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十一章
11:1-18
這段敘述的最後一幕要把讀者帶到耶路撒冷,「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聽說外邦人也領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門徒和他爭辯┅┅」,他們批評彼得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吃飯,從彼得的辯護和他們的回應可知他們也不清楚外邦人作基督徒是否要先當猶太人。於是彼得把事情的始末完全告訴他們。這一段故事與10:9-48節是重複的,但路加把它再記述一次,可見這事件在他眼中的重要性。
彼得把聖靈降在哥尼流身上這恩賜看作聖靈在五旬節降在使徒身上的恩賜一樣(17節)。他的理由是∶假若神用聖靈的恩賜為這些人施洗,證明神已接受他們進入得贖的群體裡,那麽誰能拒絕為他們施行水禮,不接受他們在屬地的團契裡(8:34,10:45)?如此行就等於「攔阻神」了。這段話說服了那些奉割禮的門徒,他們不再反對了。「也賜恩給外邦人」一語在此再出現,說明這事件對他們來說仍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誰能想像神居然會「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
11:19-30
巴拿巴、掃羅與第一間外邦人教會
第19-21節,這一段經文回顧第八章與司提反有關連的逼迫事件,這事件至少間接造成第八章中福音外傳至撒瑪利亞。相信當初那些被逼四散的門徒只向猶太人傳講,但是有些人「也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而且很有成果。這裡所謂的「希臘人」很可能是指不敬畏神的外邦人。
第22-24節,這裡的情況與過去在撒瑪利亞的情況相同;「耶路撒冷教會」的人聽聞此事就打發人來看個究竟。這回所差派的不是某一位使徒,而是巴拿巴。當巴拿巴到了那裡,發現「神所賜的恩」顯然可見,就接納他們了。這事件對教會歷史來說是重要的,後來在第十五章的會議中,彼得也提出了這件事作為證據之一。
第25-26節,從大數走路到安提阿有幾天的路程。為甚麽巴拿巴「往大數去找掃羅」,然後「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其中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至於保羅在大數究竟做什麽,我們也一無所知(加1:21的記錄也無大説明)。巴拿巴之所以找保羅可能因為安提阿教會有好些外邦人,而巴拿巴很可能深知(9:27)保羅被召,正是為了他們(26:12-19)。他們二人在安提阿的合作似乎甚成功,他們「教訓了許多人」。路加的記述還加插了一個有趣的細節∶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這種稱呼很可能起源自外邦人的嘲笑,稱當時的信徒為「基督徒」(christianoi),意思是“屬於基督的人”。之前的自稱多是「門徒」,「聖徒」或「弟兄」(26:28)。
第27-30節,雖然人們常常以為聖經中先知的角色是預言事情的發生,但其實他們的功能也是預備人心。先知亞迦布的職事不只是預言未來,也著重鼓勵信徒互相幫助。(亞迦布在21:10-11再出現)。「革老丟年間」是指主後41至54年,羅馬史學家綏屯紐(Suetonius)已證實在這段時期確有旱災。藉巴拿巴和掃羅送出去的捐獻,很可能就是加拉太書第二章所記述的那次旅程時送出的。雖然那裡的經文沒有指明這捐款,但保羅卻說及此行是應彼得和約翰的要求,紀念窮人,而此事也是保羅自己本來也熱心去行的。
── 文牧《使徒行傳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