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申命記第三課

 

第十九課  申命記  之三

 

題示:讀申命記十二章,和二十七至三十四章。

 

     「假如我們的聖經有任何一句是被稱為不可靠的或不可信的,那麼我們一切對永恆的希望,我們信仰的整個根基,我們最親近亦是最寶貝的安慰,都要煙消雲散,化為烏有了。」

 

                       ——摘自英國教會總主教和主教呈交哥倫索主教的聯合聲明(一八六三)。

 

5)基本的分野

      我們已經就這本「說話」的申命記,來討論過一些基本的事實及真理,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要多多思想,緊記在心。假如昔日以色列人能晝夜思想本書嚴肅又優美的資訊,假如他們不違背裡面智慧而有份量的言語,他們的平安豈不如江河之不斷絕,大山之不倒移?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樣,摩西這番臨別殷訓,又豈只對昔日的以色列人苦口婆心?不也是直接對我們這些屬神的兒女說話?我們事奉的神,就是昔日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他救我們脫離撒但的枷鎖,也是他要我們進入基督裡豐盛的產業,他之要求於我們的,還會比昔日摩西要求于以色列人為少為輕嗎?我們要謹記,申命記對我們說:「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神」,在他一切的路上,要緊緊跟隨。唯願神賜我們能聽的耳朵和順服的心!

    在這一章,我們還要指出本書有一點在好多處地方是特別強調的,那就是舊一代和新一代的基本分野,也是奮約時代與新約時代的基本分野,這對我們尤顯得重要。

 

地與人

 

    舊約與新約之間,最明顯之不同,莫過於地與人這兩方面了,舊約強調的是地方,而新約強調的則在人物。在舊約時代,只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可以獻祭、敬拜,和與神同在。舉例說,我們就看申命記十二章十至十四節:

   「但你們過了約但河,得以住在耶和華你們神使你們承受為業之地,又使你們太平,不被四圍的一切仇敵擾亂,安然居住。那時要將我所吩咐你們的燔祭、平安祭十分取一之物,和手中的舉祭,並向耶和華許願獻的一切美祭,都奉到耶和華你們神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你們和兒女、僕婢,並住在你們城裡無分無業的利未人,都要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你要謹慎,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處獻燔祭,唯獨耶和華從你那一支派中所選擇的地方,你就要在那裡獻燔祭,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

    很明顯的,末段所強調的,是只有一處地方可獻祭,這對以色列國來說,就成了國民宗教生活的中心點,給他們一種團結的感覺(他們原是十二支派,各有各的中心、地區和領袖的)這對舊約時代十分重要,而當時的人對這一點必是印象極深的,所以,他們愈走近耶路撒冷,愈走近聖殿,他們就愈有親近神的感覺,因為他們相信神只在聖殿中與他們親近。對外邦人來說,他們住在較遠的地方,便被稱為「遠方的眾民」,瞭解這一點,才會明白像下列經文的意義:賽四十九1,五十七19;徒二33;弗二17

    在新約時代,神整個顯現並接受敬拜的地點,就輕輕地,卻是完全地改變了,重點是由地區改變到人,再不是屬物的聖殿或聖地,乃是具有宇宙性的屬靈同在,我們可從耶穌在敘加城一個井旁與撒瑪利亞婦人的談道上看出來:

    女人對他說:「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主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然後,女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婦人開始由地轉到人了,跟著耶穌就用一句富啟迪性的話答她:「我這(中譯沒有「我」,英譯與原文均有)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神不再是住在聖殿裡,他是在耶穌基督這個「人」身上。

    這個由地及人的轉易過程,在使徒行傳第八章也有記載——埃提阿伯的太監信主的經過。我們留意這一段(八2640)的前後幾個特點;他是:

   1)去一個正確的地方——「耶路撒冷」

   2)懷一個正確的目標——「敬拜」

   3)讀一本正確的書籍——「以賽亞書」

    結果呢——「現在回來」,一點都得不到滿足!然後神差遣腓利去説明他,説明他認識地與人的分別,「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卅五節),太監立刻明白到救恩的要訣,他滿足了,「就歡歡喜喜的走路。」——這一切是發生在曠野的路上!

    我們的主升天前說的話,也顯示到由地及人的改變:「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20),原文在這裡是用強調法來形容「我」的,那是一種「最強烈的可能」。這是神對人說的。「我就常與你們同在」——那是表明他是無所不在。「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那是表明他是無所不能。「直到世界的末了」——由開始就知道末了,這是說他是無所不知的。就是這樣一位「我」,要常與我們同在,何等的救主!何等榮耀的同在!無所不在的基督要一直與他用寶血買贖的兒女同在!他樂於與虛心又謙卑的人親近,他不會離開我們,忘記我們,他要一直與我們在一起,直到世界的末了。

    我們再留意這句說話的次序,按原文直譯,應該是「我、與你同在的是我」,「與你同在」是夾在兩個「我」中間,我們的神耶穌基督不單是與我們同在,他還是在我們四周圍,用他溫柔的,又是個人的同在保護我們、供給我們、保全我們;我們在這樣的看護下是多安全!

 

6)基本的選擇

    我們讀利未記的時候已經看到第一次頒佈律法時,結尾是加上一個刑罰的警告,以色列人若是不忠於約,違背律法,神就要刑罰他們(參利未記二十六章)。第二次頒佈律法時,結尾亦有同樣的警告出現。我們若重看在第十七課申命記的大綱,就會發現後半部分(十二至三十四章)是劃分為兩大段的。第一大段是十二到三十章——重申律法;而第二大段是由三十一到三十四章——摩西臨終的言行。由十二到三十章的重申律法,是以二十七至三十章作結束,那是一段極其嚴肅的警告,是神要他的子民作出選擇——但提醒他們:不要選錯了!

    二十七章是這四章的第一章,特別值得注意,因為它用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來顯示出律法真正的(也是悲慘的)功用:那就是定罪與死亡(林後三79)。律法本身雖是聖潔的,但一個天性已敗壞的亞當的後裔,若是放在律法之下,律法唯一能作的就是定罪與死亡。我們看看申命記二十七章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摩西說完了那篇洋洋灑灑又感人極深的律法和約的訓詞後,就吩咐以色列人:「你們過約但河,到了耶和華你神所賜給你的地,當天要立起塊大石頭,埋上石灰,把這律法的一切話寫在石頭上」(廿七238),這塊石頭要立在以巴路山上(第4節),然後以色列人要宣讀(在十一29已經立下的命令)律法的祝福與咒詛。為此,六支派要在基利心山,另外六支派則在以巴路山;在基利心山的要宣告律法的祝福,在以巴路山的要宣告律法的咒詛。

    這裡有兩件很特出的事,值得注意:

    第一、在基利心山——祝福的山,他們沒有豎起寫上律法的石頭,為什麼?假如律法是由這裡宣讀,基利心山就不可能是祝福的山,因為律法只是一套沒有活力的倫理,是沒有能力的觀念,是只有外在的規條而沒有內在的更新,因此對一個天性已經敗壞的人來說,律法只可能帶來咒詛。

    第二、雖然基利心山是宣佈祝福之地,但它們在那裡呢?全章聖經都沒有記載,我們在以巴路山聽到十二次嚴肅地宣告咒詛的話(1526),卻沒有從基利心山聽到一章半語的祝福!這又怎樣明顯地表明律法制度是無法祝福像我們這些有罪的人!保羅說得好:「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加三10

     但申命記二十七章仍是有安慰的:我們再看以巴路山,那裡不單有寫上律法的石頭,也有一個祭壇,請看五到七節:

    「在那裡要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石壇,在石頭上不可動鐵器,要用沒有鑿過的石頭築耶和華你神的壇,在壇上要將燔祭獻給耶和華你的神;又要獻平安祭,且在那裡吃,在耶和華你的神面前歡樂。」

      在律法的咒詛下我們沒可能歡樂,但在祭壇下就可以了,因為祭壇可以釋放我們從咒詛底下出來。這個祭壇是預表加略山的,「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加三13)律法怎樣顯明了罪,照樣在以巴路山的祭牲也顯明了恩典——在約裡面為要替我們贖罪的恩典。要是沒有這個預備,在律法之下的以色列就真的悲慘了。日後以色列人背約,他們不單忘記神的祭壇,用它來獻祭給偶像。我們從先知書知道,就是在背約之前,他們也不是懷著誠實的心來到祭壇面前的。

    儘管如此,這祭壇還是表明神無限的恩典,人或者失敗了,他若是懷著敬虔與誠實的心來到祭壇獻祭,仍會得著莫大的安慰。今天我們藉著基督,獻上「平安祭和燔祭」,神就會得著莫大的喜悅,我們就蒙悅納,可以「在耶和華面前歡樂」!舊的一代藉律法宣告咒詛,新的一代藉基督卻宣告祝福;感謝神,新的已經取代了舊的了!

 

摩西

 

    在結束申命記之前,我們一定要花點時間來看看一代偉大的人物——摩西。這是申命記最後的樂章。我們看見一個完全成熟的,又是豐盛的生命——他長久壓在重擔之下,鞠躬盡瘁,再加上重任的操練,對人心的約減,更重要的是他日漸對神的認識,摩西整個臨別的訓勉就透發著成熟、溫柔、幹練,與及屬神的精明的味道,用司布真的話說,這就使申命記「成為五經中最有意義和最感人的一卷書。」

    我們就金伯(Joseph  W. Kemp)文章所採用一位無名士的話來說:「從沒見摩西像在申命記中表現的那麼尊貴、壯麗。他生命最後的一頁是寫得這樣華美、浩瀚。一種靜靜的真誠,至情至性的說服力,對真神的尊敬虔誠,其動機的純一不雜,目的之大我無私,叫人不得不肅然聆聽,無怪乎神為申命記寫卷後語時說:「以後以色列中再沒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申卅四10

    摩西對基督是一個很特出的表記,我們自己應該嘗試去找出來。這裡我們特別注意另一種研經的方法,就是傳記法。在申命記中,特別是在最後四章,我們可以追尋到這一代領袖最後的言行,直到他在尼波山的離世為止。我們試把要點分列於後:

    三十一章:摩西勸勉約書亞和利未人。

    三十二章:摩西歌頌神和勸民守法。

    三十三章:摩西祝福十二支派。

    三十四章:摩西在尼波山離世。

    在我們完結摩西的言行之前,再引用傑多博士(Dr.John Kitto)的話來說明一下「我們要找出摩西一生言行特出的地方時,就會出奇地感到失望。不論聖經的或歷史的偉大人物,總有一個非常特出的地方,成為他一生的標記,我們會想到亞伯拉罕的信心、約瑟的良心、大衛的悔罪、約拿單的慷慨,與及以利亞的熱誠——但摩西呢?你以什麼美德作為他的標記?

    找不到!我們愈想這樣作,裡面就愈感到迷惘。那不是堅定,不是忍耐,不是嚴肅,不是愛國的心,不是對神的信心,不是溫和,不是謙卑,不是忘我,其中沒有一點足以說明他的偉大,是上述那麼多點的總合,才給我們看見一幅摩西的圖畫。他的美德,他的恩慈,全是相等的,而這一切的優點又是那麼奇妙地融在一起,構成了摩西尊貴又偉大的性格——這是他性格的榮美!這種性格在一般人身上不易找得到——我們人類的歷史中就極不易找出相同的人物來。我們知道,摩西是得到當時一切學問的,他卻不以此驕人,而我們也是欣賞他的謙柔過於他的光芒,這是他成功的地方。在此,我們不得不頌贊神的智慧!當世界需要像他這樣的一個人時,神就興起他、使用他,放他在適當的地位上。」

    摩西死的時候是一百二十歲(卅四7),他是唯一由神親自埋葬的人,神把他僕人的身體安放在「摩押平原」(第6節),不久,因為撒但的垂涎(猶9節),神就提升他,當主耶穌登山變相時,摩西也在榮光中出現了(路九3031)。

 

                你可以回答嗎?

 

1)申命記這名字是怎樣來的?

2)申命記怎樣表明了「轉易」的資訊?

3)新約中以何書與申命記最對稱?為什麼?

4)試述申命記之大綱。

5)試述本書最基本的事實和命令。

6)本書對以色列人有何基本要求?

7)以色列人既毀了西乃之約,神在什麼基礎上與他們維持特別的關係?

8)試舉出舊與新一代基本上的分別。

9)在本書最後四章中,記載了摩西最後的四件事,試述之。

10)你可以說出當耶穌受試探時,他是引本書中那三節經文嗎?

── 巴斯德《申命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