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撒迦利亞書第六章

 

H.    第八異象:在兩山中出來的四車輪(六1-8

        最後的異象與上章的雙審判異象產生極密切的關係;在第六異象中,以色列個人的罪遭受審判;在第七異象中,以色列國家性的罪遭受審判;而如今在這最後的異象中,全地的罪亦遭受審判,這是以色列國度復興的前奏。

        最後異象與第一及第二異象在主題上亦相當銜接。在首異象中,神的審判工具(眾馬)四出巡查地上的情形,回報當時是安靜平穩(一11),但後來卻並非如此(見第二異象)。在此異象中,神的選民陸續受外邦國的侵略,可是外邦國同樣被打敗,如今在末了的異象內,侵略以色列的外邦國逐一被神的審判所剷除,於是以色列的國度複立了。

 

1.    異象的情況(六1-3

 

        我又舉目觀看,見有四輛車從兩山中間出來,那山是銅山。第一輛車套著紅馬;第二輛車套著黑馬;第三輛車套著白馬;第四輛車套著有斑點的壯馬。

 

        先知看見四輛車從兩山中出來,車輪的套馬(「馬」是複數字,舊約時每車輪套四馬)各有不同的顏色:紅、黑、白、斑四色。

        這兩山究竟何指?學者們的意見頗分歧,解說有七:

        (1)    象徵神審判世界的兩大基本代表,當時是約書亞與所羅巴伯,後來是教會與政權(如Chambers)。

        (2)    象徵神天上的居所(TOTC, ICC, Baron; Baron一方面稱兩山是耶路撒冷城內外的兩山,一面稱之是象徵神天上的居所)。

        (3)    象徵神兩方面(即全面性)的保護(Hengstenberg)。

        (4)    象徵神奧秘的意旨(藏在兩山中)(Cobir)。

        (5)    象徵律法與先知(M.Luther)。

        (6)    象徵神強力服役他的工具(H.C.Leupold)。

        (7)    指出神審判的地點(Baron)。

        「兩山」字之前有定冠詞,特指某兩座山。這兩座山對讀者來說是熟稔的,故不用解釋是那兩座山。從地理境域看,這兩山必是讀者所住耶路撒冷附近的兩山,一是錫安山,另一是橄欖山,這是大部份學者的意見。

        為了免去讀者的誤會,作者補充那些山是銅山(中漏譯「些」字,參其他譯本有「些」字,如泰文)。「銅」在聖經象徵學中一貫代表「審判」之意(如銅制的洗濯盆、燔祭壇、曠野中的銅蛇),既然兩山是銅山,代表審判,故這從兩山中出來的四車輪就是為審判而來。而它們從兩山中的谷地出來,那正是約沙法穀(意「神的審判穀」)的所在(約沙法穀是舊約中多處預言最後審判邦國的所在地。參珥三2,四21216;亞十四4)。

        有了這些前題,四車輪究指什麼便較易下定論,然而學者們仍有各種見解,主要有二:

        (1)    它們代表四個大國(如但七的預言,參一18所談的四角)據猶太拉比遺傳,它們的顏色也代表四大外邦國。紅色指巴比倫;黑色代表波斯;白色代表希臘;斑色代表羅馬。(注65)(主張此解說的學者有Baron, Pusey, wright, Kelly等)。

        (2)    它們象徵強大的軍事力量(車輪是「戰車」,參王上十29,「四」代表「全地」)代替神分別向以色列全地的仇敵施行審判(參詩三十六7)。而紅黑白斑分別指戰爭及戰爭的結果:流血(紅)、死亡(黑)、勝利(白)、瘟疫(斑),故這異象充滿「火藥性」的氣味,這是一個審判速臨的緊張場面。

 

2.    天使的解釋(六4-8

 

        我就問與我說話的天使說,主啊,這是什麼意思。天使回答我說,這是天的四風,是從普天下的主面前出來的。套著黑馬的車往北方去,白馬跟隨在後;有斑點的馬往南方去。壯馬出來,要在遍地走來走去;天使說,你們只管在遍地走來走去;他們就照樣行了。他又呼叫我說,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

 

        先知不明所見(六4),解釋天使便先告訴他四車輪的身份,後告之他們的使命:

        a  四車輪的身份(六5)━━天使說四車輪是天的四風,本在普天下的主面前事奉(「面前」前有「站立」字,意「侍立」,參撒上三1),現今出來為他服役。

        「天的四風」有三解說:(1)代表神審判的能力(如詩一四八8;耶四十九36;但九2;啟七1)(如C. L. Feinberg, Keil)。車輪行動遲緩,故需風力催它們運行迅速,叫神的審判速臨(如H.C.Leupold);(2)代表全地(「四」指四境,即全地之意)外邦國的國君(如Cashadan);(3)指天使(「風」字該譯作「靈」字,因風不是侍立在神面前的使者而天使纔是,參伯一6,二1;王上廿二19;但七10;路一19;來一7;啟七1),他們如風般出外為神服役(參詩一0三2021,一零四4,如Baron, Pusey, Unger)。

        b  四車輪的使命(六6-8)━━四車輪各有使命:(1)往北方去的是黑、白兩套馬車輪(六6a);(2)往南方去的是斑馬車輪,即是壯馬車輪(注66)(六6b-7a)。

        「北方」指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地。這些外邦國是以色列的世仇,現今神吩咐其僕役向他們施行審判。在歷史上亞述及巴比倫早已敗亡,如今還在的只有強國波斯,故這異象給當時的讀者帶來莫大的鼓舞,因為神必在列邦國中彰顯他的公義,及揀選與保守以色列的恩典。

        「南方」則指埃及,這是以色列的另一世仇,在此時亦受神特派使者的審判。

        舊約撒迦利亞書馬瑣拉版本沒有記載紅馬到那裏去;東方及西方亦沒有車輪受命前往,因為西邊是地中海,東邊乃是亞拉伯曠野,所以兩邊在先知時代對以色列沒有危險(Laetsch, 437, MFU P.106),也因這個原因使其他學者認為馬瑣拉版本在此處該加上補句:紅馬往東方去,白馬往西方去(「隨後」改作「往西方」,如Jerusalem Bible, New English Bible,敘利亞,Aquila等譯本),(注67)但這樣增添原文的原則是極度主觀及危險的。

        四輪照天使所吩咐的全部出去,在遍地走來走去,執行當執行的審判。它們(“and they”指四車輪,如Unger, Laetsch, TOTC)有點迫不及待地要「沖出去」(Wayevageshu,意retively eager,「蠻莽地」如出二15,四24;撒上十九2)在遍地施行審判,天使遂對它們說:「只管去吧!」於是它們就照樣行了(自譯六7b)。

        天使在此時特別指出往北方去的車輪所執行的任務,在北方安慰神的心(六8)。「安慰」(henihu是使動詞,意「叫平靜」、「叫止息」),「心」(ruah,意「靈」,與「止息」字並用時可譯作「怒氣」,如士八3;箴十六32;傳十4;賽三十三11,如Leupold, Unger, Baron, Laetseh, Pusey, Henderson);所以「安慰他的心」意指「止息了他的怒氣」(如結五13,十六42,廿四13)。這裏天使所言是一個特別的宣告,他指出神特別為其選民之故審判北方的仇敵,以正神的公義。巴比倫過去酷待神的選民,如今神替它伸正義(參賽十四5-11)。

        最後異像是一幅神得勝的異象;以色列的仇敵(以南方及北方作代表,此是舊約慣用之代表)全遭殲滅,這是以色列國度復興的前奏。這異象對當時及日後的選民產生莫大的安慰與鼓舞。神是公義的,亦是保護他揀選之民的神(參一17,二812等不贅)。

 

總結:

        於是八異象分別指出神如何愛護眷顧及復興他自己所揀選的以色列,雖他們遭受外敵之侵侮及自身的污穢,但仍以永遠的愛(參耶三十一3)紀念他們,賜恩與他們,恢復他們被揀選時之身份與地位,又復興他們的使命與任務,叫他們忠心矢志不移地事奉神。

        所以八異象合為一篇信息,是一個以色列預言史的鳥瞰,從先知的時代直至彌賽亞建立國度時(注意多次預告「你們就知道萬軍之耶和華差遣我到你們這裏來」,如二911,四9,六15);整體說來,八異象信息可分作八點,每異象一點:(1)從「外邦人日期」至國度重建(一7-17);(2)外邦人日期時的動態(一18-21);(3)神藉其彌賽亞建立國度(二1-13);(4)國度建立前之「屬靈重建」(三1-10);(5)以色列在神計畫中的地位(四1-14);(6)以色列個人性之罪的審判(五1-4);(7)以色列國家性之罪的審判(五5-11);(8)以色列仇敵之罪的審判(六1-8);附(9)國度建立時,國君掌權時的情形(六9-15)。

 

IV.  象徵性的動作(六9-15

        隨著最後異象,先知看見一個象徵的動作,這動作連接最後異象的信息:以色列之仇敵受了審判,於是國度可建立起來(這也是後來猶太人及門徒所關注的問題,參路十七20)。(注68

        先知看完異象後,他蒙神囑咐,以動作表達一件將來的事實━━以色列的仇敵消滅,國度建立、國君掌權時的情形。所以這是一個「預言性的動作」(如八異像是「預言性的

異象」),結束八異象所帶至此時的情形:神的彌賽亞在地上掌王權(六13),「世上的國成了我們的主和他的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遠」(參啟十一15)。

        隨著異象便是動作,這兩者主題上亦有點關係,以致不少學者認為本象徵動作原是第八異象的一部份(注69)。Fausset甚至稱本段為第九異象(注70)。可是如H.C. Leupold所言,本段缺乏很多異象的特徵,如解釋天使,舉目觀看等,而先知只是受囑去辦理一件富有象徵性的事。(注71

 

A.   神的吩咐(六9-13

 

1.    制冠戴冠(六9-11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你要從被擄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銀;這三人是從巴比倫到西番雅的兒子約西亞的家裏;當日你要進他的家,取這金銀作冠,戴在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的頭上。

 

        神的話臨到先知,吩咐他辦兩件事,這格式與八異象有別且是「當日」要辦的事,可見這並非在異象中的吩咐:

        a  到約西亞家中會見自巴比倫來的三人,取他們帶回的金銀(即禮物,可見他們受託帶回重建聖殿用的禮金),製作一個冠冕(六9-11a)。

        「冠冕」(ataroth)是複數詞,但「戴」與「頭」卻是單數字,引致批評家增刪版本的字句,說此處應加「一冠冕為約書亞而作,另一給所羅巴伯」兩句,可是這複語詞亦可解作「偉大」、「尊重」(如「神」字)之意(如他爾根譯本),或可解作一個帶有雙重目的的冠冕(Composite Crown)(如啟十九12)。

    b  將冠冕戴在約書亞頭上(六11b)(有學者稱這冠冕本戴在所羅巴伯頭上,所羅巴伯因被加冕之事,給波斯的秘密員警逮捕,從此失蹤,後人將這段竄改,讀成冠冕是加在約書亞頭上,(注72)但此說太無稽,不堪接受),這動作是一個象徵,以約書亞的身份及被加冕之行動,表徵一些將來要發生的事。約書亞是祭司,他當然知道祭司與君王之身份有別,定不願被加上皇冠,僭越了為王的地位,況且在本國史中的烏西亞亦因此事受罰(參代下二6),(注73)可是他亦知道祭司的職位是作兆頭的(三8),帶有預表性的意義,所以他接受先知的加冠,靜候神旨意的顯明。究竟這動作代表什麼,在下文便分解。

 

2.    宣告預言(六1213

 

對他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看哪,那名稱為大衛苗裔的,他要在本處長起來;並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他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並擔負尊榮,坐在位上,掌王權;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兩職之間籌定和平。

 

        神要先知藉著帶冠冕之動作向約書亞作多項預言性的宣告:

    a、 苗裔從本處長出(六12a)━━先知向約書亞宣告,叫他明白他的動作表徵將來「一人」的行為:(注74

「看哪,有一人稱為苗裔的......」(自譯),這「苗裔」(彌賽亞的名稱,參三8,亦是舊約一貫的稱呼)要在本處長起來。

「本處」(Mittaehtaw,意「在他之下」━━不一定指他卑微的出身,如T. Laetsch, M.F. Unger,唐佑之━━亦可解作「自己的原地」,參出十23,如H.C. LeupoldC.L. Feinberg)指以色列國,大衛的王系(參羅一3),或甚至指他的出生地伯利恒城(如Chambers)。

        b  苗裔要建造神的殿(六12b-13a)━━苗裔長起來後的使命,其一就是要建造神的殿,這使命覆述了二次,以示責任重大。

        「神的殿」非指當時已在建造中的殿(因那時聖殿正在進行,重建中的聖殿是所羅巴伯完成的,參四9),若然,那還要等候苗裔長大起來,因此那些認為這是指當時之殿的學者,便被迫將苗裔解作所羅巴伯(如Kimchi, Cashdan),或被逼將「殿」解作屬靈的殿,即是舊約中的教會(如Laetsch, H.C.Leupold),但此舉更難與有關苗裔之其他經文和諧,亦不能解釋「長出來」是需要的(彌四1-7),故本節是指彌賽亞國度內之殿(參結四十━四十二;賽二21-4,五十六6-7)(M. F. Unger)。因為建殿工程本已承諾了所羅巴伯完成的(參四9,可是彌賽亞的建造是指將來另一殿的建造。

        c  苗裔必擔負掌王權的尊榮(六13b)━━「尊榮」(hodh,意君王的尊榮,如詩四十五3,一一04,或屬神的尊榮,如詩一四八19;該三3)是屬(「擔負」)那坐在位上(祭司從不坐下的)掌王權的彌賽亞。這樣,彌賽亞在建造神的殿時,亦是他執掌王權之時(參啟十九16)。

        d  苗裔在王及祭司兩位分上籌定和平(六13c)━━這苗裔原來是一身兼兩職,是君王又是祭司(如麥基洗德般),憑此,(運用兩職之治權力)籌定和平(如Hengstenberg, Keil, Wright, Von Orelli, C.L.Feinberg, W.Keller)。

        「籌定」(atsath是名詞,意「謀略」、「輔導」、「策劃」,參賽九9的「策士」是同根字,中譯將之變成動詞)━━詞在舊約,常表達「互相和合的意見」之意(如撒下十七7;王上一12;賽八10;結十一2),(注75)也許暗示兩職互相表達和合的意見,以和平成為結果(參賽九6彌賽亞亦稱為「和平之君」)。

        在舊約中,祭司與君王彼此間之意見常不歸一,但在彌賽亞國度內,此不和諧的現象不再複現了。

 

B.  彌賽亞的補語(六14-15

        因六15的「我」是彌賽亞的自稱,可見他在神吩咐的某處上,介入他的補語。既然六14並非預言,此處可作他插入之補語(彌賽亞介入神的講話中,是舊約常見的特徵,在本書內已有多次實例,參二8-11,四8-10。在其他地方,在同段中說話者突然改變亦是沒有先兆預告的,如詩九十五1-8,詩人對百姓,詩九十五9-11,立即轉為神向百姓)。

 

1.    關乎冠冕(六14

 

        這冠冕要歸希連(就是黑玳)、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兒子賢(賢就是約西亞),放在耶和華的殿裏為紀念。

 

        約書亞戴冠之事為時短暫,亦不為多人看見,所以天使吩咐這冠冕要放在神的殿內作為「紀念」(zikkaron,與先知之名同字根),一來多人可觀望而憶及或知悉約書亞被冕之經過與含義,二來可作永久性的提醒,提醒他們復興的盼望與應盡的責任。此舉是「由」(中譯作「歸」)三代表人負責進行,不是要紀念他們的獻金(如Laetsch),若然便小題大做了,可能別人的獻金猶勝他們呢!因他們也促成約書亞象徵性之動作,故也間接紀念他們的「貢獻」(注76)。但他們此時的名字與先前(六10)不完全一致(因古人常有幾個不同名字的):希連(可能是原名,意「力量」),亦稱為黑玳(意「主的世界」),多比雅(無別名,意「神的善的」);賢(意「恩惠」,原名「耶大雅」,意「神知道」)━━這節的名字可能代表他們的特性。(注77

 

2.    關乎將來(六15

 

        遠方的人也要來建造耶和華的殿,你們就知道萬軍之耶和華差遣我到你們這裏來。你們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們上帝的話,這事必然成就。

 

        冠冕放在殿中是一件歷史性的物件,預指將來彌賽亞為君王與祭司兩職合在他一人身上,這時遠方的人會來建造聖殿(建造聖殿如上文六12所言,是指將來的殿)。

        「遠方的人」在舊約辭彙中雖慣指外邦的人(如賽六十10),但有時亦稱那些分散在各處的猶太人為遠方的人(如賽六十49),因本節是論及重建彌賽亞聖殿之事,故這是預言將來分散在各地的選民被招聚回來,在「祭司之王」所掌權的國度內敬拜神(參賽六十3-913-14;詩七十二11,此時固然外邦人也來殿中敬拜那全地之王、普天下的主(參詩七十二11;賽二2-4;彌四2-3等),那時他們如撒迦利亞所言,必會認識「我」(彌賽亞)了(六15)。

        在最後結語中,彌賽亞(或許是先知)給他們一個教訓,若他們聽從神的話(彷申廿八1),他們必能享受歸回朝拜神的恩福(這是舊約慣說的預言,聽命的必蒙恩,不順命的必不能歸回在神殿中敬拜神;所以對他們來說就不成就)(注78)。

 

第二章書注

 

1.     此時被擄前的先知書已被認為正典,參Joyce G. Baldwin,

"Zechariah,"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IVP, 1972(C), 1974, p.90.(以下凡指此書時皆以TOTC符號代之)。

2.     Davi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Kregal, 1918(C), 1972, p.10.

3.     M.F.Unger,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 Glory,

Zondervan, 1963(C), 1970, pp.2-23.

4.     同上書第24頁。

5.     同上。

6.     有學者將之分作十個異象,即第二及第五各分為兩異象,如蘇佐

楊著小先知精華,天人出版社一九六七年版和85頁。

7.     M.F. Unger稱,在末世預言學中,凡以外邦君王日期作該書之

時代背景的方式,乃表示「外邦人日期」(參路廿一24)開始了(參上引書第18頁)。

8.     唐佑之則稱他是天使長,見唐著復興的前景,證道出版社一九八

0年版第30頁。

9.     這是大部份學者的意見,如C. L. Feinberg, Minor Prophets,

Moody, 1952(C), 1976, p.275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19.

10    「窪地」(Metsulah)是指深谷地,如詩一0七27(或指耶路

撒冷中之汲侖穀,如Von Orelli, p.313C.L. Feinberg, p.20TOTC, p.95)。他勒目稱Metsulah代表巴比倫(E. Cashdan, "Zechariah," The Twelve Prophets, Sconciro Press, 1948, p.273);Baron則說它代表波斯(上引書第25頁);T. Laetsch卻解說代表絕望、痛苦、恐懼(The Minor Prophets, Concordia, 1956(C), 1970, pp.409, 411)。

11.  在歷史的角度下看,大利烏登基後(522B.C.)便開始肅清國內

的反叛份子,至此時(520B.C.)整國平靜(TOTC, p.96)。

12.  有人將七十年作一象徵數字,代表神的審判,如賽廿三1517

代下卅六21TOTC, .97)。

13.  「錫安」在以色列選民中成為大衛寶座的象徵,神在那裏設立他

的居所(參詩七八68-69,一三二13-14;代下卅8)(TOTC, p.19)。

14.  參何五15。此預言在神的計畫中有待將來當彌賽亞在地上掌王

權時纔能充分地應驗(參太廿三38-39)(M. F. Unger上引書第32-33頁)。

15.  如唐佑之著上引書第廿八頁;T. Laetsch, p.416TOTC,

p.104.

16.  這初是教父的注釋。近代學者如C. L. Feinberg(上引書頁298

亦贊同。TOTC(頁105)將四角統指巴比倫,下文的四匠則通指波斯。M. F. Unger稱這「四角」不能統稱欺侮以色列的外邦勢力,而是與前先知(如但二、七)的預言一致,特指四外邦國,也是「外邦人日期」的代表國(見氏著上引書37-38)。

17.  21下半節可譯作:「這是那(eser)打散猶大的角,叫猶大

人不敢抬頭的匠人,於是(連接詞用法,非相反詞用法如中譯「但」),這些匠人來「威嚇」(lehacherid,意「壓碎」)列國,「打掉」(leyadot,意「摔倒」)他們的角(虛點字是補字)。

18.   Cashdan, p.276.

19.   蘇佐揚著,上引書第88頁。

20.  H. G. Mitshell, "Zechariah",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T Clark, 1912(C), 1972, p.134(此後凡用這書時皆以ICC符號代之)。

21.   如唐佑之著,上引書頁29

22.  此字在舊約用來形容初生之嬰兒(如出二6;士十三5;撒上四

21),約二十歲左右的年青人(如創卅四19;耶一6-7)或約二十八歲的「少壯派」,(創四十一12)。

23.   TOTC, p.106.

24.  「我」字是彌賽亞的自稱;二9的小字「他」字是錯補字;二11

的「他」是錯譯,該用小字的「我」字。在其他譯文中如泰文,二11便將「我」字作主詞了。

25.  M. F. Unger, W. White, ed. Nelson's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Nelson, 1980, p.434.

26.  此節有二個基本解釋:(1)這是預指教會時期,福音廣傳時的情

形(可是此說便需「靈解」了);(2)這是指彌賽亞(即上文中有神同在時)時代的情形,也是亞伯拉罕約應驗之時,參創十二2-3「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27.   TOTC, p.112.

28.   T. Laetsch, p.422.

29.  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67.

30.   D. Baron, pp.91-92.

31.  在歷史的角度下看(如H. C. Leupold謂),約書亞從巴比倫出

來,如同火中抽出來的一把柴般,他的祖父西萊雅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殺死(王下廿五18-21;耶五十二24-27), 父親約薩答被帶到巴比倫為奴(代上六15),故那些能經歷為奴之地獲歸國者,其命運如同「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般(參氏著上引書第69頁)。

32.   H. C. Leupold, p.74.

33.  Cashdan, p.28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

Press, 1965(C), 1979, p.49T. Laetsch, p.424均將「家」作「殿」解。

34.   M. F. Unger & W. White, p.207.

35.   D. Baron, p.106M. F. Unger, p.64.

36.  有學者將這苗裔指作所羅巴伯,如Cashdan, p.282;舊約釋義

全書,三一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七八年版第十頁。

37.  其他的解說有五:(C. L. Feinberg, Miror Prophets, p.287

有九個解說)(1)指大祭司胸前的烏明及土陵(如Kimdi, Baungarten, ICC);(2)指神國重建的象徵(如Keil);(3)指選民國(Hengsterberg, Kohler, Gaebeleins);(4)指重建聖殿的基石或祭壇(如Von Orelli);(5)指重建聖殿時的石質材料(如Hoffmann)。

38.   一些譯文如泰語在此處有些指定冠詞。

39.   Cashdan, p.282.

40.   Ibid, p.283.

41.   Laetsch, p.426.

42.   H. C. Leupold, p.80

43.  C. L. Feinberg, p.53D. Baron, p.119M. F. Unger,

p.67G. C. Luck, p.43.

44.  猶太傳統稱(Yoma4),大祭司在贖罪日的祭祀工夫完畢後

便回家,與友人舉行厭祝會,以示罪得贖了,當快活過日子。這喻作禧年彌賽亞國度內之喜樂、平安(參D. Baron, p.122)。

45.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55.

46.   Cashdon, p.283C. H. H. Wright, p.91.

47.   H. C. Leupold, pp.85, 88T. Laetsch, p.428.

48.   TOTC, p.120.

49.  C. L. Feinberg, p.57。參H. C. Leupold, p.84T. Laetsch,

p.427

50.   C. L. Feinberg, p.60.

51.   如猶太傳統,及H. C. Leupold, p.89Cashdan, p.285

52.  唐佑之著上引書第39頁同感。因四10的「眼」是補字,其他學

者將「七」指作七盞燈,故七盞燈代表神的眼睛遍察全地(如Cashdan, p.285);另有將「泉」字補上,「遍察」譯作「流遍」,整句譯文是「這是神的七泉,流遍全地」,此示神救恩之泉先為選民鑿開(參三9);繼而滋潤全地(四10)(如TOTC, p.123),但後兩解說皆不能解釋四10的含義。

53.   C. L. Feinberg, p.64.

54.   同上書第65頁。

55.   同上書第66頁。

56.   同上書第67-68頁。

57.   M. F. Unger, p.86.

58.   G. C. Luck, p.53.

59.   引自D. Baron上引書第146頁。參E. W. Hengstenberg, loc. Cit.

60.   C. L. Feinberg, p.69.

61.  此節直譯:「這是他們的出現在遍地」,即「這是他們在遍地的

出現」。「他們」指「偷竊者」,或「起假誓者」等惡人。「形狀」(ayin)意「出現」或「樣式」,如利十三55;民十一7;結一47162227;如C. L. Feinberg, p.71H. C. Leupold, pp.104-105J. P. Green, The Interlinear Hebrew English Bible, III, APA, 1978, p.2163T. Leatsch, p.432等主張。其他學者如TOTC, p.128將之改作「罪過」(enam),故中譯「惡人」,並以七十士譯本、敘利亞譯本等作支持;全節意即「他們是遍地的惡人」。參C. L. Feinberg, pp.71-72的反對。此處說量器就是惡人的樣式(即「象徵的形象」,語見T. Laetsch, p.432)。

62.   舊約釋義全書第11頁。

63.   C. L. Feinberg, Minor Prophets, p.295.

64.  非如H. C. Leupold稱「罪不能罰罪,罪只協助罪逃走,所以此

處解說他們務要謹慎重建,恢復聖殿」(見氏著上引書第101頁。參T. Laetsch, p.434)。

65.   Cashdan, p.290.

66.  斑馬即壯馬,是據六3的解釋(參M. F. Unger, p.105, Baron,

p.181),六7的開始有連接詞,可譯作「即是」,全句意是「有斑馬的往南方去,就是壯馬出去」。H. C. Leupold, pp.114-116卻說此處共有五套馬,但只有四套馬車出去執行審判。

67.   TOTC, pp.131-132Cashdan, p.291等主張。

68.  這次序亦是舊約多處的預言(參詩二5-6;賽三24-26,四2-6

33-34,十一1-10;啟十九19-21,廿四6,如M. F. Unger, p.109)。H. C. Leupold稱八異象共分二段落,以四異象為一組,每組之結束為一象徵性動作,這動作均以苗裔之出現為中心主題。故此今次之動作(六9-15)與上組的(三6-10)成為一模式(pattern)(見氏著上引書第119頁)。

69.   TOTC, p.132

70.   引自H. C. Leupold, p.120

71.   同上書第119頁。

72.   舊約全書釋義第11頁。

73.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82.

74.   H. C. Leupold, p.123.

75.  M. F. Unger, p.114.

76.  猶太傳統(Talmud Mishnah, Middoth8)稱該冠冕用金鏈掛

在殿廊頂的梁木上,好讓每日出入的祭司皆可目睹(參Cashdan, p.293)。

77.   M. F. Unger, p.117.

78.   D. Baron, p.205.

── 馬有藻《撒迦利亞書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