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
哥林多前書15:58-16:24
第15章最後一節開頭的「所以」頗為醒目,暗示使徒現在要講的是他前面提到那些事的結果。他替復活的主題作了結論之後,現在他寫道:「所以。」
至於這個「所以」指的是前面那些事呢?各方意見分歧。一般的看法是,它指有關復活的真理。我不懷疑這論點,但我相信還不止如此。毫無疑問的,使徒心中確實存著復活的事實。他向死的毒鉤、墳墓的得勝提出挑戰,並且宣告神已經使我們得勝了,他接著立刻說,「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丁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你們的勞苦並不徒然,有一日莊稼要收割。復活的那一刻,你們將得著一切勞苦的獎賞。
但我不認為這是全部的真理。為了找出這個「所以」指的是甚麼,我們必須一直回溯到這卷書信的1:9。在研讀哥林多前書時我們不時提到這一節經文,因為它是基本的保證,全書都建立在它上面。保羅對哥林多的教會和普世教會說,「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這節經文至關緊要,因為它啟示了教會的蒙召和功用。教會被召與耶穌一同得分,就是在事工上、愛心上互相交通。保羅寫完了整卷書信,包括糾正失敗的部分,和建設的部分,指示他們成功和得力的秘訣之後,如今他說,「所以」,指他前面說過的一切,包括關於教會的失敗、屬肉體,也包括得力的秘訣等教導。
將這兩節經文放在一起,就能看出其中密切的關連,這何等有趣、令人驚歎!「神是信實的,你們原是被他所召,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我們被召與他的兒子一同得分,參與他的使命和事工;保羅一開始就提醒他們,不論誰跌倒,神卻不失敗,神是信實的。現在,結束一切論證、教訓之際,他說,因為神是信實的,因為神召我們與他兒子一同得分,所以你們要忠實。他沒有用「信實」或「忠實」一詞,但意思卻相同,「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
我們花點時間來探討這節經文與整卷書信的關連。這封信哥林多人讀過了,歷代許多教會也讀過了。在糾正和建設的言辭中,保羅有兩件重要的事要宣告。
1.神已呼召教會與他兒子一同得分。
2.基於第一個事實,教會有一個責任,那是甚麼?「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
這裏是一件原則性的事。保羅告訴我們作甚麼?他提出呼籲,「你們務要。」暫時把中間描寫的部分省略,雖然它們也很重要;那麼剩下的敍述部分是甚麼?「你們務要……作主工。」神召我們與他兒子一同得分,所以「你們務要……作主工。」我們與他一同得分,就是與他一同作工,是他工作上的合夥人。務要盡你的職責。神藉他的恩典和救贖的大能使你與耶穌基督一同得分,你就當作神要你作的事。「你們務要……作主工。」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來,我們當作甚麼?保羅是否說,你們這些屬於教會的人必須竭盡己方幫助神,或者說,你們務要找出當為他作些甚麼?不!這是教會所犯的錯誤之一。教會總是苦苦思索要尋找一些事來為神作。不!進入神自己的工作裏,與你的主相交;活在與主交通所帶來的能力中。
主的工作是甚麼?答案可能很廣泛。我們只需回到新約聖經,看看他早年的事工。聆聽他所說的。我們從他的話語中將發現主的工是甚麼。「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你們務要……作主工。」他「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你們務要……作主工。」批評他的人說,看哪,他與罪人來往。他沒有指望了,他竟與稅吏和罪人同席吃飯!耶穌用三重的比喻回答他們,都記載在路加福音15章。那是主的工作。
1.牧人尋找羊;
2.婦人打掃屋子,直到找著遺失的錢幣;
3.浪子的父親在兒子回頭後歡喜快樂。這就是主的工。
我們不妨拿這三個例子自問,我們在主的工上作了多少?我們對翻山越嶺尋找亡羊的工作知道多少?「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這並不是同樣的意思重複了三次。-一個詞都有它的含義。
「堅固」指個人的忠實,堅持到底。這個詞並不堂皇富麗,但本質卻很高貴。一個人要忠心耿耿,不屈不撓。下一個詞是不是意義相仿?不!「不可搖動」是指面臨反對而忠實。有些人無法堅守下去。他們不能屹立不搖。這一類人是靠不住的。「堅固」指總是在那兒。這是一個偉大的理想,我們作主工的時候不可能不遭遇衝突。保羅在下一章裏說,反對的人也多。是的,我們有對頭。你不但自己裏面忠實,並且不要搖動。儘管仇敵環伺,仍要堅立在那裏。使徒又加上一句,「常常竭力。」竭力?是的,作超過所要求的分,摒棄衡量的計算尺,竭盡己方而為。福音書記載耶穌喂飽眾人,門徒收拾剩餘的零碎時,用的也是同一個希臘字,指過剩。這正是使徒的意思。個人要忠實,面臨反對仍忠心不搖動,常常竭力,作多餘的工。
最後一句話是,「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不僅僅是你們的工作,並且是你們的勞苦,那種勞苦隱含著犧牲的鮮血,使人日益被耗盡。然而這一切在主裏不是徒然的。
再來看第十六章。本書信的最後這部分格外富有趣味和價值。它和本書其他部分有許多不同之處。保羅已經完成了糾正和指示的部分,他在第15章最後一節也提出了偉大的呼籲,現在他來到最後一章。歷來解經家們對本章的解釋不一。有一位作家說本章純粹是論及私人事務。另一位說,它包含了各種實際的指示。二者都正確,但本章涵括的尚不止於此。它的價值不僅僅是屬於個人的。我們仔細研讀,會看見教會,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哥林多的教會,加拉太和馬其頓的眾教會,她們都是地方教會,但聯合起來就成了彼此密切相關的一個整體教會。我們看到的是整個教會。
本章中我們看到全書從頭至尾所貫徹的原則再一次得到說明。我只舉二例,一是基本的保證,一是最後的呼籲。基本的保證是交通,與主一同得分,與他人一同得分;本章中這個保證有了基本、最終、實際的運用。我們看見教會的肢體,不管是耶路撒冷,哥林多,或其他地方的教會,這些肢體彼此聯合,交通;先是與主相交,然後彼此相交;因此若一個人受苦,全體就受苦;一個人歡喜,全體就歡喜。一個平凡生命的脈動,可以震撼基督的整個身子。本章對此提出了例證。
至於最後呼召人作主工的呼籲,在這裏我們看見有一群人,他們與這工作有關,與整個教會一同得分。這裏的名單很詳細,包括保羅,提摩太,亞波羅,司提反一家,福徒拿都,亞該古,亞居拉,百基拉。他們被一一提名,他們都是教會的肢體,與教會的事工有關。這是全章最榮耀、美麗之處。
當時的光景如何?
這裏提到耶路撒冷的教會,顯然當時他們中間沒有富人。他們非常貧窮。保羅在羅馬書裏提到同樣的事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窮人」是最強烈的措詞,指一貧如洗的人。毫無疑問的,當時耶路撒冷教會裏有一群人就今世的財富而言是貧乏的。顯而易見的,耶路撒冷教會的財務狀況相當拮据。似乎他們中間沒有富足人。我相信如果有的話,保羅一定會對他們說出強烈的話。不,他只說到窮人,教會中必定沒有甚麼富人。
耶路撒冷教會的整個歷史相當有趣。這教會曾完全墮落、失敗。主吩咐他們從耶路撒冷開始作見證,然後是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這個使命記載在使徒行傳開頭的部分。他們一直沒有去遵守,直到他們受逼迫被驅逐到各地。他們以自己的小圈子為榮,以所享有的權利沾沾自喜,卻喪失了真正屬靈的能力,直到逼迫臨頭,他們被趕逐出去,在逼迫和苦難的壓力下,他們才走遍猶太,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使徒行傳記載了他們出去的經過。那時他們大部分人都被趕了出去,剩下的就是一群窮人。教會的光景很艱難。他們中間沒有富人,都是一些極需幫助的人。
這與哥林多有何關係?與加拉太的眾教會有何關係?與保羅和其他使徒在各地設立的教會有何關係?顯然關係密切,這些教會有責任操練團契生活,接濟耶路撒冷受困的聖徒。我們在這裏看見這個理想的美麗之處,以及基督教會的合一,信徒的慷慨。保羅針對捐項的事有所指示。
必須指出一點:保羅的指示毫無疑問是針對當時教會的光景,但其中所包含的原則仍值得我們深思。他們打算施捨,將捐項送去幫助窮人。他們對耶路撒冷弟兄姊妹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要想法濟助他們。保羅如何指示他們?
1.-逢七日的第一日,就是安息日以後的第一日,他們要照各人的進項抽出一部分錢來。
2.教會裏-一份子在七日的第一日要單獨前去。捐錢是個人的事。他們應當私下個別作這事。「各人……抽出來留著。」是單獨的行動,各人將捐項存起來。
然後保羅謹慎地指出,他們的捐項不可妨礙屬靈的事。各人照自己的收入,虔敬地拿出一部分來。七日的第一日,他們將錢帶到教會,存留起來,這樣使徒來的時候就不會耽誤他要作的事。請留意保羅的用心。他要他們定期的,單獨的,確定的將捐項帶到教會,免得他來的時侯現湊。保羅來的目的是甚麼?要在屬靈的事上幫助他們;他盼望屬物質的事都已事先處理好了,不致於妨礙屬靈的事。他不要他們到時候再四處收捐項。「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
他不希望他們是由於他的出現而不得不現湊出捐項。我知道這種情況在教會中屢見不鮮,有些傳道人,先知,牧師幾乎是迫使會眾捐錢。這是不光采的。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裏說,「我想不得不求那幾位弟兄,先到你們那裏去,把從前所應許的捐貲豫備妥當,就顯出你們所捐的,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林後9:5)。多麼美妙的教導!
他接著小心指出,這些捐項應該交給教會所指定的人處理。他說如果他也去耶路撒冷,他們可以和他一同去。但-一件事都必須由教會舉薦的人按著適當的步驟去辦。
這是論到捐項的一小段經文。雖然是使徒對當地教會的指示,但有關交通的原則還是曆久彌新的。今日世界各地還有許多教會陷於極大的需要中,有待神的整個教會分擔他們的痛苦,並進而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我們應該運用同樣的原則。
今日我們不可運用這原則來為自己謀利。教會常常安排一些講員,傳道人,牧師來訪,目的在趁機募一筆款項。我在英、美兩國巡迴講道時就常常看到這種現象。我一再感覺,這些訪問的價值不是屬靈的,而是囑物質的。哦!我為保羅的這一段話感謝,下次我應邀出去時也要遵照保羅的指示──你們在我去之前先將捐項收集妥當我才來!
第16章大體上是用來作解釋的。固然有人說它代表保羅最後一番訓誨和問候,但若只是看到這些,就錯過了許多精采的意義。事實上,使徒著作中所強調的-一件事都可在這一章中看到運用的痕跡。這是說明性的一章,它解釋了教會在主的事工上一同得分的意義。
我們已在本章頭四節裏看到教會相互交通的實際例子。耶路撒冷教會處境艱難,它的肢體一貧如洗,於是保羅旅行途中所經過各地區的教會就捐錢,用來資助耶路撒冷的教會。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論到他們的責任,以及他們當如何行。雖然是技術性的問題,但我們看見這件事啟示了教會的合一,教會如何彼此相關,若一個肢體受苦,全體就受苦;一個肢體快樂,全體就快樂。整個教會享有同一個生命,這生命是與主一同得分,也彼此一同得分,所以一旦耶路撒冷教會陷入困境,其他教會就紛紛解囊相助。
(16:5-12)
現在來看這一小群個人。請注意,這種教會在工作上相交的思想始終貫徹全段。保羅在16:10提到提摩太,「他勞力作主的工。」16:16他提到司提反一家時也說,「一切同工同勞的人。」我們看到的是教會的工作和服事。另外也看到他在對付捐錢給聖徒的事。他說明在神的教會中這事當如何進行。一直到本章結束,「工作」一詞未再出現,但事實俱在。保羅,亞波羅,福徒拿都,亞該古,百基拉,亞居拉,他們都在工怍,保羅提到他們的時候,總是與他們在主裏的工作和服事有關。16:5-12提到三個人,保羅,提摩太,亞波羅。
保羅無意中,在16:5-9替我們描繪出一個畫面。儘管他是如何想要隱退自己,他卻無意中將自己陳現在讀者面前,以致於找們對他的認識程度超過了早代其他的使徒。他在腓立比書中有一大段論到自己的身世,他在別的書信中也提過他的服事和所受的苦。本段裏地無意間提到了自己,是很有趣的。他是在眾人中事奉的工人,是蒙召與神兒子一同得分的教會之一份子。我們在這兒看到的保羅是一個工人。
首先我們被他的舉棋不定所吸引,從裏面我們得到不少安慰。
「我要從馬其頓經過,既經過了,就要到你們那裏去。或者和你們同住幾時,或者也過冬;無論我往那裏去,你們就可以給我送行。我如今不願意路過見你們;主若許我,我就指望和你們同住幾時。」
這種不確定是光榮的。我們都喜愛計畫,對不對?我知道自己怎樣受計畫的奴役;我花了好幾年功夫才掙脫這奴役。我發覺自己無法照著計畫按部就班地作。我精心設計了一個計畫,而聖靈往往為了更大的目的而擊碎我的安排。保羅在這裏似乎猶豫不決。但他對某些事很肯定。他將經過馬其頓,他想去哥林多。加果他去了,他願意多停留一陣子,甚至在那裏過冬,然而他沒有說他一定會去。這一切還在未定之數。他若與他們一起過冬,他願意他們稍後給他送行。保羅的「不確定」非常明顯,這是主工人的榮耀。
然而這一切的不確定都因一句話而成為合理的了,那就是「主若許我」。可能是馬其頓,可能是哥林多,可能只在哥林多略事停留,可能在那兒過了冬再繼續前行。他還要往那裏去?他自己也不知道,「無論我往那裏去。」但確定的是,他是在主的命令管理之下。「主若許我。」這是一幅美麗的畫面,使徒不斷往前行,心中卻沒有既定的計畫。
另一個同樣的例子見於保羅寫給提摩太的信,他說,「我指望快到你那裏去,所以先將這些事寫給你;倘若我耽延日久」(提前3:14)。他不敢確定。他盼望能下去看提摩太,當時提摩太可能在以弗所;但他不知道,他不願意提摩太等候他的指示,因為他對自已的行止沒有把握。
擁有計劃,事事照著程式作,知道何去何往,這實在吸引人!但我們必須預留空間,讓神作主。「主若許我。」「許」是一個偉大的字,希臘文是「epitrepho」,意思是主若要我轉身而行,我就掉轉回頭;主若要我往前走,我就繼續前行。這是保羅的寫照。他是聽命於主的工人。有各種可能性:馬其頓,哥林多,「無論我往那裏去。」或者偏遠的地域,他不知道要在何處停留;但他知道一件事,他的一生都服在他主的權柄之下。「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保羅在這裏實踐了他對哥林多人的教導。第一小段顯示他「常常竭力」,馬其頓,哥林多,主若許我,無論在那裏,我都竭力多作主工,這是永恆的原則。
保羅也確知,現今他不能動身,他必須停留一陣子。他在16:8說,「但我要仍舊住在以弗所,直等到五旬節。」他為這事提出兩個理由。
1.「因為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
2.「並且反對的人也多。」
這兩兩個理由使他十分確定他現今不能去馬其頓或哥林多,他暫時無法繼續旅程,必須在以弗所住一陣子。事實上,他在以弗所停留了三年,這對保羅而言是相當長的。他在那裏牧養教會。
他為甚麼如此確定他必須停留在以弗所?
1.敞開的門,「寬大又有功效的門。」從保羅的描述和路加的記載,我們可以認識這寬大又有功效的門是甚麼。以弗所是當時最大的城市之一,有戴安娜女神(Diana)或亞底米(Arlemis)神的廟,那是世界奇觀之一;這個異教城市的生活都是圍繞著神廟,以其為中心的。各種商賈行市林立。神的教會就是在這樣的城市中。保羅看見其中的契機,「有寬大又有功效的門。」他暫時不能離開,他必須留在那裏,這是第一個原因。再回到他最後的呼籲,他不僅「常常竭力」,並且「堅固」,忠心地站在敞開的門旁邊;他是在「作主工」。
2.「反對的人也多。」這裏我們看見他的「不搖動」。門打開了,我必須留在這裏,這是「堅固」。反對的人嚇不倒我,這是「不可搖動。」我必須留在這裏。短短幾句話,就替這位偉大的使徒勾勒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門正大開著,機會無窮;並且惡者正傾全力攻擊著他的主和福音。「反對的人也多。」不要忘了這是你停留的理由。你此刻若四周一無反對的人,你最好動身,去到反對的人那裏。如果我們看不見任何反對的力量沖著我們而來,那麼我們就沒有甚麼機會服事。
保羅在第10,11節兩度提到提摩太。「若是提摩太來到,你們要留心,叫他在你們那裏無所懼怕。」他是說,你們要好好接待他,使他無所懼怕?或者指,你們不要懼怕?我不知道保羅的本意,也不敢遽下斷語。我想他是指應使提摩太沒有懼怕,因為他說,「他勞力作主的工,像我一樣;所以無論誰都不可藐視他;只要送他平安前行,叫他到我這裏來;因我指望他和弟兄們同來。」保羅在這卷書信中已經提過提摩太,他說,「我已打發提摩太到你們那裏去,他在主裏面,是我所親愛有忠心的兒子」(林前4:17)。毫無疑問的,提摩太與保羅相當親近,貼心,由保羅寫給他的兩封信可見一斑。當時提摩太在以弗所,保羅以年長者對年輕人的口氣給他寫信。歷來有許多不同的推論,有人說提摩太是一個軟弱的人,需要保羅不斷給他打氣、鼓勵。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因它根本缺乏證據。提摩太是一個最傑出的年輕人。他從小在母親和祖母的教導下熟識聖經,就是那使人得救的智慧。我相信保羅旅行傳道經過路司得時,(他曾在那裏被打得半死)提摩太初次聽見保羅傳講信息,看見這福音如何應驗了他母親、祖母的教訓中一切的啟示和盼望,於是他成了基督徒。可能因這緣故,保羅稱提摩太為他的兒子。他們當如何接待他?使他無所懼怕。這些哥林多人是一群奇怪的人,他們圍繞著保羅,磯法,亞波羅形成許多小團體,彼此分爭不休。保羅知道他們可能用懷疑的眼光看提摩太,因此他吩咐他們不要威嚇提摩太,使他膽怯。更進一步,他們不可藐視他,只要送他平安前行。
保羅對哥林多人說,不可藐視提摩太;他在提摩太前書中則對提摩太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對哥林多人而言,不可小看他。對提摩太而言,不可叫人小看他。最重要的是,要謹慎你的工作和生活,好叫你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作人的榜樣。「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這似乎是提摩太常常面臨的難處。
無論如何,保羅提醒哥林多人,不可藐視提摩太。在哥林多的這些人多富學識,他們挾各派學說自重。他們是一群自視頗高的知識份子。這位年輕人來到他們中間。為甚麼他們不可藐視他?因為「他勞力作主的工」。這幅畫面顯示教會對神的工人和使者應有的態度。保羅說,他也是作主工的。「他勞力作主的工,像我一樣。」保羅不是因提摩太的財富或地位而差派他去哥林多。他只有一個資格。他是作主工的,是主的工人,這使得他們必須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他。
下一節論到亞波羅。「至於兄弟亞波羅,我再三的勸他,同弟兄們到你們那裏去;但這時他決不願意去;幾時有了機會他必去。」我極喜愛這節經文,因為它涵意深刻。第一,保羅只用短短幾句話提及亞波羅,但卻非常吸引人。亞波羅是哥林多人擁護的對象之一,他們中間有的人說,「我是屬亞波羅的。」保羅現在要這人下到哥林多。請注意他的描述,「兄弟亞波羅。」顯示儘管哥林多人因他們兩人而分爭結黨,但他們彼此之間仍有完美的交通。保羅說,我們彼此瞭解。他是我的兄弟。
接下來的話很有意思。他們兩人中間有不同的意見。保羅希望亞波羅去哥林多;確實,他說他再三勸亞波羅去。為甚麼保羅這麼急切要他去哥林多呢?很可能是因為哥林多人的分爭,或許保羅感覺,如果亞波羅下去,亞波羅可以輕易向哥林多人顯明他自己和保羅之間並沒有真正的分別。但亞波羅並不想去,保羅說,「這時他決不願意去。」為甚麼他拒絕前去?可能理由和保羅要他去的理由一樣,只是由另一面來看。我承認這樣說純屬猜測。或許亞波羅認為他的出現只有使分爭更表面化,他不如置身事外為妙。
這是另一個間接的例子,讓我們認識保羅。有人說保羅生性武斷,特別是他談到婦女的時候。這得視情形而定。是的,有時他相當武斷,但只限於某些事情;這裏我們看見他任憑亞波羅作決定,並且寫信告訴哥林多人,亞波羅不願意去;保羅沒有堅持己見,他若堅持自己的決定,或許他會一怒之下與亞波羅絕交。然而他表現得多麼謙和!保羅說,兄弟亞波羅,我盼望他到你們中間,但他現在不願意去,改天有了機會他會去的。我們在這兩個傑出的使者和教師身上,看見愛之律在運行,他們同作主工,允許有分歧的意見並存,而仍然以愛相待。這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這個例子說明了教會作主工的原則。這是極美的篇章,啟示了教會的全貌,個別的肢體,相互的責任,和服事,工作上的交通。早代教會的成功即在於「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即使歧見出現,我們也從這些工人身上看到愛的律。一旦教會最關心的是主的工,就沒有餘地讓懶惰和分爭滋生。
(16:13-24)
最後這一段(16:13-24)表現出整卷書信的風格,並繼續將它的教訓作總結。保羅看重的仍是教會與主的交通,以及教會彼此的交通。
本小段很自然可分成三部分:
1.是一組結尾的訓誡(16:13-14);
2.其次提及個人的事,並由這些人衍生出對哥林多人的一番叮嚀(16:15-18);
3.最後是問安(16:19-24)。
結尾的訓誡(16:13-14)
先來看訓誡:「你們務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顯然使徒心中意識到潛伏在教會四周的隱憂。他已經在信中糾正他們,並告訴他們教會得能力的秘訣。如今他結束了所有糾正和指示,而用幾句簡短,扼要,有力的話作總結。「你們務要儆醒。」他覺得有必要這麼說。「在真道上站立得穩。」回到前面部分,可以看出他們在那些地方跌倒。「要作大丈夫。」書信開始部分他曾說,他不能待他們像成人,而是把他們當作嬰孩。「要剛強,」或者更確切的說,「要得力。」最後是,「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這使我們回想到稍早保羅糾正他們的那些光景,以及向他們陳述的愛之律。此處他用警句的形式將他必要說的和已經說過的事歸納起來。
這裏有四個短句是針對個人的,一句是相對的。前者是,「你們務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最後一句則總括他們彼此的關係,「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事實上,頭四句話是兩組句子。
第一,「你們務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它本身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第二,「要作大丈夫,要剛強。」請注意這些警句如何將他在第15章末了的訓誨和呼籲連貫起來,「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那裏有兩個詞特別突出。他吩咐他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此處的第一組警句,即在解釋、重申第一個詞,「務要堅固。」第二組警句則在強調、說明第二個詞,「不可搖動。」「要作大丈夫,要剛強。」
這幾句話簡單明瞭,卻極富威力。務要堅固,我們如何堅固?乃是要儆醒,換句話說,就是要保持清醒,不可打瞌睡,或掉以輕心。我並不反對休假,休假對我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們絕對不可在教會神聖的事工上休假。要隨時儆醒,不可打盹。
然後是站立得穩,並且是在真道上站立得穩。這句話暗示,我們的自由是有限制的,「務要堅固」的惟一方法是保持自己在真道裏。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不可須臾疏忽。
接下去是「不可搖動」,「要作大丈夫」。「作」這字照字面解釋是長大,不再作小孩,嬰兒,而是頂天立地的站起來。在靈命上要成熟,長大,「作大丈夫」,這樣你才不容易搖動,反對的勢力絲毫不能影響你的責任和忠心。「要堅強」,意思是積極向前,不以現況自滿;套用彼得的話說,「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從前面這些句子中,我們看見保羅對哥林多信徒及所有信徒的吩咐,這些應有的態度可以影響他們整個對生活的觀念。
保羅用概括的一句話作總結,「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這句話很簡單,也適用於個人。它包括前面所吩咐的儆醒和堅固。不論你儆醒也好,奮鬥也好,讓愛成為一切的因由。「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第13章將愛之律描述得淋漓透徹,那是一切交通、團契的條件。這裏有一群人,保羅對-一個人說同樣的話,「你們務要儆醒,在其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在你繼續成長的過程中,不論是儆醒或爭戰,都要被愛所管理。教會若能作到這一點,肢體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會正常。
對哥林多人的一番叮嚀(16:15-18)
保羅提到個人的部分相當有趣。他有一些訪客,他們的名字被一一列出,司提反,福徒拿都,亞該古。這些人是誰?我們所知有限。我們惟一對司提反一家的認識,就是保羅曾給他們施洗。1:16說,「我也給司提反家施過洗;此外給別人施洗沒有,我卻記不清。」顯然司提反家在屬靈上蒙受保羅不少的恩惠。司提反和福徒拿都,亞該古一同前去探望保羅。關於福徒拿都,除了此處的記載之外,就是革利免(保羅在腓立比書4:3裏提到的同工)曾說,哥林多書信是保羅交由福徒拿都帶去給哥林多教會的。這個說法缺乏有力的證據,但仍不失有趣和可能性。至於亞該古,我們對他的認識只限於這裏的記載。他和另兩個人一起去看保羅,從此處經文得知,由於他們這次訪問對保羅的幫助,保羅囑咐哥林多人要敬重他們。他說,他們叫我和你們心裏都快活。保羅要哥林多人敬重他們的原因是他們服事了保羅和其他人。這裏我們看見教會的肢體興起,他們作了奇妙的工,以愛心服事其他肢體,並前去探訪保羅,如今他們顯然要往哥林多去。
問安(16:19-24)
我們立刻被帶入普世教會、整體教會的氣氛中。我們最終看見的是整個教會與哥林多教會的關係。散居在各處的信徒,他們都是這個教會的一部分,都關心哥林多的教會。所以保羅說,「亞西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我們不能假設保羅從亞西亞眾教會得到甚麼特別的信息,但他知道他們,瞭解他們的態度。有些人已經用愛心的捐項證明了他們的態度,保羅也據此呼籲哥林多教會用愛心供給耶路撒冷的教會。這就是合一,這些人與其他人息息相關。他在結束這封信的時候說,「亞西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我們從短短一句話裏呼吸到了那榮耀的合一氣氛。
保羅概括地代表亞西亞眾教會問安之後,又特別提到兩個人的名字──亞居拉和百基拉。只有兩個人,但他們「並在他們家裏的教會,因主多多的問你們安」。我們又一次在聖經中看到有關這兩人的記載。使徒行傳18:2記載,他們因為信仰的緣故被驅逐離開羅馬,流亡到哥林多。同一章又記載,保羅去以弗所,他們伴他同行。他們在以弗所停留了一陣子。有趣的是,亞波羅因亞居拉和百基拉的幫助,而對神的道有了更詳細的認識。毫無疑問的,亞波羅是一個偉大的人,保羅曾稱呼他「兄弟」,他為保羅所敬愛,並且在哥林多作了許多奇妙的工。我們從聖經得知,他來到以弗所,亞居拉和百基拉發現他並末完全明白福音的全部內容。他單單曉得先鋒約翰所揭明的教訓。這就是為甚麼保羅到了以弗所,發現有一群信徒,他們似乎缺乏了一些東西。保羅問,「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說,所受的是「約翰的洗」。這是保羅的所見所聞。於是有一天,這一對織帳棚的夫婦找到了亞波羅,打開他的眼睛,讓他看見福音完全的榮耀。從羅馬書(羅16:3)得知,他們最後又回到了羅馬,就是他們最初被驅逐出來的地方。保羅如今提到他們的名字,說他們並在他們家裏的教會,因主多多的問候哥林多人。
我們由此得以一瞥整個教會,亞西亞的眾教會,兩個人,一個在家中的地方教會;而從頭至尾貫穿的是同一個愛的原則。
現在來到最後一段。通常保羅寫信是向速記員口述,由後者代筆記下,但顯然他講到這裏時,就從速記員的手中拿過筆來,自己寫了幾個字。我們記得他在加拉太書裏說,「請看我親手寫給你們的字,是何等的大呢」(加6:11)。那裏的語氣帶著幾分幽默。如果關於他有眼疾的推測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看見他在這裏低著頭,寫下了幾個字,「我保羅親筆問安。」他要親筆寫一些話來結束、總結整封信。他說甚麼?「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你們眾人同在。我在基督耶穌裏的愛,與你們眾人同在。阿們。」多麼美麗的一段經文!
他說甚麼?「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可詛可咒(Anathema)是一個希臘字。保羅寫了「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之後,他突然改用亞蘭文。接下去的「主必要來」(Maran
Atha)不是希臘文,而是亞蘭文。這兩個字是獨立的,但與前面所說的有關連。那是出於使徒內心深虛的呐喊.他年輕時最慣用的語言──亞蘭文──不禁脫囗而出。
「Anathema」,這個一希臘字在新約聖經裏並不多見,它總是被譯成「可詛可咒」或類似的詞。它總共在新約出現了六次。第一次出現在使徒行傳23:14,那裏記載保羅的敵人起了一個大誓,要取他的性命。他們起誓若不殺保羅就不吃甚麼。然後是羅馬書9:3,在這一段充滿力量和感情的經文裏,保羅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這是從人的筆下所寫出的最偉大、超然的字句,表達了他與基督那完全的交通。哥林多前書12:3說,「被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這裏不是指真正的咒詛之言。它道出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一個人若不愛他,這人就無藥可救,他的結局必然是滅亡、被咒詛。保羅用一句醒目的話歸納他的心意。這裏的「愛」是指人的情愛。若有人不愛主,不帶著情感到他那裏去,他就無所指望。他是失喪的人,將被毀滅。這一句顯明主最終榮美的話,引出了下面的亞蘭文。
「主必要來」原文是兩個亞蘭字,「Maran」和「Atha」。「Maran」是指主。「Atha」是一個動詞,是「將要來」的一部分。歷來學者花了不少時間來研究這個動詞,我不打算在此評斷誰對誰錯,只是採用一部分的說法。有人說「atha。」的意思是「將要來」。也有人說這是現在時態,指「來」。更有人主張它是過去時態,指「已來」。大多數知名的學者都採取第一種說法。不論如何解釋,「已來」,「來」,或「將要來」,最重要的是「主」,他的主權。這就是我喜歡同時採用這三種說法的原因。它可能指,主已經顯現,已經來臨。或者指主一直在來臨。它也可能指主將要來。至高無上的主臨到了人的生命中。這是出自保羅內心深處的偉大呼喊,顯示他相信主確實已經來到,他正在來,而且他將要來。這是無可動搖的偉大事實。
最後一句話是,「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你們眾人同在。」救主耶穌基督一直與你們同在。這包括了一切的福分。然後加上他個人的致意,「我在基督耶穌裏的愛,與你們眾人同在。」還有那一卷書信的結尾,比這句話更榮耀、美麗呢?──無名氏《哥林多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