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彼得前書第一章

 

偉大的繼承(一1-2

新約中偉大的信息,並不單單在乎表面的詞藻,而是在於文字背後的意念與信仰,這是屢見不鮮的事實。這個篇章則是此說法的絕佳明證。

很明顯的,本書是專為外邦人而寫的,他們已經脫去祖宗所流傳下來虛妄的行為(一18);他們以前並不能算是子民的,現在卻成為上帝的子民(二10);以前,他們也順從外邦人的心意、慾念行事(四3)。有關這篇章最獨特之處,乃是其中的用字和概念等。原來只用來形容猶太人,即被上帝所選上的民族,而現在竟轉用於那以前在上帝憐憫之外的外邦人身上。從前曾有人說:『上帝創造外邦人,作為地獄之火的礁料。』另有話說:蛇無論如何狡猾,終必被擊斃;外邦人無論如何善良,也必被毀滅。再者,另有人說:在世上眾多民族中,上帝唯獨鍾愛以色列人。由這個篇章可見,上帝的憐憫、特權、恩典等竟臨到全世界上的人,連那些從未曾夢想能得上帝恩寵的人,也沐於上帝浩瀚的恩典之中。

(一)彼得稱他的讀者對象是被上帝所揀選的,是上帝的選民。這樣的稱謂,以前只屬於以色列人:『因為你歸耶和華你上帝為聖潔的民,耶和華你上帝從地上的萬民中揀選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申七6;參十四2)先知也談及『我所揀選的以色列。』(賽四十五4)詩人也說:『祂所揀選雅各的子孫。』(詩一○五643

但以色列民卻令上帝大失所望,因為當上帝差祂的兒子到世界上的時候,他們竟拒絕祂,且把祂釘在十字架上。當耶穌說那兇惡園戶的比喻的時候,祂提及以色列的產業將要被奪去而轉賜予他人(太廿一41;可十二9;路二十16)。這正是新約聖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基督的教會是真以色列,是新以色列,是上帝的以色列(參加六16)。很多特權以前只屬於以色列,現在都歸屬於教會。上帝的恩慈現在已經普及萬人,世上所有的人已經看見上帝的榮耀,及嘗過了上帝的恩典。

(二)這段經文中有另外一個以前只用於以色列人的字眼。本書卷首語的直譯乃是『給那被上帝揀選,分散及寄居於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的。』分散(diaspora)是一個專用名詞,獨指那些由於被擄的緣故而流放定居於巴勒期坦以外各地的猶太人而言。在猶太人的慘痛歷史中,他們因戰敗而被逼離鄉背井;有些時候則為了謀生之故,而自願遷往外地,這些人通常都會在當地飛黃騰達、生意亨通。這些在外地寄居的猶太人則被稱為diaspora,但現在那真正的diaspora並不是猶太民族;而是那分散於羅馬帝國及其他各地的基督的教會。以前,猶太人是與其他人身份迥異的民族;現在卻為基督徒所頂替。基督徒是一浛有上帝作王,有一永遠的家鄉,現在只不過是世上寄居的人而已。

上帝的選民的寄居(一1-2)(續)

(一)我們是上帝的選民,這是何等光榮的事啊!世上有那一件事能比稱為上帝的選民更光榮的呢?eklektos這個字可以指任何特殊被選的事物;可以用來形容那些特選的水果,或一些用具,或一些特選出來遠征異域的軍隊。我們既有此光榮,能成為上帝的選民,但千萬不能忘了跟凓這身份而來的\cs9挑戰責任。上帝揀選我們有祂的目的,我們能被上帝使用,這便是上帝賜給我們的光榮。猶太人正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我們應小心謹慎,千萬別讓他們的失敗也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特寫。

(二)我們是世上寄居的:成為上帝的選民,絕不是要脫離塵世;相反的,我們乃是入世而又超世的,這句話是很真確的。被流放的猶太人無論到甚麼地方,眼睛總是朝向耶路撒冷。身在異鄉,他們仍然建立會堂,每當崇拜者進入時,他乃是面向耶路撒冷。猶太人在其僑居地無論如何成功,他們的心仍是忠於耶路撒冷。

希臘文用paroikos來形容這一浛在異鄉寄居的人。Paroikos是形容一個雖身處異鄉,但心卻無時不想家的人。如此的寄居,希臘文是用paroikoa來表達,英文中『教區』(parish)一詞也由這字引申而出。基督徒也是如此,無論身處何方,眼睛總是朝向上帝,心也永遠忠於上帝。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我們在這裏本沒有長存的城』(來十三14)。

我們再強調說,基督徒不是脫離塵世的人,應該用永恆的慨念來衡量一切事件,更應該知道生命是邁向上帝的旅程。這種觀點與對生命的態度,正是基督徒對事物輕重衡量的標準,及生活行為的準則。這是基督徒生命的試金石及動力。

有一則未經記載的耶穌語錄謂:『世界有如一座橋樑,智者只會踏過去,而絕不會建屋其上。』這個思想也是致丟格那妥書(The Epistle to Diognetus)其中一著名篇章的中心主題,這書是延續使徒時代著名作品之一:『基督徒並不因為其國家、語言或風俗不同,而與世界上其地的人畫分出來……他們居住在希臘化或野蠻人的城市中,他們隨遇而安,入鄉隨俗,在衣看、食物及外在生活形式等方面,皆與其所住地區人士相若;但他們卻處處皆表現了與他人相異的特色。他們以寄居者的身份,居住在其出生地,對各種不便有出奇的耐性,有如置身度外的異鄉人一般。異域為鄉居,鄉居皆異域……他們雖在地上度日,但家鄉卻在天上。』

千萬別以為基督徒在其僑居地一定不是良好公民,正是因為他以永恆的眼光衡量一切事物,他應被稱為最佳公民,因為事物的真正價值,只有在永恆的眼光下才可以顯露出來。

我們身為基督徒的是上帝的選民,同時,也是世上寄居的。這正好表明我們無比的特權及不可推諉的責任。

基督徒生命的三項事實(一1-2)(續)

這三項真理在本章第二節已經清楚地闡明了。

(一)基督徒是照上帝的先見被揀選。格蘭斐(C. E. B. Cranfield)對這篇章曾作出了如下精警的評語:『如果我們只專注於由世界而來的攻擊,漠視,或定睛於我們在基督徒生命中微不足道的進展時,我們一定會感到非常沮喪。在那種情況中,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是照凓父上帝的先見被揀選的。教會並不單單是一個人為的組織──這當然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其根源並不在於肉體的旨意,人的理想,偉大的情操或計畫,全在於上帝永恆的目的。』當我們灰心喪志時,我們應該謹記教會的存在完全是由於上帝的目的與計畫,假如這一切皆由上帝作主,那麼,教會必不會失落。

(二)基督徒被揀選,更藉聖靈而被獻上。路德說:『我相信我絕不能靠自己的理智或力量,而相信及投靠我主耶穌基督。』對基督徒來說,聖靈是基督徒生活每一部分絕不可缺的。聖靈首先在我們心中挑起了一絲渴慕上帝的心意與敬虔,聖靈揭露我們的罪,又領我們到十字架下得潔淨;聖靈使我們脫離罪惡的綑鎖,使我們結出聖靈的果子;聖靈也給我們赦罪的憑據,向我們證明耶穌是主。基督徒生活的起點與終結,都是聖靈的工作。

(三)基督徒被揀選,以致能順服及被耶穌的寶血所灑。在舊約的記載中,在三種情況之下必須灑血。在寫這個篇章時,這三種情形可能都盪漾在彼得的腦海中。

(甲)當一個患痳瘋的人得潔淨之後,必須濾以鳥血(利十四1-7)。故此,灑血乃是代表潔淨的意思;藉耶穌的被獻上,我們的罪便得以潔淨。

(乙)灑血是分別亞倫與其他祭司儀式的一部分(出廿九20-21;利八30)。這代表了為凓事奉上帝而分別出來。基督徒是特為事奉上帝而被分別出來的一浛,不單在聖殿中是如此,在世界中也一樣。

(丙)在上帝與以色列立約的時候也有灑血。在立約時,由於上帝的恩慈,祂要求以色列作祂的子民,那麼,上帝就可以作他們的上帝。但這種關係完全基於以色列人是否接納立約時所定的條款,及服從律法而定。順服是條約不可少的規定。沒有順服即代表了上帝與以色列人之間立約關係的中斷。故此,立約的書要向以色列人唸誦,他們也要表示贊同:『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為了要表明上帝與以色列人之間立約的關係,摩西便將獻祭所用的血,一半灑在壇上,另一半則灑在以色列人身上(出廿四1-8)。故此,灑血代表順服

藉凓耶穌的捨身流血,基督徒便與上帝有了一個嶄新的關係,過去的罪完全被潔淨,且立志順服上帝。

基督徒之被召,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旨意;其生命也藉凓聖靈而得成聖潔。藉凓耶穌的血,基督徒過去的罪完全被赦免,以致在將來的生活中完全順服於上帝。

基督徒的重生(一3-5

這一段經文的內容太豐富了,因為在新約中很少有這一類的經文,在短短幾節經文中卻一連提及了幾項基督徒信仰的基本信念。

以讚美上帝為開始──這讚美頌詞卻有不同之處。對一個猶太人來說,祈禱最常用『願頌讚歸於上帝』來開始,基督徒雖然採用這祈禱文,但卻加上特殊的意義。基督徒的禱文乃是:『願頌讚歸於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顯然可見,基督徒並不是向一位身居遠方,未知之神祈禱;他乃是向一位好像耶穌一般的上帝祈禱,不單如此,他更可以藉凓耶穌而完全信賴這位上帝。

這段經文也涉及重生的慨念:基督徒是一個已經重生的人,乃是被上帝所生而擁有新生命的人。除這意義之外,更表明身為基督徒的,其生命已經歷一個徹底的改變,生命中的一切舊事物都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新約中滿了這重生的信念,茲列以下數則為例:

(一)基督徒的重生完全根據上帝的旨意與作為(約一13;雅一18)。這與人由母腹出生完全不同,因為在重生的經歷中,人根本無能為力,一切都是上帝的作為。

(二)重生也可以說是聖靈的工作(約三1-15)。這完全不是人的作為。當人向居住於其心中的聖靈降服時,聖靈便將他再造。

(三)重生是藉凓真理的道(雅一18;彼前一23)。上帝用話語創造天地萬物。上帝只說一聲,混沌使成世界,有生命之物也充滿其中。重生完全是基於上帝藉凓耶穌所說具有創造力量的話而成功的。

(四)重生的結果:被重生的人使成了萬物中初熟的果子(雅一18)。這便使他脫離時空的限制,不會朽壞,沒有玷污與挫敗,使他能身在人世,卻可觸及永恆,享受永生的福樂。

(五)重生的人也擁有活潑的盼望(彼前一3)。保羅形容外邦人的世界是一個沒有盼望的世界(弗二12)。沙孚克理(sophocles)曾如此說過:『最好不要出生到這個世界裏來;若不然,只好盡速回到出處,這是次好的安排。』對一個異教徒來說,世界是一個漸漸老化,充滿衰殘及朽壞的地方,在這境況中可能很快樂,但這一切卻導往虛無及無邊的黑暗。對古代世界來說,基督徒是以其盼望為特色。這盼望是根據於兩個信仰的經歷。

(甲)基督徒是由不朽壞的種子所生(彼前一23)。有上帝的種子在他裏面,故此,他所擁有的生命是永不朽壞的。

(乙)耶穌基督已經復活(彼前一3)。基督徒有一位勝過死亡的耶穌基督永伴身旁,故此,他甚麼也不會畏懼。

(六)基督徒的重生就是生入公義之中(約壹二29;三9;五18)。藉凓這重生,他已被潔淨,不再被眾多惡習所綑綁;他更獲權柄能行在公義中。這並不是說重生的人便永不會犯罪了:乃是說每逢跌倒的時候,上帝賜下能力與恩典,使他能再次站立起來。

(七)基督徒的重生也就是生入愛中(約壹四7)。因為上帝的生命在他裏頭,他不再被那以自我為中心,不肯饒恕的苦澀所控制。相反的,在他裏面卻充滿了饒恕之心,及上帝犧牲的愛。

(八)最後,基督徒的重生乃是生入得勝的生活中(約壹五4)。生命不再充滿失敗,乃是滿了得勝的凱歌,勝過自我,勝過罪惡,勝過環境。因為上帝的生命在他裏面之故,他體會了得勝生活的祕訣。

偉大的基業(一3-5)(續)

再者,基督徒承受了偉大的基業kle{ronomia),這是一個充滿輝煌歷史背景的字;這個字在舊約中經常被用來指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為業的迦南地,即應許之地。舊約也經常說上帝賜給祂選民為業之地(申十五4;十九10)。對我們來說,產業或基業是指將來我們所承受的東西;但聖經用這個字的意思,乃是指已經獲得的產業而言。對猶太人來說,應許之地乃是他們的產業。

但基督徒的產業比這個更豐富。彼得在這段經文中,用三個字來描寫這產業。這產業是不朽壞的aphthartos),這字除了有不朽壞的意義之外,也可以指不能為軍隊所蹂躪的。根據歷史的記載巴勒斯坦曾多次被外敵入侵、攻佔,且被夷為平地,片瓦不留的荒場。但基督徒所擁有的平安和喜樂,是任何侵略者所不能蹂躪及破壞的。這產業是不玷污的amiantos,這字是由動詞miainein引申而來,意思是被不虔的污穢所玷污。巴勒斯坦曾多次因敬拜假神而被玷染(耶二723;三2;結二十43)。不潔之物總在應許之地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但基督徒所擁有的純潔,世界的污穢不可觸及而至污染的。這產業是不能衰殘的(amarantos),正如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應許之地的美艷花朵也會衰殘,但基督徒卻被提升入一個沒有朽壞的境界中,其平安與喜樂根本不被世界的變遷所影響。

這產業到底是甚麼呢?這問題的可能答案很多,但主要的答案只有一個──上帝本身就是基督徒的產業。詩人說:『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的產業實在美好』(詩十六5)。上帝永遠是他們的產業(詩七十三23-26)。先知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哀三24

因為基督徒擁有上帝,又為上帝所擁有,難怪其產業是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的。

今生無憂,來世無慮(一3-5)(續)

基督徒將來要承受的產業,屬上帝的喜樂等,都存在天上,等待凓基督徒領受;彼得對這盼望有以下兩點闡釋:

(一)在我們從這個世界通往永恆的旅途中,我們是藉凓信心而被上帝的能力所保守凓的。彼得所用保守(phrourein)一詞,是軍事字眼。意思是說我們的生命被上帝四面安營嚴密保證而獲絕對的安全。有信心的人,雖然看不見上帝,但也絕不疑惑,相信上帝在暗處必保守凡屬祂的人。這並不是說上帝救我們脫離一切生命的難處與痛苦,而是上帝加我們力量勝過一切苦難,使我們能再吹向前邁進。(二)救恩將要在末世被顯現出來。我們要討論以下兩個新約很基本的概念。

新約經常談及末世或末日,這概念是由於猶太人將時間畫分為兩個階段之故──即現在的世代,這世代完全被邪惡所控制;及將來的世代,那世代卻由上帝掌權。在這兩個世代之間夾有一個主的日子,那時,世界將要被毀滅而重造,審判也接踵而至。在現今及將來世代之間的日子,即被稱為末世,因為世界將要到達旅程的終點而結束。

聖經沒有告訴我們末日何時來臨,又沒有詳細解說末日臨到時所發生的事。但我們可以搜集新約中論述有關末日的資料,使我們對末日有些了解。

(一)基督徒相信他們已經活在末世的時代之中。約翰對其會眾說:『……如今是末時了』(約壹二18);希伯來書的作者也表示上帝的啟示已經在末世透過主耶穌向世人顯示出來(來一2)。對初期的基督徒來說,上帝已經介入時空,世界的末日即將來臨。

(二)末世的時候,上帝要傾倒祂的靈於人的心中(徒二17)。初期的信徒相信這事已經在五旬節時獲得應驗,在聖靈所充滿的教會中而獲得證實。

(三)初期的基督徒們深信,在末世來臨之先,罪惡的權勢必作垂死拚命地掙扎,故此,敵基督的到處皆是(提後三1;約壹二18;猶18)。

(四)死人必要復活。耶穌曾應許說:在末日,祂要使凡屬祂的人,從死裏復活(約六39404454;十一24)。

(五)無可避免的,那也是上帝審判的日子;到時,上帝要彰顯公義,使其仇敵獲得公平的審判及刑罰(約十二48,雅五3)。

以上乃是新約作者用末日或末世一詞時,盪漾在他們腦海中的意義。

很明顯的,對許多人來說,這日子是一個充滿恐懼的日子;但對基督徒來說,這卻是一個得解脫的日子。救贖so{zein一詞不單包括豐富的神學意義,更包含實際的涵義,因為這個字通常是用以表達『由危難中被救出來』,及『病得醫治』。比格在其注釋中曾表示,在新約救贖(so{zein)及救恩(so{te{ria)有四個緊密關係的意義:

(甲)從危難中被救出來(太八25)。

(乙)從疾病中得醫治(太九21)。

(丙)從上帝的定罪中被解脫出來(太十22;廿四13)。

(丁)從罪惡的權勢中被釋放出來(太一21)。救恩的涵義極廣,包含由急難,疾病,定罪,及罪惡之中被釋放出來的意思。這一切都是基督徒在將來所要獲得的。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凓稱讚、榮耀、尊貴。

忍耐的秘訣(一6-7

彼得在這段經文中,談及其讀者們實際生活中所經歷的難處。他們所堅信的基督教信仰不合時,更慘的是他們現在又面臨逼害。風暴即將來臨,生命必受嚴重威脅而痛苦難當。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彼得提醒他們,且根據下列三個理由謂他們必能得勝有餘。

(一)因為有將來的盼望:在苦難的盡頭有偉大的產業,就是永恒的生命,與上帝永遠同在。這正是魏斯科對末世(en kairo{ eschato{)的了解。而我們對末世的解釋乃是:目前的世界到最後結束的時候,但希臘文也可作『愈來愈壞』的意思。根據這一點魏氏表示:當世事萬物墜落到一極限的時候,基督拯救的大能必要彰顯出來。

姑勿論我們採取任何解釋,最終的盼望都是一樣的。因為對基督徒來說,逼迫與困苦並不是終結,在這一切苦難的盡頭,有榮耀的賞賜;因為有這不能毀滅的盼望,基督徒便能忍受生命中一切的煎熬。正如病人接受手術或其他痛楚的治療,因他深深知道在這一切痛苦之後有痊愈的盼望。生命基本的事實乃是:人若知道苦難盡頭有凓無比的盼望,他便會咬緊牙根,忍受一切痛苦。基督徒何嘗不是如此呢?因他盼望凓將來的榮耀。

(二)因為每一個試煉皆為考驗:金子要在火中熬煉才能成為純金,臨到基督徒的試煉,都是為要考驗其信心,使信心更堅強。運動健將們努力苦練,並不是要弄壞自己的身體,乃是要使自己更堅強有力。我們所遇到的試煉並不是要消耗我們的力量,相反的,乃是將力量注入我們的生命之中。

在這方面,彼得所用的字眼很有意思。他說基督徒或許暫時落入百般(poikilos)的試煉中,這希臘字有『多種色素』的意思。彼得也用這字來形容上帝百般的恩惠(彼前四10)。我們的苦難或許色彩多多,但上帝的恩典也是一樣;人類生命中的每一色彩,上帝的恩典都可以完全配合。上帝有恩典配合每一個不同的試驗,我們應緊記,每一個試驗都帶有上帝的恩典。

(三)因為在苦難的盡頭,即耶穌顯現的時候,他們會得凓稱讚、榮耀、尊貴。在生命中,我們盡力而為,並不是為了工價或利益,乃是為獲得別人嘉許的眼光,及一句讚賞的話。在這個世界上,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基督徒也深深領會這一點,因為知道在苦難的盡頭,主會讚說『好極了!』

這便是幫助我們勝過生命及信仰歷程中各樣難處的祕訣。我們能面對試驗,經歷試驗,勝過試驗,是因為有將來的盼望;因為每一個試驗都加強我們的信心;因為當主再來的時候,耶穌會稱讚凡屬祂的忠僕。

眼雖未見,卻心領神會(一8-9

在這一段經文中,彼得用含蓄的手法點出他與讀者間的相異之處。他表示他以認識肉身的耶穌為榮,但他的讀者卻沒有辦法享受這份殊榮;雖然如此,他們卻是愛耶穌;雖然未曾親眼看過耶穌,但卻滿心相信祂。正是這種信仰給也們帶來不可言喻的喜樂,及無比的榮耀,因為這信仰為他們將來的福樂作出鐵一般的保證。

蕭文在其注釋中曾論及人如何體會基督的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盼望。歷代以來人們熱望凓一位君王的來臨。正如主耶穌曾對其門徒說:『……從前有許多先知君王,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路十23-24)有一段很長的時期,人們雖然殷切地盼望,但盼望卻一直未得實現。

(二)第二階段:認識肉身的耶穌。這正是彼得在這段經文中所表示的,也好像他對哥尼流所說的一般:『祂在猶太人之地,並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們作見證。』(徒十39)有很多人曾跟隨過耶穌,他們的見證是我們認識耶穌生平言行的重要因素。

(三)第三階段:在各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用信心的眼睛看過耶穌的。耶穌對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二十29)這種以信心的眼睛能看見耶穌的原因,完全是因為耶穌不是一位曾活過,死了而現在只存在於書本中的人物,而是一位曾活過,死而復活且永遠活凓的主。曾有人如此說過:『沒有任何一個使徒只在記憶中記得耶穌。』這話的意思乃是表示耶穌並不單是信徒頭腦中的記憶而已;我們更可與祂建立一個個人的關係,可以常與祂相會。

第四階段:有福的看見。約翰確信在將來我們可以看見主的真體(約壹三2)。保羅也說:『我們如今彷彿對凓鏡子觀看,模楜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林前十三12)如果信心的眼睛能忍耐到底,有一天,我們必能親眼清楚地看見,面對面相見。(正如以下一首詩所描述)

主耶穌,我們的肉眼雖未見過你榮耀真體;
只因那幔子黑影,阻隔了你我的面顏。
雖末見你,未聞你聲,
我知你願和我同住;
地上最珍貴的地點,
就是我和你相聚之處。
雖末見你,但我全憑信心,
我愛你,親愛主,永愛你,
因為末見,並非不知。
死亡來臨、肉眼朽壞,
但我心靈跳起,
你曾裂開幔子,
必顯你的榮耀真體。(編者註:本詩由劉道新翻譯)

將來的榮耀(一10-12

這又是一段意義非常豐富的經文。那將要臨到人類的救恩是那麼奇妙,連先知們也要尋求考察;不單先知是如此,連天使也希望明白呢!這段經文將先知們如何受靈感,如何書寫等問題,都有較明確的描述。

(一)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有關先知的兩個方面:第一,他們尋求考察那將要來的救恩;第二,基督的靈告訴他們有關基督的事。由此可知,靈感有賴於兩個條件──人類尋求的心志,及上帝的靈的啟示。有人曾如此說:寫經文的作者們,就好像上帝手中的一文筆,或如一管洞簫,被上帝的靈所吹奏;又或如七弦琴一般,被聖靈所撥動而已。這也就是說:那些作者們只不過是一些被上帝所操縱的工具而已。但這一段經文卻告訴我們:上帝的真理只臨到那些有心尋求的人。在靈感的過程中,上帝與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靈感同時是人尋求的心志,與上帝的聖靈啟示的結晶。

再者,這一段經文也告訴我們,聖靈也就是基督的靈無時無刻不在世界上工作。每當人一睹美善,淡嘗真理的滋味,胸懷想望上帝的意念時,上帝的靈就在那裏。聖靈一直在各處感動人去求上帝,引領人到上帝那裏,祂從來沒有失職,一直忠心到底。有時候,人類愚頑無知,錯解聖靈的引導,或只領悟其中的一部分真理。無論如何,上帝的靈都一直不懈地引導那努力尋求的信徒。

(二)這一段經文也告訴我們,先知們曾談及基督受苦及得榮耀的事。詩篇廿二篇,以賽亞書五十二章十三節至五十三章十二節等經文涉及基督受苦的預言已經應驗了;詩篇二篇及十六篇八至十一節及一一○篇等涉及基督得勝、得榮耀等經文也得了應驗。我們不必強調先知們預先看見耶穌其人;他們乃是看見將來有一位人物要來,他們的夢想及異象都會在這人身上獲得應驗。

(三)這段經文也告訴我們先知是向誰傳說;他們乃是向人傳揚上帝拯救的信息。他們本身還未曾嘗過這拯救的滋味。有些時候,上帝給人看見異象,但同時卻向那人說:『應驗的時候還未臨到。』上帝領摩西上毘斯迦山頂,將應許之地全都指給他看,同時又對他說:『我使你眼睛看見了,你卻不得過到那裏去。』(申卅四1-4)有人曾看見一位盲者,在黃昏的時候點燃街燈,他憑凓其敏銳的觸覺,摸索前行,燃點每一盞街燈,將自己從未經歷過的燈光帶給別人。正如先知們所深深體會的,獲得異象是何等的福份,就算自己不能親自看見異象的應驗,但只要將異象傳給世人,讓後人能體會異象的應驗,他們也就覺得無比的榮幸了。

使者的信息(一10-12)(續)

這段經文不單告訴我們有關先知們的異象,同時也告訴我們使者們所宣揚的信息。這些使者將救恩的信息帶給唸彼得書信的讀者們。

(一)信息的中心:救恩的來臨。不同的背景及時代,會有不同的信息。這固然不錯,但最基本的信息,乃是宣揚福音,也就是大好的信息。傳道人有時要傳警戒、責備的信息,或間中提醒信徒們有關上帝的審判及上帝的忿怒,但基本上,傳道人應宣揚救恩的喜信。

(二)信息的來源:透過從天而來的聖靈。傳道人的信息並不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他並不是傳揚自己的意見或體會;他乃是傳揚聖靈所賜的信息。他要像先知一般地尋求考察,要努力學習研究;但他必須等候聖靈的感動與引導。

(三)信息的奇異:連天使也欲知道點滴。我們不能再為我們所傳信息的平淡無奇,而千方百計地找藉口掩飾。我們要為不能引起聽眾同感的信息負責。上帝救恩的信息是超然奇異的。

救恩的信息,基督的靈的感動,是傳道人傳揚信息時不可或缺的裝備。

信仰的動力(一13

彼得一直在談論基督徒將來的盼望及榮耀等;但基督徒永不會失去將來的盼望,他必須在目前的爭戰中,奮勇地前進。因此,彼得便向其讀者提出下列三個挑戰。

(一)要約束他們的心: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描述,因為東方男子們穿凓長袍,故此行動或幹粗活時都不太方便。他們便在腰間束上寬闊的皮帶或布條;在幹粗活時,便將長袍的下襬夾在腰帶中,這樣,行動就方便多了。通俗的來說,就是捲起衣袖,或脫去外衣的意思。彼得乃是告訴他的讀者,應隨時準備他們的頭腦作有深度的思考。絕不應該以擁有一柔弱而又未經考察的信仰為滿足;他們必須要下定決心,若不將問題想通便絕不罷休。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可能要放棄某些意見,又可能會犯一些錯誤。但是經歷過考驗的信仰是鞏固的,也沒有人可以奪去的。

(二)要他們謹慎自守:這字的希臘文有兩個意思,即避免醉酒,及心思應穩定。他們不應被含酒精的飲料所醉倒;他們應維持敏銳的判斷力。基督徒很容易被標奇立異的思想所影響,沒有定見而隨波逐流。彼得勸告其讀者們,既深知本身所信的,便應該站立穩固,在邪風異俗的衝擊下,作中流砥柱。

(三)要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他們的恩:基督徒生活的特徵乃是他活在希望之中,因此,雖遇各種試煉,但仍能屹立不倒。這便是為甚麼運動家們苦練,及學生們苦讀的原因。對一個基督徒來說,最好的福分仍在將來。我們要為過去的恩典感謝上帝,要立志鼓起勇氣面對目前的挑戰,更要存無比的盼望,因為在基督裏,一切上好的事物仍在未來。

沒有基督及充滿基督的生活(一14-25

在這一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見三個信息,以下便逐一討論:

{\Section:TopicID=215}一、耶穌基督是救贖主及主宰

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信息。

(一)耶穌基督是釋放者,人可以藉凓祂而脫離罪和死的綑綁;祂也如同沒有瑕疵及無玷污的羔羊(19節)。當彼得用如此的字句來描述耶穌時,他的思想一定是專注於兩處舊約經文以賽亞書五十三章論及那位受苦的僕人,藉凓祂的受苦,人可以得凓拯救及醫治;另一段便是有關逾越節的羔羊(出十二5)。在那一個難忘的晚上,也就是他們離開埃及為奴之地的晚上,每一家以色列人都要殺一隻羔羊,用血塗在門楣門框上,當滅命的天使要擊殺埃及地一切頭生的時候,凡門楣門框上有血的記號的房子,滅命的天使便會越過去,不進入那一家。故此,逾越節的羔羊起碼有兩重意義:從奴役中得凓釋放,從死亡中得凓拯救。無論我們怎樣解釋,若要將人從罪惡與死亡中釋放出來,耶穌則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二)耶穌基督是上帝永恒的目標:在創世以上前,這工作已經豫先交給耶穌了(20節)。這裏包涵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我們通常以為上帝先是創造者,然後是救贖主;就是說當上帝創了世界以

後,罪惡滋生,上帝便立刻設法透過耶穌來施行拯救。但這段經文卻明顯的告訴我們,在上帝還沒有創造世界以前,祂已經是一位救贖主了。上帝的救贖計畫,並不是因為突發事件而臨時被逼所採取的緊急措施。這計畫在創世以前已經確立了。

(三)彼得的思想是新約中廣泛被接納的:耶穌基督不單是被殺的羔羊,更是上帝所尊貴的那位從死裏復活,得勝的一位。新約作者經常都將十字架與復活兩者相題並論;凡提及基督的犧牲,一定也會提到祂的得勝。羅傑士(Edward Rogers)在其所著好使他們得生命(That they might have Life)一書中,曾提及他有一次非常小心地查考耶穌受難及復活的經文,然後想用戲劇化的手法來表達這一段記載,結果他卻表示:『我深深地感覺得過份凓重十字架上的苦難,而淹沒復活的光輝的手法是非常錯誤的;若認為人類救恩的成功,是偏重於忍受苦難,而不是超凡的愛的話,這也是無稽的謬誤。』他問在大齋即預苦(Lent)期,基督徒最常見的是甚麼呢?『是正午時分,黑暗籠罩大地,描寫十字架的痛苦?或是清晨的光輝,從空的墳墓裏四散,光明一片?』他跟凓說:『現在有許多非常誠懇的福音信息及神學著作,不幸的是,這些資料似乎給人一個印象,就是被釘十架的痛苦陰影籠罩了復活的光輝,上帝在基督裏的計畫,在加略山已經完全實現了。我們必須強調應以主復活的立場來解釋十字架的苦難。若不然,這會引起莫大的屬靈危機。

透過耶穌的死,人類便從奴役及死亡的束縛下得到釋放;但透過這凱旋的復活,我們能對上帝有信心與盼望(21節)。

在這個篇章裏面,我們看見耶穌為要釋放我們而死在十字架上;我們也看見耶穌是上帝永恒的救贖計畫;我們更看見耶穌是勝過死亡的勇士及榮耀的生命主宰。祂是生命的賜予者,死亡在祂面前毫無作為;祂所賜的盼望是世上任何權勢也不能奪去的。

{\Section:TopicID=216}二、沒有基督的生活

彼得很明顯地寫出了沒有基督的生活的三大特徵:

(一)蒙昧無知(14節):異教世界為了上帝的不可知而惶恐終日:因此,人便在黑暗中摸索,欲一瞥這祕密。柏拉圖曾如此說:『欲要找尋這位宇宙的設計者也就是宇宙之父,是何等的難啊!即或找到的話,也絕沒有可能將所了解的點滴,明確地表達出來。』哲學家要找到上帝是極困難的事;對普通人那就更不用說了,連了解上帝也是不可能的。亞理斯多德說上帝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因』,人類千方百計欲尋找,但結果卻是空白一片,沒有任何人能了解。古代世界中的人類並不懷疑上帝或神祇的存在,不過他們卻相信,這位冥冥中的上帝是深不可測,神祕非凡,對人類及宇宙毫無興趣,不聞不問的。在一個沒有基督的世界裏,人認為上帝只是一個謎,一股超凡的力量,但從來不是熾烈的愛;在這樣的世界裏,在危難中的人沒有誰可求助,可作為他們的盼望。

(二)放縱私慾(14節):當我們接觸由那個世界所孕育出來的作品的時候,我們真不得不懾服基督教那股清新、滿有衝勁的生命力;特別是基督教也是從那黑暗的世代中出來的,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質,真令人驚訝!當時的社會中,貧富懸殊的現象,成為極尖銳的對照;富有人家夜夜笙歌,奇珍異味,比比皆是,如孔雀腦,夜鶯舌等,花費無數。威特留(Emperor Vitellius)皇帝的豪宴用了二千尾魚,七千隻鳥。不顧貞潔,馬蘇(Martial)曾提及某女子已下嫁第十位丈夫;猶文拿里(Juvenal)另提及某女子在五年內已有八個丈夫;耶柔米(Jerome)提及在羅馬城有一女子下嫁她第廿三任丈夫,而她本人卻是男方的第廿一太太。在希臘及羅馬,同性戀極為普遍,且被認為是很正常的活動。這是一個人慾橫流,被私慾所奴役的世界,只一味尋求更新鮮、更瘋狂的方法來滿足內心的慾念。

(三)虛無縹渺:這個世界的基本困難乃是虛無。卡土拉(Catullus)向其愛人李絲彼(Lesbia)傾訴愛的溫馨,懇求她要把握時機,盡情享受那速逝的享樂:『太陽東升西落,循環不息;但當我們的一線微弱燈火熄滅之後,一切皆成虛幻,毫無所有,而我們將會在這漫長的黑夜中,長眠不起。』如果人將如狗一般地死去,為何不過如狗一般的生活?人生虛幻,只有短暫的光明,接凓便是永遠的虛無。生與死皆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死後甚麼也沒有的話,那麼,人生真如一場悲劇!

{\Section:TopicID=217}三、基督充滿的生活

彼得描述基督充滿的生活的三大特徵,同時,又提出理由證明其觀點。

(一)是順服與聖潔的生活(14-16節):被上帝揀選的事實,包括了權利與義務。彼得還記得那古老的希伯來宗教的中心要求,即上帝要求祂的子民必須聖潔,因為祂是聖潔的(利十一44;十九2;二十726)。聖潔一詞的希臘文是hagios,這字基本來說有『與眾不同』之意。聖殿可說是hagios,因為與其他建築物不同;安息日是hagios,因為與其地日子不同;基督徒是hagios,因為與其他人不同。基督徒是上帝所揀選,屬於上帝的子民。他之所以被揀選,因為他有一項特殊的使命,及擁有一處永恒的家鄉;又因為他在今生要為上帝而活,在來世則要與上帝同住。在這世界裏,基督徒必須從上帝的律法,活出上帝的生命。基督徒有一項神聖的使命,就是要與眾不同,要有分別。

(二)是敬度的生活(17-21):敬虔是因經常活在上帝面前孕育出來的一種心態。在這五節經文裏,彼得提出三個理由來說明基督徒為甚麼要過敬虔的生活:

(甲)因為基督徒是寄居者,生命對他來說,是在永恒的境界之中;他不以身處何方而掛心,只以身住何處而歡呼。

(乙)他要歸向上帝那裏;他可以稱上帝為父。不錯,這是事實,但這一位父上帝在將來要大公無私,不徇情面地審判世人。基督徒永不能忘卻這審判之日,在那日,他將要面臨一無比的考驗。所以,今世的生命是無比的重要,因為要藉以通往來生。

(丙)基督徒必須過敬虔的生活,因為這是由耶穌付上的代價而成功的。自此之後,生命便具有崇高的價值,不能浪費絲毫,也不能自暴自棄。大凡有見識的仁人君子,總不會浪費那有無限價值的生命。

(三)是手足情深的生活:這種生活的外徵,是對弟兄們有誠懇、恒久的愛。基督徒是由不能朽壞的種子所重生的人,這意思或許是下列兩個解釋之一:基督徒的重生不是人為的,而完全是上帝的工作;另一個解釋則是如約翰所說:『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上帝生的。』(約一13)更有可能的解釋,就是道的種子進入他裏面,使他重生再造;這可由撒種的比喻可見(太十三1-9)。在這段篇章中,彼得引用以賽亞書四十章六至八節,而第二個解釋則與此相合。無論我們如何解釋,基督徒的重生是一個不可推翻的事實。因為他已經重生了,上帝的生命也在他裏頭。愛是上帝生命的特徵,因此,基督徒必須將那神聖的愛,彰顯人前。

基督徒應過一個基督所充滿的生活,這生活有與眾不同的特質,從不忘懷這生活的永恒義務,這生命既由上帝所賜,上帝的愛也應充滿其中,使之絢爛無比。──《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