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從活石到寶石——門徒訓練的高階
讀經: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十四節;路加福音第六章十二、十三節;馬可福音第三章十三、十四節,特別注意: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
接著來看跟隨主的第三個階段。第三個階段大概有一年零四個月。何時開始呢?這得回到馬可福音。(馬可福音是按著時間順序記事的)從馬可第三章十三節開始,一直到最後,也就是從主揀選了十二個門徒來作使徒開始,一直到最後,大約是一年零四個月。這是最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裏,門徒不只成長,而且漸漸的長成,可以說他們被帶到成熟的境地。這段有許多的事發生,有很多很多的功課要學。我們歸納一下,能夠找到幾個非常重要的點,而且是重要的轉捩點。我們要看主在這段時間裏怎麼幫助他們,怎麼教導他們。
設立十二使徒
在許多作主門徒的人中,主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特別設立了十二個人。聖經用“設立”這個詞,表示在神面前非常慎重的行事。那為什麼要設立他們呢?在馬可福音裏告訴我們兩個原因:第一是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以現在的話說,就是主呼召我們住在主裏面。第二是差他們出去傳道。所以神對這些使徒有託付,要他們為主的緣故出去作工。因為他們要往普天下去,所以必須來到主的腳前,必須與主同住;只有與主同住的人,纔能與主同去。什麼叫做主的使徒?作的使徒就是叫我們學習住在主裏面。我們如果學會了與主同住,就學會了與主同去。你記得摩西曾經跟神說:“你若不與我們同去,我們就不去。”所以我們必須記得,第三個階段的道路,乃是聯合的道路;第三個階段的生活,乃是與基督聯合的生活。與基督聯合的生活就是與主同住的生活,最後也是與主同去的生活。但是與主同去的能力,是從與主同住來的。如果我們不能與主同住,將來就無法與基督同去。與基督同去,是為主作工,或者是與主同工,讓祂更多使用;與主同住就是讓祂作工。當我們成為有用的器皿之前,一定先讓主雕刻我們。讓我們這個人在主手裏,經過祂的工作,然後纔能為主作工。
所以我們不是不要為主作工,你今天看工廠的需要多大,我們應該禱告求莊稼的主,打發更多工人去作收割的工作。但是主說,誰能為我去呢?我能差遣誰呢?結果你沒有想到,誰在那裏禱告,誰就是答應主呼召的。我再說,今天的需要實在大。你看在寶島上偶像充斥,拜金主義盛行,以及色情氾濫的情形,就知道我們的前途非常危急。與其我們為這危急情形而憂慮,不如更多把自己放在主的手裏。我們要禱告,求主打發更多的工人出去,收割祂的莊稼,我們相信,今天在這個寶島上需要實在是大的,基督徒的責任是空前的,但是問題在這裏,誰能夠為祂出去呢?願我們都說:“主阿!我在這裏,請差遣我!”我們願意為祂去,願意為祂把福音送到臺灣的每一個角落,願意臺灣不僅有百分之一的人信主,更是有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的人信主。如果新加坡能的話,臺灣一定也能。今天主不是不能作這樣的工作,主能!但是主這樣作工是有祂的秩序;祂要打發我們去不錯;但是,在我們與祂同去之前,讓我們先與祂同住。我再說同去是為主作工,為主作工之前,我們必須讓主來作工;那就是與主同住。這就是我們的主耶穌所說,你們應當住在我裏面。所以在主上十字架的最後訓言裏,祂說我是真葡萄樹,住在我裏面的就是住在父裏面。你們應當住在我裏面,我也住在你們裏面。(參約15*15)這是第三個階段,門徒們所學的最重要、最重要的功課。
所有的門徒都是蒙召的,但是經過兩年多的觀察,祂知道這十二個人最有盼望,於是要藉著他們,去影響其他的門徒。他們先得著一百二十個人。(是十二個人的十倍)所以,你看見主的工作不像地上的工作,地上人在工作之先,必須預作評估,計算代價,準備多少的費用可以支出……然後有計劃,才著手作這件事。但是主不是這樣,以整個世界的需要來說,要拯救多少的靈魂,要差遣多少人到工廠去,那個需要簡直是天文數字,但是從使徒開始,今天福音能播傳到全世界,不是因為我們會組織,也不是因為我們會計畫,更不是因為神給了我們一個龐大的預算,然後我們能差遣許多傳道人到天下去。不!我們的主不是這樣作;祂乃是從少數的十二個人開始。這十二個人是不是因此成為天之驕子、基督的寵兒、一群特別的人呢?難道主不再需要其他的人嗎?當然需要!但是主一定要先在這十二個人身上作更深的工作,然後他們自然的能影響其他的信徒。
主的工作不受需要支配
馬太福音第五章開頭說:“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哪些人呢?看前文就很清楚,因為主耶穌走遍了加利利,在各會堂裏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祂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那裏的人就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樣病的、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了來,耶穌就治好了他們。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猶太、約但河外,來跟從祂。按當時的地圖看,加利利就在加利利海旁邊,它的東北面就是低加波利,而耶路撒冷、猶太在南邊,約但河外就是比利亞。你看見包括當時的全國,有數不清的人都來跟隨祂。請你想想看,那個需要有多大!許多人從老遠地方,長途跋涉而來,每一個都帶著急切的需要,巴望主供給他們。現在我們的主怎麼幫助他們?聖經說:“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主耶穌不是沒有看見他們。如果我們是主的參謀,一定會建議主說:“主阿!你看,需要這麼大!快供應他們,醫治這些病人吧!”但是聖經不是這樣說。而是說:“耶穌看見這許多人,就上了山。”祂看到許多人有需要,反而上山了;祂反而退到山上去。那麼,我們的主見死不救嗎?你能說,主阿,這麼大的需要,你都不顧嗎?這裏給我們看見,主不是受需要的支配。
你知道為主作工的人,最大難處是什麼嗎?就是受需要來支配。真正事奉神的人乃是受神旨意的支配。主作了一件事是我們不明白的。我們覺得現在有成千成萬的人湧到主跟前,等候祂的幫助,這豈不就是主設立十二使徒的目的嗎?為著應付這麼多人的需要,主應打發他們去。但是他們不能去;他們如果現在去的話,必沒有辦法應付那個需要。這十二使徒必須與主同住,受主特別的訓練,受主特別的雕刻。因為主要給他們特別的工作,那是他們不能作的;那是驚天動地的工作,是要把整個羅馬帝國翻過來的工作。日後他們必須來作,所以,現在看見有這麼大的需要,祂反而不顧而退去了。你也許疑惑說主為什麼這樣作呢?原來我們的主正是為著要走向群眾,而必須離開群眾。你看祂上了山,既已坐下,是誰來到祂的面前呢?是門徒;只有十二個門徒到祂的跟前來。主拋下幾千幾萬個群眾的需要於不顧,而讓這十二個門徒來到了祂的腳前。現在我們的主要用一年四個月的時間,來雕刻他們,特別的訓練他們。先讓他們暫時離開“群眾”,最後要為著福音回到群眾。
現在他們的功課不同於以往的了,第一個階段充滿了恩典,第二個階段充滿了興奮和感覺。那些感覺和經驗都是真的,都很寶貴,但是只憑感覺生活的人,他可以爬得很高,不久可能跌的很低。感覺好,很興奮的時候,什麼都擺上了,但是等他跌到穀底,精疲力盡的時候,甚至開始懷疑他們的信仰。所以跟隨主的道路乃是信心的道路。信心的道路是憑信,不是憑著眼見。我們所有看得見的,感覺得到的,都是眼見的道路。但是我們一定要經過這一段,否則不能長大。你不經過第二個階段,就沒有辦法達到第三個階段。
脫離感覺的生活——少年馬可的經歷
如果我們真的被主打發到遠的地方去,到一個非常落後的地方,你吃的用的,往來交通都不方便,你耐得住嗎?你看那位少年人馬可,他親見主的最後晚餐,他可能躲在某一個角落裏,聽見主耶穌和十二個門徒的行動和談話,他大受感動,又看見客西馬尼園內的情景,那時,他必心想,即使死,我也願跟隨這位主。但是等到了有人要下手捉拿他的時候,聖經告訴我們,他就丟下了外衣(天尚未寒,夜間只需蓋一毯子或披著外出),赤身逃走了。他憑一時血氣之勇,就跟隨了主,但危險時就落荒而逃了。馬可不但有這一前科,他曾跟從保羅出外傳道,覺得能跟從這位屬靈大漢真好;沒想到當時的小亞細亞一帶瘴氣很重,非常艱苦,馬可根本沒有準備好為主受苦,他原以為此去服事主實在榮耀,沒想到會要他的命,他又開小差,回到他舒服的窩耶路撒冷。後來保羅與巴拿巴還因他起了爭執,甚至彼此分開了。這事記在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裏,不必贅述。然而巴拿巴把馬可帶在手裏,不斷訓練,使他從第二階段進入第三階段。從此,他不再憑感覺,也不憑眼見。最後他又回到保羅的腳前,而且可以來到最危難的地方。(提後4*11當時保羅囚在羅馬黑獄裏,即將殉道)所以當初,我們的主不是背離群眾,不顧他們的需要。祂乃是要成全那十二門徒,與他們同住,訓練他們,讓他們得到足夠的裝備,而後回到群眾去作更大的事(約12*12)
進入信心的事奉
當這十二個人完全被主得著,經過主精心雕琢然後接著這十二個人就變成一百二十個人,從一百二十個人變成八千一百二十個人。不久後,在耶路撒冷一地,就有數萬人。仇敵雖然藉著羅馬政權,興起三百年的大逼迫,結果發現在羅馬帝國的版圖裏面,每兩個公民就有一個基督徒。請問這福音是怎麼傳的?是不是那時出現許多位葛裏翰、宋尚節等等大有福音恩賜的人物?不是!今天在世上有好幾個大的地區,許多信主的人好像從地裏鎮上來一樣,那裏並沒有什麼大佈道家。所以我們的主看得非常清楚,祂必須先得著一班人,與祂同住,受祂嚴格的訓練,然後出去與祂同工。否則我們是不能承接大事的。
我們的主要拯救整個世界,這二十世紀來所有的靈魂,都在主的心裏,但祂乃是先在這十二個人身上工作。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天天希望人多,多沒有用。我們的主可以講一篇道,千千萬萬人都將受感動來跟隨祂,但祂不這樣作,祂知道跟隨主是需要時間的,跟隨主需要十字架的工作,因為生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長大的。只有一條道路,就是主耶穌帶領門徒們所走的第三個階段。經過這個階,這些門徒們才懂得與主同住,也能與主同去。
當他們學習的時候,不是沒有軟弱,不是沒有失敗;十字架在他們身上作很深很深的工作,以致每一個人都有一段慘痛的經歷,都學了慘痛的功課;但是感謝主!雖然他們曾被打倒了,卻沒有死亡,雖然幾乎喪志,似乎已經絕望,卻學會了不再依靠自己,從而發現有一個能力,是死而復活的能力,使他們超越了這一切的為難。到最後,除了約翰之外,他們都為主殉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能以面對強大的迫害,正是證明他們有過受紮實的訓練。
主曾說:“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20*16)什麼叫做選上呢?選上就是在主所呼召的人裏主要得著一班人,先在他們身上工作;然後讓他們去影響其他的人,叫全體都蒙恩。這是什麼原則?這就是得勝者的原則。得勝者不是自我標榜的,也不是籍著一群人來高舉的,如果有一班人自許是得勝者,他們就是最失敗的人。得勝者都是要去影響所有神的兒女,所以十二個人應該要得著一百二十個人。當初神為什麼沒有揀選一百二十個人呢?祂乃是先用十二個人去得著一百二十個人,用一百二十個人去得著八千一百二十個人。沒有人是這樣工作的,只有我們主這樣作,所以,他們所受的訓練一定是最嚴格的訓練。
臺灣東北部有一條蘇花公路。去過的人都知道走那條路非常驚險。有一次陪弟兄乘小轎車去走一趟。沿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太平洋。同行的弟兄在講臺上很勇敢,但在那段路上,我們不自禁地都把頭偏向山壁這邊,好象深怕掉落千丈下的太平洋。這裏真是舉世少有的景觀,來台的觀光客都盼望來此走一趟,卻又需要很大的膽量。在幾十年前,蘇花公路還沒有今日一般被拓寬,走一趟真是險向叢生。那時公路單位選擇司機的時候,條件相當嚴格。他們的薪水也許高一點,但生活卻須受到相當的約束,在開車的前一天,像被軟禁一樣,讓你吃得好、睡得好,就是不讓你喝酒。主的十二門徒就如那些司機,也許其他司機都可以喝醉酒,白天晚上作什麼都可以,但是他們不行阿!因為他們要行走蘇花公路,關係到許多人的性命,所以必須受特別的訓練和限制。當然主沒有忘記了其他的門徒,更沒有忘記了那許多嗷嗷待哺的群眾。主的心仍然掛在他們心上;但祂是有步驟、有時間表的,主先要得著這十二個人,讓這十二個人去得著一百二十個人,一百二十個人得著八千一百二十個人,八千一百二十個人把全世界福音化了。今天我們說要在二千年把臺灣福音化了。這是目標,但在此之前,神的兒女必須先被裝備。經過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的嚴格訓練,然後纔能讓主更多的使用我們;否則我們所講的都是空的,都是作夢,永不能實現的幻夢。
如把第一個階和第二個階段比較一下,會發現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大部份的神跡奇事收走了。在開始時還有,但是到彼得承認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以後便是一個大轉彎,以後就越來越少了。如果要看熱鬧的話,第三個階段裏沒有多少好看。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彼得的承認是偉大的承認,因為那是代表全教會宣告說,耶穌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這是主訓練門徒們的轉捩點。在此之前,他們在感覺裏面過生活,但是他們經過這一關,就是進入完滿的信心生活。
更高的啟示——從彼得的承認開始
聖經告訴我們,自從彼得的承認以後,我們的主就指示門徒祂要上十字架。從前雖然也提到十字架,就如祂曾說你們拆毀聖殿,我三天要建造起來;但含意都是隱約的。真正的開宗明義,明明白白的說到十字架的,則是從彼得偉大的承認開始。每一個基督徒都要過這一關。我們都需真的看見祂是永生神的兒子,之後,才把十字架告訴你,對你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凡要救自己魂的,要失喪自己的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性命,有什麼益處呢?現在距主上十字架時間還剩六個月。在門徒們進入第三個階最的八個月之後,他們被帶到啟示的最高宰。基督徒跟隨主的路如走得穩當,神一定把兩個大啟示給我們:一個讓我們看見什麼是教會,一個是給我們看見十字架;都是從彼得的那承認開始。四福音中只有兩次講教會,都是主在第三個階段裏講的。變化山之前是彼得的承認,之後主啟示十字架,中間只隔一個禮拜。
認識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需要啟示,認識十字架也需要啟示,沒有啟示的人不認識基督,也不認識基督的十字架,當然也不認識什麼是教會。所以我們的主要一步一步地帶領。到了最後的六個月,門徒才被帶到該撒利亞腓力比境內的約但河上游,而得到啟示。
十字架的刻痕
十字架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我們魂的生命;它把許多同在的感覺收走,叫我們憑信心,不憑眼見。因為十字架在我們身上作工的時候是割的很深的。人都重感情,很容易被情感擄去。我們很容易從情感的角度看一件事情,不知不覺就犧牲了主的利益,不知不覺就把一些屬靈的原則犧牲了。所以十字架為我們動手術的時候,總是在感情上劃了一道很深很深的刀。我們要有愛,但在愛裏面沒有蜜。經過這一階段的對付,門徒們慢慢的都成熟了,主就把他們帶到高峰,在約但河的上游該撒利亞腓力比的境內,讓他們看見了基督,又把教會和十字架的啟示給他們。這就是我們的道路。所以我們不要把太深的功課先期的指示給幼嫩的信徒。在他們初期跟隨主的時候,應該多讓他們學一些基本的功課,就像第一段的那些要項,第二段的完全徹底的奉獻;等到進入第三個階段,對於十字架就不是先期的知識,而是經歷了。許多人講十字架講得很響亮,卻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十字架,有一天被碰一下,就立即光火了。
在第三階段之前傳天國的福音,但不講天國的道理。然而主耶穌一生的教訓,最中心的就是國度。在新約聖經裏面,“國度”這個辭共提了一百六十四次,其中四分之三是出於主的金口。那一次主看到那麼多人要來跟隨祂,祂就到山上坐下,十二個門徒來到祂面前,祂就開口教訓他們。這是在祂揀選十二個門徒之後不多久的事。那山上的教訓,就好像開學典禮一樣;在基督學校裏最中心的課程,現在開始了。
天國的實際
山上教訓的中心是國度。不錯!萬千群眾需要福音,需要供應,但祂更有一個目的,要在地上建立祂的國度。因此祂要我們這樣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願禰的國降臨,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地上。主耶穌為什麼醫治那些病人呢?因為祂要作他們的救主,但在作他們的救主之前,先作他們的朋友。祂作朋友的目的是要作他們的救主,所以我們不能光是幫助人而沒有把救主給他們。我們關懷這個社會,但是關懷的目的乃是要讓人能遇見救主。關懷社會是過程,而非目的;目的是給人看見,全世界的人都臥在那惡者手下,人們所有的困苦,都因受了惡者的擺佈。
一個人縱可以富甲天下,居住皇官,但仍須受罪的轄制,作了奴隸。所以主給我們看見,要釋放他們,把他們從黑暗的國度遷到愛子的國度裏。你可以辦醫院,作慈善事業,請記得作罪人朋友的目的,是要讓他們遇見罪人的救主。如果只作罪人的朋友,而不讓他遇見救主,那就不是罪人的朋友。
什麼叫作天國?主所說的天國是指著國度的實際來說的。祂說:“你們的義,若不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斷不能進天國。”“靈裏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他們的。”“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這些門徒是最貧窮的,但是主說天國是他們的。你要找天國的實際,到這些門徒身上找;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這些門徒有什麼不同呢?非常的不同!因為他們的義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是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他們的公平是假公平。因為人性的殘忍和血氣的難以控制,沒有辦法照舊約律法的要求作得恰到好處。但這些門徒們的義超過了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為仇敵禱告,當人打他的右臉,他將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要拿他的裏衣,連外衣也讓他拿去;有人強迫他走一裏路,他就陪同走二裏路。今天人要作主的門徒,來到基督的學校,結果必有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這就是天國的實際。
從前在福建有一個潑婦,誰也不敢惹她。後來她信主了,脾氣大大改變了。有一天街上的一個青年人要試試她,趁她走過,便用一個蕃薯丟她。沒想到她沒有生氣,只撿起蕃薯走了。這婦人帶著蕃薯回家,種在後院裏,一年後,收成了,挑著兩擔蕃薯,到那丟她的青年人家裏,送給他。你看!這就是門徒的義。這就是人打你右臉,把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那個愛是像天父一樣的完全。我們不是因為聖潔完全而進天國,也不可能是無罪的完全;但是在門徒身上有一個完全是像天父一樣的。天父的完全是讓太陽照好人也照歹人;下雨給好人也給歹人。那個愛叫做完全的愛。如果我們只愛可愛的,那就是不完全的愛;什麼時候你愛完全了,就能愛那些不可愛的,就能為仇敵禱告。
馬太福音第五、六、七章講到天國的實際,在前面兩階段,主從來沒有提起這些事。國度的福音乃是主不只拯救我們,叫我們不再作罪人,更是把我們救到祂的國裏,要把我們救到祂的完全底下。這樣,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並且無論我們在什麼地方,人都看見神的寶座,因為我們把神的寶座帶到地上來,讓人能看見我們的主。
通常我們所領受的福音是何等的有限,只想到人靈魂的需要,沒有想到神的需要;沒有想到宇宙的整個版圖大部份都淪陷了。你看在臺灣有那麼多人拜偶像,只有百分之一是信主的,若再追問這百分之一中,有幾個是得救的?恐怕是更少了。統計的數字不能作為準則,內政部公佈的資料也不切實際。下次你碰到一個人自稱是基督徒,你要問他得救了沒有?你若有機會走遍臺灣,你會碰到許多基督徒對救恩的事茫然無所知。所以實在說起來,在臺灣真正蒙恩得救的人為數一定不及百分之一。你看!神的國度有多大?今天天國的實際在教會裏,在教會裏才看見神的寶座。這就是馬太福音一開始所為我們講的。直到第二十四章、二十五章,祂給我們看見國度將來的實現,到那日國度要顯在地上。今天則是隱藏的,全世界沒有幾個人知道主在教會中作王,祂的寶座設立在我們中間。但是那一天,主的腳踩在橄欖山的時候,地上的國就要成為我主和我主基督的國。
主的國度從少數人開始
我們的主來到地上是要建立祂的國度。誰是國度的子民呢?最早最早只有十二個門徒,從十二個門徒變成一百二十個,從一百二十個變成八千一百二十個。現在,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就好像天國的傘兵部隊,他們都是從天上來的,降落在耶路撒冷,那裏的教會就是他們所建的橋頭堡,是他們的據點。福音要傳遍天下,神的國權要遍及全地;這是神的目的。──
陳希曾《基督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