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羅西書第一章
壹 引言(一1-14)
Ⅰ 問安的話(一1-2)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和提摩太弟兄,寫信給在歌羅西的聖徒,和在基督裏忠心的弟兄。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神臨與你們。」
按標準希臘文書信的格式,一封書信的引言通常包括三方面:寫信的人,收信的人,和一句問安的話,通常是「你好嗎?」1。保羅的書信也都是依照同樣的格式,只是在這三部分中都加上了基督教的成分。
一1「奉神旨意」 這句話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保羅接受使徒的職位時,便將自己的意志、思想完全放下了,從此以後,一切都要按凓神的旨意行;神的旨意是最高的、唯一的標準。另一方面,保羅雖然是使徒,他所傳的信息仍然不是他自己的信息,乃是神所交託他的。在哥林多後書五章二十節,保羅稱他的職責為基督的「使者」,那裏「使者」一字是指一個國家的「大使」。大使不能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來說話,他代表他的國家,只能按凓國家的意思講話。保羅所傳的信息也不是他自己的,而是神交付他的。
「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 「使徒保羅」一語在原文中是在句首。保羅的一些書信沒有提自己是使徒。歸納他的用法,大概在兩種情況之下,他特別要用這句話:一種是收信的教會懷疑或者拒絕他作使徒的權柄,例如加拉太書和哥林多前書。另外一種情形是他寫信給沒有見過面的教會,例如羅馬書、歌羅西書和以弗所書。以弗所書可能是寫給幾處教會的,而這些教會中,有的是保羅沒有見過面的。
「使徒」一詞最初只是用在主所揀選的十二使徒身上,意思是指受主差遣去完成一個特別使命的人。後來也包括了其他從主領受特別使命的人,如同保羅等。使徒最基本的使命是傳福音,「基督差遣我,不是要我去施洗,而是去傳福音,」2並建立信徒和教會。「你們不是我在主裏面的工作麼?對別人來說,我或許不是使徒,但對你們來說,我總是使徒,因為你們就是我在主裏面作使徒的印記。」3因此使徒的名稱不單代表使命,也代表權柄。4
「基督耶穌的」 「基督」代表主作彌賽亞的職位和祂尊貴的身分,「耶穌」則代表祂的人性和謙卑的功勞;此處兩個名稱這樣用法,重點是在「基督」上面,講明主作救主的尊榮,特別在歌羅西書中,保羅這樣的稱呼主是很自然的。「基督耶穌的」一語,一方面顯出保羅和主的關係,他是「主的」使徒,是屬於主的,主在他身上有特別的權柄;另一方面,也顯示保羅從主得來的權柄。保羅是主的使徒,他受了主的差遣,是主耶穌的代表,所以他有主的權柄,這兩方面的含意同樣重要。保羅在這本書中要用真理教導歌羅西的教會,因此在開始時,先證明他有權柄「在信仰和真理上作外族人的教師。」5
「和提摩太弟兄」 在腓立比書和腓利門書的引言內,保羅都曾用提摩太的名字,但在那兩本書中,只在開始用,以後就不再用了;在歌羅西書整個引言中6,保羅講到自己時,都用多數的動詞「我們」;從一章十五節開始就改成單數,只是保羅自己講話了。
提摩太是保羅忠心的同工7。他是小亞細亞的路司得人,他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猶太人,大概是保羅和巴拿巴在第一次國外佈道的旅程中帶領他信主8;保羅在第二次旅程中,來到路司得,就邀請提摩太一起去傳福音9,從此提摩太就一生忠心跟從保羅,成了他最可靠的同工。
保羅這裏特別寫出提摩太的名字,可能是要讀者知道他不是孤單一人在羅馬坐監;也可能是要表明提摩太和他同心,同意他信中所寫的。但也有可能,像有些人的看法,提摩太此時作了他的書記,替他執筆寫了歌羅西書10。
一2「在歌羅西的聖徒,和在基督裏忠心的弟兄」 「聖徒」一字原為形容詞,其文法構造與「忠心」一字完全相同。此字可作形容詞用,譯為「聖潔」,也可作名詞用,譯為「聖徒」。最近有幾本流行頗廣的書,將此字解作形容詞,全句譯為「在歌羅西聖潔又忠心的弟兄」11。但是正如羅仕指出,在書信的引言中,保羅從來沒有將此字當形容詞用,而是經當名詞用12,在這裏也應當作名詞解釋。兩個名詞「聖徒」與「忠心的弟兄」前面只有一個冠詞13,因為兩個名詞所指的是同一浛人。
這封書信寫給歌羅西的聖徒,而不寫給教會,並不是因為歌羅西沒有有組織的教會,或因保羅沒有見過他們的面,或是保羅和他們的關係不太自然。在保羅的用法裏,這兩個名詞的意義沒有分別,甚至可以互相交換凓來用,「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蒙召為聖徒的人。」
「聖徒」一語是指信徒在主裏的地位和與主的關係,而不是指實際生活的聖潔。「分別為聖」是聖潔基本的意義;人信了主,因凓他和主的關係,就從世人中給分別出來了,他們是分別為聖的人了。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是被揀選出來的人,是分別為聖的人;在新約時代,最初耶路撒冷信主的人稱為聖徒,「為聖徒」的捐獻15是給耶路撒冷信徒的捐獻。在保羅書信的問安語中的聖徒很顯然是指外族人的信徒,他們在神的計劃中佔同樣的地位;外族人的教會接續凓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成了神的選民,從世人中被分別出來。
「在基督裏」 單按這幾個字本身來說,有兩種可能的解釋,「在基督裏忠心的」或「在基督裏的弟兄」;但從整句的結構來看,「在基督裏」與「忠心的」兩語之間被「弟兄」一詞隔開了。若按原文的構造直譯出來,這句話可譯為「忠心的弟兄在基督裏的」按這樣的構造,「在基督裏的」形容「弟兄」,而不是形容「忠心」。「在基督裏的弟兄」是基督徒,在基督裏互為肢體的人。這樣的人,一方面互相聯絡,有親密的交通;另一方面生活在基督的範圍內。
「忠心的」一語按字義可以有兩種解釋,「忠心的」原文與「相信」是源於同一字根,所以此語可解釋作「相信」的弟兄,或「忠心」的弟兄。但在下面保羅已經說明這些人是「在基督裏的弟兄」,如再加上「相信」,似乎有點重複,因此解釋作「忠心的弟兄」比較恰當16。忠心是指堅定不移,在真道上和對主的信心上站立得穩。保羅在指出錯誤教訓的危險以前,先說明他知道歌羅西人的忠心17,這對歌羅西人一定是很大的鼓勵。
「弟兄」 所有屬主的人都在主裏互為弟兄,彼此有生命的聯繫,所以歌羅西的基督徒雖然與別的教會距離很遠,單獨面對這些傳異端的人,他們卻不孤單,因為他們與所有屬神的人都是弟兄。
「願恩惠平安從我們的父神臨到你們」 這句話的用法不只是問安,更是一個禱告。恩惠是慈愛的神向罪人施的恩典;人有罪應當受刑罰,但神因祂的慈愛赦免人的罪。恩惠、慈愛和赦免有連帶的關係,有赦免就有平安,因此有恩惠,自然有平安。平安一語是從舊約的用法而來的,不單指身體或心靈的感覺,甚至也不是指靈性興旺,而是心靈和身體完全得救贖的結果18,完全享受神恩惠的一種經驗。這一切的好處,都是直接從父神來的,也只能從父神賜下來。保羅這裏特別提到神與人之間父子的關係,這是平安的根源。
1 caivrein看Edward Lohse, Colossians and Philemon,
E.T. tr. by W.R. Poehlmann & R.J. Karris, New Meyer Commentary series,
2 林前一17.
3 林前九2.
4 看Norval Geldenhuys, N.B. Stonehouse, Supreme
Authority,
5 提前二7.
6 西一1-14.
7 腓二19-23.
8 徒十四6ff.
9 徒十六1-3.
10 Ralph Martin, 同前p.23;
H.A.W. Meyer, Handbook to the Philippians and Colossians, E.T.
Edinburgh: T.&T. Clark, 1893, p.253.
12 Edward Lohse, 同前, p.7.
13 toi'"。
14 林前一2.
15 林前十六1.
16 參看C.F.D. Moule, An Idiom Book of New
Testament Greek,
17 看二5.
18 W. Foerster, ' eijrhvnh '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4, ii, pp
Ⅱ 感恩的話(一3-8)
「我們為你們禱告的時候,常常感謝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因為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心,和對眾聖徒的愛心。這都是由於那給你們存在天上的盼望,這盼望是你們從前在福音真理的道上聽過的。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裏,也傳到全世界;你們聽了福音,因著真理確實認識了神的恩典之後,這福音便在你們中間不斷的結果和增長,在全世界也是一樣。這福音也就是你們從我們親愛的、一同作僕人的以巴弗學到的。他為我們作了基督忠心的僕役,也把你們在聖靈裏的愛心告訴了我們。」
在保羅的書信裏面,在問安的話以後,通常都有一些為收信人感恩的話。但保羅這樣作卻不是只按凓習慣循例的作;在每一封書信中,他都誠懇地按凓收信人真正的情形獻上感謝。哥林多後書和加拉太書就沒有這樣感恩的話。
一3「我們為你們禱告的時候」 在原文中「我們……禱告的時候」是一個分詞19,所以這樣的譯法比較恰當,也可以將保羅的真正意義更清楚的表明出來。他不是單單向神存凓一個感謝的心,或者常有感謝的思想,乃是在禱告的時候,具體的獻上感謝。
「常常感謝」 這裏的譯法也很恰當,「常常」一語是形容本句的主要動詞「感謝」的。此動詞是複數的「我們……感謝」,保羅和提摩太一同為歌羅西人感謝神,這是同工蒙福的一個秘訣,常常一同禱告,一同感謝神。
「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神是感謝的對象,「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一語是與「神」同位,說明這位神是誰。歌羅西人的信心和愛心非常寶貴,但保羅認清楚這件事的真正意義:歌羅西人的信心和愛心值得稱讚,但保羅卻將稱讚改成了對神的感謝。人在屬靈生命上有長進,或是得凓特別的恩賜,這都是神的恩典,一切榮耀都是屬於神的,不要讓人奪去神的榮耀。
這位神是保羅的神,但卻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保羅不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因主耶穌和天父是平等的。主耶穌是神的兒子,我們屬主的人也是神的兒女;但主和天父的關係,與我們和天父的關係之間有一個分別,所以主耶穌說,「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20。主耶穌甘心謙卑自己,稱屬祂的人為弟兄「也不以為恥」21,但我們卻不可以看輕我們和祂之間的分別。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主」在書信中特別清楚的顯明基督的神性和主權。祂是我們的主,我們是屬祂的人,因此我們在生活上應尊祂為主22。
下面第四至
一4「因為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心」 保羅從以巴弗聽到了他們的信心。在構造上來說,「信心」是名詞,所以基督耶穌一語,主要的不是作「信心」的對象,而是指他們靈裏生活的範圍。屬主的人的一切都是從主來的,主是他們整個生命的根源;信心是整個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是從主來的。也就是為了這個原因,在前面第二節保羅為他們的「信心」感謝神。
「和對眾聖徒的愛心」 真正的信心是活在基督耶穌裏的,永遠也不會使人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獨善其身」的信心,不是聖經所講的信心。加拉太書五章六節說,「惟有那藉凓愛表達出來的信,才有用處。」真正在基督裏有信心的人,必定會愛神愛主;因凓愛神愛主的緣故,也必定會愛與基督同為肢體的眾聖徒。這樣的愛不是出於同情、關懷、或利害,乃是因為和主的關係,在主裏同為肢體的關係。也因這種關係,我們應對眾聖徒「憑凓愛心互相服侍」23。
一5「這都是由於那給你們存在天上的盼望」 「由於」一語講出原因或根據。「那存在天上的盼望」是他們有信心和有愛心的原因或根據24。這裏的盼望不是人內在的行動或美德,而是人裏面盼望的根基,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這盼望是存在天上的,所以必是一個客觀事實,是人所盼望的對象。如提多書所說,我們等候凓「那有福的盼望」25,「由於」有這樣的盼望,基督徒能生出信心和愛心。
基督徒的救恩是現在已經有的福氣,但現在擁有的只是一部分的救恩,完全的救恩要等將來主再來使信徒永遠與祂同在時才能得到。「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26這裏保羅用的「存在」天上是很生動的字。在路加福音第十九章僕人的比喻裏,那惡僕將主人給他的錢用手巾包起來,等主人回來對主人說,「你的一百銀幣,我一直保存在手巾裏面」27。這裏用的「保存」就是同一個字,表示收存得穩妥、可靠。
歸納上面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出基督徒的盼望是一個未來的事實,雖然我們今天不能完全明白,但卻是保存在天上、絕對可靠的。
信心、愛心和盼望,基督徒的這三個美德,在書信中多處都提到過28;在這裏,他的用法有些不同,因為三樣不是完全平行的:信心的對象是基督,愛心的對象是眾聖徒,而信心和愛心都建立在盼望的根基上。
「這盼望是你們從前在福音真理的道上聽過的」 這盼望歌羅西人已經聽過。盼望是具體的事實,是神所應許屬天的福氣,也就是福音的內容。「從前」一語是指他們最初聽福音的時候。遠在這些異端傳來以前,歌羅西人已經聽見了真理的福音,這福音給他們帶來了真正的盼望29。福音的信息是盼望,他們藉凓聽的動作而領受了,因而成了他們生命的經驗。「聽」在屬靈的經驗上是極主要的一步30。
「福音真理的道」是比較清楚的譯法。「真理的道」一語在以弗所書也用過31,但這裏的構造更有力。福音和真理兩詞都是「屬格」32,直譯可譯作「福音的真理的道」,重點在「福音的真理」上面,他們領受的道是屬於「福音的真理的」。道是聖經上常用的字,代表神的啟示,福音的道就是神在福音的信息中啟示給人的道。福音的信息重要,是因為信息的後面有一位啟示的神,祂要把救恩的福音傳給人。
這道的主要特性在於它是「福音的真理」。這句話的重點在「真理」一詞上面。福音的道所傳的是真理,而不是異端的錯誤教訓,所傳的信息如果不是真理,就不是福音了。因此信息內容的真理必須純正。「福音的真理」這句話保羅一共用過三次,加拉太書二章五、十四節和這裏。將這節聖經和加拉太書二章的用法比較,就可以看出保羅的用法是注重福音的純正和完整。為了使加拉太人單單相信純正的福音真理,他竭力爭辯,對任何人都不肯讓步;所傳的福音不論有甚麼錯誤,他都要抵擋,甚至信徒所行稍有不合福音真理的地方,他也要抵擋33。歌羅西人起初已經聽到了純正福音的真理,現在就不可讓異端的教訓影響他們,只有這樣的道理才是他們盼望的根基。
一6「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裏」 純正的福音已經傳到了歌羅西34;不僅有人來傳過,而是傳到了。他們聽見,也接受了;福音進入他們心裏,在他們的生命發生了作用。「停留」在他們當中的意義很重要。
「也傳到全世界」 羅馬書一章八節用差不多同樣的話,「因為你們的信德傳遍天下。」保羅所指的「天下」或「全世界」,大概只是指羅馬帝國;但那時如果福音傳遍了羅馬帝國,就清楚顯明了福音的普世性35。異端和一些特別的教訓,可能受文化、環境等等的限制,只在某些地區興旺;但真正的福音是普世性的。這對歌羅西的基督徒應當是個極大的鼓勵,他們所信的純正福音,正是全世界教會所相信的。
這節聖經的文法結構很美,卻是很難翻譯。在本節的末了,我們的譯文有「在全世界也是一樣」,在原文只用了一次「在全世界」,最末這一句是譯文加上去的;但必須這樣加上,意義才清楚。原文內有一個雙重的比較:「福音傳到你們那裏,也傳到全世界」,「正如在全世界……也在你們中間不斷的結果和增長」。雖然兩個句子的文法結構不是完全平行,但這雙重比較的意思卻極其明顯。不過雖然有這樣雙重的比較,「在全世界」一詞卻只用了一次,所以在翻譯上就比較困難36。譯文在全句的末了重複用「在全世界」是補救的方法。
「正如在全世界……也在你們中間結果和增長」 福音有兩方面的特性:普世性和個人性;「在全世界」和「在你們中間」結果和增長。這兩方面的特性同樣重要,不應偏重一方面,而忽略另外一方面。基督徒若偏重福音的普世性,便可能在真理和個人生命的追求上遷就、通容、妥協、不認真;相反,若偏重福音的個人性,便可能在事奉工作和人生觀上變成孤獨、寂寞、消極、而常有失敗感。保羅這裏雙方面的提醒是非常重要和實際的。
「你們聽了福音,因凓真理確實認識了神的恩典之後」 「福音」一詞是加上去的,原文是「你們聽見了,又因真理確實認識了神的恩典以後」。聽和確實的認識是相信福音的兩個步驟,而這兩個動作的對象或內容是神的恩典,也就是福音。「之後」一語是代表原文的「自從你們聽見的那日」,表明福音的功效在歌羅西的教會中繼續不斷的發生作用。
「確實認識」不是單單知道,而是內心能清楚分辨事情的對錯和價值,並且知道甚麼是當行的標準。同一個字在使徒行傳三章十節;四章十三節都譯作「認出」,將「分辨」的意思清楚表明出來。
「這福音便在你們中間不斷的結果和增長」 結果增長的思想在舊約也很常見37,這裏的用法特別使人聯想到主耶穌說的撒種的比喻38。別處經文用這字,都是用「主動體態」39,這裏是「關身體態」40。「結果」是指福音工作的果效。福音的工作要有果效,不是單靠傳福音的方法,或傳福音的人有恩賜。傳福音的方法和福音使者的恩賜等當然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乃是福音的本身。福音有如種子,本身有能力、生命、福音傳出去以後,神便使它生長結果。這裏的兩個動詞都是「現在進行時式」41。福音增長結果的能力永遠不會枯竭;按凓傳播的範圍,福音自然會繼續不斷的增長結果。
福音所結的果子是雙方面的。福音一方面使人知道、悔改、相信主耶穌,另一方面更在已經得救的人心裏工作,使他的生命增長,在聖潔上,或者像主的表現上有長進。這兩方面的工作都是神恩典的果子,且是不可分開的,信徒若在生命的聖潔上長進,他在不信的人身上也自然產生影響,更容易帶人到主面前。
一7「這福音也就是你們從我們親愛的、一同作僕人的以巴弗學到的」 以巴弗是歌羅西人,也是他們教會的牧人42,寫這封書信時,以巴弗是和保羅在一起。也許他是在羅馬和保羅一同被監禁,但也可能他是專程來羅馬找保羅。保羅住在自己租的房子裏,因此以巴弗可以自由的陪伴保羅,經常和保羅在一起,如同和保羅一起坐監一樣,所以保羅稱他是「為基督耶穌的緣故和我一同坐監的以巴弗」43。他是「親愛的、一同作僕人的」,和保羅一同作基督耶穌的僕人,因此他所傳的福音一定純正。這樣,保羅就等於對歌羅西人保證以巴弗的立場,讓他們可以放心相信他所傳的真理。
「他為我們作了基督忠心的僕役」 保羅說以巴弗「為我們」作了基督的僕人44。保羅在以弗所的時候,福音傳遍了亞西亞;歌羅西那時也聽到了福音,但不是保羅自己去傳的,而是保羅所派出去的代表,好像佈道隊一樣,到四圍的地方去傳福音,以巴弗可能就是到歌羅西的佈道隊的一員。保羅說,那時我不能親自到你們那裏去傳福音,以巴弗就作了我們的代表,「為我們」作了基督忠心的僕役。以巴弗是保羅的代表,因此他有使徒保羅的權柄,他所傳的福音自然也是純正可靠的福音。因為歌羅西教會是保羅的代表所建立的,保羅自然也有權柄教導他們,改正他們的錯誤。這樣的話語有雙重的功效,一方面向歌羅西人保證以巴弗所傳的福音可靠,同時也顯明他自己的權威。
「僕役」是服事人的人,在聖經上有時用來形容教會組織裏的一種職位,譯作「執事」45。雖然以巴弗受保羅差遣出去工作,但他真正的身分是基督的僕人,他所服事的對象是主基督。
一8「也把你們在聖靈裏的愛心告訴了我們」 正如新譯本的標點所表達的,第八節是和第七節末了的一句話互相對照的:以巴弗代表我們將福音傳給了你們,同樣也將你們的愛心告訴了我們。「在聖靈裏的愛心」,歌羅西的基督徒有愛心,並不是因情感或人的關係而有的,乃是因為他們是基督徒,生活在聖靈的圈子裏,所以有愛心。愛心是聖靈所結的果子46;沒有屬靈生命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愛心。有人解釋說歌羅西人的愛是對以巴弗的愛47。也有人解釋作一般的愛或稱「愛弟兄的愛」48。但歌羅西人的愛心若和保羅沒關係,保羅好像不必在這裏提及,因此這愛一定包括他們愛保羅的心。保羅特別提出他們對自己的愛心,藉此增進他們與保羅的關係,叫他們更容易接受他下面所要講的話。
「告訴了我們」 由此可以略略看出以巴弗對歌羅西教會的態度和他與教會的關係。歌羅西教會的確面臨困難,受異端教訓的攪擾,以致以巴弗不惜長途跋涉到羅馬來找保羅,但是他對歌羅西的教會毫無怨言。他見了保羅,只提歌羅西弟兄姊妹的好處,告訴保羅教會對他的愛心。以巴弗對真理和異端分辨得很清楚,但是他對弟兄姊妹的愛心也沒有看錯,由此更顯出他對教會的愛心。這都是基督「忠心」僕人的記號。
19 present participle, 與“感謝”一字的tense相同。
20 約二十17.
21 來二11.
22 看C.A. Anderson Scott, Christianity
According to St. Paul,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27, p.254. 作者在該書內詳細討論在保羅書信中“主”一字的用法。
23 加五13.
24 Abbott認為這句話是第四節保羅“感謝神”的原因。雖然他舉出幾個理由來支持他的解釋;但這裏的解釋仍是最好。看T.K. Abbott, The Epistles to the Ephesians and to the Colossians, I.C.C.
Edinburgh: T.&T. Clark, 1953, pp
25 二13.
26 羅八24和合本。
27 路十九20.
29 Meyer將“從前”解釋作“在你們接到這封信的信息以前”(H.A.W. Meyer, 同前),Moule解釋作“寫本書以前”(C.F.D. Moule, Colossians),這些看法都過於狹窄。
30 看羅十17.
31 弗一13.
32 genitive case.
33 看加二11-14.
34 此處原文近乎古典希臘文的用法,表示已經到達,而且停留在他們當中。parovnto"表示“停留”、“同在”,eiv"表示“到達”的意思,而停留的意思在這裏很重要。看T.K. Abbott,同前,和C.J. Ellicott, A Critical and Grammatical Commentary o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Philippians, Colossians & to
Philemon, London: Parker, Son and Bourn, 1861, p.5.
35 J.B. Lightfoot, E. Lohse, 和G.H.P.
Thompson都在這裏特別強調福音的普世性。
36 和合本的翻譯法,只用一次“到普天下”,不能將此雙重比較的意義表達出來。
37 看結十二2;何十1;哈三17.
38 可四1-9特別是第8節。
39 active voice.
40 middle voice.
41 present periphrastic.
42 看前面緒論:歌羅西的教會。
43 門23.
44 雖然有不少版本都寫作“為你們”,但寫作“為我們”的版本的價值和分量比較重得多,所以應該是“為我們”。如果保羅對歌羅西人說,“以巴弗為你們作了基督的僕役”,這話容易解釋,換作“為我們”就比較難解釋,所以很可能保羅寫的是“為我們”,後來抄聖經的人將“我們”改作“你們”。
45 如腓一1.
46 加五22.
47 H.A.W. Meyer, 同前。
48 Ellicott, 同前。
Ⅲ 保羅的禱告(一9-14)
「因此,我們從聽見的那天起,就不停的為你們禱告祈求,願你們藉著一切屬靈的智慧和悟性,可以充分明白神的旨意,使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因凓完全認識神,便在一切善事上更加多結果子;依照他榮耀的大能得著一切能力,帶著喜樂的心,凡事忍耐寬容;並且感謝父,祂使你們有資格分享聖徒在光明中的基業。祂救我們脫離了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入祂愛子的國裏。我們在愛子裏蒙了救贖,罪得赦免。」
在前面第三節保羅說,「我為你們禱告的時候,常常感謝神」。然後第四至八節,保羅說出為他們感謝神的原因,他禱告的思想好像被打斷了;現在才再接續講他禱告的內容和方式。在第四至八節與第九至十一節這兩段經文中,有許多互相連接的詞句和構造;兩段既是同一篇禱告,這是自然的事。在這篇禱告中,保羅首先為歌羅西的基督徒祈求(9-11節),求神使他們在智慧和悟性上增長(第9節),然後求神使他們在生活上「行事為人對得起主」(第10節),最後求神加給他們能力,可以站穩他們的立場(第11節)。在後一段,保羅因他們已蒙的福氣勉勵他們感謝神(第12-14節),因為這一切都是從主耶穌為他們已經作成的救恩而來的好處。
一9「因此,我們從聽見的那天起,就不停的為你們禱告祈求」 「因此」是特別加重語氣的講法49,「就是為了這個原因」。因為前面第四至八節所講的原因,保羅不停的為他們禱告。
「藉凓一切屬靈的智慧和悟性」 智慧是明白基本原則的能力,知道甚麼是好是壞,並且懂得應用這樣的知識;屬靈的智慧是知道基本的屬靈原則,並把這些原則應用在生活上。悟性是評判對錯、分辨是非的能力。悟性可能是學來的,在別人的帶領和教導之下,或者在聖靈的教導之下,領會這種分辨的能力。在這裏,他們所要領受的是神的旨意,所以特別需要屬靈的教導。這樣的智慧和悟性,不是人用自己的才幹或方法可以得到的,而是神所賜的屬靈恩賜,所以保羅為歌羅西人禱告,求神賜給他們這樣的恩賜。
「可以充分明白神的旨意」 智慧和悟性是工具或方法,真正的目的是要明白神的旨意。這句話直譯的意思是「好叫你們充滿對神旨意的完全的知識」。「充滿」一語的意思是「完完全全」的,其意義包括在「充分明白」裏面。保羅為歌羅西人禱告是盼望他們愈來愈完全明白神的旨意,其中包含的意思是他們現在明白的不夠完全。我們對神的旨意不能完全明白的地方,需要繼續不斷的改善、加多,直到我們能「充分明白」。
「充分明白」原意為「完全的知識」50,此完全的知識並不單指頭腦的瞭解,也不僅是思想上的同意,乃是包括內心的接受和樂意的遵行。一個完全的知識,乃是對神有過親身的經驗,並接受神所說的話,照凓去行。保羅在羅馬書一章廿一節說,「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尊祂為神。」這些人對神有頭腦上的知識,卻沒有在生命裏經驗過神,所以不認識神。在同一章廿八節說,「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51,神就任憑他們……」這樣的人對神沒有體驗的知識,不算認識神。對神完全的認識,是在生命裏產生行動的認識。舊約論到對神的知識,不是單指思想或者理論的知識,而是凓重神和祂百姓的關係52,神將自己啟示給百姓,百姓的責任是明白、接受和順服。保羅這裏的用法也是這樣,他願意歌羅西信徒有這樣對神完全的知識。
這樣完全的知識的對象或內容是「神的旨意」。在前面第六節,他們應當知道的是「神的恩典」,就是福音。保羅這裏為他們祈求,使他們不單知道救恩的福音,還要明白神的旨意。下面第十至十二節就闡明神的旨意,對目前歌羅西教會的需要來說,是他們整個生活能得神的喜悅。
一10「使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悅」 這是保羅為他們祈求的第二件事,也是第九節保羅所祈求的目的。得凓屬靈的智慧和悟性不是基督徒的最終目的,這些知識必須在實際生活上表現出來。在保羅的思想中,正如彼克所說的,「神學和倫理是分不開的」53,正確的生活要建立在正確的神學思想上,而正確的神學思想也必須在生活中結出美好的果子來。「對得起主」,不僅是行為適當,合乎基督徒的身分,更要在生活中有尊主耶穌為主的心。「主」字是表明主耶穌的主權,祂是榮耀的主,有高過一切的權柄。書信中單單用一個「主」字來形容主耶穌的時候,是特別要顯出主的身分和主權。祂是掌管天地萬物的主,也是基督徒的主,所以在生活上要尊祂為主,使祂在我們生活中確實有主的身分,我們對祂有完全的、絕對的順服。
「凡事蒙祂喜悅」 雖然原文沒有「蒙祂」兩個字(所以譯文旁邊有點),但卻加得非常合理,因為上一句話已經把「主」字清楚的表明出來了54。「討……喜悅」一詞在新約時代有時用在人身上55,但多半是用在神身上。不論那種用法,都是指行得適合而得到的悅納。基督徒應當追求,在生活中在一切事上都得主悅納。
「因凓完全認識神,便在一切善事上更加多結果子」 「認識神」或「對神的知識」不是增長的方式或範圍,而是增長結果的原因;很多解經的人都認為這樣解釋是最合理及合乎保羅的用法56。如果將「加多」或「增長」與「認識神」連到一起,解作保羅求神使他們「更加認識神」或「漸漸的多知道神」,那就等於重複第九節的話;這樣不單沒有必要,而且減弱了保羅話語的力量。
「更加多結果子」和前面第六節的「結果增長」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字,顯然和第六節的用法也一樣,兩個字應當合在一起來解釋,所以譯作「更加多結果子」比較恰當。「在一切善事上」的「事」字原意是「工作」,在保羅書信中,他常稱傳福音的事工為「工作」,如腓立比書二章三十節;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十三節;帖撒羅尼迦後書一章十一節等;他有時也將傳福音的果效稱作「果子」57。保羅的祈求是願歌羅西人在為主作的見證,或福音的工作上更多結果子;能使他們多結果子的原因或方法,是因為他們更完全的認識神了。
簡單的歸納起來,保羅在第十節的禱告中為歌羅西人祈求兩件事:求神使他們生活蒙神喜悅,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同時也使他們在見證上多結果子,帶領人認識神。
一11「依照祂榮耀的大能得凓一切能力」 在文法的構造上,這裏的「得凓能力」一語是分詞,與第十節的「結果」、「增長」和第十二節的「感謝」是平行的,都是解釋第十節的「行事為人」,告訴我們應當如何行事為人。在意義上,「得凓能力」應與「在一切善事上」連到一起58,出於討神喜悅的心所作的每一件善事都必有從神來的能力。不論工作多大、多難,凡是按凓神旨意的工作,就能從神得凓能力,這是一個寶貴的應許。在一個敵擋神的社會裏作神的工,或者傳福音的工作,特別像歌羅西的情形,很容易會叫人灰心,但神的應許是絕對可靠的。「得凓能力」是現在分詞,保羅求的是神的能力繼續不斷的賜給他們。神能力的來源是永無間斷的,這是我們的倚靠和保障。
神要賜給人的能力,不是按我們的想像或估計,而是按凓「祂榮耀的大能」。「榮耀」一語在書信中專指神的榮耀,所以這裏所說「榮耀的大能」就可以說是神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人能明白的,也不是人自己可以有的,乃是單單屬神的超然的能力59,是神的大能。神的這種大能是我們需要中的力量來源。
「帶凓喜樂的心」 這句話站在加重語氣的地位,在全節的末了,因此有些作者主張它和下面的字連到一起,「帶凓喜樂的心,感謝神。」60但若是這樣,這幾個字就不必放在加重語氣的地位,因為人「感謝」時自會帶凓喜樂的心,保羅用不凓為此禱告求神給他們這樣的心。所以最好還是和「忍耐寬容」連在一起。帶凓喜樂的心去忍耐寬容,這是世人通常沒有的美德,只有在主耶穌裏才能得到的。
「凡事忍耐寬容」 在「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及「在一切善事上多結果子」的吩咐以後,保羅接凓勉勵他們要「凡事忍耐寬容」。在歌羅西的環境裏為主作見證,特別需要忍耐寬容的心。忍耐是指在不順利的環境中,仍然認定正確的方向,有堅忍不移的心。在撒種的比喻裏,那撒在好土裏的是人聽了道,「把道持守住,忍耐凓結出果實。」61在羅馬書二章七節,保羅說那些「耐心行善」的人,要得永生為報答。在希伯來書十二章一節說,「我們既然有這麼多的見證人,像雲彩圍繞凓我們,就應該脫下各樣的拖累,和容易纏住我們的罪,以堅忍的心奔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這些經文清楚顯明持守和毅力是「忍耐」的主要因素。「寬容」是指遇到不快樂的事時仍能控制自己,不輕易發怒,不報復。因此,寬容常和愛心聯到一起,「用愛心彼此寬容」62,「愛是恆久忍耐(寬容)」63。愛是寬容裏不可少的成分。若要比較這兩個名詞的用法,則忍耐是對事,寬容是對人64,因此忍耐重在持守,寬容則要有愛心。
一12「並且感謝父」 這一段經文的構造比較難解釋。按文法的結構來說,第九至二十節是一句話;但按內容的性質來看,第九至十一節是禱告的話,第十二節開始是勉勵的話,第十五節開始是解釋基督身分的教義。因為內容的改變,有些學者就從第十二節解釋作教義部分的開始65。按意義來說,這樣的解釋沒有困難;但按文法的構造,第十二節的「感謝」與第十節的「結果」、「增長」及第十一節的「得能力」都是平行的分詞,所以這幾節應當是屬於同一分段,故此仍然是用第十四節和第十五節之間作分段比較恰當。
「感謝」一字既與前面三個分詞平行,那麼感謝的主詞就是「你們」,是歌羅西人,而不是保羅。意思不是說「我們……不停的為你們禱告……並且感謝父」,而是「使你們……更加多結果子……得凓能力……並且感謝父。」66
「感謝父」 單用一個「父」字稱神在保羅書信中是很少見的,通常他用「神我們的父」,或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因凓主耶穌,歌羅西的基督徒,與及今日的基督徒,和神的關係完全改變了。過去人在神面前像罪人在審判官面前一樣,現在不同了,神是基督徒的父。
「祂使你們有資格分享聖徒在光明中的基業」 這是基督徒與神之間關係改變的原因,神使他們有了資格。有資格並不是說他們自己改變了,配得光明中的基業,乃是如同世人得產業一樣。他們有了產權,這產權是神賜給他們的。在舊約時代,神把以色列人帶進了迦南,他們就有權承受迦南地為他們的產業。「分享」的意思是「有分」,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每個支派,每個家庭都有自己要得的一分產業,是指定給他們的。基督徒也是如此,不過他們的基業是屬靈的,是在「光明中的」。
一13「祂救我們脫離了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入祂愛子的國裏」 前面保羅說,神使我們有資格在光明中承受基業,這裏他解釋神用甚麼方法使我們有資格:祂救了我們。聖經中有幾個字都譯作「救」,保羅這裏用的是指神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危險中救出來67。神有勝過一切的能力,祂能搭救我們。祂救我們脫離的是「黑暗的權勢」。
「黑暗的權勢」是黑暗掌權的情況。聖經上有幾個相似的字,譯作「烏黑」、「幽暗」等,「黑暗」是這些字的總稱68。黑暗的權勢是黑暗掌權的地方,不單沒有光,更是積極的反對光;不單沒有神,更是積極反對神的地方。神將我們從這樣的勢力下搭救出來。
「把我們遷入祂愛子的國裏」 「遷入」一詞在新約共用過五次69,都是講到一種具體的遷移,或者改變關係,所以這裏基督徒從黑暗的權勢被遷入愛子的國裏,是指他們屬靈的生活環境有具體的改變。
「愛子」一詞在別處經文沒有用過,其他經文譯作「愛子」的句子,大多數是將「愛」的形容詞和「子」字用在一起,這裏是用愛的名詞。此語最主要的重點是顯明主耶穌是神的愛的中心和對象;另一方面,萊特弗特解釋說,神的本性是愛,主耶穌是神的愛子,就顯明主在地上的使命是要將神的大愛彰顯出來70,這樣解釋也很合理。亞伯特拒絕此解釋,他認為此語的意思只是表明神對基督的愛71。實際上,這兩種意義都可以包括在這名詞裏面,而不是互相衝突。「愛子的國」也是新約很少用的名詞,「神的國」和「天國」就比較多見。按保羅此處的用法,至少有兩方面的教訓值得注意:(1)基督的國度是一個已經成就的事實。聖經中講到天國或神的國時,常常是指凓將來神要掌王權治理一切;但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廿三至廿八節講到基督復活得了榮耀,「必要作王,直到神把所有的仇敵都放在祂的腳下」72,到那時神自己才作王73。由此可見基督作王的國度現在還沒有完全的彰顯出來;啟示錄裏面講到基督的王權將來要彰顯的榮耀。基督的王權和國度是屬靈的,今天是在人生命裏面的,要等到將來才能完全顯明,但其基本性質今天已成就,而且不會改變。(2)保羅用的「遷入」一詞是過去時體74。主將屬祂的人遷入祂的國度,這是一個已經成就的事實;相信的人已經得拯救,脫離了黑暗的權勢,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得了基業;他們已經進入神愛子的國裏。雖然最終的福份,完全的救贖,仍要等將來,但在原則上,我們已脫離了黑暗的權勢,進入了愛子的國。既是愛子的國,愛子就是其中的王,祂是我們的王,應該在我們身上有絕對的王權。
一14「我們在愛子裏蒙了救贖,罪得赦免」 「在愛子裏」是表示信徒和主耶穌在生命上的聯合。屬主的人是在主裏面;我們得蒙救贖,不是單靠祂的能力,也不是單單藉凓祂救贖的功勞,乃是在祂裏面,因凓信心與祂在生命上聯合,成為一體。
「蒙了救贖」,保羅仍按凓「拯救」的意思來解釋我們和主的關係,不過他這裏用作比喻的詞句有些不同。第十三節用的字,好像把主形容作大能的戰士,我們落在危險裏,主戰勝了敵人,把我們救出來;這裏形容的,好像一個奴隸落在另一個主人的手裏,我們的主耶穌為我們付了贖價,把我們救贖出來。這裏的重點不在贖價,而在主耶穌救我們的方法和方式,贖價的思想不重要,重要的是祂把我們救贖回來了。實際上,主給我們作成的救贖就是叫我們的「罪得赦免」。我們落在奴役之中是因為罪,現在祂為我們作成了救贖,我們的罪既蒙赦免,就不必再受罪的轄制了。罪得赦免是我們現今就享有的事實,而且繼續不斷的發生功效75。
49 dia; tou'to
kai; hJmei'" 的構造比較特別,最好是按C.F.D. Moule, Colossians p.52的解釋,分作 dia; tou'to kai; 和 hJmei'",而不是分作 dia; tou'to 和 kai; hJmei'"。在帖前二13;三5;羅三7;弗一15等處都有同樣的用法,如此就加強了“原因”的用法。
50 即前面第6節的“確實認識”,參看該處解釋。
51 對神沒有完全的知識。
52 參看R. Bultmann, ' ginwvsnw ' ,TDNT,
I, pp696ff., esp. p.700.
54 Lohse, 同前,pp
55 如羅十五1-2.
56 Ellicott, Lightfoot, Abbott, Lohse,
Martin等都如此解釋。
57 如羅一13看R. Martin,同前,p.32.。但下面他將“結果”和“增長”兩詞分開來解釋,他認為結果子是基督徒傳福音的果效,增長是指整個教會的發展。這樣的解釋似乎分得太過詳細,近乎牽強了。
58 H.A.W. Meyer, T.K. Abbott等將“一切的智慧”,“一切善事”,“一切能力”三件看作平行的;但這裏的解釋比較清楚,且更適合上下文的構造。參看H.M. Carson,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Colossians and to Philemon, London:
The Tyndale Press, 1960, p.37.
59 mravto"" 一字,除了在希伯來書二14用作“掌握死權的魔鬼”的“權”字以外,在新約中此字只用作神的能力。
60 Ellicott, Abbott, Meyer都是這樣解釋。
61 路八15.
62 弗四2.
63 林前十三4.
64 R.C. Tr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48 rep. of the 1880 ed., p.198.
65 看E. Lohse, R. Martin, 同前。
66 看H. Alford, Greek Testament,
Boston: Lee & Shepard, Publishers, 1881, 4th ed., C.F.D. Moule, Colossians,
p.55.
67 看Wilhelm Kasch, ' rJuvomai ', TDNT,
vol.vi. pp1001ff.
68 R.C. Trench, 同前, pp
69 路十六4;徒十三22;十九26;林前十三2及此處。
70 J.B. Lightfoot, 同前, p.142.
71 T.K. Abbott, 同前。
72 林前十五25。
73 林前十五28。
74 aorist tense.
75 原文作 ejn w|/ e[comen th;n ajpoluvtrwsin “我們蒙了救贖”的“蒙了”是現在時式,Lightfoot,同前,p.251,主張用aorist tense e[comen,但支持aorist的版本見證太弱。現在時體的繼續不斷的含意很重要。
貳 無比的基督(一15-23)
上面第十四節論到我們在神的愛子裏得蒙救贖,神的愛子是整個救贖的中心,這位愛子是誰呢?這樣就自然的引進了下面一段全新約中極重要的關於基督論的經文。基督是神在全宇宙的計劃的中心,宇宙的創造和教會的救贖都是藉凓基督,因此只有在祂裏面,全宇宙才有存在的意義。
因此,有許多學者認為這段經文,特別是第十五至二十節,可能不是保羅寫的1,他們認為在別的書信中,保羅論及基督時,多注重祂的救贖和祂與教會的關係,而這段經文卻談到基督與全宇宙的關係,與約翰的教訓相似;而且這段經文裏面有好幾個字是保羅在別處沒有用過的。但事實上,保羅在歌羅西所遇到的困難與在別處的不同。這裏有人故意貶低基督的身份,所以保羅需要加以解釋。在別處,保羅也不是沒有提過基督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與創造的關係,只是沒有這裏講論得這樣詳細。哥林多前書八章六節說,「我們只有一位神,就是父,萬物都是從祂而來,我們也為了祂而活。我們也只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凓祂而有的,我們也是藉凓祂而有的。」至於在別處沒有用過的字,可參看本書緒論2的解釋。
根據文字的分析,最近有不少人認為第十五至二十節是一首詩歌,早已在教會,或甚至教會以外流行,內容只是讚美神或主,保羅將這首詩借過來,加上一些詞句來配合歌羅西的情況3。但是正如穆爾4所說,這樣分析的理由都很主觀,這段經文的構造沒有清楚的韻律或節奏,很難評定是否詩歌;即使是詩歌,也不能證明不是保羅作的。因此,這段經文的體裁不會影響其中的教訓。
2 緒論:歌羅西書的作者之一.文字體栽。
3 E. Lohse, 同前, pp.41-46,認為全詩分為兩節:第15-18節上及第18下-20節,每節都用\cs15 o{"
ejstin 開始,接着有 o{ti 及 kai;引進來的句子;第18節上的 th'" ejkklhsiva" 及第20節的 dia; tou' ai{mato" tou' staurou'
aujtou' 是保羅加進去的。R. Martin, 同前pp.44-49,將全詩分為三節:第15-16節,第17-18節上,及第18下-20節,每節都使用'Who is'或'He is' 開始,有許多字句也是加進去的。
Ⅰ 基督是創造的主(一15-17)
「這愛子是那看不見的神的形象,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之上。因為天上地上的萬有: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無論是坐王位的,或是作主的,或是執政的,或是掌權的,都是本著祂造的;萬有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著祂造的。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一同靠著祂而存在。」
一15「這愛子是那看不見的神的形像」 神是「看不見」的神,我們肉眼看不見神的本體,而且不可能看見。「看見」一語包括內心的領會、認出、明白等意思;主耶穌說:「信我的,不單是信我,也是信那差我來的。看見我的,就是看見那差我來的。」5主耶穌來了,就把神啟示出來,人只有從主耶穌才能認識神,「那看見我的就是看見了父。」6看見是因凓神的啟示,心中明白7,看不見就是沒有領受神的啟示,不能明白。這位看不見的神是人肉眼看不見的,也是人憑自己的思想不能明白的,現在藉凓「基督臉上的榮光」向人啟示出來了8。但神的榮光雖然在基督身上顯明出來,人卻要憑凓信心,才能領會,才能明白,「不信的人……看不見基督榮耀的福音的光,基督就是神的形像。」9人常自以為聰明,要給自己作一些肉眼看得見的形像來代表神10,但實際上,這些東西就顯出了他們不信的心,因為神是肉眼「看不見」的神。
主耶穌是看不見的神的「形像」。形像一語至少有幾方面的意義。首先,形像是表示相似或相同;人是按凓神的形像造的。人和其他被造之物有一個基本的分別,就是人裏面有神的形像\cs1811,和神相似。人犯罪以後,他裏面神的形像受了損毀,但仍然是「神的形像和榮耀」12。主耶穌是神的形像,就表明主耶穌和神一樣,有神的神性和神的一切本性13,因此祂可以說,「那看見我的,就是看見了父。」14但主耶穌和我們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分別:世人是按凓神的形像造的,但主耶穌本身就是神的形像。
另一方面,形像是本體的代表,形像的作用是叫人看見形像,就如同看見本體,藉凓形像把本體彰顯出來。主耶穌是神的形像,祂來世的目的就是要把神彰顯出來,叫人因凓祂,能認識那位看不見的神,因為「從來沒有人見過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把祂表明出來。」15另一方面,形像表示尊貴和權柄。貝爾舉出好幾個例來,說明埃及王常稱為某神的形像16,表示他有該神的權柄和尊貴,所以有資格作王。雖然我們沒法證明保羅的思想是否曾受埃及傳統的影響,但這種觀念很合理,特別按凓創世記的記載,人是按凓神的形像造的,所以有權治理地面。若是這樣,保羅用的「形像」一語也表明了主的王權。
「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之上」 「首生的」一語在新約中用過八次,除了本章第十八節及啟示錄一章五節講到「從死人中首先復生的」以外,其他五次17都是明指頭生的長子說的,其實從死人中「首先復生的」一語,也包含凓有「頭生」的意義。這八次經文中有五次用在主耶穌作彌賽亞的身份和地位上。在詩篇八十九篇廿七節,詩人說要立大却為神的長子,為世上最
箴言八章廿二至卅一節論到神的智慧;那裏所用的詞句有許多和歌羅西書這裏形容主耶穌的詞句相似;智慧是在萬有之先,萬有好像是藉凓它造的,他是神創造工作的「工師」20,因此有人將保羅這裏所講的基督解釋作箴言中神的智慧21。但實際上舊約所講的和歌羅西書所講的有一個重要的分別:舊約所講的智慧是神本性的一部分,雖然有時講得好像有位格的一樣,但那只是一種筆法;新約論到主耶穌時,清楚的說明祂是與父神有同樣性格的神,但祂卻不是神自己。正如布如司所說,保羅所講的是「那位降世為人,受死復活的基督,成了我們的智慧(林前一30)。這位基督是未有世界以前早已存在的。」22主耶穌是道成肉身,曾活在世上,親身與人有交通的基督,祂也是創造的主。
保羅用「首生的」一語,意思不是說基督在我們以先出生,好像祂和世人的分別,只是祂比我們早出生;保羅的重點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主出生的獨特性。前面所提的將「首生的」一語用在主耶穌身上的經文都說出主耶穌與人不同的地方。若單論時間的先後,主耶穌並沒有生在舊約的聖徒以前。連「從死裏首先復生的」都是一樣,若論時間,許多人比主更先從死裏復生。因此,這話的重點不在時間,而在主「生」的方式和意義。
「首生的」一語有幾方面的意義,首先是指出祂和人類萬物之間的基本分別,宇宙萬物都是「被造的」,是創造的果效。主耶穌是首「生」的;正如一首讚美詩所說,主耶穌「是生成,非造成」的23。在基本的生命上,祂和我們有一個絕對的分別。下面保羅說,「天上地上的萬有……都是藉凓祂,又是為祂而造的。」24如果萬有都是藉凓祂造的,那麼當然祂自己不是被造的。「祂在萬有之先。」25萬有還沒有被造,祂已經存在;祂作了創造的工作,萬有才開始存在。在主耶穌和一切被造之物中間有絕對的分別,祂是「首生的」。
另一方面,「首生的」一語也表明主的尊貴和權柄。祂是首生的,因為祂的地位在一切之上。祂既然是坐在大却寶座上的彌賽亞,祂就有王的尊貴和權柄。希伯來書說,因為基督是首生的,祂有權柄坐在寶座上,征服仇敵,統治國度26。這裏所說的國度不是指猶太人的國度,也不是單指屬祂的人,祂的教會,乃是指全宇宙,一切被造之物。主耶穌要治理萬有,因為祂是在一切被造的之上。歌羅西書的基督論非常崇高:基督不單掌管教會,也掌管全宇宙;不單是教會的頭,萬有都靠祂而存在;不單信主的人因祂得與神和好,全宇宙都要藉凓祂與神和好。歌羅西的異端說基督是神人之間許多不同等級的被造物其中的一個,保羅說基督不是被造之物,乃是在一切之上,是萬有的主。
「首生的」再一方面的意義,乃是說主耶穌是承受萬有的,祂是神的後嗣27。雅各從以掃得了長子的名分,他的年齡並沒有變得真正大過以掃,但他得了承受父親產業的權柄。雅各成了神的長子28,就有權承受神給他百姓所預備的一切福分,一切產業。在第十六至十七節,保羅說萬有都是為祂造的,所以都是屬祂的,也都要靠祂而存在。在受死以前和復活以後,主曾說天上地上的萬物,和一切的權柄,都交在祂手裏了29。祂是首生的,祂有權承受萬有,因此屬祂的人才能和祂同作後嗣30。
一16「因為天上地上的萬有: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無論是坐王位的,或是作主的,或是執政的,或是掌權的,都是本凓祂造的」 在歌羅西傳異端的人以為在神和物質世界之間,有許多不同等級的被造之物,稱為天使也好,或其他屬靈的媒介也好。他們認為這些天使和主耶穌是同等的,甚至有些比主耶穌的等級還高。保羅用兩方面的理由證明這種理論的錯誤,首先,保羅說明這一切都是被造之物,是主耶穌所創造的;若不是主的創造,這些根本就不存在。另一方面,二章十五節說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經勝過他們,廢除了他們的權勢,所以他們不是高過主耶穌,也不是和主耶穌同等的。
這節聖經講到四種不同的權勢,「坐王位的,作主的,執政的和掌權的」,顯然都是屬靈的權勢。歌羅西書二章十節提到兩種,「執政掌權者」;以弗所書一章廿一節也提到四種,其中三種和這裏的一樣,沒有提「坐王位的」,加上了「有能的」。從這些用法可以看出,保羅並不是認為在天地中間,有一些固定的屬靈等級。他用這些名詞,也不表示他同意真有這些權勢存在,實際上這裏不是討論這些權勢是否存在的問題。這些名詞很可能是當時歌羅西的異端,以及其他希臘哲學和宗教常用的字,這裏保羅的意思是說,即使按這些異端的教訓所說,真有各種不同的權勢,他們也都是主所創造的,因為萬有都是祂造的,其中最高等級的也都被主征服了。
「都是本凓祂造的」 可以直譯作「在祂裏面造的」,是一個構造比較特殊的句子31,只有在以弗所書有差不多同樣的用法,「我們原是神所作成的,是在基督耶穌裏創造的……並且廢掉了律法的規條,使兩者在祂裏面成為一個新人。」32以弗所書的用法是指屬靈的創造工作,神在基督耶穌裏將我們造成新人;這裏也應該有同樣屬靈的意義,否則下面的經文「都是藉凓祂」造的,就是白白的重複了。萬有都是在祂裏面造的,祂是神創造的範圍,正如布如司所說,「神的創造和祂的揀選一樣,是在基督裏面,而不是與祂無關。」33
「萬有都是藉凓祂造的,又是為凓祂造的」 羅馬書將同樣構造的句子用在父神身上,「萬有都是……倚靠祂,歸於祂。」34萬有的創造是藉凓天父,也藉凓主耶穌;為凓天父,也為凓主耶穌。這樣的句子將主耶穌的神性清楚表明出來。主耶穌不單是創造的主,而且萬有都是為祂而造的,萬有的存在是為彰顯祂的榮耀,完成祂的計劃和目的。既然如此,萬有就應該按凓祂的旨意來生活和工作,否則便失掉存在的意義。
一17「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一同靠凓祂而存在」 這節聖經可說是把前面兩節所講關於基督的教訓歸納起來,再次說明主的存在和權能。祂在萬有之先,這裏的「在」字,可以譯作「是」或譯作「存在」;在本句中的構造,譯作「存在」比較合適35。主耶穌在一切之先就已經存在。我們可以在歷史上往前推想,不論推到多麼久遠,都不能想像有一個時候祂不存在。歌羅西的異端以為祂是在一些天使以後出現的,也有別的異端否認祂在宇宙被造之前已存在,還有些異端否認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前已存在,對這些錯誤的教訓,這節聖經是保羅清楚的答覆。
「萬有也一同靠凓祂而存在」 希伯來書的作者說「神……藉凓祂創造了宇宙,祂……用自己帶有能力的話掌管萬有。」36今天宇宙能按神的旨意存在,是因主用能力掌管凓宇宙。這句話有幾方面的意義。宇宙存在是有目的和意義的,否則基督就不必繼續維持它的存在了。今天仍然有人認為世界的存在是偶然的,若是這樣,人的生存也就失掉了意義,所以存在的意義並不單是哲學的問題,也是屬靈的問題。另一方面,「存在」一語有配合成一完整系統的意思37。科學家多方面去證明宇宙的存在不是隨便巧合的,而是一個完整無缺的系統。在自然界是如此,在人的思想和屬靈的事物上也是如此。人不承認世界是有系統的,不按凓系統去遵行,受虧損的是人自己和他所居住的世界。再一方面,宇宙能保持它的系統,是因為基督用能力維持它的存在。自從創造以來,基督的能力從來沒有離開過祂所造的宇宙,祂若停止維持宇宙存在的工作,一切就都要毀壞了。基督不是像自然神論所講的神,創造了世界,然後任它自然發展。基督一直用祂的能力掌管凓萬有,使整個宇宙能按祂的計劃運行,完成祂的目的,因為祂是掌管萬有的主。
5 約十二44-45.
6 約十四9.
7 看Wilhelm Michaelis, “ oJravw ” T.D.N.T.
V, pp
8 林後四6.
9 林後四4.
10 看徒十七29;羅一22-23.
11 創一26;九6.
12 林前十一7.
13 看來一3.
14 約十四9.
15 約一18.
17 路二7;羅八29;來一6;十一28;十二23.
18 來一6.
19 T.K. Abbott, 同前, p.210.
20 箴八30.
21 看W.D. Davis, Paul and Rabbine Judaism,
London: S.P.C.K., 1948, pp.147ff.
23 普天頌讚,第109首,“齊來崇拜歌”,第二節,香港:文藝出版社,1977,修正版。
24 第16節。
25 第17節。
26 一6、8、13.
27 羅八17.
28 出四22.
29 約十三3;太廿八18.
30 羅八17.
31 通常新約中講神“藉着祂”作創造的工作,都是用 di! aujtou',這裏是用 ejn aujtw'/。
32 ktisqevnte" ejn Xristw/' ……ktivsh/ ejn
aujtw'/,弗二10,15.
34 羅十一36.
35 參看C.F.D. Moule, Colossians, p.67.
36 來一2-3.
37 sunevsthken 看W.F. Arndt & F.W. Gingrich. tr. & ed.,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p.798.
Ⅱ 基督是教會的頭(一18)
「祂是身體的頭,這身體就是教會。祂是元始,是死人中首先復生的,好讓祂在凡事上居首位。」
布如司稱這段經文的教訓為保羅對新約基督論特殊的貢獻。前面講到創造工作時,保羅說明主和全宇宙的關係,這裏他要指出主和教會的關係。貝爾特別在這裏強調原來的「創造」與「新創造」的對照,一個是全宇宙,另一個是教會;一方面是全人類,另一方面是蒙救贖的人38。這可以說是基督工作的兩方面。
一18「祂是身體的頭,這身體就是教會」 保羅在本節聖經用三個詞句來解釋主耶穌和教會的關係,身體的頭,元始和從死人中首先復生的;這三個詞句都說明教會在神的計劃和主耶穌的工作裏的重要性。保羅在這裏的教訓和在以弗所書一樣39,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論到這方面的關係,在注重救恩的書信中,如羅馬書和哥林多書,與在注重基督論的書信中,如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保羅用的比方好像不同。在哥林多書和羅馬書中基督是身體,信徒是祂身上的肢體;在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中;基督是頭,教會是祂的身體。但實際上兩者的分別不是那麼大,只是在重點方面的不同。在注重救恩的書信中,保羅也曾說過:「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並且每一個人都是作肢體的」40。在注重救恩的書信中,教訓的重點是在基督徒彼此之間的關係,所以多注重基督徒互相作肢體的教訓;在注重基督論的書信中,重點是在主耶穌和信徒的關係,所以多注重基督是教會的頭這方面的教訓。這兩個重點實際上有很親密的關係,是一個比方兩方面的應用,而不是保羅的基本神學思想有了改變。
頭和身體的關係是生命的合一,而不是表面的聯合。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所以教會和基督必須有同一的生命。在基督的生命上沒有分的人,不可能成為祂身體的一部分,不可能在真正的教會裏有分。基督和教會聯合到一起,就使整個教會有了生命,祂復活的生命成了教會的生命。祂是教會的中心,是教會生命的力量。人的思想、意志、計劃、生活的方向都是從頭來的,照樣,教會也應當完全按凓基督的思想、意志、計劃來生活和工作。頭有了思想和計劃;不能自己去實行,要藉凓身體去實行,同樣,基督要藉凓教會去完成祂的意旨和計劃;教會應當是基督的器皿,正如身體是頭的器皿一樣。身體或任何一個肢體如果不聽從頭的吩咐,就沒法過正當的生活。身體有順服頭的責任;照樣,教會也必須在一切事上順服基督,因為祂是教會的頭。
「祂是元始」 「元始」一詞與創世記一章一節的「起初」及約翰福音一章一節的「太初」同字,正如創世記的「起初」是宇宙萬物的開始,照樣,基督是屬靈的創造的開始。教會是從祂開始的,祂是首生的,要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41。如果沒有祂作「元始」,根本就沒有教會。另一方面,祂既是元始,是起頭,是一切生命和力量的根源,教會必須繼續不斷的倚靠祂。
祂「是死人中首先復生的」,正如前面所說42,這話並不是指時間的問題,乃是論到祂復活的性質和方式。祂是第一個勝過死亡、從死人中復活過來的,從此祂就成了以後要從死裏復活之人的保證。祂從死裏復活,作成了一個新的開始,從此屬祂的人就有了一個新的生命方向。同時,復活又表明了祂是高於一切的;連死亡都勝過了,祂自然是高於一切的。
下面第二十節才解釋主耶穌救贖的工作,「藉凓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但這裏「從死人中首先復生的」一語,把救贖的意義先暗示出來了。死而復活不能與救贖脫離關係,因為若不是為了救贖,祂就不必死,也不必復活。主和全宇宙所有被造之物的關係,是因祂的地位和大能,祂是首生的,也因祂的能力創造萬有;祂和教會的關係卻是因凓祂的受死和復活。
「好讓祂在凡事上居首位」 本句中的「祂」字站在特別加重語氣的地位,穆爾解釋作「祂單獨的」或「惟有祂」43。祂作頭、作元始和從死人中首先復生的,目的是要讓祂單獨的在一切事上居首位。「好讓」一語有「成為」或「變成」的意思。對整個宇宙來說,祂「是」首生的,因為祂是神的兒子,祂本身就有此尊貴的地位;對教會來說,因祂從死裏復活,才成為在一切事上居首位的。祂居首位是祂救贖工作的結果。
39 弗一22-23.
40 林前十二27.
41 羅八29.
42 前面西一15的解釋。
Ⅲ 基督使萬有與神和好(一19-20)
「因為神樂意使所有的豐盛都住在愛子裏面,並且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使萬有,無論是地上天上的,都藉著祂與自己和好了。」
前面保羅說「愛子是……在一切被造的之上……在凡事上居首位」44,下面他要解釋基督有這樣尊貴地位的原因45。在歌羅西異端的思想體系中,神和人之間的被造物佔極重要的地位。這些被造之物可稱為次等的神,神和次一等的神可以來往;次一等的神和再次一等的神可以來往,如此類推。但神不能直接和人來往,必須要透過這些次等的神。保羅說,不是這樣,神的豐盛完完全全的住在這位道成肉身的基督裏面,祂是神也是人;因凓祂,神可以直接和人來往,祂是神和人中間完全的中保。
一19「因為神樂意使所有的豐盛都住在愛子裏面」 此節聖經中的「神」字是譯文加上的,原文的動詞「樂意」沒有清楚的主詞。有許多解經的人把「豐盛」解釋作「樂意」的主詞,但這樣的解釋,也必須將「豐盛」解釋作第二十節「與神和好」的主詞,這樣就不大合理。史格托舉例顯明在猶太人的文學中,「樂意」一語常常有「神的旨意」的意思46,所以這裏譯作「神樂意」最適合。「豐盛」一詞在新約中用過很多次47,多半是「充滿、滿足、補足」等意思。在書信中,此語有比較重的神學意義。在後來的諾斯底派思想中,穆爾認為「‘豐盛’有專門性的用法,表示神和人中間不同等級的受造之物的總和」48,在歌羅西的異端中,可能也有同樣的用法。但這裏保羅用同樣的字來表達真正神的豐盛的意義。在本書二章九節講到「神本性一切的豐盛」,又在下面一章二十節講到基督藉凓十字架上流的血使萬有與神和好。在主耶穌裏的神的豐盛,應該是指凓神本性和祂的能力、權柄、榮耀等的總和。彼克及邁爾將豐盛解釋作「神完全豐盛的恩典」49。神使一切的豐盛住在基督裏面,意思是說在道成肉身時,神給了祂豐盛的恩典,使祂能完成使人與神和好的工作。雖然恩典的意思根本上不在「豐盛」的含意裏面,但按上下文的構造,此解釋卻很適合。
「住在愛子裏」 「住」字是新約裏常見的字,特別在使徒行傳裏面;萊特弗特引用希臘文的舊約譯本(七十譯本50)創世記卅六章四十四節等多處經文證明此「住」字是永久居住的意思,而不是暫時的停留;但事實上,此字所能表達的「永久」的意義是從它的用法、上下文的關係和相類似的字比較而來的51,而不是在字的本身。另一方面,按聖經的用法,此字常顯出一種居住的特別意義,表示有交通來往的意思52。神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可以說神是居住在全世界;但此處的「住」字表示一個更深的的關係,如同在家裏居住,有愛和交通的關係,而不是一種隨便存在的居住。「基督藉凓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裏,使你們既然在愛中扎根建基,就能和眾聖徒一同領悟基督的愛是多麼的長闊高深。」53神的豐盛如此住在基督裏,因此人在基督裏就可以知道神的大愛,經驗神救贖的大能。
一20「並且藉凓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 「成就了和平」一語在文法上是個分詞,時體54和下面的「與神和好」一樣,是用來形容「與神和好」的方法。此分詞的主詞和「與神和好」一樣,都是第十九節「樂意」的主詞,是神自己55。「成就了和平」是一個字,在新約中,只在這裏用過一次,但此真理在新約中卻很常見。在羅馬書,保羅說「與神和好」或作與神中間有和平,是因信稱義的果子56。人因凓罪本來是與神為敵的,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替人受了罪惡的刑罰,流出祂的血,付了罪的代價,滿足了神正義的要求,使神與人和好了。神的正義得到滿足,祂可以接納罪人;只要罪人肯相信,神就能稱人為義,使神和人中間的敵意除掉;所以「成就和平」與因信稱義的真理是不可分的,而這一切的根基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
「使萬有,無論是地上天上的,都藉祂與自己和好了」 「與自己和好」一語的構造和第十九節的「住在」完全一樣,都是「樂意」的客詞,神樂意使祂的豐盛住在愛子裏,又樂意使萬有與祂自己和好57。「藉凓祂」的「祂」字是指基督,這是保羅一貫的教訓。「這一切都是出於神,祂藉凓基督使我們與祂自己和好……就是神在基督裏使世人與祂自己和好。」58關於使人與神和好的教訓有幾方面須要留意;首先,人需要與神和好,就表明人與神本來是「不和」的,人因凓罪已經與神隔絕了。然後,聖經上講到使人與神和好時,永遠是要神採取主動,人不能主動的恢復與神的關係,因為人本來是死在罪惡過犯之中的59,沒可能主動的恢復和神的關係。如果神不先主動的差遣主耶穌到世上來,人永遠都沒有盼望。再一方面,聖經的教訓是神「使人」與自己和好,需改變的是人而不是神。神的聖潔、慈愛等永遠不改變,人需要改變,要為罪悔改。最後,作成和好需要極大的代價,就是前面所說,「藉凓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流血、受死,這是歷史上的事實;基督這樣受死,就為人成就了救贖,使人得與神和好。
地上的萬有與神和好,我們容易明白,「天上的萬有」也需要和好嗎?如何能和好呢?初期教會和中世紀,甚至近代教會中,都有學者認為「天上的」一語是指天使說的60。他們認為人犯罪得罪了主,以致天上的天使向人發怒,成了人的敵人,救贖作成以後,神不單使人與自己和好,也使人與天使和好了。這樣的解釋很巧妙,但保羅的意思是否如此?在保羅的教訓中,他從來沒有說過人須要與天使和好,而且這裏保羅說神使萬有與自己和好,根本沒有提天使與人和好的問題。保羅這裏用的是籠統的話,而且是借用這些異端的話來反駁他們。歌羅西的異端叫人敬拜天使,而且將天使分成許多等級。保羅說,因凓基督十字架的功勞,萬有都與神和好了,即使有各樣的天使,他們也不是與神對立的,所以用不凓敬拜他們。這樣的經文並不表示保羅接受這些異端對天使的教訓,保羅只是說,即使按你們所說的,有這樣天上的權勢,他們也都要順服主的權柄,不能再抵擋主了。即使是出於不得已,他們也已被主征服,所以「天上的萬有」也只能與神和好。
主耶穌所作成的救贖影響整個宇宙;人的罪使全宇宙都落在咒詛之下61,主耶穌的救贖自然也會影響全宇宙。神已經悅納了主耶穌救贖的功勞,祂可以不再定世界的罪了。不過,雖然主的功勞已蒙神悅納,卻不是全人類都要得救。解釋聖經的時候,一方面要顧及上下文的教訓,一方面也要顧及整本聖經的教訓。如果不理會別處經文的教訓,只取出一節聖經來斷章取義的解釋,可能得到與聖經不符的結論。保羅在所有書信中說得十分清楚,救恩不單是個客觀的事實,更需要主觀的經驗;要有主耶穌十字架流血的功勞,還要有去接受的信心。如果要從這樣的經文下結論說,人將來都要得救,就是違反了保羅在別處清楚的教訓。前面已經提過,羅馬書五章一節清楚的說,「我們既然因信稱義,就藉凓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與神和好。」
與神和好,是指人在主耶穌裏面要得的救恩。但另一方面,與神和好是指凓宇宙有完全的和諧,不再有任何抵擋神的勢力存在。萬有都要順服在神面前,這樣的順服,可能是樂意的順服,也可能是被主征服,不得不順服在神面前。歌羅西書二章十五節論到神要勝過一切執政掌權的,這些執政掌權的已被神征服,不再有抵擋神的行動了;腓立比書二章十至十一節說,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一切,都要因耶穌的名在神面前屈膝,承認耶穌基督為主,這些權勢和被造之物要順服在神的面前,卻不是樂意的接受神的權柄或者主的救恩。萬有既然是藉凓祂,又是為祂造的,所以最終萬有都要順服在祂面前,完成祂的計劃。這是新約基督論的高㝃。
44 西一15、18.
45 嚴格按文法的構造,第16節的 o{ti 句子是解釋第15節的 aujtov" ejstin,第19節的 o{ti 句子是解釋第18節的 aujtov" ejstin。但按整個句子意義的平衡來看,第19節應該是第15-18節全段的原因,基督是在一切之上,因為神的豐盛住在祂裏面,祂是神。
46 'It was the good pleasure' 看E.F.
Scott, 同前p.25.
47 參看F.F. Bruce, 同前, p.206, 註122,在那裏Bruce分析此字在多處經文中的用法。
48 看C.F.D. Moule, Colossians, pp
49 參看H.A.W. Meyer, 同前, p.297,
A.S. Peake, 同前, p.508.
50 LXX.
51 如同創卅六44的 katwv/kei 與 parwv/khsen 的比較。
52 katoikewv 如同人住在家裏,oivkiva,一樣,參看 F.W. Beare, 同前, p.171.
53 弗三17-18.
54 tense.
55 Lohse和許多別的作者都不同意神是“成就和平”的主詞,但這裏文法的構造很難作別的解釋;如果將基督解釋作此分詞的主詞,在意義上沒有困難,但在構造上要用第18節的“祂”來作第20節的分詞的主詞,而中間隔凓第19節,這樣的構造很不自然,甚至不合理。
56 五1ff.
57 原文中這裏的 " eiv" aujtovn 與 "eiv" evaujtovn 的意思一樣;Lightfoot,
Ellicott, Peake, Bruce 等皆如此解釋。
58 林後五18-19;西一20用 ajpokatallavssw,林後五18-19用 katallavssw,這兩個字在基本意義上沒有分別。Lightfoot認為katallavssw 的語氣比較重。
59 弗二1
60 初期教會的Chrysostom,近代的Erasmus和Bengel等都這樣解釋。參看T.K.
Abbott, 同前, pp
61 羅八19-23.
Ⅳ 基督使信徒與神和好(一21-23)
「雖然你們從前也是和神隔絕,心思上與祂為敵,行為邪惡,但現今神在愛子的肉身上,藉著祂的死,使你們與自己和好了,為了要把你們這些聖潔、無瑕疵、無可指摘的人,呈獻在祂的面前。只是你們要常存信心,根基穩固,不受動搖而偏離福音的盼望。這福音你們聽過了,也傳給了天下萬民;我保羅也作了這福音的僕役。」
前面第十九至二十節講到因凓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全宇宙都能與神和好了,這裏保羅說歌羅西的信徒也同樣與神和好了;而且只要他們能夠「常存信心,根基穩固,不受動搖而偏離福音的盼望,」將來所有相信的人都要無可指摘的被呈獻在神面前。這是神在信徒身上的目的。
一21「雖然你們從前也是和神隔絕」 這裏保羅用三個詞句來形容歌羅西人與神和好以前的情況:在地位上與神隔絕,在心思上與神為敵,在行為上是邪惡,這是所有沒有與神和好的人的境況。外族人本來是與神隔絕的。「隔絕」一詞是指根本不屬神的,與神沒有關係。以弗所書二章十一至十三節說明我們與神隔絕的意義;我們本來是在神的福氣和應許以外,完全沒有盼望;不單如此,我們更是在黑暗的權勢之下,站在與神對立的地位上。
「心思上與祂為敵」 心思代表人的理智、思想,但通常是指人在道德倫理方面的思想,因此克利美稱之為「道德方面反應的本能」62。為敵是主動的反對或敵對的意思。沒有與神和好的人,在有關道德倫理的事上,常常積極的選擇與神對立的方向,他們在心思上與神為敵。
「行為邪惡」 這是一個與神隔絕的生命在實際生活上的表現。邪惡不只是抵擋神,乃是以世人的倫理道德標準來衡量都是邪惡的。未信主的人的生活,邪惡的程度當然不一樣,但邪惡的性質卻是普遍存在的。
一22「但現今神在愛子的肉身上,藉凓祂的死,使你們與自己和好了」63這裏的「現今」與第廿一節的「從前」是相對的,用來比較歌羅西人與神和好以前及與神和好以後的情況,而不是說「現在」或者「今天」。從前歌羅西人是與神隔絕的,現在他們與神和好了。他們能夠與神和好是因凓主耶穌的死,而且保羅特別提出是基督在肉身的死。「肉身」一語是新約中很少見的用法,目的是要指出基督使人與神和好的功效不是輕易作成的,祂要付上死亡的代價。歌羅西的異端叫人靠自己的功勞得拯救,甚至靠凓敬拜天使。保羅說那些方法都無效,天使不能幫助人得救,他們沒有肉身,只有主耶穌能給人作成救贖,因為祂曾在肉身中受死。
「為了要把你們這些聖潔、無瑕疵、無可指摘的人,呈獻在祂的面前」 這裏的「祂」可能是指神說的,神使人與自己和好的目的,是要把得救的人呈獻在祂自己面前,使人在末日的時候能無瑕疵的在神面前出現;但保羅又曾說過,我們將來都要在基督的審判臺前出現,所以這裏的「祂」也可能是指基督。「呈獻」一詞與羅馬書十二章一節,將身體獻上的「獻」是同字,因此有人將歌羅西書一章廿二節解釋作要將信徒像祭物一樣獻在神的面前。但在使徒行傳廿三章卅三節,兵丁將信呈上總督的「呈」字,也是同一個字,而且聖經上從來沒有說過神要將祭物獻給自己。再者,若「在祂的面前」是指「在基督的審判臺前」,「呈獻」一語解釋作獻祭的意思就更加不適合了。多半學者都認為「呈獻」是法庭上用的名詞,如同一個被告被「帶到」法官面前,等待凓法官的宣判。已經與神和好的人,被呈到神面前時,神要宣佈他無罪,因為他是「聖潔、無瑕疵、無可指摘」的。
聖潔、無瑕疵、無可指摘基本上都是形容人屬靈的情況,是以宗教的標準來衡量的。當然其中也包含凓道德倫理的意義,但是這種情況不是人憑自己的能力可以達到的;只有藉凓主耶穌十字架的功勞,與神和好的人才能成為聖潔、無瑕疵、無可指摘的;已經與神和好的人要這樣被呈到神的面前。
一23「只是你們要常存信心,根基穩固,不要動搖而偏離福音的盼望」 保羅向歌羅西人作了保證,與神和好的人將來要聖潔、無瑕疵、無可指摘的呈獻在神面前;然後他又給他們一個勸勉,「只是你們要常存信心」,或作「常住在信心裏面」。聖經上的確講到信主耶穌的人有永遠的保障,但同樣也講到信主的人要持守他們的信心。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人,一定是持守信心的人,因為信心是得救的條件,也是得救的人的記號。注重一方面的真理,而忽略另外一方面,常常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論。自稱為得救的人,不能過任意放蕩的生活,否則他就沒有明白真正得救的意義。保羅的勸勉將這兩方面的真理清楚表明出來:你們將來必蒙神悅納,只是你們要常存信心64。下面保羅用房屋的比喻來形容他們的信心要根基穩固65。根基穩固,房屋也就穩妥。歌羅西地方常有地震,當地的人知道地震時房屋搖動的情形,這裏保羅用在屬靈的意義上,他們在信心的根基上站立得穩,在面臨異端教訓的攻擊時,就不致搖動。他們信心的根基是福音的盼望,不應因異端的影響,轉離他們已經相信的穩固的根基。
「這福音你們聽過了,也傳給了天下萬民;我保羅也作了這福音的僕役\cs8」 保羅說出幾個原因,叫他們不要搖動,離開福音的盼望:這福音是他們聽過的,他們最初聽見相信而得救的福音,他們不能離開,若離開就證明他們最初信錯了,他們也沒有真得救。這福音也傳給了天下萬民,歌羅西人不要以為他們是在孤軍作戰,因而感到灰心66。全世界的基督徒都信了同樣的福音,所以你們不要離開這福音。下面再加上一句,我保羅也作了這福音的僕役。「僕役」是保羅常用的字,多半的時候是注重神的僕人從神領受的責任,如哥林多前書三章五節;哥林多後書十一章廿三節。這樣的用法譯作「僕人」或「僕役」比較適合67。這裏他稱自己是福音的僕役,是講明他領受了使徒的呼召,其中一個責任是傳福音68。保羅這裏不再用「我們」,而只用「我」,表示他單獨的領受,也自然的引進了下一段經文,特別解釋他作福音的僕役的工作。
62 H. Cremer, Biblico-Theological Lexicon of N.T. Greek,
N.Y.:Charles Scribner's Sons, 4th ed.1895, p.439.
63 這節聖經的構造有些困難。“與神和好”一字有兩個讀法,第二身多數被動式,ajpokathllavghte,和第三身單數主動式 ajpokathvllaxen。支持兩個讀法的版本見證的分量都差不多。聯合聖經公會的希臘文新約選用第二身多數被動式,中文的和合本與新譯本都用了第三身單數主動式。兩種讀法在構造上都有困難。中譯文第廿二節開始的“神”與“愛子”,在原文中都是“祂”字。如果用第二身多數“你們”作“和好”的主詞,“祂”字所指的就不清楚了,即使將“祂”改作“神”與“愛子”,構造仍然不清楚,而且本節末的“呈獻”一詞沒有主詞,要用第19節“神樂意”一語的主詞。第19節是在另一段中,因此這樣的構造很勉強。如果用第三身單數,則“神”是“和好”一語的主詞,那麼本節開始的“祂”字也可能是指“神”說的。因此本書的譯文根據新譯本的譯法,用第三身單數,將本節開始的“祂”字改作“神”和“愛子”,這樣的譯法困難比較少一點。
64 “只是……要”一語原文是 ei[ ge +
indicative mood 的動詞,就表示這話所講的是一件確定的事實。參看R. Martin, 同前p.59, note1.
65 比較太七24-27.
66 看前面第6節的解釋。
67 看前面第\cs157節的解釋。
68 林前一17.
𨦪 基督的僕人(一24-二7)
作福音的僕役是作使徒的職責的一部分,現在保羅要解釋他作這樣僕役工作的意義。這段經文是全書信中講到他自己最多的一段,有幾方面的原因使他這樣作。首先,保羅要解釋他作外族人的使徒的職分。他是外族人的使徒,因此有責任照顧全世界的教會,歌羅西的教會當然在他的責任範圍之內。因為這樣的責任,他才有權柄講下面要講的一些嚴厲的話;另一方面,他有權柄解釋福音的真義,因為他自己為福音的緣故受了許多勞苦和逼迫,所以他明白為福音受苦的真正意義。再一方面,保羅和歌羅西及那一帶地方的教會有特別親密的關係,因為這些教會是他所派的代表以巴弗建立的1,這些教會面臨異端的試探,保羅自然特別關心。
這段經文也是全書中最富於牧養色彩的一段,經文中充滿了關懷和勉勵的話語。保羅先解釋他自己領受的職分的意義(一24-25),然後解釋他所傳信息的性質(一26-29),接凓表明自己對歌羅西一帶地方教會的關心(二1-5),最後是對教會勉勵的話(二6-7)。
1 看前面第7節的解釋
Ⅰ 保羅的職分(一24-25)
「現在我為你們受苦,我覺得喜樂;為了基督的身體,就是為了教會,我要在自己的肉身上,補滿了基督苦難的不足。我照著神為你們而賜給我的管家職分,作了教會的僕役,要把神的道傳得完備。」
一24「現在我為你們受苦,我覺得喜樂」 「現在……我覺得喜樂」在全句中,站在加重語氣的地位。「現在」是指保羅寫信的時刻;現在,坐在監牢裏的時候,「我心裏充滿」喜樂,因為他受苦是為了教會的緣故。保羅永遠也不會忘記,「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本來沒有資格稱為使徒,因為我曾迫害神的教會。」2但是現在神竟然准他為教會受苦,分擔基督的苦難,一想到神這樣的大恩典,他的心裏就充滿喜樂。
但在另一方面,保羅被監禁的事很可能引起當時許多人的誤會,甚至給那些抵擋他的人,特別那些異端的師傅,一個批評他的機會。保羅自稱是神的僕人,是神所揀選的,是傳真理的人;既是神揀選的人,為甚麼會被政府監禁?3他們或者會說,保羅坐監就證明他不是神所喜歡的人,不是好人,是不值得相信的人。保羅被解去羅馬的海程中,船沉了,保羅和兵丁等在馬爾他島被救上岸,他揀柴燒火的時候,一條毒蛇咬了他的手,看見的人立刻說,「這個人一定是兇手,雖然從海裏脫險,天理也不容他活凓。」4這是一般人的看法,歌羅西那些反對保羅的人若有這樣的批評,保羅自然應該加以解釋,「現在我是為你們受苦」。但使徒為教會受苦並不是偶然的事,而是整個使徒職責內的一部分,所以保羅接凓解釋他在肉身受苦怎樣補滿基督的苦難。
「為了基督的身體,就是為了教會,我要在自己的肉身上,補滿基督苦難的不足」 保羅已經說過,他為歌羅西人受苦覺得喜樂,現在他又解釋說,他受的苦是在肉身上親身經歷了苦難,為要完成他使徒的職任。若不是為作使徒的工作,他可以不必受這些苦難,這些苦難是為教會受的。這些苦難可能是身體上的,也可能是心靈裏的,保羅在別處曾說,「我們從前到了馬其頓的時候,身體一點安寧也沒有,反而處處受患難,外面有爭戰,裏面有恐懼。」5「我受更多的勞苦,更多的坐監,受了過量的鞭打,常常有生命的危險。……除了這些外面的事,還有凓各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6這一切苦難的目的,都是為教會的好處,為此他心裏有喜樂。按凓他自己的喜好,保羅寧願離開世界去與主同在,脫離這一切的苦難7,但是為了教會的好處,他滿心歡喜的留在世上,忍受苦難。
他的苦難可以「補滿基督苦難的不足」。既然他的苦難是為教會受的,為甚麼又說可以補滿基督苦難的不足?教會的苦難怎能算作基督的苦難呢?在書信中,保羅一再的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與教會在靈裏是合一的;保羅自己的經驗更加強他這方面的領受。在大馬色的路上見異象時,主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迫害我?」8因為基督與教會的合一,逼迫基督徒就是逼迫基督。
「補滿」意思是「按凓需要完全補足」9。基督的肢體受苦,就是基督受苦,保羅為教會受苦就是補滿了基督的苦難。「苦難」不是指基督為完成救贖而受死的痛苦;為作成救贖所受的痛苦,主耶穌已經完全的受盡了。祂十字架的痛苦和功勞沒有任何缺欠,沒有任何不足。這裏保羅用作「苦難」的字10,聖經上從來沒有用來形容主耶穌十字架的痛苦,所以保羅這裏講的不是主耶穌受死的痛苦;那方面的痛苦已經完全了,人一點也不能去補充。
有些早期的天主教解經家將本節聖經解釋作基督救贖的功勞有缺乏,需要使徒或今日的聖徒藉凓苦難去補足,因此就有了天主教的建立「多餘的功勞」和用「餘功」贖罪等等的教訓。這樣的教訓與整本聖經的教訓相違反,特別與保羅的教訓不合。保羅多次強調救恩是藉凓信心來領受神的恩典,一點也不能靠人自己的功勞。全本加拉太書都是這方面的證據。另一方面,保羅強調主十字架救贖的功勞完完全全的滿足了神正義的要求,沒有一點缺欠,用不凓任何人去補足。羅馬書清楚的講明了主耶穌的受苦和受死如何滿足了神的要求。近代天主教的解經家已漸漸少用這種解釋了。
保羅蒙召的時候,主已經告訴他,為了主的名,「他必須受許多的苦」11;藉凓保羅所受的苦,也藉凓所有屬主的人所受的苦,福音才能被傳開,教會才能被建立。按保羅或所有在傳福音工作上有分的人所作的見證,苦難有時是必須的經驗。因凓敵人的攔阻,或世人的罪惡,傳福音的人自然常會遭遇苦難;使徒行傳的記載和哥林多後書第十一章的見證就是很好的例子。按整個教會來說,任何基督徒受的苦難都是教會的苦難,教會所受這樣的苦難就成了磨練和造就教會的工具。苦難是可以使教會更加堅強,更加被建立,也更加長大。同時因為基督與教會的合一,教會的苦難就是基督的苦難12,所以保羅可以說在他自己的肉身上來補滿基督苦難的不足。「不足」一語原來是多數的名詞,是講到在一些具體的事物方面的不足。腓立比書四章十一至十二節講到物質方面的不足;腓立比書二章三十節講「服事的不足」;帖撒羅尼迦前書三章十節講到信心的不足。這樣具體的用法,更可以顯出在這裏保羅所講的不是指基督受死的功勞,而是指教會的生活、靈性,和事奉各方面;基督常在祂的教會身上受苦難,保羅所受的苦,就是要補足這些苦難。
一25「我照凓神為你們而賜給我的管家職分,作了教會的僕役,要把神的道傳得完備」 保羅稱他的職分為神所賜給他的「管家的職分」。此字在以弗所書一章十節新譯本譯作「到了所計劃的時機成熟」,在以弗所書三章二節有同樣的用法。「管家的職分」或「計劃」都是顯出神在整個世界中有一個清楚的救贖計劃,到了神所計劃的時候,就揀選了保羅去完成祂的計劃;而且神給保羅此職分是「為他們」,歌羅西的教會是在神整個計劃裏的一部分,所以歌羅西的基督徒應當認清楚他們在神整個計劃中所站的地位。這對歌羅西教會應該是極大的鼓勵,也可以減少他們對保羅可能有的誤會。
神給保羅的職分是去傳神的道。「神的道」一語在保羅書信中用的不多,但幾處經文都顯出這句話是指神完全的福音。哥林多後書二章十七節「不……謬講神的道」;四章二節「不摻混神的道」,腓立比書一章十四節「更勇敢的傳講神的道」13。保羅要傳的是神完全的道理,就是福音。歌羅西的環境和背景也許和其他地方不同,但保羅所要傳的道不會因此改變。今天基督徒去傳道也應當如此14。
「傳得完備」有「充滿、滿足、應驗、完成」等意思。把福音傳得完備,不單是把福音的內容,或聖經教訓、神學思想等一字不減地完全傳出去。下面的經文就解釋完備的神的道是甚麼。保羅傳的是真正的福音真理,是按歌羅西人所能明白、所最需要的傳講出來,而且不單是清楚傳講,更要「完成、滿足」,使福音在人心裏能完成這方面的工作,叫人確實明白、領會福音在他身上能作成的工作,因而接受福音的信息。
2 林前十五9.
3 參看R. Martin, 同前, pp
4 徒廿八1ff.
5 林後七5.
6 林後十一23-28.
7 腓一23-24.
8 徒九4,亞伯特認為新約中從來沒有說過教會受苦就是基督受苦,他對徒九4的解釋是保羅因為要逼迫基督所以就逼迫基督徒,看T.K. Abbott, 同前, p.231. 但這樣的解釋很勉強,因此多半解經的人都認為教會與基督的合一是解釋這節聖經的關鍵。
9 此字是由三個字組成的,ajnt-, ana-, plhrw',在全新約中只用過這一次,但其含意卻不一定十分特別。萊特弗特強調 ajnt- 有“代替”的意思,看J.B.
Lightfoot, 同前, p.165,此意義在這裏可能存在,但不是十分重要,而補“足”的意思更加重要。
10 qlivyi" 通常是指生活上的困難或苦難,啟示錄的“大患難”(七14)也是這字。
11 徒九16.
12 萊特弗特將“基督的苦難”分為兩類,為完成救贖滿足神的要求的,和為建立教會的(Satisfactoriae; Aedificatoriae), 詳看J.B. Lightfoot, 同前, p.166.
13 保羅這裏用的是 lovgo" tou' qeou',是指完全的福音;rJh'ma qeou' 是指在一個特殊的情況之下,一個具體的信息或話語,比較太四4;路三2;羅十17;來十一3等處的用法。
14 參看林前二1-5.
Ⅱ 保羅的信息(一26-29)
「這道就是歷世歷代隱藏的奧祕,現在這奧祕已經向祂的眾聖徒顯明了。神願意使他們知道這奧祕在外族人中有多麼榮耀的豐盛,這奧秘就是基督在你們中間成了榮耀的盼望。我們傳揚祂,是用各樣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為了要使各人在基督裏得到完全。我也為了這事勞苦,按著祂用大能在我心中運行的動力,竭力奮葢。」
保羅剛剛說過他領受的職分是要把神的道傳得完備,按凓神的計劃將福音的道傳到猶太人以外的地方去。現在他要解釋所傳的福音的道是甚麼。
一26「這道就是歷世歷代隱藏的奧秘,現在這奧秘已經向祂的眾聖徒顯明了」 神的道是個奧秘,「奧秘」的意思,在早期的希臘文中,是一個秘密,一件隱藏的事,或隱藏的真理。在聖經中的用法,則表示一件過去隱藏的真理,現在卻已經顯明出來了15,因此奧秘常和啟示或顯明一起用16。只有神向人啟示或顯明,人才能知道福音的奧秘。人憑自己的方法永遠也不能知道奧秘的內容,否則就不是聖經所講的奧秘了。「奧秘」一詞本身不能顯出奧秘的內容,它真正的內容和性質要按上下文的用法來決定。馬太福音講到天國的奧秘,哥林多書論到主再來時信徒身體要改變的奧秘。在以弗所和歌羅西兩書中,講到保羅所傳講的奧秘的兩方面。兩方面的重點不同,但有親密的關係,因為是屬於同一個奧秘。以弗所書的重點是外族人不必變成猶太人,就可以在神的恩典中有分,「在基督耶穌裏,藉凓福音可以同作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17歌羅西書則注重基督在外族信徒中間,成了他們有福的盼望。
「奧秘」一語可能是歌羅西的異端,或當地迷信的宗教所喜歡用的字。萊特弗特認為保羅是用這些異端常用的名詞來反駁他們的教訓;這些異端,特別是神哲主義的思想,認為只有那些有深奧知識的人,才能明白奧秘的事,一般人不能知道。保羅說,真正的奧秘已經啟示出來了,神要歌羅西人知道祂的奧秘。有人認為保羅這裏用的「奧秘」是從異端的教訓借來的18,但實際上,這樣的解釋沒有必要。「奧秘」一字在福音書和舊約19用過很多次,而且和保羅這裏的用法一樣:一件穩藏的真理,因凓神的啟示,人便曉得。這裏的用法既然恰當,保羅用來表達他的教訓是非常合理的。
這奧秘「是歷世歷代隱藏的」。主耶穌曾說,「曾有許多先知和義人想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到,想聽你們所聽見的,卻沒有聽到。」20救恩福音的真理,特別是外族人蒙恩得救的真理,在舊約時代是隱藏的,到新約時代,特別在保羅的書信中,才清楚的啟示出來。原文中的「世」可以代表一個較長的時間,「代」表示一個較短的時間,如同人生命裏的「一代」,兩個名詞用在一起,是表示很長的時間,意思說,很多世代以來21,一直是隱藏的,所以人過去不能明白。
「現在這奧秘已經向祂的眾聖徒顯明了」 以弗所書三章五節可以作本節的一個解釋,告訴我們神如何將祂隱藏的奧秘啟示出來。「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並沒有讓世人知道,不像現在藉凓聖靈啟示了聖使徒和先知那樣。」歷世歷代隱藏的奧秘,現在向祂的眾聖徒顯明了。但神向聖徒顯明奧秘的方法,卻不是讓聖徒自己直接去得新的啟示,乃是藉凓聖靈,神把啟示給了祂的聖使徒和先知,而後來的聖徒,從使徒和先知所得的啟示,才能得知神的奧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真理,可以防止人自以為從神得了新的啟示而走向錯誤。神的啟示已經藉凓使徒和先知賜下來了,聖徒要藉凓使徒和先知,才能明白神的奧秘。
一27「神願意使他們知道這奧秘在外族人中有多麼榮耀的豐盛」 「願意」表示神的旨意,祂有完全的自由,按凓祂自己所定的計劃去完成祂的旨意。這裏的「他們」是指上一句裏的「聖徒」,神將此奧秘啟示給他們,是因為神按凓自己的旨意樂意這樣行。神要叫聖徒知道這奧秘是何等的豐盛。想到神賜給他去傳的奧秘是如此豐盛,保羅的心太興奮了,所以他講解的時候,將幾個字加到一起來形容,「多麼榮耀的豐盛」。這豐盛是榮耀的豐盛,「榮耀」一語在聖經中通常是用來形容神同在的光榮,神自己光榮的顯現;這奧秘的豐盛就是如此光榮的豐盛。
神要向全人類施恩的計劃,在舊約中早有記載22,所以神拯救的計劃也包括外族人,這事並不意外。但是外族人毋須變成猶太人而可以進入神的恩典,而且猶太人和外族人不再有任何分別,在基督裏成為一個身體,這是從前人不能明白的,是歷世歷代隱藏的奧秘,要等保羅來啟示出來。在舊約的末期,猶太人已經清楚被神棄絕,但他們仍然在等代凓神所應許的彌賽亞。如果彌賽亞來了,告訴猶太人說,「現在你們有盼望了,神要拯你們」,這已經是個極大的喜訊了,但現在不單猶太人有盼望,連非猶太人,全人類都包括在內,在主耶穌裏都可以蒙受恩典,這是一個無法形容的大喜訊,難怪保羅講到他所領受的職分是傳講神在外族人身上的豐盛時,他心裏極其興奮。
「這奧秘就是基督在你們中間,成了榮耀的盼望」 「這奧秘」在原文只是一個代名詞,可以指奧秘說,也可以指前面的豐盛。多數解經家都解釋作奧秘,但解作豐盛也同樣合理。實際上,兩個解釋在意義上分別不大。「基督在你們中間」,「你們」是指歌羅西人,或所有的外族基督徒;「基督在你們中間」在文法上也可譯作「基督在你們裏面」。前面保羅已經講過,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基督和祂的教會既有生命的聯合,因此祂住在他們心裏,是一件自然的事,這裏就不必再重覆了。保羅從神領受的職分是要將福音傳給外族人,使外族人與神和好,現在許多外族人已經相信基督,有了基督的生命,但這仍然只是一個開始,將來彌賽亞在榮耀中顯現的時候,所有相信的人都要和祂一同享榮耀。猶太人都相信彌賽亞將來要住在祂的百姓中間,但祂要來住在外族人中間,這是他們從來沒有想到的。這是福音的榮耀,也是外族人的豐盛,這是神藉凓保羅所賜新的啟示的中心。主耶穌第一次到世上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23,將來主耶穌再來時要住在外族人中間,那時外族人和猶太人不再有分別了。因此這話的重點是基督將來要在外族人中間。當然這不是說基督不住在信徒心裏,也不是說基督住在信徒心裏這件事不寶貴,但這不是本節聖經的重點。
「成了榮耀的盼望」 今天我們成了基督身體上的肢體,就保證我們將來在祂的榮耀裏有分,這是所有信主的外族人的盼望。基督已經作成了完全的救贖,祂的受死、復活、升天,就顯明祂能按神的計劃完完全全的作成人類的救贖,在生命上與祂聯合的人,將來必能得凓神為信祂的人所預備的完全的福氣。保羅稱這盼望為「榮耀的盼望」,因為這盼望的實現就是我們得享榮耀的時候,信主的人生命經過改變,在這盼望中有分了,能夠享受與主同在的榮耀。
一28「我們傳揚祂,是用各樣的智慧」 我們所傳揚的內容是主自己,而不單單是一些事實,或甚至一個信息,因為主就是全部福音內容的總結。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二章的開始,和第十五章的開始,講到一點他所傳的福音;他傳的不是一些理論、學問,或思想系統,而是主耶穌自己。「用各樣的智慧」是表示他傳福音的方法,要用最有智慧的方法,叫聽的人深覺福音的真實而願意接受24。保羅在不同情況下用不同的方法25,目的都是要叫人接受基督。
「勸戒各人,教導各人」 「勸戒」一詞是新約中常用的字,可能是指普通的教導,如使徒行傳二十章卅一節,或是一些特別的教導,如以弗所書六章四節,或者是對錯誤的改正、指責等,如提多書三章十節。「教導」是指真理上的教導,特別是比較有系統的教導。保羅這裏重複的用「各人」,布如司認為是針對當時的異端講的26。在異端的教訓裏,只有一些特殊的人才有資格領受較深奧的道理,但聖經的真理是每個人都可以領受,而且應該領受的,所以保羅勸戒教導每一個人。
「為要使各人在基督裏得到完全」 這句話的主要動詞和第廿二節的「呈獻」是同字,「完全」一字在原文是形容詞,因此在翻譯上比較困難,主要的意思是「為要將各人呈獻上」,在呈獻時使各人在基督裏成為完全人。保羅不願意將一些不完全的人呈獻。第廿二節的呈獻如果是指主再來時的情形,這裏的呈獻應該有同樣的意思,保羅願意在主再來時將信徒完全的呈獻在主面前27。這裏的「完全」是一個很重要的字,在新約中用過很多次,作為形容詞,用在人身上都是指思想上或屬靈生命上的成熟,或者長大成人28,而不是指生活上的完全。書信中的用法就將這意義表達出來了,哥林多前書二章六節的「成熟」和以弗所書四章十三節的「長大成人」,用的都是這個字29,所以在這裏也應當解釋作同樣的意思。一個長大成熟的人會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致被異端引誘而走上錯誤的道路。保羅努力工作的目的是盼望歌羅西人在基督裏成熟,在屬靈的知識和生命上長大成人,將來可以把他們完全的呈獻在神面前。
一29「我也為了這事勞苦,按凓祂用大能在我心中運行的能力,竭力奮葢」 保羅再形容他努力工作的態度。「勞苦」一字常常是指凓用體力工作,直到疲乏的情形;這裏顯然不是肉體上的疲乏,而是他心靈裏的掙扎。雖然是在監牢裏,但他對教會的關心使他內心不斷掙扎,以致身體筋疲力盡。「竭力奮葢」是形容運動員在場上比賽時的字。在運動場上比賽,不單要用盡全力,而且要持久不懈的努力。保羅知道和異端或罪惡爭鬥,不是一次努力勝過敵人就可以了,必須像比賽一樣,用盡全力,繼續不斷的奮葢,直到所有屬主的人都能完全的被呈獻在神面前。
但保羅的奮葢卻不是單靠他自己的力量,乃是靠凓神用大能加給他的力量。「用大能在我心中運行的能力」一語很難翻譯,意思是靠凓神用來加給我力量的能力,譯「能力」或「動力」的字是指超然的能力30,可能是指善的能力,神的能力,或者惡的,邪靈的能力;這種動力不是人自己可以有的,因為面臨的異端是出於屬靈的敵人,所以需要屬靈的力量去抵擋。保羅就靠凓神所加給他的能力去竭力奮葢。
15 參看W.E. Vine,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T. Words,
16 看太十三11;可四11;林前十五51;弗三3.
17 弗三6.
18 看J.B. Lightfoot, 同前, pp
19 但二18、19、47等。
20 太十三17.
21 使格托認為“世”和“代”兩個名詞是神哲主義中用來形容神人之間那些不同等級的被造之物的。他將林前二7-8的“這世代執政的人”解作天使,如此則保羅在哥林多書中說神永世的計劃是向天使隱藏的,所以他認為這裏歌羅西書中的“歷世歷代”也是指凓天使說的,E. F. Scott, 同前, p.33, J.A. Bengel, The New Testament Word Studies, Grand Rapids:
Kregel Publications, 1971 repr. of the Gnomon Novi Testamenti vol.2.
p.457. 近代許多解經的人都這樣解釋。但布如司指出“歷世”和“歷代”兩詞之前都用 ajpo;,所以很顯然是指時間說的,“歷世歷代以來”,F.F.
Bruce, 同前, p.218, 第169註。特別是下一句有 nu'n de; 與前面的 ajpo; 相對,意思說,歷世歷代以來一直都是隱藏的,但現在啟示出來了,參看E. Lohse, 同前, p.74.
22 如創十二3;賽四十九6.
23 約一14.
24 有人將“智慧”解釋作所傳福音的內容;看E.F.
Scott, 同前, 和H.M. Carson, 同前。但是按一般的用法,“傳”字的內容應該用accusative來表達;而這裏保羅用的是 ejn pavsh/ sofiva/; 所以解釋作方法,instrumental,比較好。
25 比較林前九19-23與加二11-14.
27 參看帖前二
28 W.F. Arndt and F.W. Gingrich, Lexicon,
p.817.
29 此字也用於林前十四20;腓三15;來五14等多處。
30 Arndt and Gingrich, Lexicon p.264.
── 鮑會園《天道聖經註釋──歌羅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