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廿三、新的動機

 

  在菲律賓每年受苦節的時候,有些天主教徒要效法耶穌受難,公開在路上,鞭打自己的身體,以至流血,引動許多途人觀看。回到教堂又讓人將他們捆在十字架上,過幾分鐘放下,跪在神父面前,讓神父為他祝福。他們這樣作,完全出於懼怕的心。因為這些人,有些是犯法的,怕被警察捉拿,怕被法官審判。以為這樣鞭打自己,讓百姓們曉得,他們一旦被捉拿,百姓們起來為他們辯護,說他們是虔誠人,是好人,曾受過苦。另方面,因他們犯了罪,良心不安,怕死,怕見神,故意叫自己受苦,以為這樣可以感動神的心,免他們下地獄。所以說他們每年這樣作,是出於懼怕的心。

  在羅馬書與加拉太書,保羅曾說過猶太人追求公義的動機,熱心追求律法,目的是要立功。盼望神看見他們的功勞,就將永生賜給他們。

  而大衛在詩篇一一六篇十二節告訴我們,他愛耶和華,服事耶和華是出于報恩的心。

  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第一節說:「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以神的慈悲勸你們,意思是說,神以慈悲待我們,以恩待我們,故此應當將身體當作活祭獻上,這是基督徒服事神的動機,是出于報恩的心。

  神的慈悲是甚麼?在一至十一章保羅講及神四樣不同的慈悲。兩個是關及個人的,兩個是關及全人類的。

  一至八章講到神對個人的兩樣慈悲:三至五章講到神救我們的靈魂,不至滅亡。換句話說,我們因信主耶穌基督,神就白白稱我們為義,不讓我們沉淪,將我們的名記錄在天上,稱我們為神的兒女。六至八章是講及神另一方面的憐憫,教我們脫離罪的權勢,脫離世俗的勢力,做一個被聖靈充滿的基督徒,結果子,榮耀神的基督徒。

  九至十一章講到神對全人類的兩個憐憫:一是神為外邦人開了恩典的門,無論那國人都可得救。猶太人不要主耶穌作他們的王,他們以為有亞伯拉罕為他們的祖宗,又有摩西律法。他們所要的是救國的君王,救國的救主,不要救靈魂的救主。主耶穌升天前,又囑咐門徒先向猶太人傳福音,但只有少數人接受。因此神就將救恩轉給外邦人。外邦人迅速的有千千萬萬人信主。這就是神向邦人的慈悲。

  猶太人所看不起的,神卻賜給他們大恩典,因此猶太人就起了嫉妒,神用這方法感動猶太人悔改。這是神對猶太人所發的慈悲,故此九至十一章是講到神以慈悲對待外邦人,也對待猶太人。

  保羅提到神的慈悲,目的叫信徒有一個感恩的心。接凓在十二章以後是說到以實在的生活行為來感恩,基督徒行事為人,要與蒙召的恩相稱。故此一至十一章是講道理,叫我們明白如何得救稱義,如何成聖。十二至十六章是講道路,基督徒當怎樣用行為將信仰表明出來。保羅叫我們將所信的變成行為,就能叫人受感動,能為主發光,領人歸主。單單聽道,不行道是沒有甚麼好處。我們能實行十二章以後所講的,就能對神有感恩的心。神要我們作活祭,用行為感恩,不要單用嘴說。

  作基督徒,開始的生活就是實行十二章以後所講的。有生命的基督徒開始先要對付心志,思想,和感情。就是說,神向基督徒要的是 . 心志上的投降; . 思想上的更新; . 情感上的訓練。

  今天有許多作了十年、廿年教友的人,還未對付過他們的心志、思想、情感。從前如何,現在還是一樣。解除了幾件小事,如喝酒、抽儎;但仍然驕傲、論斷、貪心、嫉妒等。

  或有人說,保羅在以弗所書二章八至九節,不是說過得救是本乎恩,也因凓信,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為何又叫我們對付心志,思想與情感呢,這不是行為嗎?豈不是前後矛盾嗎?但救恩是兩方面的 . 靈魂的得救; . 脫離罪惡權勢的得救。腓立比書二章十二節說,「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得救的工夫,不是主耶穌已經為我們作成了嗎,為何還要我們自己作呢?以弗所書二章所講的得救,是靈魂的得救,得免沉淪,腓立比書二章所講的得救,是救我們脫離罪的權勢。頭一個得救是本乎神的恩,第二個是要我們自己盡責任。保羅曾說:立志為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所以腓立比書所講的是第二樣的得救。是我們應當負責的。

  以色列人過約但河,祭司抬凓約櫃,神吩咐他們走過去,祭司們腳一入水中,河水就分開了,以色列人下海走乾地。主耶穌在會堂裏吩咐枯乾手的人把手伸出來,他把手一伸就得痊癒。這都証明人要有行動,才能將信仰表明出來。

  主耶穌單救我們的靈魂,是不滿意的。正如彼得前書所講,「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杄當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這說明神救人的目的,得救後要有聖潔的生活。神要我們天天過得勝的生活,榮耀的生活。

  羅馬書八章十三節說:「若靠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我們不能治死身體的惡行,要靠凓聖靈,所以我們要與聖靈合作。因此保羅叫我們先要對付心志,思想,情感。聖經說,你們思想如何,為人也如何。思想可以決定我們的行為,行為決定我們的習慣。習慣變成人格,人格可決定我們將來的結局。故此基督徒要對付自己。

  我們要行為來感恩,這是神所喜悅,你們如此事奉,是理所當然的。── 費述凱《羅馬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