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三章

 

二 提摩太的使命(三1-5

1我們既不能再忍,就願意獨自等在雅典,

2打發我們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 神執事的提摩太前去,堅固你們,並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勸慰你們,

3免得有人被諸般患難搖動;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

4我們在你們那堛漁伬唌A預先告訴你們,我們必受患難,以後果然應驗了,你們也知道。

5為此,我既不能再忍,就打發人去,要曉得你們的信心如何,,恐怕那誘惑人的到底誘惑了你們,叫我們的勞苦歸於徒然。

 

1「我們既不能再忍,就願意獨自等在雅典」

本節原文開始時有「為此」(思高)一詞,63表示這堜珨〞漕M定是由於上文所提及要再次見到帖人的熱切想望(二17-18)。配合汗じう滿u我們」,原文分詞「忍」字、動詞「願意」及形容詞「獨自」64都是複數的;本節的解釋引起了至少四種不同的看法。(一)這堨峈漪O信扎體裁的複數「我們」,所指的其實是保羅一人(當聖:「我自己」)。65第五節「我既不能再忍」一句似乎支持這看法,但此說有兩點困難:第一,上文(二17-20)將「我們」和「我保羅」(二18)分開,因此本節的「我們」最自然的解釋,是指上一段的「我們」所指的,即是保羅和他的兩個同工(二19的「我們(主……)」則可能指「我們基督徒」)。第二,複數的「獨自」很難解為單指保羅一人;事實上,此複數詞在保羅書信出現的另外三次(羅三29;林前十四36;腓四15;西四11),沒有一次是指一個人的。(二)「我們」並不包括保羅的同工,而是指保羅和在雅典信了主的人;保羅的思想不難從「我和我的同工」(上文)轉到「我和當地的信徒」(本節)。66可是,此說要假定保羅寫此信時已贏得一些雅典人歸主,但這點不能肯定;更為重要的,雅典的信徒怎可以被描寫為「被留下」(原文67直譯)在雅典呢?(三)本節用了一種鬆散(即是不甚嚴謹)的表達方式,其意思是:「我們(我們三人,或我和提摩太)決定,我應獨自留下在雅典,提摩太則應再到你們那堨h。」68若作決定的「我們」是保羅和提摩太,複數的「獨自」仍然是個困難;但若作決定的是保羅和他的兩個同工,這解釋便和下一個看法實質上相同。(四)複數的「獨自」提示,保羅差派提摩太前往帖城之後,仍有西拉和他在一起,而「我們」所指的就是保羅和西拉。69這是原文最自然的解釋。

按此解釋,保羅被人從庇哩亞帶到雅典後(徒十七13-15a),西拉和提摩太旋即照托O羅的囑咐也到了雅典(徒十七15b-16;本節);保羅徵得西拉同意,就把提摩太打發回帖城去探望教會(25節),而西拉亦因事再回馬其頓去(可能是重訪腓立比教會)。二人相繼離開保羅後,他也離開了雅典,下到哥林多,西拉和提摩太後來在該處再次與保羅會合(徒十八15);不久之後,保羅便寫了此信。

「忍」字在原文與「房頂」(可二4;太八8;路七6)是同字根的,70此字根的基本意思是「遮蓋」。由這個基本意思,此字繼而獲得兩個相反方向的意思:「留住」(像無裂口的器皿不讓所盛的液體漏出去),即是「隱藏」;或「擋住」(像密不透水的船隻不讓海水滲入船內),即是「抵受」、「忍受」。71這字在新約只出現另外兩次,一次指保羅為免福音受到阻礙而「忍受」一切(林前九12),另一次指愛是凡事「包容」(林前十三7)。在本節和第五節,「不能再忍」的意思可能是不再能「留住」(即是抑制)內心隨時爆發的強烈感受,也可能是再「抵受」不住外在環境造成的壓力;也許兩者都可包括在內,因為外在的環境(保羅被逼與帖人分離,無從堅固他們的信心,又沒有他們的消息)使內心的感受(掛念帖人,亟欲再見到他們)更為強烈。「不能再忍下去」(新譯)的結果就是「不能再等下去」(現中):保羅和西拉「願意」(即是「樂意」,見二8註釋)獨自留在雅典,打發提摩太回去探望帖人;在此「願意」含有「決定」(現中、新譯、當聖;參思高:「決意」)的意思。

 

63 dio.

64 stegontes eudoke{samen...monoi.

65 Ellicott 37 a; Neil 62; Whiteley 51; Morris I 60-61, II 99, III 1822 b; Idiom 119.

66 Mentioned by Best 131.

67 kataleiphthe{nai 'to be left behind'(Lightfoot 40).

68 Marshall 90.

69 Moffatt 4; Frame 125; Bruce 60.

70 二字分別為:stego{, stege{. Cf. W. Kasch, TDNT VII 585-587, TDNTA 1073.

71 Cf. MM 587 b(s.v. stego{ ); Lightfoot 40.

 

2「打發我們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 神執事的提摩太前去」

「打發」的主事詞是「我們」,即是保羅和西拉;提摩太是保羅的「副官」(參一1註釋),因此差派他回去探望帖人大概是保羅的建議(參5節),而西拉則表示贊同。保羅在其他書信中另外提及他所「打發」或計劃打發的同工,包括提摩太(林前四17;腓二1923)、以巴弗提(腓二2528)、推基古(弗六22;西四8;提後四12;多三12)、亞提馬(多三12)、沒有記名的「幾位弟兄」(林後九3,十二17)和「那位兄弟」(林後十二18),以及由教會舉荐把捐資送到耶路撒冷教會去的哥林多信徒(林前十六3);此外,他又把阿尼西母「打發……回」腓利門那堙]門11)。72這種字眼提示,保羅對這些人是有某程度的權柄的。另一方面,我們發現保羅「勸」或「請求」(思高)提多往哥林多去,把捐資的事情辦妥(林後八6,十二18),又「再三的勸」或「多次請求」(思高)亞波羅到哥林多人那堨h,但為亞波羅所拒(林前十六12)。

「兄弟提摩太」一語在保羅書信出現三次(林後一1;西一1;門1),但「我們的兄弟提摩太」則只見本節(及來十三23)。有釋經者認為「兄弟」在此不僅是「基督徒同道」,而是有「傳道同工」之意;較準確的講法,是說保羅用了通常指「基督徒同道」的「弟兄」一詞來稱呼他的同工。73這顯示保羅感到與提摩太在主內情同手足,也反映了他的謙卑:雖然他顯然是宣教隊伍的領袖(參徒十五40,十六1-3),提摩太更是他在福音上所生的兒子(林前四17;提前一218),他還是把提摩太與自己(及西拉)列為同等。他更進一步稱提摩太為「作 神執事的」(參思高:「作天主僕人的」)。這雙重的稱謂都有強調提摩太的身份的作用;保羅這樣做,大抵是因提摩太起初在建立帖城教會一事上所扮演的角色並不顯著(徒十七1410只提到「保羅和西拉」,14-15才提到「西拉和提摩太」),保羅恐怕帖人會認為他並不是個重要的使者,故此刻意強調他的身份。

不過,雖然「作 神執事的」這說法有較強的抄本外證支持,但原來的說法較可能是「作 神同工的」(和合小字),因為後面這個說法最能解釋其他異文的出現,但若原文實在是「作 神執事的」,這說法很不可能會被改成「作 神同工的」。74「作 神同工的」這話有兩種解釋:「與我一同作上帝工人的」(當聖,參現中:「我們的同工,為上帝……」),或「和上帝同工的」(新譯)。75後者才是正確的看法,理由如下:(一)此片語在抄本中呈現的多種異文「作 神執事的」、「作神的執事和同工的」、「作神的執事和我們同工的」等等──無非是要除去或緩和「與神同工的」這種大膽的講法,這表示對有關的抄者來說,此片語的意思顯然是「與神同工的」而不是「與我們一起為神作工的」。(二)「同工」這名詞的原文76在新約另外出現十二次,除了一次外(約S8),其餘的都在保羅書信內,其中七次提到「我的同工」(單數:羅十六21;腓二25;複數:羅十六3;腓四3;門24)或「我們的同工」(單數:羅十六9;門1),其意思顯然是「與我/我們同工的」;因此,當他用同樣的原文結構說「神的同工」時(本節及林前三9),他的意思乃是「與神同工的」。77

提摩太與神同工是「在基督的福音上」(新譯);這是信上第五次(亦是最後一次)提到福音。「基督的福音」與「神的福音」(二289)及「我們的福音」(一5)在實質上並無分別;但這些不同的稱謂提醒我們,保羅所傳的幅音有以神為中心的一面,亦有以基督為中心的一面,二者在神藉基督的死和復活救贖世界的計劃上熔合為一。78不少釋經者認為「基督的」一詞的意思,是指基督同時是福音的內容及來源(創始者),或除了是福音的內容及來源外,也是福音的宣講者及使福音成為有效的。79不過,將「基督的」解為「關於基督的」似乎較符合「基督的福音」一辭在保羅書信一般的用法(此點見馮:「腓立比書」 172-173)。80「在基督福音上」的意思,即是在「傳揚基督的福音」(當聖)的事工上;從下文可見,這工作不單是向未信的人傳福音,也包括用福音的真理勸慰和堅固信徒。提摩太獲得「神的同工」這崇高的地位,就是因為他從事這種工作。

 

72 在上述經文中,林後十二17及提後四12apostello{ , 林後十二18synapostello, 11anapempo{, 其餘皆用pempo{.

73 分別見:Moore 52; Henneken 22-23Marshall 90(against E.E. Ellis).

74 詳見 Metzger 631; cf. Whiteley 51-52; Best 132-133; Bruce 59; Henneken 20.二辭在原文分別為:diakonon tou theou, synergon tou theou. F.W. Beare(IDB IV 625 a)則基於外證而接受前者為原來的說法。

75 分別見:Grayston 77Ellicott 38 a; Lightfoot 41; Frame 127; Henneken 23-24; Bruce 61; Marshall 91; Collins 180-181.

76 synergos.

77 Cf. ho synergos/hoi synergoi mou, ho synergos hemon and ho synergos/hoi synergoi theous. 林後一24雖然用了基本相同的結構,但synergoi tes charas hymon的意思顯然不可能是「與你們的喜樂同工的」,而是「跟你們同工合作,為要使你們有喜樂」(現中)。林後八23及西四11則用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構:synergos/synergoi eis....

78 Beker, Paul 8.

79 分別見:Marshall 91; Collins 294; G. Friedrich, TDNT II 731, TDNTA 271; W. Grundmann, TDNT IX 543, TDNTA 1330Henneken 26-27. Morris III 1821 a則認為福音稱為「基督的」,是因它來自基督代贖之死。

80 tou Christou objective genitive, of content(cf. Keck, Paul 32-33).

 

「堅固你們,並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勸慰你們」

這是提摩太被打發回帖城去的目的。「堅固」一詞的原文在新約共出現十三次,除了兩次外,一貫的意思都是「堅固」(例外是路九51,十六26;但前者的「定意」直譯為「堅固祂的面」);同字根的名詞81只用了一次,指在信仰上「堅固的地步」(彼後三17)或「穩固的立場」(現中)。在動詞方面,「堅固」有五次指人的行動──彼得(路廿二32)、保羅(羅一11)、提摩太(本節)及信徒(雅五8;啟三2);但有五次是指神(三13;羅十六25;彼前五10)、主耶穌(帖後三3)或二者一起(帖後二17)的行動;另一次則沒有明說是誰的行動(彼後一12)。這現象提示我們,神或基督可以親自或使用別人來堅固信徒,但信徒亦有責任堅固自己;無論如何,神的旨意是要信徒的「心」,即是他們整個內在的生命得以堅固(三13;雅五8),要他們「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帖後二17)並在他們「已有的真道上」(彼後一12)得到堅固。就本節而論,「堅固你們」的主要意思就是使帖人不致被諸般患難搖動,在逼迫中仍然堅持他們的信心(35節,參帖後一4)。

「在你們所信的道上」一語中的介系詞有兩種解釋:(一)「為了(你們所信的道)的緣故」,此語的意思即是為要建立和促進你們的信心;(二)「關於(你們所信的道)」,即是指出提摩太的勸慰是關乎帖人的信心的。82由於隨後的一句(即3節上半)是解釋本句的(見該處註釋),第二個解釋似乎較為可取。一些中譯本將此語看為同時形容「堅固你們」及「勸慰」等字,而得出「在你們的信仰上堅定你們,勸慰你們」(新譯)、「在信德上堅固鼓勵你們」(思高)或「堅固和幫助你們的信心」(現中)等意思。但和合本的譯法可能較符合原文的意思,因為「堅固你們」本身已是一個完整的思想(帖後三3;羅十六25;彼前五10;參徒十八23;路廿二32),而且這堛漕潃荌妗在後書二章十七節以相反次序再次出現時,顯然是分開來用的。不過,雖然從文法角度來說「在你們所信的道上勸慰你們」應與「堅固你們」分開,但在意思上二者是密切相關的:在後的一句(按經文次序)表達了「堅固你們」的方法,或是「堅固」的行動中特別的一面。「勸慰」在原文與「勸勉」(二12)相同(見二3註釋);這譯法(新譯同)正確地將原文視為在此包含「安慰」及「勸勉」兩個意思,「鼓勵」(思高、當聖)這譯法正確地將重點放在勸勉的一面,但「幫助」(現中)則僅是一種意譯。

 

81 原文分別為:ste{rizo{, ste{rigmos.

82 (1)hyper 'for the sake of': Ellicott 39 a; Lightfoot 41; Best 134; (2)hyper peri: Robertson, Pictures 4.47; Frame 127; Idiom 65; MHT 3.270; H. Riesen-feld, TDNT VIII 514. Cf. MM 651 b(s.v.).

 

3「免得有人被諸般患難搖動」

「免得」(新譯同)這種譯法(參思高:「不叫」;現中:「使……不會」)將原文片語看為相等於該片語之前加上介系詞,其功用是表達「堅固你們」的目的;83另一個看法將原文片語看為表達第二節全節所引致的結果,得出的意思也是差不多。84較佳的看法,是認為此句乃直接附屬於上文不限定格動詞「勸慰」的受事詞,它解釋和指出了勸勉的內容,而片語開首的冠詞的作用,就是使隨後的不限定格動詞「動搖」更像一個名詞;85新約多處其他地方(主要為保羅書信)都有原文結構這種用法(即是作為動詞的受事詞)的例子(太二十23;徒四18,廿五11;羅十四13;林前十四39;林後二1,十2;腓二6,四10),86有力地支持了上述的解釋。換言之,提摩太對帖人的勸勉就是:「任何人都不要……」

「被諸般患難」的原文87直譯是「在這些困苦中」(思高)。「患難」(關於此詞的字義見一6註釋)在此主要指「受迫害」(現中);「這些患難」所指的不僅是保羅自己所遭遇的苦難,88而是保羅與帖人最近在帖城一同經歷的苦難,以及他們分別在哥林多(7節)和帖城繼續遭遇到的困難,不過重點是在帖人過於在保羅的身上。89「在」字的原文亦可譯為「被」,90那一個譯法較為可取則視乎我們對隨後的動詞如何解釋而定。「搖動」(現中:「退縮」)一詞的原文(在新約只見此處)原指犬隻向人「搖尾」乞憐,從而獲得「諂媚」、「誘騙」之意;按這個意思來解釋,保羅就是恐怕帖人會在他們所遭遇的患難中(參新譯)被猶太人誘惑(放棄信仰便可免受逼迫)而離開正路。91對保羅來說這是一種「騙誘」,因為如此免受逼迫,所付的代價就是失去永遠的救恩。這解釋符合文理,尤其是與第五節「恐怕那誘惑人的到底誘惑了你們」那句話吻合。雖然如此,可能「受到動搖」(思高)才是原文的意思,理由如下:(一)早期的拉丁文譯本及希臘語的釋經者(教父)一致將原文那個動詞解為「被搖動」。(二)1941年於開羅附近發現的一份蒲草紙文獻,記載了教父俄利根和赫拉克利底斯主教的對話,92其中俄利根於結束一次的談話時說:「一切曾煩擾我們的信仰問題都探討過了」,他所用的「煩擾」一詞,93正是在討論中的動詞的主動體態格式。這清楚表示此動詞可以解為「被搖動」。(三)三世紀的希臘主教赫西紏亦將此動詞詮譯為「被搖(移)動、受困惑、被攪擾」等意思。94(四)「被搖動」與上文「堅固你們」及下文「你們若……站立得穩」(8節)構成非常合適的對比,也是較顯易的意思。95因此,我們接受「任何人都不要被這些患難搖動」為原文正確的意思和譯法。

 

83 即是將to me{dena sainesthai看為相等於eis to medena sainesthai: Idiom 140; Bruce 59. Frame 128F. Lang(TDNT VII 55 n.4)分別提出另外兩種對原文結構的了解與此不同、但要旨仍然相同的解釋。

84 Lightfoot 41-42('Translate "to the end that"').

85 Ellicott 39; cf. Robertson, Pictures 4.25('epexegetica articular infinitive in accusative case of general reference').

86 原文結構作名詞用的例子還有:太十五20;可九10,十二33;羅四13,七18,十三 8;林前七26,十一6;林後七11,八1011,九1;腓一24;來十31 Cf. MHT 3. 140-141.

87 en tais thlipsesin tautais.

88 Veldkamp 64 with n.

89 Cf. Ellicott 40 a; Lightfoot 42; Moore 53; Marshall 91-92. Malherbe(Paul 65)認為所指的是保羅因被逼與帖人分離而感受的痛苦。但這解釋與文理(3b-4節)不符。

90 en with dative 'by'(RV, RSV, NASB, NIV).

91 Cf. MM 567 b(s.v. saino{ ); Lightfoot 42; Frame 128; Neil 64; Morris II 101.

92 Published in 1949 as Origen's Dialogue with Heraclides(Bammel, 'Preparation' 93)

93 ese{nen.

94 Hesychius: 'sainetai: kineitai, saleuetai, tarattetai'.

95 這些理由見:F. Lang, TDNT VII 55-56, TDNTA 994-995; cf. Whiteley 52; Best 135; Marshall 91; Bruce 62.

 

「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

本句提出一項重要的理由來支持上一句的勸勉:任何人都不要被這些患難搖動,因為「我們是注定要受苦的」(思高)。值得留意的一點,是本句和下一節是保羅在憶述提摩太重訪帖人的始末當中,直接向帖人說的話,因此有直接勸勉的作用,好像保羅在提摩太完成了他的使命之後,還要不厭其詳地再次強調上一句的勸勉似的。「命定」或「注定」一詞的原文96在新約共出現二十四次(保羅書信佔了五次),大多數(十七次)是用於其字面意思上,指斧頭「放」在樹根上(太三10;路三9)、城「建」在山上(太五14,新譯、思高)、田產「積存」在倉房堙]路十二19)、嬰孩耶穌「臥」在馬槽堙]路二1216)、在迦拿婚筵的現場「放式v六口石缸(約二6,思高)、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有一個盛滿了醋的器皿「放在」那堙]約十九29)、在主的身體「安放」的地方天使向婦女報信(太廿八6;約二十12;參路廿三53)、彼得看見在耶穌的墳墓堬茬瞼洸M裹頭巾不是「放在」一起的(約二十567)、打魚回來的門徒看見岸上「放式v一堆炭火(約廿一9,思高)、約翰在異象中看見有寶座「安置」在天上(啟四2),從天而降的聖城「是」(直譯為「臥式v)四方的(啟廿一16)。此外,這詞亦用來指全世界都「伏在」那惡者的手下(約壹五19)、律法不是為義人「設立」的(提前一9)、猶太人讀舊約時有帕子「蓋在」他們的心上(林後三15,思高)、基督是那已「立」好的根基,此外無人能另「立」根基(林前三11)、耶穌「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多人跌倒,多人興起,並要作毀謗的話柄(路二34)、保羅是為看護擎眴策荂u被立」的(腓一16)。

最後兩節原文所用的結構與本節相同,這結構的意思是「被指派要……」。97「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直譯是「為此我們被指派」:就如保羅是「派來為福音辯護的」(腓一16,新譯),護擎眴筋O他從神領受的使命,照樣所有信徒(「我們」在此包括保羅和同工、帖人及所有其他信徒)是被指派要受苦的。保羅自承特別負有為教會受苦的使命(西一24),但他一再表明,苦難也是信徒「所必須經歷的」(現中;參徒十四22,該節與本章二至三節用了一些相同〔或同字根〕的詞藻):因為在我們所蒙的恩堶情A「信服基督」與「為他受苦」是分不開的(腓一29。關於使徒及信徒與基督「一同受苦」的意思,可參馮:「腓立比書」 368-370)。保羅說這方面的真理是帖人「自己知道」的,98這話的解釋在下一節。

 

96 keimai keisthai serves as a quasi-passive of tithenai(Bruce 59).

97 keisthai esi 'to be appointed [to/for] '(F. Bu/chsel, TDNT III 654).

98 「自己」在原文是強調的代名詞autoi,這詞在此意思可能是「實在、事實上」('actually': cf. Adamson, James 111-112).

 

4「我們在你們那堛漁伬唌A預先告訴你們,我們必受患難」

本節開首在原文有「因為」一詞(參思高),99這個「因為」重複了上一句的「因為」,進一步解釋了帖人為甚麼不應「被這些患難搖動」,亦同時解釋了「你們自己知道」那句話。「在你們那堙v(新譯同)較貼近原文的譯法是「跟你們在一起」。100「預先告訴」(現中同)原文用的是過去未完成時式的動詞,101表示保羅和同工曾不止一次向帖人預告(思高):「我們必受患難」,也許同時反映他們和帖人在該段時間內不止一次受到不信者的攻擊。

在「我們必受患難」一句堶情A「我們」與上一節的「我們」有同樣概括性的意思,指所有信主的人。「必」字的原文102本身是個動詞,可解為「將會」、「即將要」、「注定要」等意思。這詞在新約共用了一百零九次;保羅書信佔了十四次,除了三次(本節;羅四24,八13)以動詞的格式出現外,其餘十一次皆以分詞的形式出現。在保羅的用法堙A這詞通常的意思是「將要」,如在「將來得算為義的人」(羅四24)、「以後要信他、接受永琤糽R的人」(提前一16,現中)、「為將來建立堅固的根基」(提前六19,現中)、「將來的事」(羅八38;林前三22;西二17,現中)、「來世」(弗一21)、「來生」(提前四8)等詞語中。但若所提及的是按照神的旨意和命定發生的事,這詞便獲得「必會」的意思,如在「將來要向我們顯出的榮耀」(羅八18)、「那要來的信的道理」(加三23,新譯)、「將要審判活人死人的基督耶穌」(提後四1,新譯)等詞語,以及在下列經文中:「亞當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預像」(羅五14);「如果隨戌覂擐茯﹛A你們必定死」(羅八13,新譯);「我們必受患難」(本節)──因為這是神所命定的(3節)。

「受患難」的原文動詞103在新約共出現十次,保羅書信佔了七次。這詞主動體態的字面意思是「擠壓」,如在「免得人騞祣膝L」(可三9,現中)一句中;其譬喻性的意思是「將患難加給」(帖後一6)。其餘八次皆為被動體態,且都是用在譬喻性的意思上:一次指引到永生的路是「狹〔新譯、思高〕小〔和合〕難走〔現中〕」的(太七14),另外七次指一些需要救濟的「困苦的人」(提前五10,新譯)、因信而受患難的無名英雄(來十一37),以及保羅和同工「受患難」、「四面受壓」、「周圍遭患難」(林後一6,四8,七5104的經歷、帖人受患難的經歷(帖後一7)和所有信徒「必受患難」的命運(本節)。在此原文所用的現在時式表示,「受患難」不是一次過的事情,而是信徒不斷的、重複的、經常的,甚至可說是正常的情況。這不僅是保羅的教訓(參提後三12),也是使徒時代整個教會的教訓(參約十五18-20;來十三13;雅五10-11;彼前四12-13;約壹三13)。

 

99 kai gar-'gar introducting the reason, kai throwing stress upon it'(Ellicott 40 b).

100 pros hymas(亦見於帖後二5,三10)。pros + accusative 'with'(of'position'): Idiom 53; M.J. Harris, NIDNTT III 1204. 參可六3;約一12;及比較下面註121

101 proelegomen. prolego{ 在新約的用法,詳見四6註釋

102 mello{.

103 thlibo.

104 後二節在原文用了同一個結構:en panti thlibomenoi.

 

「以後果然應驗了,你們也知道」

本句原文開首有「正如」105一詞(參一5b註釋),表明了其後事情的「發生」(現中、思高)是一如保羅所預言的。「正如……你們……知道」重複了二章二節、五節(及一章五節)同一句話,這提示我們,保羅在此的用意不單是以「你們所經歷的是我們早已預告的」這事實來鼓勵帖人,也是同時以此事實駁斥猶太人的巧言欺哄:後者說,帖人所受的患難證明他們所領受的福音是一種「錯誤」(二3),但保羅反駁說,他和同工早就預告帖人必會受患難,以後果然應驗了,這事實正好說明,他們所領受的實在是神的道(二13)。106

 

105 katho{s.

106 Cf. Frame 124, 128-129.

 

5「為此,我既不能再忍,就打發人去,要曉得你們的信心如何」

「為此」可能指隨後的一句(我打發人去,因我不能再忍),但較可能是指上文提出的事實(參二13註釋):由於他曾預言的苦難已發生在帖人身上。107「我」在原文是「我也」,108這「也」字可像二章十三節「我們也」的「也」字那樣解釋(見該處註釋,連註78),得出的意思是:「我打發人去,正是為了這個緣故。」「我」字在原文是強調格式的代名詞;這堭q第一節的「我們」轉為單數的「我」,就像二章十八節從「我們」轉為「我保羅」一樣,突出了保羅個人在這事上的參與;保羅如此強調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因為猶太人的毀謗是特別針對他的。就事實而論,保羅第二次的佈道旅程是他自己計劃的,他也是宣教隊伍的領袖,因此打發提摩太回帖城去很可能是保羅的主意(不過西拉也表示贊同,參1節),這顯著的角色在這堨恁u我」字表明了出來。109

「不能再忍」和「打發」(原文並無「人」字)重複了一節和二節相同的字眼(只是由複數改為單數;見該處註釋)。這婺犮R了打發提摩太重訪帖人的初步目的(第二節則表明至終的目的):「要知道你們的信心(到底怎樣)」(現中)。原文所用的「知道」一詞,在本書和後書只用了這一次(見一4註釋之註59),在此指透過親身接觸和實地觀察而得的知識(參思高:「探悉」);所用的過去時式亦與此意思相符。110這是「你們的信心」一語在本章出現五次中的第二次(參26710節),原文「信」字所指的不是帖人「所信之事」,111而是他們的「信心」(現中、新譯同;參一8及該處註釋)。

 

107 分別見:Bruce 63; Ellicott 41 a.

108 kago{ kai ego{.

109 C. Lecompte(as reported in NTA § 27 [1983] -446)則認為本節及五27的「我」是西拉,不是保羅。

110 gno{nai(aorist) 'to come to know'(Burdick, 'Oida and Gino{sko' 353).

111 fides quae creditur(Bammel, 'Preparation' 92 n.3).

 

「恐怕那誘惑人的到底誘惑了你們,叫我們的勞苦歸於徒然」

「恐怕」正確地譯出了原文結構的意思。112「那誘惑人的」或「那試探人的」(新譯)指魔鬼,亦即撒但(比較太四13;可一13;路四2;亦參二18註釋);牠一方面阻撓保羅和同工重訪帖城的計劃,另一方面對帖人施行誘惑,要他們離棄真道,放棄他們的信仰。「誘惑」一詞的原文113在新約共出現三十八次,保羅書信佔了七次;這詞有三次的意思是「想要」,即是「設法」或「企圖」(徒九26,廿四6,思高;十六7),另有六次是「察驗」(林後十三5,新譯)、「試驗」(約六6;來十一17;啟二2)或「試煉」(啟二10,三10),還有九次指耶穌的敵人「試探」祂,即是存式u陷害」(現中)的意圖向耶穌問難(太十六1,十九3,廿二1835;可八11,十2,十二15;路十一16;約八6),以及四次指「試探」神(徒十五10;林前十9;來三8)或聖靈(徒五9)。其餘的十六次皆為「試探」(即是誘之犯罪)之意:耶穌在公開傳道之先曾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太四13;可一13;路四2),祂在世為人時亦曾凡事受過試探,因此祂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四15,二18〔二次〕);神不試探人(雅一13b),人受試探(林前十13;加六1;雅一13。〔兩次〕)乃是被自己的私慾所誘惑(雅一14),也是被撒但所引誘(林前七5;帖前本節〔兩次〕)。撒但引誘帖人離棄福音的方法,主要不是叫他們被保羅的經歷(從一城被逐到另一城)嚇倒,114而是利用他們自己所遭受的逼迫患難(一6,二14,三3-4;帖後一4-6),要使他們半途而廢。

保羅所懼怕的有兩方面:(一)撒但誘惑帖人的行動──「到底誘惑了你們」。原文所用的結構115表示所指的乃是已成為過去的事,就是說,不論撒但有或沒有誘惑帖人,在保羅寫此信時這都是屬於過去的;「誘惑」一詞在此的含意,是「成功地誘惑了」,而保羅的恐懼就是這行動實在已經發生。(二)這行動對宣教士的意義──「叫我們的勞苦歸於徒然」。原文所用的結構116表示所指的是屬於將來的,就是說,宣教士的勞苦會否顯出為、證實為徒然,在保羅寫信時仍是未知之數,要等提摩太回到帖人那堣~可以知曉;而保羅的恐懼就是提摩太可能發現帖人實在離棄了真道,宣教士的勞苦「也就」(「叫」字原文直譯)歸於徒然。117關於「勞苦」一詞,見一章三節及二章九節註釋;這詞在此主要指傳道事工方面的勞苦,但不必排除保羅因自食其力而付出的勞碌工作。「徒然」一詞已在二章一節出現過(參該處註釋),這堛熒N思是「沒有效果」:徒然勞苦(加四11)及「徒然奔跑」(加二2)與「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腓二16)相對,二者分別表達了保羅對他一生的恐懼和目標。118本節(及剛引用的三節經文)一方面表達了由於認識使命之艱鉅而來的強烈責任感,同時也反映此黚垣成慦漱j能的強烈信念,即是在正常情況之下,「為主工作絕不會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現中)。119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雖然神對帖人的揀選已經透過使徒的宣講和人的相信而達成(一5-6),保羅也知道帖人是蒙揀選的(一4;我們可以假定這「知識」是保羅仍與帖人在一起時便有,而不必等保羅寫此信時回顧之下才有的),但他仍然深感需要「打發人去,……恐怕……我們的勞苦歸於徒然」。這就提示我們,神的揀選和人的努力(帖人要堅守所信,不為患難所搖動;保羅要差提摩太去堅固、勸慰他們)絕非互相排斥的:儘管神的揀選是先決條件,人的回應和其後的努力也是不可少的(參四1註釋末段;腓二12-13,及馮:「腓立比書」 270-277)。耶穌不是早就說過,唯有堅持到底的人才能得救麼(太十22,廿四13;可十三13)?

 

112 me{ po{s(with phoboumenos understood): 參羅十一21;加四11

113 peirazo{

114 W. Foerster, TDNT VII 161.

115 me pos + indicative(epeirasen).

116 me{ po{s + subjunctive(gene{tai).

117 這種結構和意義上的分別,亦見於如二2(參馮:「真理與自由」 99380)。見:Robertson, Pictures 4.26; Zerwick 344; MHT 3.99; BDF 370(2).現代中文譯本於本節所表達的肯定語氣──「我不相信魔鬼已經迷惑了你們,而我們的工作落了空!」──跟原文結構所表達的恐懼與焦慮大不相符。

118 eis kenon(本節;林後六1;加二2;腓二16〔兩次〕;參賽六十五23,七十士譯本)的同義詞除了eike{i(加四11,三4〔兩次〕;羅十三4;林前十五2;西二18;參太五22)還有eis mate{n(詩一二七〔七十士譯本;馬索拉抄本一二六〕1)和keno{s(賽四十九4,七十士譯本)。Radl('Alle Mu/he umsonst' esp. 146-149)指出,保羅提及他的使徒工作「歸於徒然」的時候,所用的詞藻是受了七十士譯本賽四十九4的影響。

119 Cf. A. Oepke, TDNT III 660, TDNTA 426-427.

 

三 提摩太的報告(三6-10

6但提摩太剛才從你們那埵^來,將你們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報給我們,又說你們常常記念我們,切切的想見我們,如同我們想見你們一樣。

7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因戍A們的信心就得了安慰;

8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活了。

9我們在 神面前,因戍A們甚是喜樂,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 神呢?

10我們晝夜切切的祈求,要見你們的面,補滿你們信心的不足。

 

6「但提摩太剛才從你們那埵^來,將你們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報給我們」

「但」字有轉折作用:保羅在上一段(三1-5)解釋完提摩太如何被打發回帖城去,現在(三6-10)轉而描寫提摩太的報告所帶來的反應。譯為「剛才」的副詞在新約共用了三十六次,保羅書信佔三份之一;在保羅的用法堙A這字的意思大多數是「現在」(與過去相對:加一910;與未來相對:林前十六7;帖後二7;與終極的將來相對:林前十三12〔兩次〕),包括一次作形容詞用(林前四11),三次用於「(直)到如今」一語中(林前四13,八7,十五6),但有一次的意思是「此刻」(加四20;參太三15,廿六53;約十三37),而在本節的意思則是「剛才」(參太九18)。120這表示提摩太回來後不久,保羅便寫此信(甚或提摩太一回來報告行程後,保羅便立即寫信)。「回來」在原文作「回到我們這堙v(思高);121倘若西拉從馬其幁回來的時間比提摩太早(參徒十八5),「我們」所指的可能就是保羅和西拉,如在第一節一樣;但若西拉還未回來,所指的就是保羅和哥林多的信徒。前者較為可取,因為下一節的「我們」不大可能是指保羅和哥林多人,而顯然是指保羅和他的同工。

「將……好消息報給」在原文是一個字,這字在新約共用了五十四次,保羅書信佔二十一次,除本節外,其餘二十次皆為「傳福音」的意思。122有釋經者認為,這詞在本節也不是完全屬世俗的用法,因為「福音」在廣義上可包括基督在信徒身上顯明為大能救主的好消息,這種消息可引致未信主的人相信祂,及使信徒更加堅信和感恩;故此提摩太帶來有關帖人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確是一種「傳福音」的行動。123但較簡單和自然的解釋,是把本節這詞看為非專門性用法的一個例子,其意思不是「傳福音」,而是「報好信息」(如在路一19)。

「信心」和「愛心」在保羅書信中經常一起出現:除了在「信、愛、望」這個組合(一3,五8;林前十三13;西一4-5)外,還有在一些基督徒美德或相關的系列堙]林後八7;弗六23;提前二15,六11;提後三10;多二2;參弗四2-5;羅五1-5),以及以「一雙」的姿態出現(弗一15;提前一14;提後一13;門5)。有釋經者認為保羅在本節故意使「愛」的意思模稜兩可,不說明是帖人彼此的愛或對神的愛。124但後書一章三節同樣提到帖人的信心和愛心,而後者明指「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因此本節的「愛」可能是指同樣的事情(參12節,一3);保羅書信另一些與該節相似的經文(弗一15;西一4),以及「愛」字(名詞及動詞)在本書和後書的用法(見一3註釋),都支持這個結論。在本段上述的經文中,愛心和信心好像是兩項分開來的基督徒美德,但二者其實有不可分的關係:最佳的註釋,就是「以愛的行動表現出來的信心」那句話(加五6,現中;詳參馮:「真理」 302-307)。帖人對神的信心,除了表達於他們在日常生活上忠於基督的見證外(見一3註釋),亦可見於他們彼此相愛的行動(一3,四9),包括他們對宣教士的想念(本節下半)。

加爾文認為「信心和愛心」簡潔地表達了「敬虔〔生活〕的總和」;我們若不忘記二者的正確關係,這話是可被接受的。125本節只提信心和愛心,沒有同時提到盼望(比較一3,五8),並不是因為帖人在盼望上比在信心和愛心上有更大的「不足」(10節)之處,而可能是因為盼望其實是信心的一面,信心可說已包含盼望在內,故此雖然盼望是「信、愛、望」這個「三組合」的一部份,但保羅亦多次只提前兩樣而把後者省略不提(參弗一15;提前一14;提後一13;門5)。126

 

120 Cf. Thayer 75(s.v. arti); BAGD 110(s.v.); Collins 221 n.66

121 elthonros...pros he{mas.介糸詞pros在此(如在太廿六57)有其基本的空間性意思,指動向或方向(M.J. Harris, NIDNTT III 1204).參較上面註100

122 euangelizo{. 這字的主動體態在新約只出現兩次(啟十7,十四6)。在保羅書信的二十一次中,一次為被動體態(加一11),二十次為關身體態(middle voice),後者顯示了五種不同的結構:(一)單獨用──羅十五20;林前一17,九16(兩次)、18;林後十16;(二)with dative of person──羅一15;林前十五2;加一8〔兩次〕,四13;(三)with accusative of person──加一916;(四)with accusative of thing──羅十15;加一23;(五)with dative of person and accusative of thing(即是合併:〔二〕及〔四〕)──林前十五1;林後十一7;弗二17,三8,帖前三6。第六種結構(合併〔三〕和〔四〕)在新約只用了一次(徒十三32;徒十七18其實與此不同,故不能計算在內)。

123 Marshall 94(with reference to C. Masson); Whiteley 53; cf. Best 139-140.

124 Moore 55. Malherbe, (Paul 67)認為兩者都不是,而是帖人對保羅的愛。但本節的結構顯然將帖人的「信心和愛心」與他們對保羅及同工的「記念」分開。

125 Calvin 354; cf. Best 140.

126 Cf. Best 140; Marshall 94.因此我們不必認為,三6已暗示帖人的主要問題(參四 13)是他們對主再來的信心已不復存在(Hyldahl, 'Auferstehung Christi' 123).

 

「又說你們常常記念我們,切切的想見我們,如同我們想見你們一樣」

這是提摩太帶回來的好消息的第二部份(首部份是他們的信心和愛心),也可以看為他們的「愛心」特別的一面。副詞「常常」(參一2註釋)在新約共用了四十一次,保羅書信佔二十七次;在保羅的用法堙A這詞可放在所形容的動詞或分詞之前或之後,127因此在本節「常常」可形容「記念」或「切切的想」,不過解為「常常記念」似乎較為自然(參現中、新譯、思高、當聖)。128「記念」在原文作「有好的記念」,這名詞129在新約共用了七次,全部在保羅書信堙A四次用在「(禱告時)提起」130一語中(羅一9;弗一16;帖前一12;門4),另外三次的意思是「想念」(腓一3;提後一3;本節)。鑑於「有」字有副詞「常常」形容,這動詞所指的是一種始於過去,至今仍然繼續下去的行動;131換言之,自保羅和同工被逼離開帖城後,帖人一直沒有忘記他們,而是對他們有「好的記念」。

「好」字的原文在保羅書信共用了四十七次(新約共一○二次),除了作名詞用之外(廿四次;見五15註釋),此字作形容詞的用法顯示了多種不同的意思:在外在「有用」的意義上,指「良善」(即本意是要使人得益)的誡命(羅七12),以及造就人的「好」話(弗四29);在「有內在價值(尤指道德價值)」的意義上,指「待人有恩」的年青婦女(多二5)、神在信徒生命中已開始的「善」工(腓一6)、祂所賜的「美好」(即是真實可靠)的盼望(帖後二16)、「無虧/無愧」的真心(提前一519,和合/新譯)、人(包括信徒)所行的「善」或「好」行為(〔單數:〕羅二7,九11,十三3;林後五10;九8;西一10;帖後二17;提前五10;提後二21,三17;多一16,三1;〔複數:〕弗二10;提前二10)、僕人應對主人顯出「實在」的忠信(多二10,思高),以及帖人對保羅和同工「仁慈」(太二十15,新譯;參彼前二18)的記念(本節;留意這意思與多二5的「待人有恩」基本相同)。132所謂「仁慈的記念」,意思就是帖人對保羅等人有美好愉快的回憶,他們不是想起那些宣教士便感到苫澀,因後者給他們帶來很多麻煩,而是懷有葝眭漱腄B友善的態度以及親切的感情來記念他們。133

「切切的想」在原文是個複合動詞,134這詞在保羅書信出現七次(新約另外兩次:雅四5;彼前二2),分別指信徒「切望」得到那從天上來的住處(林後五2,思高)、接受哥林多信徒捐貲濟助的貧窮聖徒「切切的想念」他們(林後九14)、以巴弗提「很想念」腓立比人(腓二26)、保羅也「切切的想念」他們(腓一8)、「切切的想」見羅馬人(羅一11)和提摩太(提後一4),以及帖人「切切的想」見保羅和同工(本節)。保羅又用同字根的形容詞稱呼腓立比人為他「所想念」的弟兄(腓四1),及同字根的另兩個名詞分別指他多年來要走訪羅馬的強烈「心願」(羅十五23,思高)和哥林多人向他的「想念」(林後七711)。135由此可見,這組字彙最常用來指保羅對信徒的想念及信徒對保羅的想念;本節的獨特處,是在於最後一句的「如同」一詞(見二11註釋)指出了一種彼此渴望相見的現象。

「有好消息從遠方來〔那埵釵菑v的親人〕,就如拿涼水給口渴的人喝」(箴廿五25);提摩太帶回來的好消息,消除了保羅的恐懼和焦慮(35節),使他大得安慰、振奮和喜樂(7-9節)。從下文可見,最使保羅得到安慰和鼓勵的,是這個好消息的第一部份(本節上半),第二部份(本節下半)則可說有錦上添花的作用,也是保羅「甚是喜樂」(10節)的部份原因。

 

127 pantote在前──林後二14,四10,九8;腓一20,二12;西一3,四12;帖前四17,五\cs151516;提後三7。在後──林前一4,十五58;林後五6;加四18;弗五20;腓四4;帖前一2,二16;帖後一311,二13;門4。缺動詞──西四6。受爭議的──羅一10(可能是在後);腓一4(可能是在前)。

128 Also AV, RV, RSV, NEB, NASB, NIV.

129 mneia.

130 mneian poieisthai.

131 Frame 132; cf. Moods and Tenses 17('the present of past action still in Progress').

132 Cf. Thayer 2-3(s.v. agathos); BAGD 2-3(s.v.).

133 Cf. Moore 56; Bruce 66; Marshall 95. Malherbe(Paul 67-68)則解為帖人繼續以保羅為他們的教師,渴望再見到他,並記得他的教訓和榜樣。

134 epipotheo{ .

135 這三個字依次為: epipothe{tos, epipothia, epipothesis.

 

7「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因戍A們的信心就得了安慰」

「所以」原文作「為此」(思高;參5節,見二13註釋);「此」所指的就是上一節提出的事實──提摩太從帖人那堭a了好消息回來。136這是保羅在信上第六次直接稱呼讀者為「弗兄們」(參一4註釋);上下文表明保羅和帖人的命運是相關的,因此這稱號在這堹S別顯得有意義。「我們」指保羅和他的同工;「得了安慰」(新譯同;參思高、當聖)的原文亦可翻譯成「得到了鼓勵」(現中;見二3註釋),不過前者比後者更符合「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這句話。137這堛滿u患難」即是第三節「這些患難」中屬於保羅和同工的那部份。「困苦」一詞的原文138在保羅書信出現九次,新約共十七次,其中十二次的意思是「必須」,139另外五次的意思是「災難」或「困苦」,分別指耶穌預言要臨到猶太地的大災難(路廿一23)、信徒所經歷的「現今的艱難」(林前七26),尤其是使徒保羅及其同工不斷遭受的「急難」(林後十二10)、窮乏(林後六4)和「困苦」(本節)。本節這兩個詞,有釋經者認為可以這樣區分:「困苦」特別指缺乏身體所需之物,「患難」則指逼迫以及一般來自外面的痛苦。140但新約的證據並不支持這種嚴格的區分;而且這兩個字在哥林多後書六章四節再次一起出現,這現象亦見於七十士譯本的約伯記十五章二十四節、詩篇二十四(馬索拉抄本二十五)篇十七節、一一八(一一九)篇一四三節,以及西番雅書一章十五節,表示二字是連成洏峈漱@對。141因此,「困苦」與「患難」可視為幾乎同義。142

釋經者多認為這堛滿u困苦患難」是指外來的痛苦和試煉,143但其實當中可能亦含有內心痛苦的成份。因為「一切困苦患難」原文作「我們的一切困苦患難」,這「我們」指保羅和同工,而他們的「困苦患難」除了包括三人在帖城與帖人一同遭受的患難(參一6,三3及該處註釋),以及保羅其後在哥林多所遭遇猶太人的敵對(徒十八6)外,還包括他們與帖人分離後為他們掛心那種「不能再忍」的焦慮(1節),以及保羅在哥林多時那種「又較弱,又懼怕,又甚戰兢」(林前二3)的感受,這感受跟他在馬其頓不止一次被人從這城逐到那城的經歷不無關係。144這樣,「一切」便可自然地解釋為包括外來和內在兩方面的患難,而不必解為單指外來患難的強烈程度。145

原文於「在我們的一切困苦患難之中」這話之前有兩個小字,思高聖經譯為「由你們」,之後才是「因戍A們的信心」這片語。這兩個片語146先後指出保羅和同工「得了安慰」的原因和媒介:「由你們」較正確的譯法是「因你們」,147「因式v較嚴格的譯法是「藉式v或「透過」。換言之,保羅先說他和同工因為帖人而得安慰,然後進一步解釋,那是藉戎L們的信心(即是因看見他們有堅定而活潑的信心)。在「你們的信心」一語中,原文強調「你們」一詞:148帖人的信心是經得起「這些患難」的考驗而屹立不倒的信心(參38節)。保羅將提摩太帶回來的好消息(參6節)濃縮為「你們的信心」,因為「信心」就是最能概括地描寫整個新生命之根基的字眼(這信心最值得注意的表達法就是愛心的行動)。149

 

136 由於dia touto這短語在保羅書信另外的二十一次(見二13註釋連同註10)都是在一句的開端出現──在此語之前有一或二個小字的只有帖後二11、提前一16及門15三處地方---上一節(帖前三6:此節在原文並不是獨立的主句,也缺少主句應有的動詞)可能是一句沒有完成的句子(Best 141; Moore 56;留意RSV在本節開首的破折號)。若把上一節看為附屬本節主句的子句(elthontos...kai euangelisamenou...dia touto parekle{the{men),則可見前面兩個分詞(genitive absolutes)不僅是指出時間的temporal participles, 更是指出原因的causal participles, dia touto則把兩個分詞綜合起來。

137 Cf. O. Schmitz, TDNT V 794, 797; G. Braumann, NIDNTT I 571.

138 ananke{.

139 太十八7;羅十三5;林前九16;來九1623(echein ananke{n:)路十四18;林前七37;來七27;猶3(ex ananke{s:)林後九7;來七12(kata ananke{n:)14

140 Lightfoot 45; Frame 133; Neil 68.

141 ananke{ kai thlipsis(本節;伯十五24,七十士譯本);thlipsis kai ananke(詩一一八143及番一15,七十士譯本);en thlipsesin, en anankais(林後六4; hai thlipseis...to{n ananko{n(詩廿四17,七十士譯本)。

142 H. Schlier, TDNT III 146; R. Morgenthaler, NIDNTT II 664.中譯本對這二字譯法上的不一致,也反映將二字嚴格區分的困難(參上註原文):

 

本節

林後六4

和合

困苦 患難

患難 窮乏

新譯

困苦 患難

患難 貧乏

現中

患難 困苦

患難 困苦

思高

磨難 困苦

艱難 貧乏

當聖

困苦 患難

患難 艱苦

 

    留意原文二字在兩節的先後次序剛好相反;亦留意現代中文譯本於林後六4以該二詞翻譯原文的三個字 (thlipseis, anankai, stenochoriai).

143 Best 141; Marshall 95; Cf. Ellicott 43 b(on ananke{ ).

144 Cf. Bruce 67.(作者甚至認為本節所指的困苦患難是心理方面過於身體方面的。)在哥林多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全家歸主的事實,勢必使不信的猶太人更如反對保羅(徒十八8,參12節),不過這事發生於「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徒十八5)一段時間之後,帖撒羅尼迦前書可能早已發出,故此保羅等人在哥林多遭遇的患難,只有最早期的可包括在本節的「困苦患難」之內。

145 As in Best 141-142. epi pase{i te{i ananke{i 一語中,介系詞的意思是「在」('in': Robertson, Pictures 4.26); Frame 133則認為介系詞在此表達目的:「得到鼓勵……去面對一切缺乏和逼迫。」

146 eph' hymin, dai te{s hymo{n pisteo{s.

147 即使「由你們」所要表達的意思不是「從你們那堙v而是「由於你們」,「因你們」仍是較清晰的譯法。Bruce 67把原文片語譯為'over you', 'with regard to you',但用在表達感受(如「安慰」)的動詞之後,這堛漱隅t詞常有指出原因的作用(cf. BDF 235.2),故宜譯為'because of you'(Best 191; Marshall 95).

148 MHT 3. 190: emphatic hymon in attributive position.

149 Denney 335a.

 

8「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活了」

原文開始時有「因為」(思高)一詞,表示本節跟上文有邏輯上的關係:保羅和同工藉扣咫H的信心而得了安慰,因為他們的生命跟帖人的生命是連在一起的。按原文的次序,接扛漱@句是「現在〔思高〕我們就活了」,然後才是「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副詞「現在」的原文在保羅書信出現五十一次(新約共一百四十七次),其中顯示了多種不同的用法:(一)作形容詞用,這字出現在下列的短語堙G「今時」(羅三26,八18,十一5;林後八14)、「今世」(提前六17;提後四10;多二12)、「今生」(提前四8)、「現在的耶路撒冷」(加四25)。150(二)與冠詞連起來作名詞用,這字見於下列短語:「直到如今」(羅八22;腓一5)、「從今以後」(林後五16。)。151(三)作副詞用,這字有一兩次與另一個小字連用,如在「就是如今」(林前三2)和「甚至現在(或現在也如此)」(腓一20;思高:「尤其是現在」),152有幾次與「從前」(羅十一30;加一23;弗五8)或「當時」(羅六21,新譯;加四929)相對,153但最常見的情形是單獨使用。154在上述三種用法中,這詞都是指時間上的「現在」;但(四)另有幾次其意思是所謂邏輯性的「現在」,155意思即是「既是這樣」、「在這情況下」、「事實上」,156(五)有一兩次更可能同時包括時間上和邏輯性兩方面的意思(林後七9;西一24)。現在的問題是:本節的「現在」屬於那一種用法?釋經者的答案包括(三)、(四)和(五);157筆者認為文理支持最後那個看法,因為「現在」不但與保羅未聽到關於帖人的好消息那段時間相對,亦含有「既是這樣」、「你們既是信心堅定」之意。

「活」字原文已在一章九節出現過(參該處註釋),除了在該處提及分詞作形容詞的用法外,這字在保羅書信中顯示了下列多種不同的用法:(一)指有肉身的生命,與「死」相對──分詞作名詞用,其意思是「活人」(羅十四9b;林後四11,五15a;帖前四1517;提後四1)。作為動詞,在一般意義上指「活式v(羅七123,十四8ac;林前七39;提前五6)或「活命」,即是繼續活下去(林後一8;腓一21);或特指傳福音者靠福音「養生」(林前九14),信徒要像出死「得生」的人,把自己獻給神(羅六13,新譯),基督死後又「活過來」(羅十四9a,新譯),並靠旬囿漱j能「活式v(林後十三4a,新譯),保羅也是靠此能力與基督一同活式]林後十三4b,現中),甚至可說如今活扛漱ㄕA是保羅,而是在他堶悸滌繴(加二20ab;參林後六9);或用在神用來起誓的「我憑戍琲漸疇肭_誓」(原文直譯為「我活式v)一語中(羅十四11)。(二)指享受那真正的生命──這生命是因信(羅一17;加三11)並藉次t靈(加五25)而得的,儘管理論上可藉遵行律法而得(羅十5;加三12);信徒若靠次t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就必活式]羅八13b);基督替我們死,其目的就是要我們與祂同活(帖前五10)。(三)指過生活──「在肉身」活式]加二20c,;腓一22)不等於「順從肉體」活式]羅八1213),反而可以是生活在對神兒子的信靠內(加二20d,參思高);信徒不應「在世俗中」(西二20)或在罪中(羅六2;西三7)活式A乃要「有節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多二12,思高;參提後三12);沒有一個人是「向自己」活的(羅十四7,原文直譯),乃是「向主活式v(羅十四8b,原文直譯);就如基督是向神活式A信徒也當看自己是在基督埵V神活式]羅六1011);基督替眾人死,目的是叫人不再為自己而活,乃是為主而活(林後五15b);為神而活乃是保羅向律法死去的目的和結果(加二19,參現中);他曾在「沒有律法」的情況下過生活(羅七9),其後以使徒身份指摘彼得,因他雖然自己「按照外邦人的方式,而不按照猶太人的方式」過活(加二14,思高),卻仍強迫外邦人猶太化。

至於本節的「活」字,其意思不大可能僅是「可以鬆一口氣」(現中),158而是有較強的「可以活下去」(新譯,參思高)或「活〔過來〕了」(和合)之意,二者之間又以後者較為可取。因為保羅的生命,是跟他的教會的屬靈景況連在一起的:他天天為眾教會掛心(林後十一28),他常把信徒放在自己心上,與他們同生共死(林後七3),他們的軟弱使他焦慮(林後十一29),同樣,他們的悔改或長進使他感到快慰(林後七6-13;門7)。現在提摩太帶來有關帖人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不但使保羅和同工「大得安慰」(7節,當聖),更好像給他們打了強心針,把一股新的生命和力量注入他們堶情A使他們的精神為之一振,得以在他們的「一切困苦患難之中」振奮前行。159使徒行傳十八章五節的記載,可說間接地支持這個解釋:西拉和提摩太來到哥林多後,保羅就「專心傳揚主的道,向猶太人極力證明耶穌是基督」(徒十八5,新譯),這事實可能不但反映西拉及提摩太帶來了馬其頓的教會給保羅的經濟支持(參林後十一9;腓四15),以致他可以「用全部的時間傳講信息」(徒十八5,現中),同時反映他們所帶來關於那些教會(至少是或尤其是關於帖人)的好消息,使他脫離初到哥林多時所經歷的疑慮和缺乏信心的景況(參林前二3),堅強有力地宣揚福音。160

在接式]按原文次序)的子句堶情A「站立得穩」原文只是「站立」;這詞161在新約共用了十次,兩次描寫「站式v的姿勢(可三31,十一25),一次指魔鬼不「守」真理(約八44;原文直譯為「不站在真理上」,思高),但在保羅書信的七次其意思皆為「站穩」(除本節外:帖後二15;羅十四4;林前十六13;加五1;腓一27,四1)。「靠主」(參當聖)的原文直譯是「在主堙v(新譯,參思高);而「在主堹艇葑o穩」(亦見於腓四1)跟「在信仰上站穩」(林前十六13,現中,參新譯)不但在意思上互相協調,甚至可互相解釋(詳見馮:「腓立比書」 419-420),二者同樣需要信徒不斷地運用對主的信心和不斷地順從祂。「在主堙v(亦見於五12)或「在主耶穌堙v(四1)跟「在基督耶穌堙v(二14,參一1)的分別,可能在於後者是關乎神已經成就的救贖工作,前者則是關乎這工作如何在信徒的行為上實施和顯明出來。162

「若……站立得穩」在原文所用的不尋常結構,163引起了幾種不同的解釋。一說認為原文動詞的實事語氣,表示事實是與這堛滷囓颽蛢讀滿G「你們若站立得穩」的意思即是「如果你們站立得穩(而你們實在如此)」。164另一說進一步的將這結構看為表達原因,意思即是「既然你們站立得穩」。165又有釋經者認為這條件文句藏汛U勉:「要繼續在順服主的事上站穩,因為這會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在許多患難中得到安慰和力量」;或認為不是句子的格式,而是保羅在此用條件句的事實,暗示保羅對於帖人的信心仍然有點保留。166最好的解釋可能是這樣:原文的特殊結構是一種俗語性的用法(參可十一25),167本身並不表示條件已經達到──此意思乃是由上下文(7節、9節)表達出來。但保羅在「現在我們就活了」之後(留意原文次序)加上這條件子句,可能有呼籲的用意,即是要帖人繼續「對主有堅定的信心」(現中)及順從祂,以致保羅對他們的信心(因他們而得的安慰和喜樂)會顯明為不是落空的。「你們」在原文是強調格式,與上一節的「你們」(也是強調的)前後呼應,這堛熒N思可能是:「你們這些與我們同受患難、為我們所親愛所掛念的一纂v。

 

150 原文依次為:ho nyn kairos, ho nyn aio{n, he{ nyn zoe{, he{ nyn Ierousale{m.

151 achri tou nyn, apo tou nyn.

152 eti nyn, kai nyn.

153 opposed to pote, tote.

154 羅五911,六19,十一31(兩次),十三11,十六26;林前十六12;林後五16b,六2(兩次),七9,十三2;加二20,三3;弗二2,三510;腓一30,二12,三18;西一26;帖後二6;提後一10

155 英文分別稱為temporal nynlogical/ethical nyn.

156 羅八1;林前五11,七14,十二20,十四6

157 (3)Marshall 95; (4)Ellicott 44a; BAGD 545b(s.v.); (5)Lightfoot 45; Morris II 107 n.16; Best 142. G. Sta/hlin(TDNT IV 1109)則認為這字在此也許只是個連接詞。

158 Cf. BAGD 336a(s.v. zao{ ): 'removal of anxiety'.

159 Moore 57; Whiteley 54; Marshall 95-96.

160 Cf. Neil xv; Morris II 20; Marshall, Acts 294.

161 ste{ko{.

162 Bruce 68 (with reference to C.F.D. Moule).參馮:「腓立比書」 120連註26

163 ean ste{kete ean + indicative (not subjunctive).

164 Moore 57; Best 143; cf. Zerwick 330, 331.

165 BDF 372 (1a); MHT 3.115-116.

166 分別見:W. Grundmann, TDNT VII 637, TDNTA 1082Frame 133.

167 Bruce 65 n.b.(a colloquialism; ean + subjunctive more classical). Cf.MHT 1.167-168, 2.73.

 

9「我們在 神面前,因戍A們甚是喜樂」

這在原文是本節的後半部,中譯本按中文語法的要求把它提到前面來。「因戍A們」可按第六節解釋:由於帖人的信心和愛心(後者包括他們對宣教士的想念),保羅和同工「滿有喜樂」(新譯)。168「在 神面前」原文是「在我們的上帝面前」(新譯;參一3):這「我們」可能不僅指保羅和同工(因為神不僅是他們的神),而是指他們和帖人。保羅等人「在神面前」喜樂有兩方面的含意:(一)他們的喜樂是真實(不虛假)和純淨(不自私)的,可以受得住神的鑒察;他們不是沾沾自喜,更不是自以為頗了不起而有一種飄飄然的滿足感。(二)在他們的喜樂當中,他們認定一切美好的事物皆從神而來(參林前四7;雅一17),因而將感謝歸給祂(參利廿三40;申十二12)。

 

168 he{i (dative)有兩種解釋:(一)cognate accusative(參太二10echaresan charanattracted to the case of its antecedent(Robertson, Pictures 4.26; Ellicott 45 a; MHT 2.419 : 'a special form of tautology').(二)instrumental of manner(參約三29charai chairei: Lightfoot 46.不過這關係代名詞應如何解釋並不影響其意思和譯法:he{i chairomen 'with which we rejoice'.

 

「為這一切喜樂,可用何等的感謝為你們報答 神呢?」

按原文的次序,這是在前的主句,上一段所討論的是在後的子句。原文開始時有「因為」一詞,169若按其字面意義解釋,本句便與上文(尤其是上一節)有某種邏輯關係;但由於這關係不容易界定,得出的結果也不太令人滿意,170這詞較宜看為相等於「那麼」、「既是這樣」(這詞在問句中有時可如此解釋:參徒八31,十九35)。171「用何等的感謝……報答神」的意思即是「怎樣感謝上帝」(當聖);不過這辭令式問句的格式使人想起詩篇一一六篇十二節(七十士譯本一一五3)。172動詞「感謝」在上文已出現過兩次(一2,二13),這堨峈漪O名詞;173這詞在新約共出現十五次(保羅書信佔了十二次──文法結構見馮:「腓立比書」 43968),除了一次指對人的「感激」(徒廿四3,新譯、思高),其餘皆指向神感謝的行動(本節;林前十四16;林後四15,九1112〔複數〕;弗五4;腓四6,西二7,四2,提前二1〔複數〕,四34;啟四9,七12),沒有一次是指聖餐,該種用法的例子在「十二使徒遺訓」和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丟(約於98-117年間殉道)的書信中才開始出現。174

「報答」原文是含有兩個前置詞的複合動詞175在新約另外出現六次,三次用在好的意思上,指「報答」(路十四14,兩次)或「償還」(羅十一35),三次用在壞的意思上,指「報應」(帖後一6;羅十二19;來十30)。同字根的兩個名詞176分別出現兩次和一次;前者的意思分別為「報答」(路十四12)和「報應」(羅十一9),後者(西三24)則為「賞賜」、「報酬」(思高)或「報賞」(現中)。嚴格說來,這三個字(動詞和名詞)堶惆漕潃茷e置詞(見註175)各有意思,第二個表達「回」報之意,第一個則表示所回報的是與有關的善德或惡行「互相對稱、完全相等」的;一些釋經者認為本節的「報答」應按這個意思解釋。177不過,在上述例子中,明顯地強調這「對稱、相等」之意的只有一處(帖後一6);即使我們說當回報者是神的時候,這些字可能有這個意思,本節也不符合這個情形,因這堿O人向神回報。故此我們不宜嚴格地解釋動詞內的前置詞;保羅的用意,只是抒發他那種在領受神的恩典之餘、深感無以為報的心情。他向神報以感謝是「為你們」(新譯),即是「關於你們」的;178所指的仍是「因戍A們」(本節)的「信心和愛心」(6節)。保羅將帖人的美好表現,以及這事給他們帶來的「這一切喜樂」──「一切」指喜樂的全部179──都看為向神感謝的原因,就如他所教訓讀者的(五18)。與此構成鮮明對比的做法,就是希西家在其禱告蒙耶和華應允後,「不但沒有照他所受的恩惠還報,反而心高氣傲」(代下卅二25,思高)。180

 

169 gar.

170 例如:Frame 133將本節的「因為」看為與上一節的「因為」平行,再一次證實「因戍A們的信心」一語──帖人的信心使保羅和同工不但得到生命,而且得到喜樂。Ellicott 44aBruce 68則分別認為「因為」所證實的是上一節那句話,或是解釋了為何有關帖人信心穩固的消息對於保羅和同工構成一股生命氣息。

171 Best 144; Marshall 97; cf. BDF 452(1).

172 比較:

tina ... to{i theo{i antapodounai  peri hymo{n(本節)

ti antapodo{so{ to{i kyrio{i   peri panto{n詩一一五3,七十士譯本)

173 eucharistia. O'Brien(Thanksgivings 156)指出,這堨峞u我們能〔過去時式〕以怎樣的感謝報答神」這講法,而不用「我們常常感謝神」,表示此「保羅聽見提摩太帶回來的好消息後的即時反應。

174 即是以eucharistia Eucharist; cf. BAGD 328-329(s.v.).

175 antapodido{mi anti + apo + dido{mi.

176 antapodoma, antapodosis.

177 Lightfoot 46; Morris II 108 n.18

178 peri hymo{n.

179 'all the joy' 'the joy taken in its whole extent'(Ellicott 45a). 另一解釋認為「一切」指喜樂的強烈程度(e.g., Best 144; O'Brien, Thanksgivings 157),但本節的「一切(喜樂)」跟第七節的「一切(困苦患難)」(參該處註釋)前後呼應,似應同樣解為「全部」。

180 七十士譯本此節的翻譯,用了本節的動詞「報答」和註176列出的第一個名詞:kai ou kata to antapodoma, ho edo{ken auto{i, antapedo{ken Ezekias, alla hypsothe he kardia autou.就如名詞在這堳耶和華的「恩惠」,動詞在七十士譯本詩一一五3b(上面註172ho{n antapedo{ken moi 一句堶惚耶和華所「賜」的厚恩;二者都沒有「對稱、相等」的含意。

 

10「我們晝夜切切的祈求」

「晝夜」在原文是「黑夜〔和〕白日」(思高),這短語已在二章九節出現過(見該處註釋),其意思不是「從朝到晚,整天不停的……」,而是「在晚間和在日間都……」。181「晝夜……祈求」與二章九節的「晝夜作工」可說前後呼應:這兩句的平行狀態提示我們,至少有些時候保羅是一面工作一面祈禱的(他以皮匠身份製造帳幕的工作,容許他這樣做)。晝夜向神呼籲(詩八十八1;,馬加比書貳二,十三10;路十八7)或在夜間禱告(詩廿二2,七十七2)表示極大的需要或極度的關注。副詞「切切的」有力地加強了後面那個意思。原文由兩個前置詞和一個形容詞組合而成:182(一)形容詞本身有「多〔於〕」(太五37)或「豐豐富富」(約十10,現中)的意思;由這個形容詞構成的副詞的意思(原級)是「分外」(徒廿六11)或「非常」(現中、新譯),或是(比較級)「更加」(新譯:太廿七23;可十五14,十26)。(二)形容詞加上第二個前置詞(見註182)作副詞用,其意思是「十分」(可六51)。這短語在狄奧多田(二世紀)所修訂的七十士譯本中用來描寫尼布甲尼撒的火@(但三22),意思是燒得「極」熱。183(三)這短語再加上第一個前置詞,直譯便變成「超過十分」或「超過極度」,表示一種絕頂的、無以復加的程度;但以理書三章二十二節在兩個希臘文版本中就是用了這個字。184

保羅除了在本節用這個複合副詞來表達他為帖人的祈求是極其「懇切」(現中、思高)或「迫切」(新譯),亦在五章十三節用它來指信徒應該以「最大的」(現中)敬意對待教會中勞苦事奉的人,又在以弗所書三章二十節用它來指神能夠成就一切,「遠超過」(現中,參思高)我們所求所想的。在新約作者中,保羅特別喜歡使用一些表示極度之意的動詞(例如:帖後一3,「格外增長」;其他例子見馮:「腓立比書」 252353)和副詞,後者的例子還有:「遠超過」(弗一21,四10)和作形容詞用的「超級」(新譯:林後十一5,十二11)或「超等」(現中、思高)。

「祈求」一詞的原文185在保羅書信另外出現五次,新約共用了二十二次,一貫的意思是「請求」。請求的對象包括耶穌(路五12,八38,九38)和祂的門徒(路九40)、亞基帕王(徒廿六3)、哥林多人(林後十2)、保羅和同工(林後八4)以及不信者(林後五20);若隨後(甚或之前,按原文次序)有直接引述講者的話,這詞的意思相等於「請……」(路八28;徒八34,廿一39;加四12)。若請求的對象是神,這詞的意思便是祈求(太九38;路十2,廿一36;徒四31,八22,十2;羅一10;本節)或特指代求(路廿二32;徒八24)。「祈求」與「禱告」(五1725186的分別,在於後者一般指向神祈禱,前者則指為明確的需要向神請求幫助和供應(參馮:「腓立比書」 82-83)。當代的猶太人和基督徒都有一日三次定時祈禱的習慣(參詩五十五17;徒三1,十30),可能本節的「祈求」也是在這些有規律的祈禱時間內作的187(參一2註釋)。

思高聖經將本節看為保羅對上一節提出的問題的回答:「我們惟有黑夜白日懇切祈求……」。188可是這兩節在原文的結構並不支持這種分法:「祈求」是個分詞,因此這詞必須視為延伸了上一節開始的問句,直到本節末了。若把這分詞連於上節主句的動詞來解釋,得出的意思便是:「當我們晝夜懇切祈求時,我們能以怎樣的感謝報答神呢?」189較好的解釋是將分詞看為附屬於上節子句的「甚是喜樂」一詞,而二者在文法上被連起來,不是因任何的邏輯關係,乃純為聯想的結果:保羅提及他們因帖人而喜樂,同時想起他放在禱告中的一個心願──就是本節下半所說的。190

 

181 Collins 359認為此短語在本節的意思並不是「在晚間的祈禱和日間的祈禱」,而是表示保羅的祈禱在天亮前便已開始,並會整天繼續下去(Paul 'is indicating that his prayer had begun before the break of day, and that it will continue through the day').筆者認為前一個意思正是原文的意思;後一個意思似乎是在本節和二9(見該處註釋)比較之下引申出來的,但同一個短語用在「作工」和「祈禱」此二事上,雖然有相同的基本意思(見正文),但其含意不一定完全相同(即是在「整天作工」和「整天祈禱」此兩句中,「整天」的意思不必是兩次完全相同的)。

182 hyperekperissou hyper + ek + perissou. perissou genitive of perissos. Adverb of perissos perisso{s.

183 Bruce 68. 狄奧多田 Theodotion.

184 BAGD 840 b(s.v.).

185 deomai.同字根的名詞為dee{sis.

186 proseuchomai.同字根的名詞為\cs21proseuche{.

187 Wiles, Prayers 182.

188 Reese('Linguistic Approach, 215)持同樣的看法。

189 Ellicott 45a; Wiles, Prayers 184 n.4.

190 Lightfoot 47.

 

「要見你們的面,補滿你們信心的不足」

這是保羅等人晝夜懇切祈求的目的和內涵。191原文有「並且」一詞介於兩個動詞之間,直譯是「要見……並且要補滿……」(新譯);另一方面,兩個動詞同屬一個冠詞之下(見註191),表示「見」和「補滿」不是保羅祈求的內涵中可分開的兩部份,而是緊連在一起的兩面(參思高:「為能見到……,為能彌補……」,好像將二者等同),前者必然引致後者(參和合、當聖;現中──「……去看你們,來補足……」──甚至將前者只看為引致後者的方法)。「見你們的面」一語已在二章十七節出現過(見該處註釋)。192

「補滿」一詞的原文193在保羅書信另外出現四次,新約共用了十三次,主要有三方面的意思:(一)使恢復原狀──如「補」網(太四21;可一19)、「挽回」被過犯所勝的弟兄(加六1)。(二)置於正當的狀態中、使之完全──「成全」信徒的是神(來十三21;彼前五10);哥林多的信徒要在同一的心思和意見上「團結起來」(林前一10,新譯,參現中),他們也要「改過自新」(林後十三11,原文試譯);一個「受過完備教育」的學生也僅如他的師傅而已(路各六40,思高)。(三)創造、預備、裝備──宇宙是藉旬囿爾隉u造成」的(來十一3);祂曾為基督「預備」了一個身體(來十5);祂使頌讚「發」自嬰孩和吃奶者的口中(太廿一16,參現中),又多多容忍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羅九22)。同字根的內個名詞(見註193)分屬第二(「改正到完全的狀態」,林徒十三9)和第三種用法(「裝備」,弗四12,新譯);本節的「補滿」(新譯同)或「補足」(現中)則是屬第二種用法。這個意思是與隨後的受事詞「不足」相對之下而得的:保羅書信另有五次提到各種的「不足」或「缺乏」時,相對的動詞總是「補足」或「補滿」(林前十六17;腓二30;西一24;林後九12,十一9),可見本節的動詞亦是「補足」的意思。194

「不足」一詞的原文195在新約共用了九次,只有一次不在保羅書信堙C其中五次指與富裕相對(林後八14,兩次)、需要別人補足(林後九12,十一9)的物質或經濟上的缺乏(路廿一4);兩次指教會信徒未能親身探候保羅而構成的「不及之處」,這份不足由他們的代表填補了(林前十六17;腓二30);另一次指基督「為式K…他的教會所忍受而未完成的苦難」,這些苦難保羅樂意自己努力分擔(西一24,現中);在本節則指帖人「在信心上的」(現中)不足之處。鑑於上文保羅曾熱烈地嘉許他們的信心(6-8節),「你們的信心」在這堨i能不是狹義地指「信、愛、望」三組合(參一3)中的第一樣,而是廣義地指他們整個的基督徒生命和經歷;這奡ㄗ鴝咫H信心上的不足,其後的禱告隨即祈求他們的愛心增長(12節),同樣表明「信心」在本節指信徒繼續的生命。196倘若「不足」一詞是單數的話,「信心的不足」便可能指帖人的信心本身有不足之處,但「不足」在原文是複數的,表示保羅想及的是帖人的基督徒生命和經歷中一些明確的「缺陷」(思高),一些保羅極想回到他們那堨h滿足的「需要」(現中)。197

有釋經者認為,由於一章三節和五章八節(即本書的首章和末章)都提到信、愛和望,但提摩太的報告只提到帖人的信心和愛心(6節),而且信上多次在重要的地方強調盼望(一10,二19,三13)及主的再來(二19,三13,四15,五23),帖人信心上的缺乏就是關乎盼望的層面。198不過,第六節不必有這種含意(見該處註釋),原文用複數的「不足」一詞亦肯定不支持這個解釋。從下文看來,帖人在信心上的缺陷主要涉及聖潔(四3-8)、弟兄相愛(四9-12)以及已死信徒與主再來之關係(四13-18)等問題(詳見下面註釋)。199在四章一節至五章二十二節這段堶情A保羅多次提到帖人已從他和同工領受的一些教訓(四19,五1),同時也補充他們在帖城傳道時未有需要或機會提出的一些教訓(例如:四13-18);由此可見,帖人的「缺陷」不能僅視為「資料上的缺口」,200其實部份是他們道德靈性上的失敗,部份(可能較少的部份)才是由於他們未有足夠教義上的知識引致的。201保羅以牧者的身份,直言不諱的指出帖人的缺陷,卻沒有對他們嚴斥怒g;他表示極想親自再到他們那堙A針對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但在這個祈求蒙應允之前,他只能以書信暫代自己(參提前三14;加四20)。

在本段(三6-10)堶情A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代名詞出現得特別頻密:「我們」一詞出現了六次,另外隱含式u我們」在其中的第一人稱動詞四次;202「你們」一詞出現了十次(兩次特別強調),另外隱含「你們」在其中的第二人稱動詞兩次。203這情形反映了保羅等人與帖人之間豐富的感情。204一方面,保羅顯出極大的喜樂,強調他們的喜樂是「因你們」(7節,見註釋)、他們的感謝是「為你們」(9節),又於首末都提到走訪帖人的事(610節),這一切提示我們,猶太人的毀謗仍然在保羅的心頭。205第十節提到他晝夜懇切祈求的事實、目的和內涵,不單為接扛疑咩i(11-13節)預備道路,也機巧地為其後的勸勉做好準備。從這個角度看,本節和接扛漱T節可說是過渡性的一段,讓保羅平順地將思想重點從上文的感恩和自辯轉到下文的勸勉上去。

 

191 原文用eis to idein......kai katartisai......關於這結構,見上文二12註釋之註202

192 「你們的」一詞在兩節的位置不同(該節to prosopon hymon, 本節hymon to proso{pon,但後者亦是正常的位置,因此並無強調之意(MHT 3.189).

193 katartizo{ {.同字根的名詞有兩個:katartisi, katartismos.

194 Lightfoot 47.在上述五節經文中,原文用了三個同字根的複合動詞,依次(第一、二處,第三處,第四、五處)為:anapleroo, antanapleroo, prosanapleroo.

195 hyste{rema.

196 Wiles, Prayers 185.

197 W.L. Lane, NIDNTT III 955 . U. Wilckens(TDNT VIII 599, TDNTA 1241)將原文短語解為「在末日之前對信心本身所存在著的不足」("a deficiency which exist, for faith as such in the time before the end'),就是說,帖人需要使徒的教導和勸勉,以及神和主耶穌親自使他們剛強(11-13節),才能堅持信心到底。但這樣對「信心的不足」作出客觀性的解釋,不及把此語解為主觀性的「缺陷」來得自然。

198 Donfried, 'Cults of Thessalonica' 347-348.

199 一些釋經者(如Frame 11-12; W.L. Lane 〔同註197〕)認為,帖人的問題涉及五14所提的軟弱的人(參四1-8)、閒懶不作工的人(參四9-12)以及灰心的人(參四13至五11);但Best 231-232對此看法(即是把那三種人肯定地認同為那三段經文所涉及的「問題人物」)提出異議。見該節註釋。

200 'gaps of information'(Bammel, 'Preparation' 92).

201 Cf. Best 145; Neil 70; Whiteley 54.

202 計為:he{meis一次,he{mas 兩次,he{mo{n兩次,he{min 一次。(第九節的hemo{n不計算在內,因為這個「我們」可能包括讀者在內。)動詞:parekle{the{men, zo{men, dynametha, chairomen.

203 計為hymeis 一次,hymas 兩次,hymo{n 六次,hymin 一次。(強調的為第七節末的「你們」,及第八節的「你們」。)動詞:echete, ste{kete.

204 Cf. Best 139.

205 Frame 130.

 

四 保羅獻上禱告(三11-13

11願 神我們的父和我們的主耶穌一直引領我們到你們那堨h;

12又頂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

13好使你們當我們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的時候,在我們父 神面前,心堸磼T,成為聖潔,無可責備。

 

11「願 神我們的父和我們的主耶穌」

本節和隨後的兩節構成信上第一個「祈願」(五23是第二個);所以稱為「祈願」只是因原文用了願望語氣而非請求語氣的動詞,206在意義上與直接的祈求並無分別(比較:民十35:「耶和華啊,求你興起!」詩六十八1:「願 神興起」)。207原文開始時有兩個小字,208在本書和後書的五次禱告中,有四次是以此二字開始的(五23;帖後二16,三16),餘下的一次(帖後三5)則只用了第二個小字開始(參羅十五513),可見第二個小字並無反語氣作用,而只是引介一個新的思想階段;209至於第一個小字,「自己」或「祂」可能是詩篇(詩人稱神為「你」)的回響。210鑑於這些用法,這兩個小字本身似乎並不包含與上文相對的意思,若有這種意思,也是由文理表明出來的(如在詩廿二19,見註210)。就本節而論,我們不必認為「自己」與離此甚遠的「撒但」或計劃受阻的宣教士(二18)構成對比;211保羅的信念──神活躍地在人的事上施行統治,沒有祂的幫助,事情便不能成功──足以解釋為何他用了強調的「自己」或「親自」(現中)這個詞。212

「神我們的父」在原文是「我們的神和父」,如在一章三節那樣(見該處註釋)。帖人生活上的佳美表現都是在這位神的面前(一3),祂也自然是保羅祈求的對象;但保羅以「和」字將「我們的主耶穌」213與「我們的神和父」連起來(重複的「我們的」一詞增強了兩個短語的平行性和合一性),214使祂與父神並駕齊驅地也成為保羅祈求的對象,顯出為與神同享指引人當行之路的特權(參詩卅二8,卅七23;箴三6,十六9)。如在一章一節,主耶穌與神並列的事實顯示基督在保羅心中所佔的崇高地位。

 

206 kateuthynai optative(not infinitive). On the optative, cf. BDF 384.「祁願」英文為'wish prayer'(Wiles, prayer 52).

207 Bruce 70-71.

208 autos de.

209 Ellicott 46a稱之為'the de metabatikion'(過渡性的de)。

210 例如:七十士譯本之詩二十一20(舊約詩廿二19sy de, kyrie;一○一(一○二)27 sy de diameneis. Cf. G. Schrenk, TDNT V 1007 n.373; Bruce 71.

211 As in Moore 59 and Ellicott 46a, respectively.

212 Morris II 111 n.20; Lightfoot 48; cf. Frame 136. Cf. also MHT 3.40-41.

213 原立直譯是「我們的主,耶穌」(ho kyrios hemon Iesous),而不是「我們的『主耶穌』」(ho kyrios Ie{sous he{mo{n)。關於耶穌在本書和後書的七種稱呼,詳參一10註釋(連註190)。

214 G. Schrenk, TDNT V 1007.

 

「一直引領我們到你們那堨h」

「引領」一詞的原文215在新約另外只出現兩次:撒迦利亞預言彌賽亞要「引導」在黑暗中的人的腳,走上平安的路(路一79,新譯);保羅為帖人的另一個祈願,就是要主「引導」他們的心進入神的愛及基督的堅忍堨h(帖後三5,見該處註釋)。「我們到你們那堨h」在原文是「我們去你們那堛犒D路」(思高);「道路」一詞的原文216在新約共用了一百零一次,在保羅書信一共出現六次,其他五次(羅三1617,十一33;林前四17,十二31)皆有喻意性的意思,只有本節才保持其字面意義(「道路」,亦可解為「旅程」)。217七十士譯本不乏「引領」和「道路」二字連戎X現的例子,這方面的證據顯示,原文那個動詞固然有時確是「引導」之意,例如:「願我的道路蒙引導」(詩一一八〔舊約詩一一九〕5),「他〔聰明的家僕〕的道路必蒙引導」(箴十三13。〔此節只見於七十士譯本〕);但亦多次含有「直」的意思,例如:以色列家投訴耶和華的「道不公平」(結十八25,三次);愚昧的婦人向「直行其道」的過路人呼叫(箴九15);「行事正直的」,為惡人所憎惡(箴廿九27);詩人求神「使你的道路在我面前正直」(詩五9b〔舊約8b〕);所羅門訓誨人「要修直你的道路」(箴四26b)。這兩個意思不是互相排斥的,有時可以交換來用,甚或合併起來,例如:猶太女英雄猶底特求神「引導她的道路」或「修直她的道路」,使祂的子民可以重新起來(猶底特書十二8),這話思高聖經翻成「指給她一條……正路」,即是合併了「指(引)」和「正(直)」兩個意思。照樣,本節「一直引領」這譯法,看來也是合併「引導」和「修直」(思高:「舖平」)這兩個意思的結果。不管我們採納那一個翻譯,保羅的意思顯然是求神除去一切攔阻,給他們通達的道路直到帖人那堨h(參新譯、現中:「開路」)。

如上文指出,「願……一直引領」在原文是個願望語氣的動詞(見註206),這種用以表達願望的動詞在新約共有三十八個例子,保羅常用的「斷乎不可」佔十五次(除了路二十16,全部在保羅書信堙^,在其餘的二十三次堶情A保羅書信佔了十五次(羅十五513;門20;提後一1618,四16),包括本書和後書九次(本節、12節〔兩次〕,五23〔兩次〕;帖後二17〔兩次〕,三516);在全部三十八次之中,只有一次(門20:第一人稱單數)不是第三人稱單數的。218本節的動詞是單數,但禱告的對象卻是複數(神和主耶穌),這現象引起了幾種不同的解釋:(一)兩個主詞用一個單數的動詞這現象,通常發生於那兩個主詞非常密切地相連扛滷〞p下,如在馬太福音五章十八節:「就算天〔和〕地廢去〔單數〕……」。219本節是相同的情況。(二)單數的動詞表示基督(就其神性而言)是與神合一的(參約十30)。220(三)與此有關的一點,就是同一個現象亦在後書二章十六、十七節出現,該處的次序是「主耶穌基督,和……父神」,而「自己」一詞則是連於「主耶穌基督」(見新譯);因此有釋經者認為前書本節的「自己」是同時指神和主耶穌二者221(參現中:「願上帝……和我們的主耶穌親自開路」)。(四)單數的動詞並無特別的神學意義,只是與較接近它的那個名詞(即是主耶穌)相符的結果。222

筆者對上述的解釋都未能感到完全滿意,因此建議這單數動詞的問題可按下面的步驟解決:(一)原文所用的結構是兩個主詞在先,動詞在後;若動詞在先,多過一個主詞在後,單數的動詞可解釋為與第一個(即是較接近或最接近動詞的那個)名詞相符的結果(例如:太五18;可二25;約二2,十八15,二十3;徒十一14,十六30;羅十六21;林前十三13;提後一15)。這解釋不能用於本節(或帖後二17)。(二)在兩個主詞之後,所用的動詞有時是複數的,例如:「天〔和〕地要廢去」(可十三31),但較多的時候是單數的,例如:「天〔和〕地要廢去」(太廿四35),「那堙e地上〕有蟲和蛂e將財寶〕毀壞」(太六19,原文直譯),「連風和海也聽從他」(可四41),「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約一17),「血肉之體〔原文作『肉和血』〕不能承受 神的國」(林前十五50)。223(三)由此看來,在兩個主詞之後用的動詞是複數或是單數,個別作者有權決定(比較:可十三31及太廿四35;可十三31及四41);但在上述(第二點之下)用單數動詞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件共通的事實,就是有關的兩個主詞,就其與動詞的關係而言,是密切相連的,以致二詞可被看為一個主詞。(四)在本節,單數的動詞本身並不足以表示基督是與神合一的(儘管基督確是與神合一的),正如同樣的結構並不表示天和地、蟲和蛂B風和海、恩典和真理是合一的;但此單數動詞的確表示耶穌與神同為「引導」者。(五)因此,就事實而論,「自己」或「親自」一詞可同時連於主耶穌及父神(如在現中),但從文法的角度還是較宜看為只連於前者(因二者各有自己的冠詞和所有格的代名詞224)。

 

215 kateuthyno.

216 hodos.

217 Cf. W. Michaelis, TDNT V 69, 113 n.14.

218 MHT 1.194-195; BDF 384; Idiom 32.

219 Whiteley 55.

220 Robertson, Pictures 4.27; Ellicott 46b; Denney 336b. J.A. Hewett(as reported in NTA §20 [1976] -560)認為保羅採用這不尋常結構的原因,是要避免將神和基督二者完全分開或完全合併起來。

221 Frame 136-137; Best 147.

222 Bruce 71, II 1158(agreement with the nearer subject.).

223 Cf. MHT 3.313, 314.

224 ho......he{mo{n kai ho......he{mo{n. autos不能同時指此二者。

 

12「又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

保羅祈求的第一部分是關乎他和同工的(「我們的道路」,11節),現在第二部份(12-13節)是關乎帖人的。「你們」於原文是在句首的強調位置,隱含氖P「我們」對比之意:不管神會否賜他們通達的道路回到帖人那堨h,保羅求主把極大的愛心賜給帖人。「主」指「主耶穌」(1113節):雖然保羅一般的做法是以神為禱告對象(見一2註釋,參五17註釋),但在其書信中亦有幾次直接向主耶穌禱告(帖後三516;林前十六22,提後一1618;參林後十二8),像司提反那樣(徒七5960),另有一兩次則同時以二者為禱告的對象(11節;帖後二16-17)。

按原文的結構,兩個動詞都是及物動詞,更嚴格地說是造因式的用法:「願主使你們增長、充足」。「在愛心上」則指出帖人要在其中增長、充足的範疇:225「增長」這詞在後書一章三節(該處譯為「充足」)是用來形容帖人的愛心,可見本節「在愛心上」此短語不應只連於(按原文次序較為接近的動詞)「充足」,而應同時連於「增長、充足」兩個動詞。「增長」一詞的原文226在新約另外出現八次(只有一次不在保羅書信中),全部屬不及物的用法;除了一次的意思是「有餘」(林後八15),其餘七次的意思都是「增多」,其主詞分別是:罪(羅五20,兩次)、恩典(羅六1;林後四15)、愛心(帖後一3)、「果子」(腓四17)和基督徒美德(彼後一8)。本節所指的「增長」不是數量上的增加,而是靈性上的長進和擴張。這動詞已有「充充足足」(新譯)的含意,227但第二個動詞更加強化這方面的意思。

「充足」一詞的原文228在保羅書信共出現二十六次(新約全部三十九次),其中二十二次是不及物的用法,四次是及物(或造因式)用法。在前一類用法中,有九次以事物為主詞,分別指:神的恩典和賞賜「豐盛的臨到」眾人(羅五15,參新譯);基督的苦楚,加在保羅等人的身上「越多」,他們藉基督而得的安慰也「越多」(林後一5ab,參思高);保羅求腓立比信徒的愛心「增長」(腓一9,思高);他們的誇耀會因保羅之故「越發加增」(腓一26);神的真實會因人的虛謊「越發顯出」祂的榮耀(羅三7);新約稱義的職事比舊約定罪的職事「越發有」榮光(林後三9);馬其頓信徒滿溢的喜樂和極度的貧乏,「匯流出」豐厚的慷慨來(林後八2,新譯);供應聖徒之需的事,使許多人對神的感謝「格外增多」(林後九12,新譯)。另有十三次以人為主詞,分別指:保羅懂得如何「處富裕」(腓四12ab,新譯);他因為收到腓立比人的餽贈而「綽綽有餘」(腓四18,新譯);食物不能使我們被神看中,因此我們不會因吃了甚麼食物而在這方面變得富裕起來(林前八8,原文意譯);保羅勸勉哥林多人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林前十四12),要在主的工作上時常「發憤勉力」(林前十五58,思高),並且要在捐輸的事上「超韞X眾」,就如他們在好些其他事上都「超韞X眾」一樣(林後八7ab,思高);在保羅的觀念中,信徒應是藉次t靈的能力「滿有」盼望(羅十五13,新譯)、「滿有」感謝的心(西二7,新譯)、「多行」各樣善事的(林後九8b);他一再囑咐帖人,在討神喜悅的生活和弟兄相愛的事上,要照他們現在所行的「更加努力」(帖前四、110,現中)。在及物用法的四次堶情A這動詞分別指:恩惠(由於蒙恩的人增多)使感謝也「越增加」(林後四15,思高);神能將各樣恩惠「多多的加給」信徒(林後九8a);祂已將恩典「充充足足的賜給」我們(弗一8,新譯);保羅求神使帖人的愛心「多而又多」(本節,新譯)。

這兩個動詞的分別,在於前者(「增長」)在新約媮`是表達一個生長、繁衍或增多的過程,而後者(「充足」)則表達一種極其豐富的性質。229本節以後者加強前者,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使你們增長至滿溢的地步」(參思高、當聖);230換言之,保羅祈求神使帖人成為有極度的愛心,成為愛心滿溢的信徒(參腓一9)。231所指的愛包括「彼此相愛的心」,即是「弟兄們相愛」(四1;原文是個名詞,參思高),以及「愛眾人的心」──「眾人」不是指「眾弟兄」(五2627),而是指不信主的「人類」(現中)。保羅似乎了解到,教會很容易成為一個內向的鬌憿A因此他像彼得一樣提醒信徒,有了「彼此相愛的心」,還要加上「愛眾人的心」(參五15;加六10;彼後一7);232唯有這樣,他們才可以成為天父的兒女(太五45-48;路六32-36),也唯有這樣,他們才可以有效地領人歸信基督。

 

225 en agapei denotes the 'sphere in which'(Frame 138)rather than the instrument 'with which'(Ellicott 47b)they are to be enlarged.

226 pleonazo.

227 G. Delling, TDNT VI 265.

228 perisseuo.

229 W. Bauder, D. Mu/ller, NIDNTT II 131.

230 原文用aorist時態,表示重點是在「增長滿溢」(思高)的事實(而非過程)。但「增長」此行動本身是漸進性。

231 Denney 336b.

232 Cf. Whiteley 55; Best 149.

 

「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

這子句在原文並無動詞,直譯只是:「就像我們對你們一樣」(參思高)。這種省略語法在本章六節已用過一次,該處的「如同我們想見你們一樣」在原文並無動詞,「想見」是根據上文補充進去的。照樣,本句若按上文補充動詞,全句的意思便是:「就像我們在對你們的愛心上增長、充足一樣」。233按此解釋,這兩個動詞在本句是不及物的用法,在上句(主句)則為及物(造因式)用法;這種現象亦見於哥林多後書九章八節,該處的動詞先是及物用法(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各樣恩惠向你們)顯為豐富」),然後是不及物用法(使你們能「多行」各樣善事)。234不過,我們不能排除另一個可能性,就是保羅並沒有很清楚明確地想到他所省略的動詞是甚麼,235因此一般中譯本對這子句的譯法(新譯、現中、當聖大致與和合本相同;思高作:「就像我們對你們所有的愛情」)也許足以表達保羅的意思。無論如何,保羅提出他和同工對帖人的愛作為帖人的愛心量度的標準(關於「如同」一詞,見二11註釋),這就表示本節不僅為對主的禱告,也同時是對帖人間接的勸勉,要他們讓主成就祂的計劃在他們身上。236

 

233 kathaper kai he{meis(pleonazomen kai perisseuomen te{i agape{i)eis hymas─括號內的字是補充進去的。

234 Ellicott 47-48; Frame 137.

235 Lightfoot 49.

236 Marshall 101.

 

13「好使你們……在我們父 神面前,心堸磼T,成為聖潔,無可責備」

本節並不是保羅祈願中的第三部份(如在新譯、當聖:「願……又願……(也)願」),而是第二部份的延續:「願主使你們……增長滿溢,……好堅固你們的心……」(思高)。換言之,「堅固」這行動的主詞仍然是上一節的「主」。「好堅固你們的心」一語在原文所用的結構跟本章二節「為了要……堅定你們」(新譯)所用的相同,237其作用是指出上兩個動詞(「使……增長滿溢」)所描寫的行動之目的:保羅求主使帖人的愛心滿溢,好使祂能「堅固你們的心〔使之〕在聖潔中無可指摘」(原文直譯)。其中的邏輯關係下文會較詳細討論,現在我們先留意本節本身的意思。

「堅固」這動詞已在本章二節出現過(參該處註釋),該處是人(提摩太)的行動,堅固的對象是「你們」;這堿O神(主)的行動,堅固的對象是「你們的心」。238「堅固你們的心」這個講法可能反映舊約的詞語,239不過那些詞語所指的跟保羅所指的是不同的事。「心」(參二4註釋)在這堣@定包括人的意志:帖人信主未久,且一向在異教的道德標準下過生活,故此特別需要主使他們「心志堅定」(現中),才能抗衡舊日的思想和行為繼續向他們發出的引誘。但保羅的祈願所關注的不僅是他們的意志,而是他們整個的「心」──就是神向之說話,宗教生活植根於其中,並斷定道德行為的那個「人堶悸漱中腄v(如在二4一樣)240──都被主堅立到「在聖潔中無可指摘」的地步(參思高)。「聖潔」在原文並不是四章三節「成為聖潔」那個字(指「成聖」的過程或其效果;241見該處註釋),也不是在新約只出現一次,用來描寫神的「聖潔」那個字242(這字描寫一種抽象的素質),而是另一個字。243這字在新約另外只出現兩次,一次用於「聖潔的靈」(羅一4,新譯)此短語中,另一次則指信徒在身體和心靈上成為聖潔的狀態或情況(林後七1)。不管羅馬書一章四節所指的是「聖善的靈」(即是聖靈?)或是基督「聖潔/至聖的神性」(現中/思高),「聖潔」在本節的用法顯然跟另外那一節較為接近;鑑於保羅是在談及信徒的心,「聖潔」首先指內心的聖潔,一種純淨清潔的性情和氣質,這種內在的聖潔會化為道德生活上的聖潔表現(參二10)。244「無可指摘」的原文245在新約另外出現四次,兩次指在遵守律法或遵行神的誡命規條上的完全(路一6;腓三6),一次指頭一個約(即舊約)不是「沒有瑕疵」(來八7),還有一次指信徒在人(尤其是不信主的人)面前「無可指摘」(腓二15);這堳h指信徒的心要「在聖潔中無可指摘」,意思即是,他們的心要「完全聖潔」(新譯、當聖)。

保羅在二章十節曾提到他和同工在帖人中間「是何等聖潔……無可指摘」,該處所用的是副詞,後者與本節的形容詞「無可指摘」是同字根的;雖然該處的重點是在保羅等人對待帖人的態度和行為(見該處註釋),但「也有神作見證」一句表示他們的「聖潔」和「無可指摘」也是在神面前的。本節則明明把重點放在「在我們父 神面前」,強調所說內心的完全聖潔是經得起神鑒察的。「我們父 神」原文作「我們的神和父」(參11節及一3註釋);神是信徒的父,表示他們與神的關係不再(如未信主時)停留在犯人與審判者的層面,但這並不抹殺他們仍要受到審判的事實。246本節提示信徒要在神面前受審(參羅十四10:「在神的臺前」),二章十九節則提示審判是「在我們的主耶穌面前」(參林後五10:「在基督臺前」),這些不同的講法意味旭繴與父神同享審判的特權(參約五2227;徒十42,十七31)。但兩節所提施行審判的時間是一樣的。

 

237 eis to ste{rixai + accusative of object.

238 hymo{n tas kardias -「你們的」在「心」之前,並不表示強調。 見上面註\cs15192

239 例如:詩一○四15(參思高;七十士譯本〔一○三15〕作:「麵餅堅固人心」);士十九58(七十士譯本作「用餅〔塊〕堅固你的心」);詩一一二(七十士譯本──)8。此語亦見於傳道經六37(參思高)及廿二16(思高德訓篇廿二19)。

240 J. Behm, TDNT III 612-613, TDNTA 416. Collins 362則認為「心」在此指整個人。

241 hagiasmos.

242 hagiote{s.和合及新譯於林後一12譯為「聖潔」的亦是這個字;不過該處的原文較可能是haplote{s(現中:「坦率」;思高:「直爽」)。Cf. Metzger 575.

243 hagiosyne.

244 Cf. O. Procksch, TDNT I 108, 115, TDNTA 18.

245 amemptos.

246 Cf. Best 151-152.

 

「當我們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的時候」

這是信上第二次用「來」這名詞來指基督的再臨(參二19註釋),本句的特點在於加上了「同他眾聖徒」此短語──直譯是「和祂所有的聖者」。247「聖者」一詞的原文248在信上另外出現四次,都是形容詞(一56,四8,五26),但在本節是形容詞作名詞用。這些和基督同來的「眾聖者」(思高)是甚麼呢?這問題引起了三種不同的答案:(一)他們是基督的「信徒們」(現中;參新譯、當聖)──或是在基督堣w死的信徒,或是已死的和活扛澈H徒。249這個看法的論據如下:「聖者」的原文在保羅書信其他地方一貫的意思是「聖徒」,這意思很適合本句的文理(當主再來時信徒要聖潔,12節),250而且後書一章十節談及主降臨要在祂的「聖者」身上得榮耀,所指的肯定是信徒(在該處「祂的聖者」與「一切信的人」是平行的);還有,原文不一定要解為基督和已死的信徒來到活的信徒那堙A而可解為「在我們主耶穌榮耀的同在面前」,這樣,祂的「眾聖徒」便可包括已死的和活扛澈H徒,也許這正是保羅用「所有」一詞的原因。可是,這種解釋有至少兩方面的困難:第一,若「眾聖徒」包括已死的和活扛澈H徒,「來」字便要解為「同在」而非「再來」;但上文曾經指出(見二19註釋),「來」字於新約用在專門性意思上的其他十七次(只有一次不是指基督),其意思都是「來臨」而非「同在」,亦無足夠理由要我們將本節的「來」字看為例外處理。251第二,若「聖徒」是指已死的信徒(與活扛澈H徒相對),「所有」一詞便難以解釋(「所有的聖徒」不能解為「所有已死的信徒」);而且,保羅顯然預期他的讀者會明白「同祂的眾聖者」是甚麼意思,若「聖者」是指已死的信徒,則保羅早已將這方面的真理告訴帖人,可是他在四章十三至十八節解釋已死信徒的命運時,卻好像是在向讀者提供一些他們前所未知的新資料。

(二)「祂的眾聖者」是指陪同旭繴來臨的天使。252這看法的論據如下:保羅很可能引用了撒迦利亞書十四章五節描寫耶和華的日子所用的話(「有一切聖者同來」在七十士譯本作「並所有的聖者和祂〔一起〕」),該處的描寫是基於舊約較早時對耶和華顯現的描述(例如:申卅三2,參現中),「聖者」指的是「天使」(現中);雖然自十二使徒遺訓(十六7)開始,「聖者」常被解為聖徒,但在新約本身(太廿五31)以及猶太書十四節引用的以諾書中,「聖者」是被解為天使的。事實上,在舊約及兩約之間的猶太教文獻中,「聖者」經常指天使(例如:伯十五15;詩八十九5;但四13,八13各節參現中)。253此外,福音書把天使和人子降臨(太廿五31;可八38;參可十三26-27)及審判(太十三41)連起來;後書一章七節明說主耶穌要「同他有能力的天使」從天上顯現,施行審判。以上各點都支持本節的「聖者」應解為天使,其中以第一點和最後一點最具說服力(因為是屬前後書本身的內證)。第一點的意義尤其重大:保羅幾乎不自覺地(也可說不動聲色地)把撒迦利亞書形容耶和華的話用來描寫主耶穌,對於按正統的猶太信仰及嚴謹的法利賽派教條受訓的保羅,這種以耶穌「代替」耶和華的做法實有驚人的含意;「聖者」要按撒迦利亞書的原意解為天使,才可使這含意充份地顯明出來──那些與基督同來的眾天使,表明了基督再臨之時要作的,正是先知描寫為父神要作的。254

這看法涉及兩點困難。第一,若保羅的用意是說眾天使將與基督同來,那為甚麼他不乾脆用「天使」一詞,如在後書一章七節那樣呢?第二,新約其他地方從沒有用「聖者」一詞指天使。不過,這兩點不足以推翻這個解釋。關於第一點,保羅用「聖者」而不用「天使」的理由可能很簡單,就是因他引用了撒迦利亞書的話。關於第二點,「聖者」一詞的原文(見註248)在保羅書信另外出現七十五次(新約共二三三次),作形容詞用的佔去三十六次;255其餘的三十九次都是作名詞用,解為聖徒。256這詞在新約其他地方出現的一百五十七次中,作形容詞用的佔去一百一十七次;257作名詞用的四十次中,十一次指聖所或至聖所,258七次指耶穌基督,259一次泛指聖潔的人(啟廿二11),其餘的二十一次則指聖徒。260可見在新約將這詞作名詞月的七十次中,沒有一次是指天使,卻有六十次是解為聖徒。不過有一件事值得留意:除了在後書一章十節外,「聖徒」這詞從來沒有在論及基督再來的文理中出現,而唯一例外的那節經文,並沒有描寫信徒陪早C穌。261因此,鑑於第一個看法(「聖者」=信徒)所牽涉的困難,以及支持第二個看法的正面理由,我們可以將這詞在本節的意思(=天使)看為特別的個案。而「所有的」可解為有強調主再來時的威榮之意。

(三)第三個看法認為「聖者」同時包括天使和已死的信徒。用以支持此說的理由其實不多,說服力也不大,例如:沒有理由認為保羅的思想只限於二者之中的一樣;「所有的」一詞可支持此說;後書一章十節的「聖者」是與「信的人」平行,而且保羅真正關注的,乃是基督要在神面前把屬祂的人堅立於聖潔中的那個時候,那也是他自己的工作要接受評估的時候,因此「眾聖者」可能包括信徒。262如上文指出,保羅在下一章才處理已死信徒的問題,因此不大可能在這堣w包括他們在「眾聖者」一語中,而且此詞的用法並不支持這個看法。

基於上面的討論,筆者接受第二個看法為正確的解釋。保羅在本節的祈求(即是他的祈願的第二部份),是要主耶穌堅固信徒的心,直到當祂同祂所有的天使來的時候,他們的心在神面前是「在聖潔中無可指摘」的。這種「完全聖潔」的地步可說總括了生命的意義,它是主耶穌要成就在信徒身上至終的目的;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信徒當追求的目標,而他們之所以有可能達到這目標,是因為他們已因信稱義,並在那個基礎上領受了聖靈(四8),263這位聖靈的運行和結出的果子是神所喜悅的。264在這方面,加爾文提醒我們一點重要的真理:保羅的禱告並不排除赦罪的道理,因為這是我們的聖潔在神的眼中站立得住的方法,不然的話,我們的「聖潔」是滿了污點的。265

現在我們要回到本節註釋開始時提出的問題,就是「在愛心上增長、充足」與「心堸磼T,在聖潔中無可指摘」二者之間的邏輯關係。保羅以「好使」二字將後者連於前者,這表示前者是條件,後者是結果:因為愛的本質是以別人最大的好處為目標,若沒有強烈的愛為基礎,信徒的意志很容易引使他作出違反神旨意和呼召的事,即是有不潔的行為(參四3-8);相反的,信徒若在愛心上增長充足,便不會過看一個以己為中心的生活,亦即是說,便會脫離罪(罪的本質正是以己為中心)而趨向聖潔。266不過,以上的解釋過份將「聖潔」的重點放在消極的一面(聖潔即是罪或不潔的反面),儘管這重點也是四章三至八節的重點(特別留意3節)。其實「聖潔」的基本意義是一種分別出來歸屬於神的特殊關係(詳參馮:「腓立比書」 67-68),同時有正面和負面的含意。從消極的角度看,聖潔即是脫離罪惡不義,因此已包括「無可指摘」的觀念;從積極的角度看,聖潔就是歸耶和華為聖,即是有神所稱許的行為,後者可用「愛人如己」一語總括起來(羅十三9),因為「愛別人的,就成全了律法」(羅十三8,新譯;參羅十三10;加五14──後者見馮:「真理」 324)。這樣,在本段的文理中,「愛心」和「聖潔」並不是眾多美德中的兩項,而是包括了一切基督徒活動的概括性字眼:就對人的關係來說,信徒的整個生活行為都應是愛心的行為;就對神的關係而言,則應為聖潔的表現。267簡言之,愛心與聖潔可說是實質上相等的;但鑑於保羅用了「好使」二字,我們也許應把二者的關係看為目標與途徑的關係:他祈求主使帖人的愛心增長充足,「這樣」(現中)便會使他們的心被堅立到「在聖潔中無可指摘」的地步。268從信徒的角度來說,「追求聖潔」(來十二14)直到「在聖潔中無可指摘」是目標,「追求愛」(林前十四1)是達到這目標的途徑和方法。

有些抄本在本節末了有「阿門」一詞,在這(外證)方面支持和反對雙方可說勢均力敵。從抄寫過程的角度來看,可能有抄者認為保羅書信的主體有「阿門」一詞是不適合的,因而將原有的字省去;亦可能有抄者認為,在這堨[上「阿門」,可使這段經文(以本節為結束)適用為禮拜儀式的一部份。經文批判學者對此點未有一致的結論。269若「阿們」確實是原本有的,則其作用可能是加強和確定上文的話(即是表示保羅實在衷心地如此祈求,或強調主耶穌必會同祂所有的天使來臨)。(關於「阿門」一詞的用法,可參馮:「腓立比書」 498-499。)無論如何,保羅的祈願終於得以實現(徒二十1),不過那是約五年後的事。由此看來,連使徒保羅也有禱告「尚未」蒙應允的經驗。

保羅的祈願(三11-13)一方面是向神直接的祈求(11節)和代求(12-13節),另一方面是向帖人間接的勸勉,鼓勵他們在追求愛心與聖潔以及預備主的再來這些方面更加努力。270這祈願更有承上轉下的作用:第十節報導了保羅等人的禱告,是要見帖人的面,補滿他們信心的不足;保羅的祈願一面重複了那個禱告的內容(11節回應「見你們的面」,12-13節回應「補滿你們信心的不足」),但同時插入了兩點新的思想:(一)他們的不足若不是由保羅再訪他們而得以補滿,便是由主直接補滿;(二)主的再來是萬物所指向的目標。與第十節比較之下,祈願的重點不是在第一部份(要見帖人),而是在第二部份(要他們信心的不足得到補滿):他們在愛心、聖潔以及預備主來這些方面需要繼續長進。這新的重點為下文的勸勉鋪好道路:聖潔(四3-8)、弟兄相愛(四9-12)和主的再來(四13至五11)正是本書第二個主要部份所論的一些問題。271

回顧本段(二17至三13),我們看見保羅與帖人關係上的三個要素:(一)愛──與帖人分離,恍如孩童喪失父母;雖然身體離開,但心靈仍與他們在一起(二17a);很想見他們,不只一次想到他們那堙]二17b18,三6b);以他們為盼望、喜樂、榮耀及誇耀的冠冕(二19-20);掛念他們到了不能再忍的地步(三15);因接到關於他們的好消息而滿有喜樂和對神感恩、(三6-9)。(二)願望──要他們在患難中得安慰、抵擋誘惑、在信心上堅固不動搖(三2-358),要補滿他們信心的不足,要他們成為愛心滿溢、於主再來時在神面前完全聖潔的人(三1012-13)。(三)行動──想盡法子要見帖人(二17b);打發褆摩太去幫助他們(三25);晝夜懇切祈求(三10-13)。在這三樣之中,愛是根源,其他兩樣是果實:愛產生願望,願望被愛推動,便化為愛的行動。

 

247 meta panto{n to{n hagio{n autou. M.J. Harris(NIDNTT III 1206-1207)指出,meta + genitive較適合表達密切相關或相隨的情形;syn + dative則較適合表達個人密切的聯合之意,如指信徒與基督聯合(西三3)或永遠與基督同在(帖前四17)。

248 hagios.此字的字義研究見下文,及五26註釋。

249 分別見:Denney 337a; Moore 60.下面的論據主要引自後者。

250 Lightfoot 5013節的「在聖潔中」和本節的「聖者」這樣拉上關係:「……在聖潔中,使你們預備好加入聖徒的集會,他們會於主來時陪伴祂。」

251 Mearns('Eschatological Development' 144)認為「來」字在本節是雙關語,一方面指復活的主如今已「在」祂的國堙A另一方面指祂從天上榮耀的再臨。但這看法(對筆者來說)沒有說服力。

252 Frame 136; Grayston 78; Vos, Eschatology 137; Ladd, Theology 557; O. Procksch, TDNT I 109, TDNTA 17; Ross, '1 Thessalonians 3.13'

253 以上論據參:Mofatt 33a; Best 152-153.

254 Bruce II 1158b; Whiteley 58; Kreitzer, Jesus and God 117-118. Cf. Steele, 'Jewish Scriptures' 14a.

255 十九次於「聖經」(羅一2)、「聖殿」(弗二21)、「聖召」(提後一19)及「聖靈」(羅五5,九1,十四17,十五1316;林前六19,十二3;林後六6,十三13;弗一13,四30;帖前一56,四8;提後一14;多三5)等二字短語中;十七次形用其他項目:神的殿(林前三17)、律法和誡命(羅七12ab)、使徒和先知(弗三5)、新麵和全團(羅十一16ab)、教會(弗五27)、信徒(弗一4;西一22,三12)、信徒的身體與靈魂(林前七34)、信徒的兒女(林前七14)、活祭(羅十二1)、問安之吻(羅十六16;林前十六20;林後十三12a;帖前五26──各段參現中)。

256 六次於卷首問安(羅一7;林前一2;林後一1;弗一1;腓一1;西一2),四次於信未問安(羅十六15;林後十三12b;腓四2122),二十九次於其他部份(羅八27,十二13,十五252631,十六2;林前六12,十四33,十六115;林後八4,九112;弗一1518,二19,三818,四12,五3,六18;西一41226;帖後一10;提前五10;門57)。

257 七十四次於「聖靈」一詞中(太5、可4、路13、約3、徒41、來5、彼前1、彼後1、猶1);二十八次於二字短語中:「聖父」(約十七11)、「聖僕(或子)」(徒四2730)、「聖天使」(可八38,路九26;徒十22;啟十四10)、「聖『無數』」(猶14,「千萬聖者」原文直譯;參現中)、「聖先知」(路一70;徒三21;彼後三2)、「聖約」(路一72)、「聖誡命」(彼後二21,新譯、思高)、「聖山」(彼後一18)、「聖城」(太四5,廿七53;啟十一2,廿一210,廿二19)、「聖地」(太廿四15;徒六13,廿一28)、「聖物」(太七6)、「聖潔弟兄」(來三1)、「聖潔婦人」(彼前三5)、「聖潔生活」(彼後三11,參新譯、現中)、「至聖的信仰」(猶20a,新譯、現中);三次在「聖哉!聖哉!聖哉!」此公式內(啟四8);十二次形容其他項目:「那召你們的」(彼前一15a)、神(彼前一16b;啟六10)、神的名(路一49)、信徒(彼前一15b16a)、他們所構成的祭司群體(彼前二5)和國度(彼前二9)、有份於頭一次復活的(啟二十6)、摩西所站之地(徒七33)、施洗約翰(可六20)、頭生的男丁(路二23)。

258 「聖所」:來八2,九1(參新譯)、28b2425,十19(參思高),十三11。「至聖所」:來九3(兩次)、12。三7(原文)。

259 「神的聖者」:可一24;路四34;約六69,「聖者」:路一35b;徒三14,約壹二20;啟三7(原文)。

260 太廿七52;徒九133241,廿六10;來六10,十三24;猶3;啟五8,八34,十一18,十三710,十四12,十六6,十七6,十八2024,十九8,二十9。其中只有來十三24一次是用於信末問安。

261 Best 152.

262 分別見:Morris II 114-115, III 1823b; Ellicott 49a; Bruce 74, 'Thessalonain Correspondence' 334. Cf. Lightfoot 50; Neil 74; Ridderbos, Paul 266, 531, 534.

263 Cf. Fung, 'Justification, Sonship'.

264 W. Grundmann, TDNT IV 573, TDNTA 580.

265 Calvin 356-357.

266 Cf. Frame 138; Neil 73; T. McComiskey, NIDNTT II 144.

267 Best 151 .

268 Cf. Denney 337a. Jewett(Anthropological Terms 316-317)問道:「愛心增長如何能使〔信徒〕面對主的來臨時心得堅固呢?」他的答案是:愛心是末日國度臨在的記號(一3,二7811),因此,信徒若在愛心上不斷增長、充足,就是不斷地證明神的同在和能力,他們的心就會因此得堅固。但作者在他的問題和答案堙A都省掉那非常重要的短語──「在聖潔中」。保羅不是僅說「堅固你們的心」,而是說「堅固你們的心(使之)在聖潔中無可指摘」。Neyrey('Eschatology' 223)謂耶穌救我們脫離神的忿怒(一10)所用的方法,就是把教會堅立於聖潔中(本節),就加祂受死是為要拯救教會脫離它的罪(五9-10)。但本節和一10能否這樣拉上關係,值得懷疑。

269 Cf. Metzger 631.

270 Cf. Wiles, Prayers 71, 69.

271 Cf. Wiles, Prayers 53; Frame 135-136; Marshall 99. Best 146-147則認為:第十一節顯然與上文(二7至三10)有關,但第十二和十三節所論的都是一般性的重要課題,很難證明此二節和四章一節以後一段(除四3外)有任何真正的關連。

──《天道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