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書第四課
第九十五課 約拿書
之四
題示:重讀本書一篇。請特別注意最後一章之資訊。
「一個航海的人若面臨船沉又要漂流至一荒島之際,他就會逼切地禱告神,希望宣教士曾在該島上傳過神的道……」
——達爾文
「我不相信人的思想能比事實的真相更高或更尊貴。」
——羅治爵士(Sir Oliver Lodge)
我們說過,約拿書是分開四部分的。第一章是:約拿與大風;第二章是:約拿與大魚;第三章是:約拿與大城;第四章是:約拿與神。在本書最後一課中,我們要簡單地研究本書資訊的中心;然後再多注意約拿這個人的一、二事。
約拿與神
第四章是全書的資訊中心所在;它說到神對約拿溫柔的教導和約拿與神之間的談話。
約拿真是個悲劇的人物;我們若正確地衡量他的態度和動機,就瞭解他是怎樣以國家為己任,死而後已。他極濃之宗教愛國感使他能把一切自私的己意都放下,以神選民之安危為己任。前幾課的研究已經清楚地說明此點。因此我們不能同意人把約拿逃避之動機誤解了,說他不願在尼尼微傳道,全是他反外邦人的偏見在作祟。不,他不是如此的人,他只是關心以色列國將來的前途而已,這一點是我們要強調的。
但話得說回來,儘管他的動機是高尚的,他之看以色列人是神之選民,因此外邦人就必然是低下的,這個思想卻是錯誤的,是神一定要糾正他的。本章就是說神用何等樣的溫柔來跟他說理由,使他自知其非。
在一、二、三節中,約拿不單是「大大不悅,且甚發怒」,他也極之擔心以色列黯淡的前景。尼尼微城既然不會敗亡,以色列豈非大禍將臨?他為此事而憂悶不已,甚至向耶和華禱告說:「現在求你取我的命罷,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四3)耶和華就溫柔地責問他:「你這樣發怒合乎理麼?」(第4節)這時候約拿以為以色列或許還存一線希望,他就「在那裡(尼尼微城之東邊)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第5節)在那裡,神耐心地跟他的僕人說理,他預備了三樣實物教材來開導約拿——蓖麻、蟲子,和旱風。
首先,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有人說得真好:「神心中的溫柔不單對罪人顯明,也對好發牢騷的聖徒顯明。」蓖麻子是一種葉闊而濃的植物,能給人蔭庇。但湯遜博士在其「聖地與聖經」一書(Dr.
W. M. Thomson,The Land
and The Book)卻有另一看法;他認為這棵不是蓖麻子(欽訂本譯作瓢),因為「東方人不會使蓖麻子爬到棚架上,或種它來作蔭庇用。」他說:「誰會這樣作呢?再說,蓖麻子根本不能長得大到可以給人乘涼;相反地,巴勒斯坦地大多數的涼亭都是由瓢科植物來搭成的。」不管這個希伯來字應該譯成瓢或蓖麻,我們也得注意它的生長是神安排的,因為它「一夜發生」(10節),又是「高過約拿」(6節),是神使這棵植物可作約拿的蔭庇,無怪乎他會因而「大大喜樂」了(6節)。
但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篦麻,以致枯槁」(7節)。我們不知神是安排一條蟲子來咬植物的莖部,以至整棵植物都枯槁,或「一條蟲子」只是一種總體的說法,而其實是一大批蟲子在短時間內把葉子都吃光了,使之不能成蔭——在東方不少地方這都是頗常見的情形——叫約拿又曝曬於日頭之下。總之第二天,這棵植物就枯槁了。
當日太陽出來的時候,神再安排一陣炎熱的東風吹來,全棵植物便枯死倒下。我們若不曾在熱帶地方的農莊住過,也許不會瞭解「炎熱的東風」的厲害,以為在大熱天時來一陣風實在是好得無比的事。但本文所說的風,卻是一種足以叫大地窒息的熱風來。湯遜博士告訴我們一個經驗,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地附近遇上的熱風:「大地立時就像窒息了一樣,沒有一點生物的氣息。雀鳥都隱蔽在濃密的樹叢內,家禽躲到牆下暫避,口是張開的,雙翅是下垂的;牛群羊群全跑到山洞內或大石蔭下;工人從田莊內跑回來,把門窗全關上;旅行的人莫不急忙跑到可蔭庇的地方躲藏。」這種熱風之難受也就可想而知了。可憐的約拿正為以色列的前途擔心如焚,上面的日頭又曝曬著,現今叫人窒息的熱風又無情地刮著;他是完全崩潰了。聖經說他發昏了,「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8節)
這時,神再對他發言:「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麼?」他真是快人快語:「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9節)神就極其忍耐溫柔地說出下面一段美麗的話來(全書以此為結):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幹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這是全書各情節的中心資訊,也是神的心最清楚直接的顯明,事實上聖經鮮有比這裡寫得更感人的了。因此,本書之目的一達到,全書便就此結束。我們不知道約拿聽了耶和華上述之話有沒有什麼反應,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但那都不是重要的,因為本書的真正主角是神,約拿只是神表達他自己的媒介而已。因此本書的完結就給我們一個極強烈的感覺——神的愛。有些人認為本書之結束太突然了,且是有點不全之感;這都是因為他們完全不明本書之宗旨,而且亦不明白聖經寫作的動機。我們知道聖經記事之目的不是像說書或講故事的人一樣,每次都要有個大結局才成。約拿書之寫作不是為了告訴我們約拿一生的奇遇,他的經驗本身並不是一個目的;一千個不。聖經之所以記下此人及尼尼微城的一切,目的只是以此來啟示神的。那是它之被寫成書的最終目的;目的既達到了,作者就會很滿意地放下筆來。他不會為著我們看故事的興趣而妄自給它加上一個所謂結局;他是在聖靈的引導下而寫的,聖靈會引導他該寫些什麼,又該在什麼地方放下筆來。
就讓我們在這最後三節聖經中思想一下它可能就是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浪子比喻,與及關係全世界之福音書的先影。在舊約中鮮有像這三節這樣接近的了。神對背逆先知的忍耐,和對罪惡滔天的尼尼微城顯出的愛,二者合起來就構成了神的大愛的一幅美麗圖畫來。且看他對離惡悔改的人所顯明的恩慈,對無知小孩的憐愛,連那些牲畜神也沒有忘記!不錯,他的慈愛真是普及眾生,他不喜歡刑罰,卻喜歡惡人回頭,好蒙恩憐!
約拿一定要學一新功課:神就是特別眷愛以色列人,也不等於對異邦是有罰沒愛的。他要知道神之揀選不是亂來的,乃是要成就他更高的旨意。神揀選以色列並不是單為了他們的原故,乃是要去成就他至終的目的——萬邦因著他們而認識真神,使恩福可以普臨萬民。一個國家之蒙揀選,不是等於萬國就被丟棄了。神愛世人,愛所有他手所造的——不錯,連惡貫滿盈的罪人他也愛,他是恨他們手所作的罪,卻愛這些沉淪的罪人。希伯來人要透過約拿一生之經歷來認識,無所不在的耶和華對所有男女老幼,連低級動物也是無所不愛,而愛又是無微不至的。這個常被誤解的約拿至終能在舊約中宣告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本書最後三節經文中,有一小節應在這裡略加說明,神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枯乾,你尚且愛惜,何況尼尼微大城……有十二萬多人,……我豈能不愛惜呢。」神為什麼把他對尼尼微城的人的愛惜比作約拿對蓖麻的愛惜?約拿之愛惜蓖麻子,不單因為這植物本身的美或香等等,更重要的是這棵植物之死亡對他來說是極之重要的。這就如神對尼尼微城的人的愛:不是因為這些人本身有什麼價值,而是因為這些人對神的心來說是極之重要——這個比方對約拿來說真是有極重要的啟迪力!對我們每一個基督徒來說,這思想又是何其寶貴呢?我們每一個人對永活的神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他所寶貝的。不管我們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亦不管我們是什麼種族膚色的人,他心中以為至寶的就是我們。不是因為我們有什麼好處,全是因為他的慈愛——這真是叫人心弦震動。就是這個資訊叫千千萬萬的宣教士在困境中仍忠心地留守崗位的啊!神在本書末了的啟示叫一個批評者不得不說:「從鐵石心腸的猶太教中能產生如此作品的,不可不謂是出於神的恩典。」(比格博士Dr.
Arthur Peake,另一學者則說此書是「所有作品中最有深度亦是最輝煌的一部,任何人想研究此書的,我都要大聲向他呼喊:把你的鞋子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是聖地。」(Dr.
Cornill)不錯,就讓我們以虔以誠來研究此書吧,因為神要向我們啟示他最深藏於心內的奧秘——且是極溫柔地啟示。
作為表記的約拿
本書的研究雖已經夠長了,但若不稍加說明本書在表記中的意義,仍未算是研究了本書的。約拿實在是舊約中一個極重要的表記,可分三方面來說。
第一、約拿是預表他自己國家的歷史。我們若細加研究他在本書所述之經驗,就會看見他實際上是把整個以色列史都濃縮其上了。情形就好像是人在牆上投下的影子一樣,影隨身動,而且影子通常都是比人來得大的:人是約拿,影子就是以色列。
我們在本書內看見以色列人背逆神,就如約拿不聽神命;被逐離開本地,就如約拿起來逃往他施;進入異邦之地求庇所,就如約拿躲身船上;凡到之處莫不引起外邦人之不便,就如約拿在船上之光景;卻向異邦人見證耶和華,就如約拿向水手們解釋他之來歷;被萬國拋來拋去,就如約拿被水手拋下海中;但在他們之困境中蒙神保守,不至滅亡,就如約拿在大海中不至滅頂;至終向耶和華呼求、悔改,和再獻己身,就如約拿在大魚腹中的禱告:從耶和華——耶穌處找到救恩,就如約拿在大海深處一樣,說「救恩出於耶和華」;
最後成為萬邦之宣教士(參亞八13、20、23),就如約拿至終成為往尼尼微城的宣教士一樣。
第二、約拿是預表基督的受死、埋葬及復活。第一章告訴我們約拿在大魚腹中「三日三夜」,他為什麼要在魚腹中這麼久?只要那條魚使他不至在大海中滅頂,而約拿又在魚腹徹悟過來,目的不就是達到了嗎?我們的主耶穌說明其原委——「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太十二40)。這句說話真是意義重大,主道成肉身前幾百年,神就藉約拿之陷身魚腹來成為基督受死、埋葬,和復活的預表。我們在第一卷中就說過舊約中的表記學就是神啟示的最好明證了。
有人說,約拿在魚腹中是真的死過去,是神使他又活過來的,好與耶穌的受死和復活更吻合。不過這樣的解釋對聖經是有害無利的,與表記學之解釋原則也是不合的。我們不能就所預表的來增加表記的事實,表記只是把將要發生的事勾劃個輪廊而已。事實上,約拿若在魚腹中一直保持清醒,就更合表記的作用。我們在約拿的禱告中看見他是把大魚的肚子比作「陰間的深處」(三2),這個陰間(Sheol)亦即是新約聖經的陰間(Hades),是我們的主在受死後復活前去的地方,是他「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魂」的地方(彼前三19)。
上面我們略為提及在北國將亡前,有幾個特出的先知在他們中間工作。他們就是以利亞、以利沙,和約拿;這三人也構成了三重的表記。以利沙死而埋葬了,但他的死卻使很多人因而得生——就如主的死也叫許多人得生命一樣;約拿下到陰間去,就如我們的主下到陰間去;以利亞沒有見死,被接到天上去了,在升天之前,他把袍子留下來——就如我們的主復活升天,又把聖靈賜下來一樣。
第三、約拿是基督本身的表記,是神的信使。我們的主說:「約拿怎樣為尼尼微人成了神跡,人子也要照樣為這世代的人成了神跡。」(路十一30)他的話是什麼意思?且讓我們引優加克牧帥的一段話來作答吧
「約拿曾成為他周圍的人的咒詛,當他從死地回來時,要把神的資訊帶到什麼地方呢?去以色列嗎?不;去到外邦之地尼尼微。在那裡,他看到在他自己國家所看不到的景像——整個國家一起歸向神——不錯,以色列在屬神的領袖帶領之下,曾有一個時間全國上下一起尋求神,但亦只是曇花一現而已。當基督從墳墓出來,再傳神之資訊時,他要在什麼地方傳呢?豈不是向異邦人嗎?他們對資訊的反應怎樣呢?這個為以色列人所拒絕的生命之道,他們卻接受了。從被殺者的墳墓出來的,是一種使野蠻人順服,兇殺者改變,被踐踏者得潔淨和抬舉,使賤民再被人接納的一種能力;使凡接受這資訊的人能有一種尊貴的地位,能有屬靈的深度,能有愛,能成為神聖潔的兒女。他曾給人應許,當地從死裡復活,他就使應許應驗。他向世界證實了他就是神的獨生子,是世界的救主。他證實了約拿書所說的,也證實了聖經所說的都是可信的。對我們來說,他所證實的,就是可信,也是最後的。」
試答下面的問題
(1)你可以從舊約的歷史書去證明約拿是歷史上的人物嗎?
(2)從上述歷史書上的經文,你能說出約拿大約是在什麼時候作先知嗎?
(3)主耶穌如何論及約拿?又如何論及他的事蹟?主是否看約拿是個歷史人物?
(4)試簡述約拿書之分段及各段之大意。
(5)約拿為什麼逃到他施?試舉出理由說明其他之解釋不合情理。
(6)尼尼微城有多大?小孩子的人口有多少?全部人口呢?
(7)為什麼約拿一人的工作能叫尼尼微全城的人悔改?試說明其前因後果。
(8)神在第四章「安排」了三樣東西來跟約拿說理,它們是什麼?
(9)試簡述本書之資訊中心,並說明其重要性。
(10)為何說約拿是個表記?你能分別略加說明嗎?
──
巴斯德《約拿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