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彌迦書第四章

 

肆 復興的前景(四1-15

本書第四、五兩章無疑是獨特的,日期與作者都引起學者們不同的猜測與見解。大多將這兩章分為兩大文獻,早期的(如四1-46-8以及五710-14),為類似以賽亞書第二部(四十章起)。後期的(如四59-13,五1-58-915),為被擄後的著作。分析研究,在緒論部分已經論述。然而這兩章予復興的信息,確使本書的豫言更為完整周全。先知傳神公義的真理公義的審判之前有憐憫,之後仍有救贖的恩典。這兩章經文在本書的中間,襯托得非常得當與雋永。

 

(一)國度與和平(四1-5

從先知的現實觀點,耶路撒冷必將敗落,國家淪亡。但從先知的理想來看,那將是神權政治的中心,耶和華作王,普世全地都有和平。這可說是歷代的願望,使人欣喜興奮,充滿了希望。

在第三章,先知已經對耶路撒冷完全失望,在人治理之下,公平已被厭惡藐視,人民都走差路。這城的前途已經無可挽救。但是這並非是最後的景象。耶和華的尊榮不只由以色列來承認,也是外邦應予重視的。神的真理雖被首領官長祭司先知所歪曲壓抑,但是卻被普世所追尋。耶和華普世的治權必定彰顯,還不僅受以色列的尊榮,也有列邦效忠的事奉。

這是一首錫安之歌,可能是在聖殿的讚美詩集中,為慶祝耶路撒冷蒙神保守,得免外邦的侵略。所以這也是十分歡樂之凱歌。這正如詩篇第四十六篇,「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極,他折弓,斷搶,把戰車焚燒在火中。」耶和華必被萬邦尊崇,而以色列有萬國敬拜的聖殿,就是耶和華在地上的居所,就更有威榮。

這首詩共有兩大分段,每段有五行。第一大段是第一節至第二節上,耶路撒冷為萬國敬拜的中心。第二大段是第二節下至第四節,由耶路撒冷發展至周團,將普世情況全都改變。從第二節下至第四節上構成一個圓圈,由耶路撒冷出發,再回到耶路撒冷。第四節下應為結語。但第五節加上附言,以為鼓勵勸導的話。

全詩十分完整與秀麗,「萬民」與「多國」一直提及,繞行在字裏行間,復興國度的主題也反複突出。耶路撒冷與錫安,戰爭與和平屢次提說。這國度是以耶和華神的殿為中心。

本首詩也是重複第三章的用詞,雅各(三19)在第二節,刀兵的攻擊在第三章五節,但在這裏第三節完全消弭。真正和平不是假先知的胡言(三5),而在這裏(34節)在真正實現。可見第三章與本章相連,這樣說法也不過分。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四1

「末後的日子」是先知的用詞,常指末事論的觀念,這是否是指歷史的結局呢?有的認為是指不久的將來,甚至是被擄之後的復興時期。這個用詞未必是在較遲的日期,被擄之前先知的著作中也常見到。1

耶和華殿的山得以豎立,決不動搖,超乎諸山可能不是指實際的高度,因為那只有二千四百呎海拔之上。但在屢靈的涵義就不同。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的有至高的山上(四十2)。撒迦利亞看見耶路撒冷仍居高位(十四10),人仰視耶路撒冷比諸山都高,因為那是地上唯一之處是神顯示祂示自己,所以堪稱世界的中心。2

「萬民都要流歸這山。」萬民擁集而來,如河水的湧流,在那首錫安之詩(詩四十六篇):有一道河,這可的分泌使神的城歡喜,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聖所。他們到耶路撒冷來朝聖,條條大道通耶路撒冷,他們都想來錫安的聖所,來敬拜雅各的神。這是非常的盛況,人們在敬拜之餘,還想得凓訓誨。

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2節)

許多國的民都想來錫安敬拜耶和華,這敬拜不再限於神的子民。這是普世復興的好氣象。外邦彼此鼓勵,願意採取集體的行動,一同朝聖,不僅增加熱鬧的氣氛,也更有鼓舞的精神。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是令人興奮的事。

他們敬拜的目的,主要是為領受耶和華的真理。神的話好像河流一般,從聖殿流出(結四十七1起;珥三18以及亞十四8),越流越長,越流越遠,河水所到之處必有醫治的功效,歡樂生命的影響。在這裏──錫安或耶路撒冷,人們可以找到公理,所以這就成為國際法庭,解決一切的爭端,使公正得以伸張,正如第三節所說的。

但最主要的,這裏有道德的言語與訓誨,給予世界真理的依據,在第三章律法祭司與先知都失敗,現在這些都全部恢復甚至更新,不僅指導神的子民向善,也給予所有的萬民真理的標竿。

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為遠方強盛的國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𥟠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3節)

列國的爭端都是以武力來解決,權力就是真理,所以窮兵黷武,政治人物都成為戰爭販子。耶和華不願意以色列有作戰的力量,他們國防的設施也常不足,容易受外患所侮。但是他們有「聖戰」的觀念,知道他們爭戰的勝敗在乎耶和華。以色列從來沒有一次憑藉本身的力量而取勝的,神也不願他們學習戰事。

但是以色列一直在列強互爭雄長的情勢下,他們常受池魚之殃,多時成為外患的犧牲者。現在的情勢必須改變。耶和華的王權一建立,祂公義的治權必統管天下。祂在聖殿審斷列國的爭端,國際和平必須建立。

這是彌賽亞國度的現象,以公義建立和平。殺人的武器,如刀槍等類不再有用途了,除非將這些改為生產的農具,𥟠頭與鐮刀。破壞的變成建設的,化乖戾為祥和。這樣社會安甯,人類社會的關係和美,生活改善,才是實現神美善的旨意。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主禱文的內容,豈非這裏所敘述的願望?

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親口說的。」(4節)

這是一幅佳美的田園景色,是神的子民以格言形式表達他們的意願,這要回溯所羅門王的昇平日子,從但到別是巴,由北至南,猶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安然居住(王上四25)。這也在以後是撒迦利亞的彌賽亞豫言:「當那日你們各人要請鄰舍坐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下。」(三10

葡萄樹與無花果樹都是以色列民族的表象,那兩種果樹枝葉豐茂,結果纍纍,可謂日隆的國運。可以坐在樹下憩息,無人驚嚇,是十分平安祥和的田園生活,以色列人一直想望與嚮往的。這裏有充分完全自由,無匱乏的自由,沒有饑饉與窮乏的危險。無戰爭威脅的自由,不必懼怕,無懼怕的自由,因為生命得凓保障。無仇恨而有的自由,神是父親,不僅子民是兄弟,而且世界成為大的社團,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先知的話語是出於耶和華。在以賽亞書第一章二十節;四十章五節以及五十八章十四節也有類似的用語,這是有權威性的,所以非常有力,也非常鑿實,不可更改,可以十足相信。

萬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們卻永永遠遠奉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而行。」(5節)

萬民雖來神的殿敬拜,但是目前來看,先知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情況。萬民仍擁有他們各自的信仰與宗教。別的神仍沒有完全消除,信奉偶像的事也顯然沒有絕跡。但是這並非帶給先知失望。相反地他更重視以色列的信仰,並且有責任勸導本國的民要有堅定的信仰,這信仰的見證必須持久而且廣傳,好像明光照耀在黑暗之中。

這是肯定的態度與立場,是以色列民必須堅持的。奉我們神的名行事,凡事遵行神道德的旨意。以色列應該固執地作朝聖的人民,向敬拜的路走去,向耶和華命令的道上直奔。這樣的見證一定可以影響萬民,激勵他們跟上來走在耶和華的道上。以色列與耶和華立有聖約,這就是聖約的責任。

{\Section:TopicID=204}附註:本段經文的來源

由於本書第四章一至三節與以賽亞書第二章二至四節完全相同。問題就在於來源,這是以賽亞借襲彌迦,還是彌迦借襲以賽亞。或者兩者都自其他資料借襲而來的。

從學者研究的歷史,直至十八世紀中葉,大多認為以賽亞與彌迦並非有任何一方借襲,完全各自受默示寫成的,異口同聲,不約而同,因為都是出於同一位神的默示。以後逐漸有不同的推論與見解。有的以為這原為以賽亞的信息,為彌迦所引用。3也有的以為這原屬彌迦的著作,為以賽亞所引用。4更有人認為這段經文實際出處並無任何考擄,而兩位先知都採用。5

有人以為這段經文根本不是彌迦宣講或寫作的,因為文體不同,用詞不同,彌迦的使命也不同,他傳的是審判的信息,耶路撒冷不可能復興(三20)。本段神學思想不是彌迦在被擄前,而是被擄以後的信仰思想。6

有關用詞方面:有這殿的山(三12)與耶和華殿的山(四1);「審判」一詞(三11,四3)相同,「訓誨」也相同(三11,四2)。文體雖不同,因信息內容不同,格調也有差別了。

關於耶路撒冷的前途在第三章悲觀,在第四章樂觀,重點不同,前者是現實的,後者是理想的。先知的信息必是兩方面的,審判與復興。

雖然有關錫安的神學思想,為被擄之後特別重要,但在第八世紀之前已經發展,那時還在聯合王國的時期。7所以學者的假設被擄後的信息,加插在彌迦書中,這種說法仍有研究的必要。彌迦或借用,或原有的思想,都適合全書的信息。

 

1 E. Lipin*ski," B~hrith Himim dans les textes pree*xiliques,"Vetus Testamentum, 20 (1970), 445-50.

2 A.J. Wensinck, The Ideas of the Western Semitic Concerning the Navel of the Earth, (1916), 13 ff. 22.

3 Hans Wildberger, Jesaja, 1972 強調這主張,是傳統的看法。

4 E. Cannawurf, " The Authenticity of Micak IV, 1-4," Vetus Testamentum, 13, 1963, 26-33.

5 最早的主張為 B. Stade, "Bemerkungen U/:ber das Buch Micha,"Zertschrift fu/n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 (1881), 161-72.

6 J.L. Mays, Mrcah, (1976).

7 S.J.M. Roberts, "Zion Tradition,"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Bible Supplement, "The Davidic Origin of the Zion Traditio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oture, 92 (1973), 329-44.

 

(二)將來的榮耀(四6-8

這是一段鼓勵的話,尤其在情勢十分不佳,而且相當黯淡的日子裏,期望更新的力量與榮耀的復興。詩的文體結構不甚規則,但仍可認辦,有兩小段,每段三行詩。在主題方面有羊浛、君王、耶路撒冷的表象連貫起來。先以耶和華的言詞開始。以後將敘述的事,從第三人稱轉至第二人稱「你」,成為直接的對話。耶路撒冷──錫安城,以及錫安城的山是信息的中心。耶和華的王權是統管萬國的,而耶路撒冷必來管理周圍的列邦。耶和華必復興祂的子民,所以信心的呼召,大家來倚靠神,神使祂的百姓從無能中得凓能力與尊榮。

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趕出的,和我所懲治的。」(6節)

本段雖為詩歌文體,但卻以散文開始作為引言,為銜接第四章一節「末後的日子」。這裏「到那日」就是指那日子。耶路撒冷在將來被高舉,雅各神的殿大有榮耀。但是怎樣才可達到呢?這理想又怎能實現呢?現在耶路撒冷仍在極低下的情況,要從失望的現在,看到榮耀的將來,必有一段過程,特別面對一浛失望的人們,該怎樣給予安慰、勉勵與鼓舞。先知是沒有忽略現實的困境。

這真是一幅凌亂的情景,以色列民好似一浛趕散的羊浛,有的因失散,在山野跌傷成為瘸腿,難以行走,有的散去後到處亂闖,在曠野迷失,找不到路徑。有的因偏行迷途,更加無法歸回。羊浛們需要牧人。以色列社會已經解體,不再有團結,也失去了安全。惟有團結與安全,才是正常生活的基礎。這正是主耶穌在世時所有的觀察與職事。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九36)。神使祂的僕人先知,也有這樣的感受。神應許祂的看顧,要招聚羊浛,使他們重新聯合起來,享受保護與安全。

先知以賽亞描繪出這一幅完美的圖畫。主耶和華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浛,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賽四十11)。

這裏提到瘸腿的羊,也是西番雅所強調的,「拯救你瘸腿的,聚集你被趕出的。」(三19

也提到「我所懲治的」,七十士譯本作「我所棄絕的」,神不要的,與「趕出」是同義。有人加上「我必醫治」,8可能是根據何西阿書第六章一節:「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所以這裏著重的鼓勵,是神復興以色列的應許。耶和華沒有離棄祂的子民,再招聚他們歸回。

我必使瘸腿的為餘剩之民,使趕到遠方的為強盛之民。耶和華要在錫安山作王治理他們,從今直到永遠。」(7節)

神的復興,使軟弱的,變為剛強者。瘸腿的好似老弱殘兵,卻成為餘剩之民。餘民或餘數,是舊約先知書中十分重要的救恩論用詞,專指耶和華保守的一小浛信心堅定的子民。他們是在劫後餘生之下,成為以色列民族復興的核心,可說是強盛之民。這裏餘剩之民與強盛之民二者是同義字。

以色列民因悖逆而被趕出,分散在列國萬邦。他們將被擄至外地遠方。但是現在耶和華要招聚他們回來,成為強盛之民。「趕到遠方的」有不同的解釋,這些解釋也都是以經文評鑑的方法,更改為不同的字,就有不同的字義:「疲乏的」,9「有病的」,10在涵義上,無非作十分強烈的對比,最衰弱的,也可變為最強盛的。

餓剩之民與強盛之民,這涵義原在創世記第四十五章七節,約瑟與兄弟們談論,神怎樣帶他先來埃及,為要給雅各家「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這樣以色列全家以後可以成為強盛之民。11「強盛之民」也有譯為「眾多之民」,12因為人數眾多,會顯出強盛的力量。

耶和華是牧者,所以祂是君王。古時君王為牧者,有牧者的形象,因為他治理,好似牧養浛羊一般,照管他們也看顧他們。祂是在錫安山作王。錫安山是聖殿的所在地,祂在聖殿之中,是神權政治的性質。祂作王從今直到永遠。「今時」是指拯救的時候,對先知來說,不是「現在」,必在不久的將來。

由於耶和華的言詞,一直是以第一人稱「我」發言。這裏「耶和華」也應改為「我」:我要在錫安山作王……。13

你這羊浛的高臺,錫安城的山哪,從前的權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國權必歸與你。」(8節)

錫安山是羊浛的高臺,因為牧羊人需要有守望的高臺,為要照顧浛羊的安全,常常遙望,看有無野獸從四方來侵襲,或有偷羊的賊從遠處來潛入。這無疑是在荒野十分突出的景色(參閱代下廿六10)。在聖殿的山上南端,是山岡的望樓(代下廿七3;尼三26;賽卅二14)。

聖殿一直象徵凓耶和華的王權,這神權政治永遠以耶路撒冷為榮華的表象,這裏是萬王之王的國土,有祂的國權。這樣的榮華必須恢復,以色列的復興才可帶給世界和平繁榮的希望。

經文研究提議:從前的權柄可參閱以賽亞書第一章廿六節:「我也必復還……像起初一樣;復還……像起先一般。」「國權」之後,在七十士譯本加插「從巴比倫」,似乎建議以色列民從巴比倫被擄之地出來,才有真正的復興。

 

8 Ernest Sellin, Das Zwo/lfprophetenbuck, 1930.

9 H. Graetz, Emendationes in plerosque Sacrae Scripturae Veteris Testamenti Libros, ed. W. Bacher, (1895).

10 J. Wellhavsen, Skizzen und Vorarbeiten, Fu/nftes Heft: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mit Noten, (1892)

11 R. de Vaux, "Le `reste d~ Israel~ d~apre*s les prophe*tes," Revue Biblique, 42 (1933), 526-39.

12 Delbert Hillers, Micah, 54.

13 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ed. K. Elliger, 作如此的修正。

 

(三)主神的幫助(四910

這裏再論王權,又敘述錫安如何在危難之中獲得拯救。有三個問題連續發出,使他們看出目前的處境。先知向錫安的民呼喊,耶和華的救贖是必然的,但是目前他們仍在疾苦之中。先知在語氣中,不乏責備的口吻。因為以色列民並未真正存信心仰賴耶和華。他們依靠的是君王與謀士。但是人必失敗,神必得勝。以色列人必須醒悟振奮。

這兩節經文,有的學者將經文的位置,轉至第六節的前端。這樣就使第八節的結語更加有力。14

現在你為何大聲哭號呢?疼痛抓住你彷彿產難的婦人,是因你中間沒有君王麼?你的謀士滅亡了麼?」(9節)

「現在」不是只指他們目前的處境,而是在理論方面的邏輯,可譯為「因此」,因此我要問你,有以下三個問題。

全城的人都在患難中哭號,他們看見敵人臨近而驚呼,在災禍接踵而至而恐懼。他們應該明白哭號的原因,他們更明白災禍是耶和華降下的刑罰。他們無法逃脫,因為他們必須承受罪惡的後果。

他們的痛苦好似產難的婦人,生產的痛苦是先知耶利米常用的描寫(六24及廿二23)。生產之苦楚是陣痛的方式,而且一次比一次加深並且劇烈。但是生產之後就有喜樂,因為產下嬰兒。但是以色列的痛楚又有甚麼結果呢?這因罪惡而得來的災禍,因禍患所帶來的痛苦是該受的。這些痛苦是因你中間沒有王麼?君王應有智慧與能力來解救這樣的困境,但是他們無能為力。謀士呢?他們會有周密的思想與計劃,知道怎樣防範阻止與解決,看來他們也無法幫助。

錫安的民哪,你要疼痛劬勞彷彿產難的婦人,因為你必從城裏出來住在田野,到巴比倫去,在那裏要蒙解救,在那裏耶和華必救贖你脫離仇敵的手。」(10節)

再呼喚錫安的民,再提說產難婦人的表徵。以色列的苦難是無可避免的了。耶路撒冷城必遭毀滅,他們必被擄到外邦,到巴比倫的路是多麼崎嶇難行,疲乏困倦的曠野裏。他們從物質便利的城市,到生活艱困的荒野,這樣的轉變是十分困難艱辛的事。但是這已無可逃避的現實。人的幫助是無能的,只有求耶和華拯救。但是他們若不被擄到巴比倫,神公義的審判仍未達成。所以耶和華救贖他們脫離仇敵的手,不是在耶路撒冷,而在巴比倫;是那裏被擄之地才得解救。

耶和華救贖他們,好似昔日在埃及。「救贖」一詞(nsl)在出埃及記第五章廿三節;十二章廿七節。「脫離」(g'l)在出埃及記第六章六節;十五章十三節以及詩篇第七十四篇二節「得來」。以色列仍在溫習耶和華立約的愛,歷史的見證具體的給予以色列保證,知道神的救贖一定是會臨到他們的。

 

14 J.M.P. Smith, Micah, Zaphaniah, Nahum, 91-97.

 

(四)國家的衰敗(四11-13

這裏再論以色列的衰敗,在第十一節之開端「現在」,再述現狀的危機。列國都聚集攻擊耶路撒冷,是先知著作中重要的論點(參閱賽十四32,十七12-14,十八1-6,廿九1-8,卅一4-9;結卅八至卅九章;珥三14-17;亞十二1-9,十四312-15)。詩篇也有類似的經文(四十六6-11,四十八4-8,七十四4-9)。錫安會被玷污,以後卻蒙耶和華拯救而得復興。

這段經文共分兩小段,每小段有六行,由許多國至普天下,這是關乎萬民的信息。

現在有許多國的民聚集攻擊你,說:願錫安被玷污,願我們親眼見他遭報。」(11節)

許多國的民聚集來攻擊以色列,這是末事的情況。他們存心來玷污錫安,因為錫安好似貞潔的女子卻遭羞辱。錫安是在聖地,有聖殿,是分別為聖的。但是外邦人來侵略,蹂躪這地,就成為污穢了。這些外邦人存心破壞神的子民。他們敵擋真神,視神的百姓為仇敵。他們謀算破壞是長久蓄意要作的(參閱詩二6,四十六5,四十八2)。神在聖山上該受讚美,但外邦人想破壞這聖山,他們定睛觀望這城,要看這城毀滅,以及毀滅之後的慘狀,而幸災樂禍(參閱哀二16;俄12起)。

他們都不知道耶和華的意念,也不明白他的籌畫。他聚集他們,好像把禾捆聚到禾場一樣。」(12節)

耶和華要破壞那些惡者的計謀。那些敵擋者,是列國的凶手,他們以侵略為能力。他們以為耶和華完全放棄以色列民,所以任憑外邦人肆意的攻擊、殺害、欺壓。其實耶和華的意念,對以色列人不是滅絕,而是煉淨,使他們經過管教磨煉之後可以得凓復興與更新。神的籌畫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是建設性的,不是破壞的。

祂要聚集他們,那與聚集以色列人不同,祂聚集他們好像把禾捆聚在禾場一樣,準備篩穀的工作,以打糧食的鐵器來打(摩一3)。發怒氣打列國,如同打糧(哈三12)。巴比倫城好像踹穀的禾場(耶五十一33)。列國好似被打的禾稼(賽廿一10),以色列要成為有快齒打糧的器具,使萬國被打得粉碎(賽四十一15)。

錫安的民哪,起來踹穀罷,我必使你的角為鐵,使你的蹄成為銅。你必打碎多國的民,將他們的財獻與耶和華,將他們的貨獻與普天下的主。」(13節)

先知以民族的驕傲,呼喚錫安的民,來執行耶和華重要的任務,將敵人踐踏,踩得粉碎。以色列好像牛一般來喘穀(參閱何十11)。

提到牛的角,這不是踹穀的動作了。這是在動怒中抵觸敵人的行為(參申卅三17)。亞哈王想聽先知的豫言,他希望亞蘭會失敗,所以假先知為取悅他而說以色列的角必擊敗亞蘭(王上廿二11)。這只是想像,根本無法成為事實。但是現在這成為神的意念與籌畫,以色列有堅強的能力,足以破壞外邦的權力,使他們被打得粉碎。那時以色列可有戰利品,將他們的財獻給耶和華,他們的貨物產業一併奉上,獻給普天下的主耶和華。耶和華是全地的主,祂統管萬有,祂是歷史的主!這裏以色列靠祂獲勝,是聖戰的觀念。

亞述的西拿基立自稱為「普天下的王」,15但是先知稱耶和華為普天下的主(13節),祂才是全地之主(詩九十七5)。「普天下的主」在撒迦利亞書第四章十四節及第六章五節都出現,這雖是後期先知的用詞,但先知的信息有共通性,而且後期先知必承接早期的觀念,約書亞也稱耶和華為普天下的主(書三1113)。這名稱也許是在禮儀中的用語。16所以以色列用的讚美詩所表達的神學思想、實現在歷史的環境中。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是超乎萬神之上。祂的尊榮必為祂的子民所承認,他們敬拜祂,是因祂拯救他們的大能。

所以先知以古代歷史的經驗,鼓勵以色列眾民,使他們失望與詛喪之中,重新地振奮起來。他要他們面對現實,認識現今的困境。但他也提醒他們,耶和華全能的安排是奇妙的,祂要成就的,是超過人所能設想的。外邦人固然不知道耶和華的意念,也不明白祂的籌劃;神的子民何嘗明白與知道呢?但是神要使以色列人得蒙極救,將失去的復得,誰剝奪的又重新得回,財貨都要從萬國運來,可以獻給耶和華,正如哈該書第二章六、七節所應許的。這是聖戰的原則,「獻」字(Herem)就是將戰果獻給萬軍之耶和華,祂是普天下的主。

 

15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ed. J.B. Pritchard, (1969), 288.

16 J.A. Soggin, Joshua, 59.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