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你遇見愚妄人……
廿七章三節
石頭重,沙土沉,愚妄人的惱怒比這兩樣更重。
十七章十二節
寧可遇見丟崽子的母熊,不可遇見正行愚妄的愚昧人。
廿三章九節
你不要說話給愚昧人聽,因他必藐視你智慧的言語。
廿六章四節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
廿六章五節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
廿九章九節
智慧人與愚妄人相爭,或怒或笑,總不能使他止息。
廿六章六節
藉愚昧人手寄信的,是砍斷自己的腳,自受(原文作喝)損害。
廿六章十節
雇愚昧人的,與雇過路人的,就像射傷眾人的弓箭手。
十四章七節
到愚昧人面前,不見他嘴中有知識。
十三章二十節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廿六章一節
夏天落雪,收割時下雨,都不相宜;愚昧人得尊榮也是如此。
廿六章八節
將尊榮給愚昧人的,好像人把石子包在機弦裏。
(譯按:上引經文除了廿七3和廿九9的『愚妄人』以及十七12、廿六4與廿六5的『愚妄』以外,其餘經文中的『愚妄人』,中文本均作『愚昧人』。)
愚妄人因他不負責和無自制的惱怒,易徹底引起糾紛和令人吃不消(廿七3)。舉起一塊大石頭或一個大沙包周圍走動,都比忍耐他要輕省。人遇見正行愚妄的愚妄人的確不幸(十七12)。他比一頭狂怒的熊更加危險,更難抑制(請比較撒下十七8;何十三8)。但無論如何,由於人遇見愚妄人比遇見熊更加可能,哲人傳遞一些勸戒的話,就是最好怎樣對待他:
(甲)保持緘默!(廿三9)。『說話給……聽〔按字義是『耳掋』〕』這措辭含有直接對愚妄人講的意思,而不是他偶然聽到時講的。哲人的忠告背後,包含設法供愚妄人操練的智慧,乃積累多年的經驗。只因他拒絕學習智慧言語或從中獲益,便給他機會把雙唇呶起,在他的愚妄中證實自己是愚妄人。有關耶穌不要把珍珠丟在豬前的言論,表明了類似的要點(太七6)。有時候最好任憑愚妄人獨自去學習行那條難行的路。
(乙)留心你怎樣回答他!(廿六4,5)。拉比為這兩節之間明顯的矛盾所困擾,不願接受箴言為聖卷。他們以第四節指屬世的事、並以第五節指屬靈的事來解決這個難題。但它們之間的矛盾便沒有比格言『慎思而後行』與『遲疑則失之交臂』之間的更甚了。哪一樣最好呢?答案是清楚的:一切要看情形而定!知道最好怎樣回答愚妄人需要機巧。你保持緘默麼?若不保持,可能很快便發現自己與他在同樣的水平上說話,使自己成了愚妄人(廿六4)。另一方面,你若不毫無拘束的地說出自己的意見,愚妄人的自負便無人加以抑制;更糟的是:他可能因此給別人和他自己留下深刻印象,認為他有可矜誇的智慧。愚妄人無論何時開口,智慧人便處於進退維谷之境,正如使徒保羅靈敏地知道的(見林後十二1-11)。知道哪一種做法,緘默或申斥,會在當時的情況造成最少的損害,乃是智慧和正確判斷的考驗。
(丙)勿與他爭論!(廿九9)。這言論特別涉及在法庭解決的爭論(見新英文譯本),並說,與愚妄人涉及訴訟,往往是麻煩多於價值,而且很少能圓滿解決的。就大體而論,這在辯論上同樣真實。愚妄人不能平心靜氣討論和辯論。他不會聽從理由,也不會被論據說服。相反地,他不是控制不住發怒,便是在庭外嘲笑你的觀點。因此與愚妄人爭論,除了使所有有關的人忿忿不平以外,不會有結論也不會有所得。
(丁)不可依賴他為你做任何事!(廿六6;廿六10)。請求愚妄人為你做一件事,準要知道事情一定做不好。至於在進行中他會導致的麻煩,……就別說了!打發愚妄人給你帶信,非但不能借助其腳力,你反而等於砍了你自己的腳(廿六6);你給他一樣工作做,你可能也像用你的弓和箭去亂衝一般(廿六10)。至少,這是標準修訂本對這言論的了解。希伯來經文是絕不可能的。其困難的尺度可以比較欽定本的譯法便能看出來:『作成萬事的偉大上帝懲罰愚妄人,也懲罰違犯者』。但在經文中沒有一個人是代表『上帝』的。譯作『偉大』(希伯來文為rav)的那個字在約伯記十六章十三節和耶利米書五十章廿九節是『弓箭手』的意思,現代大多數版本都這樣繙譯(新英文譯本,新國際譯本,耶路撒冷譯本;但現代英文譯本則譯作『僱主』);它們在細節上雖然不同,大多數也都同意這是一句關於雇用愚妄人愚妄的諺語。
(戊)避免與他作伴!(十四7;十三20)。愚妄人很慷慨與他的友人分享他的愚妄,以色列哲人確信,與他作伴,是變成像他一樣的人最快的方法。因此他們再三警告我們要留意我們與誰為同伴(例如,廿二24-25;廿三20;廿八7;請比較林前十五33)。與愚妄人為伍,既不能藉凓言語、也不能藉凓榜樣學到智慧。愚妄人能教的唯一智慧的功課,是在他遭受不幸時(請比較十九25)。但他的同伴會發現,他們自己成了實物教材的一部分!
(己)不可尊榮他!(廿六\cs161;廿六8)這兩部表明人想把尊榮賜予愚妄人,擢升他擔任社區中負公眾責任的某種職位。愚妄人既不配受這樣的尊榮,他們也不能負責任地盡他們在公眾的職責。因此用這種方法(或任何其他方法)去尊榮愚妄人,是曲解合時合宜的事,就像夏天降雪或收割時下雨一般(就是從三月至十月那漫長而又乾燥的季節);那就像大却要對抗歌利亞,而又不知道怎樣把石子適當地套在機弦的摺縫中一樣可笑。今日的英雄崇拜,有些便落在同樣的判決下。――《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