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第十一講:上帝是慈繩愛索

 

經文:何西阿書十一:1—11

在前一章我們看到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確實是很失望,因為他們以為有了堅強的軍事武力,就可以安然自在、高枕無憂。他們以為只要有充沛的經濟能力,就不用怕饑荒的來臨;他們以為只要有活躍的外交關係,就可以使國家不用再懼怕外敵的侵襲,先知何西阿指出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真正生命的主,是上帝。就像箴言的作者所說的:「策劃在人;決斷在乎上主。」(箴言十六:1)當人離棄上帝的旨意、教訓時,人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失去。在前一講我也說過,有史以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倚靠軍事武力而存在不衰敗的,也沒有一個國家是倚靠財富而永遠存在的,更沒有一個國家是靠著外交可以長治久安,沒有,世界的歷史和國家地理界線一直在改變,且是不停地在改變。我們看到最近我國外交部宣佈與馬其頓斷絕外交關係,這是兩年前才建交的國家,而馬其頓則是在四年前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國家。以馬其頓為例,只是讓我們知道世界一直在變,沒有永不改變的人類社會。也因為在變,我們有時候會說這是「進步」,也有人說是「文明」,但我比較喜歡說這是在「轉變」,因為我們並不見得比從前的人「進步」,也不見得比從前的祖先「文明」多少。

主前第八世紀時代的北國以色列,在耶羅波安二世的帶領下,國勢正處在巔峰的狀態下,先知何西阿卻一再警告他們淪亡的日子已經越來越接近,且很清楚地警告以色列人民,他們即將會被敵人亞述所統治,他們將會「返回埃及」去過祖先們所過的悽慘經驗,也就是過痛苦的奴隸生活。當一個國家國勢正處顛峰的狀態時,先知何西阿這樣的信息是沒有人會聽得下的,甚至是會被當代的人竊笑,說他的腦袋有問題。而先知何西阿之所以會這樣指出,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看到以色列人民只知道追尋財富,為了財富他們可以不擇手段,甚至連上帝都可以丟棄而去拜偶像,這已經是敗壞到底的心靈墮落現象,這樣的社會、國家、民族,即使是存在著,也是相當脆弱。先知何西阿是在提醒以色列人民,像他們這樣的態度,正如早年祖先在埃及的情景一樣,若要不淪亡也很困難,而會落入敵人的統治之下成為奴隸乃是水到渠成,一點也不意外。如果將主前第八世紀的北國以色列現象用來看今天台灣社會,我想是非常接近的,這也是我們讀先知何西阿會有深刻感觸的原因。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四節:上主說:
以色列還是幼童的時候,我已經愛他;
我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從埃及帶出來。
2
可是,我越呼喚他,他越叛離我。
他們向巴力獻祭;
他們向偶像燒香。
3
然而,教以色列走路的不是我嗎?
我用雙臂把他們抱在懷中,
他們卻不承認我養育之恩。
4
我用慈神愛索牽引他們。
我抱起他們,像抱嬰孩偎貼在面頰上;
我俯下身子,餵養他們。

先知何西阿信息的最大特色,就是將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夫婦」的關係來表達,這種「夫妻」關係並不是突然間發生的,不是所謂的「一見鍾情」那樣「羅曼蒂克」的,而是有相當深度的愛情關係。在第一節,我們看到這首詩歌不僅將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以「夫婦」關係表達,而是用另外一種關係--「父子」的關係來說明,且是特別說明這種「父子」關係是遠從以色列人民還在埃及當奴隸的時候,上帝與以色列人民就已經有了這樣的親密關係。

「從埃及帶出來」,這句話對每個以色列人民來說,可說是相當熟悉的事件,也是以色列整個民族極為慘痛的歷史經驗,因為他們祖先就是在埃及當過奴隸,受到無情的壓迫,才呼叫上帝的名,要求上帝拯救他們。出埃及記的作者說:「他們向上帝求救,呼求他幫助他們脫離苦役。」(出埃及記二:23b)作者繼續說:「他(上帝)看見以色列人民被奴役的境況,非常關心他們。」(出埃及記二:25)這讓我們知道以色列人民一提起出埃及的經驗,就馬上想到祖先在那兒當奴隸的苦役生活。是因為上帝的愛,才呼召摩西來帶領他們祖先出埃及

可是我們知道,當父親將孩子帶出來的時候,孩子應該是在父親的家與父親生活在一起。如今卻發生孩子背叛了父親(上帝),去認別人(巴力)當「父親」,且是將愛他的父親賞賜給他的東西,包括五穀、美酒、橄欖油等物都說是別的「父親」給的,有這樣的孩子即使是在今天也會讓親生的父親發狂。若要依照摩西的法律規定辦理,這樣的孩子是可以被帶到法院去請求法官裁判的。情形若是嚴重的話,可能會被判處用石頭打死的刑罰(參考申命記廿一:18—21)。

第三至四節說出這位疼愛以色列人民的「父親」(上帝)是多麼地難過;祂難過,是因為以色列人民會「走路」,是上帝親自教他們的。甚麼是「走路」呢?我們都知道孩子出生後,除了語言之外,第一件要學習的事,就是學走路。會走路,就是成長。先知何西阿說,上帝親自教導以色列人民學會「走路」,意思是指讓他們知道甚麼是該走的路向,甚麼是安全可行之道。這就像父親在教導小孩走路時,緊隨在孩子的身後,且是有時還會雙手扶持著孩子,深怕孩子跌倒的樣子。

再來是用雙手將以色列人民抱在上帝自己的胸懷中,這是多麼親密的景象啊!就像父親抱著年幼的孩子一樣。當他們要走路時,上帝牽著他們的手,當他們走累了,就將他們抱在身上,這都是我們共同生活的經驗。也是每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經驗,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先知何西阿指出上帝就是用這種父親對待孩子的方式,無微不至的照顧著以色列人民。

第四節更進一步地說,上帝是用「慈繩愛索」牽引著以色列人民。所謂「慈繩愛索」,在台語版聖經更清楚是「慈惠的索及仁愛的帶」(台語)。請注意,這「繩索」,原本也是指「軛」的意思,是跨在牛、馬等脖子上的軛,是牽制著牛、馬耕田用的。對牛、馬來說也是一種枷鎖。我們讀過耶穌基督所說的話:

「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你們要負起我的軛,跟我學,因為我的心柔和謙卑。這樣,你們就可以得到安息。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十一:28—30

原本「繩」都是指綑綁著人的生命的枷鎖。古代的社會,戰爭的結束時,那些戰敗的對方就會被戰勝的一方用繩子綑綁著拖回去當奴隸。先知在這裡用繩子來比喻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是指著這繩子乃是上帝的慈愛。上帝的繩子是一條「慈愛的繩索」,是用來牽引以色列人民走正確的道路。就像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裡所說的一樣,是使人的生命得到釋放、輕快、且是有力而容易走在正確路途之「愛的繩索」,因此叫作「慈繩愛索」。不僅這樣,還將以色列人民抱在身上,將他們像嬰孩一般地偎貼在臉頰上,看,這是多麼親密的鏡頭啊!

在第四節的最後一句甚至說到上帝是「俯下身子,餵養他們」,這很清楚說出以色列民族在出埃及入曠野的經歷。他們在曠野有長達四十年的時間,如果沒有上帝從天上降下嗎哪,以色列人民要怎樣經過那沒有糧食可吃、沒水可喝的日子?不可能。即使是在今天人類科技這樣發達的時刻,也是不可能。但上帝為了愛以色列人民,從天上賜嗎哪給他們吃。因此,直到今天,以色列人民還是將嗎哪看成是「天上的糧食」,那是非常特別的食物,長達四十年,他們都是用這種食物走過曠野困難的旅途(參考約書亞記五:10—12)。

第五至七節:5「因為以色列人不肯歸向我,他們必須返回埃及亞述人要統治他們。6戰火要瀰漫他們的城市,破壞他們的城門,消滅我的子民;因為他們自作聰明。7他們偏偏要叛離我。他們要為著加在脖子上的軛而悲鳴,可是沒有人能替他們解開。

這段經文似乎和前段不太接連得上,但如果將這段經文比較第二節的「我越呼喚他,他越叛離我」就會清楚了。原來以色列人民並沒有因為上帝的愛,知道要感恩,反而離棄了上帝。因為離棄上帝,等於是失去了生命的保障一樣。我們若是從出埃及入曠野的經歷來看就更清楚這樣的背景。出埃及入曠野,以色列人民第一個經歷到的是到了紅海海邊,他們發現前面已經無路可走,後面還有埃及的追兵趕過來,該怎麼辦?就在那時,上帝伸出祂奇妙的手,行特別的神蹟,帶領他們安然地走過紅海(參考出埃及記第十四章)。我們可以說整整四十年在曠野時間,每一天都是神蹟,因為曠野是連水、食物都沒有的地方,是人生存最脆弱的環境,但以色列人民卻活了下來,不但如此,還有能力進入迦南地,且可以攻下迦南地大部分的土地,這才是神蹟。但是,有這樣偉大的神蹟在以色列整個民族當中,且是長達四十年的時間,他們卻忘記了,且是忘得很乾淨。為了這緣故,上帝生氣了,是非常生氣,因此,決定讓以色列人民再次經歷如同過去他們祖先在埃及當奴隸的經歷一樣,此次要讓亞述人來統治他們。

第五節經文讓我們很清楚看到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審判,主要原因是背棄了上帝的救恩。在第十章十五節,先知何西阿就曾指出在「戰事一爆發,以色列的君王就被剷除」,這是說明以色列人民將會在戰爭中,君王都無法存活,如果一個國家君王都被敵方剷除,那表示該國已經滅亡了才會這樣。

第六至七節讓我們看到亡國成為奴隸的經歷將會再次發生在以色列人民身上,甚至是更嚴重。因為第七節說沒有人能夠為他們解開這個「加在脖子上的軛」。就如同在前面已經說過的,「軛」是一種生命的枷鎖、沉重的負擔,以前上帝將他們這樣的「軛」從埃及人手中解放下來,現在他們將在亞述帝國的統治下,再次被套上去。

如果我們翻閱歷史來看,就會發現這事件發生在主前七二一年,亞述帝國攻陷了北國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城,並且俘虜了許多以色列人民,將他們販賣成為奴隸,也同時從外地引進許多外國人進入撒馬利亞城和其它以色列人民居住的村鎮,然後強制他們通婚(參考列王紀下十七:5—824)。結果生下來的後代就是出現在新約福音書中的所謂「撒馬利亞人」,這些人一直被猶太人所歧視,拒絕跟他們來往,也不准他們進入聖殿、會堂敬拜上帝(參考約翰福音四:9)。國家滅亡,這是相當慘痛的經歷。即使是在今天的時代也是如此,古代就更悽慘,人民會被當作奴隸販賣,生命的價值有時比家禽動物還要薄價,甚至更賤!我們從最近正在台灣上演的一齣影片「消失的1945」(The Last Days),可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因為亡國寄居在歐洲各地,因為德國希特勒的大屠殺政策,而造成的幾乎滅族危機,其中有許多鏡頭是一般人不敢看的,包括了飢餓、送進毒氣室、堆積如山的屍體等等,讓我們再次明白甚麼是亡國的悲哀。

第八至九節:
8
以色列人哪,我怎能拋棄你們?
我怎能棄絕你們?
我能像消滅押瑪一樣摧毀你們嗎?
我能像對付洗扁一樣對待你們嗎?
我不忍這樣做,
因為我多麼愛你們!
9
我不在烈怒下懲罰你們;
我不再消滅以色列
因為我是上帝,不是世人。
我是住在你們當中的聖者;
我不在烈怒下審判你們。

假如我們要說上帝有「矛盾」的地方,這兩節經文可以看得到;因為當以色列人民背逆了祂的教訓,甚至去拜偶像時,以上帝的公義審判來說,以色列人民是應該被判處死刑。但在這兩節卻不是這樣,上帝是繼續提到祂對以色列人民有特殊的愛,是無法切割的愛。

在第七節才說以色列人民將會因背叛上帝而遭遇到嚴重的災難,甚至嚴重到無法解開套在他們頸項上的枷鎖(軛)。現在第八節馬上就提到上帝實在無法放棄對以色列人民的疼惜。在摩西法律中對於叛逆的兒子有這樣嚴格的規定:

「若有人有頑劣忤逆的兒子,雖然屢次懲戒,他仍然不服從父母,父母就要帶他到本城長老們面前接受審判。他們要對長老們說:『我們的兒子頑固忤逆,不聽從我們,整天酗酒放蕩。』城裡的居民就要用石頭打死他。這樣,你們可以除掉你們中間的這種惡事。以色列人民都會聽見這事而懼怕。」(申命記廿一:18—21

如果要依照法律處罰以色列人民,上帝大可採用嚴懲的方式。但上帝並沒有這樣做,原因很簡單:上帝愛以色列人民,祂的愛,使原本可以簡單就將忤逆的以色列人民處理掉。可是上帝實在太愛以色列人民,所以祂做不下這樣的裁決。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三十二節,記載耶穌基督所講的那位「仁慈的父親和浪蕩回頭的孩子」的比喻,剛好可以描述出這位「仁慈的父親」就和現在先知何西阿所說的上帝一樣。祂對以色列人民如同那位「浪蕩的兒子」有深厚的愛,只為了期待孩子回來到祂的身邊。「仁慈的父親」並沒有因為「浪蕩的兒子」離家出走,就將之從家裡戶口中給予刪除名字,也沒有將門關起來。這位父親並沒有這樣,也沒有告進官府控訴孩子的不孝,他沒有這樣,相反的,這位「仁慈的父親」是一再期盼孩子的回來,希望他能迷途知返。這種情形也一再出現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裡。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家長為了他們背逆的兒女,經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遊走法律漏洞,而最使父母們難過的,莫過於孩子們不明白父母的愛心,並不領會父母的愛,甚至會遭到背逆的兒女譏笑、羞辱。

第八節的最後一句「因為我多麼愛你們」,這句話可用來比較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節:「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台語聖經在這段經文中用這樣的句子「伊疼世間到按呢!」我們可以看出上帝對所有人是這樣的厚愛,已經遠超出法律規定的懲罰範圍。

第八節也提到兩個地方押瑪洗扁。在創世記每次提到這兩個地方,都會與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並列在一起(參考創世記十:19、十四:28),換句話說,這兩個城也是犯罪如同所多瑪蛾摩拉一樣的嚴重,都是屬於該毀滅的城市。上帝說他不忍以對待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的方式,也就是這裡所說的「押瑪洗扁」之毀滅方式來對待以色列人民,這就是說上帝雖然對以色列人民背棄祂的事很憤怒,但還是心存憐憫,為的是希望以色列人民能夠悔改歸向祂。

第九節的「我是上帝,不是世人」,這句話顯示出上帝特異性質,就是詩篇的詩人所說的:

「上主阿,你不變的愛上達諸天;
你的信實高入雲霄。
你的公義像大山峙立;
你的判斷像深淵難測。
上主啊,人和牲畜你都看顧。
上帝啊,你不變的愛多麼寶貴!
人都在你的翅膀下找到庇護。」(詩篇三十六:5—7

看,我們人有誰能像詩人所描述的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祂的愛廣澤至所有的受造物。更重要的就像這裡詩人所說,上帝有「不變的愛」,這也是聖經給我們最珍貴的信息之一。所謂「不變的愛」,指的是永恆的愛。人的愛是相當有限的;人不但容易發怒,且會記恨很久,這是人的軟弱和有限。但上帝不是這樣,他是相當仁慈的。這也是為甚麼耶穌基督在教導他的門徒出去傳福音時,要門徒們學習上帝的仁慈(參考路加福音六:36),原因就是在這裡。只有學習上帝的仁慈,人才會知道甚麼是愛。台語在表達「愛」這個字非常好,「愛」與「疼」(痛)同音,表示「愛」不僅是甜蜜,也是「痛苦」。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愛」,是很「痛苦」的,因為以色列人民背棄了上帝,上帝卻要繼續「愛」他們,這種「愛」是一種極大的痛苦之「愛」,是「疼痛」在心中卻無法述說出來的「愛」。就像許多父母在談及自己背棄的兒女時,只有感嘆,卻無法用更多的語言述說一樣的痛苦。

第十至十一節:10「我要像獅子向以色列的敵人吼叫,我的子民就會跟從我。他們要從西方迅速回到我這裡來。11他們將像鳥兒很快地從埃及飛回來,又像鴿子從亞述飛回來。我要再一次帶我的子民回他們的家鄉。我是上主;我這樣宣佈了。」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段經文是後來才添加的資料,因為與末世的審判有關係,而且這審判通常是嚴酷的。像先知耶利米就說上帝要「向他的子民怒吼,像踹葡萄的人發出喊聲」,又說上帝「要指控列國,他要審判萬民,處死作惡的人」(耶利米書廿五:30—31)。但這段經文卻不是這樣,同樣是上帝發出「吼教」的聲音,卻是拯救的聲音,且是召集祂四散的子民回到祂身邊的聲音,特別在這裡說上帝要從亞述帝國將以色列人民帶回來,因此,這是比較晚期的作品。

上帝吼叫,以色列人民就會返回,在第十一節提到以色列人民將從埃及亞述回來。如果我們比較一下第七章十一節就會看到先知何西阿曾提過以色列人民的問題是:在埃及亞述之間搖擺不定。他們時而想到要與埃及結盟,又想到要與亞述保持良好的關係,結果兩邊都不討好,反而都成為這兩個列強的俎上肉,被俘虜的有之,被勒索的也有。結果他們發現這兩個他們看為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困境的列強,不但沒有保護他們免受傷害,而是更殘酷地對待他們。因此,當上帝像獅子發出吼叫的聲音時,以色列人民就會如同被叫醒的迷途羔羊一樣,聽到了那熟悉的聲音,這聲音在以色列人民的敵人聽來好像獅子那樣在叫,令人膽寒心驚,但在以色列人民聽來卻是溫柔、慈愛的聲音。就像約翰福音第十章三節耶穌基督說的,好的牧者發出的聲音,他的羊聽得懂,因為「他的羊認得他的聲音」。

第十一節也提到上帝要「再一次」帶以色列人民返回他們的家鄉,這就如同鴿子無論被帶到多遠的外地,只要一放開,牠就會知道怎樣飛回自己的鳥窩一樣。返回故鄉,這是先知文獻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被俘虜的人可以得到釋放返回故鄉,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這都是一則相當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而這信息正好說出了上帝無比的愛!

很多人在讀聖經的時候,每當讀到舊約很快就問一個問題:上帝怎麼那麼殘忍?動不動,就是毀滅。其實,這是對聖經沒有正確的認識。這種錯誤的認識不但在一般人,也時常發生在高階知識份子當中。我還記得一九七年代,當時台大哲學系有一位講師名叫陳鼓應,他曾連續出版了兩本名叫「耶穌的新畫像」,裡面就是一再提出舊約聖經中的上帝是殘忍的,不可信的。後來有天主教耶穌會房志榮神父在「書評書目」這本雜誌第二至第四期連續三期撰文回應陳鼓應的批評。其中有一段就是提到認識聖經必須先回到聖經的撰寫背景,以及作者表達方式的文化背景。例如語言的修飾方式等這方面的問題去瞭解,否則就會很容易誤解聖經。這也就是我在帶查經時為甚麼會用很多時間解釋聖經背景的原因,我知道有些人不喜歡這樣的方式,只喜歡依「感動」來看聖經。但不要忘了,這種依感動讀聖經,是不會深入明白聖經的含意,更危險的是:容易依照聖經的字面解釋聖經,而字面的瞭解聖經往往會因為文字表達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結果出來。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先知何西阿這段話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上帝用祂的慈繩愛索牽引著祂的子民走正確的道路。

先知何西阿說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愛,是從他們非常弱小的時候就開始了,那時候,他們根本就無力站起來,因此,上帝用祂的「慈繩愛索」牽引著他們,並且教他們怎樣走路,還將他們抱在懷中,也俯下身子餵養他們。這些都在說明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愛,真是已經到了無微不至的階段。就像父母用最大的愛心在疼愛他們那尚且稚齡的兒子一樣。所謂「弱小」的時候,就是指當他們在埃及當奴隸的時候,那時候的以色列人民,根本連反抗的能力也沒有。當他們出埃及入曠野的那時段,連食物都沒有,生存有問題時,上帝像一位慈愛的父親在照顧孩子一般地看顧以色列人民。

每次聖經讀到這個地方,我的腦海中很快就會出現一幅畫:有父母用繩子綁在孩子的腰上,帶孩子在百貨公司裡逛來逛去的。這樣無論他們那好動的孩子如何跑、跳、動,都離不開父母的手,因為父母的手握著繩子。最近我又看到一種幼兒腳踏車,後面有一支扶手由大人掌握著。無論這個稚齡的孩子怎樣騎都無所謂,因為大人在後面掌握著扶手,可控制方向。孩子就在這樣的坷護之下日漸長大。他們就會知道甚麼是危險,甚麼是規矩,甚麼是不可行的錯誤之道。

最近台北市政府對「網咖」(網路咖啡廳)訂出很嚴格的管理辦法,原因是有許多國中生,甚至是國小學生都喜歡跑到這種地方熬到深夜都不回家。很多人感到奇怪,為甚麼這些孩子深夜了還不回家?其實,這些都可看出一個問題:父母沒有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用很有力又好的「繩子」牽引著他們,讓這些孩子知道甚麼是正確的方向。原因是父母都忙著事業,要不然是家庭發生了問題,父母無法全心全力地照顧這些正需要有正確方向導引的孩子,才會讓這些小孩在深夜時刻,還不回家去,停留在「網咖」或是其它類似的地方。

先知何西阿說,上帝在以色列人民還尚且弱小的時候,就已經用「慈繩愛索」牽引著他們,這「慈繩愛索」充分表現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的愛。「慈繩愛索」就是上帝的仁慈和愛憐。
我們的教會從七月初二至初七,連續六天的時間,將舉辦「快樂兒童營」,今年的主題是:耶穌喜愛小孩。我們就是要告訴所有來參加的小朋友學習認知上帝的愛。用愛來教導小孩,讓他們知道:不僅有父母的愛,還有上帝的愛在他們的身上,在扶持他們走每一天的道路。雖然我們看不到上帝,但卻可以從每天生活中感受到上帝的愛。這種傳播上帝的愛的工作就是我們教會存在最重要的使命,也是傳遞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愛的信息的一種方式。我們要祈求上帝帶領,賜給我們足夠的力量、信心,在這件事上有更好的見證。

二、上帝對人類的愛,是付出相當大痛苦的愛。

先知何西阿指出上帝對以色列人民是那樣的愛憐,在他們尚且弱小的時候,就如同慈愛的父母在養育他們一般,無微不至的呵護著。可是,以色列人民經過一段時間後,竟然背棄了上帝,去拜巴力偶像神明。這件事使上帝相當的傷心。如果依照上帝公義的準則,祂可以嚴厲懲罰的方式消滅以色列人民,就像從前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的毀滅一般,也像押瑪洗扁這兩個被毀滅的城市一樣。但是,慈悲的上帝做不下這樣的懲罰,原因是祂實在太愛護以色列人民。

先知何西阿就是要告訴我們,上帝就像愛護以色列人民一般的在愛護著我們每一個人。使徒保羅就說:「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羅馬書八:5)看,愛一個尚且在罪惡中的人,這樣的愛是多麼地痛苦啊!

一九七二年至七三年,我曾在高雄少年感化院工作一年。每次看到父母到感化院探監,就會感受到那些父母的心似乎被針在刺一般。有一次,一位學生在日記簿上這樣寫著:

「我的母親來看我,她說心很痛。我問她有沒有去看醫生。媽媽回答說:『看醫生也無效。』我再問媽媽:『那要怎麼辦?』媽媽竟然對我說:『只要我出感化院,就好了。』我聽了覺得很奇怪。她心痛,和我出感化院有甚麼關係。莫名其妙!」


顯然這個年紀未滿十六歲的少年孩子不懂得母親的「心痛」是甚麼意思。他以為他的媽媽是心臟在痛,而不是因為他被送到感化院心裡難過而痛。

雖然在前面我們講過上帝是用「慈繩愛索」牽引著以色列人民走正確的道路。但我們都知道上帝也給人學習長大,學習知道怎樣管理自己的機會。就像父母不會一直用這繩子綁著孩子,或是用控制著孩子騎腳踏車的掌控方式牽著孩子,因為孩子會長大,需要給他們學習有自己的判斷力。作父母的必須讓孩子們自己學習長大、決定事情。但當有一天,發現長大的孩子竟然不要,且是決定離棄這些從孩子出生就扶養他們長大的父母或長輩時,想想看,這些父母或長輩們會怎樣?一定很傷心,難過至極!雖然依照法律規定,這父母或長輩可以控告這樣的孩子惡意離棄,但他們往往不會這樣做,這就是先知何西阿在描述的:當以色列人民離棄上帝的時候,這位從以色列人民尚且還軟弱的時候,就已經親自帶領他們出埃及,又扶養他們長大的上帝,心中的難過是無法言喻的。雖然依照摩西法律是可以辦以色列這個背逆的孩子,但上帝卻是還要愛著他們。這種愛,就像父母心中的疼痛的愛一般。

對於人類的背叛,上帝的愛就是一種疼痛的愛,甚至是付出生命的愛。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見證的,說:「上帝不惜犧牲基督,以他為贖罪祭,藉著他的死,使人由於信他而蒙赦罪。上帝這樣做是要顯明自己的公義。因為他忍耐,寬容人過去的罪。」(羅馬書三:25—26a)如果我們看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那時候,他在十字架上喊著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馬可福音十五:34),這句話充分顯示出耶穌基督為了愛人類,在十字架上付出生命苦難的愛。這就是先知何西阿介紹我們認識的上帝,祂愛著我們,特別是當人離棄祂的教訓時,祂為了要顯明是公義的上帝,特別將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獻在十字架上作為贖罪的祭,以換取人類得救的恩典。上帝原本可以不用這麼做,但祂的愛,使祂決定用疼痛的愛,就是割捨、犧牲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完成祂對人類的救恩。這就是聖經要告訴我們的上帝的愛,乃是一種疼痛的愛。── 盧俊義《何西阿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