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一部審判的預言
一、公開的事工(第一至七章)
這段時期的公開事工,又可用先知有關烏西雅駕崩的異象為分界,將之區分為兩部分。第一至五章,我們看到他在烏西雅執政期間所釋放的資訊;第六至七章,是他與亞哈斯分手之前的資訊,從此以後他就開始專注于對餘民的教導。
1.烏西雅在位期間(第一至五章)
這段時期的預言又可分之為三。最先是對這個國家的嚴肅
指摘,其次是呼籲的話,最後是嚴厲的譴責。
a.指摘(第一章)
第一個資訊的性質,是對這個國家發出的指摘。這裡面揭示了耶和華和他選民之間爭論的原因,並且斷言必然會有審判臨到。
宣告爭論(一2—20):天地都被召來聽耶和華對他子民的抱怨,這個抱怨是他以父親的語氣發出的。他餵養、撫育大了孩子,他們卻悖逆他,這就是他們的罪了。神用無知的牲畜
和愚昧的以色列人作比較,說明他們的罪是何等乖違常理。
緊接著這個抱怨的,是先知的呼籲。在這兒他描述了百姓的道德光景。這個國家充滿罪惡,他承襲了惡行,又繼續犯罪。百姓背棄耶和華,因為他們藐視這位以色列的聖者,以致他們與神疏遠。
接著他說明他們遭受責打的原因。他用問話的形式,指出他們的受苦乃是自取其咎。因著他們自己的悖逆,遭致耶和華的責打。
然後他用比喻描述他們受的責難,好像一個人遍體鱗傷,傷口既沒有包紮,也沒有用藥敷裡。接著他形容他們的土地、城邑的光景,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這段陳述最後以一線希望的曙光作結束,因為他提到了僅存的餘民。
耶和華的資訊再度響起。先知矯正當時一個普遍而有害的觀念:認為與耶和華的關係是建立在外表的敬拜上。其實獻祭和節期算不得什麼,如果沒有敬虔的生命相隨,這些就會為神所憎惡。他以嘲弄性質的措辭稱呼他們,他喚他們為「所多瑪的官長」和「蛾摩拉的百姓」。他們親近神的方式是虛假的。他們帶來毫無意義的祭品和供物。耶和華的話生動地道出了他的感受,「我也不能容忍」,「我以為麻煩」,「我必遮眼不看」。他隨後指出,真正親近他的方法是道德的潔淨,而不是外表的儀式;是公義的行為,而不是條文禮儀。
先知所宣告的爭論,最後一部分是耶和華對他子民的呼召。這呼召本身是用下列字句表達的,「你們來,我們彼此辨論。」如果他們順服了這個呼召,其結果是毫無疑問的。願意與神辯論,必然會產生的結果,就是從污穢中得潔淨。不過,這要看他們的態度。順服的將得著祝福,悖逆的將要滅亡。
宣佈審判(一21一31):由於城市的腐敗極其可怖,就必須有審判。先知用鮮明有力的言辭道出那種腐敗的情形。這城市由原先的忠信,墮落到現今妓女般的光景;由公平公義的行為,墮落到舉止如兇手。這種不忠實是由摻雜、作假所造成的。銀子變成渣子,酒裡也摻了水。問題在於他們的官長居心悖逆,與盜賊為伍,行政上貪污腐敗,以致人民有冤無處申,寡婦無人照顧。
接著他描述了兩種審判的方法。第一種是為了復興。報仇的擊打,目的在帶來潔淨和復興。有關這過程的描寫,和前面先知所責問的過犯息息相關。由於他們的罪是因摻雜引起的,所以審判的目的在使他們由渣滓和雜物中得潔淨;並且恢復他們的審判官,最後恢復這城市原先的地位,重新有公義和忠信。
審判同時也是在指責那些堅持犯罪的悖逆之人。報仇的擊打必導致異端迷信的崩潰,並使那些拜假神的人歸於滅亡。
因此,在這段爭論裡,清楚載明瞭耶和華和他子民之間的狀況。他所申明的是他對他們的照顧,以及他以愛心供應他們一切的需要。他所抱怨的是他們沒有回應他的愛,因此要有審判,以恢復喪失的秩序。雖然這先知的資訊中指出神的憤怒之火足以使人滅亡,但也充分證明審判之猛烈,乃是出之於愛,最終的目標是要讓人與神和好。
b.呼籲的話(第二至四章)
在廣泛地說明了耶和華和他子民之間的關係後,我們看見這位先知所提出的偉大呼籲。這呼籲一共有三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是有關末日的異象,中間的部分在描述普遍的敗壞,並論及審判。
有關末日的異象(二1一4):這位先知置身于腐敗的環境和審判之中,他得了一個異象,看到將來審判所要經歷的各個事件。他看到神的殿被建立並被高舉。那殿成了各方矚目的中心,他不只是為了神的選民敬拜之用,更是對全世界開放的。在建立的日子,列國都要回應,前來敬拜神。
當他的道從錫安發出,耶和華的言語由耶路撒冷出來時,各國的民都要被吸引,向前奔跑。他們若接受這道,就會發現生命的真道。在附帶的聲明裡,他寫下了這個新的秩序,「他教導我們也要行他的路。」
神聖殿的建立,以及他的道由錫安發出,所產生的結果是,列國都解除武裝,太平盛世繼之而來。這現象是他在列國間審判,在眾民中定是非時發生的。沒有人向這個仲裁的法庭上訴,因為這法庭是神管理的,有絕對的公義。當那日子來到,人們並不毀掉戰爭用的武器,而是將他們改造成謀求和平與繁榮的工具。刀要打成犁頭,槍要鑄成鐮刀。
普遍的敗壞以及審判(二5一四1):在那個粲然的啟示之亮光中,這位先知開始論及他所處的境況。那是普遍的敗壞和審判。他首先發出一個資訊,藉著這資訊,那異象的亮光照
射在黑暗上,將黑暗顯露出來。然後他宣告並且解釋審判的過程。
光照在黑暗上頭(二5—22)。第一句話是呼籲。先知呼喚雅各家,要行在耶和華的光明中。也就是說,要以有關末日的那異象中所啟示的思想,來觀看一切事物的真相。
其次描述那普遍的黑暗。先說到神的選民因為環境和敗壞的外族而受到的污染。他們「充滿東方的風俗」,學習占卜,並且擊掌,與外邦人同流合污。然後說到他們物質上的財富。他們有無數的金、銀、馬匹、車輛。第三點提到他們的敬拜偶像。由於和外族交往,為他們帶來物質上的豐富,也使他們的虔誠受到了腐蝕。這樣必然會導致整個民族的腐化,不管尊貴的、卑賤的都墮落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開頭和結尾都是用絕望的語氣。這先知一開始就宣佈,神已經離棄他的子民。在結束時他又呼喊道,「所以不可饒恕他們。」這種記載似乎和這一部分開頭提到的異象,以及結尾部分所表達的樂觀大相乖違。但是只有用這樣無望的語氣,才能使悖逝的人們痛定思痛,因為後面緊跟著就是嚴厲的指責。
末日的光臨到普遍的敗壞之上,使先知不得不呼喊人們,要他們進入岩石之中,藏在土裡,以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他威嚴的榮光。在建立異象中所看到的那秩序之前,必須先施行審判;審判時人必被降為卑,惟有耶和華被高舉。
先知所描述的審判,第一個舉動是要打破人的自大和狂傲。一切自高自大之人所信靠的、所誇口的事物,都要在審判過程中被擊碎。先是自然界的東西:利巴嫩的香柏樹、巴珊的橡樹、一切高山峻嶺;然後是人手作的工:高臺、城牆、他施的船隻、可愛的美物;最後是人本身。
在耶和華的審判中,他要興起,使地大震動,所有的偶像必被毀壞。
在這個末日異象的亮光之下,他論到那普遍的敗壞時,最後的呼籲是不要倚靠人。從這一點看,—切都是與神有關的,先是他審判的程式,然後就是有關末日的第二個異象帶來的復興。
對一個敗壞社會的審判(三1一四1)。先知既在思想末日異象所顯示的敗壞時,看出了審判是必須的,現在他就更詳細地論到審判。既然說到不要倚靠人,現在他就開始觀察耶和
華的作為。
神的作為最先是要審判那些執政的官長。他摧毀了政權,除去一切的權威、戰士、審判官、謀士和各樣有權勢的人。
除掉了那些有真正能力處理政府事物的人之後,代之的是一些沒有能力的官長;由孩童作他們的首領,使嬰孩管轄他們。
如此必然會導致社會的混亂。人們彼此欺壓,應該受管轄的人反而霸佔了權柄。派任官長的條件,是看他們是否有能力供應人們的需要;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卻出於自私,拒絕負起管理政事的責任。這實在是一個國家缺乏有能力政府的寫照。一個國家若聽由無能之輩管轄,必然會導致普遍的混亂。
這位先知接著宣佈這一個審判的原因。就百姓來說,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罪。他們在言語和行為上,都違背了耶和華。他指出,他們的罪甚至表現在面色上,這尖銳地反映出他們的敗壞來。
當先知目睹了百姓被惡者轄制、被孩童欺壓、被婦女管轄時,不禁發出悲歎。
就耶和華來說,審判的原因是,他在心中為百姓的好處著想,他反對一切的欺壓。執政者掠奪窮人、壓榨百姓、搓磨貧窮人的臉,因此耶和華挺身而出,為他們辯護。
在所有人類的歷史上,腐敗的官員和放蕩的女子之間,總是有極密切的關係。有關這一點,先知的指責相當嚴厲。他形容那些女子是狂傲、淫蕩的,並聲明耶和華的審判必臨到他們。他們的放肆和奢華必被終止。他們的身體為疾病所侵,一切和奢侈、腐敗生活有關的東西都將被除掉。最後男丁也要死亡,全地一片荒涼。錫安的城門必悲傷哀號。像往常一樣,苦難臨到這些女子,重重打擊他們,因為他們的輕薄和淫蕩,是促使百姓敗壞的主要原因。
末日的異象(四2—6):先知用「到那日」開頭,我們不可忽略了個中的關係。那是指審判的日子。他在前面呼籲的言詞裡,最先看到的是末日的各種榮耀。從那時起,他就一直注視人們的敗壞,並且加以中討;他也觀看到審判,並且贊同他的公義。他既看到審判的必要性,又發現審判將帶來的拯救。這個論到末日的第二個異象,從某方面看,和先前那個異象有所不同。這個異像是針對餘民的,他們是審判過程中剩下的。這是關於「以色列逃脫的人」也就是「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之人的異象。這是關於耶和華洗去錫安的污穢,洗淨耶路撒冷中殺人的血以後的情形之異象。
他描述三重祝福。第一重是物質上的財富;第二重是道德上的潔淨——當主洗刷一切敗壞的污點和血腥時,余民就成為聖潔了;第三重是耶和華大能的護庇,他藉著白日的煙雲、黑夜的火焰,彰顯了他對他子民的照顧。
站在這個有關最後秩序的清楚異象之高峰上,這位先知經歷了有關敗壞和審判的異象,最後他用審判的第一個結果所表現的景象作結束。在這幅圖畫中,餘民得到拯救。並且被建立。
C.譴責(第五章)
以賽亞心中仍留著審判和審判的必要性之思想,他又發出
了這個大譴責。他的譴責可分成三部分:控訴之歌,臨到的災
難,審判的工具。
控訴之歌(五1一7):這個控訴之歌,包含了一個簡單而為人熟知的例子,是有關葡萄園主人的權利。先知用這個例子,向百姓提出呼籲。這個比喻的本質,是要使他們同意,他所提到的審判是公平的。
以賽亞宣佈,他要為他所親愛的唱一首詩歌,論到他葡萄園的事。接著他就唱了起來。詩歌的主旨是談耶和華的權利,這基本的權利就是對產業的絕對所有權。葡萄園是他的產業,園中所種的葡萄也是他的。這就足以保證,他有權憑自己的喜好,對這葡萄園和裡面的葡萄採取任何舉動。
為了葡萄的生長,他悉心照料著葡萄園,這事實更鞏固了他的基本權利。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為他的葡荀園創造最好的生長環境,好讓他們長得繁茂,結實累累。
他最終的權利,就是期望他結果子。他指望他能結出葡萄來。
這段敘述雖然簡單,卻充滿令人折服的力量。葡萄園主在園中種下他的葡萄,他已經辛勤工作,預備好了土壤,並小心栽種。他必然盼望著結果,就是有葡萄結出來。
先知只用一個直率、簡短的句子,就道出了葡萄的失敗,「反倒給了野葡萄。」
這時先知插入了對百姓的呼籲,暫時中斷這首詩歌。他的呼籲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詢問,他還能為這葡萄園作些什麼?這問題實際上是一項挑戰。顯然先知並不指望得到答案;他們只能同意,他能作的都已經作了。因此他立刻問及失敗的原因。
沒有人回答。因此這詩歌繼續唱下去,述說審判的事,並啟示耶和華的最後權利。葡萄園將被摧毀,園中的葡萄也是如此。不再有雨降下,滋潤大地。
這個比喻的本質是,聽到的人都應該承認,園主對於葡萄園和葡萄具有最後的審判權。這乃是根據早先所論到的那三點事實:先是對產業的所有權,其次是悉心照顧園子,最後是園主有期望結果子的權利。既然不結果子,毫無疑問的,他就有權予以摧毀。
先知立刻直率地將他的詩歌實際運用出來,他聲明,「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義,誰知
倒有冤聲。」
監到的災難(五8一24):這樣作實際上是要迫使百姓的良知定自己的罪。接著這位先知立刻就說明當時普遍的罪孽,將帶來的災難。首先是針對那些獨佔土地,以及因而壓迫窮人的人;其次是針對那些官長的放蕩生活;第三是針對那些堅持行不義之事,並對神的作為嗤之以鼻的人;第四是針對道德上的混亂,也就是不辨是非;第五是針對假智慧;第六是針對那些曲解公義的審判官。
第一個災難是針對獨佔者(五8一10)。這位元先知只用寥寥數字,就生動地描繪出那些獨佔者的貪婪、自私,給百姓所帶來的後果;他們強佔了別人的房屋和土地,以致百姓無地可居。
耶和華在他僕人的耳中,輕聲說出他對獨佔者必定要有的審判。那些「又大又美」的房屋,將成為荒涼;土地也要荒蕪,成不毛之地。
第二個災難是針對普遍的放蕩(五11—17)。這些人終日飲酒狂歡,歌舞宴樂,毫不顧念耶和華的作為。
這樣的放蕩必帶來百姓的毀滅。他們必要被擄,甚是饑渴,還要被下在陰間;不論尊卑,一律被降為卑。
對於這種放蕩的情形,耶和華的審判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他是聖潔、公義的。城市要成為荒場,流淚的羊群將在廢墟上吃草。
第三個災難是針對不信(五18—19)。這先知首先論到不信的表現,就是堅持犯罪。他用「以虛假之細繩牽罪孽」、「以套繩拉罪惡」來形容他們的罪。這種堅持犯罪、行不義的事,表明他們的不信神,特別是不信先知論到的有關神的作為。不要忘記,先知在形容這種堅持犯罪的情形時,也包含了審判的暗示。以虛假的細繩牽罪孽、以套繩拉罪惡,就是說他們必因此被俘擄。這也是所羅門話語中的基本思想。
「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箴五22)
第四個災難是針對道德的混亂(五2O)。這也是不信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生命真正的中心是神,人如果失去對神的信心,必然引起混亂。就像人的中樞神經若受傷,必然會產生混亂一樣。先知首先描寫了這個混亂的基本觀念:稱惡為善,稱善為惡。然後他描述這種觀念所導致的行為: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甜,以甜為苦。
第五個災難是針對那些愚昧而自大的人(五21)。這也是道德的混亂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而道德上的混亂主要是因他們不信神而產生的。人自以為聰明、通達,實際上卻是愚昧、冒失的。這裡基本上是指那些執政的官員,並為下面最後一個災難預先鋪路。
第六個災難是針對那些曲解公義的人(五22—24)。先知一開始就描寫到執政官的醉酒情形。他們終日放縱飲酒,因此他形容他們,「勇於飲酒,以能力調濃酒。」
結果產生了一批醉醺醺的官僚,他們完全為賄賂所腐化; 公義的原則已經蕩然無存。
這些景況帶來了審判;有烈火燃燒,摧毀了一切根和花朵,因為他們厭棄萬軍之耶和華的訓誨。
我們可以拿導致這些災難的景況,和前面的審判之歌結尾處論到的景況互相參看,那兒指出了神抱怨的原因。耶和華指望公平,看到的卻是暴虐;他指望公義,卻聽到冤聲。整個動向表明了接下去該作的是:好好默想一下。但先知首先看到的是自私。自私就是廢棄了神的王權,結果人們用酒來刺激自己,尋找滿足。那些不信神的人,還冷嘲熱諷地為這種行為辯護。結果就造成了道德上的混亂。就執政官來說,是他們的驕傲;對百姓來說,是對公義的曲解。
審判的工具(五25一30):先知立刻又轉到對審判的明確宣告上。他先描述耶和華的憤怒。他用「所以」這個承接詞,表示前面宣告的那些帶來災禍的情景,正是引起神怒氣的原因。這怒氣已經在臨到他們的審判中顯明出來;但神的怒氣還未消除,因為世上的罪孽深重。
他接著描寫將臨到的戰爭。毫無疑問的,這裡是指亞述國的入侵。耶和華豎起大旗,招來遠方的軍隊。他們飛快而來,毫不疲倦,也沒有軟弱的神態。他們裝備精良,有銳利的箭,正張弓待發;馬蹄硬如堅石,車輪好像旋風。
亞述大軍來勢洶洶,好像獅子撲向獵物,將他們叨去,無人能救回他們。先知形容這場突擊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好像海浪席捲而過,大地因著這審判的雲彩,而變得黯然無光。
到這裡,先知在烏西雅當政期間所預言的資訊結束了。這段期間,國家豐盛富足,但百姓卻遠離了神;並且執政的都是一些不公平、暴虐無道的官長。
2.約坦、亞哈斯在位期間(第六至七章)
這一節論到約坦和亞哈斯在位期間所發生的事。又可分成兩部分,首先述說先知看到的有關烏西雅駕崩的新異象,其次說明他與亞哈斯遭遇的經過,這件事使他暫時中斷了他的公開事工。
a.先知的新異象(第六章)
烏西雅死的時候,以賽亞蒙召,開始一個新的事工。這一段中我們將看到他為了這個事工,所作的特別預備。其中包含了一個賜給他的異象,以及一個臨到他的聲音。
異象(六1一7):這個臨到他的異像是關於至高之主的,這可由所用的「亞多乃」(Adornal)看出來。雖是一個異象,卻包括了雙重的事實,都與神的本性有關,也就是他的榮耀和他的恩典。
榮耀(六l—4)。這位先知是在烏西雅統治期間長大的。從童年起,他想到的他族人的寶座,就是烏西雅擁有的這個寶座。從他在烏西雅當政期間所作的預言裡,可以看出這位先知對於當時百姓的敗壞情形知之甚詳。在論到他們的經文中,除了開始時為了說明以賽亞事奉的日期,而提到烏西雅之外,都沒有再提到他的名字。這表示以賽亞熟知,烏西雅當政初期的表現是相當優秀的;至於他患麻風病的那些年,則不必為政府負任何責任。因此他一死,在這位先知看來,整個國家就因著百姓的光景,面臨許多難題。空下來的王位由約坦繼承,他素性良好,但缺乏領導能力(見代下二十七1—2)。
就在這個時候,那有關主的榮耀之異象臨到了以賽亞。他的第一個印象是,神是超然的,這可從他使用「亞多乃」一詞看出。他聲稱看見他高高坐在寶座上。當世上的王權由當時以賽亞所知惟一的君王手中墜落時,地上的寶座空了,以賽亞看見那活著的神,他手中的王權永不墜落,他的寶座永不虛懸。這個異象的目的,是要給他無比的勇氣,使他重新確信,不論世上的政權敗壞到何種地步,一切事情還是在神的管理之下。
他定睛看這異象,看到了撒拉弗,並且聽見他們所唱的歌。他們侍立在主前面、上頭、四周。他們的態度敬虔而活潑,他們每一個都被形容作「用兩個翅膀遮臉」,這樣他們就不能看見;又「用兩個翅膀遮腳」,這樣他們就不會被別人看到;又「用兩個翅膀飛翔」,好不停地服事主。撒拉弗將他們看到的異象唱出來,首先是連著三次肯定耶和華的聖潔,第二部分是宣告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對他們來說,神的旨意是至高的,完全不因人類的失敗和敗壞而受阻攔;他們的詩歌也暗示,他們確信神的旨意最後終必實現,因為他們瞭解耶和華的性格。
面對此異象,先知的最後一個意識就是:門檻的根基震動,全殿充滿了煙雲;這預表物質是短暫的,而耶和華的奧秘和崇高是無窮的,他是至高的主。
恩典(六5一7)。緊接著就是恩典的啟示,這和榮光的啟示一樣奇妙。面對著耶和華敞露的榮光,這位先知喊出自己的需要。他明白耶和華的聖潔,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罪孽,並
想到與他同居住的百姓也是一樣罪孽深重。
他的呼喊立刻得到了回應。有一個撒拉弗,是那位大君王的僕役,顯然得到王的授命,飛到先知面前,手裡拿著紅炭,是從壇上取下的潔淨之火,用炭沾這位呼求者的嘴唇,並且宣佈因著這火的觸摸,他的罪惡都除去了,他的罪已蒙了赦免。
撒拉弗迅速飛向先知的舉動,顯示了這位元大君王的恩典。先知因意識到自己的罪而發出的歎息,達到了大君王的耳中。撒拉弗頌贊的歌聲立刻靜止下來,好讓這懇求的罪人之歎息能得到回答。此處用來作象徵的是希伯來人的聖殿,但他所象徵的意義要遠遠大於他的外形。我們看見的是這個大君王真正的居住之所,裡面有寶座高高在上。事實上聖殿裡還有一座祭壇,這是希伯來人敬拜時的象徵之物,啟示著獻祭的永恆原則。在那兒,神要向罪人施赦罪的恩典。這種赦免的本質是奧妙的。人一切外在行為的敗壞、邪惡都被除去,因為導致這些行為的罪性和光景已經蒙了救贖。仔細的想一下,就會發現舊約中再也沒有他處如此奇妙地啟示神的恩典了。
聲音(六8-13):緊接在異象之後,這位先知聽到了至高主「亞多乃」的聲音。他先託付使命,然後回答先知的問題。
託付(六8—10)。主的聲音問道,「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這個問題表達了大君王需要一個使者;並且啟示了這個使者所需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他必須受王的差
遣,並且願意為他出去。
這位先知立刻回答,「我在這裡,請差遣我。」完全回應了前面問題的兩重要求,只是秩序倒轉過來。主的要求裡最後問的是,「誰肯去?」先知的回答一開始就說,「我在這裡。」表明他心甘情願去。主最先問的是,「我可以差遣誰呢?」這先知回答說,「請差遣我。」表示他臣服於這位大君王。
主的聲音馬上給他一項託付;並且指出:按人類的標準或外表看,他的使命一定會失敗的。確是如此,因為當時百姓的光景是:聽見卻不明白,看見卻不曉得;他的事工只有徒增他們靈裡的遲鈍。我們繼續研讀此卷書,將會發現這位先知一直有這樣的體認,他不時地形容他們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到。最後,他藉著論到那位神理想僕人基督的話,將這種體認清楚地表達出來,「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問題(六11—13)。這個託付使先知產生了一種畏服的感覺,這可由他的問題中看出來。他問道,「主阿,這到幾時為止呢?」問題馬上得到了解答;這個答案雖啟示了將要臨到的可怕審判,但也同時指出審判的過程將有一個極限,暗示最後將以拯救和復興收場。城邑要變得荒涼,無人居住,房屋裡空無一人,土地也荒蕪了。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境內有多處地方被廢棄。對於審判的預言工作要一直持續到那個時候。
荒涼的情景還沒有完。有十分之一的人剩下來;但就是這十分之一的人,也要被吞滅。然後這些人遭受毀滅,就像栗樹和橡樹一樣,他們雖被砍伐,但他們的根莖、梗子或生命所系的部分仍然保留著。因此摧毀的過程並不是以滅絕所有百姓作收場,因為聖潔的種子是這國的生命主幹,將不會受到摧毀。這裡看出了神要成全他和平的計畫之決心,甚至不惜透過審判來完成,並且讓我們看到這百姓中可能生出彌賽亞來。這是這個預言中頭一回提到彌賽亞的事。他暗示有一個聖潔的種子。我們繼續讀下去的話,會發現這個種子逐漸發展,最後成了神完全而理想的僕人;最後整個國家將藉著他得以復興,成全神起初的旨意。
b.先知和亞哈斯(第七章)
緊接著對先知新的呼召之後,記載了他與亞哈斯的遭遇過程。我們可以假定,約坦統治時期,以及亞哈斯在位的早期,這位先知都是依照神給他的託付,作一般的事工。這一段經文要,我們看到以賽亞與亞哈斯分手的情形,然後他的公開事工就暫時結束了。這一段經文分四部分:首先描寫歷史事件,其次是對亞哈斯的安慰,第三部分講到兆頭的事,最後是審判的宣佈。
歷史事件(七1一2):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以色列王比加結盟,一同進攻猶大國。他們的首度攻擊沒有成功。從列王紀裡我們看到他們將城圍住,卻攻不下來。這場戰爭出現了一個危機,有人告訴大衛家(就是統治的家族)的亞哈斯說,「亞蘭與以法蓮已經同盟。」或如旁注所說,「亞蘭已經靠在以法蓮上。」那就是說,亞蘭大軍已在以法蓮的領土上部署好了。也許我們不太能瞭解這段記載所具有的地理上的意義,但顯然的,亞哈斯認為他們已經占了戰略上的優勢,耶路撒冷的處境岌岌可危。結果使得他和他的百姓心中充滿恐懼。
安慰和條件(七3一9):在此緊要關頭,耶和華命令以賽亞帶著他的兒子施亞雅述,一起去迎見王。我們在這裡不能忽略他們兩人同去所具有的意義,因為這是一個關鍵,可以用來解釋接著發生的許多事。以賽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的救贖;他兒子施亞雅述的名字意思是:餘民將要返回。這樣,以賽亞和他的兒子站在亞哈斯面前,以賽亞宣告,如果亞哈斯謹慎安靜,諸王的計畫無法勝過他。神叫他不要害怕,也不要因他們的同盟心裡膽怯。耶和華知道這個同盟,他保證亞蘭和以法蓮的勢力終必瓦解。
亞哈斯若想被建立,有一個條件,就是他必須相信。
兆頭(七10一16):耶和華透過這位先知說話,要給亞哈斯一個兆頭,或顯在深處,或顯在高處。亞哈斯斷然拒絕,他說,「我不求,我不試探耶和華。」這樣的拒絕,聽起來似乎
出於一種虔誠,其實是不信的表現。
這位先知責備亞哈斯的如此一口回絕,然後他立刻聲明,雖然耶和華吩咐亞哈斯求兆頭,他拒絕了,神還是要給他一個兆頭。這個兆頭是必有一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前,亞哈斯所畏懼的兩大勢力就會被摧毀。這個兆頭有一個直接的意義,發展了前面臨到先知的話,就是十分之一的餘民也要被毀滅,卻存留這聖潔的種類。前面的彌賽亞經文,提到的是聖潔的種類,現在則是提到孩子的誕生。我們可以拿這段預言裡的話,和他同時代的彌迦的預言相比較。彌迦說將從伯利恒以法他出來一位「在以色列中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直等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很明顯的,這話具有彌賽亞的意義。最後馬太也直接引用了以賽亞的預言,
必有童女,
懷孕生子,
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
馬太將新約的權威,確立在這一個事實上。
審判(七17一25):以賽亞宣告、並且描述將要臨到猶大的審判,由此結束他帶給亞哈斯的資訊;這審判與亞述的入侵有關。他在宣告中,用極清楚的辭句指出,審判是藉著亞述王的入侵臨到他們的。
然後他就用生動、富詩意的語言來描寫亞述的入侵。耶和華要呼喚埃及江河的蒼蠅,以及亞述地的蜂子;他們應召而來,停留在大地上。亞述王在耶和華的手中,好像一把剃頭刀,神要用他來除去這百姓一切的力量和威嚴。
入侵的結果造成土地被破壞,百姓不得不過著沙漠民族的生活方式,奶油和蜂蜜成了他們的主食。
葡萄樹不再結果子,卻長滿了荊棘和蒺藜。由於遍地都是荊棘,打獵的人上任何地方都必須帶著弓箭。
這是既定的、將臨到猶大的審判;我們最好記住這個兆頭。這一切都將在這孩子尚未知曉是非之前發生。──
無名氏《以賽亞書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