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第四講 神的安息

 

(三章一至四章十三節)

{\Section:TopicID=233}第一論 如何思想耶穌(三章一節)

  如果想維持我們『蒙天召』的地位,和『聖潔弟兄』的生活,就應當實行思想耶穌這個方法。有形象可見的,就用注目仰望的方法;無形象可見的,就要用思想的方法。文言聖經繹『深思,』更有意思。摩西在西乃山嶺,四十日注目耶和華,不知不覺,就沾了耶和華的面光。若果我們肯把耶穌基督放在我們的意念中晝夜思維,如同思念我們親愛的人,那就不知不覺間變成了耶穌的生活。這是自然之理。法國總理兼陸軍部長克勒滿校Geoges Clemenc au的成功,全在因為思想他的父親為國努力而成的。克勒滿梭為人,是很特奇的;他臨終的候不許有女子在側,因為不要眼淚。又吩咐把他安葬於他的父親的墓側,表示死都是一個英雄。晚年時,隱居於一僻靜村中,杜絕見客,阿根廷的新聞記者,設法冒險得見他一面,問他一生奮鬥的生活,有甚麼方法維持站立得住。他答道:『全恃追想我父親為國努力所受的苦,無論何時,一覺得自己的信仰有一點搖動,我就想起我的父親。這樣一追想,就夠了!我就立刻變了!我就變成另一個人了!我就變成了他!』哦!我們信心搖動的時候,應不應思想耶穌?我們思想他,就會變成了他。今日國人要在孫中山像前默想三分鐘,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若不思想耶穌,就難免思想自己。思想自己,是最危險的。若思想自己的長處,就會生驕傲;思想自己的失敗,就會生灰心。驕傲與灰心,都是屬靈生命的致命傷。所以有人在自己的書案上寫凓:『不要思想自己!』因為他很明白了這種危險了。

  但若果我們要想耶穌,從何處入手呢?本節聖經告訴我們了。牠說:『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這裏說耶穌有兩個大職──使者,大祭司。──使者,是由神那裏差來的。大祭司,是由人方面遣去的。第一第二章的記載,是記載耶穌為使者。第三章至第十章,是記載耶穌為大祭司。

  這兩句話──使者祭司──包括了耶穌在天和在地的工作。耶穌由天被差遣到世上,是為使者。作完了救贖工作升上天去,是為祭司。所以在這兩點思想,則有無窮盡的奧妙和靈力。

{\Section:TopicID=234}第二論 基督比較摩西(三章二至六節)

  拿摩西來比較基督,當然基督更美,更高,如本文所說,摩西為僕,基督為子。但本文的最重最大的教訓,是一個忠字。這裏有一點應注意的,就是說忠心,以摩西為標準。牠說:『他(基督)為那設立他的盡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盡忠一樣。』又說:『摩西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我們作主的工人,最要緊的是忠心!這裏沒有提到工作的多寡,也沒有提到工程的大小,只說忠心。可知神審判我們,不在工作大小,多寡,惟在忠心與不忠心。保羅曾說:『家主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美國慕迪先生,得了一百萬人歸主,我們不過得過一兩個。怎樣相比較?但我信主不是按人的數目,時間,才能,為審判的中心,乃是按人的忠心為標準。我曾認識一位熱心愛主的姊妹,他年歲已老,身體又肥笨,言語也不通達,她於工作上很難進行,也很難收效果。我心裏嘗說:『我作一小時工作,勝過她一日的工作。』是的!但將來在主面前,她的賞賜比我必多!因為她想做不能做,我能做而不肯做。諸位,我們不必一定要冀望達到某某人的地位,做到某某人的工作,纔算是大工。有時人的工作在人面前大,在主面前反為小。哦!願我們大家做個忠心到底的工人!提到『到底』二字,我們也要十二分的儆醒,『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人們的批評論斷,是沒有價值的。保羅說:『我被你們或別人的論斷,我都以為小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人。……審判我的,乃是主。』(哥前四章三四節)馬太二十五章有兩句話,是我們所當謹記的。就是:『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僕人。』與『這又懶惰的僕人。』

  小群詩歌的一節

  既是這樣求我主,使我忠心走這路,

  除去雄心和大志,祇賴順服並受苦。

  更大能力我不取,更深的死我所需,

  但願加略的意義,完全成功在我軀。

{\Section:TopicID=235}第三論 不信的警告(三章七至十九章)

.誰人不信(七至十一節)(引民數記十四章十一廿二廿九節)

  伊及人,迦南人,不信主,主不傷心。但看過主的作為四十年,見過主的異蹟權能,天天享受主的恩賜的以色列人,不信靠主,主至傷心!主將他們養大,他們竟悖主,原來牛識主人,驢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反不認識主。(賽一章二三節)不獨不認識,而且怨恨,試探,真是令主傷心!主想他的子民向他相信,用言語行為表出來。有人說:『甚麼是真信仰?就是拿身家性命出來,保證天地間有一位神,這是真信仰。』不錯,我們信主,應該在行為裏行出,不要為自己的生命和罣慮,不要為將來的問題起疑心,當信主,他是忠誠永不失信。

.不信是不是罪惡(十二至十五節)

  不信,不只是罪,而且是重大的罪!本文說:『或有人存凓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了。』(十二節)又說:『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十三節)不信是一個惡心,結果會把永生神離棄。因為若是犯了一件普通的罪,知罪痛悔後,仍可與神相通。但不信的罪,是越久越離棄神,結果會沉淪,所以十四節說:『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裏有分了。』今日教會有許多人,被這個世界的似是而非的小學,鉤引了去,向主失了信心。愈流愈下,終至達到惹神震怒的地位。人心沒有信,就會剛硬,剛硬有三個步驟,

  一,先自剛硬。

  二,魔鬼剛硬。

  三,神也會剛硬。

  (出九章十二節)因為不信的罪大,結果亦慘,所以聖靈二次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凓心!』(七節十五節)

.不信的結局(十六至十九節)

  惹他的發怒的是誰呢?…豈不是跟凓摩西從伊及出來的眾人麼?

  神四十年厭煩誰呢?……豈不是那些犯罪屍首倒在曠野的人麼?

  不許進神的安息誰呢?…豈不是那些不信從的人麼?

  總之,以色列人不能進入迦南,是因不信的緣故,而至死在曠野。以色列人向主至大的罪案,就是不信!

{\Section:TopicID=236}第四論 心靈的安息(四章一至十三節)

.甚麼是新約的安息(一至十一節)

  按本文的論斷,斷定神所說的安息,不是指約書亞入迦南的那回事,(八節九節)也不是指舊約所守的安息日。以上這兩件事,雖可說是安息,但不是十分屬靈的。本是所注意安息,是『另一安息,』是新約的安息,是心靈的安息,要竭力然後得進入的安息。這個安息,可稱為主的安息,約書亞的迦南,本來是一個安息之地,但以色列人究竟沒有把仇敵逐清,常常受仇敵擾害,所謂安息,實沒有得凓。約書亞所作的工夫,僅僅是戰爭的工夫,流血的工夫,痛苦的工夫,他所表耶穌基督,僅是流血痛苦的一部分,直到大却王,征服四境,然後似乎把安息略為實現。所以大却王,可表耶穌操權人心,得勝一切罪惡。約書亞與大却兩人合併起來,然後可完全預表耶穌在新約的工作,安息是由戰爭痛苦得來,新約心靈的安息也是如此。

.想得這安息,要停止自己的工作(十節)

  這是教訓我們得入心靈安息的人,須要事事斂手,完全服主。這不是坐食不作工的意思,不過是心靈一切的意見,主張,完全交給於主,不可常居靈慾交戰的地位。若是這樣就如保羅所說:『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的地位,這個地位,斷不能得凓安息!耶穌說:你們當常負你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章廿九節)原來真享安息,要負軛學耶穌,所謂主步亦步,主趨亦趨自己毫無成見就可得凓真的安息了。以賽亞三十章十五節有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這兩句話,是教訓我們不可靠已力去戰爭,要歸回主的面前,安靜受教,心靈的安息,就是這樣的生活,我們在主裏的人,最普通的攪擾,和普通的失敗,就是失去心靈的安息,不肯安靜靠主的路,事事總要參上自己的意見。我們待主大概有以下的四級:

  一,完全自主。

  二,我作主耶穌為顧問。

  三,耶穌為主我為參議。

  四,耶穌完全為主。

  英文詩有一節說:『全我非主,半我半主,少我多主,非我惟主。』這四給經歷,幾乎每個屬靈人所必有,也是心靈安息一定的步驟。慕迪先生得人的工作,可算是世界上最本事的人,其實他是世界上最不本事的人,若他是本事人,斷不能作這大工。若必要說他是本事,他的本事,在完全順服主。英文也有三句話,是幫助我們明白心靈安息工作的。就是:I am Nothing I have Nothing I can do Nothing.意思是我不是什麼,我沒有什麼,我不能作什麼,這可算停息自己的工作,而住在主的真安息的地域了。這樣的安息,我們要竭力進入,恐怕我們『趕不上』更恐怕我們沒有信心來調和牠,以致如以色列人倒在曠野啊!

.主的言語與心靈安息的關係(十二十三節)

  人之所以不進成聖的地位,不曉得獻己順服,是因不明主的聖經。因為聖經能置我們於真正安息的地位。這裏說:『神的言語,是活潑(有生命)有功效,(權力)比兩刃的劍更快,(鋒利)能把人的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骨節,表人之作為;骨髓,表人的心思;魂,是我們的『自己』;靈是神所賦俾用來與他交通的。我們不能得心靈的真安息,其最大的阻礙,是在魂性與靈性分別不清,把魂與靈混合一起,所以行出的事,不能完全屬靈,也不完全屬肉。所以人若要得進入主的安息,就要把魂與靈的界線分開,然後用十字架的功效,治死魂的生命,使靈完全自由活動,才有真的安息。但這個工作,難免經過許多剖刺的痛苦工,方有功效,我們回想一個犧牲在祭壇上,先經許多刀割的工作,後加上火焚的工夫,然後成為馨香的祭物。我們走上祭壇的人,也受過了許多剖刺焚燬的痛苦,然後方到蒙悅馨香的地位。安息的問題完了,願我們人人都趕上這個安息去!

  耶穌說: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

  可以到我這裏來,

  我就使你們得享安息。

── 黃原素《希伯來人書之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