因有神的憐憫在其間。正如保羅所表白的?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這一等是出於愛心,知道我是為辨明福音設立的;那一等傳基督是出於結党,並不誠實,意思要加增我捆鎖的苦楚。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腓1?15-18)。

二、代溝的定義及成因

  討論教會裡的代溝問題,不單與教牧神學有關,同時與社會心理學、心理衛生學以及管理學都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我們必須根據這幾方面知識來分析"代溝"問題,給"代溝"下一個定義。所謂"代溝",顯而易見,""是指傳承上的間隔;而""常指鴻溝,但實亦指溝通。意即由於溝通性的斷層或淵源性隔離而無法進行正常的溝通,既然出現斷層或隔離,便需要橋樑,以達溝通的目的。其實溝通性的問題隨處可見?同樣的一句話,有的人聽了並不是聽不懂,乃是因為根本不想懂,所以就會產生誤解。但溝通的目的是為交誼,而交誼性的問題卻與溝通性不同。溝通是屬於意念上的交流,而交誼不單有意念上的交契,更有投入和整合的意味。溝通是人與人思想交流的初步。雖然我講的你聽懂了,你講的我也意會了,但要我們彼此深入地交上朋友卻不那麼簡單。交流、理會不成問題,可還是會各持己見,各走各路。因為要彼此認同和契合卻還未必。臺灣流行一句話說?"保持距離,以測安全。"這正是交誼性問題的寫照。總而言之,代溝問題的產生是由於年齡和觀念的不同所造成的溝通缺憾,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情誼、交誼的間隔和攔阻。為此,教會應當竭力避免溝通性和交誼性的問題出現,亦得在這方面盡力盡情處理。

1. 溝通性的阻塞

  既然,人與人之間彼此的溝通是觀念和理念的交誼,如果彼此的觀念和理念無法認同,代溝便產生了。觀念和理念的交流是由兩個因素促成的"發訊""收訊"。我們在智商考驗中常出這樣的問題?"電話""電視"有何異同?當你有理念的時候,你的回答是"都為通訊工具"。可一般的人都可能解答說?它們都帶"""聲音"。由於這樣的答案太過具體化和觀念化,因此只能得半分的成績。要是有理念的抽象性回答,應該說 ?電視是單向的,只收視不發訊;電話卻是雙向的,既收訊又發訊,但二者都是通訊工具。這就可以得全分的成績。我深信神的兒女中沒有一個是傻子,作為傳道人更應該把每一個神的兒女看為智慧之子。基於這種心志和先設性的證道,就能有意識地在宣道時,不但讓人領受神的道來認識神,同時也促其成為有智慧有學識的人。因此,傳道人不應該有只懂神學,其它的知識並不知曉的自卑感。其實神學是一切知識的基礎,能讓一個人的思想更加開闊,知識更加淵博。當然了,有些神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一個僅懂聖經,其它的知識卻一竅不通的思想狹窄之人。若是這樣的話 ,這種神學院就不應當稱為神學院,而應當稱為"牧師職業學校"更為名符其實。過去一些神學院出來的學生都成了"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保飯碗牧師。難怪北京有位牧師會說出?"我們教堂裡的人太多了,對面的佛寺卻空空如也,你們幹嘛擠在教堂裡呢?何不到佛寺裡,反正在教堂與在佛寺都同樣可以上天堂"的話來,因他認為反正薪水就這麼多,就掙這麼一口飯吃,多一人還不如少一人好。這種莫名其妙,有違信仰的講道,當然是事出有因的。因此我們理當要引以為誡,千萬不要發出錯誤的資訊,以免誤人誤己。

  "發訊""收訊"應當是雙向的,才能產生共鳴和資訊流通。如果你一直地把訊號發出去,卻得不到響應,發到你口乾舌燥就會自動停止。"代溝"的產生在某種程度意義上就含有單向發訊的因素。在教會裡年青人一直發出"我們不舒服,我們要改革",而老年人有時聽見,有時懶得理會,還是保持原樣,充耳不聞、依然故我,年輕人發累了不是憑血氣方剛的個性進行偏激的分庭抗禮,就是採取三舍退避的消極行動。有時候,老年人的確想收到青年人"怎麼想,想做什麼"的訊息,而青年卻偏偏閉口不言,心裡想你們想知道,自己猜測好啦,何必讓我大費唇舌?結果老年人若不是不想猜,就是胡亂猜,猜錯了便造成?代溝。為此,教會裡的聖工人員,不論是傳道牧師也好,是執事、長老、主日學老師也罷,對於信徒有形無形中所發出的"訊號"都應當接收得清楚。曾有一所教會在這方面的事情都做得相當不錯,可是有一段時間,由於觀念上的錯誤,把整個教會運作搞得一蹋糊塗。因有一個牧師認為:牧師、傳道應當專務祈禱傳道,而不應該做探訪信徒的工作。其理由是:傳道人若去探訪,信徒必然會回訪成了應酬。於是便提出牧師應當有"辦公時間",即分為"上班時間""下班時間"。牧師在教會上班時理當處理教會的一切事務,下班回到家裡關掉電話,兩耳不聞窗外事地過起獨居一室的安適生活。這種漏洞百出的觀點,直接造成了信徒與牧關人員的鴻溝。因為你不探訪信徒,信徒的心聲你無法瞭解,就必然處於資訊閉塞或"天線太短"的狀態。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天線"長一點,清楚地聽見信徒發出來的各種各樣的資訊,就必須努力探訪,才能耳聞信徒的心聲,分析信徒的間距是什麼,以便採取對症下藥的有效措施,以根除"代溝"形成的不良因素。

  要保持"發訊""收訊"的暢通無阻,中間需要傳道過程。所謂傳道過程,在社會方式和傳播學裡稱之為人的思想架構的配稱。我們不論是去念神學,還是接受一些神學培訓,其目的就是增廣我們的理念空間。讓我們在瞭解信徒的各種情況下,能通過有效而具體的分析,很快地找出問題的癥結,同時也幫助我們開闊心胸,容納教會裡的各種言論,並在聽受時有著敏感而正確的反應,及時體會其間的意義所在。舉個例子:丈夫通常在下午某時准點回家,但有一天卻有違慣例,竟然在午夜才回家。當他回家時,太太會怎麼問?通常一定說:你為什麼這麼遲才回家?"這種問話實在有欠藝術,丈夫聽起來會覺得有拷問不信任的成份,當然心裡就不舒服了,心裡想(或反唇相譏)"我該什麼時候回家,關你何事?"這樣一問一答,事情必越弄越糟,不吵到天翻地覆才怪呢?!其實太太的"你怎麼這麼遲才回家"的話意是說:"我實在為你擔驚受怕,等你等到心都發慌了",多麼體恤恩愛的甜言,可由於表達的口氣與言詞的欠雅,惹起丈夫那因為汽車爆胎半路本要向汽車路釘發牢騷使性子的怒氣,由於汽車路釘不響應,而使他孤口難鳴的罵勁,一轉向便發在太太的身上來啦。可是作為太太一見丈夫無故發火,心裡當然也怒氣上湧回答道:"我這麼關心你,你倒來罵我,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豈有此理!"於是便以其人之口反治其人之身。夫婦倆就這樣無所事事而無事生事地大吵一場,吵到口乾舌燥,精疲氣喘後,太太心裡想:既然如此,乾脆把那本為丈夫預備的飯菜倒掉給狗吃,算了;事到如今又餓又氣的丈夫一見,當然會怒火中燒,心想:此婦簡直不可理喻,於是便趁機離家出走,導致夫妻失和家庭破裂的悲劇。這完全是由於溝通的阻塞所引起的。其實,如果作丈夫的博知飽學,涵養深廣,對於太太的問話所發出訊息,通過自己理念的容量涵括,把資訊轉運和傳譯,就不會產生以上的短路情形。面對太太的問話,他會委婉地說:親愛的太太,你剛才的話意是不是說,你因為深愛我,盼君早回心裡慌呀!太太聽了就會撒起媚嬌人家就是這個意思嘛!便蜜滋滋地從廚房裡端出飯菜湯來,嗔言道:"人家已為了你溫過三次?"這樣夫妻便卿卿我我,送情說俏,豈不是溫情長駐恩愛甘甜嗎!然而由於丈夫思想狹窄沒有容量,一聽妻子的問話,一見妻子把飯菜給狗吃(有的人不倒給狗吃,而自己單獨享用消受),便氣得七竅生煙,成為了夫爭妻鬥的直接導火線。這是家庭的溝通短路的例子。這種情況同樣適應於社交問題和教會問題的剖析。無論是社交性斷層,或是教會性的代溝產生問題的癥結都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發訊者發錯訊息;一是收訊者收錯訊息。理念不正確,容量不夠宏大。

  這樣看來無論是社會還是教會的溝通阻塞,責任不應當歸咎于普通民眾的亂髮資訊,老實說,一切的錯誤應當由上司或主管承擔。即使是夫婦吵架,無論引因如何,一般來說都錯在丈夫,當然後來太太也錯在其中。因為本來丈夫孤掌難鳴,經太太的合作,便你來我往地大吵大鬧,把整個家庭弄到針鋒相對的悲情中,這是家庭問題的成因。其實社會或教會何嘗不是如此呢?!當主管或上司無法接收或無法真正理會來自基層的資訊,一意孤行地作出一些激化矛盾的事情,還堂而皇之地宣稱是按原則辦事,這種不負責任的藉口言辭,是加劇代溝的激素。因此我們應格外謹慎,以免重蹈覆轍。以前我比較側重於哲理神學和教義神學,如今我發現教會內部的諸多矛盾產生,而開始注重聖經神學和教牧學方面的教導。

  教牧學裡要求一個擁有權柄的人必須有兩個基本質素,一是權柄源于權威性的博學,另一是具有謙卑的態度。意思是說你越有權柄就要越用俯就的精神去親近眾人,以表明你根本不需要以權柄壓人治人。否則,你必失去本身的權威。我們的主耶穌"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27-11)。就是因為本為神的耶穌,甘心降生在馬槽,上十字架,這不但不會影響他偉大的神格,而是使他的人格更顯偉大和高尚,所以神把他升為至高,讓一切都臣服在他的面前。由此可見,在上的主管管人只有用謙卑的心志面對眾人,才能贏得眾人的擁護愛戴而心甘情願順服。說實在的,如果在上的主管不謙卑,在下的眾人是不會順服的,所以教會裡的牧關人員應當在凡事上"三思而後行",以預防教會斷層的生成和擴大。

2. 交誼性問題或交誼性的缺陷

  在社會心理學或組織學裡,通常把交誼的實行稱為委身。社會上的每一種組織,都有自己的組織文化,這就是一個組織內部的習慣性或通俗性動作及規範。當組織文化處於強而有力時,無論組織外的世界如何引誘和影響,其內在的凝聚力都不會動搖,而反而會越來越強大。因為在組織裡的每一分子都能切實地把組織的價值當作自己價值的取向,所以自然會生髮出為組織?頭顱、撒熱血的豪情壯舉。因何如此出人意料的效應呢?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人在組織裡會油然而生地對組織的宗旨或組織使命委身,也就是把自己委身於組織的宗旨和使命裡面。同樣的,基督徒為何能甘心樂意地事奉神呢?!乃是因為委身於神所託付的使命(參太28:18-20)。保羅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這就是宗旨性的委身。然而有了宗旨性的委身是否就完全了呢?不見的,宗旨性的委身只占組織文化的大半部分,尤其重要的應該是彼此間的委身。有了宗旨性和彼此間的委身,才可以鞏固和加強組織文化。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家的人民都會有意無意地委身于祖國的文化和命運。就中國而論,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和國運委身比較出色,但在彼此的委身卻不盡人意,可以說彼此委身的缺憾是中國無法真正強大的原因之一。正因為如此,中國為了改變彼此委身不足的弊端,便把宗旨性或使命性的委身理念極度化推崇一些代表性的所謂英雄人物和事蹟,作為人們攀摹效仿的心儀偶像。這種政治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起極大的作用,可是一旦精神鬆懈、思想解放或觀念更新,就有可能崩潰。不是嗎?如今的中國受市場經濟的衝擊,人們的觀念是一切都向錢看。在見錢眼開的思想主導下,其它的一切就自然隨之瓦解,彼此的委身就根本談不上了。由於沒有彼此委身的理念,真打起仗來一定勝負難料。因為人人心裡都在想:"最好你去死我**”,最好別人的孩子成炮灰,我的孩子享清福。"這樣的心態在戰場上怎能大獲全勝呢?!究其原因就是人願意委身國家,卻不樂意彼此委身。

  如果你念了組織學就會一目了然,人不但要有宗旨或使命性的委身,還要有彼此間的委身。在基督教會裡尤其注重這兩方面的教導,聖經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參路1027),接著又要求說:"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1027)。前一句是宗旨性的委身,而後一句卻是相互性的委身。如今教會最大危機是雖有宗旨性的委身而缺少相互性的委身。再拿另一個例子,美國文化因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其人民既有委身於國家,更有彼此之間的委身,根據統計,美國人民每年私人捐輸慈善及教育、社關、研究事業,總計逾2,500億之壯舉,為國民彼此委身關懷之實證。正為此,一旦國家發生危機,全民都能一心一意為國捐軀。這就是說,他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有彼此委身的真實,能在危急情境中將彼此的委身兌現成委身於國家和民族使命去。這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保羅對我們的勸勉是:"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你們當愛神,投身拓展神國度的事工"以及"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等(參可1615)都是強調宗旨性的委身。但由教會和信徒沒有相互性的委身,結果常是孤軍奮戰,必然危機四伏難見成效,甚至有可能因勢單力薄,勞而無功。我們在美國研究籃球心理學的時候,發現不論是打籃球還是踢足球,都應具備眾人一心團隊精神的基本條件,才有勝券在握的可能。假如你用五個投籃好手組隊應戰,並不一定能大獲全勝,原因是這些投籃好手,無論那一位抱到球,都有可能賴己藝高獨自運球至投籃,這種缺少合作的球員,本為五條蛟龍,如果沒有彼此委身,只能成為五條蚯蚓。中國有句名俗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聖經說:"以色列眾人彼此連合如同一人"(士2011);又說:"上陣的得多少,看守器具的也得多少,應當大家平分"(撒上3024)。都充分說明了一個團體或像教會這樣的有機體,只能在同心合一的前提下,彼此相互委身方能成事。若是不相互配合,不互相支持,人人都想獨佔鰲頭、獨樹一幟,結果必然一敗塗地、一事無成。

  我在念軍事哲學時,以軍事理論瞭解到現代的兵種分得既細又多。我們在此列舉出步兵、炮兵、裝甲兵這三種。步兵是持械步行衝鋒陷陣;炮兵是就地發彈,摧毀敵方使之成為炮灰;裝甲兵卻是隱身直搗敵方腹地。現在請問:在這三兵種打勝仗誰最關鍵?答案當然是步兵,因為無論炮兵怎樣猛烈攻擊,裝甲兵如何威武逼近敵營,如果步兵不合作,不去佔領敵方陣地,把勝利旌旗插在敵方的上空,勝仗仍不成勝利。可老實說,在戰場步兵最重要,同時也最危險,假如整個部隊不合作,不彼此委身,又有誰肯充當容易成為炮灰的步兵呢?我常到中國的一些山高路遠的地區,心裡會油然地佩服中國治理方略實在偉大。它不但能用理念佔領每一個偏遠地區,還派人去經營開發那個地區,並使那山高皇帝遠的人民依然馴服於中央的統治,尤其是那沿山勢開發的梯田,讓我感觸特深。若不是祖輩的勤勞與勇敢,靠那些簡陋的工具,付出苦力和汗水,得以築成,叫今天的年輕人誰願意再幹這等苦差事呢?而中國政府只用幾十年的時間,便把舊社會中的整個制度和思想徹底地改變過來,這絕非一件易事。中國政府卻能治理得如此完善,實在讓人欽佩不已。話說回來,教會裡神的僕人和兒女們都應當具有順服主權、並肩作戰攜手拓展神國度的正確理念,才能使教會的治理日臻完善。

  從交誼性理念的原則看,由於新陳代謝的必然,代溝的出現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了。你知道嗎?談判分為長桌談判和圓桌談判兩種:長桌談判的特點是賓主分明,而圓桌談判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都無法看出賓主之分,這是在方方是賓亦主,是亦主亦賓的平等地位中進行談判。說實在的,你在任何制度的管理上,如果有圓桌的感覺,其態度必然與在長桌上的感覺不同。這種雖然是社會觸覺的心態形成,但在學術或教會上亦然。記得韓愈在《師說》裡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就是無論年齡比我大的長者,或者是年齡比我小的後生,只要他有知識懂道理,我就要拜他為師。因為作我老師的是道而非別的。可在現實的中國如韓愈的"吾師道也"的人實在廖廖無幾。一般的老者都會對年輕人誇口:"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長",難道真有這樣的老資格嗎?非也!如果真的吃鹽比你吃的米多,不單會被鹹死,甚至早已成了鹹魚了,還有人樣嗎?!真的過橋比你走路長,不是腿癱,也早撒手人寰了,還能在此誇誇其談。像這樣亂講話講大話的人,無非是想用老本盛氣淩人,怎能讓人心服口服呢?!早期處在極統治下的人,都是口服心不服;而現在的人卻大相徑庭"心服口不服""心不服口也不服"。其實"口服心不服"的人很可怕。因自己的人格受到嚴重的扭曲,而"心服口不服"的人也不見得可愛。可能他本來對於老年人是很佩服的,也耳聞他們曾曆無數的風風雨雨,或他們身上的確有非常特別的本質,可一聽老年人自吹自擂的時候,雖然心中佩服,可嘴巴難免要頂撞幾句。結果老年人聽了就生氣:年輕人沒教養嘴巴硬,到底什麼意思?年輕人也不甘示弱:就這意思麼?一來一往,老年人氣得七竅生煙,年輕人變得連心也不服了。倒楣的還不是都怪責別人,再不然就代溝一詞敷衍了事。

  如果你作領袖,遇到下屬與你頂嘴,就應當慎思明辨,含笑作答,包容過激言辭,才不至於失去領袖風範。在美國我們可以作弄總統,隨便開總統的玩笑,甚至大罵總統一頓。作為總統不能與你一般見識,不會伺機反駁報復,相反的,會很謙虛寫信向你道謝。有一次我故意寫一封信給總統"尊敬的總統閣下,最近老是看不見你的笑容,你那緊繃的哭喪臉究竟什麼意思?"結果總統真的回信向我說明什麼意思,最後還加上道謝的言辭。我們開總統的玩笑根本無傷大雅,為什麼?因為凡是要開你玩笑的人,你千萬別把他當成惡意,反而應該為他與你比較親近,要與有更親密的接觸和建立更深厚的情誼關係。既是如此,你就在玩笑的輕鬆中與他進行溝通,一溝通才真正地認識你、喜歡你,一旦如此,雖還會口不服但心裡卻能誠服。反過來,如果你與他的玩笑針鋒相對,大罵出口,必然引起他更強烈的反感,這樣當然會導致口服了其心仍越發難服的情緒。為此,我奉勸教會的領袖應當特別小心地去處理與下屬的齟齬。我現在提問一下:什麼東西可以折斷骨頭?其實能折斷的工具並非鐵錘或石頭,乃是柔和的舌頭。究竟柔和的舌頭會如何折斷骨頭呢?當然不是用撞擊,而是用舔的辨法,最終骨頭自己斷裂了。為此所羅門才深悟出"恒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箴2515)。因此,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通常講話都應當避免尖銳,而要學習柔和的表達。

  當我們把上述的一些理念弄清楚的時候,不難看出:所謂的代溝問題並非因年齡的差距和年代的不同所引起的,而是因為理念的差異所造成的溝通性阻塞和交誼性的缺陷,致使人們對於同一事物無法認同而難以投入。如果人能全心投入的話,即使溝通有問題也無傷大雅。因為在投入的過程人自然會逐漸體會、理解以至於認同。為此,我常提醒在教會當牧師傳道的同仁,在為人施洗時一定要對受洗的人,提出三必答的問題(通常教會都考問兩問題):第一"你是否願意把自己完全交付給耶穌基督,接受耶穌為你個人的救主?"領受洗的人必要作答:"是的,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獨生子,我情願從此以後歸屬耶穌基督?"第二是:"你是否相信新舊約是神所啟示的,是我們真理、信仰和生活行為的最高準則?"受洗人一定要答:"是的,我相信。"這才表明他已願意把自己交付給真理??神的話;第三是:"你是否願意把自己交付教會,在神和眾人面前表明自己從今而後要盡己所能地服務教會、委身教會、順服教會對自己生活行為的監督與懲戒並樂意取出十分之一的個人所得奉獻給教會,作為教會運作的經費?"受洗者應義不容辭地回答:"是的,我願意。"只有這樣才可以為之施行洗禮,讓他正式歸入教會。若他對以上三問的任何一問存有異議,都不可草率地為他施行洗禮,我本人就是毫不禮讓地根據這三種要求為人施洗的,否則,就不為之施洗,絕對不能討價還價,視情而敷衍的。因為只有他自己甘心樂意地作出這三種的宣告,即使有一天他覺得這個教會不好,想移身別的教會的時候,牧師就有權提醒他,不准許他離開這個教會。如果他執意離開,你便有責任修理他。也許他會不服氣"我不喜歡這個教會,到別的教會去作會友,與你何干?你要修理,我就偏不讓你修理。"這時你可以憑著受洗時他教會的委身宣言勸責他:"為了不讓你的良心麻木,我將義不容辭地對你進行教育。因為神已經把你託付在這個教會,並將這個教會交付我牧養管理,我就有責任好好地帶領、勸勉你。"如此的勸誡他會自覺理虧,不得不接受教會的規勸。由此可見,信徒在受洗入會時,對於教會的委身一旦清楚,日後在教會的生活中就能真正地長進。若是沒有對教會的委身,要他長進談何容易!

  我本身雖是專務神學教育,不在教會負責牧師之職,但我在教會中就作長老,參與教會的管理工作,因此一般信徒都能敬愛我。有一次,一位信徒找我說:"唐牧師,我要與你告別了!"乍聽見嚇我一跳:"好端端的為何說出死氣橫秋的話來,你又不搬家,告別作啥麼?"他說:"因為教會裡的牧師對我有成見,一直奪走屬於我的機會….."?四濺滔滔不絕地發起牢騷一大堆。於是我截話說道:"請你聽我說,你不要這樣怨天尤人,如果神給你機會,沒有人可以奪走的,況且你不是一個遊牧之民,怎能因自己的情緒喜好隨便搬遷呢?"經我這一勸,這位滿腹委屈的信徒終於留在教會裡了。毋庸置疑,教會裡的信徒並非遊牧民族,不應該過那種游離不定的生活。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到以色列去,就會清楚看見這個從古到今的柏杜因遊牧民族他們由於一直搬遷,不曾有機會安頓下來建設自己的社會和國家,時至今日,其民族的成員仍然難有所成。因此不容許教會裡的信徒隨便搬家,不把教會當教會。即使對教會有一百個不滿意,仍要乖乖地留在教會裡好好禱告,學習順服,慢慢地體會覺悟神在你身上的旨意。曾有一個信徒對我怨歎:"這個教會裡的牧師不但沒有讓我得到很好的餵養,而且還時常惡意相向,我是非走不可了。"我說:"如果你是順服神的兒女,這又有何妨呢?牧師不牧養你,你就起來牧養牧師好啦!" 或許有人會反駁,反正教會都是神的家,信徒搬來搬去仍在神的家裡,這又有什麼不好呢?說實在的,信徒如果不是為舉家遷徙的緣故,對教會稍有不滿意就搬走,搬到最後無處可搬的時候就會流離失所。不但如此,有了搬遷的意圖的信徒都說明了他無法彼此委身,這樣的信徒實在沒有辦法在真道上長進。所以他必然在搬遷的過程中,其靈性會越發軟弱。為此,教會應當抓緊信徒彼此委身的真理教導,以免使教會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而應當在彼此委身的前提下。"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的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5-16)。

3. 適應性問題:適應性的剖析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每一個有機體都具有其適應機能,通稱為機械性的適應機能或機械性的適應反射。意思就是說,在不同的環境裡或環境的變遷中,有機體裡的那與生俱來的那種內在適應性必會本能地發揮作用,使有機物在任何的環境中維護生存的權利。舉個例子:我在美國每天都要有一次浸泡在浴缸裡,洗一個輕輕鬆松舒舒服服的澡。但到中國來尤其是在鄉下沒有浴缸又缺少自來水,怎麼辦呢?因為我是活人而非死人,當然要在所處的環境中學習適應,待到回家時又要適應家裡的環境,這是必然的。又如生活在南洋的人,一般一天要衝兩次涼,一旦在冬天到東北來,一沖涼就結凍,一天沖兩次不是等於要了他的命!為了自己不至於凍僵,三個月不洗澡又有何妨呢!這就是適應過程的自然反應。通常人在適應過程中都三種反應。一是逃避,即一旦遇到與自己不相調和的問題或狀況,因無力應付於是便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否則他會命喪黃泉。於是遇到困難乾脆退避三舍,一逃了之。今天教會裡有些信徒就是屬於逃避型。他們到教會裡去像上飯館一樣,如果飯店裡煮的菜味道不佳,就跑到別的飯館去用餐,反正就是回避差勁的,尋找美食的。同樣的,有些信徒一發現這個禮拜堂講的道不好,就跑到其它的禮拜堂裡去聽道,反正整個市內不下兩百個禮拜堂可任由我選擇,何必憋在此堂窒息呢?這就是適應性機能中,由於不想適應而生髮逃避的心理態度。

  第二是僵化。有些人一碰到事情,由於害怕自己受到牽連,落在其中,就逃之夭夭。可有些人卻不習慣於逃跑行徑,大有"與陣地同存亡"的架勢,於是便""在期間不動聲色。正像火災臨到,有恐之引火焚身者,可能在火勢還未延及便趕快逃走,而有些人卻因為事情來的太突然了,便死暈過去,無法跑動只能身陷其中無法自拔,這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情態。我不知道你有否過傷痛難忍而進行的麻醉的經歷。但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手折腿斷,刺痛難忍,必然會暈死過去,為什麼呢?因為不昏迷的話,他有可能會因奇痛攻身而命絕,所以他只有在昏死的態變中,才能支撐住。雖然醒後仍疼痛不已,但至少能硬挺得住痛苦的折磨,這種情形屬於天然麻醉。無論是自我麻醉,人為麻醉,還是天然麻醉,都會使人在適應過程中產生僵化的心態,以至於麻木僵化呆板。

  第三是反擊。在適應的過程中有逃避的,有僵化的,還有過激敏感的反擊反應。這種人每逢與人談話,或耳聞本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言語時,會不自覺地生髮對抗情緒,好像時時準備與人大幹一場,常常顯示出不甘示弱硬拼到底的凶相。或是無論對什麼事或什麼人的言談都產生過分敏感的情愫,凡事都要絞盡腦汁地加以猜測,指望從中得到某些蛛絲馬跡,可便防患於未然。我初到中國,有一天早晨極親切地向人打招呼:"早安!"這本是平常的一聲問候,沒想到那人竟虎著臉對我說:"你這是什麼意思!"真是莫名其妙!我心想"早安"就是"早安",那有什麼意思?!其實那人心存一種反擊性的防範心理,認為平白無故地問我"早安",肯定有什麼企圖,說不定先討好我,然後開口向我借錢也未必。管他怎麼猜,後來我想了想不理睬他算了。管他心裡怎麼想,轉向他人道早安,還是心安理得。

  教會裡有些人舒服地閑著來教會,既不作事也不多講話,以免得罪人又得罪神,靜觀其變以明哲保身。他想反正我是為主的緣故上教會的,如果我不作禮拜,萬一神的手管教我,到時還是我自己吃虧。於是不管教會如何,只要我受得了禮拜還是照常不誤,管你講臺上講什麼都無關緊要。而另一些人卻不同,當他們聽道不舒服時,講道人下臺時,就上前與他辯論一番,讓他今天下得台,以後上不了台。有更甚者還直截了當地責問(我還沒有這樣經歷"你這篇道是否是專講給我聽的!你到底是什麼意思?……"面對這樣的人,你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理直氣壯地回答:"你還沒有這麼偉大!讓我花費精力為你準備講章,萬一你不來聽,我豈不是白費心思了嗎?"作為傳道人千萬不要單為一個人預備講章。如果你拼命地禱告幾個禮拜,查考了許多資料,搜集了諸多的資訊。這樣為人嘔心瀝血地準備講章,是單為一個人,結果神作弄你,那個人那個禮拜偏偏沒有來,你不是很可憐嗎?因此,我們講道的物件應當是全會眾;講道的動機是因神讓我講,以傳講神的信息給神的子民,我不能不講;講道的目的是讓神的全體子民得到餵養得以長進,有關這方面的資訊留待《教牧學》或《講道學》再加論述,在此就不贅述了。假如你講道後,真的有那充滿反擊個性的人與你對抗,怎麼辦呢?"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46)。

  照我們所瞭解所看到的,如今的教會都存在著這三種反應情態的人。我不知道你屬於那一種,或者是三種反應特色都集中你身上,或是僅具有某一種,也許是反擊性反應比較強烈的吧!因為現時代的青年知識比較廣博,懂得的事情也比較多,對老一代的會產生一些輕視的態度。也許可能以第一種反應回應:認為既然這個教會如此庸俗無用,到別的教會去好啦!或乾脆另起爐灶自立門戶,自己開設一個教會,自己組織一個查經班。走這條路線的人,說實在的,還是比較客氣的。不然就處於僵化狀態,既然我無法力挽時勢所趨,就來個充耳不聞,眼見不怪、沉默不言,好像魯迅詩中所寫的那樣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反正我是無能為力的,讓神自己看著辦好啦!這種置身事外、明哲保身、麻木不仁的僵化,必使教會更顯蒼白無力,虧損越來越大。如果不是這樣,也必然會採取反擊行動。既然教會混亂不堪,牧師爛崽一個,乾脆把他搞掉以快慰人心。於是就故意製造一些麻煩,讓牧師自覺大勢已去,老命難撐,逼於無奈只好自動辭職。可是當有朝一日真的牧師解甲歸田,自己當家作主,方覺原來家長何其難當,家事如此繁鎖。不但需要日常的"油米柴鹽醬醋茶",連那最重要而常被忽視的水都要費心的經籌,否則家計難持,些時才會設身處地地哀歎:"持家難哉!難持家也!"為這緣故,我們千萬別對教會有所挑剔,即使有什麼不滿意,也當冷靜思考,以禮賢下士的高風亮節,在彼此委身的意願上,同甘共苦,盡己所能地促使教會長成滿有基督的身量和智能。

三、代溝的剖析與解決

1. 從社會和管理學的層面看代溝問題

  我們很清楚地看到知道造成代溝有三個非常特殊的因素:社交的阻隔;人與人之間彼此委身的失落和適應上的反常反應。如何解決社交和彼此委身的兩大問題呢?首先我們應對社交性問題產生的兩大因素稍作分析。第一是認同過程,所謂的認同過程有以下三個型式:一是統戰性的認同,即形式性的認同。例如社會流行白色衣服,人們白色衣服就會產生形式性的認同,若不穿白色衣服就會不舒服,因此會想方設法地穿上白色衣服。又如所有的女孩子都留長髮,如果有個女孩不留長髮,心裡必定不舒服。凡此種種就是形式上的認同。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思辨能力和個性塑造的增強,人們對於社會的普遍流行會感覺到認同並不能使自己心理舒坦,而獨樹一幟、與眾不同才能滿足心理要求,這就是所謂的"個性"。個性的形成,勢必造成自尊,對自我的價值有了充分的理解與肯定,於是便產生了價值認同與身份地位認同的強型意識,只有在身份的認同上,人才願意有所投入、有所委身,使自己活得更自在更瀟灑。教會要求基督徒受洗,不但是讓他產生形式認同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建立他的位份認同,使他真確地知道自己在教會裡有了基督徒身份的自豪感。在香港,一個受洗的人,可以領取一張受洗證,證明自己已經成為某教會的會友。雖然這張洗禮證無法保證上天堂,但起碼可以擔保他進墳場。因為在香港有了洗禮證就可以輕而易舉在死後進行土葬,所以香港教會頒發的洗禮證,對於信徒料理後事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身份的認同。以前在中國或有所謂"文化基督徒"之稱,好像其它的基督徒都屬於非文化的人一樣,如此自表清高以示身份特殊的自詡說法,只能成為不作禮拜的最好託辭。因在他們的觀念裡,認為三自禮拜堂裡的講道人都是一些無道可講的混混,根本不值一聽,而家庭教會是非法聚會,於是為了掩蓋自己不作禮拜的事實,同時又為了表明自己是鶴立雞群的文雅之輩,就自詡為"文化基督徒"。幸虧後來教會覺悟到此名稱對教會身份認同是一個極大的敗筆,才不再鼓勵和慫恿所謂"文化基督徒"異殊之稱。

  三是生命化的認同。這是一個非常深化而高級的認同。這種認同不但要求基督徒要接受洗禮,而且還要求他必須樂於聽道查經的生活。為什麼呢?因為要讓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他的心裡,使他的生命在神的道中得到淨化和昇華,而不至於在自己的成就和偉績中自誇高傲,反倒能促使自己以神的道作為生活和工作的導向。教會裡的每一位基督徒若都有此生命化的認同,教會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無量的。尤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林後82)。這就是生命化的具體表現。

  教會裡有文化的人能堅持不懈地參加崇拜生活,表明他已有了形式性的認同。如果能把自己毫無保留地交付給主,委身於教會,承認教會裡主的僕人或執事的屬靈位份,便是身份性的認同。而至於生命化的認同,即是能讓自己融化在教會的整體運作中,以真的理操持和傳揚作為終身的目標,不再計較個人的得失,只注重於神的道的興旺和履行,這實在是教會的福份。若是沒有這三種認同,教會必然走向彼此亂猜忌,分崩離析的地步。教會裡的信徒若單有形式性的認同,一旦出現狀況,必然逃之夭夭。但如果具有了身份性和生命化的認同,即使出現代溝,尚能忍受較長時間的動盪和衝擊,所謂的"不看人不看環境,只要看主就可以啦!"然而事實上,人既然看不見主,就只能看人啦!因此,傳道人絕對不可以說也沒有資格說:"我是凡人,我有人原有的軟弱和敗壞,你們千萬不要看我,要專注於主。"相反的應當像保羅一樣理直氣壯地宣告:"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因此,在教會裡應當有鼓勵性的生命認同,即內在化的生命認同,以促使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充滿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參弗416424)。

2.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剖析解決教會裡的代溝問題

  從社會學裡我們清楚地瞭解到,任何有機體都有兩種基本需求。一是生存性的需求,即為了生存,人自然而會付出代價。溫州人分佈世界各地,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存而背井離鄉、四處奔波。如今我們所見到的山上梯田,要不是吃苦耐勞的老祖宗早已開懇好了,叫現在的年青人去拓荒開梯田,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就是叫他們去耕種這已築好的梯田,又有幾個年青人樂此不疲呢?更不要說讓他們去開懇梯田了。即使今天有商家願意出資雇人開懇,恐怕年青人都會說:"幹嘛要以這苦活**,何不到外面的世界去撈錢更容易呢!"難怪我發現這裡的年青人都不願留在家鄉,為了出門撈錢,而放下這裡梯田不經營。可是無論到哪裡人為了生存,什麼事都會做的。不但如此,人還有另外一種比生存更重要的需求,即生命的成全。如中國人到世界各國去,起初是為了生存,而現在可不單是為了**而維持生存,乃是為了表明自己是一個大有成就的中國人而努力拼搏。說實在的,我無論到那一個國家,所見到的溫州人確實成就不凡,比廣東人真的強多啦!廣東人跑世界至今為止仍在為求生存而疲於奔命,你無論在那裡遇上廣東人,問他們:"為什麼要背井離鄉到此幹活?"他們必定回答說:"找吃的,找頭路,找工作麼!"而溫州人卻不這樣,他們不是找吃的,也不單為找工作找錢賺,乃是要成全自己。同樣的,在教會裡如果你想讓一個人留在教會裡,又要解決代溝問題,最重要的辦法就是讓他能成全自己。如何讓所有的基督徒在教會的具體事工和事奉上成全自己呢?首先要培訓他們,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教主日學、帶領團契會、主持帶領其它的小組聚會等等,讓他們可以成全自己。因為他只有在具體參與的事工上,才能真正認知發現自己的價值,才有可能恍然大悟:"原來我還能講故事呢?"而且久而久之,叫他不講故事還有不舒服的感覺呢!當然了,他要講故事,必須先聽故事,要教主日學必先做主日學的學生,直到他能教能講的時候,他會從根本上加以認同教會的事奉和事工,其代溝問題當然也就迎刃而解啦!可是不要忘記,信徒參與事工和事奉,其有益於代溝解決尚屬小事,而他要是不參與具體工作,導致忽視或對自己的恩賜無知從而虛度年華、白占土地那才是真正的大問題呢?

  今天在教會裡無論是年長的,還是年輕的,整天絞盡腦汁卻在想代溝問題的成因,恐怕只會對代溝問題深感棘手。如果每一個人都瞭解社會心理學有關人的生存和成全問題的理論,其正確對待代溝問題的心態必然會清晰可辨。舉個例子,某人在工廠裡以勤勞務實,工作一絲不苟而得老闆的青睞和贊許。正由於此,老闆提出給他加薪,可是誰曾料到,此人在月薪二千二百之時兢兢業業,而當老闆每月為他加薪五十元,他竟辭職不幹啦!究其原因是因加薪太少,此人以為這是對他人格的侮辱。如果老闆識其殷勤,常加表揚贊許,對於此人是一種能接受的人格尊重,他必然心裡美滋滋而越發勤懇。可一加薪,他心裡不平衡啦!覺得用這麼少許的錢來肯定我的工作,真是沒有意思,太不尊重人啦!說實在的,無論什麼人若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絕對不肯再付出任何代價,只有需求得到滿足時方肯付代價。正如做母親的在沒有任何酬報的情況下,仍毫無保留地為兒女鞠躬盡瘁,完全是因為自己的母性需求從養育兒女的事上得到滿足。許多傳道不辭勞苦,任勞任怨地為著教會,為著眾弟兄姊妹付極大的代價,仍心甘情願,其原因是他在具體的事奉和事工上已經滿足了教牧性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教會裡務要盡其所能地滿足眾聖徒的生存需求和成全自己的渴望。保羅說:"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在他裡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西26-7)。

  再者,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在任何一個組織系統裡,最重要問題是權柄權力和利害問題。教會裡絕對不應有利害問題,因教會裡面既不講""也不提""。若是要講到"""",教會已不成教會,而成了社會或社團啦!因此教會不能以利害作為基因來解決代溝問題。教會在權柄的問題上卻常常出現問題。有些教會對權柄問題產生誤解,碰到不服權柄的人大吵大鬧,就採取權柄分配(分給吵鬧的人當長老,希望他作了長老不再吵鬧),以圖平息風波,這是大錯特錯的。因為人吵鬧的原因並不是要獲取權柄,而是不服權柄。若是你企圖以給予權柄來解決問題是根本不可能的,相反的他可能會因擁有權柄更加不服教會的權柄,從而使問題更為擴大更難解決。也許他吵鬧的原因是認為教會的權柄運用不當,不夠公道正義,那麼你應當從權柄運用的調整入手,方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無論是在管理學裡,還是在治會學裡,權柄與權力的不當運用都將成為問題形成的癥結。因此,當我們發現問題的時候,若是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有關權柄運用不合理的方面加以分析和透視。

  所謂權柄利用不當有兩種表現:一方面是資源配置不當;另一方面是下屬啟用不當。像這樣分配不當和運用不當的事例,在中國從古到今的歷史中已屢見不鮮。為此,如今的職能部門已開始特別重視這個問題,然而由於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或說是個人保護思想的助長,對形成這種問題的三個病態,仍得不到完美的解決。

  無論是組織裡,還是管理上,病症一是不知才:有才而不知是非常的無知。在任何一個國家裡或組織系統裡都可能隱藏著一些難得的人才。你若不認識,就必不尊重他,更不會像劉備三顧茅廬去尋找他使用他,以至於使合用人才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掉。作為教會裡的牧關人員,對教會裡的每一位會友的職業、資質、恩賜等都應瞭若指掌。曾有一位牧師對在他教會裡做了十年禮拜的會友問:"你是做什麼的?"原來這位會友是一個醫生,諸如此類的事例要是歸咎責任,當然是錯在牧師,而非會友。國家社會有不知才之現象,教會當然也不例外,不知才,埋沒人才者大有人在。

  病症二是知才不用。明明知道此人是人才,由於自覺弗如,便生嫉妒懼怕之心,唯恐用之會構成對自己的威脅,導致自己的地位不保,於是蓄意彈劾壓制,讓其無表現施才之機,此妒才之心是為大弊。教會應能識才更能任用人才。

  病症三是用才不信。就是提拔他在合適的崗位上卻不信任他,以百般託辭故意不讓其肩負重任,以致于才華無法充分地施展,只充當一個有名無實的角色。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均在此症中引發腐敗而喪國勢,此真為大忌也。如今的教會,據我觀察用人都是用自己心腹而不用人才,其實心腹顧名思義常是生活在心靈腹中的蛔蟲,總有一天會讓你心病腹疾而自害己命。前天我從報上得知,現在中國試用副職選舉考核制度提拔幹部,這對於中國的發展是絕對有好處的,因為只有這樣才不致埋沒人才;而能更好地發掘使用人才為國多作貢獻。同時也說明了中國已經發覺到資源配置不當和職員啟用不當的癥結所在。同樣的,在教會裡所形成的代溝也無非是因某些領袖、老年人由於不識才而無法讓人才有所施展,或是雖發現了人才而不使用,或是用之而不信任,所造成的可憐的狀態和病態而已。韓愈在《雜說四》裡說:"先有伯樂,後有千里馬;徒有千里馬而無伯樂,千里馬只能駢死於糟櫪之間。"馮夢龍所著述的《識人學》裡面專門談論如何識辨人才,以及辨識人才的重要。我也曾教過《識人學》,就是教導教會的領袖應當怎麼辨識人才,免得以貌取人貽失偏彼,造成教會的損失。總之,教會的領袖首先應有伯樂的眼光,以免在不識才,不用才或用而不信的泥沼中淪陷而無法自拔。

  社會學中的認同問題和管理學中的權柄問題,顯而易見的都是造成代溝的首要因素,因此要解決代溝問題,首先要從認同問題和權柄問題入手。因為既然神已把教會託付給我們,我們就應當責無旁貸地解決教會的問題,力促教會日臻完善。如果我們能好好地研究《羅馬書》十三章,就會非常清楚地知道所有的權柄都源於上帝,其功用是為了罰惡賞善。你千萬不要認為罰惡賞善是國家的職能,教會那有這樣的權柄?這樣錯誤的觀念實在不應該存在你的思想裡,那麼,教會當如何施行罰惡賞善的原則呢?即對那些工作不盡責的人,應該停止其工作,而對那些擁有工作能力又甘心樂意忠於職守的人,托以重任,使之自由地發揮才能,以報效主恩。至於那不肯工作又在工作崗位空占地土又懶又惡的僕人,就要採取"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能再把它砍掉"(參路13:8-9)的原則待之。實在來說,在這段經文,明顯地讓我們看見,像無花果這種賤樹能移栽於葡萄園,已經是極受恩眷啦,而且給予適時的培育施肥,更是恩上加恩,若再不結果子,當然是照砍不誤。因此,我們在神所託付的工作上一定要忠心耿耿,對於神所賦予的權柄也要運用適中得當,使我們在神的面前不但有所交待,而且還能得他的贊許。

3. 從教牧神學的層面看教會代溝問題的處理

  最後,我們從教牧神學的層面來看教會的代溝問題處理辦法。治理教會最重要的是"以和為貴",中國有句老話:"家和萬事興"。至於"興而不和"則是社會上常出現的問題,意思是在興盛的過程,大家為了一己之私,經常引發明爭暗鬥、朋黨之爭。而教會應有別於此,既要興旺福音又要保持和睦同居。保羅說:"若是能行,總要與眾人和睦"(羅1218),其意思就是說,在教會裡無論什麼人都不可以製造分離,彼此爭吵,而保持和睦。就是與教外的人相處,若有可能也要與之和睦,實在不可能的話當然勉為其難,只要順其自然就好啦!

  究竟在如何方能使教會永保和睦氣氛呢?腓立比書告訴我們:"所以在基督裡若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腓21-2)。在這裡保羅語重心長地提出保持教會和睦所必須做到的幾件積極性的動態事情:

  一是要用基督的真理彼此勉勵規勸,即本著神的道在基督裡互相勉勵而行;

  二是要憑真理的原則,以愛為出發進行安慰的工作,讓那些軟弱的人在愛心的安慰中可以獲得力量而剛強起來,不至於倒退失喪。以賽亞四十二章3-4節說:"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不灰心,也不喪膽……"就是愛心安慰的最好注釋。經文中的"壓傷""將殘""灰心""喪膽"在原文中是同一字根,說明了人在灰心的時候容易丟失,就像蘆葦被壓傷後無法扶直一樣,即使你使盡全力扶持住,它乃然會非常容易地歪倒下去。而將殘的燈火若不吹滅,必然會造成烏煙瘴氣的室內空氣污染。雖然如此,我們的神仍有格外豐盛的恩典和夠用的資源、供應,可以完全扶直壓傷的盧葦,讓將殘的燈火不至於熄滅,還可以重放光明。我們大家知道主的愛徒彼得有過三次不認主的慘痛經歷,而主不但讓他仍站立得住,還讓他回頭後可以堅固許多的弟兄。所以說:"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因此說所謂愛心的安慰絕非故意的縱容或一棍子打死,而是讓一個跌倒的人重新站立起來,並使之獲得更大的力量可以奔跑擺在前面的道路。

  三是在聖靈裡的交通。交通不是出自個人情感的聯誼,乃是在同領受的聖靈裡根據同一信仰的真理進行團契。正如保羅所說:"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弗41-6)。

  用教牧學的觀念來思想保羅所闡述的真理,可以清楚地知道,教會裡的成員務要把教會當作家庭,對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應當以家庭結構的處理模式為出發點進行分析解決。一旦教會出現代溝或溝通現象,必然會有些人心中不舒暢,另一方面的人卻認為我們在教會生活這麼久,眼見教會如此興旺,我們舒服的不得了,你們這些人竟有不舒服的感覺,真是莫明其妙?為什麼會有人覺得不舒服,而另外的人卻大有責怪之詞呢?原因是沒有人肯為別人著想,只是想到各人自己的事,於是便產生了各持己感的僵局。如果用教牧學的觀點加以分析,人之所在感覺上彼此不顧及對方,是因人對事奉與事工的概念混淆不清,於是便在對話中出現感受不同的危機。事奉是面對上帝,只要向神負責而無須對人交待。正如你沒有必要述說你為哪些事情作了多長時間的禱告,付出多大的代價,因為這是你與神的生命關係問題,與他人毫不相關也無須相告。一旦你向人傾訴稱功,不但失去禱告或作事的意義,反而是出賣了自己。事工卻不同,既要對神負責,更要對人有所交待。百夫長為僕人害病的事曾向耶穌告白說:"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作這事,他就去作"(參路77-8)。這就是事工意義原則。基此,在事工方面,你不但要瞭解彼此之間的上下職權關係,更要對託付你工作的人有個清楚的交待。即使遇到困難或棘手問題,都不能藉故推卸責任,乃要誠誠實實也把困難或問題向你的主管上報陳明。如果你作為職權人,對於下屬更當讓他們向你負責。一旦發現他們有不如意或做出不對的事,應當及時找他們的談話,幫助解決難處,這是教牧事工的基本原則。至於在事奉層面上的交易處理,作為職權人最為緊要的任務是顧全大局。其中包括確定組織的完整性目標和掌握單位進度狀況的詳細資訊。所以一個在職的主管人一定要真真正正誠誠實實地活在神的面前,不斷地追求靈性的長進,對聖經的真理應當有著非常清楚的理解,明確體會神的心意。不但如此,他還需要花時間統籌教會的事工,深入瞭解分析每一個單位的事工開展的實際情況,關注每一位職員(同工)的生活工作和靈性狀態,卓有成效地不斷鼓勵士氣。因為如果一個組織裡的士氣低落,就無法發揮組織本身以及組織裡的個人所能發揮的潛能和效用。我不知道你是否聽過蘇格蘭的音樂,但你要知道每逢蘇格蘭軍隊出征時,蘇格蘭的風笛一吹,所有的士兵耳聞,就會振作精神奮勇前進。中國的八路軍作戰時不是2燦黴
?起來,不願作奴隸的人們……"來鼓舞士氣嗎?就是現在的中國國歌一旦響徹高歌,同樣能使國民身心振奮,勇往直前地為國爭,以更大的熱情去贏取最輝煌的成就。由此可見,鼓舞士氣是發揮個人效能,獲取勝利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縱聞各國國歌,首數馬來西亞的國歌最為低調。由於馬來西亞的國家獨立並沒有經過革命的獲取,純屬英國突然間白手拱給的,因此他的國家採用了一歌"月亮光光,我們在河邊散步訴情……"的情歌汗牛充棟,結果國歌一放,國民只在談情說愛的那種卿卿我我的情緒中陶醉,難怪後來為了鼓舞人心,把以前的國歌進行大手筆修改,變得甚為雄壯而具召力,其目的同樣是為了更有成效地鼓舞民心,以期全力以赴地投入國家建設。否則每一位國民都落在談變愛的浪漫情調中,其國必將不國了。

  總之,當教會的主管悉心掌握到每一單位的實際情況,首先要考慮的是怎樣繼續鼓舞士氣,然後根據事情的緊慢緩急,及時處理那些思想分散、意見不和的跡象。一旦發現分歧情緒,就要馬上召集所有的職員進行討論,採取果斷措施扼止事態擴大。同時應該注意的是,作為召集人應具有整全意識,在充分認識每一單元的士氣下的態度時,以謙卑的態度帶領他們,讓他們產生共識,千萬不可濫用權柄或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發號施令。否則,你必然會權威盡失。另外,還要根據事實分析判斷,若是錯在你自己,就當勇敢承認錯誤承擔責任,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認錯很丟臉。實在地說,勇敢認錯並不是丟人現眼,因為作錯事已經丟臉,若不認錯會更丟臉,只有認錯是挽回臉面的上策。我希望教會裡無論是年老的,或是年青的領袖,都應當具有這種行政的策略和謙卑的心志,使教會的代溝問題在你的手中能迎刃而解"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裡作主,你們也為此蒙召,歸為一體,且要存感謝的心"(西3:12-15)。

4. 從神學中的教會論看代溝問題

  首先我們先談談教會論中所闡釋的教會權柄,原則上說教會的權柄包括教導的權柄、治理的權柄和服事的權柄三種。教導權柄包含宣教和教導權柄兩種形態,有關宣教待後再論。先論教導權柄中的聖經真理教導和切時性教育教導。

  A、聖經真理的教導?指的是教會有責任和義務教導神的兒女,使之有系統地掌握神的道,諸如主日學、主日講道或禱告會中的教導等。

  B、切時性的教育和教導?這不單是指開辦神學院,有計劃有深度地培養一班教牧人才,還要在適當的時機開辦學校,以期把上帝所交付給教會的教導權柄毫無保留地施用於整個社會的教育,克盡教會在社會教育界中的本份。如今中國的私立學校林立,為何教會卻仍無動於衷?我們應安靜自省。我相信幾年後神一定會在教會中興起人來改變這些不能滿足神心意的現狀,專心投入於社會教育的工作。無論如何教會最起碼的作法,應當讓教會的教牧人員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使教牧人員安心工作。對於信徒子女高考成績好的,應當盡本份資助他們上大學讀書才是,讓教會的人才輩出。說實在話,教育要成功,唯有基督教才能以正義辦學,培養真正有益於社會的合用人才。

  縱觀近代教會的辦學的兩條路線,一是以傳教為目的的辦學路線,收效甚微。二是因自己是基督徒而辦學的,其目的是為了與別人同得福音的好處,方能大展鴻圖邁向成功。因為國運的寄望是讓所有的公民克盡本份,把最好的捐給國家,讓國家繁榮富強。作為基督徒,由於對神所啟示的真理有足夠認識,已擁有真知識和真財富,更當為國家捐出自己的最好。求主保守,讓我們作好充分的準備,投身於神要我們作的而我們卻未曾開始的美好事工。

  記得我多年前神學畢業剛到教會事奉之時,一般來說經濟大權都落在非基督徒的手中,教會裡沒有錢,想辦一些事著實困難,真有一籌莫展的感慨。但奇妙的是神在如今,我發現神已把錢交到基督徒的手中。當神把錢財交還給基督徒,並非要敗壞基督徒,乃是要成全基督徒,讓他們能好好使用錢財,大刀闊斧地去做那榮神益人的事情。我相信幾年後,中國的教會完全可以支持世界的宣教事工,成為宣教基地,充當拓展神國度的中流砥柱。為此,我們應當在異象中作好充分準備,以迎接時代挑戰的來臨。若要這樣必先自身建設如今就當完善,以便將來可作出有力有效的適時回應。因此趁著如今,教會不但要用真理裝備自己,還當及時處理內部所有的問題。

  處理教會代溝問題的方法,雖然可借用社會學中的一些原則性指導,而且還可以參照心理學及管理學的原則。然而教會畢竟與社會團體有著天壤之別,絕對不能死搬更套,只有神的道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本原則。神的兒女要對神的道能有清楚的認識,一切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記得剛開始時,我們談到同心合意的問題。對於教會來說,"同心"容易"合意"難,可在神學教會論裡有關治理教會的原則,就能適中地解決合一的問題。我在教會治理的實踐中發現,不能合一的原因是由於信徒彼此間沒有真正地瞭解各自的意見,便出現僵持不下而至矛盾的結果。我們盼望教會能學習在合一問題上的三個原則性的要點:

  第一,在教會裡,當一個人發表意見,尤其是建設性的意見時,其他的人都不能有針鋒相對的論調。要知道反對是出自魔鬼,你既然不是魔鬼,幹嘛要竭力反對呢?況且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意見不同,你可以暫時持不同意的態度,卻無反對的權力。所以我們應當把"反對"這個詞從理念上清除掉。因我們當知,做這事的人,乃是同蒙天召的兄弟。今天教會裡常有人宣佈,持反對意見的人舉手;這是絕對錯誤的說辭,而應該說有不同意見的人舉手。所以你要教導信徒無論是講話還是作事都應合乎聖經真理,方不至於造成隔閡,這是第一原則。我曾用了兩年的時間在教會裡除去那些錯誤的理念,從而讓信徒建立正確的理念。

  第二,你知道嗎?人為何會不同意別人的建議呢?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現在可以提出來分享,盼望你運用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問一問題,看誰會正確回答:"你會拉丁文嗎?"一般人一定回答:"不會"。這是錯誤的答案。請問你還沒有去學,怎麼知道你不會!所以正確的答案應當是"還不會,你教我好不好?"同樣的,人為什麼會說不同意,其最大的原因是聽不懂對方的意思,或是你提出異議他不能回答。正由於此,你更要悉心地瞭解,深入地探討,千萬不要隨隨便便地持反對或不同意的態度,最多只能保留個人看法,否則你會給魔鬼留地步,這是第二原則。聖經說:"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119)。是的,我們應當先聽再說,起碼要把別人的意見聽完再說。人在辯論中常犯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等不及別人把話講完,便滔滔不絕地大聲反駁,變成了彼此自顧自圓其說,而不管他人話中之意。把原來一場極其有益的辯論,變成吵吵鬧鬧不歡而散的抗爭,多麼的可惜呀!你知道嗎?在美國總統競選中,候選人在所有發表政見的機會裡都是闡述個人的見解,而不是推翻對方的言論。即使對方提出諸多的責問,他大可置之不答。因他知道每一候選人都具有同等的發言權。因此,你一定要在辯論中讓他人有充分的時間發言,並要悉心傾聽。就是在開會的有限時間裡,仍然要讓他扼要地說完。如果想瞭解詳情,可以在會前或會後個別談話,方可緩和會議氣氛。今天無論是代溝問題,還是組織的錯誤,歸根究底就是有人把不該講的講述一大堆,該講的卻只言未語,結果當然亂講話,講廢話。因此,教會在開會時一定要有會議記錄,讓與會的人發表重點話題,碰到有質疑可以提問,但卻不能彼此攻擊,以防止有人信口雌黃、中傷他人,降低會議效率。辯論學"攻人不攻論"意指你不攻擊他的理論而故意中傷他的人格,是絕對的錯誤的。你絕對不能在不服時說:"像你這樣的人有什麼用,能講什麼好話"的話來。拿但業未蒙召前豈不是也在對腓力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事實上最好的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正是從拿撒勒這個窮鄉僻壤出來的(參約146)。由此可見,在教會的會議中人既不該胡說八道,也不該隨意攻擊,只能有保留同意暫時不同意的姿態。因為當你深入瞭解別人意見時,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他的意見竟然與你是殊途同歸的。因此,大家務必要以開擴的心,留些時間和空間給對方,就一定能達到歸納統籌的效果。

  第三原則是當一件事情討論過後,如果你的意見與人不和,你仍有義務支持實施,這是基督教獨具一格的精神。當這種精神應用在管理和政治層面上,俗稱為民主主義。現在我就政治哲學裡的民主精神提出一個問題,盼望你能正確回答。假如某教會有一百位會友,決議時要求半數以同意方能通過。可那天與會者僅有五十五人,議決時有二十八票贊成。請問:這個議案是否算為通過?當然是議決通過啦!因為在民主制度裡,那些缺席者原則上可以說信任那與會的五十五位,所以說五十五位是代表一百,而二十八正好超過半數,議案當然算是全數通過。因此議案生效和施行。通過後依照規則每一位元會友都應當全力支持,絕對沒有權力橫加阻攔。更不可以說,通過歸通過,我不出錢出力,看你們怎麼辦?等到你們失敗後我再作定論。如果你有這樣的存心,我敢保證你必要承受上帝的責罰。因為我們是一個有機的整全身體,在代表性的通過裡我們只有投入而不能袖手旁觀,所以,我們應當在議事中慎重投票,絕不要彼此爭吵,以致於造成心結,致使教會事工無法順利進行。由此可見,在教會的議會裡,你既不能生髮反對情緒,更不能坐視不管,只能深入了保留同意而全力支援,在這些基本的原則指導下,教會才能剷除不如意的情緒。雖然意見可以不同,但在實際的原則裡要合一,讓教會的工作通暢無阻順利進行。欲達此境,教會必須在會友入教時,就應當教導有關這一方面的真理,否則,必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擾。但願我們都能像腓立比的教會一樣,從頭一天直到如今都能同心合意,使那在我們心裡動了善工的,親自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16)。

  雖然從神學的觀點看,神的工作沒有人能夠攔阻,但是由於人有所軟弱,必然會攔阻教會的正常秩序和工作進度。因此我們應當自覺地全心投入教會事工,盡可能地避免教會發生口齒之爭心意不一的現象。因為知道我們事奉神並非別人勉強我們才無奈地參與,乃是主愛的激勵而甘心樂意獻上自己作活祭。為這緣故,我們理當要存有常以為虧欠的心態,即常帶著虧欠神和虧欠人的心靈到教會裡參與事奉和事工,才不至於因自恃而攔阻教會的工作。

  虧欠感是靈性的溫度計。當一個人的虧欠感越強烈,其事奉的心態必然會越謙卑,同時也越能容忍別人。因此,教會裡那些已有職權的事奉者更當有虧欠感,才能帶領教會走上光明坦途。為這緣故,教會應當定期舉行懺悔性的禱告會,像舊時的以色列人每年到聖殿過贖罪日一樣,以便讓人有機會在神的面前好好地反省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可以在神的面光照耀下,為自己的過失而自感形穢,從而生出撕心碎腑的痛悔之情,在神赦罪的恩感中自然而然地發出讚美感恩的激情,這樣就能在神的憐憫裡真正地謙卑下來。因為人只有在自責悔愧中,才會真心地求主憐憫;人只在神面前得享赦罪之恩時,才會油然而生自愧弗如的心念,隨即自然謙卑投誠。同時,虧欠感會激動一個人產生宣教熱誠,正如保羅所說的:"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羅114)。

5. 從宣教性的觀點分析當代教會中的代溝問題

  神建立教會在地上的目的,是讓教會負起擴張神國度的重任,並在實踐的過程中樹立胸懷世界的雄心壯志。而在現實中我們發現教會常常產生一些悲觀情緒,或無動於衷的畏縮。這是教會不當有的現象。以現在中國信徒的人數算(不論民間統計或是政府統計),最樂觀的統計數目不會超過一億,而現有中國人口起碼已超占十三億之多,也就是說中國當有十億以上的人未信耶穌,未歸信的數目實在是觸目驚心的。臺灣和泰國更少,僅占人口總的2%。哦!基督徒的人數實在比例太少啦,既然如此,我們更要再接再力地讓基督教繼續發揚光大,於是福音的推動工作似乎熱火朝天,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但是,如果你隨便在教會中(無論是中國還是臺灣的教會)抽問信徒:"耶穌是誰?"有絕大多數的信徒會自豪地說:"耶穌是誰我當然知道啦!"接著便胡說八道亂講一通。試問:如果只有真正明白真道認識信仰的才算為信仰的話,那其比例豈不是少的可憐嗎?基於此等情況,教會實在做了許多的工作,可究竟功效如何呢?即使教會能再接再厲硬幹加苦幹,讓數目倍增,而信仰卻糊塗,其收效豈不是微乎其微?曾有一人立下宏志說:一年要植堂一個;蓋一座容納一萬人的大教堂;訓練一萬個傳道人……偉大不偉大?這有什麼偉大呢!我在韓國看見一個教會會友七十萬人,每個禮拜有三十萬信徒參加聚會,可另外的四十萬信待在家中或娛樂場所打高爾夫球,這一個韓國獨樹一幟的龐大教會尚且如此,教會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然而目睹印尼的教會卻大受安慰。因為印尼的教會卻與韓國不同,韓國教會是會友多聚會的人少,而印尼卻與其相反,參加聚會的人數一般都會超過會友人數的一半以上。但無論是信徒人數的統計也好,或是聚會人數的壯觀也罷,都是不太重要的話外之音。我們所要關注的是神的國度。由於神的國度絕對不受制於人,所以你做好不做也罷,神總會在自己所揀選的百姓中興起人來拓展國度的事工,讓國度版圖擴充地極。為此教會裡的負責人首先應當把家人和親戚朋友帶到主的面前,讓他們歸入教會,然後放眼世界,投身于宣教事工。人一旦眼界開闊,就不會在教會裡為著芝麻小事喋喋不休了。說實在的,教會裡的問題常常是越處理越麻煩,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就是鼓勵他們投身于宣教的行列,這就是"宣教神學原則",可以有效地填滿代溝。

  教會如果不注重宣教工作,教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教會若能投身于宣教的工作,教會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就得到肯定,這樣的教會不但會興旺,同時也特別蒙受上帝的祝福。因此,當你負責一個教會的工作時,其首要任務就是籌集宣教資金,最低的要求要讓宣教資金超過教會日常開支的一半以上。具體地說教會如果有一萬元的資金,宣教資金要有五千元以上,並且這五千元不在一萬元之內而是專款專用的專門用在宣教事工上的。不但如此,還要不斷地增加宣教資金積累,直到超出教會本身費用。可能你會說:"這怎麼可能呢?"請你記著聖經的話: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神的悅納。既然蒙神悅納,當然也就能蒙神祝福啦!如果一個教會因為代溝問題而攔阻了宣教的事工是必敗無疑的,所以你要在神面前學習保持忠心、忍耐、火熱的心性,勇敢地按著神所託付的去開展工作,那些攔阻的人自然會自慚形穢、退避三舍,就是教會不肯做宣教的工作,作為神的僕人,你仍可以不以教會的名義參與宣教,但你絕對不能不做宣教的工作,因為宣教是主耶穌升天前所託付給我們的神聖使命(參太2820)。若有人膽敢抵擋主的吩咐和上帝的使命,必遭神的棄絕。因此對於那些攔阻宣教事工的人,你要學習大衛善待掃羅的作法,讓他自己敗壞,卻不私自斬而後快。反倒要借著他的攔阻來堅定自己的宣教信念,用更多更有效的辦法完成神國度的宣教事工。

  當然了,你在投身于宣教使命的同時,也要向教會有所交待。在真理的原則上,當教會的職權人攔阻你開展神的工作時,你仍然有責任交待工作的情況,努力贏得神所安排給你的同工。千萬不可造次,以為自己可以獨當一面,便不把他人放在眼裡。即使他們暫且不認同你的工作,你還是要忍耐等候神的時間來到,與其同並肩開展工作。總而言之,除了宣教事工之外,教會的其它事工,任何人都不能因為別人的攔阻而獨行其事,更不能以"攔阻"為藉口另立門戶,自己開辦一個教會。由於宣教的使命是主的吩咐,在別人不認同的情況下,你若堅持不懈地做,神一定會帶領祝福你,因為沒有人有權柄限制主的使命的施行。"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事實,神的教會在地上沒有一個絕對理想的,雖是如此,神的教會在地上仍是榮美的。神既然把你放在這個教會裡作信徒或作教牧,你就當安安靜靜老老實實地生活在這個教會裡,擔任神讓你擔任的角色。尤其是作為教牧,無論你所牧養的教會問題如亂麻,教會負責人有多麼的挑剔或頑梗,你首先要學會""這個字讀好,千萬別把它讀成"",而要把它讀成""。因為鳥一蹲在山上一定孵出小鳥,這便是就地成功了。我有好多學生神學畢業,由於經不起教會負責人的百般刁難,結果半途逃出,心裡認為"天涯無處不芳草""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要是這樣的話,你遲早都將無教會可去。現在神學院的一大敗筆,就是教出來的學生不必通過實習,而直接發給證書,結果一到教會經受不起諸般的攔阻和考驗,當然離家出走了。我認識一位元牧師剛去負責印尼一間教會時,這教會的長執會裡不講理者雖為數不多,但對他這個初出茅廬的傳道人好多刁難。但他面對諸多的事件,仍""在教會不走人,結果到了四十多年後教會裡那些古怪的人已全部去世了,直到如今他仍牧養那個教會。他真的是四十年如一日地把那個本為二百多人的教會帶到現在的已有五、六千人的教會;從一無所有發展到如今醫務所、學校、神學院、退修營等樣樣都有的教會。不但如此,他還能作到一個地步,若是教會需要巨大款項,他可以直截了當對那個有能力出力的會友說我覺得你應當把錢奉獻出來支持教會事工。你可用一個禮拜的時間讓你回去召集全家人一起禱告。我很清楚知道你有這個能力奉獻的,如果你禱告後沒有負擔可以告訴我。一個禮拜後那人會把大筆錢拿出來奉獻。我告訴你,如果你始終如一地在一個教會裡,堅持不懈地用真道造就信徒,用真理和智慧的權柄管理他們,並且在凡事上作榜樣,吃苦耐勞地苦心經營教會的各樣事工……有一天,你同樣有資格像這位牧師一樣對信徒講話。所以不管你現在處於什麼樣的困境,所處的教會發生什麼樣的問題,只要你能把握機會,誠懇真實地事奉主,服事教會,一切的問題,何況是代溝,都會有解決的一天。

  願借著以上的談論,能在實際的困難中給你適用性的幫助。阿們!"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來121-2)。── 唐崇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