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經的方法──讀聖經的計劃
聖經是一部十分偉大的書,包括六十六卷,作者約有三十九人或四十人之多,內容非常豐富。我們讀這部書,必須有計劃。如果毫無計劃地來讀它,就不能有好的收穫。現在我們從各方面找出了二十八種讀聖經的計劃。這些計劃,我們若有時間,可以一一實行。比較年老的弟兄,也可以挑選幾個方法來讀。
【主要的人】舊約聖經裏有許多主要的人,像亞當、亞伯、挪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約書亞、大、所羅門等。我們要把這些人的歷史仔細讀過,不只在舊約中找他們的歷史,也要到新約中去找他們的歷史。
例如亞當,普通的印象,總以為亞當的歷史是在創世記二章、三章裏,但是仔細閱讀聖經之後,就看見羅馬書和哥林多前書也說到亞當的事,並且是相當緊要的。再讀下去,像以弗所書五章,也說到亞當。讀亞當的歷史,要看他如何在神的計劃中:看他如何受造;看他在受造之後那一種渾噩的情形,無罪的情形;看他和夏娃的關係;看他犯罪以後,神如何審判,如何應許;看他如何被趕出伊甸園外;看他在伊甸園之外的生活如何;再聯繫到末後的亞當是如何。我們花三四個月的工夫,好好地讀它,就能開始明白聖經中好些基本的問題。
讀完亞當的歷史之後,可以讀亞伯的歷史。不要光看他在創世記的歷史,也要看希伯來書十一章怎樣說到他的事,要把全部聖經中和亞伯有關係的地方都看過,看神在這個人身上對我們說的基本的話在那裏。到底神悅納亞伯,不悅納該隱,原因在那裏?許多人以為亞伯的祭所以能蒙神悅納,不過因為裏面有血而已。但這是過分地偏於新約了,反而顯不出亞伯獻祭蒙神悅納的根本原因。原來人在伊甸園裏的工作是修理看守。後來人犯了罪,人藉耕種餬口是可以的,但是,人把餬口的東西拿來奉獻給神,就不可以,因為人已經有罪。該隱卻把地裏的出產獻給神,好像忘記了人已經犯了罪,所以他獻的祭不蒙悅納。一個孩子闖了大禍,卻若無其事,他的父母就不能悅納他。神是最不喜歡人犯了罪而若無其事,好像沒有感覺一樣。該隱的錯就是犯了罪仍舊若無其事,而亞伯的態度是承認人犯了罪這個事實的存在。那個時候,牧羊不是為得糧食餬口(洪水以後才有肉食,創九3),牧羊的目的,就是為獻祭,要把羊殺了,用牠的皮作衣服(創三)。神對於人有一個要求,就是要人承認自己是罪人。亞伯就照這一個要求來到神面前,所以神悅納他。
再下去看挪亞的歷史,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歷史。
【女人】在聖經裏,女人有專一的一條線,所以可以把女人單獨地歸作一類來讀。從夏娃讀起,看她如何受造,如何說話,如何單獨行動,如何墮落受刑罰;再看神如何給她應許,她如何能作眾生之母。然後可以讀撒拉,讀利百加,讀他瑪、路得、喇合、哈拿、亞比該、書拉密女等。一直下去,到啟示錄十二章那個懷孕的女人,十七章的那個大淫婦,十九章的羔羊的新婦等。我們可以相當清楚地看見一條線,就是聖經裏面所有的女人,不管正面或反面,都是預表那一個女人──教會──的各方面。
【預表】要讀舊約的預表,就得先有新約的根基。新約裏有基督,有救贖,有教會,有聖靈,這是四件屬靈的大事。舊約裏主要的預表,就不外乎這四件。或者是預表基督,或者是預表救贖,或者是預表教會,或者是預表聖靈。舊約時代的人是先看見照相,後來認識本人;新約時代的人是先認識本人,然後去看照相。我們在實際上看見了基督、救贖、教會和聖靈,所以讀舊約的預表就比較容易。
像創世記一章,以重造預表新造二章以夏娃預表無罪的教會。我們想到自己就想到罪,因為罪和我們有了根深蒂固的關係;可是神給我們看見基督和教會的關係是在罪之外,因為基督和教會的關係從創世記二章起,不是從創世記三章起。亞當和夏娃的關係,是從創世記二章起;所以亞當和夏娃的關係是在罪之外,就像基督和教會一樣,是在罪之外。我們千萬不要想到教會的時候就想到罪。從神的眼光來看,教會好像沒有罪一樣。主耶穌替罪人死是為贖罪,但主耶穌為教會死不是為罪,乃是為生命。到創世記三章,有無花果樹的葉子,有羔羊的皮。到四章,有祭。往下讀到以撒,就問以撒預表誰?是不是預表教會?是不是預表聖靈?是不是預表救贖?是不是預表主耶穌?看新約,更像是預表主耶穌。從以撒來看,他不是憑亞伯拉罕生的,也不是憑撒拉生的,乃是憑應許生的,所以以撒有一點像主耶穌。從撒拉來看,以撒是他父親的獨生子,這也有一點像主耶穌。從亞伯拉罕來看,以撒所有的一切都是從父親承受的,以撒都是享受,這的的確確有一點像主耶穌。神差遣聖靈到地上來,建立了教會,配給基督,將來作「羔羊的妻」;以撒的父親打發僕人到他本地本族去找出一個女子,就是利百加,作以撒的妻子,這也有一點像。把兩方面一件一件地對照,就能夠找出許多預表的憑據來。我們讀加拉太書,看見以撒又預表屬靈的基督徒。在教會裏,有一個以實瑪利伐表肉體的行為,有一個以撒代表聖靈的行為。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從夏甲生的,是亞伯拉罕憑肉體生的,所以代表人自己的行為。以撒是亞伯拉罕自己不能生的時候生的,是憑神的應許生的,所以代表聖靈的行為。諸如此類,一章一章地看下去,就看見各種各樣的預表。聖經各卷中預表最多的是創世記,可以說創世記是全部聖經的秧田。
像出埃及預表從世界裏得救;逾越節預表擘餅;過紅海預表受浸;路上的埋怨和曠野的飄流都預表許多神的兒女在地上的情形;活水預表聖靈。
像會幕預表我們的主耶穌在地上的情形。會幕的事也預表我們在世上的路程。會幕沒有地板,它是搭在沙漠上的。要到了新耶路撒冷,才有精金的街道。所以,當我們在這世界經過的時候,與主的交通是榮耀的,而神要我們進入的是迦南地,不要我們停在沙漠上。
再往下去看民數記,就看見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經過四十二個站,然後進入迦南地。在這裏,每一個站都有它的意思。讀那些地名就看見人飄流的情形如何,人怎樣才能進迦南。
還有像利未記中的祭、節期和潔淨的條例等,都是清楚的預表,我們要好好地讀。
再下去讀到約書亞記,這是一本預表非常深的書。不是說約書亞記裏所有的預表都很深,是說約書亞有許多很深的東西。要明白以色列人怎樣進迦南,進迦南的爭戰到底如何,就必須先斷定到底迦南是預表甚麼。有人認為迦南預表天堂。但是,如果迦南是預表天堂的話,難道天堂裏也有打仗嗎?我們仔細地讀,就看見迦南不能預表天堂。迦南是預表我們今天屬天的地位,迦南就等於以弗所書所說的天上。我們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而同時我們是與在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所以讀預表的人,不要光讀約書亞記,也必須讀以弗所書。另外一方面,約書亞記不只要和以弗所書一同讀,還得和希伯來書一同讀。因為約書亞記的進迦南有兩個預表:一面預表屬靈的爭戰,這要聯到以弗所書;一面預表安息,這要聯到希伯來書。那一個安息,很明顯地是指國度說的。所以迦南不是預表天堂,乃是預表國度的安息。不是一切在羔羊血底下的人都進迦南,不是吃過逾越節羔羊的肉的人都進迦南,只有兩個人進了迦南,其餘的都倒斃在曠野裏了。蒙召的多,選上的少,所以迦南地是預表國度。進迦南的預表給我們看見誰能在國度裏掌權。若把這個基本的問題一解決,就能看見約書亞記裏面甚麼部分是預表我們基督徒今天所得的屬靈的地位,甚麼部分是預表我們基督徒將來要得的獎賞。
士師記裏面那麼多不法的事,預表人隨自己的意思作事,發生許多紛亂的情形。
在撒母耳記裏面,我們看到人在那裏掌權,神將權柄給人。在合乎「神」心意的人沒有來之先,有合乎「人」心意的人出來。大是合乎神心意的人。大沒有出來之先,有合乎人心意的人出來就是掃羅。相當清楚,掃羅預表敵基督掌權。我們又看到,神自己所揀選的君王如何戰爭,如何享受平安。有大的戰爭,有所羅門的榮耀。有災難中的掃羅,有災難後的大,有千年國度的所羅門。這些都是很清楚的預表。
還有所羅門建造聖殿,預表基督建立教會。聖殿在耶路撒冷,預表教會在主的名下聚會敬拜,因為神的名字乃是放在耶路撒冷,只有耶路撒冷一個地方是神所承認、所揀選來立祂自己的名字的(王上十四21)。當耶羅波安起來的時候,他在伯特利和但設立了邱壇作敬拜神的地方,這是神所定罪的。神喜悅人只在祂自己名字所在的地方敬拜,不在別處敬拜。在復興的時候,就有王起來把邱壇除掉,但也有王並沒有把邱壇除掉,這預表教會歷次復興的情形。後來聖殿被毀,預表教會荒涼。此後尼希米、撒迦利亞、所羅巴伯等回來重建聖殿,雖然重建的沒有當初那麼榮耀,但已開始恢復站在當初的地位上。這是預表教會的恢復。這一個恢復要到主再來才能完全,並且那時教會要成為榮耀的教會。
【預言】全部聖經約有三分之一是預言。我們可以把全部聖經的預言分作兩大類,就是主耶穌的第一次來,和主耶穌的第二次來。主耶穌的第一次來,在五經裏、在詩篇裏、在先知書裏都有。主耶穌已經來過了,好像讀關於主耶穌第一次來的預言沒有特別的味道。但是,如果要讀預言,還得注意主耶穌第一次的來。要把新約和舊約一切關於主耶穌第一次來的預言,一一找出,並且寫下來。這有甚麼用呢?這能教我們找出預言應驗的原則是如何。主第一次來的預言的應驗是怎樣的,那麼主第二次來的預言的應驗也必定是怎樣的。
聖經對於每一件東西的解釋,都有一定的律。凡是應當「靈然解」的地方,聖經的本文就指明出來。例如:啟示錄一章說主耶穌右手中的「七星」,是七個教會的使者,這不是按字面解,聖經本文就告訴我們了。主行走在七個金燈臺中間的「燈臺」,是指教會說的,這也是聖經本文告訴我們的。預表,都應當「靈然解」。像:亞當不是指亞當,是指基督;夏娃不是指夏娃,是指教會。可是預言的解釋,卻有兩個基本的原則:一個是以屬靈的意思來解釋預言,所以應驗是意義的應驗;還有一個是按字面來解釋預言,所以應驗是字面的應驗。像馬太福音二章十七、十八節說,「這就應驗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在拉瑪聽見號咷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這是意義上的應驗。像使徒行傳二章十六節說,「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意即今天這種情形就像約珥所說的那麼一回事,這也是意義上的應驗。至於主耶穌第一次的來,很多是按預言的字面應驗的,童貞女就是童貞女,埃及就是埃及,沒有一根骨頭折斷就是沒有一根骨頭折斷,這都是按字面應驗的。既然主第一次的來很多是按字面應驗的,那麼主第二次的來也就多數是按字面應驗的。
還有,預言有關於猶太人的預言,有關於外邦人的預言,有關於教會的預言,三者是不同的。關於猶太人的預言,摩西和巴蘭提得最多,當然在先知書裏也有。關於外邦人的預言要特別注意但以理書。主耶穌在地上所提起的,像馬太福音二十四章,也要注意。像啟示錄八至十一章、十三章、十五章、十六章、十八章,都是關於外邦人的預言。關於教會的,有馬太福音十三章,啟示錄二章、三章、十二章、十四章、十五章,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我們要把預言中關乎教會的,關乎外邦人的,關乎猶太人的,分別清楚。
關乎猶太人的預言,可以說有兩個大幹:一個是關乎主的日子的,一個是關乎國度的地上的祝福。
關乎外邦人的預言,我們要注意從猶太人亡國之後,在外邦人的日子裏所有神的預言,像但以理書二章、四章、七章、九章的七十個七,一直到啟示錄,都是關乎外邦人的預言。簡單地說,第一,從猶太人亡國到末期,特別是但以理書第二章整個大像的歷史;第二,就是末期的十角──十個王──怎樣,那另長的一個小角──一個王──怎樣,敵基督怎樣;第三,外邦人如何在千禧年裏面得一悁。關乎教會的預言:一、教會兩千年的歷史;二、被提;三、審判臺前;四、國度;五、永世。
【時代】神對付人是因時代而異的。每一個時代,神都有祂不同的方法。在這一個時代,神這樣對付人;在那一個時代,神那樣對付人。在這一個時代,人得救的方法是這樣;在那一個時代,人得救的方法是那樣。在這一個時代,神對於人行為的要求是這樣;在那一個時代,神對於人行為的要求是那樣。如果我們對時代分不清楚,就會感覺聖經中有的話是亂的;可是把時代一分清楚,就不感覺亂了。
關乎時代的劃分,有些解經家把它分作七個時代;但是按聖經本身的分法,很自然地分作四個時代。第一是列祖時代。從甚麼時候起頭呢?從亞當起頭,因為羅馬書五章十四節說得很清楚──「從亞當到摩西」。雖然裏面有許多小轉彎,但不是大問題,總是「從亞當到摩西」。這是第一個時代。第二是律法時代,是從摩西到基督。到基督的甚麼時候為止呢!主耶穌說,律法和先知到約翰為止(太十一13;路十六16)。主說到約翰為止,就是到約翰為止。第三是恩典時代,是從基督的第一次來到基督的第二次來(徒十五14-18)。雖然主仍注意猶太人,但是注意的中心已轉向外邦人,因為恩典時代已經起頭了。第四是國度時代,是從基督的第二次來一直到國度的末了(啟廿)。
我們要注意:在每一時代裏,人起初的地位是如何,人有甚麼責任,後來人怎樣失敗,神怎樣對付人。這些都得一一仔細地讀過。這樣,對於許多似乎矛盾難解的地方,就能夠迎刃而解了。
【題目】聖經裏有許多題目,如:(一)創造,(二)人,(三)天使,(四)罪,(五)撒但的國度,(六)救恩,(七)悔改,(八)基督的身位,(九)基督的工作,(十)基督的一生,(十一)聖靈,(十二)重生,(十三)永生,(十四)永遠的穩妥,(十五)成聖,(十六)稱義,(十七)揀選,(十八)赦免,(十九)義,(二十)釋放,(廿一)律法,(廿二)默示,(廿三)啟示,(廿四)基督的身體,(廿五)話語的執事,(廿六)神的權柄,(廿七)主的再來,(廿八)審判,(廿九)國度,(三十)永世,等等。起初的時候,一年可以讀一個題目,以後一年可以讀兩個題目,再後一年可以讀四個題目。
例如基督的身位,這一個題目很大,怎樣讀它呢?可以這樣分一下:(一)祂是神。這一位神,有祂「道」的一面,也有祂作「神子」的一面。(二)祂作人。祂如何成為耶穌,如何發表祂作人的地方。)(三)祂是神,也是人。祂在船尾睡覺,表明祂是人;祂起來平靜風浪,表明祂是神。祂赴婚姻的筵席,表明祂是人;祂變酒,表明祂是神。祂向撒瑪利亞的女人要水喝,表明祂是人;祂向她解釋活水,表明祂是神。(四)祂的歷史,就是祂在地上的生活。(五)祂今天的地位,升天之後的地位。(六)祂將來的地位,再來時的榮耀的地位。
又如基督的工作,我們也把它分一下:(一)身位與工作的關係,(二)主的代替,(三)滿足神的贖罪,(四)使人與神和好,(五)祂的接納、收留人,(六)祭司的職分,(七)中保的工作。
基督的一生這個題目可以分作:(一)降生,(二)死,(三)復活,(四)升天,(五)再來。說到祂的降生,必須看甚麼叫作降生。以降生的結晶來看,降生就是一切抽象的、屬乎神的,都變作具體的、屬乎人的。比方,我們說神的忍耐,甚麼叫作神的忍耐?我們不只不知道,並且不能知道。但是,主耶穌降生了,不只是道成肉身,並且是忍耐成肉身,那個抽象的忍耐,看不見的忍耐,現在變作具體的忍耐了。道成肉身的原則,就是給我們看見愛成肉身、聖潔成肉身、喜樂成肉身、順服成肉身……換句話說,本來一切屬乎神的德性,都是不可捉摸的,現在都變作可以捉摸的了。神變作人,抽象的變作具體的了。神所要的標準的人,就是這位耶穌。我們夠不上神的標準,所以我們不能親近神。這個幔子掛在那裏,幔子越好看,我們越不能進去。但是,感謝神,在這裏有死。死的意義是甚麼?一方面固然有救贖,另一方面是結束一切出於舊造的。死乃是舊造的結局,基督的死乃是萬有的結局。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這是死。還有復活,乃是新的起頭,是神的創造,是新的生命,不能被死亡拘禁。死沒有法子把生命留在裏面不讓祂活過來。死沒有那個能力。復活就是經過了死,經過了試煉,證明祂的能力。還有升天,就是在地位上勝過撒但,撒但是在我們的下面。基督的升天,是把我們放在和祂同樣的地位上,享用祂的得勝。主的再來,是新的權柄的彰顯。總而言之:降生,是說神的標準;死,是說一切不合乎那標準的舊造都了結了;復活,是新的起頭;升天,是新的地位;再來,是榮耀的顯現。這些在神面前是多麼寶貴的事。
【神和人的關係】曾有人把聖經中所說神和人的關係分作:(二)神,(二)眾人(指人類說的),(三)個人,(四)神而人,(五)人和神,(六)神在人中,(七)神在人上。這種分法非常好。第一是「神」,當然很清楚。第二是「眾人」,是人類,亞當的犯罪、墮落和一切在亞當裏的都在裏面。第三,「個人」,就是個人的犯罪和個人的刑罰。第四,「神而人」,是福音書裏所記的,主耶穌是神而人。第五,「人和神」,就是書信裏所傳的福音的道。第六,「神在人中」,就是神在人裏面的一切功能,是所有書信裏面更深的一部分。第七,「神在人上」,是指在國度裏,神在人上作王,一切將來的事,都包括在內。我們採用這個讀法的時候,若用七本簿子分別記錄,就很清楚。
【紀年】讀聖徑的紀年,雖然沒有多大的用處,但是有一個益處,就是能使人養成一種仔細讀聖經的習慣。聖經裏面的年代都非常清楚。從人的被創造起,一直到主耶穌的降生,都能算得出來。亞當到洪水(挪亞),很清楚是一六五六年。後來從埃及進到迦南,士師多少年,列王多少年,加到但以理是多少年,一直到主耶穌來,每一段歷史都能從聖經裏把年日找出來。有的要到司提反的話裏去找,有的連向左躺有多少年,向右躺有多少年(結四4~6),也要算進去。從重建耶路撒冷,到主耶穌來,經過六十九個七(四百八十三年),也要去算。這樣,就能從亞當算到主耶穌來為止。從創世記起,好像神列一個年表在那裏,從來沒有中斷。我們要讀聖經,就要學習作一個謹慎、仔細的人。
讀聖經的紀年,可以發現平時所不容易看得出的事情。例如:我們把開頭一段的歷史一算,就知道以諾在世上的時候,亞當還在世上。亞當是看見過神的人,以諾沒有看見過神。按我們想,如果人被提,應當是看見過神的人被提;而結果卻是以諾被提,亞當沒有被提。這就給我們學到了功課。再看下去,看見瑪土撒拉的名字,意即等他死的時候,有事情發生,剛好瑪士撒拉去世時洪水就到,這也可以看出聖經的準確。
又如保羅在加拉太書三章給我們看見,恩典是在律法之前,不是在律法之後。我們必須知道這些年數,必須看見應許的恩典已經傳了四百三十年,然後才傳律法。
讀聖經的紀年,在創世記裏容易找,在以後就不容易找。難處是在有人讀不出。例如:從以色列民出埃及到所羅門建造聖殿,共有多少年呢?列王紀上六章一節說:「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後四百八十年,所羅門作以色列王,第四年西弗月,就是二月,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而使徒行傳十三章十八至二十二節卻說:「人在曠野容忍他們約有四十年。……此後給他們設立士師,約有四百五十年……後來……掃羅給他們作王四十年。既廢了掃羅,就選立大作他們的王。」這些年數加起來,一共是五百三十年。再加上大作王四十年(王上二11),以及所羅門建殿以前的三年,總共是五百七十三年。所以,列王紀上六章所記的,比使徒行傳十三章所記的少了九十三年。為甚麼會這樣不同呢?原來根據士師記的記載,以色列人曾有五次作亡國奴,第一次是八年(士三8),第二次是十八年(14節),第三次是二十年(四2-3),第四次是七年(六1),第五次是四十年(十三1),加起來剛好是九十三年。所以,似乎列王紀上漏記了九十三年,其實是它特意把亡國的年日略去不算,這就需要我們去把士師記所記的接進去。聖經的話像一串連環,沒有一個環是斷的,個個都接得上。神自己安排好了連環在那裏,我們去找出那個連環來就是。所以,讀聖經的紀年,對於訓練我們的準確,有相當的用處。
【數字】聖經裏許多數字都有它的意思,如:
「一」是獨一無二的神的數目。
「二」是交通的數目。
「三」還是神的數目,因為神是三而一的神,「一」是指神的聯合,「三」是指神的完全。
「四」是從三生出來的第一個數目。「三」加「一」是「四」,所以「四」是受造的數目。所有和受造之物有關係的都用「四」,像地有四方,年有四季,風有四風,伊甸園流出的水分四道,尼布甲尼撒夢見的像有四段,從海中上來的有四個大獸,代表受造之物的活物有四個。還有,記戴主耶穌地上生活的是四卷福音。可見從神生出來的都是「四」。
「五」是人的分別的數目。像主手五個指頭,右手五個指頭;十個童女中五個愚拙,五個聰明。「五」也是人在神面前負責的數目。像耳是五官之一,大拇指是五指之一,大足趾是五趾之一;用血抹在人的右耳垂上、右手的大拇指上並右腳的大足趾上,就是說人如何分別出來在神面前負責。
「六」是人的數目。人是第六天造的。「七」是完全的數目,「六」趕不上「七」,人所作的都是趕不上神的。
「七」是完全的數目。這個完全是指今天暫時的完全,不是永久的完全。「三」是神的數目,「四」是受造之物的數目,把造物者和受造之物加在一起,就變作完全,神加人就變作完全。但這不過是「三」和「四」加在一起,所以是暫時的完全。聖經裏一切暫時的完全都用七,像一週有七天,馬太福音十三章裏面有七個比喻,啟示錄裏面有七個教會、七個燈臺、七個使者,又有七印、七號、七碗,這都是指暫時的完全,不是指永世裏的完全。
「八」是復活的數目。「七」是一個段落,「八」是「七」之後的第一個。主耶穌是在第八日復活的,所以「八」是復活的數目。
「九」是「三」乘「三」,是神的數目的加重。就是說,神的見證不只是神的話,並且是神對我們說的話。
「十」是人的完全。人的數目到十就完全了。像人手有十指,腳有十趾。
「十一」在聖經裏沒有甚麼意思。
「十二」的意思也是完全,這個完全是指永世裏的完全。完全的數目有兩個:一個是「七」,一個是「十二」。「七」是屬乎神的完全,是今天的完全。「十二」也是屬乎神的完全,卻是永世的完全。有一件事情相當希奇,就是到了新天新地的時候,七的數目就不存在了。新耶路撒冷有十二個門、十二個根基、十二個使徒的名字、十二樣寶石、十二顆珍珠,城牆共有一百四十四肘,就是十二乘十二。這些都是永遠存在的,所以「十二」是永世的完全。為甚麼「七」是暫時的完全,而十二是永世裏的完全?原來三加四不過是神和人合在一起,不過是造物的主和受造之物相加,而三乘四乃是造物的主和受造之物相乘,意思就是二者調和在一起。「乘」和「加」不同。「乘」,是神和人不能再分,是造物的神和受造之物的合一,這一個合一是永遠的。所以「十二」所代表的完全是永遠的完全。
【比喻】我們可以把聖經裏所有的比喻都讀過。我們仔細地讀過幾個比喻之後,就能相當清楚;解釋比喻是有一定的原則的,不是可以隨便解釋的。這一個原則一找出來,那麼將來遇見新的比喻,就知道怎樣去解釋它。
在一個比喻裏面,總有主客之分。我們必須分別主要的喻意在那裏,次要的喻意在那裏。主要的地方,非一點一點地解釋它不可;至於次要的地方,有時候也需要細細地解釋,有時候也可以放棄它。例如:主耶穌在馬太福章十三章所說的七個比喻,第一個是撒種的比喻。種是一種,地有四種──一種的道,四種不同的心。這是主要的部分。我們要把那個道抓牢,把那四個不同的心抓牢。其他零碎的問題,像飛鳥來吃盡了的「吃」,就不是主要的;像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這個「倍」,也不是主要的,因為有的種種下去能有一千倍的,能有一千二百倍的,主都沒有說,所以這不是主要的。如果注意鳥的大小和牠飛的高低,或者注意倍數的問題,那麼路就走錯了。所以解釋比喻,必須先把主客分清楚。
還有一件事必須注意,就是沒有一個比喻是可以按字面解釋的。像撒種的比喻,「撒種的人」不是撒種的人,「田地」不是田地,「種」不是種。這是一定的,所有的比喻,都有它屬靈的意思,都得按靈意解釋。但這並不是說,一個比喻的每一點都要按靈意解釋,而是說主位的要按靈意解,客位的仍然按字面解。許多人把主位的每一點都解釋過,把客位的每一點也照樣解釋過,這是不對的。馬太福音十三章是主第一次講比喻,第一個比喻就是主自己解釋給我們聽的。主沒有把每一點都解釋,有的有解釋,有的沒有解釋。像那塊「好土」,「土」是指人的心,「好」是指善良誠實,主給我們解釋了,我們知道善良誠實的心是主要的意思。主在下面沒有對我們再解釋「結實」是甚麼,所以「結實」就不是主要的意思。解釋若過分瑣碎,就沒有屬靈的價值,路就走錯了。解釋比喻不是容易的,必須一個一個地花功夫求神的光,才能解得合適。
【神蹟】特別要注意主耶穌的神蹟。舊約的神蹟,像以利亞、以利沙的神蹟,也可以讀。新約中保羅的神蹟也可以讀。我們把神蹟當作一個專一的題目來讀,就要看見所有的神蹟都有它的特點。例如:醫治瞎眼的神蹟和醫治癱子的神蹟不一樣。眼睛是看得清楚的問題──瞎眼的是要看見;癱子是能力的問題──瘸腿的是要行走。讀的時候,先要把特點找出來,然後看主怎樣對付他們的難處,也就是在屬靈上怎樣對付我們的難處。
有的神蹟,主明顯地提起屬靈的教訓。像約翰福音九章主醫治那個生來瞎眼的人,主就明顯地提起,祂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再像約翰福音十一章主使拉撒路復活,主就明明地說:我是生命,我是復活。
有的神蹟,主雖然沒有明顯地提起甚麼教訓,但裏面必定有它的教訓,這是要我們到神面前去尋求的。像那一個癱子得醫治的事,就有屬靈的教訓在裏面。主醫治他的時候,對他說:「你的罪赦了。」可是,主耶穌不是光赦罪,主也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起來,立刻拿了褥子當眾人面前出去了。這就是屬靈的原則:光是赦罪不夠,必須能有生命的表現和屬靈的行走才夠。沒有一個人能夠不起來行走而說是得了赦免。得了赦免,必定能行走;赦免是在行走之前,行走是赦免的結果。這是一幅非常清楚的圖畫。
【主在地上的教訓】把主所有的教訓都讀過。從馬太福音五、六、七章起,一直到十三章、二十四章、二十五章,都仔細地讀過。主的教訓,在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裏面也很多。像約翰福音十四章到十六章,也是很重要的。讀的時候,要注意:主耶穌說的話是在甚麼時候?是在猶太地的教訓,或者是在加利利的教訓?是對門徒說的,或者是對眾人說的?或者是對門徒說,也給眾人聽;或者是只對門徒說,而不給眾人聽。我們這樣讀,就能從新約裏得中心的教訓。如果我們要作主的工,至少要把主的比喻、主的神蹟、主的教訓都好好地讀過。不然的話,沒有材料,手裏太空了,就不能應付需要。
【比較四福音書】這也是一種重要的讀法。為甚麼聖靈不寫一卷完全的福音書,而要寫四卷不同的福音書?為甚麼各卷所記的事情好像不一樣,事情的先後也好像不一樣,有的連數目都不一樣?我們若不好好的讀它,就不會覺得聖靈的默示是何等奇妙。
讀四福音,第一必須分段,並且要分得仔細。我們可以預備一本比較大的簿子,把四卷福音書按事情的先後,分作四欄來說。例如:讀到主的家譜時,可把馬太福音一章一至十七節寫在第一欄內,再把路加福音三章二十三至三十八節寫在第三欄內;馬可和約翰都沒有記家譜,就讓第二和第四兩欄空在那裏。有的事情只有一卷福音書記載,有的事情四卷福音書都記載。將來只要一查筆記簿,就能一目了然。如果把各欄所寫的都加以比較,就能看出它們的異同來。這樣把四卷福音書比較看來讀,就看見彼此不同的地方相當多,而這些不同,都是經過聖靈的安排的。
馬太福音一章裏的家譜,是分作三個十四代──從亞伯拉罕到大,從大到被遷至巴比倫的時候,從被遷至巴比倫的時候到基督。路加福音三章裏的家譜是倒敘上去的。馬太是從亞伯拉罕記到大,路加是從大記到亞伯拉罕,馬太是從大記到被遷至巴比倫的時候,路加是從撒拉鐵記到大。馬太是從亞伯拉罕說起,路加是從亞伯拉罕上溯到亞當,所以馬太記的家譜如果分作三段,路加記的家譜就要分作四段。路加起頭一段是馬利亞的家譜,而馬太末了一段是約瑟的家譜。這些段落必須分得清楚,才能看出其中的意義。
曾有人把啟示錄第四章所說的四活物,與四福音聯繫起來看。四個活物:(一)像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二)像牛犢,牛是勤勞的忠僕;(三)臉面像人;(四)像飛鷹,舊約曾說神如鷹把以色列人背在翅膀上(出十九4;申卅二11)。馬太記載主耶穌是王,馬可記載祂是僕人,路加記載祂是人,約翰記載祂是神。四個活物與四福音所記的主的四方面恰好相合。
馬太是記主耶穌作王,所以在家譜裏特別指出祂是大王的子孫。路加說主耶穌是人,所以家譜從人的始祖亞當敘起。馬可說主耶穌是僕人,約翰說主耶穌是神子,所以都沒有記載家譜。這樣一比較,就能夠證實馬太是說主耶穌作王,馬可是說主耶穌作僕人,路加是說主耶穌作人,約翰是說主耶穌作神的兒子。
在四卷福音書裏都說到主耶穌的來,但記法不一樣。馬太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馬可說人子來服事,路加說人子來尋找,約翰說主來了是叫人得生命。諸如此類的事,在福音書裏很多,我們如果花工夫去讀,就要看見每卷福音都有它的特點。
四卷福音書結束時所記載的事,也是很有意思的。馬太是記復活(太廿八6),馬可是記升天(可十六19),路加是記降下聖靈的應許(路廿四49),約翰是記再來(約廿一22)。主耶穌復活以後,被接升上高天;升天以後,到了五旬節,有聖降下來;將來,主耶穌還要再來。四福音奇妙的排列,使四件事記載的次序完全符合。
馬太沒有記載主耶穌升天,因為馬太記載祂要與門徒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可記載主升天,並說祂「坐在神的右邊」,因為祂曾取了奴僕的形像,存心順服,完成了工作,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路加記載主升天,因為神顧念比天使微小一點的人,要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所以主耶穌因人的資格升天,將來能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裏去。約翰沒有記載主耶穌升天,因為約翰記載祂是我們的生命,要住在我們的裏面。
馬太是按時代的道理記的,不是按事蹟的前後記的。路加是經過了詳細考察,「按次序」編寫的(有的按時間前後,有的按題目次序)。馬可和約翰則都是按事蹟的前後記的。
我們可以另外買一本大字的福音單本,先把馬太分作五段或者十段,分好之後,就一件一件的來看,同時看其他三卷福音書如何。有相同的,就把它類聚在一起;有不同的,就把它另外記下。不同的段要分得粗一點,相同的要分得細一點。像前面所提起的馬太福音十三章裏撒種的比喻,在路加裏也有,那就得小心的分,才能把它們很細的、不同的地方找出來。要作到一讀就能知道這裏和那裏相同或者不同。這樣作,的確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四卷福音書至少要讀兩年,抄寫則大約三個月就夠了。
【大章】聖經裏有許多重要的大章,像創世記二章、三章,民數記二十一章,申命記八章,都是大章。詩篇二十二篇和以賽亞書五十三章,都是非常大的章,因為在新約裏以它們的應驗為最多。但以理書九章,也是大章。在新約裏,馬太福音五章到七章、十三章、二十四章,二十五章,都是大章。約翰福音十四章到十六章也是大章。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也是大章。在聖經裏有三四十章這樣的大章,都要好好地明白它們的意義。
【過去、現在和將來】這是一種很簡單的讀法。把新約裏過去的事放在過去一項裏讀,現在的事放在現在一項裏讀,將來的事放在將來一項裏讀。像基督所有在地上的工作、聖靈的降臨、教會的起點,都放在過去一項裏讀。像主的代禱、主的作中保、教會的職事、聖靈的管制、聖靈的內住以及一切受恩之法(有的地方恩典是直接給的,有的地方神藉另外的東西使我們接受恩典,像聚會、擘餅、受浸、按手等。神從這些東西給人恩典,不是直接給的,所以稱作受恩之法),這些都是現在的東西。像復活、被提、救贖、榮耀和神的新造,這些都是將來的事。救贖雖然是過去的,但又不是過去的,因為還沒有成全,要等到身體得贖才能完全。肉體的身體若沒有解決,救贖就還沒有完全。主耶穌十字架上的救贖,不過是一個根基,要到我們將來身體得贖的時候,救贖的工作才完畢。我們必須分清楚甚麼事情是神已經作的,甚麼事情是神現在作的,甚麼事情是神將來要作的。
【救恩、聖潔和職事】救恩,是指我們得生命說的;聖潔,是指我們的生活說的;職事,是指我們的工作說的。關於主的呼召、主的血、主的工作等等,都可以放在救恩一類。把一切聖靈的工作,都放在聖潔一類。把忠心、見證、聖靈的能力,都放在職事一類。還有,像主的十字架,可以放在救恩一類;我們的十字架,可以放在聖潔一類;哥林多後書四章所說「耶穌的死」(或譯作「耶穌的殺」),可以放在職事一類。把我們的相信放在救恩一類,把我們的順服放在聖潔一類,把我們的忠心放在職事一類。聖靈賜生命是救恩,聖靈的工作是聖潔,聖靈的能力是職事。我們可以用三個字來代表:「為」我們的,「在」我們的,「經」我們的。凡一切「為」我們的都是救恩,凡一切「在」我們的都是聖潔,凡一切「經」我們的都是職事。「為」我作,稱它作救恩;「在」我裏面作,稱它作聖潔;「經」我作,稱它作職事或者事奉。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教訓按類分別。只要把神為我、神在我、神經我這三個分開就清楚。可惜有許多人對於「神為我」和「神在我」分不清楚。例如:「基督的釘十字架」和「我們和主同釘十字架」,應該是「神為我」的事,可是羅馬教將釘十字架變作「在我」,就不對了。十字架從甚麼地方起才是「在我」呢?是從我們自己的十字架起。是背十字架,不是釘十字架。背,是我們的;釘,是主的。這也說明了羅馬教和基督教的不同。聖經裏的「同死」是「為我」方面的東西,而不是「在我」方面的東西。羅馬書六章是同死,八章是治死,哥林多後書四章是殺死,所以羅馬書六章是救恩,八章是聖潔,哥林多後書四章是職事。我們必須在神面前弄清楚:「同死」絕對是救恩,是主作的,我們不過是得而已;藉十字架「治死」,是我們的事;「殺死」,是讓聖靈出來,這是在職事裏面的東西。我們不要以為這是簡單的事。有許多人對於「同死」的問題不清楚,就對於「治死」的問題也不清楚。同死的事實不是在我裏面,是在基督裏面。一切在基督裏面的都是救恩,在我裏面的都是聖潔,從我出去的都是職事。這些都是基本的認識。我們對於神的話必須看得清楚。
【金石】聖經裏有各種金屬和礦石,這些東西也都有它們的意義,我們也要花一點功夫去讀它。不是說在這些東西裏面有甚麼啟示,乃是說,神要給我們啟示的時候,可以藉這些材料對我們說話。我們裏面必須藏許多聖經的材料,到需要的時候,才能運用自如。
例如:金子是代表神的榮耀。凡是完全出乎神的,就以金子來代表。銀子是代表主的救贖。聖經中沒有提到用金子買東西,而是說用銀子買東西,銀子是表明救贖。換句話說,金子是代表神的身位,銀子是代表神的工作;金子是說到祂的榮耀,銀子是說到祂的贖價。銅是代表審判,鐵是代表人的權柄,鉛是代表罪。又說:新耶路撒冷城牆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其中有綠色的寶石,綠色是基本的顏色,是地上生命的顏色,所以特別是指聖靈的工作。我們讀金石的東西,要看它的本質再加上它的顏色。紅和硃紅的意義不一樣,紅指血,硃紅指罪。白、黑、紫,都有它們的意義。我們要把它們分類彙集,然後找出它們的意義。
【地理】聖經中有許多國、許多城、許多山、許多江河、許多井,諸如此類,每一個都有它的意義。許多國如亞述、埃及、巴比倫、希臘、波斯,許多城如撒瑪利亞、耶路撒冷、該撒利亞、所多瑪、蛾摩拉、巴別、吾珥、示劍、伯特利、瑪哈念、吉甲等,都有它們的意義。有的意義是從字義來的,有的意義是從歷史來的。像伯特利是神的家,是從字義來的。像吉甲是除去肉體的預表,是從歷史來的。像示劍是肩膀的意思,一切的負擔,一切的責任,一切的背負,都是示劍的意義,這是從字義來的。約書亞分地的時候,就有很多城的名字,裏面包含了屬靈的意義,我們要找出那些名字的意義來。固然在聖經裏面有許多字的意義需要查希伯來文的字典,但是,也有許多字的意義是聖經自己所提起的。所以,即使不懂希伯來文,也能查出不少地理名詞的意義。
山如西乃山、何烈山、利巴嫩山、毗斯迦山、橄欖山等,也都有它們的意義。何烈山就是西乃山,為甚麼有的時候說何烈山,有的時候又說西乃山,我們要把這個理由找出來。此外還有山谷、如欣嫩子谷、約沙法谷等。
江河如伯拉大河、埃及河、約但河等。
地理這一類所包括的是相當多,應當把要緊的都讀過。但也不必花太多的時間,大概只要讀三四個月就夠用了。
所有地理名詞的意義,總是從兩條路來的:有的是從字義來,有的是從歷史來。像耶路撒冷、伯特利、瑪哈念,都是字義的。像各各他,一面是字義的,一面是歷史的;各各他是髑髏地,也是十字架。像伯拉大河,一面是字義的,一面是歷史的;歷史告訴我們,攻打耶路撒冷都是從伯拉大河來的,啟示錄裏面也是這樣說,所以它是代表背叛的權柄、背叛的勢力。像非利士是代表魔鬼黑暗的權勢,是根據歷史,不是根據字義的。還有一個地名像示羅,也非常要緊,因為教會的問題就是在示羅。這一些東西平日好好地讀過,將來有許多用處。
【人名】聖經裏有很多的人名,其中主要的人名,聖經都已經替我們解決了。如果有一本希臘文字典,那就更好。像亞當、夏娃、該隱、塞特、亞伯、挪亞、麥基洗德、亞伯拉罕、撒拉、以撒、雅各、以色列、摩西、約書亞、撒母耳、大、所羅門、米甲、撒迦利亞、彼得等等,我們如果查考一下,就能看出它們的意義。這也是一種材料,要在平日準備好。
【副歌】在聖經裏面,有的地方忽然用另一種筆法,那種筆法在希臘文裏是和正文不同的,是近乎詩的筆法,不是散文的筆法,這種句子並不是一大段,只有兩句三句,我們姑且稱它作「副歌」。這要對希臘文有相當認識的人才能找得出來。像提摩太前書一章十五節,三章十五、十六節,提多書三章四至八節,羅馬書十章八至十節,提摩太後書二章十一至十三節,以弗所書四章八至九節,五章十六節,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十四至十七節,它們的筆法結構都是歌的形式。(羅馬書九章到十一章也是用這一種筆法寫的。)我們讀出來的時候,要看見每一個副歌都摸一件事、一個大道理,從得救起一直到被提。聖靈在這八個地方,用歌的形式來寫這些道理,其中必定有寶貴的意思。
【禱告】像亞伯拉罕為所多瑪、蛾摩拉的禱告,摩西為背叛的以色列民的禱告,大在詩篇裏的禱告,以斯拉記九章的禱告,尼希米記九章的禱告,但以理書九章的禱告,馬太福音六章主教門徒的禱告,約翰福音十七章主耶穌的禱告,保羅在以弗所書裏的禱告……我們把這些禱告一個一個在神面前好好地讀過,就能把整個禱告的問題解決。我們也能由此知道人到神面前去,應當用甚麼種的話才能得神的垂聽。在神面前心願大有用處,話語也大有用處。主耶穌對那個婦人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女兒了。」(可七29)可見禱告的時候,話語也是要緊的。話語不合適的禱告就不行。許多時候,我們來到神面前,一直說,都不行;等到有一句話兩句話好像是說出了我們所需要說的,就行。曾有一位弟兄肋膜發炎積水,好幾位弟兄姊妹怕他變作膿胸,在那裏禱告,但是許多話都沒有用。後來有一位姊妹禱告,只有一句話,就是:在陰間沒有讚美,在墳墓裏沒有感謝。到這裏話語通了,當天下午那位弟兄就起床了。禱告的答應與話語的行不行大有關係。話語行,就有神蹟。我們要學習這一件事,要熟悉禱告的路。
【難處】要解決聖經的難處,有幾個基本的原則:
第一,我們必須先相信聖經本身沒有難處。如果有難處,必定是我們自己想左了,想錯了。
第二,要解決聖經的難處,不可以只根據本處的意思。沒有一處聖經可以只按本處的意思,解釋。遇有難處,必須把別處聖經合起來看,才能得斷案。有難處的聖經,決不會與別處的道理起衝突。神寫聖經,不能寫這一邊而把那一邊忘記了。若有衝突,必定是我們的頭腦有病。
第三,有的話雖然是別處聖經裏所沒有的,但是我們也得相信。不可只根據我們的成見和理由而不相信神的話。
第四,要解決難處,就要尋找憑據,尋找聖經裏的憑據,也尋找理由上的憑據。神所說的話,絕對是充滿了道理的,神決不能說無理的話。
第五,我們所說的難處,是指解經上的難處,道理上的難處。(聖經裏的數字如有衝突,不要把它當作難處,這是抄寫上的錯誤。最近發現一本西乃山的古卷,就有許多抄寫上的錯誤。因為在教會受逼迫的時候,聖經被燬,抄寫不易,數字上的筆誤是難免的。這並不是默示有甚麼問題。如果有人因此攻擊聖經的本身,那是過分的。)
我們把以上的原則看清楚以後,就可以把聖經中所有難解的地方類聚起來,像創世記六章二節的「神的兒女們」;民數記十六章三十節的「活活的墜落陰間」;撒母耳記上二十八章十四節的「有一個老人上來……掃羅知道是撒母耳」;馬太福音二十四章三十六節的「子也不知道」;路加福音二十二章三十八節的「兩把刀」;約翰福音二十章二十三節的「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希伯來書六章六節的「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十章二十六節的「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彼得前書三章十九節的「在監獄裏的靈」,四章六節的「死人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這些可以說都是解經上的難處。其餘像「駱駝穿過鍼的眼」,已經解決有四百年了,這算不得難處。還有使徒行傳二十一章的保羅上耶路撒冷,也不是解經上的難處,而只是事情的難處。
現在我們要按以上的原則,具體地來解決一個舊約聖經裏的難處:創世記六章的「神的兒子們」,和主耶穌的再來發生很大的關係,因為主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路十七26)挪亞的日子怎樣呢?「神的兒子們」娶了人的女子。有很多解經家認為這件事是指塞特的兒子娶該隱的女子說的。許多通俗本的解釋都是這樣說。但是這種說法是牽強的。「神的兒子們」娶了人的女子,生出「拿非林」(中文譯作「偉人」,英文譯本的意思是「巨人」,原文的意思是「墮落者」)。試問塞特的兒子娶了該隱的女子。生的兒子怎麼就變作「拿非林」?塞特是人,該隱也是人,這種人生出兒子來,怎麼會變作和普通人不同的另外一種人?所以這種解經是很牽強的。
到底「神的兒子們」是指甚麼說的?那當然要特別到舊約裏去找。找的時候,憑據就來了。我們可以斷定說,這個「神的兒子們」是指天使說的。約伯記是一個很有力的憑據。約伯記的寫作還在創世記之前,創世記是摩西的時代寫的,約伯記是亞伯拉罕的時代寫的。這是許多人所公認的。後來的書所用的字眼,往往是順從前的書下來的。約伯記一章、二章和三十八章所說「神的眾子」是指天使,所以創世記六章所說「神的兒子們」也必定是指天使。主耶穌說:「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太廿二30)這並不是說天使不會嫁娶,乃是說天使不嫁娶。神不許天使嫁娶,因為天使是靈。但是竟然出了一件事,是世界上最混亂的,就是創世記三章,撒但的靈進到下等動物──蛇──裏面去了。所以創世記三章是靈和下等動物的聯合。到了創世記六章,靈又和人聯合。天使是不應該嫁娶的,但是竟然娶人的女子了,所以生出「拿非林」來。「拿非林」出來的時候,神就要把他們滅絕。神要有天使,要有人,但不要有「拿非林」。神沒有造出這一類來,神所造的應該是「各從其類」。但是,鬼來和人聯合,在世界上就有了「拿非林」,所以神要重重地審判。後來,神為甚麼要滅絕亞納族人?因為也是「拿非林」。本來「拿非林」在洪水的時候已經被滅絕了,但是到了迦南地,又有「拿非林」,所以又滅絕。神不讓這樣的人存在地上。
猶大書六節所說的天使「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也是指天使嫁娶說的。彼得後書二章四節所說的天使犯罪,也是指這件事。創世記六章三節的話,在英文聖經譯得比較清楚,在希伯來文聖經就更清楚。中文譯本漏譯了一個字。原文是說:「人既然也變作肉體。」我們中文把這個「也」字漏譯了。甚麼叫作「也」?「也」的意思是第二個。比方說,你吃飯,我也吃飯,這個「也」,就是第二個。神說人「也」變作肉體,可見還有一個先變作肉體的。除了人以外,還有甚麼受造之物能和人相提並論?沒有別的。只有天使。人「也」變作肉體,就是說明天使已經變作肉體。找出了這樣的憑據,就有把握說「神的兒子們」是指天使而言。
固然,人在創世記三章就已犯罪,但創世記三章的犯罪,和創世記六章的屬乎肉體並不相同。犯罪是一個行為,不是一個性情;而屬乎肉體是說整個人受肉體的支配,這就成為一個性情了。我們不光要注意創世記三章所記的人的墮落,同時要注意人犯罪是越過越發展的;亞當是罪行,該隱是私慾,到洪水的時候,罪更發展起來,人屬乎肉體,犯罪就成為習慣了。人犯罪以後,聖靈一直在那裏和人奮鬥,直到人屬乎肉體的時候,奮鬥才停止。創世記六章三節說,「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裏面」,這句話該譯作「我的靈就不與他相爭」。從伊甸園到洪水,聖靈和人一直在那裏爭。等到他們放縱情慾,也屬乎肉體,聖靈就不和他們相爭了。我們為甚麼要注意這一個呢?因為聖經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所以這個問題非解決不可。可能在「人子的日子」臨到以前,撒但的邪靈要到地上來,那時候有犯罪的天使,穿上了肉體。因為這些「神的兒子們」一直出問題,所以神要施行重大的審判。洪水的審判是空前的,迦南地的審判也是厲害的,在「人子的日子」還要有大審判。主要審判離開本位的天使。
離開本位的天使,是在三分之一(啟十二4)以內呢,還是在三分之一以外呢?恐怕是在三分之一以外的。猶大書六節:「又有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本位」一詞,在英文達祕譯本中譯作「original state」,意思不只是本來的「位」,並且是本來的「情形」。天使本來的情形是不嫁不娶,說他不守本位,就是因嫁娶。「本位」是說他的情形,「住處」是說他住的地方。這些天使現在怎樣呢?「主用鎖鍊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裏,等候大日的審判。」七節「又如」的「又」字在原文是沒有的,第七節和第六節不是兩件事,第七節是解釋第六節。達祕和司蒂芬的翻譯都是這麼說的。這些天使就像「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城邑的人,也照他們一味的行淫,隨從逆性的情慾,就受永火的刑罰,作為鑑戒」。這裏不是指所多瑪、蛾摩拉的人犯姦淫,是說天使像所多瑪、蛾摩拉的人一樣犯姦淫,並且是一味的行淫。換句話說,他們甚麼都不作,就是犯姦淫。別的都忘記了,就是犯姦淫。他們隨從「逆性的情慾」,他們是在那裏追求別一種的肉體,所以「就受永火的刑罰,作為鑑戒」。可以說,猶大書六至七節是創世記六章的解釋。
我們再舉一個新約聖經的難處的例子:約翰福音二十章二十三節:「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這的確是一個難處,人怎麼有權柄赦罪呢?從前羅馬教以這節聖經為根據,就有了所謂的「赦罪券」。其實這節聖經明明和上文連起來,上文說「你們受聖靈」,換句話說,主將祂的聖靈賜給祂的教會,叫教會在地上代表祂,作祂的器皿來赦免人的罪。這一種赦免,我們可以稱它為「假借的赦免」。比方:我們傳福音的時候,有時遇見一個罪人,他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他求神赦免,他痛哭、流淚、懊悔、誠心接受主耶穌,可是他對於赦罪的事還是不知道。那時候如果教會有人起來說,「神赦免了你的罪」,這個宣告就對那個罪人有極大的幫助。教會所以能定規誰可以受浸,誰可以擘餅,就因為教會接受了聖靈,在聖靈的權柄底下,才能作一個假借的手,赦免或留下誰的罪。當教會住在聖靈裏,呼吸聖靈的時候,才能赦免,並不是甚麼人可以憑肉體的地位來赦免。我們若看見這一種的赦免是「假借的赦免」,就沒有難處了。
以上是解決聖經的難處的兩個例子。一切關於聖經的難處的解釋,必須有夠多夠清楚的憑據,必須顧到上下文,不可斷章取義,也不可存有成見。
【一卷一卷】我們也可以把聖經一卷一卷地拿來讀。把五經、歷史、詩篇、先知書都讀過。要記得每一卷的內容到底是甚麼。讀先知書的時候,要把它分清楚,有多少先知是在被擄之前的,有多少先知是在被擄之時的,有多少先知是在被擄之後的。對新約也要這樣讀。要看新約的歷史是講甚麼,教會的書信是講甚麼,個人的書信是講甚麼,預言是講甚麼。每一個神的兒女,對於全部聖經,不一定每一卷都能解釋,但至少要知道它講些甚麼。我們至少要花兩年的功夫,把六十六卷聖經讀一個大概。如果要讀得比較熟一些,就要花五六年功夫。熟讀了每一卷的內容,就能認識每一卷的性質,也就能互相貫通。比方讀舊約的時候,我們也能聯繫到羅馬書、以弗所書、歌羅西書,這也是基本的學習,我們要注意它。
【熟讀幾卷】我們把全部聖經都讀了一個大概之後,就必須選幾卷再特別地熟讀它。這要相當精細地讀。
舊約最少要讀創世記、但以理書和雅歌。若是可能,在五經裏面加一卷,或者是出埃及記,或者是民數記,或者是利未記。關於預言,或者再加一卷撒迦利亞書。以賽亞書固然有它特別的價值,不過好些預言已經應驗了。撒迦利亞書也像但以理書一樣,有許多地方還沒有應驗,所以我們挑選它。
新約至少要讀馬太福音、羅馬書、以弗所書、啟示錄這四卷,因為這些都是基本的東西。再有工夫,或者讀約翰福音,讀哥林多後書。如果有五六卷特別讀得清楚,後來慢慢再加上,那麼十年二十年之後,就可能有一二十卷聖經是我們所熟識的了。
【基督】許多人告訴我們說,聖經是專門講基督的書。全部聖經的目的,都是為使人認識基督。從舊約到新約,有一條線一直給我們看見到底基督是如何。我們能從創世記一章裏尋到基督:二十六節、神在神格裏商量如何造人,下一節就說照祂的形像造男造女。按文法,二十六節用「我們」,二十七節應該用「他們」,但是二十七節是說「祂」。相當明顯,這裏的「祂」是基督,因為在神格裏只有基督有形像,所以實際去造的時候,是照「祂」的形像造的。
創世記三章說女人的後裔。馬太福音一章給我們看見,馬利亞的兒子是女人的後裔。一路讀下來,我們看見在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這幾卷書裏面,充滿了基督。還有在大的事上,在被擄前的先知書裏,像以賽亞書、約拿書,也充滿了基督。在被擄時候的先知書裏,像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但以理書,以及從被擄歸回的先知書裏,像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也都充滿了基督。
我們不只從預言裏看見基督,也從許多的禮儀裏看見基督。第一,在創世記、利未記裏都有祭,一直到建造聖殿之後還有祭。在祭和犧牲裏面能看見基督。第二,在長大痲瘋的人得潔淨裏,在紅母牛灰的潔淨裏,在祭司的潔淨裏,也能看見基督。第三,在祭司的職分裏,在祭司所穿的衣服、祭司在神面前所辦的事情裏,也能看見基督。第四,在各種節期裏,也能看見基督。
還有許多的人預表基督。這有兩種:一種是明說的預表,一種是符合的預表。甚麼是明說的預表?主耶穌說:「看哪,在這裏有一人比所羅門更大。」(路十一31)由此可見所羅門是主耶穌的預表。主耶穌說:「約拿三日三夜在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曰三夜在地裏頭。」(太十二40)這也明明說出約拿是主耶穌的預表。還有加拉太書三章給我們看見以撒也是預表基督的。可是,約瑟就不是明說的預表。雖然約瑟的經歷有許多點和基督一樣,但是在全部新約中,找不到一個地方說約瑟預表基督。所以,不只有人明明地預表基督,也有一種人像基督,這一種是符合的預表。亞當、挪亞、約瑟、大或者約沙法,都是這一類的預表。
此外,還有其地的預表。像嗎哪、銅蛇、會幕、雅各的天梯等,都是預表基督。在舊約裏,有時候用兩隻鳥來預表基督,有時候用兩個王來預表基督,有時候用兩個祭司來預表基督,有時候用兩個領路的來預表基督。兩雙鳥:一隻代表死,一隻代表復活。兩個王:一個代表爭戰的,一個代表和平的。兩個祭司:一個代表在地上的──亞倫,一個代表在天上的──麥基洗德。兩個領路的:一個是代表領出埃及的,一個是代表領進迦南的。諸如此類的預表,都是講基督。
到了新約,我們看見在福音書裏有基督的歷史、基督的教訓、基督的神蹟、基督的預言。在使徒行傳裏,看見祂今天的掌權。在書信裏,看見祂住在人裏面。在啟示錄裏,看見祂將來的掌權。我們從創世記一直到啟示錄,把有關基督的那條線找出來,就得到一個很好的訓練。
【詞】這個讀法是非常要緊的,範圍也非常廣大。我們前面已經講過題目的讀法。詞的讀法似乎有一些像題目的讀法,其實二者完全不同。題目的讀法是找一個題目在那裏讀,但不一定在聖經的字面上有那一個題目,乃是從靈裏、從內容上來看這個題目。凡靈是一樣的,內容是一樣的,把它們都讀出來,那一個叫作題目的讀法。而讀詞乃是從聖經裏找出相同的詞,把它們合在一起來讀。我們讀詞的時候,可以一面讀聖經,一面用聖經彙編。在這裏我們列舉一些詞以供參考:(一)罪,(二)死,(三)悔改,(四)信,(五)赦免,(六)和好,(七)憐憫,(八)恩典,(九)義,(十)律法,(十一)律,(十二)生命,(十三)行為,(十四)舊,(十五)新,(十六)釘十字架,(十七)血,(十八)救,(十九)救贖,(二十)代替,(廿一)起(不是「官話和合本」裏的,是「文理和合本」裏的,指「復起」,(廿二)兒子,(廿三)祭司,(廿四)祭,(廿五)聖,(廿六)愛,(廿七)盼望,(廿八)心,(廿九)靈,(三十)光,(卅一)喜樂,(卅二)平安,(卅三)真理,(卅四)榮耀,(卅五)禱告,(卅六)祝福,(卅七)應許,(卅八)安慰,(卅九)糧食,(四十)順服,(四十一)受苦,(四十二)試探,(四十三)世界,(四十四)肉體,(四十五)血氣,(四十六)怒氣,(四十七)思念,(四十八)世代,(四十九)凡,(五十)山。若是要加,還可以加上三四倍,但就是這些也足夠初學的人讀了。這種讀法,是叫我們在聖經裏注意這些詞的意義,並知道這些詞用了多少次。我們把主要的詞都寫下來編一編,就能夠明白神對於這些詞怎麼說。
比方,我們讀「喜樂」,就把關於喜樂的聖經節找出來,把特別關於喜樂這件事的教訓寫出來,然後把它們類編一下。例如:在甚麼時候應該喜樂?我們的喜樂是從那裏來的?甚麼種的人不能喜樂?我們要怎樣才能喜樂?這樣,我們對於喜樂這個問題就有了認識。
又如在聖經裏有一個詞──「糧食」。我們查查看,在那些地方有「糧食」這個詞。我們查出在約翰福音四章有「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在詩篇三十七篇有「以祂的信實為糧」,還有以色列的十二個探子從迦南地回來的時候,探子中有人報告說:「我們在那裏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但是,約書亞和迦勒說:「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民十三25至十四9)。我們把這些講到糧食的地方都放在一起,就看見有三種糧食:第一,遵行父的旨意就是糧食。凡一切遵行父旨意的人,都是越過越強的,因為他們有糧食吃。主耶穌因為飢餓,才打發門徒去買餅。可是當門徒買食物回來之後,主說:「我有食物吃。」門徒就彼此對問說:「莫非有人拿甚麼給祂吃嗎?」主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這給我們看見,作工不應該越作越軟弱,應該越作越剛強。不只禱告能使我們飽,並且作工也能使我們飽。我們如果在工場上像我們的主一樣,好好地事奉神,自然而然會越作越覺得飽,因為遵行父的旨意就是我們的糧食。第二,神的信實就是糧食。神是信實的神,我們可以吃祂的信實。神一次一次地聽我們的禱告,我們就一次一次地比前更強;我們一次一次地相信神帶領我們過去,我們就一次一次地比前更飽。越信靠神就越覺得飽足,就越顯得剛強。神的信實是我們的食物。第三,「拿非林」也是糧食。我吃掉一個「拿非林」,我就會強一些。我今天吃一個,明天會吃兩個,後天會吃四個,我會一次比一次更飽足,一次比一次更強壯。有許多人所以軟弱,就是因為沒有勝過迦南地的「拿非林」。換句話說,任何的艱難,都是神給我們的糧食。如果我們吃不下,就會餓;吃得下,就強壯,艱難就過去了。
曾有弟兄讀過「呼召」或「神的召」這個詞。他引了幾十節聖經,分作十段。我們現在把它列在下面,以供參考:
第一段──呼召的來源:
一 最初的根源──神(帖前二12)。
二 居間的來源──耶穌基督(羅一6)。
第二段──被呼召的人:
一 範圍:普遍的──所有的人(林前一24)。
二 範圍:屬靈的──罪人(路五32)。
三 神的估計──蒙憐憫的器皿(羅九23-24)。
四 實際的事實──智慧的不多(林前一26)。
第三段──呼召的目的:
一 悔改(路五32)。
二 救恩(帖後二13-14)。
三 平安(西三15)。
四 光(彼前二9)。
五 交通(林前一9)。
六 服事(羅一1)。
七 自由(加五13)。
八 聖潔(林前一2)。
九 受苦(彼前二21)。
十 永生(提前六12)。
十一 永遠的產業(來九15)。
十二 永遠的榮耀(彼前五10)。
第四段──呼召的原則:
一 按神的計劃(羅八29)。
二 按神的恩典(提後一9)。
三 不是按人的功勞(提後一9)。
第五段──呼召的範圍:
一 在主裏(林前七22)。
二 在恩典裏(加一6)。
三 在平安裏(林前七15)。
四 在聖潔裏(帖前四7)。
五 在身體裏(西三15)。
第六段──呼召的方法:
一 藉福音(帖後二14)。
二 藉神的恩典(加一15)。
三 藉神的榮耀(彼後一3)。
四 藉神的性情(彼後一3)。
第七段──呼召的性質:
一 聖潔(提後一9)。
二 上面(腓三14)。
三 屬天(來三1)。
四 謙卑(林前一26)。
第八段──呼召的要求:
一 繼續在裏面(林前七20、24)。
二 照行走(林前十七7)。
三 要與呼召相配(弗四1)。
四 要與呼召的神相配(帖前二12)。
五 要殷勤(彼後一10)。
第九段──呼召的鼓勵:
一 得指望(弗一18,四4)。
二 賞賜(腓三14)。
第十段──呼召的擔保:
一 神的性情──信實(林前一9;帖前五24)。
二 神的計劃(羅十一29)。
三 神的恩典(羅八30)。
在這些聖經節裏,都有「呼召」這個詞。他就是把這些聖經節拿來編一編,把它分為十段。這樣一作,就對於呼召的事能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像這一類的詞,如果學了幾十個,對於聖經的認識就有了一點根基。
例如:我們讀創世記就要注意「世代」(原文),像五章一節「亞當的世代記在下面」云云。我們讀出埃及記要注意「這就是神的命令」云云。在利未記裏我們看見「聖」字是特別常用的。在詩篇裏我們看見「你的話」、「仇敵」、「等候」、「細拉」等詞是常用的。在箴言裏我們就看見「智慧」、「撒謊」、「惡」、「懶惰」、「驕傲」、「心」、「舌」、「嘴唇」、「眼睛」等詞是常用的。在傳道書裏,我們看見「虛空」、「日光之下」是常用的。在雅歌裏,我們看見「愛」、「沒藥」是常用的。在馬太福音裏,我們看見「義」、「天國」是常用的。又像「山」,在馬太福音裏最少就記有八次在山上(太四8,五1,十四23,十五29,十七1,廿四3,廿六30,廿八16),每一次都有事情。在馬可福音裏我們看見「立刻」(在「官話和合本」當譯作「就」)。在路加福音裏我們看見「人子」。在約翰福音裏我們看見「差遣」、「世界」、「父」、「住」。在使徒行傳裏我們看見「靈」。在羅馬書裏我們看見「死」、「信」、「義」。在加拉太書裏我們看見「愛」字少用,「聖」字沒有用;在以弗所書裏我們就看見「愛」字用得很多,「聖」字也用得很多。這些要特別加以注意,不可馬虎過去。有時候,在一段或幾段聖經裏面有多次用同樣的詞。例如:歷代志上十六章和詩篇七十一篇,共有七次說「繼續」(「官話和合本」譯作「常」、「常常」或「時常」)(代上十六6、11、37、40;詩七一3、6、14)。在詩篇八十六篇裏有八次說「因」或「因為」。在約書亞記二十三章有十三次提到「耶和華你們的神」。在以斯拉記七章說到七種神的東西(神的手,神的律法,神的殿,神的旨意,神殿的壇,神殿的當差的人,神的智慧)。保羅在他的書信裏說「無論作甚麼」共有三次──無論作甚麼,都要在主的名裏作;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裏作;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作(西三17、23;林前十31)。約翰福音和約翰書信共有六次說「喜樂滿足」(約三29,十五11,十六24,十七13;約壹一4;約貳12)。保羅的書信有五次說「感謝神」(羅六17,七25;林前十五57;林後二14,九15)。在啟示錄裏的「得勝」,在彼得書裏的「寶貴」,在腓立比書裏的「喜樂」,都有它們的目的和意義。讀聖經的時候,要把這些特別顯著的詞讀出來,也要把它們編成一個道理的綱要擺在那裏。這對於我們有很大的益處。
【道理】聖經裏基本的道理約有七個:(一)父神,(二)神的兒子,(三)聖靈,(四)罪,(五)救贖,(六)基督徒的生命和生活,(七)將來。這些都是重要的道理,也就是神學。
關於「父神」這一個道理,我們可以把神的名、神的心、神的本質、神的德性、神的能力、神的權柄、父和子的關係、神怎樣救贖等等,一一地找出來看,把有關的聖經節都搜集在一起。
主耶穌來到地上,祂自己說祂是子,所以主耶穌永遠是子。但是子的標明是從復活起的,因為希伯來書一章五節說「我今日生你」,是指主復活說的,羅馬書一章四節也說,「以復活標明祂是神的兒子」(照原文直譯)。
父和子的道理讀完了,可以讀關於聖靈的道理。要明白聖經,就至少要明白聖靈在人外面的工作和聖靈在人裏面的工作。要把聖靈在人身上和在人裏面的工作分開。這一個如果分不清楚,就對於聖靈讀不清楚。
再讀關於罪的問題、救贖的問題,還有神的兒女活在地上的生活的問題,和將來的問題,我們要一個一個都讀過。差不多所有的「神道學」都是講這七件事。對於這七件事清楚明白之後,就對於基本的道理都有把握了。
【聖經中道理的進步】每一個讀聖經的人還得認識一件事,就是聖經乃是神藉多次多方的啟示賜給我們的(來一1)。神不只是多方在那裏啟示,也是多次在那裏啟示,並且每一次神的啟示總比前一次進步。我們必須從聖經裏讀出神的道理是如何進步的。這並非說聖經裏的啟示是不完全的。神在全郚聖經裏的啟示是完全的。可是,神的啟示是逐段進步的。神在第一個階段裏有祂的啟示,到第二個階段裏,神的啟示再加上去,到第三個階段,神的啟示又加上去,到以後的階段裏也是這樣,一直到完全的地步。神的啟示在每一個階段裏,不能說是不完全,可是比起全部的啟示來就顯得不夠完全。像神對亞伯拉罕所啟示的,在亞伯拉罕的時候是完全的,可是今天我們從全部啟示看來,就覺得當初亞伯拉罕那個時候的啟示是不夠的。所以我們要學習看見:神的啟示如何從亞當來,神的啟示如何從挪亞來,神的啟示如何從亞伯拉罕來,神的啟示如何從以色列來,神的啟示如何從摩西來……一路下來,神的啟示越過越進步。
我們還得學習把神時代的道理和神永遠的道理加以分別。在聖經中有的道理是為一個時代,有的道理是為永遠的。有時候,神對於一個時代出了一個命令,但是那個命令並不是為永遠的。例如:神吩咐以色列人要把迦南人滅絕,這是時代的道理,不是永遠的道理。我們要找出時代的道理,也要找出永遠的道理,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話是時代的話,是對當時的人講的,不是對所有的人講的;也有許多話是永遠的話,那些話對當時的人講和對以後的人講是一樣的。讀聖經要分別甚麼是時代的道理,甚麼是永遠的道理;甚麼是那個時候的,甚麼是一直繼續到永遠的。這兩個要分別得很清楚,否則會遇到許多難處不能解決。
有許多人有一個錯誤,以為所有舊約的話都是為看舊約的人說的,就把全部舊約都當作時代的道理。有許多人另有一個錯誤,說所有舊約的話都是對我們說的,就把全部舊約都當作永遠的道理。我們要把時代的道理和永遠的道理分開。神對於某一個階段的人說的話,如果只有當時的用處,我們就稱它作時代的道理;如果對於每一個階段的人都有用處,我們就稱它作永遠的道理。而永遠的道理是有進步的:在這一個階段裏,神只說一兩句話;在那一個階段裏,神再多說一兩句話。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就是道理的進步只能在聖經的範圍之內;在聖經以外的道理,不能算是道理的進步。
我們讀創世記,看見神是創造者,神是管理者,神是賜律法者,神是審判者,同時我們也看見神救贖者。我們從舊約裏看見關於神的道理是越過越進步的,全部舊約把這五方面講得很清楚。在創世記裏,我們也看見人的創造是榮耀的,人的墮落是羞愧的,人需要救恩,人尋找神,人用行為想得救。創世記裏關於人的道理是這樣講,全部新約書就把這五個關於人的道理講得更仔細。這就叫作道理的進步。
從亞當起,一直到撒母耳為止,我們看見「神治」,神直接管治祂自己的子民。從大、所羅門起,一直到被擄到巴比倫為止,我們看見「王治」,神藉君王管治祂的子民。從巴比倫回來到主耶穌為止,我們看見「先知和祭司治」。從「神治」到「王治」,到「先知和祭司治」,從起頭到末了,是從外面的約束走向裏面的約束。外面失敗了,但是裏面有「義」來了。那個道理越過越進步。
到了新約,四福音明顯地講到基督,那是更進步了。我們可以把四福音分作七大段來看:
一. 主耶穌在那裏證明祂是彌賽亞。那是在耶路撒冷、猶太地、撒瑪利亞,就是約翰福音一章到四章的情形。
二. 彌賽亞的證明一過之後,天國的問題就出來。像馬太福音四章,天國的宣告;五章到七章,天國的內容;十三章,天國的奧祕。第二段是進步到天國的問題。
三. 關於證明神的兒子的身位,是從主變餅給五千人吃飽起頭的,這就是約翰福音所特別記載的。雖然別人也記載,但約翰所記的有它特別的用意。約翰特別記載主變餅給五千人吃飽的事,是證明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從這裏下去,就是彼得在該撒利亞承認主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再接下去,就是主在「變化山」上改變形像。這些都是為證明主耶穌的身位。
四. 從「變化山」下來以後,祂就面向耶路撒冷去。這一位基督是受苦的、受死的(太十六21;路九31)。
五. 主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就講到祂的再來。接下去是馬太福音二十四和二十五章主在橄欖山上的預言。
六. 逾越節的晚上,主耶穌在一間樓上對門徒講道,是講聖靈降臨的問題,和葡萄樹的比喻等等(約十四至十七)。
七. 復活的基督給門徒傳福音的使命。
我們在讀福音書的時候,把關於基督的這七段歷史,像七個山那樣擺好之後,就能對主耶穌所作的享有一個相當清楚的認識。
到了使徒行傳,比較重要的三件事:(一)主耶穌的復活,(二)主耶穌的掌權,(三)主耶穌的赦免。就是說,有一位復活的主,祂今天掌權,同時,今天又要傳赦罪的道給所有的人。可見使徒行傳比福音書更進步了。
到了後來,保羅的書信來了。我們要注意保羅的書信在聖經裏的次序,和他寫書信的年代的次序。他最先寫的是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二是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三是哥林多前書,第四是哥林多後書,第五是加拉太書,第六是羅馬書,第七是腓利門書,第八是歌羅西書,第九是以弗所書,第十是腓立比書,第十一是提摩太前書,第十二是提多書,第十三是提摩太後書。(希伯來書如果算是保羅寫的話,那就在提摩太前書之前。)保羅的這些書信,可以分作四類:
一 帖撒羅尼迦前、帖撒羅尼迦後是講主再來。
二 哥林多前、哥林多後、加拉太是更正一般信徒的錯誤。
三 羅馬、腓利門、歌羅西、以弗所、腓立比是講基督。
四 提摩太前、提多、提摩太後是請教會的行政、秩序等一般的問題、對於啟示並沒有增加,因為神給保羅的啟示到以弗所書已經達到最高了。
由此可見,聖經中的道理是一直在那裏進步的;進步到保羅的時候,教會的問題完全解決了,信徒的錯誤也完全更正了,教會的豐富一直出來,基督的再來的問題也提出來了,這是進步。至於下面的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和猶大書,是另外一種性質,另有它們的特點,有人稱它們為「普通的書信」。希伯來書給我們看見新約,雅各書給我們看見行為,彼得前後書給我們看見受苦與希望,猶大書給我們看見真道的保守。這些書信是為解決基督徒零碎的問題,在啟示上並沒有進步。到了最後,有約翰的書信和約翰的啟示錄。在這裏面,約翰又進了一步。保羅給我們真理,約翰給我們神學。約翰特別給我們看見基督教的那個實際的東西,就是神的生命。約翰的書信和他的啟示錄是把我們帶到神的面前。
聖經裏面的道理都在那裏進步。每一個道理都有它的最高。在這一卷書裏有啟示,在另一卷書裏又增加啟示……到了又一卷,啟示就達到了最高。例如「義」,要從馬太福音起,看義怎樣動身(其餘三卷福音書不必多注意),到了羅馬書、加拉太書,義的路已經走到最高。又如教會的問題,從馬太福音十六章動身起,一步一步地走到以弗所書就解決了。再如生命的問題,是從約翰福音動身的,一直到約翰的書信,就到了最高,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這樣一卷一卷地去看,就能看見問題從那裏開始,在甚麼地方有補充增加,在那一卷書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很希奇,在有一卷書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之後,下面就不講了。總有一卷書解決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解決完了之後,對於這些問題或者是不提,或者是略過去,再沒有新的啟示了。到全部聖經都寫完了之後,神的啟示也都達到了最高。神的啟示一直增加到聖經的終了,就達到最完全的地步。
所以,我們讀聖經的時候,要作兩件事:第一,要找出聖經裏的啟示在那裏,就是有一個道理是從甚麼地方起頭的;第二,要找出在甚麼地方有新的意義或者新的啟示。一步一步地找出來,記下來。在這一卷裏有這一個起頭,在那一卷裏有新的解釋,在另外一卷裏有新的啟示。不管是新的解釋也好,是新的啟示也好,都把它編一下。我們把所有啟示、解釋,合在一起,分析清楚,來斷定一個真理,這就是神學。正規的神學,就是要看見聖經裏的真理。這個可以叫作教義的神學。我們這樣去讀,就能對聖經的真理有清楚的認識。
關乎讀聖經的方法,我們講到這裏為止。
最後,我們還要重複地說,人必須對。不然的話,即使把前面所說的二十八種讀經的計劃都作對了,仍然於我們無益,因為「字句是殺害的,而靈是給生命的」(林後三6,照原文直譯)。我們並不是說,要等人預備到了完備的時候才去讀聖經,而是說,在讀聖經的中間,一定要注意人在神面前的情形。我們必須一方面在神的面前有對的情形,一方面在讀聖經的方法上也肯多花功夫,這樣才能有豐富的收穫,才能有豐富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