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人的道與上帝的道
善用言語(Ⅰ)
十八章廿一節
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喜愛它的,必吃它所結的果子。
十八章二十節
人口中所結的果子,必充滿肚腹;他嘴所出的,必使他飽足。
十二章十四節
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飽得美福;人手所做的,必為自己的報應。
十八章四節
人口中的言詞如同深水;智慧的泉源好像湧流的河水。
二十章十五節
有金子和許多珍珠(或作紅寶石),惟有知識的嘴乃為貴重的珍寶。
十三章三節
謹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張嘴的,必致敗亡。
廿一章廿三節
謹守口與舌的,就保守自己免受災難。
十章十九節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廿九章二十節
你見言語急躁的人嗎?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
十二章十八節
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
十八章十三節
未曾聽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
廿四章廿六節
應對正直的,猶如與人親嘴。
舌頭為善為惡的權力,在十八章廿一節加以強調。它可能與死、毀滅或生與醫治有關。我們已聽過很多有關舌頭這些對比的情形,特別關於它致命的情形。我們在這一段和下一段將要注意的箴言,蒐集了偏重於一些強調其比較幸福和比較穩當的情形──對說者和聽者都一樣有利的情形。
哲人在它們以後像雅各一樣(見雅三1-12),對舌頭中傷殘害人的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比它給人帶來穩當和醫治的情形要強得很多了。因此除了警告人關於它的危險以外,他們用極多時間強調必須小心舌頭不出惡言,也不可說輕率和絮聒的話語(十三3;廿一23)。除了要緘默時要緘默以外,有三件事顯示人謹守自己的舌頭:
(甲)他是沉默寡言的人(十19)。那太喜好自己所發出的聲音的人,就像在擊打有黏性的旋轉柵門。百分比是對他不利的。即使他有世上最好的目的而且無惡意,遲早他會說出錯誤而又有害的話,是他極想收回的,但卻不能了。
(乙)他先思而後言(廿九20;十二18)。『急躁』在箴言中是一個不好的字眼:性情急躁的人(十四29。譯按:中文本急躁作『暴躁』),急躁的許願(二十25。譯按:中文本作『冒失……許願』),急躁的判斷(廿五7-8。譯按:中文本同上作『冒失』),急躁的決定(廿一5),急躁的行動(十九2。譯按:中文本作『急快』),急躁得的財富(十三11。中文本作『不勞而得之財』),以及現在在這裏的急躁的言語,所有都一樣受到哲人的譴責。這個急躁開口的人,可能再次以最佳的用意這樣做的。但充其量他的話與人無助而且滋擾,而不是緩和困難的情況或緊張的關係,然而壞到極點,他的話能像剃刀那樣鋒利的劍刺傷人。阿曼尼摩比之訓誨也對我們要先思而後言給了很好的忠告:
在神明心中的另一善行
是先等待而後言。
(丙)他先留心聽而後言(十八13)。這言論譴責健於談而拙於聽,乃一般人的通病。尤其是它考慮到在討論中,我們都急切地表達我們自己的觀點,卻不給別人表達他自己意見的機會。那最後的結果便是:我們有的是與我們自己意見的討論,而且以我們的蠢話逐漸破壞其中任何智慧。――《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