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第二章
撒母耳記下
第二章 注釋
2:1-3:1
大衛與伊施波設兩個王朝
1-7
大衛受膏作猶大王
1 掃羅死後,大衛毋須再流亡寄居非利士人中,故他返回自己的家鄉──猶大。
「希伯侖」:位置見書10:3注。這城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加上與亞伯拉罕家族歷史上的關係,因此順理成章地在大衛作猶大王期間成為首都。
3 「希伯侖的城邑中」:大概指希伯侖的城寨,不是指多個城邑。
4上 大衛第二次被膏
(首次被膏見撒上16:13) , 公開登基作王,但統治權只限於向他效忠的猶大人(非利士人未有干預大衛作王,大概猶大仍在其影響範圍之內,參5:17)。
4下-7
大衛對基列雅比人的撫慰和嘉許帶有政治性作用,藉此拉攏雅比人接受他的王權。
4下 「基列雅比」:在約但河東,見士21:8注。
7 整節的意思是:雖然掃羅王已經去世,但有大衛作王保護雅比人,他們應振作。言下之意是邀請他們支持大衛的王權。
8-11
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
神雖立大衛代替掃羅作王,但時機似未成熟,除猶大外,其餘支派仍支持掃羅嫡系的政權。
8 「伊施波設」:掃羅唯一生存的兒子。
「伊施波設」原作「伊施巴力」(代上8:33),因「巴力」(意即「主」)乃迦南的神名(參何2:16),故凡有「巴力」的名字,後期文士均改作「波設」(意即「羞辱」)。
「瑪哈念」:在約但河東雅博河以北。自基利波山一役慘敗後,掃羅後人無法在約但河西重整政府,故遷都至此。
9 「基列」:河東北部一帶的地方。
「亞書利」:學者認為是亞設(書17:7),位於約但河西耶斯列平原以北。
「以法蓮
...... 眾人」:是指猶大以外其餘各支派。顯然,伊施波設得到大多數支派的支持。
10-11
掃羅死後七年半大衛才取得統一大權,但伊施波設只作王二年,這年期的差異有不同解釋:伊施波設花了五年時間恢復河西非利士人奪去的領土,然後才作王;或者伊施波設作王二年後被弑,以色列人便轉向大衛,於是大衛在希伯侖的後五年亦兼統治以色列,然後才遷都耶路撒冷(5:4)。
2:12-3:1
兩軍武鬥
伊施波設的軍兵與大衛的軍兵相遇武鬥,結果後者獲勝。在伊施波設與大衛仍分別作王的日子裡,雙方的部下勢不兩立,難免常有爭戰。本段的記載只是兩軍衝突的其中一次(3:1)。
12
「僕人」:指兵士,與13節的「僕人」同。
「基遍」:見書9:3注。
13
「洗魯雅」:大衛的姊妹(參代上2:16)。
「約押」:即大衛的外甥。在大衛作王期間為重要將領,一生鞠躬盡瘁效忠大衛,為人勇敢擅戰,但性格衝動,嫉妒心重,曾殺掉兩位英勇的元帥,於所羅門時終因謀反見殺。(王上2:34)
14
「戲耍」:比武來分高下(16),結果演變成集體打鬥。(見30-31)
16
「希利甲哈素林」:意即「刀鋒之地」:。
19
亞撒黑窮追對方首領押尼珥,欲立大功。
21
「拿住一個
...... 戰衣」:即殺押尼珥手下一個普通戰士算了。
22
「若殺你 ...... 約押呢」:押尼珥不想殺亞撒黑而與約押結下血仇。
29
「亞拉巴」:這裡指約但河谷。
「走過畢倫」:原文晦澀,可能是「走過整個峽谷」。
思想問題(第2章)
1 大衛作猶大王,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他們的分別在那裡?
2 押尼珥為何殺死亞撒黑?他的處境是否值得同情?
亞撒黑之死是否咎由自取?
3 押尼珥挑起戰爭,結果大敗,這件事給我們什麽監戒?
4 本章中作者兩次強調以色列人敗在「大衛的僕人」手下(17, 31),到底有什麽含義?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