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耶利米書第四十一章

 

更多的流血事件(四十一4-18

以實瑪利在謀殺基大利那一天之後的行動是難以理解的。一從北部──示羅、示劍和撒馬利亞──前往耶路撒冷的八十名朝聖者抵達了米斯巴。他們顯然知道耶路撒冷和聖殿已遭毀壞,於是他們一同來哀悼。哀悼的典型表記大家都可以見到──鬍鬚剃去、衣服撕裂、身體劃破。耶路撒冷聖殿所在地,不論多麼荒廢,對他們來說仍然是個神聖的地方。根據主前六二一年的約西亞王實行改革,要使南北二國重新聯合起來,定耶京為敬拜耶和華唯一合法的地點。他們帶了祭物,並在傳統慶祝新年的時候抵達耶路撒冷的聖殿。如果有些學者們對那個節期的推斷是正確的話,它是慶祝耶和華勝過世界上一切威脅祂王位的勢力。許多人認為詩篇九十三篇、九十六至九十九篇是屬於這個節期的。我們要閱讀這些詩篇,並且吸收它們所持『耶和華作王』的活潑信念。但祂確實作王麼?那些朝聖者哀悼前來,因為世界上的那些勢力似乎不承認耶和華作王。他們來,無疑懷希望更新他們對耶和華作王的信心。

以實瑪利假裝參與他們的哀悼,藉基大利的名義邀請他們進城,然後便下手把七十人屠殺了,並把他們的屍體拋入水坑中。『那個大坑』是猶大的亞撒王約三百年前為增加米斯巴的防禦能力而建築的(王上十五22)。另外十個人聲稱貯藏了食物,他便免他們一死,大概是要向他們索贖款。以實瑪利犯這種暴行的原因我們只能猜測。也許他是設法確保先一天在米斯巴所發生之事不會外泄,直到他鞏固了他的地位。要是這樣的話,那便是這些人的不幸,他們在不適當的時候出現於不適當的地方。他們是在另一個政治野心下之無辜受害者。當時死於非命的那七十個人,是我們今日世界許多人之悲劇的象徵,他們唯一的罪行是他們在不適當的時候出現在不適當的地方。你會在貝魯特、聖薩爾瓦多、南非黑人城鎮、北愛爾蘭,和尼加拉瓜的街道上發現他們的血跡,並在電視熒光幕上看見其親屬們悲痛的臉孔。

除了基大利、他身邊的隨員、巴比倫的軍兵、那不幸的七十個人外,其他在米斯巴逃過大屠殺的人被迫跟隨以實瑪利返回他在亞捫的基地。在第十節提到的『眾公主』是誰,是很難說的。不必嚴格地當她們是西底家王的女兒,那可能是指任何與王室有關之婦女的通稱。百姓離散,那些集中於米斯巴的希望也消失了。

很明顯,基大利被行刺以及其後之浴血慘劇,都發生於其他軍事指揮官不在城裏之時,包括約哈難。雖然如此,他們一聽見那悲劇,便立即出發去追捕以實瑪利。他們『在基遍的大水池旁』,在米斯巴西南約三哩的地方追上他(12節)。在古代基遍(現代的伊勒吉甫〔el-Jib〕)的所在,發現有一個圓形的大貯水池,是從岩石中鑿出來的,有八十二呎的石級通到池底的供水設施。這可能是『大水池』所指的意思。以實瑪利在那裏被那些他脅迫離開米斯巴的人拋棄;然而,他自己,和八個同伴,成功的逃往亞捫去了,卻也留下了苦果。約哈難和其他人十分清楚在米斯巴的那些事件勢必引致巴比倫人的報復。只有一個地方不受巴比倫人的控制,那似乎可提供長期的安全。米斯巴劫後餘生的人遂向南行──到埃及去。他們在靠近伯利恆的『基羅特金罕』紮營(17節),一個在舊約別處未提過的地方(關於『金罕』,作為人名,參撒下十九37-40)。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十章七節至四十一章十八節描述的所有事件中,都沒有提到耶利米。我們最後聽到他是在四十章六節,他住在基大利身處的米斯巴境內。他怎樣避過以實瑪利之血腥屠殺呢?當慘劇發生時,他不在米斯巴麼?關於基大利遭謀殺和朝聖者遭大屠殺,他無話可說麼?在這個時候我們被蒙在鼓裏。當大家決定下埃及,耶利米才重新出現。就先知耶利米而論,彷彿米斯巴的那些事件不過是給他下一次的預言作預備;而且那預言對那些聽眾來說,並不比他從前所說的話更為他們接受。――《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