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來的靈歷
經歷原是個人的事:自己沒有經歷過的,斷不得稱為經歷。聖經的教訓,以及屬靈的大道,若非親自經歷過,則教訓仍為教訓,道理仍為道理,與我們毫無關係。經歷乃是生命的事,並非一種理想。腦想會與人以許多美好的情形,然而,惟獨經歷才會與人以實驗的人生。
有一件最可惜的事,就是:現今的信徒,腦想的生命,比經歷的生命更為發達。在基督徒屬靈的實現上,我們所思想的不是我們的,我們所經歷的才是我們的。但是,有一等的基督徒,他們自己在主裏面沒有甚麼深的經歷;他們也不會有甚麼奇異的理想,他們不會有理想上的人生觀;他們卻富於模倣性。他們並非無心要得屬靈的道;反之,他們對於屬靈的道乃是滿有趣味,非常注意的;他們的心很羨慕人們在主裏面的經歷;他們自己雖然與主沒有甚麼交通,他們卻稱許他人與主的交通;他們自己雖然對主沒有火熱的愛心,無那一種親密的情緒,然而,他們卻喜愛別人愛主的表示和話語;他們自己對主雖然沒有的確的信心,以致在主裏面有不住的祈禱,和得無數神答應禱告的神蹟奇事,然而,他們卻滿心稱羨這樣的屬靈經歷。正因其有如此傾向的心,就致生出許多的虛偽。這一等人當他們未信主,未重生之前,必定是很外露外顯的、很好名的、富於情感的、貪得虛空的榮耀的。這等人到了重生得救之後,很想在他們靈性的程途上急進,好叫他們得靈界偉人的大名大榮。我們不能說,他們的完全存心乃是為要得虛空的名譽和榮耀,他們在真實追求靈性上,實在並不後人;不過在他們心中隱密的地方(有的多些,有的少些),暗存有自榮的意念而已。這一種存心,促進他們的追求心和力不少;但是,他們很少有能如願以償的。
靈性的程途,乃是遞步以進的,一如世人的行程然。不過,忠心事主的人,沒有走入錯途,沒有退後,沒有執拗,完全順服,他們要在很短的期間走過很長的路程。急進的人們,要用自己的力量和方法,來求兼程而進;豈知在靈性的行程中,並沒有捷徑呢!實在說起來,這一等信徒是比其他表面上更為遲緩的信徒,更難於進步。遲緩的信徒在表面上所未得的,急進的信徒在表面上所已得的;他們倆實在都未曾得。遲鈍的信徒因為看見自己的罪性鼓動,以及自己一身的種種失敗,一再如是之後,就要灰心喪志,以為他這樣的人不配得靈命的成熟,像他這樣的人不能得勝。這固然不能無錯,然而,神尚易對待他,而使之進前。惟有那些急切的,是最難於應付。他們受肉身的糾擾,並不比遲鈍者少,在許多的時候,卻是更多的。他們失敗了,常是失敗;然而他們的天性很難叫他們在人的面前,承認他們的錯誤、跌倒。他們負圖虛榮的心是極熾的,然而,他們的日常失敗,他們很難自逞。當他們失敗時,他們為他們在人前所失榮光的憂傷,過於他們為他們所犯的罪過,憂傷更甚。雖然他們的「外表」不承認他們自己是這樣貪圖虛名的,然而,他們的「內心」對於虛名,實在是念念不忘的。因為他們好虛榮,所以,他們就務外;因為他們務外,所以,他們就流於虛偽。
他們的肉身罪性時常反叛,叫他們不時跌倒。但是,這並不會叫他們謙卑(除有一二被人知道的)。他們自己既無真實的靈歷,因為他們存心不純正之故,他們就假借別人的靈歷,以為已有。他們就默識別人屬靈的講章,在恰好時,就發揮一二語,以期博得議論風生,靈識高深的美名;豈知其所說的,並不似能由生活態度如他者而出!不大合式!他學習別人對主親密所說的話語,而竊為己有;豈知他說此話時的心靈和外表,都不像是說這樣的話的。他們也廣集達觀的聖徒,對於世界以及一切事物的估價語,當時機至時,一一運用出來;豈知其心正在裏面控告其虛偽呢!他們常聽別人有許多祈禱蒙神答應的經歷,他們就也從他們自己的經歷裏,強湊成這條,以便受人稱羨;豈知他們的內心尚正疑惑神到底會不會答應人的禱告咧!他們聽見人家在苦難中會讚美神,感謝神,也們就也倣效,在苦難中用聲音來讚美神;豈知他們有讚美的口,而無讚美的心,在神是不蒙悅納的。更常的就是他們聽見別人禱告時,所運用的屬靈話語,所表明心裏愛慕主的意念,和所說出心裏火焚救人的熱忱,他們就一一轉輸來用;然其失敗,就是當他們用這樣的話語禱告時,他們的心(除有時有一些的情感作用外)並不會生出感應,他們並無心願。
有的時候,我們聽見人講論靈命的深道,因為講道者發揮得透徹,我們就在心思裏很明白他所說的;就是在此我們有一個大危險,我們以為我們所明白的,就是我們的了。豈知在必要的時候,我們或者竟不忠心,沒有按講者所說的,而與主同工!我們所未經歷的,並不是我們的。我們所明白的尚是別人的,我們自己尚無!
借來的靈歷引導我們自驕自傲,以為我們已臻無上上境了。我們貪求虛假的榮耀,這虛假的榮耀,不過使我們靈性墮落而已。借來的靈歷,不能使我們靈性進步,反足作我們靈性進步的絕對阻擋。驕傲與虛榮,原足以致信徒的命傷,自招傷損,豈非最不上算的麼?他日基督審判臺前,就要把所有的「借來物」表明出來。沒有一件虛假的事,能在審判臺前遮掩得過。願我們作受教的人,更謙卑,不要以為「我已知」了,乃是忠心在主的面前,自問:我到底已經達到這一步了麼?――
倪柝聲《碎餅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