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題 前四位天使吹號
隨著七號筒的序幕之後,接著便是七號筒的吹響:“拿著七枝號的七位天使,就預備要吹。”現在讓我們依次查考各號筒的內容。
第一位天使吹號
“第一位天使吹號,就有雹子與火攙著血丟在地上,地的三分之一和樹的三分之一被燒了,一切的青草也被燒了。”(啟 8 : 7 )
“地的三分之一”指何處
這裏提到“地的三分之一和樹的三分之一”究竟是指什麼地方呢”不但如此,在第二、第三、第四號筒中,也都屢次提到“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究竟是指什麼地方說的呢?
若要明白這一問題,我們首先需作一總的介紹:第一至第四號筒主要是論到上帝借蠻族之手,對西羅馬帝國的刑罰和毀滅。因羅馬帝國不但長期壓制猶太人,殺害了主耶穌和使徒們,而且還曾逼迫教會長達二、三百年之久,正如前面第二印的預言中所指出的。而以後羅馬皇帝康士坦丁從西元 313 年起,雖然停止了對基督教的逼迫,但卻不過是改變策略,利用基督教為國教,從而使教會在靈性、信仰上日漸蛻化、變質,並為以後羅馬教權的興起預備了道路,正如前面第三印的預言中所指出的。
我們知道羅馬帝國最後在西元 395 年正式分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大帝國。第一到第四號筒的打擊物件,所以首先選中西羅馬帝國,是因為原羅馬帝國的本土義大利包含在西羅馬帝國的疆土內。而西羅馬帝國在西元
476 年的滅亡,實際上也就代表著原羅馬帝國的滅亡。再者,一到四號筒的打擊對象,更主要是集中在原羅馬帝國的本土——義大利的土地上,這也就是一到四號筒中屢次提述的羅馬帝國的“三分之一”的實質部分上。這“三分之一”的根由,可追溯到康士坦丁皇帝在位時,並形成於他死後三個兒子分治他的帝國時。因康士坦丁為了鞏固政權,加強國防,不但利用基督教為國教,而且還將全國分為“四道”,特別在他臨死的時候,又讓他的三個兒子分治羅馬帝國。《邁爾通史》對此提到:康士坦丁帝“
313 年下詔書,以基督教為國教。”“既又分全國為四道,領十三省,一百六十郡。…大抵帝之從教(大致皇帝的信教),通道之念與為國之心各居一半。帝(對)於基督教旨,未能盡信,惟深知(自)己入教後,必能有利於國耳。所行教規,新舊參雜。錢幣上刻十字架形,一舊教神執之,其不倫若此。(對)待家人殘暴寡恩。在位三十一年崩(
3O6 - 337 )。三子君(康)士坦斯、君(康)士坦休、君(康)士坦丁分治其國。”(《上世紀》卷三
103 , 105 頁)。
在烏利亞施密斯著的《但以理和啟示錄的預言》原文 478 -
479 頁也對此提到:“康士坦丁死時,羅馬帝國被分為三部分,分屬於他的三個兒子:康士坦休斯
CONSTANTIUS 、康士坦丁第二
CONSTANTINE 2 和康土坦斯
CONSTANS 。康士坦休斯佔有東方,(引者按:即佔有原來的兩個道,東方道和伊黎裏哥道),定居於帝國的大都會康士坦丁堡。康士坦丁第二據有不列顛、高盧和西班牙,(即原來的高盧道)。康士坦斯擁有意利裏肯、非洲和義大利,(即原來的義大利道)。”
綜上所述可見,一到四號筒預言中的“三分之一”部分,也就是指的原來康土坦斯所統治的義大利道,其核心部分也就是指的羅馬帝國的本土義大利,這也是後來西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最後當西羅馬帝國的剩餘領土義大利,在西元
476 年被黑如利族控制後,西羅馬帝國也就滅亡了。
雹子與火攙著血丟在地上
第一號筒的預言中提到:“就有雹子與火攙著血丟在地上,地的三分之一和樹的三分之一被燒了,一切青草也被燒了。”這是指西哥特 GOTHS 人統帥阿拉烈克
ALARIC 所給予西羅馬帝國的第一個重大的打擊。
預言中以從天而降的“雹子”來預表阿拉烈克所率領的入侵羅馬的蠻族軍隊,是十分有意義的。因他們原是“由北方冰雪地帶而來的野蠻民族的軍隊。”(吉本《墮落與跌倒》)。
並且他們的入侵羅馬,也頗似從天而降的冰雹一般,帶給羅馬嚴重的打擊、災禍和“天譴”。此外,當時自然界中也正好有嚴重的冰雹災害,“降落於多處,大如盈握之石,顯示了上帝的忿怒。”(下麵有詳細引證)。
“雹子與火攙著血,”進一步說明上面的“雹子”是預表阿拉烈克所率領的軍隊,在入侵羅馬時到處殺人流血,焚燒毀壞,不但使城邑,而甚至連樹木、青草等也被焚燒了。
“在吉本斯所著的《羅馬興衰史》上曾記著說:‘述特族的大將阿拉烈率領他的軍隊到羅馬之時,不但到處焚燒許多城邑,而且焚毀了田間許多的樹木和莊稼。’根據這記載,可知本節說樹木和青草被燒了,又說攙著血,是指阿拉烈所到的地方,殘忍的流血殺人。”(《啟示錄之研究》
133 頁)。
以下再引證一些資料
“歷史家吉本說:‘羅馬帝國聯邦瓦解了,國家的精粹蕩然無存,由北方冰雪地帶而來的野蠻民族的軍隊,卻在歐非兩洲最華美富庶的省份建立起他們勝利的統治權來。’(《墮落與跌倒》卷三第
33 章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
“‘沿著波羅的海濱積聚而來的黑雲,在多瑙河上並沿岸突然爆裂為雷霆,許多義大利的城邑,慘遭掠奪或毀滅。’(《墮落與跌倒》卷三第
30 章)。”
“羅馬歷史家蘇梭曼(生於主後
365 年,死於 440 年)在第一號筒的預言應驗時曾寫著說:‘凡有知覺的人都知道這次(被阿拉列)圍攻,致羅馬遭受災禍,就表明是上帝所降的天譴,用以懲罰他們的驕奢淫逸,和對同胞與對異族的各式各樣的暴行。’(《宗教史》卷九第六章)。”
“另有一位同時代(主後
364 - 425 年)的拉丁歷史家腓羅托基斯說:‘野蠻民族的刀劍,殺掠了千萬生靈,瘟疫和饑荒折磨著他們。同時成群結隊的野獸也四出蹂躪,…還有冰雹也降落於多處,大多盈握之石,而且有些地方發現竟有重量不下於八磅的冰雹,這最明顯的顯示了上帝的義怒。’宗教史卷十一第七章。(以上錄自史荷
W.E.STRAW 原著啟示錄書第
36 - 38 面)。”(以上轉錄自《啟示錄之研究》
133 - 134 頁)。
此外,當時代還有“一位隱退的‘
VERONA 的老人’(詩人克勞底安
CLAUDIAN )悲傷地哀歎他同時代的樹木的命運——必定在全國的大火中焚燒了。”(轉引自烏利亞施密斯著:《但以理和啟示錄的預言》
477 頁)。
以下再引證一些現代歷史著作史料
“ 401 年阿拉裏克率領西哥特人攻襲義大利,…
401 年 8 月 24 日阿拉裏克得到城內起義奴隸的支援,攻陷羅馬。許多未及逃走的奴隸主或被殺死,或被賣為奴。…到處摧毀奴隸主的田莊和住宅。”(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17 頁朱寨主編)。
“西元
409 年哥特人曾帶著一種蠻橫的憤恨而猛攻義大利,以致盡蹂躪塗炭的能事,縱火燒城,屠殺生靈,留下一片荒涼,滿目瘡痍”(聖經手冊 906 頁)。“所過城邑悉遭攻掠,直抵羅馬城下。…”
410 年阿拉烈“複進攻羅馬,…峨特人擄掠六日夜始已。…都人死者甚眾,宮室也半為灰燼。”(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三
112 , 113 頁)。
第二位天使吹號
“第二位天使吹號,就有仿佛火燒著的大山扔在海中,海的三分之一變成血,海中的活物死了三分之一,船隻也壞了三分之一。”(啟 8 : 8 — 9 )。
第二號筒的預言是論到汪達爾 VANDALS 人和他們的國王真塞立克
GENSERIC 所帶給西羅馬帝國的第二個嚴重的打擊。莫塞立克和前者阿拉烈克的權勢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勢力是在陸地上,而後者的勢力是在海上。汪達爾王國擁有強大的海軍,稱霸於地中海上,曾將羅馬的海軍徹底擊潰,並曾對羅馬城及其它各地大肆劫掠。因此預言中將它比作:“仿佛火燒著的大山扔在海中。”
“山”在煩言表號中是代表國度的(啟
17 : 9 , 10 .但 2 : 34 , 35. 耶 51 : 25 )。“仿佛火燒著的大山”正是象徵著汪達爾王國所具有的毀滅的能力。
“扔在海中,海的三分之一變成血,海中的活物死了三分之一,船隻也壞了三分之一”正是象徵了真塞立克所率領的汪達爾國海軍、對羅馬海軍所給予的一系列嚴重打擊,甚至最後將他們徹底擊潰;也象徵了他們稱霸地中海西,對西羅馬帝國大肆侵吞劫掠。此外,“海”在預表中也可象徵“多民”和“列邦”。(賽
17 : 12 )。那麼,“海的三分之一”也同時可預表西羅馬帝國統轄的多民和列邦。
以下引證一些史料:聿爾斯所著的《世界史綱》提到:“…真塞立克王治下的汪達爾人,大舉至北非(
429 年),而為迦太基的主人(
439 年)。得有海權,大掠羅馬。”( 415 頁)
《世界通史》上提到:“ 439 年該薩利克(真塞立克)攻陷迦太基城,建立汪達爾王國。汪達爾人以北非為根據地,進一步征服西西里西都、撒丁尼亞、科西嘉和巴厘亞利群島。他們於
455 年又攻陷羅馬,奴隸制帝國的首都遭到十四天的空前劫掠。”(中古部分 18 頁,朱寰主編)
《邁爾通史》上更詳細地提到當時的情況:“羅馬北方之難乍平,(意指來自北方西哥特人統帥阿拉烈克的攻擊剛結束),南海之師又至。(指汪達爾國的海軍又來到)。(當)時萬德拉(汪達爾)自阿非利加(非洲)來,大有吞併羅馬之意。萬德拉(汪達爾)自建國以來,稱雄地中海西,強盛與迦太基(強)盛時(相)等。…
455 年,其王莫塞利克率兵船,沿泰白河而上。…羅馬人聞其來大驚。…真塞利克允(許)勿傷羅馬人,惟須任其擄掠。遂縱兵大掠十四晝夜。(當)時敵船塞太白河,水為不流。所獲之物,堆積幾滿,一如昔日(過去)峨特人(哥特人)之輩運以歸也。(因第一號筒中的西哥特人也曾大肆劫掠羅馬城六晝夜),複以艦載三萬人歸,鬻以為奴。是役也,不啻為昔之迦太基報仇,…蓋羅馬兵燹之慘,直與昔之迦太基如出一轍矣。…真塞利克侵羅馬後,二十年中焚掠之事,史不絕書。”(上世紀卷三 114 , 117 - 118 頁)
《聖經手冊》上也簡要地概述了汪達爾國強盛無敵的海軍:“ 422 年春番(汪)達爾族即橫掃過高盧與西班牙,而進入了非洲,建立了海軍,與羅馬海軍勇戰了三十年之久。本來羅馬海軍在地中海稱霸已有六百年之久,而最終卻被人驅逐於地中海外。”( 906 頁)。
關於汪達爾海軍和羅馬海軍最後一次空前大戰之事《在啟示錄之研究》一書中曾有介紹:“從 461 年至 467 年,每到春天,凡大勒人(汪達爾人)即在迦太基預備他們的海軍,出外擄掠。真塞立克年紀雖然老邁,但他還是親掌這出征的事。至終羅馬決意與仇敵凡大勒人(汪達爾人)(作)戰。羅馬出動戰船一千一百一十三艘,兵士十萬人。他們攻至迦太基城下,真塞立克要求他們延長五日。在那五日之內,風的方向突然變易,頗有助於真塞立克。他們把許多船載滿可燃性的物質,並在半夜的黑暗中,把這些船隻入羅馬兵船之中,隨即燃起火來。當時晚上有大風的聲音和火爆聲,兵丁與船夫的呐喊聲,增加那夜的恐怖。羅馬軍隊中有許多人死於火中,死于水中,…死於凡大勒人(汪達爾人)的手中,…。按歷史家的記錄,那一夜有千餘艘羅馬兵船被燒毀了。…真塞立克又稱為海上的暴君,他存活至親見西羅馬在
476 年崩潰的時候。他所作的是第二號筒的事。”( 136 頁)。
最後我們引用羅馬歷史家吉本的一句話,作為第二號筒預言解釋的小結,也作為第三號筒預言解釋的引言:“真塞立克的名字,在羅馬帝國的毀滅中,已經當然地和阿拉烈克與啊提拉的名字同列。”(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ROMAN EMPIRE , CHAP . 33 . P . 37O 轉引自烏利亞施密士著《但以理和啟示錄的預言》英文
483 頁)。
關於阿拉烈克的事蹟已於第一號筒中提述。關於阿提拉的事蹟將於下麵第三號筒仲介紹。
第三位天使吹號
第三位天使吹號,就有燒著的大星好象火把從天上落下來,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眾水的泉源上。這星名叫茵陳,眾水的三分之一變為茵陳,因水變苦,就死了許多人。”(啟
8 : 10-11 )。
第三號筒的預言是進到匈奴人的王阿提拉( ATTILA 434 -
453 )所帶給西羅馬帝國的第三個嚴重打擊。
“星”在聖經預言中可以預表君王。(民
24 : 17 .太
2 : 2 )。此處以“燒著的大星,好象火把從天上落下來,”預表匈奴人的王阿提拉,是十分確切的。因阿提拉所率領的遊牧的匈奴人的軍隊,確實好象巨大的燃燒著的流星,或慧星(俗稱掃帚星)一樣,突然而迅速地從天而降,為人們帶來巨大的災禍。
如《中世紀史》論到遊牧的匈奴人說:“在他們的生活中,戰爭和搶掠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匈奴是作為以火和劍蹂躪了歐亞各國的殘忍的侵略者而留在人類記憶之中的。”“在這個時代作家的筆下,阿提拉是最可怕的,最殘忍的首領。他自己好象曾經說過,他的馬蹄所踐之處,草木不生。阿提拉同時代人稱阿提拉為‘上帝的鞭子’。匈奴遊牧匪群的出征,使得許多部落和人民的生產力遭受到空前的破壞。”(中世紀文第一卷
55 , 56 頁科斯密敏斯基·斯卡斯金主編,朱慶永等譯)。
再者,匈奴王啊提拉的威勢,也正如一瞬即逝的流星或掃帚星一樣短暫。他於西元 451 年攻入西羅馬帝國,蹂躪各地,逼羅馬皇帝納貢。後於沙龍一戰被聯軍打敗後,不久於
452 年又率領軍隊,再進逼羅馬。最後接受了羅馬主教的調停和皇帝的求和,退回原處。隨著他於西元
453 年的逝世,“匈奴的聯合很快便瓦解了。”(同上 67 頁)。“其人同化於鄰族。”(維爾斯《世界史綱》上冊
419 頁)。“與他種合。”(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三
117 頁)。
“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上,是指阿提拉的軍隊於
451 年起,“複率七十萬人,西逾萊茵河,攻掠高盧,蹂躪義大利,…。”“落在…眾水的泉源上”,是指阿提拉遠征西羅馬時“興兵渡阿爾卑斯山,這山乃是羅馬眾水的發源地。亞得裡亞海濱最富遮,且居民最多的阿岐雷亞城,被匈奴人毀壞,甚至後代不能尋得那遺址。…”(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三
115 - 117 頁。啟示錄之研究
137 - 138 頁)
此外,“江河”“眾水”在預表中也是象徵“多民、多人、多國、多方。”(啟 17 : 15 )。所以此處“江河的三分之一”也同時可預表西羅馬帝國統轄下的多民、多人、多國、多方。“眾水的泉源”也可預表羅馬帝國的本土,義大利。
“這星名叫茵陳,眾水的三分之一變為茵陳,因水變苦,就死了許多人。”茵陳的味道是極苦的,在聖經預言中,上帝也曾以茵陳之苦象徵了上帝借外邦人的刀劍、擄掠和迫害,來刑罰那離道叛教,犯法作惡的自稱為上帝子民的國家。如先知預言中提到:“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看哪,我必將茵陳給這百姓吃,又將苦膽水給他們喝。我要把他們散在列邦中,就是他們和他們列祖不認識的列邦。我也要使刀劍追殺他們。”(耶 9 : 15 , 16 。另參哀
3 : 15 , 19 .耶 23 : 15 )。照樣,如今上帝也借匈奴王阿提拉的這一“茵陳”,來刑罰那曾迫害聖徒二、三百年之久,以後又利用基督教為國教,使教會蛻化變質的羅馬帝國。以致羅馬帝國的許多河流被羅馬軍隊的屍血所汙,她的許多城鎮被阿提拉的鐵蹄所毀,她的許多人口被匈奴人的刀劍所殺。
以下再引證幾段史料
《邁爾通史》對此論到:“諸夷(各蠻族)方紛紛割據羅馬,而匈奴之難又作。匈奴非亞裏安種,蠻悍尤甚,即昔時逼峨特渡多瑙河者也。(他們就是過去迫使哥特人渡多瑙河的人)其首(領)曰(名叫)阿替拉。歐洲人畏之,名曰天刑。謂其所過之地,生草皆盡(草木不生)。東帝率兵禦之,大敗。阿替拉逼帝納貢。複率七十萬人,西逾萊茵河,攻掠高盧,蹂躪義大利。羅馬勢不能支。乃與峨特(哥特人)捐棄前嫌,合力以禦(聯合抵禦)匈奴。既而敵軍大敗。…阿替拉收殘卒,西逾萊茵河而循。時
451 年也。”“阿替拉自沙龍敗後,複逾阿拉魄斯山(阿爾卑斯山),焚掠北義大利各要地。
452 年,腓尼司人遷于阿德利的海北諸島,以避匈奴之難。…匈奴複進逼羅馬,帝乃遣使與主教大勒阿偕往(同去)阿替拉營求和。…復述帝意,請納金以和。阿替拉悅,許釋南義大利,解圍逾阿拉魄斯山(阿爾卑斯山)而去,渡多瑙河、卒於軍。匈奴乃漸次退回西替亞。間有留者,久之,與他種合。”(上世紀卷三 115 - 116 , 116 - 117 頁)。
聿爾斯的《世界史綱》對此提到:“乃當汪達爾尚在非洲之時,阿提拉
ATTILA 起於匈奴之間。其政府設於多瑙河東之平原上。阿提拉曾統率匈奴各族及日爾曼人部落之帝國。”“阿提拉於 451 年與西羅馬帝國宣戰,侵入高盧,軍行勢如破竹、法蘭西多數城鎮皆為所毀,軍力南至奧爾良。後佛郎克人、西哥德人及帝國軍隊合而攻之,于沙龍一劇戰(
451 年),兩方死者逾五十萬人,阿提拉敗績。而歐洲遂免於蒙古人之統禦焉。然而此敗
, 未足已盡阿提拉之實力也。轉而南向,侵略義大利北部。焚亞基列及巴土亞,掠米蘭。然終依教皇利奧第一之懇求而訂和約。阿提拉卒於
453 年。自茲以後歐洲人所稱為阿提拉之匈奴,不復現于歐洲史矣。其人同化於鄰族。”(上冊 416 ,
417 , 419 .頁)。我們現在接下來看:
第四位天使吹號
“第四位天使吹號,日頭的三分之一,月亮的三分之一,星辰的三分之一,都被擊打,以致日、月、星的三分之一黑暗了。白晝的三分之一沒有光,黑夜也是這樣。”(啟 8 : 12 )
第四號筒的預言是論到西羅馬帝國於西元 476 年,在赫如利人領袖奧道首(
ODOACER )的打擊下而亡國之事。這是一次以武力為後盾的未經流血的奪權,單單使“日、月、星辰的三分之一”“被擊打”而黑暗了,卻並沒有發生什麼流血的事件。
異象中的“日頭”代表皇帝,“月亮”代表元老院,“星辰”代表各都督大臣。(參創
37 : 9 )。所謂“三分之一”部分,以前已詳細解釋過,是特別指羅馬帝國本土——義大利或“義大利道”說的,它包含在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內。“日月星辰的三分之一”都被擊打,以致“黑暗”了,是指西羅馬帝國到了第五世紀中葉後,國勢日衰,大部分領土都已喪失,僅保存了義大利本土。最後九個皇帝中共有六個是被殺的,其餘的在位年代也都短暫,不過是蠻族雇傭軍手中的傀儡。特別到了西元
476 年,年僅七歲的最後一個掛名小皇帝羅慕路,又被蠻族雇傭軍的領袖奧道首所廢去,於是西羅馬帝國就完全滅亡了。以後元老院和各都督大臣也都被廢去,義大利變成了奧道塞統治下的赫如利王國,成為西羅馬帝國分裂成的十國之一。以下引證一些史料:
《世界通史》論到此事說:“西羅馬帝國領土到五世紀中葉,已經大部喪失。羅馬皇帝在義大利保持殘弱的統治,勢力日漸縮小。處於內外交迫之下的帝國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出身蠻族的將領以兵權操縱一切,皇帝形同傀儡。
476 年奧多阿克(奧道首
ODOACER )廢黜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中古部分 18 -
19 頁)
《中世紀史》論到此事說:“帝國的最後幾十年,皇帝不過是雇傭的‘蠻族’軍隊首領手裏的傀儡。皇帝的廢立,都操在這些首領的手中,以他們的意志為歸依。羅穆勒·奧古斯都是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皇帝,他被在奧多亞克(奧道首)領導下的不同部落蠻族傭軍隊所廢黜,並被流放到坎帕尼亞去。這事發生在
476 年。這一年被認為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一年。”(第一卷 67 -
68 頁。另參邁爾通史上世紀卷三
25 頁,中古歐洲史
15 , 16 頁)
“飛鷹”的宣告
當第四位天使吹號後,約翰又看見一個飛鷹,就其餘三號的嚴重性所作的宣告:“我又看見一個鷹飛在空中,並聽見他大聲說,三位天使要吹那其餘的號,你們住在地上的民禍哉、禍哉、禍哉。”(啟 8 : 13 )。
這裏提到的“鷹”,在有的原文手抄本上是寫的“天使”。因此英文聖經欽定本上也將此譯為“天使”。但在英文聖經重譯本上又將此譯為“鷹”。“鷹”在聖經預言或訓喻中也可有多種象徵意義。如有時代表上帝(出
19 : 4 .申
32 : 11 ),有時代表撒但(太
24 : 28 ),有時代表上帝子民(賽
40 : 31 .申
32 : 11 ),有時代表選民仇敵(何
8 : 1 .耶
49 : 32 )。四活物中也有一個活物的臉面象飛鷹(啟
4 : 7 ),管理寶座活輪的基路伯的四個臉面中也有一個臉面象鷹。(結
10 : 14 )。飛鷹有時也象徵快速之意。“(耶 4 : 13 .哀 4 : 19 .伯 9 : 26 )。但這裏出現的“鷹”,顯然是以上帝使者的身分出現,向世人傳達上天的警告。因此和譯為“天使”的含意也是一致的。上帝也時常差派天使向世人傳報資訊,或發出警告,要世人信而悔改,歸向上帝。
如上所述,前四號筒的內容主要是論到對西羅馬帝國的刑罰,雖然已甚嚴重,然而後三號筒的刑罰更為嚴重可怕。因此慈憐而公義的上帝特差派一位天使(或以飛鷹代表天使)來向世人發出上天的警告之聲。
後三號筒中的前二號筒,也即第五、第六號筒,是論到上帝借著回教勢力,也就是借著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之手,對東羅馬帝國的刑罰和毀滅。同時也對羅馬教權進行了部分警告性的懲罰。刑罰東羅馬帝國是因它在過去西羅馬帝國迫害聖徒和利用教會的罪行上也都有份,特別當羅馬教權興起後,它又和教權相互結盟,離道背教,迫害聖徒。(參啟 2 : 22 )。至於羅馬教權在此二號筒中,只受到局部的打擊。(啟
2 : 23 )。但在最後一號筒中,巴比倫的權勢將受到完全的刑罰而滅亡。關於這一切警告性的啟示,本是出於上帝無限憐愛罪人的心。上帝希望借此告誡、感動更多的背道者和罪人悔改信主。“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提前 2 : 4
,彼後 3 :
9 )。關於這一切,下一題再繼續查考研究。──
無名氏《啟示錄靈修與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