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

 

第四章  歷史文化解經法

 

這一章,我們要討論解釋聖經的實際的方法,特別是細節性深入的解釋必須的門徑。

在第一,二章討論中,讀者們也一定會發現我們一再強調客觀性的重要,及誤解聖經的可能和原因。要達到客觀及避免誤解,最好的方法莫如從歷史文化解經法著手。這方法並不否認聖靈工作的重要,也不是說採用這方法的人一定都會達到同樣的結論(我們已談到瞭解聖經的過程中有主觀因素存在),但是,歷史文化解經的途徑,起碼可以讓所有讀同一段聖經的人有一個合理的方法去測驗出不同的解釋到底有多少“客觀”的證據支持,找到原來的意思和用意。

I.字句文法的觀察

一、譯本

理想上讀聖經最好是讀原文(希伯來文或希臘文)不過多數人看的都是譯本。目前中文聖經譯本已有多種,由於原文有多種版本,譯本自然也就有差異。

這些差異有時也會出現在通用的和合譯本的小字中。例如,約一:19-28這段經文有二個經文問題,第一在24節“那些人是法利賽人差來的”,小字寫著(或作“那差來的是法利賽人”),第二處在28節“這是在約但河外伯大尼”小字是(有古卷作“伯大巴喇”),28節二個地名不同,給我們看出有不同的手抄本,寫著不同的地方。我們這本聖經的翻譯者認為伯大尼可能性較大,就選用伯大尼,但另外寫著伯大巴喇的手抄本也不少,所以便用小字記下來。對我們生活馬馬虎虎的中國人來說,我們通常不會去計較那一個地名對。所以一般人都不加以理會。若要仔細查考,就另有學問。不同譯本採用不同的原文,也會因而產生翻譯上的差異,例如,林前七:15下半節和合本聖經“神召我們原是要我們和睦”新譯本則翻為:“神召你們原是要你們和睦”。比較兩個譯本,我們的問題是:到底是“你們”還是“我們”?這裏在希臘文“你們”“hymas”與“我們”“hemas”只差一個字母所以容易弄亂、無論是“你們”或“我們”,指的都是信徒,因此差別也不大。

通用的和合本聖經中的小字,及各種譯本彼此間的差異,好多都反映出這一類的現象。細讀聖經時,讀者可加以注意。

二、體裁

真正要仔細的研經的話,瞭解體裁便很重要。因為聖經裏有記敍,詩歌,啟示等體裁。若我們不瞭解它的體裁便往往會誤解聖經。舉例說,你要研究使徒保羅,如何下手?很自然的你會以為看保羅書信就可以,而忘記這些書信是保羅的信,並不是他的佈道講章,保羅寫給教會信徒,這些已聽過他講道及佈道的信徒。所以許多事他往往只提提,假定他們已知道便繼續說他要說的。這種現象在他書信中經常出現,所以我們若能瞭解這一點,我們就能從另一個層面來認識保羅。另一點我們若記得保羅書信是書信體裁,我們就會知道寫信不一定會有一個固定的主題,它也可以有許多小主題,甚至也可以只是回答問題,如哥林多前書有些是保羅聽到的事,有些是別人問他的事,有些是他想知道的事。因此在保羅書信中,我們發現保羅不象寫現代的論文。也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聖經中的詩,也有它獨特的體裁。例如,詩篇一三六篇便有相當獨特的結構。這篇詩每節分上下兩句,每節的第二句都是“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這篇詩篇便是用這特別的體裁,重複又重複,用此方式把這篇的重點“他的慈愛永遠長存”敲進聽眾心裏。從這主題再來瞭解上半節,我們便可得到一些心得。在十七,十八兩節,詩人說:“稱謝那擊殺大君王的,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他殺戮有名的君王,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驟眼看來,這兩節聖經是在談殺人的事。叫我們這些接受人文主義思想的人反胃,可是在整首詩篇裏著者要我們以“他的慈愛永遠長存”這個角度來看這個行動。摩西在申命記解釋這段歷史也是以“他的慈愛永遠長存”的角度來解釋。

希伯來文學的另一個特別的體裁是對偶。整個對偶表達一個思想。例如,箴三一:6說:“可以把濃酒給將亡的人喝,把清酒給苦心的人喝”。這經節是鼓勵人喝酒麼?若我們注意第45節“利慕伊勒啊,君王喝酒,君王喝酒不相宜;王子說,濃酒在那裏也不相宜。恐怕喝了就忘記律例,顛倒一切困苦人的是非”。我們會發現這段聖經是在描述酒可影響人及人事,並不是在鼓勵人在愁苦時可借酒消愁。聖經承認酒可消愁。但並不是要人借酒消愁,也警告人、酒可讓人忘記耶和華的律法,酒可亂性。

啟示文學體裁,是聖經體裁中最不容易瞭解的。啟示文學發展了希伯來人講話的特點,經常用誇張法。誇張法在文學裏也是一種體裁,往往可很清楚地把意思表達出來。例如耶穌說“富人進天國比駱駝穿針眼還難”就是希伯來人誇張的說話法,可惜有些人就用理性去推,推到針眼是個門,駱駝可勉強穿過去……等,現代人實在深受理性之害,其實駱駝穿過針眼,就是誇張的用法,表明太不可能而已。

三、結構與文法

當我們知道聖經有不同的體裁後,跟看我們該注意的是結構與文法,結構會章涉到分段的問題也會牽涉到文法。知道結構與文法能幫助我們瞭解聖經思想的層次,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瞭解原意。例如,在馬大福音,我們會發現耶穌基督的教訓與他的生平事蹟間插看出現,將登山寶訓(太五至七章)與路加福音比較一下,我們便會注意到馬太福音登山寶訓的話在路加福音最少分散在三個地方出現(路六:17-49,十一:1-12,十二:22-34)這現象告訴我們,馬太是故意將耶穌的教訓集中起的記載。若將馬太五至七章,十三章,十八章,以及二十三至二十五章這幾大段耶穌的教訓集合起來,我們便可以瞭解書中結尾“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這句話(太二十八:20)包括那些事了。

路加寫福音時也有他特別的結構。當他記載耶穌的工作時,他第一個記載的事便是耶穌在拿撒勒被棄絕的事。這故事在馬太與馬可福音都出現在耶穌工作的後期(太十三:57;可六:1-6),路加福音本身也告訴我們這件事並非第一件工作(四:23提及耶穌起碼在迦百農工作過),但他以拿撒勒的工作開始,是因為他要借這件事點出耶穌一生工作的性質和結果。在整本路加福音中,貧窮人,瞎眼的,經常是耶穌關懷的對象(路七:22,十四:1321),但祂被人棄絕,也同樣是一再出現的主題(路二:35,九57-58,十三:31-35等)。

知道結構的重要性以後,讓我們來看看聖經裏文法的問題,“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二十八:19),耶穌基督的大使命,用個連接詞“所以”是在回應18節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為什麼我們要去,因為耶穌有了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所以每個人都該聽祂的話。注意這種連接詞“所以”,因為這些思想的層次,可以幫助我們去發現某些經文的主題。通常中國教會在講差傳時我們的重點是耶穌看見那些人如羊走迷,非常可憐,憐憫他們,所以你們要去……其實太二十八:19的“所以你們要去”是因為耶穌已做了王,他有權柄命令你去。不管你是否憐憫,可憐那些失喪走迷的人。耶穌命令你去,你高興去也好,不高興去也好,耶穌要你去,接受大使命的原因不是你愛不愛人,而是你聽不聽耶穌的話。世人都必須作耶穌的門徒,更不在乎他喜歡不喜歡做,而是耶穌做王后,他非做不可。知道這點後,信主便成很嚴重的事。整個福音不是能讓我們的心態來決定,傳福音不是我們喜不喜歡,信耶穌也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而是耶穌有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這是太二十八:19,這“所以”所帶給我們的一個重點。

在讀經時若研究得深一點,就會牽涉到文法問題了。新約希臘文文法,基本上是歐洲語言系統,在這語言裏有動詞時態,性別及前置詞等。希臘文某一前置詞加上某個名詞的“格”Case就有不同含義。動詞時態(Tense)又分過去,現在,未來。這類文法問題特別是動詞方面在中文聖經裏比較不容易看出來。但在希臘文卻是很重要。我們若能瞭解這些文法問題,常能幫助我們瞭解一些個別經文的含義,下面讓我們看看幾個例子。

保羅在林前三:6論及他和同工們的工作,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這裏的動詞“栽種”,“澆灌”是過去時式,中文用“了”這一個助詞來表現“生長”在原文裏則是現在式。希臘文文法在此將時間性,重點表現得相當清楚。保羅與亞波羅在過去工作過,神卻叫他們工作的果效能以繼續下去。

弗二:8是一個與前置詞有關的例子:“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是談到因信稱義的教義。現代中文的“因”字,通常我們的解釋為“原因”或“因為”。若這麼解釋的話,人為什麼得救?因為我們信。但是若我們這麼解釋的話就誤解保羅的原意了。因為原文是個前置詞dia加上屬格。英文翻成through是一個過程並非原因,現在我們翻為“借”。一位研究中文的教授曾告訴我,中國的“因”字,原來有另一個解釋,與佛教的“緣”同意。我們手頭的聖經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翻譯,當時的“因”字與現在的“因”字意義不同。這節聖經“因著信”,其實是指“緣於信”。有了這瞭解後我們便知道我們的信不是上帝叫我們得救的根據;不是因為我們信上帝,所以上帝救我們。這節經文的信息是:神救我們,是基於祂的恩典,在得救的過程中,我們要信耶穌。這是希臘文的文法可幫助我們瞭解更正確的教義的一個例子。

四、用字

1.上下文

二十世紀以前的聖經學者研究原文,極注重原意。一個字的原意有時候是可幫助我們瞭解一些經文的。例如,在林後四:17,保羅形容那將來的榮耀是“極重無比的”。為什麼他不用“極大無比”呢?因為希伯來文榮耀一詞原意有重量的含意。

用字研究最要緊的是上下文(context)。為什麼呢?因為字義隨時向而改委,舉例說中文“家”是什麼意思?一個房子下面有只豬就是家。“男”原來是這樣寫的:“田”與“ψ”在田裏拿著一支叉在工作就是男人了。請問中國人的家是否都有豬?男人都種田?不通是不?原來那個字是這樣開始沒錯,但隨著時間的改變意思可不一樣了。用字最要緊不是原來是什麼意思,許多時候原來的意思對後來已沒有意義。做為一個學問我們可追溯一個字的原意,追究中國人“男”是哪樣寫,它的原由……等。但不一定說原來怎樣,後來也必一定如此。在聖經裏也是如此,字意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在舊約時一個意思到新約時可轉變它的意思,甚至變成一字多義。因此,同樣一個字在保羅書信裏不一定要有同樣的意義。保羅書信裏某一個字的意義更不一定是約翰福音裏同一個字的意義,也不一定是雅各書信裏的意義。

歷史上對字義瞭解不夠而引致誤解,一個熟知的例子是馬丁路德對雅各書的看法。他在念羅馬書,加拉太書、念到因信稱義,再念到雅各書“人稱義不只因著信,也因著行為”,就說雅各書該燒掉,為什麼呢?因為在他的頭腦裏雅各書的信心的定義就等於羅馬書保羅信心的定義。可是雅各書信心的定義卻不等於羅馬書信心的定義!

某個字真正的定義必須在上下文及著者背景裏去注意去解釋。再舉個例說,在中國教會中我們一聽到“世界”“肉體”這字眼我們立刻會想到是壞的。我們沒想到約翰三:16原文是“神愛世界”(God so loved the world)。這跟約翰一書“你們不要愛世界”(同樣是約翰寫的)意義就差好遠了。同一個著者,同一個字,但因上下文的關係,意思就不同了。“肉體”這個字也一樣,我們現在一談到“肉體”就怕,可是在原文裏羅八:3就告訴我們說耶穌基督也有肉體。同樣原文肉體這一個字可以有不同的意義。羅八:5-6的“肉體”等於罪性。但是八:3的“肉體”卻是血肉之身。

我們讀經時是要聽上帝的話,上帝可能有祂自己的定義,祂的定義不一定跟我們的一樣。這點是我們研究用字時最該注意的。有人說:“我們可以不懂原文,但我們不能不懂上下文”。熟讀聖經知道上下文能幫助我們明瞭用字。

2.相同的觀念

研究用詞時,另一個應注意的事是同樣的觀念可以用不同的字表達出來。例如主禱文中“免我們的債”的“債”是否是指我們欠上帝錢?我想大家都知道不是指欠債而是指“罪”。所以這裏的“債”等於“罪”。在原文是二個不同的字,但用意卻相同。

又如,耶穌說,“一百隻羊,失去一隻”是指什麼?罪人對不?浪子有的比喻也是浪子代表罪人,失去的錢也是。當我們研究聖經用字“罪”時,若我們將一切“罪”的經節找出來,我們就瞭解了嗎?不一定。我們若能將“欠債的人”“迷失的羊”……等用詞都包括進去時,我們就就能瞭解得更廣,更深些。

我們如何能知道聖經裏那些是同意,同觀念呢?要能知道這些我們必得熟讀聖經,好好念聖經。我們很多時候便會發覺有許多不同字,但卻有關係的用法了。

II.歷史背景的研究

一、著作背景

若對聖經著作背景有點研究往往會讓我們更能進深一層去瞭解聖經。譬如說希伯來書吧,大家都知道希伯來書是講信心的,可是希伯來書的信心是在怎麼樣的背景下寫的呢?是在那些人為了信耶穌財產已被人充公掉了(來十:32-34),而現在要決定是否為了信耶穌命都可舍的時候寫的(來十二:4)。所以希伯來書的信心是什麼樣的信心呢?是為了信耶穌堅持到底連命都可丟的信心。生死有關,在生命危難中的信心。

腓立比書是談喜樂的書信,大家都知道“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但這喜樂,卻是保羅在坐監,很不舒服的時候寫的,是他不知道明日是否還能活的時候寫的(腓一:1222-23)。這喜樂是能衝破死亡的喜樂,是在困境裏卻能有的喜樂。是在生死未蔔中的喜樂。

舊約詩篇有時候也會告訴我們寫作背景的資料,例如詩篇第三篇是大衛逃避押沙龍的詩,將這篇詩放在撒下十五至十七章背景來讀,我們便會知道“雖有成萬的百姓來周圍攻擊我,我也不怕”是何等難得的經驗。

二、作者生平

聖經並沒有為我們提供每一卷作者的資料,因此我們不必過於強求但是在一些有這類資料的經文中,對作者生平有所熟識,也可以加深我們對經文的瞭解。

例如,我們都知道林前十五章講基督的復活。倘若我們知道,這封信是在主後五十五年左右寫成的,我們便會發現這章經文在歷史上是比四福音更早的一個文獻。倘若我們再想起寫這封信的保羅是逼迫教會的,是基督徒的死對頭,我們便更會珍惜這個見證……因為它是敵人的見證。

三、歷史知識

另一類有幫助的知識,是歷史。例如,彌六:16說:“因為你守暗利的惡規……”什麼是暗利的惡規?若不看舊約歷史書,就不知道是指什麼了。因為暗利所行的事是記在列王紀上十六章:2526節“暗利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作惡更甚……以虛無的神惹耶和華……的怒氣。”暗利的惡規是將外邦的偶象帶入以色列成為混合宗教的現象。彌迦先知是在指責以色列人不只拜偶象,而且拜到極端。但在彌迦書裏先知就假定他們有這種歷史知識而一句話就把它表達出來。

另外一種歷史知識是我們不可能在聖經中找到的。如路三:1,二十三:7及使徒行傳十二:1都提到一個人叫希律王,可是這希律王卻不是同一個人,一個是祖父,一個是爸爸,一個是兒子。聖經裏都稱希律王。我們必須先瞭解猶大歷史才知這是三代了。這樣我們做細節解經時纔能明自為什麼太二:1315說希律王死了,使徒行傳又說“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

III.地理背景的研究

研究地理背景也可讓我們明白聖經的一些細節。

一、氣候

在路十二:54-55,耶穌對眾人演說時曾說:“你們看西邊起了雲彩就說要下-陣雨;果然就有。”起了南風,就說:“將要燥熱;也就有了。”這與地中海氣候有關。巴勒斯坦西邊是海,所以西風將海的水蒸氣帶進大陸就下雨;西南邊是沙漠,所以南風吹來就是熱風。

二、地勢

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開頭就提到“有-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路十二:30),有人說這個人靈性墮落從耶路撒冷神的家所在,下到耶利哥,世界上。其實耶路撒冷位於山上而耶利哥在海拔以下,所以當然沒有從耶路撒冷“上”耶利哥的,只可能“下”耶利哥。地理常識會讓我們知道這句話是唯-表達那件事的說法。

-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是詩-三七:9的話,人說;“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位解經家曾經指出,詩人當時所住的巴比倫是平原地帶,很難看到石頭,要“拿嬰孩摔在石頭上”根本不可能;這句話所表達的,原是詩人在耶路撒冷城破之後的遭遇,是巴比倫人把猶太人的嬰孩摔在石頭上。詩人為這遭遇而感到極大的忿怒,因此求神主持公道。解釋這節經文,這地理知識雖然不能為我們解答所有聖經中“咒詛的詩”的問題,起碼可幫助我們瞭解真正殘酷的不是詩人,而是巴比倫人。

三、生物

有些經文也需生物常識的幫助。例如,詩-百二十篇:4“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羅騰木的炭火”請問什麼是“羅騰木的炭火”?這與第3節“詭詐的舌頭啊,要給你什麼呢?要拿什麼加給你呢?”的關係是什麼?在這裏若我們有-些生物的常識我們便很容易能瞭解信息了。在沙漠地帶,到夜晚時天氣便很寒冷,為了取暖平常燒荊棘及動物的糞,但這二樣都耐不久,最能耐久持熱的是羅騰木。羅騰木的炭火又熱又持久。所以說詭詐的舌頭,應用羅騰木來燒,讓耐久而熱的火把它燒毀。

四、地點

-百二十篇:5“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為什麼有禍?基達與米設不是二個地名嗎?這二個地點在那裏,為什麼住在那裏就有禍?這裏作者用地點來表明他的信息。米設與基達是當時野蠻人,沒有文化的人的地方。-個詭詐舌頭居住的環境,是野蠻人的環境,不認識耶和華的人的環境。

啟示錄第二、三兩章是寫給小亞細亞七教會的信,從保羅書信中,我們可知這小亞細亞的教會還有歌羅西。可是約翰沒有提到歌羅西的名字。最可能的解釋,是有人研究啟示錄七教會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在當代主要交通幹線上,從以弗所起程,經過士每拿等教會,正好是走了-圈。而別迦摩被稱為“有撤但座位之處”(啟二:13),正是因為別迦摩是當地-個敬拜羅馬帝王的中心;老底嘉被喻為“溫水”(啟三:16),則是因為當地從別處引入溫泉水,抵老底嘉時已真正是“不冷不熱了。”

IV社會宗教背景的研究

-、宗教

箴二十九:18“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近年來中國教會流行講異象,異像是什麼?其實在聖經裏異象就是上帝的啟示。先知憑什麼向人講話?是因為神給他們看到異象。在舊約聖經裏,異像是神向人啟示的途徑。(撒上三:1;賽-1;何十二:10,摩八:1-12),今日我們談異象,我們根據什麼?其實神的異象,已寫成書,念聖經就可得異象。不念聖經,基督徒生活就會-塌糊塗,教會生活自然-團糟。“沒有異象,民就放肆”不是叫我們作夢,我們若念聖經就會得異象。這是我們根據宗教背景對-段熟悉的話語更深切及現實的瞭解。

徒十四;12說:“於是稱巴拿巴為丟斯,稱保羅為希耳米,因為他說話領首”。保羅與巴拿巴在路司得醫冶-個生來瘸腿的人之後,被當地人擁為丟斯與希耳米,丟斯等於他們的玉皇大帝,希耳米則是傳達之神。由於巴拿巴不講話,講的大部分是保羅,所以路司得人就以他們的宗教背景來看這件事,在他們看來,二個人都是神的化身。

二、風俗

路五:4-5記著說:“耶穌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夫

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為什麼?表示什麼?有一天我讀這段經文,覺得彼得的問答很奇特,便去查聖經字典“打魚”一項,要知道當時的人怎樣打魚。聖經字典說:“那裏的人是晚上在水深的地方打魚,白天在水淺地方打”。意思是說,當時耶穌要西門在白天開船到水深之處打魚時,彼得回答說:“我昨晚去過了,可是打不到,現在原是不該到那裏去的。”耶穌在這裏要彼得去做平時他依常理依經驗不會做的事。當我們知道了這背景後,對這段記載就就更明白了,怪不得當彼得聽話開船到水深之處下網後捕到許多魚時,他的反應是“俯伏在耶穌腳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而且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換言之“把船開到水深之處”是要求彼得以信心順從耶穌基督的話。

創世記二十八章講到雅各在伯特利遇見神之後,說:“雅各清早起來,把所枕的石頭立作柱子,澆油在上面,他就給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神殿的意思)”(創二十八:18-19)有人便這樣解釋這段聖經:伯特利指上帝的同在,上帝的教會。怎樣建立教會呢?有“石頭”靈意“基督”,“澆油”表示聖靈。所以教會要有基督做柱子。還要有聖靈澆灌。但我們要問的是:雅各將所枕石頭立作柱子。把油澆在上面,他在那裏所要表達的是什麼?串珠聖經告訴我們,雅各的行動可從出三十:26及利八:10-11得到解釋,二段經文都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奉獻的舉動。雅各枕在石頭上,上帝向他顯現,所以他就把那石頭分別為聖。上帝向雅各顯現,雅各向上帝有所委身,他便以當時的風俗習慣來表現。建立耶和華的殿是神的恩典,人在恩典中學習委身。

以上所舉例子讓我們從社會風俗,宗教背景來瞭解原來的意義。從原來的意義,我們可找到現在的意義。

.實際的建議

歷史的背景和文化的背景是幫助我們獲得經文原意的途徑。怎樣纔能獲得這些歷史與文化資料呢?讀者在上文討論中,其實已得到不少門徑,現在讓我們整理一下。

一、熟讀聖經

倘若不採用任何外來的幫助,有可能懂聖經嗎?由於上述歷史與文化的資料多數在聖經中已經存在,一個人即使是連串珠聖經都不使用,還是可以讀懂聖經的。要緊的是熟讀。聖經讀熟了,就在頭腦中有了自然串珠的資料,看到某一些字句或現象,便立刻聯想到其他同類的字句與現象。所以熟讀聖經可說是一種好的基礎。

二、工具書

話說回來,一般人對聖經熟識的程度不夠,而且記憶力也不是有過目不忘的天賦,利用工具書確實可以補助這種先天不足的現象。其實,串珠聖經,經文彙編還不都是前人熟讀聖經以後整理出來的後果?!至於聖經沒有提供的資料,如打魚的習慣,耶利哥的海拔位置,希律王的家系等等,當然是需要一些專家資料了。

使用工具書有時感到很沉悶,正如從事科學實驗時或背英文生字時感到煩悶一樣,但懂得使用工具書的人又同樣會發現它們可幫助我們更深一層地明白神的話。對於初入門的讀經者,筆者的勸告是先熟讀聖經,否則使用工具書會有“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現象;但是熟讀聖經一段時期之後,工具書的使用則能使我們對讀經更有興趣。

三、先注意重點,再研究細節

由於讀經有不同的角度與深度,而細節的研讀更需某種條件(如歷史知識和原文知識),不同背景的讀者必須自己量力而為。條件不足而要從事細節的推敲是靈性不成熟的表現,再加上獨斷的個性,便是走向異端的捷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在解經上亦極適用,先注重每段經文的重點,再研究細節,是正當的研經進階。

習作:

讀經可以有不同的深度,請仔細讀腓利書三次,然後做下麵的作業。

一、主題的發現:內容與目的

1.觀察

1)本段經文體裁是什麼?

2)這封信是誰寫的?

3)在什麼地方寫的?

4)收信人是誰?

5)保羅要他作什麼?

2.解釋

1)保羅,腓利門,阿尼西母三人的關係是什麽?

2)下列線索,我們可以猜到發生過什麼事?

a.阿尼西母的身份是什麼?

b.他原在什麼地方?後來到了哪裡?為什麼?

c.他在保羅那裏時發生了什麼事情?

3)小結論:這封書信的主題是什麼……一個人該為別人做何事。

二、主題的發展:結構

1.觀點

1)本書可分下列幾大段,試為每段定一主題:

a.13

b.47

c.820

d.2122

e.2325

2)在47節,保羅說腓利門有哪種好處?這對別人有何影響?

3)在820節,剛才第二段的主題在什麼地方出現?

4)保羅如何以820節來達他的目的?

a.814節說什麼?

b.保羅如何論阿尼西母信主前後之分別?

c.保羅如何論他自己與阿尼西母的關係?

2.解釋

1)從第二與第三兩段主題(重要字彙)的重複,說明腓利門為何要收納阿尼西母。

2)保羅在891314;及19節三處數度提及他可做而不做的事,有何目的?

3)為什麼保羅要婉轉的為阿尼西母說情?

4)小結論:試從本書結構說明保羅為阿尼西母說情的原因及方法。

三、背景的瞭解:

1.請讀有關第一世紀奴隸制度的文章。讀完它以後,你對腓利門書有什麼感想?

2.根據腓利門書“信心”與“愛心”是怎麼一回事?── 陳濟民《解經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