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第五章
教會的長老(五1-4)
聖經中很少篇章如此清楚地討論長老職分在早期教會中的重要性,彼得特別寫這段文字給長老們,他雖身為使徒行列中的領導人物,卻毫不猶疑地稱自己是『同作長老的』。以下,我們要討論這在教會中最古老及最重要的長老職分的歷史背景。
(一)猶太背景:長老的設立可追溯於當以色列人飄流曠野,往應許之地進發的過程中;當摩西感到獨自管理以色列人的重任,使他心力交瘁時,他便設立七十位長老來幫助他,上帝的靈也降臨在他們身上(民十一16-30)。自此之後,長老使成為猶太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長老是先知們的摯友(王下六32);是君王的謀士(王上二十8;廿一11);與王族中人共同管理國事(拉十8)。每一城鄉都設有長老;他們坐在城門口施行判斷(申廿五7)。長老也管理會堂的事務;他們雖不司講道之責,卻負有使會堂的管理制度正常發展的責任;不單如此,長老也負有懲治會友的責任。公會中大部分的成員都是長老,這公會是猶太人的最高法院;他們經常與大祭司,首領們,文士及法利賽人等相提並論(太十六21;廿一23;廿六3,57;廿七1,3;路七3;徒四5;六12;廿四1。)在啟示錄所記載的異象中,在天上有廿四位長老環繞凓寶座四周。長老與猶太教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不論在民事與宗教事務上,都是如此。
(二)希臘背景:特別在埃及的社區裏,長老是當然的領袖,也兼管公共事務,正如今天的市議員一般。據記載,當地某一婦女因受襲擊而向長老投訴。當一省長蒞臨參觀時,有專司『耕務的長老們』,負責收集穀物以作禮品。在公佈告示,租賃牧地,徵集稅款等事上,長老們都直接參與。在小亞西亞地方,議會的成員被稱為長老,即或是異教世界中的宗教社區也有『長老祭司』,或『高級祭司』專司管教之責。在索諾培(Socnopaeus)的神廟中,有一高級祭司在審理一祭司的案件,因該祭司被控蓄長髮,及身穿毛織衣物──這都是被認為太女人氣,太奢侈的表現,是所有祭司皆應避免的惡習。
由此可見,在基督教遠未採納長老制度之先,長老在猶太及希臘世界中,已經扮演了非常重要且受人尊敬的角色。
基督教的長老職分(五1-4)(續)
基督教會也以長老為其最基本之職分。
保羅通常在他傳福音的地方,及他所建立的教會中按立長老。在他第一次的旅行佈道所建立的每一個教會中,他都接立了長老(徒十四23)。提多被留在革哩底,為要在各城中接立長老(多一5)。長老有管理教會財務的責任,保羅與巴拿巴將耶路撒冷賑飢的金錢,交給長老們(徒十一30)。長老也是管理教會行政的人員。在耶路撒冷所召開的教會會議,長老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這會議中,教會決定向外邦人大開門戶;在這會議中,長老與使徒被認為是教會的權威人士(徒十五2;十六4)。當保羅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向長老們報告其所經歷的困難,他們也給他意見,提議他所應採的行動(徒廿一18-25)。新約中諸多令人感動流淚的篇章,以保羅向以弗所的長老告別的話,是最感人心坎的經典之作。保羅稱他們為上帝浛羊的監督,信仰的維護者(徒二十28-29)。從雅各書中我們知道長老可以藉抹油及祈禱,使病者痊愈(雅五14)。從教牧書信中,我們更知道領袖及教師在那時已經是受薪的職分了(提前五17;加倍的敬奉應被譯為加倍的報酬。)
當一個人領受長老職分的時刻,是多麼光榮啊!因為他進入了一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職分,這職分的歷史可以說是與猶太教及基督教一同成長,具有四千餘年輝煌的歷史;再者,長老所肩負的責任也非常重大,因為他被接立為上帝浛羊的牧者,信仰的維護者。
長老職分的榮辱(五1-4)(續)
彼得在本段經文中列出了作長老應該避免的危險,及該職分所帶來的權利;其次,彼得所說的不單鼓勵作長老的,而且對在教會內外事奉的基督徒,也產生極大的鼓勵。
長老不應勉強地接納此職分,而是出於甘心樂意的事奉。這並不是說他攫取此職分,或漫不經心,毫不思考便接納此職分。其實,每一個基督徒要擔當教會任何職分時,都應謙虛自省,因為自己是不配的。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基督徒接納某項職分,或晉身事奉行列,皆有一點被促使的意味。正如保羅所說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責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九16)他又說:『上帝的愛激勵我。』(林後五14)假如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有些基督徒卻是在被別人勉強的情況下而接納某項職分,他使整日勉強地執行其職務,這種情形在今日的教會中,層出不窮。彼得並不是說一個基督徒應該不惜一切而獲得教會某職分,相反的,一個基督徒應處處熱衷於提供事奉,但同時卻深深地自覺不配。
長老也不應該因貪財而接納此職分,而是甘心樂意的來事奉。貪財這詞語是由一希臘文的助動詞aischrokerde{s翻譯而來。這字的名詞是aischrokerdeia,這正是希臘人所嫌惡的品行。狄奧菲斯都(Theophrastus)是一位偉大的希臘人像素描大師,他曾以aischrokerdeia為題畫一人像。卑鄙吝嗇──或可如此翻譯──是利己的低下情操。吝嗇的人從不以羊餚奉客,而私底下,自己卻飽天下之美食。他狂飲美酒;假如沒有贈券的話,他也不上戲院。他在乘車買票時,總以忘記帶腰包為藉口而要向朋友借錢買票。他總以欺詐的秤來作買賣。晚餐時吃剩的蘿蔔也要數點,以防下人偷吃。朋友結婚或喜慶,他總離家走避,好省下送禮物的錢。
吝嗇是人所憎的品性;很明顯的,在早期教會裏面,有些人卻抨擊傳道人或宣教師,因貪財而事奉。保羅再三表白,他並沒有貪任何人的財物,總以雙手勞力賺錢,以供自己生活之需而不用負累他人(徒二十33;帖前二9,林前九12;林後十二14)。早期教會中受薪職分的報酬一定很微薄,故此新約的聖經再三警告他們不得貪婪;再者,由這警告可知早期教會中也確實有人貪婪無度(提前三3,8;多一7,11)。彼得所強調的──到現時還是正確的──在教會中事奉的任何人,絕不能利用其職權而牟利。
長老也不應該好像霸王一樣,相反的,應該以身作則,作浛羊的好牧者。人類的天性皆好追求名譽、權力,金錢則次之。有些人硬是喜愛權力,即或是很有限的權力,他也拼命追求。密爾頓(Milton)詩中的魔鬼即有如此的思想,他認為在地獄作王,總比在天上作僕役來得更好。莎士比亞曾說及一驕傲萬分、但擁有細微而短暫權力的人,他能在天上玩弄瞞天過海的欺詐技倆,以使天使們哭泣為快。牧者最大的特色,乃是對羊浛那份無私的犧牲的愛。任何人若以獲取權力為重而拼命得一教會職分,這人是本末倒置。耶穌曾對祂的門徒如此說:『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的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十42-44)
長老職分的理想(五1-4)(續)
本段經文中被譯為所託付你們的譯文帶有很寶貴的信息,這譯文在希臘文中是很特別的,希臘文的寫法是to{n kle{ron,這字所有格的眾數卻是kle{ros,而這字的涵義甚廣,也頗吸引人的興趣。
(一)這字有骰子或籤的意思:在馬太福音廿七章卅五節便出現這字,在十字架下,兵丁拈鬮(Kle{roi)分耶穌的外袍
(二)這字也有因拈鬮或抽籤而得的職位,在使徒行傳一章廿六節,便有如此的作法,使徒們拈鬮決定誰可以填補猶大所遺下的空缺。
(三)或可以指預先安排好要賜給聖徒的基業(西一12)。
(四)在古典希臘文中,這字是指大眾所擁有之分,或所擁有之房地產而言。這些公有的東西,是政府劃定給予大眾公民的,通常以抽籤形式定那些地可作如此用途。
即算以這有限的意思來說,長老職分或教會中任何一項聖務,都是上帝所特定、所分派的,絕不是人的本領而賺得的。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是我們所配得的,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恩典。
尤有進者,kle{ros有託付給人的東西的意思。在申命記九章廿九節提及以色列人是上帝的產業(kle{ros);這也就是說以色列人是上帝按自己的意思,特別揀選的受託者。以色列人是上帝的kle{ros,會眾是長老的之kle{ros。以色列人被託給上帝;同樣的,教會中的責任也是如此被託給長老。這也就是說:長老應以上帝對教會的心來對待其會眾。
我們再提出另一項真理,在第二節的希臘文中,有一句話,在英文欽定譯本,及標準修定譯本中並沒有被譯出來,和合本的譯文如下:『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浛羊,按凓上帝的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按凓上帝的旨意』的希臘文是kata theon,而這希臘詞語也可被譯為『好像上帝一樣。』以色列是屬於上帝的;教會中的會友是上帝所託付我們的;我們對浛羊的態度,應該好像上帝對我們的一般。
這真是一項崇高的理想啊!千萬別忘記,這也是一項無比的控訴!我們有責任向眾信徒顯明上帝的忍耐、寬恕、永不止息的愛,及祂永遠無限的關懷及扶持。上帝將責任交了給我們,我們則應全力以赴,好像上帝待我們一般,忠心地完成任務。這就是教會事奉的最高理想。
回想耶穌(五1-4)(續)
彼得在這段經文中所表達的態度,是很令人欣賞的。他起初以『同作長老』的同工身份發言,他並沒有自以為了不起,反而與他們一同分享經驗。但他有一獨到之處;他腦海中充滿了以往跟隨耶穌的美麗回憶,而這回憶也洋溢於所寫的經文之中。就算他在講話的時候,這美好的回憶也盪漾於他的思潮中。
(一)他形容自己是基督受苦的見證:驟眼看來,這句話似乎有點疑問,因為根據記載,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之後,『當下,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太廿六56)。但是,假如我們進一步思考的話,我們發覺彼得比任何人更清楚了解耶穌的受苦。他跟凓耶穌進了大祭司家的院子裏,在這個場合中,因為他的軟弱,他曾三次不認耶穌。審判告一段落,耶穌被拉走;就在這個時刻,新約中最悲慘的語句便被記下了:『主轉過身來看彼得:他就出去痛哭。』(路廿二61,62)在四目交投之下,彼得看見一位領袖的傷痛,在祂最需要支持鼓勵的時刻,祂的門徒卻都逃生他去。彼得確實見證了基督受苦,特別是當人離棄祂的時候,這也就是彼得勉勵信徒們忠心至死的原因。
他稱自己是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這句話有回顧與前瞻兩重意義。彼得在耶穌登山變像的時候,已經嘗了榮耀的甜美。三個在睡夢中的門徒被驚醒:『……既清醒,就看見耶穌的榮耀。』(路九32)彼得已經看過上帝的榮耀;同時,他曉得他要看見將來的榮耀,因為耶穌曾應許祂的門徒,當人子降臨,在榮耀寶座上的時候,他們會與祂同享榮耀(太十九28)。彼得未曾忘懷他過去的經驗及將來的應許。
毫無疑問的,當彼得談及牧養上帝的浛羊的時候,他不期然地想起耶穌交付給他餵養小羊的重任(約廿一15-17)。愛的酬報乃是立他為牧者;彼得對此終身難忘。
當彼得說耶穌是牧長的時候,他腦海中一定思潮起伏。耶穌曾比喻自己是一位牧人,冒生命的危險來挽救一隻迷途的羔羊(太十八12-14;路十五4-7);祂也差遣門徒出外工作,拯救以色列家的迷羊(太十6)。祂看見眾人如無牧的羊浛而生憐憫之心(太九36;可六34)。再者,耶穌以自己是一位為羊捨命的好牧人(約十1-18)。耶穌為牧者是一幅極美的畫像,而彼得能成為上帝浛羊的牧者,那是多麼有福氣啊!更美的,凡身為基督的僕人的,都可享此權利。
謙卑的外袍(五5)
彼得現在討論捨己是基督徒的不二表記。他以舊約一節經文作為其論點的根據:『祂譏誚那好譏誚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箴三34)
在這裏,彼得又想起往日與耶穌同處的情形,他勸勉信徒們應穿上謙卑的衣服:彼得所用『穿戴』一詞的希臘字非常特別;egkombousthai是由kombos引申而來,該字是指凡是打了結的東西。與此相關地的是egkombo{ma,是指凡打結而穿在身上的衣物。通常這衣物有保護的作用;如護袖等。也可用這作奴隸的圍裙。約翰曾記錄在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拿了毛巾,束了腰,給門徒洗腳(約十三4-5)。耶穌以謙卑束腰;祂的門徒也應效法。
egkombousthai也可用以描述另外一種袍,即穿上長及腳跟的長袍,這是達官貴人的表徵。
若要了解這段經文,我們必須將上述兩項表徵聯合起來。耶穌曾穿上奴僕的圍裙,甘心從事最謙卑的工作,就是替門徒洗腳,故此,我們也應穿上謙卑的圍裙以服事基督及社會大眾;但那謙卑的衣物也是使我們得榮耀尊貴的衣物,因為凡甘心作眾人僕役的,必成為天國裏最大的。
基督徒生活的原則(Ⅰ)(五6-11)
彼得在這段經文中,列出基督徒生活不可少的原則。
(一)要謙卑在上帝面前:基督徒必須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這是舊約中很常用的術語;特別是用在上帝將其子民從埃及地拯救出來的情形之中。摩西說:『因為耶和華曾用大能的手將你從埃及領出來。』(出十三9)『主耶和華阿,你已將你的大力大能顯給僕人看。』(申三24)上帝用大能的手,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申九29)。這話的意思乃是表示上帝的手在掌管其子民的前途,如果他們順服,忠心地領受祂的引領,上帝必定領他們到自由之地。約瑟在經歷各種生命的苦況之後,能夠向那以往欲置他於死地的哥哥們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創五十20)基督徒絕不應抗拒生命中的任何經歷,因為上帝的手在安排一切;對我們的生命,祂有美好的安排。
(二)在上帝裏面的安寧:基督徒應該將一切憂慮卸給上帝,詩人也說:『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詩五十五22)。『不要為明天憂慮。』(太六25-34)我們能如此行,因為我們深信上帝必定照顧。正如保羅曾說,上帝連獨生子也賜給我們了,祂還保留甚麼不賜給我們呢?(參羅八32)。我們既然深信上帝顧念我們,那麼,生命不再是矛盾、挫折,而是不斷的磨鍊。我們可以用此心志,面對生命中任何挑戰,因為知道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八28)。
(三)謹守儆醒:將一切憂慮卸給上帝並不使我們有袖手旁觀的權利,克倫威爾(Cromwell)對其部下的勉語乃是:『相信上帝,及保持彈藥乾爽。』彼得深深禮會儆醒的不易為,因為他想起客西馬尼園的一幕,他與其同伴應該與主一同儆醒,但他們卻睡凓了(太廿六38-46)。基督徒應謹守儆醒,同時,應充滿信心,為基督而活。
(四)抵擋魔鬼:魔鬼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一定想起他本身的經歷,魔鬼如何勝過他,及他曾三次不認主的天大罪過。基督徒的信仰必須如銅牆鐵壁,魔鬼猛烈的攻擊皆徒勞無功。魔鬼有如一欺凌弱小的惡棍,若靠耶穌基督的力量,勇敢地抵抗,魔鬼使會落荒而逃。
基督徒生活的原則(Ⅱ)(五6-11)(續)
(五)經歷苦難:彼得表示,一個基督徒在經歷苦難之後,上帝便會剛強、復甦他的心靈。彼得所用的每一個字,都有很生動的背景,告訴我們上帝藉凓苦難所要成就的。
(甲)經歷苦難之後,上帝要成全我們:『成全』一詞的希臘字kartarizein是很難翻譯的,這字通常用以表示接駁斷了的東西,馬可福音一章十九節中補網便是用這個字。有彌補缺口,修補的意思。因此,若以謙卑,及信愛之心接納苦難,便有修補人格弱點之功,收使人成功偉大之效。傳說艾爾加爵士(Sir Edward
Elgar)某次聆聽某年輕的女歌者獨唱他的一首作品。這女子的歌喉美妙,音色純正,技巧純熟,但她演唱完畢之後,艾氏便說:『若經歷傷心事,她會唱得更出色。』巴利(Barrie)談及他母親失去了她最心愛的兒子時,曾如此說:『這就是為甚麼我母親擁有慈祥的眼神,及其他失去兒女的母親們來到她那裏的原因。』喪子之痛使她受了磨煉,是其他事物無法辦到的。上帝使苦難臨到人,為要使人的生命充滿更美的樂章。
(乙)經歷苦難之後,上帝要堅固我們:『堅固』的希臘字是ste{rixein,意思是使之如花崗岩一般堅硬。身體的苦痛,心靈的煎熬會產生下述兩個後果的其中一項:苦難若不是使他倒地不起,便是使他有更堅強的性格,這訓練是沒有辦法從他處獲得的。如果他不斷以信靠基督的心志面對一切苦難,他便如經火鍊過的鋼鐵一般精純、堅強。
(丙)經歷苦難之後,上帝要賜力量給我們:希臘字sthenoun有『加添力量』的意思。這與剛才所討論的有一共通點。一個沒有挑戰,沒有自律的生命,必定是一個淡薄無味的生命。一個人對信仰的態度,只有看他是否願意為之拋頭顱,灑熱血而定。信仰要透過痛苦,煎熬及無數的挫折才可達到理想的境地。輕風可以吹滅一盞微弱的燈火;但卻可使旺火變成烈焰。信心的成長也是如此。
(丁)經歷苦難之後,上帝會堅穩我們:希臘字themelioun有打好根基的意思。苦難與煎熬使我們扎根於信心穩固的根基上,到那個景況時,我們才曉得甚麼是牢靠與膚淺。只有在試煉中,我們才會體悟人生的真諦。
這理想的境界,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因為在實際情況下,苦難使人飽嘗苦澀、挫折;也許會破壞他原擁有的信心。假如以信靠上帝的心而接納一切,深信父上帝絕不會使祂的兒女受無端的苦痛,那樣,透過苦難,生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使徒的親信(五12)
彼得見證謂他所寫的都是上帝的恩典,而且更勸勉其信徒雖身陷諸般苦難中,仍要在這恩典上站立穩固。
彼得說他藉西拉而寫這封信,希臘文的句子是dia Silouanou,意思是西拉是代他寫信的人。Silvanus是Silas(西拉的全名,這與保羅書信中及使徒行傳中所提的西拉很肯定的是同一個人)。假如將有關西拉的資料加以搜集、整理,我們會發覺他是早期教會中的重要人物。
在耶路撒冷會議之後,使徒們作了一突破性的決定,即教會的門也應向外邦人打開;於是巴撒巴的猶大和西拉便被選出來,被差傳往安提阿的教會報告此項決定;他們被稱為『在弟兄中作首領的』(徒十五22-27)。西拉並不單是帶信的,更是一位宣講滿有能力的先知(徒十五32)。第一次旅行佈道時,因馬可半途離開保羅和巴拿巴,由旁非利亞回家去了(徒十三13);故此,在計畫第二次佈道的時候,保羅堅決不帶馬可同行。於是巴拿巴與馬可,保羅和西拉兩隊分道揚鑣(徒十五37-40)。自此之後,西拉一直是保羅的左右手,他與保羅一同在腓立比被捕下獄(徒十六19,25,29)。地他保羅在哥林多匯合,一同在該地宣揚福音(徒十八5;林後一19)。因為他與保羅有如此親密的關係之故,因此,在寫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時,西拉的名字與保羅、提摩太同被列為發信人之一(帖前一1,帖後一1)。很明顯的,西拉是早期教會中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
在序言中我們曾說西拉不單是一位文書,只代彼得寫這封信,及傳遞這信給教會。研究彼得前書的其中一個困難,就是其希臘文用字優美,本書中的希臘文帶有濃厚的古典希臘文的氣息,這似乎是身為加利利漁夫的彼得無法可達的境界。西拉不單是早期教會中的出色人物,更是一個羅馬公民(徒十六37),可能比彼得受過更好的教育。在寫本書的過程中,西拉功不可沒,在中國的宣教士,假如要向信徒宣揚信息的時候,他首先盡力,以本身所知的中文,書寫信息,完成之後,再請一位中國信徒加以修改、賸寫;或者,西教士將大意告訴其中國籍文書,由他全權負責擬稿,然後由西教士覆核批准。這很可能是彼得的做法:他要不然就是將原稿交給西拉,請他修正其中的希臘文,就是將自己的意思告訴西拉,讓他擬稿,然後自己親手執筆加上最後的問安。
西拉是早期教會不可缺少的人才,他甘心屈居次位,默默無言地在幕後苦幹,只為了要完成上帝的工作。雖然保羅名氣大,而他卻寂寂無名,但他卻以能為保羅的副手而自足。雖然在全信中只有在結束的時候提到他的名字,他卻甘心作彼得的代筆人。這一切,都表示西拉可無愧地稱為彼得和保羅的親信。教會極需要好像西拉這樣的人才,許多人雖然不能成為好像彼得和保羅一般的偉大,但卻能擔當幫助彼得和保羅大工的無名英雄。
問安(五13)
這似乎是一節很簡單的經文,但卻已包含人難以解釋的問題。
(一)這問安到底是誰發的呢?欽定本譯文是:『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但『教會』一詞在希臘文中卻付之闕如。希臘文的直譯是『在巴比倫與你同蒙揀選的』,但這句話的主詞卻是陰性字。這有下列兩個可能的答案。
(甲)欽定本的譯文可能是正確的:摩法特的譯文採用此解釋而譯為:『你在巴比倫的姊妹教會。』這譯法的根據是教會被稱為基督的新婦;而本段經文也可能有這個意思。總之,大多數人仍接納這是指教會而言的說法。
(乙)有一點不能忘記的事,在這一節聖經裏的希臘文,『教會』一詞卻付之闕如,而陰性主詞很可能是指一位人盡皆知的基督徒女士而言。假如這說法能成立的話,
我們不願意對這問題下教義式的答案,上述兩項說法都有理由,實難取捨。
(二)本書信在何地寫成呢?問安是從巴比倫發出的,故有下列三個可能:
(甲)在埃及,離開羅不遠的地方有一巴比倫城,這城是由亞述來的巴比倫人所建,為了要記念家鄉的巴比倫城。在寫這信的時候,該城已經成為一個很大的軍營;無論如何,彼得的名字不可能與埃及拉上甚麼關係。這一個說法可以暫置一旁。
(乙)在東方有一巴比倫城,猶太人曾一度被擄於此:許多猶太人便以此為家,定居該處,同時,也發展該城為猶太學術中心。闡釋猶太律法的巨著,即巴比倫的他勒目(Babylonian
Talmud)也在該處成書。巴比倫的猶太人地位顯著的事實,可由約瑟夫寫猶太古史,要特為他們出一特別版而可見一斑。在該城中有龐大的猶太殖民區,這是無容置疑的事實,而身為專向猶太人傳福音的使徒彼得,到該城宣揚福音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彼得的名字從來未曾和巴比倫連在一起,也沒有任何文件支持他曾到該城工作的記載。加爾文及伊拉斯穆皆以本文中的巴比倫城即是此古代名城,但卻顯示他們的決定是錯誤的。
(丙)基督徒及猶太人稱羅馬為巴比倫:在啟示錄中,巴比倫被描述為一大淫婦,喝醉了聖徒與殉道者的血(啟十七,十八)。古代稱為無神、及奢侈淫逸的巴比倫,再次出現於羅馬,而彼得與羅馬有不可分的關係;故他很可能在羅馬寫這一封信。
(三)彼得所稱為他兒子的馬可到底是誰呢?他又向誰問安呢?假如上文那女子是彼得的太太,很自然的,馬可很可能就是他的兒子。但這馬可更可能是寫馬可福音的作者。傳統總將彼得與馬可連在一起,他將其經歷告訴馬可,而後者則將之記諸於福音書中。第二世紀末葉的帕皮亞(Papias),是早期傳統的搜集者,他曾如此描述馬可的福音:『馬可是彼得的傳譯,他正確地,卻不是按先後次序;將基督的生平言行按其所能記憶的紀錄下來。因為他沒有親自聽過及跟隨耶穌;他在後期曾跟凓彼得,正如我所說的,彼得為了要使其教訓實用化,並沒有把耶穌所說的話按先後次序,作有系統的解說。故此,馬可憑記憶寫出來的資料也不算不正確,因為他的主旨並不在於略去或謬解他所聽見的一切。』按照帕皮亞的意見,馬可的福音純粹就是彼得講道的資料而已。同樣地,愛任紐也說,當彼得和保羅在羅馬逝世之後:『馬可身為彼得的門徒及傳譯,將彼得所傳講的,記錄成書而流傳後世。』這些傳說都很一致地表示這位傳福音的馬可,的確是彼得屬靈的兒子,這問安也非常可能有他一份。
讓我們將上面的討論作一總結『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很可能是指教會,或者是彼得那殉道而死的賢內助。巴比倫或許是古代東方的名城,或指罪惡滿盈的羅馬城。馬可可能是彼得肉身的兒子,若這假設能成立的話,我們對他的一切毫無所知;但馬可更可能是馬可福音的作者,彼得屬靈的兒子。
和平共處(五14)
以愛心彼此親嘴問安是本段經文中最能引發興趣的討論。多個世紀以來,這習尚已成為基督徒團契和崇拜不可少的部分;其興衰的歷史也頗有興趣。
對猶太人來說,身為門徒的,
到早期教會的時代,親嘴已經成為教會崇拜中一個主要部分。特土良曾問道:『假如禱告與聖潔的吻分開的話,禱告那能完美?假如在獻祭後離開時沒有平安,他所獻的祭又有何作用呢?』(Dex
Oratione十八章)。在這一段文字中,親嘴又被稱為『平安』。守聖餐時也不能少了這一項,奧古斯丁說,當信徒說話以先,『他們必藉外表的親嘴,表達內在的平安。』(De Amicitia六章)。通常,在慕道者離開以後,只有會友在場,禱告以後,在聖餐的餅與杯還未領受之先,他們便互相親嘴。殉道士游斯丁也說:『當禱告完畢以後,我們便互相親嘴問安。然後才將餅與杯交給領會的主席。』(一65)禱告以後才互相親嘴:『因為平安的果子,真摯的愛,不被虛假及欺詐所玷污。』這乃是『我們心靈溶匯貫通,忘懷舊惡』的不二表徵(耶路撒冷的區利羅,Cyril of
Jerusalem, Catechetical Lectures 25.5.3)。親嘴是不念舊惡的表記,也表示凡領受聖餐的人都在主裏回合而為一了。
這原是一很可愛的習尚,但慢慢卻被人誤用了。這可由許多教父曾對此行徑嚴加警告而可見一斑。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強調親嘴的習尚必須小心執行,因為『在親嘴時,若有任何絲毫不潔的思想滲入,我們便會被拒於永生之外。』(Legatio
Christianis 32)俄利根則強調親嘴必須以『聖潔、純真、真摯』為原則,千萬別像猶大親嘴賣主那般卑下。亞歷山太的革利免曾嚴峻地指控親嘴的卑下作用,他的說法顯然帶有神祕性,因為透過親嘴,『某些人使教會之名不脛而走,致使謠言處處,惡訊屢屢。』(Paedagogus 3:11)特士良也談及某些未信的丈夫,不太願意其妻子在教會中被基督徒親嘴問安(Ad Uxorem 2:4)。
由於種種的難題,這個頗有意義的習尚在西方的教會中漸漸失落,到第四世紀時,使徒憲典規定親嘴只局限於同性之間的基督徒──教牧人員應親主教,男與男,女與女的親嘴問安。這種親嘴問安的形式一直流行於西方的教會中,直到十三世紀時才停止。其間,教會也採用一些代用品,比方在某些地方,他們製造一些木或金屬的小片,在上面刻了基督被釘十架的圖案,首先由教士親吻,然後傳給會眾,而個別會眾親吻之後,再傳給他旁邊的會友。如此一直傳下去,直到每一個會友都吻了這圖案。這舉動是代表他們對基督的愛,及他們之間的互愛。在東方的教會,這習尚依然流行;希臘東正教仍然如此行,而阿美尼亞的教會則以屈身鞠躬取代之。
早期教會中親嘴也有其不同的用場,在洗禮的時候,領洗的人首先由施洗者,然後由全會眾所親吻,作為歡迎他加入上帝的大家庭的表徵。新接立的主教接受一個『主內的親吻』。婚姻也以一親吻而宣佈生效,這全是由異教風俗所採用過來的作法。臨終的信徒首先親吻十字架,然後在場的都親吻那即將離世的。逝者在埋葬前,必被人親吻。
這親嘴問安的習俗對我們來說似乎格格不入,但這習俗超源於教會以家庭及團契為重的時期,在那個時候,基督徒互相了解,彼此相愛。很可惜的,現代的教會信徒人數眾多,多數的會友互不相識,也不願意去了解對方,怎能談到親嘴問安呢?親嘴只是一形式上的動作。當教會不再凓重團契和愛心漸失時,難怪親嘴問安的習尚會被淘汰。
彼得說:『平安歸於你們在基督裏的人。』他將他的信徒交託在上帝的平安之中,世界上的困苦絕無法加害他們。──《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