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三課
以賽亞書之三 第七十三課
題示:重讀前三十九章,現今應能看出重要之分段了。
「人的哲學以問題為始,聖經卻以一明確之宣告為始——「起初神……」這宣告肯定了一切智慧均源自神;推至終極,宇宙是沒有謎的,但人的哲學走了好一段時間,仍會回到原來的起點——神。」
——摩根博士
我們現在要看本書之內文了。其分段十分容易記:全本聖經有六十六卷,本書也有六十六章;六十六卷書中分為兩大類,本書也分成兩大組;前一類是三十九卷的舊約,後一類為二十七卷之新約;本書也是以前三十九章為第一段,後二十七章為第二段。舊約主要是論律法,和破壞律法的人應有之懲罰;本書前三十九章也是論離棄律法的以色列選民和他們該受之刑罰。新約是論神之恩典和救恩;本書後二十七章也是論神之恩典、安慰和要臨之救恩。因此以賽亞書就某一意義來說,它是一本聖經之縮影。
這就是以賽亞書之簡單分段。我們是否能在兩大分段內,再分成若干小段,以便研究?初讀本書時,難免有一錯覺,以為本書很難再分作小段;但本書是有它一定之次序及思想演譯之程式的,多看幾遍自能領略其奧妙。現且讓我們試行分析。
我們先從第一章開始;這章的引言非常突出,明顯是本書之起頭(不像一些人看第五章才是起頭)——
「天哪要聽,地阿側耳而聽,因為耶和華說……」
這是訴狀式的一種引言,而全書則是向猶大和耶路撒冷而發的(一1、8、21、26、27)。
二至六章
我們發現二至六章是自成一組的。一、第二章開始的一節表示是一段,而第六章開始一節則表明是該段之繼續。二、所有這幾章說的全是一個主題,即「耶和華的日子」(二11、12、17、20,三7、18,四1、2,五30)。三、它們直接關乎猶大和耶路撒冷(二1、3、6,三1、8、16,四3~5,五3)這段以八個「禍哉」作結(五8、11、18、20、21、22)。
第六章也是頗具特色,它是一篇傳記式之說話——是先知目睹異象之報告。先知所見之異象不是關於他國家的,而是關於神本身,目的是預備他去完成更巨大之使命
。本章說的就是新的異象(1~5);新的膏立(6~7);和新的差遣(9~10)。但更重要的乃是:以賽亞看見耶和華是大君王,因而高呼說:「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5節)我們若停在這裡,不難想像先知在後面幾章要說的,正是由這異象帶來更闊之侍奉。但這侍奉之所以可能,全是因為他先看見了耶和華是萬國之大君王,他才可以直接有力地宣告在一切紛攘喧鬧之處,萬軍之耶和華仍在掌權,他是切君王的主宰。這六章聖經的物件仍是猶大國和耶路撒冷京城(六5、9~13),而其主題則是關於「耶和華的日子」。
七至十二章
這六章聖經是關於以色列的(北國的十支派,以撒瑪利亞為京城),看第七章是怎樣開始的——「亞蘭(或譯作敘利亞)、利泛和利瑪利的兒子以色列王比加來攻打耶路撒冷……」,再看第二節,這裡之「以法蓮」是以色列之另一名稱。再看這章一遍:它全是關於以色列的。我國不少人用司可福聖經的(Scofield
Bible),因此要指出在十七節前加進去之題目實在是不大合適的。他指出下面之經文是預言猶大將進攻別國,內文用當時之情景都在指出這個題目是不對的。進攻別國的是亞蘭和以色列國(1~2節)不是猶大;而且色列於六十五年內「必然破壞,不再成為國民。」(8節)當時猶大王亞哈斯被亞蘭和以色列二王聯攻,後來知道這二王(亞蘭和以色列)心要被滅(16節),心頭大石才放下。因此整段資訊對被困之亞哈斯都是一個安慰。
十七節開始是直接向以色列王說的,「耶和華必使亞述三攻擊你的日子臨到,你和你的百姓並你的父家,自從以法蓮離開猶大以來,未曾有這樣的日子。」換句話說,以色列自離開耶路撒冷以來,從未遇過的黑暗日子將要臨到,而他們的仇敵正是亞述。我們都知道,被亞述滅的是以色列,不是猶大。雖然亞述也曾進攻猶大,但耶和華伸手干擾,猶大就免受以色列之災禍。
第八章繼續討論上一章的題目,就更顯出這段之對象是以色列,不是猶大。看第四節:「大馬色的財寶和撒瑪利亞的擄物,必在亞述王面前搬了去。」還有第六節,說到那地的人「喜悅利泛和利瑪利的兒子」,又怎可能是指猶太人!另參第七節。第八節清楚說亞述必會「沖入猶大」,這些話與彌迦書一章九節說的一樣(請參本書對這節之解釋),也把上面論及以色列的話與猶大的分別出來。第八章餘下的就是亞蘭與以色列再聯手,欲壓猶大,於是引進第九章。
第八與九章中間的聯繫更顯明是針對以色列而發。可惜這一段之翻譯有點不清楚(注意八22中旁邊有點之「他們必」這三個字,是原文沒有的)。中譯乃是「他們必被趕入烏黑的黑暗中」,應譯作「烏黑的黑暗必被趕散。」(編者注:作者改譯這節,似乎沒多大根據,遍查各譯本,沒作如是譯。他也認為七章二十二節應歸入九章內;現姑且把它譯出來,但讀者要自行思想選擇)第九章應如是讀法:
他們仰觀上天,
他們俯察下地,
不料盡是艱難黑暗,
和幽暗的痛苦。
但烏黑的黑暗將要被趕散,
那受過痛苦的,
必不再見幽暗。
從前神使西布倫地,
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
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但河外,
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
注意,這裡所提及之「西布倫」、「拿弗他利」,和「加利利」均是指到以色列,不是猶大,後面又再重申這點(參8、9、10、12、14、21節)。
第十章續論前面之預言,看其語氣是多強烈:「耶和華的怒氣還未消,他的手仍伸不縮。」(九12、17、21,十4)從五到三十四節,先知的話題轉向亞述——那消滅以色列並威脅猶大的強國(11~12節),她至終一樣要被消滅;這就引到十一、十二章,論及彌賽亞的國度,使被趕散的以色列人和「分散的猶太人」得以歸回(十一12)。
讀完十二章就完了第一段;因為十三章開始就是討論一個新的題目。重看七至十二章,知道那是主論以色列,而以耶和華之國度要降臨萬邦為結。一至六章則是主論猶大,也是以在天掌權之耶和華、萬國之君為結,那是即將來臨的千禧年國度的預言。我們不要忽略,七至十二章也有論到「耶和華的日子」(七18、20、21、23,十20、27,十一10、11,十二1、4)。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前六章論在「耶和華的日子」的猶大;後六章論在「耶和華的日子」的以色列。
十三至二十三章
這段之界限相當明朗,其主題是論列國之審判。除了二十二章「異象穀的默示」外,全是關乎鄰近之外邦國家的——
十三~十四27 巴比倫之審判
十四28~32 非利士之審判
十五~十六 摩押之審判
十七~十八 大馬色之審判
十九~二十 埃及之審判
二十一1~10 海旁曠野之默示
二十一11、12 以東之審判
二十一13~17 亞拉伯之審判
二十二 異象穀之默示
二十三 推羅之審判
這段也有論「耶和華的日子」(十三6、9、13,十四3,十七4、7、9,十九16、18、19、
21、23、24,二十6,二十二12、20、25,二十三15)。
二十四至二十七章
這段是論全世界在「耶和華的日子」下的情形。大多數解經家均同意這段是論天下萬國的(注意二十四1、4、5、16、19、20、21,二十五6、7,二十六21,二十七1)。請特別注意以賽亞的話跟他在第六章所見之異象的關係——前段資訊理論猶大,然後是以色列,繼論他鄰近之列國,現在則擴散至全世界!而這四段資訊都是關於「耶和華的日子」的(二十四21,二十五9,二十六1,二十七1、2、12、13)。
二十八至三十三章
這段之界限也很容易看出來,它們是關乎六個「禍哉」,都是關乎耶路撒冷。因為耶京永遠都是神最重視之地。第一個「禍哉」(二十八章)雖是用「以法蓮的酒徒」為起首,但這個只是用來警告猶大,第七節「就是這地的人」(比較十四節)也是同指猶大。最後一個「禍哉」是不提名地論到亞述,而其資訊也是關乎耶路撒冷的。第五章論到耶京之六個「禍哉」,就與這裡所說的遙遙相對。最蒙恩的豈也不是責任最重!六個「禍哉」如下:
二十八 以法蓮之酒徒
二十九1 亞利伊勒之偽君子
二十九15 耶京之謀士
三十 反叛耶和華的人
三十一 不潔之聯盟者
三十三 毀滅人的亞述
「耶和華的日子」亦一再出現(三十八5,二十九18,三十23,二十一7)。
三十四至三十五章
這兩章是本書前半部分之高潮,論到耶和華對列國之憤怒,和重建錫安(注意三十四章八節——「因耶和華有報仇之日,為錫安的爭辯,有報應之年」)三十四章看來好像只是針對以東而發,其實以東只是一個代表。看這章是怎樣開始的——「列國啊,要近前來聽,眾民哪,要側耳而聽,地和其上所充滿的,世界和其中一切所出的,都應當聽,因為耶和華向萬國發忿恨……」以賽亞的預言不單包括了列國,也包括一切歷史。在這一切可怖的審判之後,他向我們展示一幅平靜又勝利之圖畫,亦即是三十五章所論神的國度。是在一切罪罰過後之恩典和榮耀;在三十四章我們乃是在大災難中,三十五章則在千禧年國度裡。
以賽亞書主題的推展是多麼清楚有力;前六章首論猶大,但經歷第六章後的異象,以賽亞的視野漸漸開闊,終而達到世界列國!我們不妨再看這幾十章聖經:前六章論猶大,後六章論十支派之以色列;十二至二十三章則論猶大國附近之列強;跟著的四章(二十四至二十七)便論到天下萬國了。二十八至三十三章先知再論耶路撒冷之罪行;到最後三十四章,世界都在神的審判之下:然後三十五章則是千禧年。這樣的程式豈不清楚之極!這也可說明本書不足七湊八搭的集體著作,而是由一個人寫成的。
歷史補篇(三十六至三十九章)
以賽亞書第一部分最後之四章是一段歷史補編,我們不能詳述,但希望讀者能抓緊下面之史實。它們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連接點:前兩章論亞述由強轉弱時向猶大國之進攻;後兩章論一個新興強國——巴比倫,特重希西家之患病、痊癒,及與巴比倫之接觸。因此這四章聖經明顯就是一引言,說明前三十九章和後二十七章之歷史關係:前半部是亞述的天下,而後半部則是巴比倫之天下。
現在我們要綜合上述之要點:
一至四章 耶和華的日子與猶大
五至十二章 耶和華的日子與以色列
十三至廿三章 十國之審判
廿四至廿七章 全世界之審判
廿八至三十三章 耶路撒冷之六個「禍哉」
三十四至三十五章 最後之憤怒與錫安重建
三十六至三十九章 引至後半部之歷史補篇
── 巴斯德《以賽亞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