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雅歌第一章

 

牽開愛幔(一111

  一1是本書的題目,它指出作者為所羅門,及此歌是一首美奐絕倫的歌。「歌中的雅歌」原意是指「眾歌中的歌」,是希伯來文常用的一種比較法,表示此歌的無可比擬。

  情到濃時,愛人的一切均是美好的,他的嘴唇、愛情、名字都使人嚮往(1)。第4節中出現的「我們」,多被指為此歌詠唱時的伴唱者,他們以羨慕者的心,唱出綠葉之歌。

  我們以新郎、新娘稱呼書中男女主角。在荊途中,他們堅持,及後得成眷屬。新娘並未因自己的膚色而自卑(5a),「基達」位於大馬士革東南面,其居民所織住的帳棚以黑羊毛為材料;而「所羅門」的幔子則是瑰麗七彩,極盡花巧的。兩者的並列,正好代表新娘深諳真美的內涵。同母的弟兄向她發怒(6a)的原因不大清楚,可能是新娘因愛情而忽略了葡萄園的工作(6b)。有解經家以為「我自己的葡萄園」是一種文字技巧的表達,實指她心靈的深處,無暇思索,因為作女兒的不會有屬她的葡萄園。

  當她忙於工作的時候,她思慕她所愛的,而極力尋找。當新郎以讚美聲音出現,織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法老車上套的駿馬」(9)作為尊貴、榮美的表徵,在所羅門統治下的以色列,馬匹均由埃及而來(王上十28),故法老之馬益顯其駿美與雍容。

  全段經文的描述,拉開這個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之幕幔。我們盼望讀者在默想過程中,不但嘗試體會男女間的愛情,更嘗試將這種情意投於所信的主身上,不單對祂有無限的情愛,又確信祂以同樣之愛情愛屬祂的人。

思想 從男女間之愛情,如何引發我們對神人間愛情的聯想?何種愛更持久,更令人刻骨銘心?

 

愛歌對唱(一12~二7

  這一段經文是新娘與新郎彼此稱讚、對唱的曲詞。

  「王」一詞第二次出現(一412),而王與新郎是同一人。在新娘的心目中,新郎像一袋沒藥。沒藥來自南阿拉伯的一種樹,是迦南地於主前十七至十四世紀開始普遍使用的香料。固體的沒藥常被隨身攜帶,以散送清香(一13)。故此新娘形容她與新郎有極密切、不可分離的關係。而「隱.基底的鳳仙花」是形容其美麗。隱.基底位於死海的西岸,那裏百花齊放,是遊人嚮往之地。在新娘心中,她的愛人是世上最美好的。

  新郎則以「白鴿眼」作為回報,鴿子眼代表溫良與純潔,在以色列民族中也是最秀美的。在新郎眼中,他的愛侶也是秀外慧中的。

  第一回對唱後,新娘再唱出讚美(一16a)。而一16下及一17,有人以為是新郎新娘的合唱,低喚他們羨慕共同的生活,擁有自己的家。愛中的欣賞是沒有終止的,第二章繼續他們的讚美聲。──《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