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三部和平的預言
二、和平的王(第四十九至五十七章)
這一大段中極清楚地啟示了和平的工,他可以分成明顯的兩部分。首先是神的僕人遭受勞苦,然後是神的僕人在勝利中歌唱。先知在描述神的僕人時,有時似乎是指以色列國而言,有時又似乎是指古列而言,但總體來說,他是指那獨特而偉大的一位。凡讀過新約聖經,並且相信新約的權威之人,是不可能認不出這一段所含的彌賽亞的價值。這段預言的話,最基本的要素乃是神作為的原則。這些原則可能藉著不同的方法應驗了一部分,但是最終要在神的僕人身上得到完全的應驗。
1.遭受勞苦(第四十九至五十三章)
這先知在介紹神僕人遭受的勞苦時,首先論到耶和華的呼召,其次論到他僕人的回答。
a.耶和華的呼召(四十九1一五十3)
耶和華對他僕人的呼召可分成三小段,依次論及這呼召的價值;第一,是對他的僕人,第二是對錫安,第三是對耶和華自己。
對他的僕人(四十九1一13):就像前一大段裡耶和華的宣言一樣,他呼召眾海島和眾民要留心聽神僕人的宣告(四十九1一3)。那是耶和華僕人的口說出的。他宣告他是如何被選召的,如何自出母腹就被題名,並且承認,為了他的工作,他如何被裝備整齊,他的工作就是成為耶和華手中的工具。因此他被創造、裝備,並為了他的事工而被保守。耶和華描述他是「以色列,我必因你得榮耀」。如此立刻將他和極度敗壞的以色列國作了一個明顯的對比。
這僕人在回答中,聲明他的任務比較上來說是失敗的,但他的信心仍然確立,因為耶和華會公平判斷,這僕人會從他的神那裡得到賞賜(四十九4)。表面的失敗不值得喪氣,因為他知道他在耶和華的手中,是一個完成神旨意的工具,因此他可以得享安息。
這僕人為了回應前面有關信心的話,就繼續述說耶和華對他的選召(四十九5—7)。他再一次指出,他一出生就被任命作僕人;他這一回不再說他從出胎即被選召,乃強調說他從出胎就被指定作他的事工。
他的第一個目的是要使雅各歸向耶和華,使以色列到他那裡聚集。後面有一個括弧,說明了神的僕人知道加給他的尊貴,以及神是他的力量。
然而使雅各蒙福的這一個口的,對神的僕人來說還是件小事;他被預定要影響整個世界,要「作外邦人的光」,並且「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如此明確地指出那僕人的道路,必須是經由勞苦而通向勝利。這是耶和華所命定的。此處像前面多次提到的一樣,再次描述耶和華是以色列的救贖主和聖者。神的僕人將被人藐視,被本國憎惡,為官長虐待;但因他是耶和華所揀選的,所以君王和首領看見他必要站起來。
然後,用耶和華自己的語氣來描述神僕人的使命(四十九8—13)。從耶和華對他僕人的回答裡,可以看出這項使命首先必須以一個真理作基礎,就是這僕人的意願與耶和華的旨意是完全一致的。這裡宣告了耶和華保守的大能,在悅納的時候,就是根據神先前所任命的,在適當的時機,在日子滿足的時候,耶和華要應允他的僕人。當拯救的日子,他的僕人要在與耶和華的交通中,完成救恩的工作。那時,耶和華要幫助他,並且一直保護他。因此,這僕人有能力去實現耶和華的旨意,這可以從神應許使他作眾民的約看出來。結果遍地要得復興,百姓得以承受荒涼之地為業。
接著先知以充滿詩意的辭藻來描述這工作。那些被捆綁的人將被釋放,在黑暗中的人要見光明。他們必得飽足,在荒蕪之處找到食物。他們必不饑餓,也不會乾渴。炎熱和烈日必不傷害他們,因為耶和華要親自引領他們。他的使命將進一步導致遠方的人蒙福,他們要從遠地被召聚來。當他的使命結束時,各地要發聲歌唱,因為耶和華已經安慰他的百姓,也要憐恤他困苦之民。
對錫安(四十九14一21):現在是耶和華對錫安的呼召。
錫安抱怨耶和華離棄了他,他的主忘記了他(四十九14)。
耶和華對這項抱怨的回答,本質上是在印證他永恆的愛(四十九15—16),並保證他必得解救(四十九17—21)。他用人類的情感,作了極佳的說明,他問,「婦人焉能忘記他吃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這種遺忘實在少見,但為了更顯明神那堅定不移的愛,這裡承認這種遺忘還是有可能的。錫安已銘刻在耶和華的掌上,雖然他目前陷於敗壞、荒涼之境,他仍將他的牆垣放在他眼前。他的愛是永不止息的。接著宣告他必要得拯救。那些毀壞他、使他荒廢的都要離他而去。他的兒女和眾民要聚集到他這裡,他們要成為他的榮耀。在他復興的日子,眾人要聚集在他左右,那時他這塊現今荒涼的土地就顯得窄小了。雖然此時他是喪子的,是寡婦,是獨居的,但將來這一切都必發生。他必然要得拯救,他所得的榮耀將出乎他意料之外,以致於他驚呼道,「誰給我生這些?」
對耶和華(四十九22一五十3):論過了耶和華對他僕人的呼召,對錫安的呼召之後,最後一小段是描述耶和華對自己的呼召。這裡首先答覆錫安的問題。他問道,在恢復的日子,那些向他聚集的兒女是從那裡來的?耶和華說是因他向列國舉手,向萬民豎立大旗,他們就將他的兒女帶回來;列王必作他的養父,王后必作他的乳母,並且要向他下拜。
這個應許是如此偉大,充滿恩慈,以致于先知脫口發出驚歎,「勇士搶去的,豈能奪回?該擄掠的,豈能解救麼?」耶和華的答覆很清楚,他說這是可能的,因為他必與欺壓錫安的人相爭,並審判他們,以使凡有血氣的都知道他是救主,是救贖主,是雅各的大能者。這是他對錫安的描述。
再回到錫安的抱怨上,他說耶和華離棄了他,主忘記了他;他吩咐他拿出休書來,或找出他賣他的債主。這裡用的兩種比喻的關係時常出現在先知的著作中,前者是說明古時神的百姓是許配給他的;後者表示他們是他的財產。他用一種反諷的語氣要他拿出他休他,或將他賣給債主的證據。
他接著自己答覆這項挑戰。他首先宣告導致他們被擄、與他隔絕的真正原因,乃是他們的罪孽和過犯。他反過來抱怨他們,問道,「我來的時候,為何無人等候呢?我呼喚的時候,為何無人答應呢?」不是他離棄了他們,乃是他們離棄了他。他們廢了約,並且對他愛的呼喚毫無反應。儘管如此,他仍然愛他們,他問,「我的膀臂豈是縮短,不能救贖麼?我豈無拯救之力麼?」他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提醒他們,他曾在歷史上如何藉著拯救和審判的方法,彰顯了他的大能。
這整小段有關耶和華的呼召,充分啟示了他的恩慈和大能,並且特別強調一個事實,就是他要藉著他所選召、所膏立的那一位,來成就他和平的旨意。首先記錄這僕人的呼召,最後是這僕人將帶來的光榮復興。
錫安在荒涼的景況下絕望不堪,耶和華回答他的抱怨時,首先印證他永存的愛,然後宣告他決心要施拯救;他並且否認他不忠於所立的約;他闡明他百姓受這些苦的原因,乃是因為他們的罪。
b.他僕人的回笞(五十4一五十三12)
此部分記載了這僕人對耶和華的呼召所作的回答,可以分成三大段。第一段表達他奉獻受苦的心願,第二段描述這受苦的事工,第三段論到受苦的完成。
奉獻受苦(五十4—9):這一段非常有價值,因為他啟示了神理想僕人的態度,並且揭露他忍受痛苦、最終得勝的秘訣。他首先說到他獻身於這事工,然後證實他的勇氣。
把神的僕人分別出來,奉獻受苦,乃是耶和華的作為(五十4—6),而這僕人是以奉獻來回應這項作為。有兩句簡短的話用來宣告奉獻的方法,「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
「主耶和華開通我的耳朵」。
第一句話啟示了一個事實,就是這理想僕人所釋放的資訊,乃是從神那裡得來的。更進一步說,這個資訊和這段有關安慰的預言之一貫思想是一致的;這資訊的目的就是要扶持困倦者。「受教者的舌頭」這句子有很深刻的含義,指明神僕人所釋放的資訊是從神來的。從「主每早晨提醒」可以看出神多麼耐心地傳授他的資訊。在神這方面,他的第一個舉動是以這種方式,把真理傳給他的僕人,以完成他的旨意。
分別出來奉獻受苦的第二個事實表達在這句話中,「主耶和華開通我的耳朵。」這個意思,不單指他使他的僕人能聽,更是指明神使他的僕人甘心聽從,並且去宣告這些事情;雖然聽到的人會因此和他起衝突。這可以從接下去的宣告中看出來,「我並沒有違背,也沒有退後。」「開通」這個詞不可以和詩篇第四十篇第六節裡的「開通」相混淆,在那兒的意思是挖洞、刺破、穿孔,是與將耳朵靠在門柱上,穿一個孔以作為順服的記號之儀式有關。而這裡是指甘願聽從耶和華的話。
這樣聽了神的話,必然要出去對眾人說;而說了話也必然會引起反對。神的僕人知道這一點,他以下面的話作答,表達他獻身受苦的心志,「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人拔我腮頰的鬍鬚,我由他拔。人辱我吐我,我並不掩面。」
神的僕人既被分別出來,奉獻受苦,他就立刻產生無比的勇氣(五十7—9)。從他的宣告中可以看出,他在踏上他的道路時,有一個確據,就是他與神有密切的交通。
為了使他在患難中工作時,還能忠於神的旨意,神就裝備他,使他確信他必不致抱愧,因為他知道主耶和華必因他的這種態度幫助他。
由於他的事工必然會引起爭論和反對,由於他有充分的把握會得勝,因此他向那些與他作對的挑戰,要他們近前來。他知道神會幫助他和他的事工,所以他將與神一同得勝。他知道他與神有密切的交通,也必自這交通中得到能力,因此這位僕人面對著)順服的道路時,他不但明白這是一條受苦的道路,同時也知道這條路最終必要得勝。
受苦的事工(五十10一五十二12):因此,神的這位僕人甘願受苦,他也滿有勇氣地面對受苦,並進入這受苦的事工中。這一段包含一些原則,並且啟示神偉大僕人在他事工上所用的方法。這段資訊雖然看起來是指著神的僕人說的,但也可應用於以賽亞在一個陷於黑暗、荒涼的百姓中所作的事工上。首先有話語將百姓分開成兩組,其次是對忠信之人發出的三個資訊,最後是對遭患難之人發出的三個資訊。
這裡將百姓分成兩部分(五十10一11):忠心於耶和華的人,和背向他、依靠自己的計謀行路的人。
忠信之人被描述為,他們雖陷身黑暗的環境,卻仍敬畏耶和華,聽從他僕人的話。
另一方面,有些人也在黑暗中,他們卻想點上火把來製造亮光。神命令那些忠於他的人,要倚靠耶和華的名,仗賴他。那些想要行在自己的火光中之人,必躺在悲慘中。
下面的資訊是針對敬畏耶和華、聽從他僕人的人說的。
對忠信之人的資訊(五十一1—16)。這些資訊都是在鼓舞、安慰那些處於黑暗環境中的人。第一個資訊是剛強的呼召,第二個是剛強的呼喊,第三個在宣告剛強的原因。
勇敢的呼召(五十一1—8)。為了鼓舞那些在黑暗中行走之人,要他們剛強,這位先知呼召他們向後回顧,向前瞻望,並四處觀看;這樣他們就能處處看見耶和華的作為。
向後回顧的時候,必然能提醒他們,他們是從神而來的。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被神選召、賜福,以致生養眾多。這裡提到撒拉的名字,是為了強調神的大能;提醒他們,整個國家是因一次超自然的作為而產生的。因此先知說到一個磐石,他們是由這磐石鑿出來的,這磐石不是亞伯拉罕,乃是耶和華。在向後回顧時,他們對耶和華的認識就產生一個確信:不管環境是多麼悲哀、荒涼,「耶和華已經安慰錫安。」
向前瞻望時,必然能使人產生信心,因為公義從未被毀滅過,公義一定會在眾民的救恩中得勝。天和地都要漸漸消散,惟有耶和華的救恩永遠長存,他的公義也不廢掉。
因此若四處觀看,雖然環境黑暗,反對耶和華的人在辱駡、譭謗,也不要驚惶,因那些知道公義,將神的訓誨存在心中的民,也知道他的仇敵必被毀滅,他公義和救恩的旨意必要成全。
剛強的呼喊(五十一9—11)。為了回答前面剛強的呼召,此外便根據對神大能和作為的確信,發出了剛強的呼喊;分別由向上看、向後回顧、和向前瞻望的結果表達出來。
向上看就是定睛望耶和華,記起他在上古時代的勝利中所啟示的能力,而發出呼喊,「耶和華的膀臂阿,興起!興起!以能力為衣穿上。」
向後回顧,就看到神拯救他子民的大能作為;他將海水分開,以救他百姓脫離埃及的奴役。因此這裡宣告說,贏得這場勝利的就是耶和華的膀臂。
向前瞻望,就可以從眼前的能力和過去的勝利中得到確據,就是贖民必要歸回錫安,一切黑暗和荒涼的環境必要結束。
剛強的原因(五十一12—16)。剛強的呼召和呼喊,很明顯的是認識耶和華的結果,也是確認他的信實之結果。最後,剛強的主要原因,乃是在於耶和華自己的話。這先知藉著剛強的靈對百姓所說的一切話,都可以在耶和華自己的回答中見到。這回答可分成向上看,四處觀看,向前瞻望三部分。
當他們在軟弱中向上仰望時,耶和華就回答他們,他宣告說,「惟有我,是安慰你們的。」他接下去責備他們竟然害怕人,他宣告這樣的懼怕乃是他們忘記創造他們的耶和華所招致
的後果。
四周觀看,會看到流亡之民被擄、被壓迫、並經過死亡。但耶和華宣告,即使在澎湃的海浪中,他必與他們同在,他必施展他的大能。
耶和華最後的話,是特別對他僕人說的,宣告那已經印證的事實,就是他已經將話傳給他,用他的手影遮蔽他,好讓他至終復興諸天和地,並能對錫安說,「你是我的百姓。」
因此這些資訊都是為了要使他們剛強。在剛強的呼召裡,他們被要求回頭看亞伯拉罕,看神的作為如何接近;他們在壓迫中要毫無畏懼地四面張望。他們發出剛強的呼喊,是根據他們首先仰望耶和華的膀臂,然後回顧他以前如何拯救他們,最後確信他終必拯救。至於在宣告剛強的原因時,則充滿了安慰;他雖責備他們因忘記耶和華以致對人產生畏懼,但也保證他要用大能救助、建立他的百姓。
對遭患難之人的資訊(五十一17一五十二12)。對遭患難之人的資訊自然是對同樣的人說的,但主要和他們的苦難有關;這是根據前面資訊中所強調的神必拯救的事實為出發點。首先確定受苦必要結束,其次描述得力的開始,第三宣告耶和華要回到他的百姓中。
受苦的結束(五十一17—23)。第一個資訊是呼叫耶路撒冷醒來,因為他受苦的日子即將結束。在某方面來說,這是對前面他的呼喊的一個回應,「耶和華的膀臂阿,興起!興起!」那是信心的呼喊,此處則是恩典的回答,宣告他已經喝盡了痛苦的杯。
緊接著的,是描述他受苦的生動畫面。他喪失了兒女,以致沒有任何兒女來攙扶他、引導他。荒涼、毀滅臨到他,無人為他舉哀,無人安慰他。因神的審判,他的眾子都發昏、跌倒。
但他患難、痛苦的杯要從他手中被拿走,交在那些苦待他的人手中。
得力的開始(五十二1—6)。第二個資訊呼召錫安起來,披上他的能力和華美的衣服,因為他已經從一切內在的污穢中得潔淨。這是對忠信之人的資訊中所發出的那個勇敢呼喊——「耶和華的膀臂阿,興起!興起!」的進一步回答。我們已經看過,神已用恩典回答了那個呼喊。此處的回答是在指明錫安的責任。他應該恢復自己真正的地位,抖下身上的塵土,解開束縛他的鎖鏈。
雖然他是無價被賣的,但他的神已決心要贖回他。他曾經從埃及和亞述人的欺壓中解救他;面對著現今的壓迫,他仍要拯救他。
從這拯救中,他必知道耶和華的名,知道他能成就他的旨意。
耶和華的歸回(五十二7—12)。第三個對遭患難之人的資訊,是描述耶和華回到他的百姓中。他歸回的事實是由傳資訊的人和守望之人宣佈的,他們所用的話乃是,「神作王了。」
耶和華的歸回錫安,帶來了復興和祝福。荒場要一同歌唱,祝他的得救。勇敢的呼喊中曾要求耶和華的膀臂興起,以能力為衣穿上;此處以歌聲歡呼作了回答,「耶和華在萬國眼前露出聖臂。」
這個資訊的最後一小段,是根據耶和華必定歸回的事實,對百姓發出呼召,要他們從一切不潔的事上出來,得以潔淨。最後是宣告耶和華必在百姓前頭行,以色列的神必作他們的後盾,保護他們脫離敵人的傷害。
受苦的完成(五十二13一五十三12):這大段的最後一部分,介紹這位和平的王在經歷受苦的過程中,必得以被保全。此段舊約經文,深刻地啟示這位神完美的僕人,將透過受苦來完成他的旨意,以使他犯罪的百姓得到恢復,使眾民得贖。
此處極明顯的是論到彌賽亞。我們不可能認為這段經文可在以賽亞、耶利米、或任何其他人的經驗中得到應驗,他只在拿撒勒人耶穌的身上得到應驗。在這些過去的先知身上,固然也多少表達並且證實了他所啟示的原則。他們獻身於神的旨意,在悖逆的百姓中宣告他的話語,並因而被誤解、受痛苦,但是他們所受的苦並不能代替別人。他們受的創傷,並不會使百姓的創傷因而得醫治。這位先知個人的經歷在這裡有相當多的揭露,但是他們幾乎淹沒在他所描述的這完美僕人的更大經歷中,完全看不見了。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就是這裡開頭的話,「我的僕人行事必有智慧」和前面論到這僕人甘願受苦的那一段結束時的話「主耶和華必幫助我」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曾仔細思考過那一段論到受苦的事工之經文,在那裡以賽亞個人的經驗是比較明顯的。現在他接著描述神僕人實際經歷的痛苦,以及他如何獻身於這一條受苦之路。
這一大段可分成三小段。第一小段描述最終的勝利(五十二13—15),第二小段論到受苦的道路(五十三
1—9),第三小段再度詳盡地宣告那最終的勝利(五十三1O—12)。
這個故事是描寫和平的王最深沉的憂傷,他的結構是,透過他的憂傷來宣告他的勝利。
最終的勝利(五十二13—15)。神的這位僕人完全順服神的旨意,並且絕對相信神保守的大能,因此他能說,「主耶和華必幫助我。」另一方面,耶和華也能說,「我的僕人行事必有智慧,必被高舉上升,且成為至高。」
高舉和成為至高,具有雙重性質。首先是高舉他那不尋常的憂傷。他因憂傷而憔悴,以致百姓看見他都大感驚奇,「他的面貌比別人憔悴,他的形容比世人枯槁。」其次是高舉他不尋常的成就,如最後一節所宣告的,「他必洗淨許多國民,君王要向他閉口。」
這段經文中有兩個詞——「因」和「這樣」,是解釋這段經文的關鍵。他的成功是從憂傷中得來的。「許多人因他驚奇這樣,他必洗淨許多國民。」眾人因他憔悴的面容而驚奇。他所受驚人的苦,使許多國民訝異,使君王噤不作聲。因此在這第一小段中,先知說明了和平之王完成他的受苦,是為了宣告那最終的勝利,並且啟示他最終的勝利乃是他經歷痛苦所產生的結果,他受的苦真是使這個世界驚異。
受苦的道路(五十三1一9)。這一段經文,引我們進入一個無限深奧的境界,苦細細分析,似乎有點不太尊敬。然而這一小段文字也是意義清楚的,我們可以用完全敬畏的態度來探索。先知首先描述那被拒絕的事工,其次是他代替人受苦,最後是耶和華的僕人,亦即和平的王為贖罪而死。
第一段描述一個被拒的事工(五十三1—3)。如果開頭的幾句話表達了以賽亞或耶利米,或其他時代某一個以色列先知的經歷,那麼我們要注意,這位作者很快又用第三者的語氣,以一個局外人的立場來說或寫;他立刻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本大段的末了。他描述他的事工被人完全誤解了;他在耶和華而前「生長如嫩芽」,充滿各樣美麗、可愛的潛能,但這嫩芽卻「出於幹地」,是指從一個向來沒有產生過好東西的環境中生出。對那些看見他的人來說,他無佳形美容,也無美貌。
因此「他被藐視,被人厭棄」,他自己的經歷是「多受痛苦,常經憂患;更強調一點,他被人掩面不看,因為他們毫不尊重他。這是一幅生動的畫面,描繪出這位元和平之王在荒涼環境中的情景;雖然他是神完美的僕人,以智慧行事,卻難免在犯罪、墮落的階層裡被人誤解。這畫面呈現了他受苦的事工,他是照在黑暗裡的光,他因這事工所受的苦也日益加遽。他在神眼目中被看為美好,但人卻不以為美,因此他們藐視他。這種態度使他心中充滿憂傷,以致面容憔悴。人們看見他,就轉過臉來,不屑一顧,他們一點也不尊重他。
代人受苦(五十三4—6)。先知的話緊接著就解釋神僕人受苦的真正性質和價值。他不只是和他們一同受苦,乃是為他們受苦,擔當他們的憂患,背負他們的痛苦。人類的敗壞是驚人的,從一件事實可以證明:他們竟將他一切的憂患,視為神加在他身上的審判,「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
先知立刻用「那知」兩個字,來糾正這種錯誤的觀念;他用明白、詳盡的話來述說他受苦的真相。這段陳述用不著任何解釋。「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最後的宣告總結了整個真相(關係到人的罪,和神恩慈的方法兩方向),「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已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
最後,他的受苦達到了頂點——為贖罪受死(五十三7一9)。對於受死,他高貴地保持著沉默,從他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他那種獻身的驚人力量。
在人看來,他的死不過是因受人欺壓的結果。人們毫不在意他從活人之地被剪除,他們竟將他與惡人同埋。
他死亡的內在意義,可以從下面經文所燃放的無限恩慈中顯露出來,「他受鞭打,是因我百姓的罪過。」
最終的勝利(五十三10—12)。此處又一次宣告那最終的勝利,並且,更詳盡地將他和受苦聯在一起。
第一部分是宣告痛苦的道路終將導致亨通(五十三1O)。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耶和華使他受痛苦,但這是一項神聖、愛心的合作,耶和華和他僕人之間沒有任何衝突。透過壓傷、痛苦和死亡的途徑,這僕人將勝過一切,看見後裔和永無止盡的生命,以及耶和華的勝利。
下面是另外一種比喻(五十三11),卻是重複同一個真理。這先知指明經過這僕人的陣痛,才能贏得勝利。他用生產之痛比喻他那深不可測的痛苦;只有經過陣痛,才能生出新生的後裔,而他的後裔要被稱為義。
這部分是以他的開頭作結束(五十三12)。開頭時說到神高舉那不尋常的痛苦和成就。結尾時論到一個榮耀、至高的地位,這乃是因那僕人將命傾倒,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所帶來的結果。
容我這樣說,如果有人認為這段經文不是應驗在新約的基督身上,而是應驗在其他人身上的話,他就是忽略了這段經文深廣遼闊的意義。他等於是瞎眼的人,在基督身上看不見他們所渴慕的美麗,因此也不會為他的痛苦和死亡感到憂傷。有一個值得注目的事實不容我們忽視,就是除了雅各書和猶大書,新約聖經其他每一位作者都參考了這一段特殊的經文,並且將他和基督的故事聯結在一起。
2. 勝利的歌聲(第五十四至五十七章)
現在我們來到論和平之王這部分的第二大段。他論到因神僕人受苦的事工之完成,所帶來的勝利歌唱。整大段可分成三個明顯的小段:首先是信心之歌,其次是先知的呼籲,最後是描述勝利以後的經營。
a.信心之歌(五十四1一17)
這首歌說明了一個輝煌的事實——受苦將帶來復興。首先歌頌復興的恩典,其次歌頌復興的榮耀。
復興的恩典(五十四1一10):這首歌以無限熱誠的語氣,描述神的百姓因著他僕人的受苦和死亡,而得到的祝福。
前面一段的末了宣告說,「他將命傾倒,以致於死。他也被列在罪犯中,他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現在這一段開頭就說「要歌唱」,實在有些突然,令人吃驚。這首頌揚復興的詩歌,是從那樣深沉的悲傷中冒出來的。我們不可忽略這僕人的痛苦,和這首救贖之歌中間的密切關係。這首歌的頭一小節是在強調那無上的恩典,在看這恩典所帶來的果效時,應該溯源到產生這些果效的最初原因。
這歌的第一小節,在歌頌百姓的增多(五十四1—3)。那些不生育的、貧困的都變得生養眾多、昌盛富足,以致於必須擴大帳棚,放長繩子。這個復興之國的兒女遍佈全地,得多國為業,他們帶著祝福和興盛,使荒涼的城邑重新有人居住。
第二小節揭露昌盛的原因(五十四4—6)。這個寡居的、荒涼的國家得到了復興和安慰。前面的預言中,我們看見錫安這樣抱怨,「耶和華離棄了我,主忘記了我。」耶和華就以一個挑戰來回答他,「休你們的母親,休書在那裡呢?我將你們賣給我那一個債主呢?」此處再度用到這個比喻,這首歌宣告萬軍之耶和華是錫安的丈夫和救贖者,他們得到昌盛的奧秘乃在於他恢復了對錫安的愛和交通,以致他們兒女增多,住所加大。
最後,這位被離棄、心中憂傷的妻子要被召回,重歸舊好(五十四7—1O)。離棄他只是暫時的,為的是要使他復興。耶和華的慈愛永遠長存,他必遵守他與百姓所訂的和平之約。
因此復興的果效乃是從他慈愛的作為來的。這一小節從描述神外在的顯現,轉向描述神內心那永恆之愛的源頭。
第一個經歷到的是他的憐憫,他的憐憫使他訂下和平的約。我們必須參考他僕人所受的苦,並藉著過去發生的事,才能解釋和平的約。此處又用婚姻的關係,來比喻這國因著和平的約,恢復與他的交通;並因著交通,產生眾多的後裔。最後經歷到的是這首歌一開始所歌頌的一一偉大而榮耀的昌盛,以及眾多的兒女。
復興的榮耀(五十四11一17):這首歌接下去歌頌由恩典而來的榮耀,這部分完全強調著「榮耀」。此處又從由道德的忠實所獲致的物質豐盛,描述到耶和華是最起初的源頭,他要保護他所賜的福氣。錫安仍陷困境中,被稱為「困苦被風飄蕩,不得安慰的人」。然後先知用充滿色彩和光亮的比喻來描述他在物質上的華麗。他是一個滿有榮耀和美麗的城市,一個堅固、安全的城市,他的石頭、根基、尖峰城門都是用寶石作的(五十四11—12)。這一切都是在指明他必堅立到永遠,他是由世上最寶貴的東西建成的、裝飾的。
這首歌描述了一些外在的華麗之後,又觸及一個更高的層次,就是描述百姓道德上的忠實(五十四13—14),這也是導致一切外在華美景觀的主因。他們必須以一切道德和精神上的價值為出發點;這首歌宣告他們的兒女都要受耶和華的教訓,這樣才能大享平安。他們必因公義得堅立,一切的欺壓必不臨到這個神的城,害怕和驚嚇也必遠離他。這個完美的描述使一個城市的生活達到了頂峰。那些聽神教訓的孩子長大之後,必堅守公義,不容許有欺壓的事。這種情形若持續下去,這城必充滿平安,遠離驚嚇。
這城要如此建立起來,百姓恢復了與神真正的關係,這種真正的相互關係是牢不可破的。或許會有敵人聚集來攻打這城,但他們不是神召來的,因此必要失敗(五十四15—17)。鐵匠和武器是耶和華所造的,以用來毀滅人;由這話可推論,耶和華是因百姓道德上的敗壞而施行審判的。既然他的理想已經達成了,就再沒有任何仇敵能傷害這城,為這城而造的武器也無用武之地。這首歌最後說到,「這是耶和華僕人的產業,是他們從我所得的義,這是耶和華說的。」重複了這一部分的預言中一再教導的真理,就是復興的方式是出於神的作為,那使百姓得到堅固和保障的公義乃是從耶和華得來的。在前面宣告巴比倫的敗亡時,神會允許,「我要在錫安施行救恩。」並宣告說,「我使我的公義臨近我的救恩必不遲延。」既然神已經宣告了他和平的旨意,我們也看見了和平的王將經過受苦的道路,勝過罪惡,因此這首復興之歌最後要宣告,「這是他們從我所得的義,這是耶和華說的。」
b.偉大的呼籲(五十五1一13)
緊接著這首歌的,是先知的呼籲。他認識到耶和華的僕人將贏得勝利,並且接下去要賜他百姓復興的機會。此段資訊所強調的有兩方面:第一是認識到有需要,然後發出一個呼籲;
第二是根據對資源的認識而發出呼籲。
需要和呼籲(五十五1一5):從一開頭的邀請中可以推論出這種需要。此段資訊是對那些乾渴、饑餓、沒有銀錢的人發出的;向他們宣告,他們一切的需要可以得到完全的供應,
包括食物、酒和牛奶。
但是這裡所描述的不是物質的東西,乃是指屬靈方面的東西,這點可以從一件事實得到證明:那些人被形容作沒有銀錢,但又說他們把錢花在不能當食物吃的東西上。這個資訊的物件是那些不顧他們屬靈的長子名分,一心想用塵世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人;他們擁有的錢不能用在屬靈的領域中,就是那能供應生命的活水、屬靈之糧的地方。
這裡宣告他們的態度和行為是多麼愚昧,他們「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為了糾正這種愚行,百姓應該留意聽,才能找到生命真正需要的營養。
對這樣的百姓,先知呼籲他們要側耳而聽,因為耶和華應許要與他們立永約。這約乃是神僕人作工的結果,他要作萬民的見證,作他們的君王和司令。因著這約和他們的順服,神最初對他百姓的旨意必要成就;他們要成為列國矚目的中心,並且根據這約而成為列國的祝福。
資源和呼籲(五十五
6一13):前面所說的,都彙集至一個中心的呼籲上。這個呼籲最先是以一般性的話發出的,然後再以特別詳細的方式發出(五十五6—7)
一般性的呼籲中,承認神恩慈的作為。當人們陷於一切屬靈的乾渴、饑餓、貧困時,耶和華仍在近處,可以讓人尋兒。他們的責任只是尋找並求告他。他們感到極度不安、得不到滿足時,只需要來到那位他們所得罪、所背叛的神面前。他們自己必須採取行動,才能得到供應。他們必須尋找神,求告神。
至於特別的呼籲中,所陳述的非常清楚、簡潔。他明白地說明人類得救恩的方法。首先指出人的責任,然後用下面的話來解釋人如何尋找、求告耶和華,「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然後說到神的應許,充分顯出了神恩慈的態度,「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神必廣行赦免。」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慎重的思考他。首先陳述人的責任,人應當有明顯的態度,「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然後是心靈的態度,「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最後總結事實,立即採取完成的行動,「歸向耶和華。」任何惡行都是源於對神的悖逆。因此歸向神本身就是一種公義的思想,也必產生公義的觀念,這樣就可以導致與神的旨意相合。
但只靠人的順服,還是不可能得到復興。順服只是復興的條件。復興是一項出於憐恤的行動,是神的行動。他才是那位廣行赦免的神。
我們也必須藉著神僕人所啟示的亮光,來解釋這一切;因著他受的苦,才使神思慈的態度能夠向人彰顯。有關神要施憐憫、行赦免的宣佈,乃是第五十三章所描述的整個過程所帶*
的結果。
然後,先知接著與那些願意歸向神的人辯論(五十五8-9)。我們必須看出,這個論證和前面有關人的責任、神的應許之宣告有密切的關係。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因為神的意念非同不義之人的意念,神的道路非同惡人的道路。不同的意念就產生不同的道路,因此人要重新蒙福的惟一方法,是拋棄自己的意念和道路,接受耶和華的意念和道路。
他接著宣告神的意念和道路,與人的意念和道路之間的區別,「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神的意念包括了天上和一切永恆的事。人的意念卻排除了天上的事,人只想用地上的事來滿足自己。結果人的道路是屬地的道路,神為人準備的道路卻包括了一切屬天的事實和力量。
因此神呼召人,要除去人生命中這些錯誤的觀念和行為,歸向耶和華,接受他的意念,行走在他的道路上。
最後,先知宣告人若回轉向神,就能支配各樣的資源。這一切資源總結來說,就是一個完美的法則,和一個完美的生命。
首先描述這個完美的法則(五十五10—11),就好像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土地,使地上發芽結實。這樣藉著天和地的差別,就指出神的觀念和人的觀念之差別。若要在地上得到滿足,就必須有從天上來的恩賜。先知又將這個比喻應用在實際的事例上,他宣告兩、雪如何滋潤人地,神的話也要照樣滋潤人的生命。人若想用世上的事滿足自己,必徒然無功。人若活在神的法則中,思想合乎神的話語(這話語啟示了神的旨意),他就能明白神的旨意,發現他自己生命的奧秘。
這個呼籲的結尾,是描述聽從神話語的人將得到的完美生命(五十五12—13),充滿了詩意的優美和內涵。這樣的生命是一個自由而喜樂的生命。人們帶著能力,歡歡喜喜出來,平平安安蒙引導。這是形容他們脫離了一切的束縛和限制,進入一個自由的遼闊之境。他們歡喜是因為他們瞭解屬地的事情,或許更正確的說,他們歡喜是因為他們使屬地的事情具有了更豐富的意義。大山小山必在這些遵行神律法的人面前發聲歌唱。田野的樹木也在這些百姓的影響下拍掌。人的蒙贖使大自然也被贖回。松樹長出代替荊棘,芭樂長出代替蒺藜。神的眾子在他生命的大能中,依照他的律法,為整個受造之物重新帶來力量和醫治。
一切事物都在耶和華的榮耀中達到了頂點。這個宣告不僅僅啟示這是人生命最終的目的,並且啟示一個事實:只有當人的生命臻于完美時,耶和華才能真正的滿意。
C.經營(五十六1一五十七21)
有關和平之王的這一大段,末了說到國度經營的幾方面,可以歸納成:對外邦人的歡迎,對惡人的審判,悔改之人的復興,最後的話。
歡迎外邦人(五十六1一8):這段歡迎外邦人的資訊,主要是為了安慰外邦人;他們可能因為那些復興的應許是對神百姓說的,而感到喪氣。他們或許說,「耶和華必定將我從他民中分別出來。」太監看到這個國家欣欣向榮的情形,也許會說,「我是枯樹。」這兩種人都要受安慰。
對他們所發的安慰資訊一開始,是對神選民的呼召(五十六1一2)。在這個託付裡宣告了他們的責任是守公平,行公義。他們在這些方面都曾犯罪、跌倒,所以先知現在提醒他們,若順服神,他們就可以任意支取各樣的資源。耶和華宣告說,「我的救恩臨近,我的公義將要顯現。」這裡我們必須以和平之王的啟示來解釋這個聲明的意義。他是神的僕人,是他使救恩和公義臨近了。百姓若憑著救恩和公義所賦予的能力,完成他們的責任,就必要蒙福。這個蒙福的條件和一開頭的託付,兩者之間是互相平衡的。前面託付他們要守公平,行公義。蒙福的條件乃是「如此行」,就是行公義;「如此持守」,就是守公平。這裡舉出兩個例證:第一個,謹守安息日,這在神百姓的歷史中一直象徵著他旨意的完全聖潔;第二個,禁止自己的手作惡事,這和第一個例證是互相關聯的。
因此,外邦人也被允許進入責任和蒙福的約中。耶和華不許他們悲傷(五十六3),並給他們應許。對太監的應許(五十六4—5)是,他們必在神的殿中被紀念,有名號,比有兒女的更美好。但是他們蒙福的條件是要盡他們的責任。他們也當謹守安息日,揀選神所喜悅的事,並持守他的約。這些沒有子嗣的人,因著順服神,就有一個名賜給他們,永不會被剪除。
外邦人的責任也是一樣(五十六6—7)。他們被接受的條件乃在於與耶和華聯合,事奉他,愛他的名。他們也必須守安息日,持守他的約。他們若履行這些責任,就會被領到聖山,在禱告的殿中喜樂。他們所獻的祭必蒙悅納,因為耶和華的殿是萬民禱告的殿。
最後的幾句話(五十六8)顯示這先知明白一個事實,就是被接納進入國度的人,不只是神的選民,也有外邦人。耶和華不僅把聚以色列被趕散的,他還要召聚別的人,這些人要與他聯合,進入他的約所帶來的一切福氣中。
對惡人的審判(五十六9一五十七14)。在歡迎一切順服耶和華的人之同時,也有對惡人最嚴厲的審判;即使是選民中的惡人也不例外。先知宣告審判時,首先論到屬靈的領袖,其次論到悖逆的百姓。
屬靈的領袖(五十六9一五十七2)。先知的話突然從安慰的語調,轉換成嚴厲的語調。另外一種譯法,把這段經文譯為是呼召田野的諸獸去吞吃林中的諸獸。如果這種譯法正確的話,那麼林中的諸獸就代表不忠的牧者,因他們失職,羊群也跟著受苦。無論那一種譯法都和這段資訊真正所教導的並無重大的出入,因為從下文可以看出,田野的諸獸和林中的諸獸都被召來,叫他們去吞吃,而被吞吃的不是羊群,乃是不能叫喚的啞吧狗。對諸獸所作簡短而有力的呼喚,乃是對失敗的屬靈領袖所宣告的審判。
然後先知以雷霆萬鈞之勢,宣告審判的原因(五十六1O一12)。第—,是領袖的敗壞。這先知宣稱他們是無知的——瞎眼,沒有知識的啞吧狗,不能叫喚;他們也是懶惰的——只知作夢、躺臥、貪睡。這兩重指控顯示他們沒有盡到作牧人的本分。然後他又指出他們的失敗是因為他們個人的敗壞,他描述他們貪婪無厭,不能明白,各人偏行己路,各求自己的利益;更甚者,他們縱情聲色,醉酒,並且鎮日宴樂。
如此產生的後果(五十七1—2),就是義人受苦,不義之人對義人所受的苦卻漠不關心。這是屬靈領袖變得荒淫、自私時必然產生的後果。那些素行正直的人在這樣的統治下,除了死亡和墳墓之外,沒有其他安歇之所。這些作為一國真正支柱的人死亡了;由於從未有人重視他們,所以也沒有人為他們的逝去哀傷。
悖道的百姓(五十七3—14)。先知繼續談論對惡人的審判。他宣告那些屈服于領袖的惡勢力之百姓,也同樣要被審判。他們要近前來,聽對他們的指責。他們罪行昭彰,受到的審判也自然醒目、完全。先知特地——論到這些事。
從這些話裡,我們看出先知深感到百姓的罪大惡極。他形容他們是「巫婆的兒子,姦夫和妓女的種子」(五十七3),這種描述在強調,這先知認為屬靈關係重於一切。毫無疑問的,他是在對那些按著肉體是選民的人說的,由於他們犯拜偶像的罪,又和他們的祖先一樣,不忠於他們與耶和華所立的約,所以他用如此嚴厲的話形容他們。如果我們參考描述「經營」的那一段開頭部分,就會發現此處的描述特別值得注意。在「經營」那一段中,先知宣告,那些按著肉體說不屬於後裔之列的外邦人,只要符合各種條件,就能同樣享受這約中的福分;然而此處他又用「姦夫和妓女的種子」來描述那些按著肉體是屬於神子民的人,明顯地將他們排拒在一切福分之外,因為他們不斷地拜偶像和悖逆神。
他對他們的控告有三重。
首先責備他們輕慢的態度,這可以從他的問話中看出來。他們向耶和華戲笑,向他張口吐舌(五十七4)。
然後他責備他們的拜偶像(五十七5—9),這證實了他前面的描述——「姦夫和妓女的種子」;這也是他開始描述拜偶像的情形時,問道,「你們豈不是悖逆的兒女,虛謊的種類?」的原因。我們可以看見,這種拜偶像的景況實在重大而明顯。他們在山谷間放縱情欲;神的選民墮落到極度的異教迷信中,竟然殺了兒女獻祭。他們向光滑的石頭,就是山谷中的假神獻祭。他們甚至在高而又高的山上拜偶像。他們也侵入了家庭的神聖領域中,他用婚姻的關係來象徵與耶和華所立的約,因此他描述拜偶像的罪是屬靈的淫亂,是不忠於耶和華的約。甚至他們的政策也受到淫亂的影響,他們打發使者去見王時,他們仍自卑自賤,與陰間的惡者同列。
最後,他責備他們過度糊塗(五十七10一11)。他們雖然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卻仍頑固地說不覺疲倦。他們因恐懼假神而說謊,這乃是他們不紀念神的結果。
因著這些罪,當國度來臨時,這悖逆的百姓心受到審判(五十七12—14)。審判的方式,首先是顯明。耶和華要指明百姓的公義,意思是他要指出他們的空虛,啟示拜偶像是徒然無益的。神要報復這樣的罪,那時百姓所信靠的假神必無力相助,因為神憤怒的風要將他們都刮散。
然而在審判中也有另外的情況。那投靠耶和華的必得地土,並要承受聖山為產業;這些餘民要為耶和華築一條建立國度的道路,他們與他同工,為他預備道路,並將絆腳石從路中除去。
悔改之人的復興(五十七15一19):有關經營的宣告,再度轉向那些悔改認罪之人。整段資訊在此並無中斷,因為前面一段論到對惡人的審判,結束時所提到的那些人,在這裡有更詳細的描述;此處也宣告了他們與耶和華的關係。
這段經文非常優美,首先描述那位發言者,就是耶和華(五十七15)。簡短的句子,就道出他本質的榮耀,充滿了莊嚴和美麗。
他是「至高至上」的。這是以賽亞對神特有的一個異象。在異象中,他曾看見主高高坐在寶座上,並呼召他進一步為他作預言。那個異象中,他至高無上的地位得到了建立,他的管理得到了勝利。
他是「永遠長存」。翻譯成「永遠」的這個字,有最終住在永遠裡的含義。他的意思是無始無終,現今也存在著。人想到、或說到某時、某地這些詞時,難免受到人本身的限制,但耶和華是隨時隨地都在的。這裡的「永遠長存」是舊約聖經中最能啟示永恆意義的詞之一。不管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想像力受到多大的限制,我們還是能找到神。下面又回到以賽亞的思想,他在這卷書較早的部分中曾見到要來的那一位之異象,描述他是「永在的父」。
他「名為聖者」。這是宣告神的性格,這字的字根有純潔的含義。
先知描述了耶和華本質的榮美之後,又提到他恩慈的作為。這些作為以兩個基本的行動開頭。神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住。他將自己住處一切的能力和資源,帶給這些心靈痛悔謙卑的人。他也將這些人一切的需要,帶到他所居住的聖所。
他所以住在至高至聖之處,並與靈裡痛悔謙卑的人同住,是為了要使他們蘇醒,給他們新的生命。
這一切都在啟示耶和華的恩典和榮耀,並為下面緊接著的偉大宣言預先鋪路。
這宣言的第一句話,是宣告發怒的有限(五十七16)。耶和華宣告他必不永遠相爭,也不長久發怒;因為如果他長久發怒的話,他所造的那些人早就發昏,被毀滅了。
他發怒的原因是因他百姓犯罪,並且任意背叛他(五十七17)。
現在他要繼續施恩。這可從下面的話看出來,「我看見他所行的道,也要要治他」(五十七18)。很明顯的,這話是指前面描述過的那些心靈痛悔謙卑之人說的。他要以醫治引導、安慰來回應他們所行的道。
這位和平的王所負的使命,其整個價值藉著偉大的話(五十七19)宣告出來,「願平安康泰歸與遠處的人,也歸與近處的人,並且我要醫治他。這是耶和華說的。」
最後的話(五十七20——21):啟示和平之王的這一大段,和最初論到和平旨意的那一大段,都是用同樣的一個嚴肅宣告作結尾,那就是:作惡者必不得平安。
這裡的語氣甚至更重,他接著宣告惡人必不得平安,他們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
因此,雖然在神的偉大計畫中,他要將和平的王賜給人,但他也再次嚴厲地警告他的百姓,他們若繼續作惡,就不能從和平之王的事工中得到益處。
這第二大段給我們的印象是,神的選民仍處於危險艱難的環境中,幾乎瀕臨荒涼。先知在介紹第一大段中出現的那位神的僕人時,似乎更強調他所帶來的安慰;他以較詳細的話,更清晰地為他勾勒出一個輪廓。第一大段裡所啟示耶和華在他身上彰顯的威嚴、大能和憐憫,在第二大段裡都進入了實際運用的階段;藉著神僕人的受苦,得到了最後的勝利。下面一大段則是以已經揭示的和平的旨意,及和平的王為基礎,描述和平的過程。──
無名氏《以賽亞書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