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阿摩司書第五章

 

承擔惡果(四)(五415

 .宗教生活(46)──伯特利是以色列其中一個偶像(牛犢)敬拜的中心,吉甲位於耶利哥之東面,同為偶像敬拜之主要地方;別是巴位於耶路撒冷西南面四十八哩,為古時的敬拜之地,但單單到別是巴行宗教儀式絕不能代表一種真正的宗教生活。「吉甲」與「必被擄掠」的輔音均為 g i ,故此先知乃藉此以加強語氣;「伯特利」則與「歸於無有」在意義上相對,因伯特利原意雖為「神之家」,但在當時言,卻成了偶像之家,而「偶像」一字的字意為「空虛」,正與「歸於無有」的意義相合。

 .社會狀況(1013)──先知再重複指出他們的惡行,總括為不喜正直、強暴奸詐,苦待義人、欺壓窮人;這樣的指控,暗示那時居位掌權者的惡行滔天,令人髮指。「通達人」可指對時勢明瞭的先知、教師,他們身處其境,也只有沉默不言,暗指已「無可救藥」。

 .回轉之道──先知並未單單消極地控訴、指責,他進一步的指出一條回轉的路:

   神是掌管宇宙、生死的神,惟祂可靠;

   心意回轉,棄惡從善是再蒙恩眷的要求,也當為回轉者的自然表現;

   秉行公義,對那些享有特殊利益的聽眾是一大挑戰,而放棄從不義而來的好處,豈非一個悔改者當有的表現嗎?

  「或者」施福(15下)──這是受刑者的一線生機,試想以一個罪惡昭彰的世代來看,神的恩典已是極之寬宏,但可惜以色列人連這「或者」的機會也不保留,終至家國破損、荒蕪遍地作為他們歷史的結語。

祈禱 主啊,我盼見家國興盛,同胞蒙恩,求𣿫在人心動工,使眾人甘心回轉,領受𣿫所賜的恩福。

承擔惡果(五)(五1627

  這段經文可分為四個小段:

 .哀哉哀哉(1617)──這種悲切的呼號遍於全地,「農夫」哀哭因一切種植損壞,無論城、鄉均在審判之列。「我必從你中間經過」是作為「哀哭」的原因,表示神親自察看他們的惡行。試想我們的生活,能否讓神也在我們當中經過,卻稱讚我們為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呢?

 .耶和華的日子(1820)──在普遍的以色列人心中,耶和華的日子是充滿歡樂,因為神在他們當中帶領他們,作他們的王。但先知所言耶和華的日子,卻是悲痛、可畏的時刻。對行惡犯罪的人而言,那日子是可怕的,但對行公義、好憐憫的人,卻是大有喜樂的時候。

 .神的要求(2124)──神沒有希望屬祂的子民只在外表、禮儀上表達他們的信仰生活,而當主耶穌斥責法利賽人為「假冒為善」時,也要帶出神對選民的要求。神要求的公平、公義要像江河的滔滔不息不絕。

 .性本頑劣(2526)──這兩節經文的出現,使人對神的慈愛及忍耐更感偉大,祂寬容人的過犯歷數百年而不息,試問那些依舊偏愛己行的人怎樣回答神的責備呢?「摩洛」是亞捫的神袛,但原文與「君王」相似,故暗指他們以君王為敬奉的對象。而龕、神星均指天象、星的偶像敬拜。

  作為受懲罰的人,他們所受的,正如他們所行的一致,當人蔑視神的恩典,逆轉不跟從神的時候,災禍就近於眼前。但感謝神,祂還有豐富的恩典,使我們可以悔改。

感謝 主啊,𣿫有豐盛的恩典,以致我可以悔改,成為屬𣿫的人。──《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