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記第一章
第 1 章
以斯帖記的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是──
1:1 以斯帖記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483年,即尼布甲尼撒王擄走猶大人後的第103年(參王下25:1-21),所羅巴伯率領首批被擄者返回耶路撒冷後的第54年(參拉1:1-2:70),亦是以斯拉率領第二批被擄者回歸耶路撒冷之前的25年(參拉7:1-10)。以斯帖生活在波斯帝國(前稱巴比倫,於公元前539年亡國)。雖然塞魯士王曾准許被擄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但以斯帖的父母想必是選擇留在波斯。波斯境內的猶太人享有很大的自由,他們或因為已在那裡建立了事業、生活安穩,或恐怕回國旅程艱險,故大多選擇留下。
這個波斯帝國的國王為人如何?
1:1 亞哈隨魯王又稱薛西斯大帝,是波斯的第五個王(公元前486-465年),為人驕傲衝動,這從第一章記載的事件便可見一斑。他的冬季皇宮設於書珊城(即1:3-7所記載設宴的地點)。波斯王出征討伐前,通常都會擺設盛大的筵席。亞哈隨魯王於公元前481年出征希臘,在溫泉關取得重大勝利,翌年在撒拉米斯卻被擊潰,須返回波斯。又過了一年,以斯帖成為皇后(公元前479年)。
擺設一百八十天的筵席,太過分了……
1:4 慶宴持續六個月,目的在於策劃入侵希臘的戰略,並證明王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持戰事。在這裡,發動戰爭是為了奪取更多的財富、土地和權力,並非為求自保。
我有沒有像波斯人那樣,喜歡炫耀財富,即使不在明裡也在暗中?
1:5-7 波斯在當時是超級強國,皇帝既是權力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們愛炫耀財富,甚至把名貴寶石戴在鬍子上。波斯男子以戴不同的寶石代表不同階級,士兵甚至戴上大量的金飾前赴戰場。
王后瓦實提在希臘文中叫作──
1:9 古希臘文獻稱亞哈隨魯王的妻子為“阿美斯特麗”,相信這是瓦實提的希臘文名字。王后瓦實提雖於公元前484/483年被廢黜,但古文獻記載,在她兒子亞達薛西繼承王位後的統治期間,她是他的母后;這可能是由於亞哈隨魯王統治末期以斯帖已去世,或是瓦實提通過兒子奪回權力。
太監不但古代中國有,外國也有,這是因為──
1:10 一些近身內侍須受閹割成為太監,以防繁衍後代,篡位為王。
一時衝動作出的決定往往失水準、甚至荒謬──
1:10-11 亞哈隨魯王被酒沖昏頭腦,失去理性,作出衝動的決定,而事後懊悔不已(2:1)。頭腦不清時,所作的決定都是不明智的;因此,不要想做甚麼就去做,要三思而後行。
抗拒王命的後果,難道瓦實提不曉得嗎?
1:12 瓦實提抗拒王命,不想在男性官員前露面,讓他們欣賞,這可能是由於波斯習俗不許婦女在男性群體中露面。她心中必有矛盾:到底要隨從波斯習俗,抑或聽從王命?最後她選擇了違抗半醉的王夫,希望他遲些會省悟。有說法謂瓦實提當時已懷有亞達薛西(生於公元前483年),因而不想在公眾場合露面。
不論原因如何,她違反了聖旨,頓使亞哈隨魯王感到難堪,因為所頒布的命令不能朝令夕改(參8:8註釋)。此外,他正想出征希臘,邀請境內所有的高官雲集宮中,藉此炫耀財富和權力;倘若連妻子都不順服他,對他的權威是極大的蔑視,而且亞哈隨魯王亦習慣要風得風,因此勃然大怒。
“達時務的明哲人”,也就是謀士吧──
1:13-15 像古今大多數帝王一樣,亞哈隨魯王羅致了一批謀士,幾乎事事求問他們的意見。王的成敗常賴這些謀士的智慧,但以理就是一個例子。他歷任數代波斯王的謀士,向大利烏、塞魯士(參但6:28),甚至繼後三代的帝王進諫。
當時的君王與王后的關係如何?
1:15 中東的帝王與妻子的關係通常並不親密,亞哈隨魯王也不例外,這從下列事例可見:(1)他擁有後宮(2:3);(2)他不尊重瓦實提的意願(1:13-15);(3)後來當以斯帖作皇后時,他曾許久沒有召見她(4:11)。
男人為何怕女人不尊重自己?你有沒有這種心態?
1:16-21 這批臣子可能因醉酒而喪失理智。很明顯,訂立這條法例不會使全國婦女尊重丈夫。男女能互相尊重欣賞,是因彼此認識到雙方均照神的形像所造,而不是因法令典章的規定。夫妻間互愛互重,不是出於勉強。
王旨“永不更改”,是奉承話還是真的?
1:19 波斯帝王被人民視為神一般,聖旨一出,便永遠有效(參8:8註釋及但6:8)。就算律例無理也不能廢除。不過如有需要,王可另頒新例來抵銷舊例。
是高壓還是誘導,不僅僅是統治的藝術問題,你看呢?
1:20-21 統治方法之一是頒佈法令,強迫人民遵守;亞哈隨魯王和他的謀士就是選擇這個方法。不過耶穌提醒我們,凌駕眾人之上的統治,絕非信徒所當做的(參太20:25-26)。──《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