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書第廿四章
柒 希望與審判之言(廿四至廿五章)
好無花果與壞無花果(廿四1-10)
耶路撒冷城被圍攻一段短時間後,約雅敬王於主前五九七年向巴比倫人投降(參王下廿四8-17的敘述)。王室──耶路撒冷社會的精華──和許多工匠和壯丁都被擄至巴比倫。耶路撒冷建立了一個巴比倫的傀儡政權,以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為首。那些留在耶路撒冷的人似乎以可憐和輕蔑交織的心情看那些被擄的人。留在耶路撒冷畢竟仍是在上帝的城中,能接近聖殿中之施恩器具,而且確保能繼續領受上帝的保護和恩寵。他們的信仰沒有實質上的損失,但那些被擄的人則喪失了一切。這段經文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判決。這在許多方面類似我們在一章十一至十六節所研究過的那些『異象』(參11-19的注解──兩個異象Ⅰ )。
(一)它以一個人們司空見慣的對象為中心;在這種情形是兩筐無花果,大概是敬拜的人帶到聖殿作為他們初熟果子之獻禮(參申廿六5-11)。一筐是盛滿極好的初熟無花果;另一筐則盛滿劣質的無花果,而且壞得不可吃。如果這第二筐盛凓的初熟果子是獻給耶和華的,那麼懓來這果子的家庭不是收成不好,便是把劣質的出產冒充上等的果子獻給上帝(1-2節)。
(二)兩筐無花果引發了耶利米心中的一個問題:『耶利米,你看見甚麼?』(3節)。
(三)先知的回答是:『無花果,好的極好,壞的極壞』,引致這個異象之意義的解釋(第4節及以下各節)。
好無花果被等同為那些被擄到巴比倫去的人,壞無花果被等同那些留在耶路撒冷或周圍地方、或那些持反巴比倫思想、以致要在埃及尋求庇護的人(8-10節)。這並不是對那些不同的浛體進行道德品格或正直本質的判斷。這是對他們目前命運的判斷。它清楚表明在上帝掌管下的前途不利於那些留在耶路撒冷的人,他們慶幸仍然擁有一切傳統的特權並仍然沐浴於上帝的恩寵中。前途反利於那些被蔑視遭放逐的人,他們從前所視為他們信仰基要的東西被剝奪淨盡,且被扔進一個冷酷而又殘忍的世界中。在那裏上帝仍然與他們同在,祂的目的是有建設性的;在那裏他們會學到悲劇的教訓,得以真心悔改,並再次發現他們是上帝的子民。
這是耶利米再三地堅持要他的同胞記取的一個教訓。在廿九章我們將看見耶利米給那些被擄之人寫的一封信,指出同一的要點。往往我們以為有損的事,結果成了有益的。有時那些我們視為我們信仰必要的東西,而且拼命去爭取使之得以保持──敬拜的模式和教會生活──有時確實必須從我們中間取去後,我們才能重新發現作門徒的意義。――《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