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三課
第五十九課 詩篇 之三
題示:請讀七十三至八十九篇,並一百二十至一百二十四篇。後一組為上行之詩。
「舊約是說明人類之需要,新約則啟示神的供給。在舊約部分,人類之心靈是赤裸裸顯露出來的;而在新約部分,神怎樣在基督內滿足人的需要,也是寫得清清楚楚。」
——摩根博士
詩之組別
仔細讀過詩篇的,就一定發現一百五十篇中是由很多不同性質的組合而成。它們或許不都是放在一起,同一組的詩有時散得很開,但只要留心讀,就發現它們各有不同之主題、性質或形式,能把它們放在一起研究,自然能增加詩之欣賞及瞭解。
度 詩
(中譯為「上行之詩」,巴斯德對希伯來文之ma’aloth有另一千解釋,詳見下文。)
我們先看第一組稱為「度詩」的(Songs of
Degrees),它們與別組的不同,是全排在一起的,即由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五篇。每篇均有同一之詩題(有五首另附作者名)。
這詩題是什麼意思呢?有一個猶太解經家首倡此組詩原為以色列人登聖殿十五臺階時唱,每登一階即唱一首;問題只在:誰知聖殿是否真有十五級臺階?(此外,該作者提出意昆時,語調非常懷疑,且在同段內,他自己又推翻此說)。
路德解釋為「高詩班之歌」;加爾文則認為此十五首詩均是用高音唱;哲布主教則說此組詩是當約櫃在抬上錫安山時唱,另一些出名之學者則認為該希伯來字不是解「度」,而是解「上行」,或「登階」,是表明希伯來詩體中平行法的一種層次漸進的用法,亦即是說每一行均把前一行之平行句帶進更高之層次。但問題來了:十五篇「度詩」中,不是每一首均有此特色的,反而此十五首之外的,卻有不少具此特色!
另一些人則認為此十五篇詩是與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慶祝之三大節期有關,但就如另一學者所指出的,這十五篇詩中不少是與「朝聖」無關的!至於近代一些新派解經家則一股腦兒說這十五首全屬被擄後期之作,是他們自巴比倫返回時唱!有些人則把它們靈意化,說此組詩是指教會而然;但它們只論及以色列、猶大,耶路撒冷和錫安呢,又怎能是指教會?
意見可真不少!到底那一個是對的?或上述全沒有一個是對?
若前述的全不能解釋這組詩的詩題,到底那個纔是令人滿意的解答?其實我們不必在聖經之外去找,不管是傳統、教父,或任何專家的意見,聖經本身就有答案。霍圖和布林革博士均認為關鍵不是在聖經之外,而是聖經之內。
我們先要注意本組之詩題——「度詩」,按希伯來文,該「度」字是有一指定冠詞的(ha-),英文該譯作A
Song of The Degrees,中譯則是「那度詩」(但中文慣常不譯冠詞的,譯出來反有累贅之感,但此處是為要說明該「度」字之意)。這指定冠詞就表明這個「度」必與某一專有的,或人人皆知的「度」有深厚之關係。
聖經有什麼地方記著「度」的呢?有,而且聖經只記有一個「度」,那就是亞哈斯王的日略。像古時一般皇宮日晷的樣子,相信亞哈斯的日晷必然相當漂亮華美,每一位之距離均相當大,太陽的影子就這樣投射在日略上。
這個日晷跟詩篇的「那度」可有什麼關係?有,而且相當特別。聖經告訴我們亞哈斯的兒子希西家在位的時候,神給他一個兆頭,就是他的日晷要往後退十度(或十級),以表明神要多給他十五年的壽數!這件超凡的事記在列王紀下二十章八到十一節(請現在翻閱這段經文)。在這四節經文中,該「度」重複又重複出現,明顯是要強調的。
那麼詩篇中的「那度」跟亞哈斯之日晷和希西家的「十度」會有什麼關係?有的,我們且一步一步來解釋。
首先,我們知道希西家是猶大列王中(亦即是南國)最敬畏神的一個人(王下十八5、6)。從屬靈的觀點來看,他是十五篇「度詩」之作者是一點不希奇的。第二點,希西家對詩篇及屬靈的詩歌興趣極為濃厚;歷代志下二十九章九節告訴我們,他復興了聖殿的崇拜,盡最大的努力要一切都是「照大衛和他先見迦得,並先知拿單所吩咐的」去作,並用「以色列王大衛的樂器相和」(27節),「又吩咐利未人用大衛和先見亞薩的詩詞,頌贊耶和華。」(30節)
一般學者都相信現今詩篇之編排,希西家的功勞最大,我們知道箴言之編排也是他的成果之一(箴二十五1)。還有更藉得注意的,希西家本人也是一個詩人,以賽亞書三十八章自第九節起的那首詩,就是他的作品。裏面說到他一生一世要在耶和華殿中用絲弦的樂器,「唱我的詩歌」。明顯地,這些稱為「我的詩歌」必是他自己所作無疑。那麼,什麼纔是他的詩歌?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現今詩篇中十五首「度詩」(一二○至一三四)就是他所指「我的詩歌」。為什麼?以賽亞書那段豈不是說「猶大王希西家患病已經痊癒,就作詩說……」!這裏所指之患病,就是跟日晷後退十度有關(8節)。在詩之末,他說:「耶和華肯救我,所以我們要一生一世在耶和華殿中用絲弦的樂器唱我的詩歌。」
還需要其他證據嗎?現在讓我們緊記幾個事實:「度詩」共有十五首,希西家添壽也是十五年,亞哈斯的日晷往後退十度,而「度詩」也有十首是沒記作者名字;另外五首是有名字的,四首是大衛的,一首是所羅門的。為什麼希西家那十首詩沒有記下他的名字?理由很簡單,其中之一理由我們相信是他的自謙,還有的就是:這十首詩必定相當流行普遍,既然人人都知道是希西家所作,寫上名字就有點畫蛇添足之嫌(古時沒有「版權」之觀念)。希西家論到這組詩也只是說「我的詩歌」,這就可見它們必是相當流行的了。
這十五首「度詩」之安排也是頗具匠心的。它們分成五組,每組三首;兩首是希西家的,一首是大衛或所羅門的。至於內容方面,一首是關於苦難,一首是關於信靠,另一首則是關於勝利。
總括來說,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十五首「度詩」中,有十首為希西家所作,是關於他患病得愈,添壽十五年,和日晷倒退十度等事蹟。這是一個十分引人入勝之研究題目,想進一步研究的可自行參閱布林革「伶長」一書(Bullinger’s The Chief
Musicim),或自己閱讀參考也無不可。
彌賽亞詩篇
整本詩篇滿了都是預言,我們若不充分抓緊這個事實,便不能完全欣賞到詩篇的精髓。新約聖經最能說明這一點,因為它引用最多的,就是詩篇內的話,而被引用的詩篇中,又以預言那部分為多。
那些含有預言成分的詩篇,最特出的一種名叫彌賽亞詩篇——亦即是說這一類詩歌,除了內容與當時有實際關係者外,其最終的意義要在基督身上才得應驗、得解釋。
預言詩中主要分作三個主題:(1)彌賽亞之降卑及升高;(2)以色列的悲傷及至終得贖;(3)將來萬國因以色列之彌賽亞得福。
彌賽亞詩篇中犖犖大者有二、八、十六、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四十、四十一、四十五、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二、八十七、八十九、一○二、一一○、一一八。這組詩中,就把基督的降生、被賣、痛苦、受死、復活、升天、再來,及統治萬邦等,都生動真實地描繪出來。有人說,詩篇中提及的預言,「比以賽亞書或任何一本先知書都來得豐富。」
在這些詩篇中,我們看到不少主耶穌的禱詞,以及他受的苦,都早就寫在詩篇上了。不說別的,單就彌賽亞詩上所記的預言就足以證明聖經是神所啟示的了。
就以二十二篇為例。舊約中沒有一處地方預言主耶穌的死比這一篇詩更清楚的;它開頭第一句,就是耶穌十架七言中的第四句:「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透過人的手和筆,基督道成肉身的事早就描繪出來。噢!到底是詩人說的,還是主藉著詩人說的?他用第一身的說法,說自己被「羞辱」,被「藐視」;他又說:「他把自己交托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罷,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罷。」——其中一些話不正是猶太人的領袖,在十架下所用的話嗎?這些預言既是針對他們而發,他們就沒有這種權利硬要用它來使預言應驗吧!還有更奇怪的事呢,詩繼續說:「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紮了我的手、我的腳。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他們瞪著眼看我。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裏衣拈鬮。」我們別忘了,這首詩是在主道成肉身前幾百年前寫的,那時人不知有釘十字架這回事,那是後來羅馬人才發明出來的刑罰,你能不驚奇詩人用的字眼嗎?你怎樣解釋像「紮了我的手、我的腳」?人若在詩中只看見大衛述說他自己一些痛苦的經歷,而看不見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光景,他真是有限無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還有,「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裏衣拈鬮」這一句,不是一字一句地完全在十架下應驗了?
我們再看七十二篇。詩題是「所羅門的詩」或譯作「給所羅門的詩」。仔細閱讀後,你能不驚歎說:「這裏所說的,必不單是所羅門的國度!」不錯,它所寫的是彌賽亞榮耀的國度,其色彩是何等豐富!以前我們曾經說過,神與大衛立的約,先是部分應驗在所羅門身上,而最終的應驗則是在主耶穌身上,這首詩便是一個最清楚的例子,所羅門王朝的榮華是預表基督將臨之國度的升平與快樂;請特別注意他國度的四個特性:
(1)其性質:「公義」(2~7節)。
(2)其版圖:「直到地極」(8~11節)。
(3)其榮華:「茂盛」(16節)。
(4)其時間:「永遠」(17節)。
單彌賽亞詩篇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寶藏,可以發現對基督有不同見證:
(1)基督的位格:神的兒子(二7,五十五6、7,一○二25~27);人子(八4~6等);大衛的苗裔(八十九3、4、27、29)。
(2)基督的職份:先知(二十二22、25,四十9、10);祭司(一一○4);君王(二,二十四等)。
還有,詩篇四十五篇六、七節和一○二篇二十五至二十七節,若參照希伯來書一章八至十四節來讀,就知是指著基督的神性而言;這樣一來,詩篇真是何其寶貝,何其豐盛!
另一組的詩篇
我們再提及另外兩三組的詩。有十首是屬於讚美詩(或哈利路亞詩),它們是一○六、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三五,一四六至一五○等。這組詩之特點是:每首均以「哈利路亞」為始(中與英均譯作「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除了兩首外(一一一和一一二),其餘也是以「哈利路亞」為終。這句話在希伯來人之敬拜中占著極重要的地位,是由詩班高聲唱出的。
有一組詩是稱為懺悔詩的,共七首,即是六、三十二、三十八、三十九、五十一、一○二、一四三等。當然,除這七首外,其他詩中不時也有懺悔的句子出現的。
有些詩是與另一些互相呼應的,其數目可能是兩首或三首,若把它放在一起時,則自成一幅完整的圖畫。以二十二、二十三和二十四首來看,它們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二十二首是寫受苦的救主,二十三首是活的牧人;二十四首則是得榮的王了。從這三篇詩,我們看見十字架、牧杖,和冠冕!還有,這三首詩跟新約論到主耶穌「牧養」工作的三節聖經遙遙相應:約翰福音十章說他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與詩篇二十二篇相應。希伯來書十三章二十、二十一節說他是「大牧人」,是從死裏復活,成全信徒的——與詩篇二十三篇相應。在彼得前書五章四節說他是「牧長」,要在榮耀中顯現,使我們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與詩篇二十四篇相應。因此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三篇詩就自成一組,把基督是「好牧人」、「大牧人」,「牧長」等真理都啟示出來——一個何等完美的預言及啟示!
再看詩篇四十六、四十七和四十八首。一般來說,我們不把它們放在彌賽亞詩篇一組,但我們若瞭解詩篇中預言的內容,就不難看見這三首詩也是預言彌賽亞管治萬邦的。在四十六篇中,我們看見藉著大患難而降臨的彌賽亞國度;四十七篇則說及他國度的幅度——「全地」;四十八首則是他國度的首都——錫安,「神的城」。讀者可以自行翻閱這三首詩,看看是與不是。
我們也可以看詩篇九十和九十一兩篇詩。九十篇之詩題說是摩西所作,但有人認為九十二篇也是出於同一的作者。這兩篇詩最能解釋摩西記在申命記三十三章二十七節的臨別贈言——「永生的神是你的居所,他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九十篇說的就是「永生的神」,九十一篇則說他「永久的膀臂」。我們當然還可以說下去,但上面所記的,相信足以說明詩篇之深度及幅度,是足夠我們窮一生之力去探索的了。
讓我們在這裏引用一個老傳道人對一個剛入教會事奉的年輕人的忠誥:「我的弟兄,你若想自己的靈命進深,講道有能力,便用心研究大衛的詩篇和保羅的書信吧。」──
巴斯德《聖經研究──歸納性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