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第一課
約伯記之一 第五十二課
題示:先把約伯記讀一遍,請特別注意約伯記自認無辜的自辯,及對神的迷惑。
「對許多的試煉,我們都是無法解釋的,因為神根本就不肯說明;硬要解釋就把整個試煉的本質破壞了,神要我們在試煉中學習單純的信心及不變的順服。我們若知神為什麼把我們放在試煉裡,試煉就不能生出信心及忍耐。」
——愛德生
聖經雖是把創世記排在第一,卻不等於說它是最早的一本書。許多證據都顯明約伯記成書的日期比創世記早出很多。
儘管如此,這本在四千年寫成的史詩與今天人類面對的生命之謎,關係仍然極之密切。
約伯記不單歷史古遠,題材真實,其文體之高超也是出類不凡的。毛頓博士(Dr。Richard G。Moulton)是舉世公認之文學權威,他說我們若召集對文學有修養的人推選世界文學名著中最優美之詩,無可懷疑大多數人會投約伯記一票,它實在是詩中的奇葩,文壇中之瑰寶。
主題與方法
本書討論的主題,正是人生自古之懸案——受苦之謎;但它特別注意的,是聖徒受苦之謎。前面我們討論過希伯來詩體的一特點就是其靈活性,不會受嚴格之韻律限制。這個長處特別適用於討論這一類複雜的題目。用毛頓博士的話說:「本書內所涉及哲學之討論也是極富戲劇性的,就如激情的升降、中心的廣澗、思潮的急變等,但這一切變動中,總是以自然界為它的背境,這樣便形成全書的高潮活像旋風一樣,把我們帶進超自然界裡。書中修詞的考究叫主題更是突出:有時一連串華美的詞藻叫人暫忘激辯中的主題,心神為之傾倒,不能自己。」
這個重要而敏感的題目,是藉著幾個不同人物的談論而發展開去,他們各代表了不同之背景及立場來發表他們對這問題之看法。他們都是約伯之朋友——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後來這三個「年紀老邁」的人好像詞窮了,年輕的布西人以利戶就加進來討論(三十二章),仍然沒有結果。全書就以神的宣告作結束,他宣告之莊嚴與華美,非細加咀嚼不能領會。
很可惜,英文欽定本沒有把原文之詩風譯出來,修訂本Revised
Version)在這方面下了點功夫,把原詩之「平行法」儘量表達,這對我們欣賞約伯記有莫大之裨益。但中文之「官話和合本」仍然可看出原詩之味道,下面我們略舉數例說明之:
約伯之自辯:
「我的舌上豈有不義麼?
我的口裡豈不辨好惡麼?」
(六30:另參七1、7、11、12)
以利法之責言:
「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神麼?
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純正麼?」
(四6;另參四12、13)
比勒達之勸告:
「神豈能偏離公平?
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
(八3;另參八11、20~21)
瑣法之陳述:
「你誇大的話,豈能使人不作聲麼?
你戲笑的時候,豈沒有人叫你害羞麼?」
(十一3;另參十一1、7~10)
以利戶之意見:
「年老的當先說話,
壽高的當以智慧教訓人。」
(三十二7;另參三十二11、17~22)
約伯記中詩的部分是從第三章起;第一、二章不是詩體,是詩中歷史的背景;而到四十二章六節,全詩就以約伯自己的話作結束:
「我從前風聞有你,
現在親眼看見你;
因此我厭惡自己,
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
四十二章七至十七節不是詩體,是詩的歷史結語;因此我們可以說約伯記是一首鑲在史詩中的詩歌。
主旨與資訊
一般來說,本書之主旨是「說明神對待人的方法」。人的知識既是這樣不完全,對本身許多問題就難免不產生錯誤的觀念,約伯記就是要糾正我們的觀念;但本書一個特別重要的資訊,乃是告訴我們屬神的人受苦並非枉然的,有神慈愛的旨意在上面,我們若知道神的計畫,就知這一生最痛苦的時刻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約伯若能像我們一樣,在未受苦之前就看到了約伯記第一章天上的會議記錄,又看到試煉之後所得之福樂,像記在四十二章七到十七節那段,他的反應與說話該有怎樣大的分別!
當然,約伯不可能預先知道——但這正是全書之主旨啊!我們若不能抓緊這個鑰匙,全書之精意就無法打開。因此現在就要留意了:在序和跋當中,就是約伯受試煉的經過及他的反應,但他的試煉不是空來獨往。序文告訴我們他之試煉是源自神的准許及計畫,跋語則告訴我們他經過試煉之後所得之獎賞及恩賜。他三個朋友該受責備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既不知約伯受試之前因也昧於他的後果,便按著自己殘缺的知識來瞎猜一頓,徒然增加約伯之苦楚與煩惱。硬要把一些人生現象按己意地哲學化或推理一番,是二十世紀特強之風氣,也是知識份子的陷阱之一。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儘管約伯及他的朋友不知道,人受苦仍是有他的原因的,但這個原因卻不能靠理性就可以推論出來,它是在神慈愛的手中,就算一天我們走到死蔭幽谷,也要這樣相信,這不是逃避現實,對生命只抱消極之忍受,相反地,我們是接受生命中最高的事實——神。他可以使我們經過試煉,生命顯得更成熟美麗,硬以為自己比人強,凡事要推理一番的,試煉臨到,他的人生觀就容易變得灰暗和苦澀,因為理性之盲點,正是在人生本身!
神不要約伯知道
本書要說明的一個事實乃是:「神不要約伯預先知道他受試煉的原因」;全書之主題均是繞著這個簡單的事實來推展出去的。假如約伯一早就知道他受苦的原因,信心就完全沒有價值了,而人也永不能達到像被火試煉過的精金那樣寶貴。對很多事情神不能在開頭的時候就向我們顯明,他若顯明了,就會破壞他要我們得著好處的美意。聖經是多完美的一卷書!它啟示的和保留的都有其深意在其中:它啟示的是足夠使我們充份去運用信心來勝過,而它保留的,又足夠使信心有發展的餘地。
我們要再強調:本書要說明的,正是神不要人預知試煉的原因。我們若不明白這要點,就會以為本書只提出問題,而不供給答案。我們若以為本書之主旨只在討論受苦之謎,它確是只提出問題而沒有答案。但我們已說過,這只是本書部分之資訊——它不單討論人為什麼受苦,更全面的乃是為什麼愛神的人受苦,這樣來看約伯記,它就絕不是一本只有問題而沒有答案的書了;它的答案就是在全書之序(一至三章)及跋(四十二章七至十七節)裡面。
不錯,那個答案還不是最後的答案,它只是暫時性的,叫愛神的人能在神的引導下可享安息,它最後的答案還在將來。本書之目的也只是提供暫時性之答案,叫我們知道人受苦之目的不單是成就神之計畫,也是叫我們的生命更趨成熟;在一切苦難的後面,是神之計畫,是他要我們得益之美旨。它告訴我們,這樣的苦難不是審判,是醫治;不是刑罰,是矯正;不是災難,是訓練;不是責打,是管教;這是本書提供之暫時性的答案。最後之答案要在我們見主那日才顯明,那時我們就不再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而是與主面對面,我們就都知道,如同我們被主知道一樣。
受苦有益
約伯記之中心資訊可以說就是「受苦有益」。透過綿綿的苦難,我們認識了自己。「老我」被釘在十字架上,神就能在我們的生命中顯明。本書能說明保羅的一句名言:「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希伯來書又說:「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十二11)。用已故的波德博士(Dr.
J.L. Porter)的話來說:「萬事——最痛苦的試煉,最厲害的逼害,以及個人的悲愁有時會叫我們灰心喪志,自以為力不能勝,什麼希望都沒有了——所有這些事都是在全能全智的神手中,為要叫我們得益處,這正是約伯記的要義。」顧伯(William Cowper)有兩句小詩很有意思:
「隱伏在困境背後的
是神的笑臉。」
下面我們試把全書列表來說明:
歷史或小說
很多人認為約伯記並不是歷史,而約伯也不是真有其人。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有部分是歷史,另一部分則不是,按這個說法,本書是根據一些歷史事實來寫的「喻道故事」,卻不全是歷史,就像莎士比亞之歷史劇,或司各脫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小說一樣。持這看法的人認為約伯大概是真有其人,但其事或許不如書中所陳述的那樣。無論怎樣,那些認為約伯記不是歷史的理由,大都牽強附會得很。下面我們分別說明之。
約
伯 記
受
苦 有 益
序 言 (一~二) |
對 話 (三~四十二6) |
跋 語 (四十二7~17) |
約伯:富有而敬虔 (一1~5) 撒但:謊言與惡毒 (一6~19) 約伯:受苦而敬虔 (一20~22) 撒但:愈加苦毒 (二1~8) 約伯:受苦之極
(二9~13) |
約伯自歎(三)
第一組 以利法與約伯(四~七) 比勒達與約伯(八~十) 瑣法與約伯(十一~十四)
第二組 以利法與約伯(十五~十七) 比勒達與約伯(十八~十九) 瑣法與約伯(廿~廿一)
第三組 以利法與約伯(廿二~廿四) 比勒達與約伯(廿五~卅) 比利戶與約伯(卅二~卅七) 神的宣告(卅八~四十一) |
約伯:清白得雪
(四十二7) 友人:荒謬被責
(四十二8) 約伯:苦境轉回
(四十二10) 家庭:重歸於好
(四十二11) 約伯:極其富有
(四十二12~17) |
數目字的巧合
有人認為本書論約伯之財富的數目字,巧合到難以置信——他有七千羊、三千駱駝、五百對牛、五百母驢,到他受試完畢後,神給回他的數目剛好是雙倍。但這又有什麼希奇?它們不單只可信,而且唯有這樣才合乎情理。倘若你要形容一個極其富有的人的家畜,你會怎樣寫?又或者當你形容羊群、牛群、農產、人口,或軍隊等的大小多寡時,你會怎樣寫?約伯是「在東方人就為至大的」,你要說他的財富時,會不會說他有六千九百七十二隻羊,三千零一隻駱駝,或四百二十九對牛?作者若真是這樣說,我們才會希奇呢!正如今天沒有人說某某國家有陸軍四十九萬八千七百二十三人這麼繁瑣一樣。因此約伯記中的整數是給我們一個觀念,而這種記法也是合情理的,因為我們今天也是這樣用法。
另一些人則說七與三這兩個數目字用得太多,而七與三在聖經是有特別的含義,故作者所要傳述的可能不是七與三這數字——就像他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七千羊、三千駱駝、三個朋友與約伯對坐七日七夜等——而是另一意思,因此就不是歷史。這個問題可分兩方面來說明:第一、我們前面已說過,約伯記是聖經最早的一本書,作者便無可能仿照比它晚期才出現的觀念來運用這些數目字。再者,就算這些數目字真有其他含義,也不能因此而勾消這些數目字原有的真實含義,就如雅各的十二個兒子,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一樣,「十二」在聖經是有特別之含義,但雅各的十二個兒子和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仍是歷史的事實。
撒但與神的對話
有人認為約伯記不是歷史的記載,原因就是人無可能知道撒但與神的對話,這部分一定是人憑空想像出來的。關於這一點,我們要這樣說:人若然對屬靈有什麼的認識,都只能從啟示得來,因此本書有關撒但與神對話的一段,若不是從啟示來,便是出於人的想像,若說是出於人的想像,那麼其他書信有關類似的記載也是人的捏造嗎?在下一課討論本書之序言時,我們還要詳細地看這個問題。
華美的詩體
另一些人認為本書不是歷史的原因,就是因為本書以詩的體裁寫成:如此美麗的詩句怎可能是約伯與他朋友對話的實錄。其實這個理由很簡單,在亞洲西部之閃族人民當中,藉美麗的詞藻和工整的詩句來表達嚴謹之思想的例子,屢見不鮮。
有一點我們不可以忽略的,就是約伯與他三個友人之對話並不全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該書有不少地方告訴我們他們之交談,歷時甚久(二13);明顯地,他們不是急急忙忙地搶著發言,他們曾經相對無言地對坐七日七夜,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思想才發表的;每個人之辯詞都相當長,我們相信每篇辯詞都有可能不是一氣呵成的,也許他們當中停過數次,但沒有人橫加插入,打斷別人之思路。倘若他們曾深思了七天才開始對話,在對話的時候停下來思想也是頂自然的事。反過來說,就算本書之無名作者在聖靈之啟示下給約伯與其友人之對話加上詩歌之色彩,也是無礙本書是聖靈啟示的事實的。
聖經之見證
約伯記之歷史性有一個最好的見證,就是聖經本身。以西結書十四章十四節說:「其中(指耶路撒冷)雖有挪亞、但以理、約伯這三人,他們只能因他們的義救自己的性命,這是主耶和華說的。」在十六、十八,和二十節同樣的意思出現。我們都知道挪亞與但以理都是歷史人物,你能想像神用兩個歷史人物的名字而第三個卻不是真有其人的名字,來說明這樣重要的一個真理?你以為神會用一個虛構的人物,又說他「救自己的性命」?這算什麼話?讓那些不信的繼續十信吧,至於我們,我們確信這樣嚴肅的話,已足以說明約伯記的歷史是可靠的。
還有,新約的見證也不可以忽視,雅各書五章十一節說:「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若然說雅各不是在聖靈啟示之下寫這段話,那麼他或許是弄錯了;但他是受聖靈啟示而寫的——我們確信如此,歷來教會也是這樣相信——那麼他所提到的約伯便真有其人。試想想看,假如約伯不是真有其人,聖靈便無可能以他作我們的榜樣。一個作榜樣的人若根本不存在,這個榜樣就不是真實,它也沒有能力勉勵我們去忍耐。你怎能因著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忍耐而自勉忍耐?那不是荒謬嗎?你以為神會作如此荒謬的事嗎?因此我們可以確信,約伯記所記的人物及事蹟都是真實的,是可信服的。
── 巴斯德《約伯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