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六至七章
亞蘭人入侵(六1-七20)
(一)
正如四章的情形一樣,在主要故事開始之,前我們得到有關以利沙行奇能的簡略提示(六1-7)。以利亞與以利沙故事中提及先知時總以浛體相稱。他們喫同一鍋裏的食物(四38-41),而從這一章的記載,我們知道他們也住在一起。他們並不或不是全都過凓獨居生活(四1提及其中之一的寡婦)。他們的確聚居在約但河下游地帶,而在許多歷史性期間──即從我們受惠於庫穆蘭(Qumran)社會的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開始,我們知道在約但河下游地帶已有修道院團體興盛。
以利沙本人雖然就像以利亞一樣,在我們的經文中,偶然也被冠以『先知』之名銜,卻不是他們的一分子。他們承認他的權威也重視他的支持,但是他始終被稱為『神人』。這裏的經文說,先知門徒向他詢問有關新住所的事,且要求他一同去找尋。一直以來,他的神權是用於摒除比較小的不幸事件上(如這故事是源於早期以色列的歷史資料,那麼當時的鐵是一種罕見而且特別有用的金屬)。
(二)
一個神人有了那麼多方面的能力,難怪他能豫測到的就不僅是亞蘭王的行軍計畫,連在私人房間裏最機密的談話他也知道了(12節)。他是以色列軍事情報最有價值的一份資產,值得遣兵去探尋他。按故事的記載,亞蘭人像是已經管轄了以色列北面的大部分,因為多坍位於耶斯列山谷的南面,在以法蓮山地的北面山腳。
正如以利沙的僕人即將發現的,這位主人的軍事潛力並不限於情報範圍。以利沙祈求上帝藉異象開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就像他當日看見以利亞離去的情況一樣(二12)。他又祈求上帝使敵人的眼目昏迷,等到領他們進撒瑪利亞之後又開他們的眼目,能看到他們的處境。即使以色列王也求問以利沙應該如何處置,以前先知門徒也這樣做(5節);但以利沙吩咐以色列王不可擊殺這些不是用刀用弓擄來的敵人,倒要為他們擺設飲食。這件事令我們想起列王紀上二十章結尾的先知故事,其中主要的不同是耶和華並無意殺害這位亞蘭王。他的目的是阻止敵軍進犯,令他們不再侵犯以色列(23節)。
(三)
按理這章應在這一節之後結束。『此後』(24節)一辭,若不是指一段長時間,便是代表兩個分開來的故事之間一個不太緊湊的連結辭。它不理會廿三節的內容,只談亞蘭的新侵略;現在且以便哈達之一的身分去談這個有關的國王。
類似驢頭和鴿子糞賣價的引用是寫故事者寫作的範圍,不是出自經濟歷史學家手筆──如果只因記錄不是為來保留這種商品的交易。這記錄使我們在兵災與旱災出現時,對正常任務最冷酷的顛倒有所準備,即是母親殺戮自己生養的孩子(26節及以下)。這件事令人毛骨悚然的程度比起所羅門的判斷(王上16-18)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色列王對沙法兒子以利沙的敬意完全消失。
經文沒有顯示為甚麼以利沙要對這件事負責任。他對於以色列王指明災禍來自耶和華的說法(33節)沒有提出異議。因此,這個未經詳細解釋的情況,令我們想起早期的一次大饑荒期間亞哈到處找以利亞的事(王上十八),同樣地,經文也沒有記載王室對以利沙豫言的反應(七1)。以利沙只答應在一日之間撒瑪利亞的物價交易回復正常──或跌到難以置信的低點。王的侍從因不相信這豫言而受到應得的懲罰(七2)。
(四)
原已顯得變化多端的故事範圍再一次有了改變,擺在眼前的新事件把亞蘭國與痲瘋病連繫在一起(七3-10)。四個長大痲瘋的乞丐決定去投靠亞蘭人的軍隊,不在城門那裏等候餓死。他們湊巧的踏進窮人的樂園,若是取去那裏的財物便可享用所得財富。他們從混雜凓內疚與驚懼的夢中驚醒,認為他們所作的不對,因為如果有了好消息不做聲,被發覺之後他們便會盡失所得。他們向王室報信之後,便再聽不到他們的消息了。
我們可以假定亞蘭人是將耶和華的雷轟誤解為大軍車馬的聲音(七4-6)。他們幾乎探測到以利沙與他的僕人分別見到的異象。但他們認為所聽到的大軍不是來自耶和華,卻當做是古代故事傳聞中的埃及人及赫人的軍隊。總之,他們作出意料中的反應,撇下一切,只顧逃命。
我們再沒有聽到有關以利沙的事。但是對於懷疑豫言的人應受的懲罰則有詳細的表達(七17-20)。──《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