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一 在哥林多傳道 十八1~17
哥林多是在兩個海峽中的城市。在羅馬統治下它是亞該亞省的第一大城市。原來亞該亞的省會在雅典,但因為哥林多的商務日漸發達,於是人口重心一直轉移到哥林多去。哥林多城市擁有東西兩個海港,海運通暢,商業茂盛,各地往來的人眾多,因此形成了一個多種族的城市。它可以說是希臘境中最沒有希臘色彩的城市,是個多元文化的城市。因為來往的民族眾多,這城市的宗教也變成了多元化的宗教,有各式各樣的神壇廟堂;各種派別的神祕宗教。特別是他們的愛與美之女神廟(A Phrodite)聞名於世。該神廟擁有神女千人,吸引了各地的朝聖客。神女的行為在當時並不被視為是壞事。哥林多不能算是一個文化都市,但因為商業發達的關係,各地來的哲學演說者也為數眾多。他們在文化因緣上值得一提的就是犬儒派的鼻祖戴奧真尼斯(Diogenes)他的墳墓在主前四世紀就在該市內。
哥林多教會是保羅傳道生涯中,最令他憂傷流淚的教會。他們的問題不是背叛他或逼迫他,而是教會的成員道德太低落,使得保羅不得不特別用心造就他們。保羅最低限度造訪他們三次,寫了四封信〔我們現在只存第二(參看林前五9)和第四封(參林後二4)〕;保羅在那裏住了一年半。哥林多教會也是保羅傳道的一個重要地點,因為從那邊保羅寫了帖撒羅尼迦前書、腓立比書、羅馬書、加拉太書也可能是在那裏寫的。這個教會那麼使保羅費心血的原因,是信徒當中很少是聰明的,有能力的,或是有高尚社會地位的(林前一26)。他們當中有些有錢的人;但貧富非常懸殊(林前十一18~22)。按照使徒行傳的說法,保羅一到哥林多,便在猶太人會堂裏傳講耶穌基督的信息。然而按照兩卷哥林多書信看來,該教會以外邦人居多。而且不像別地方的外邦信徒,他們是在猶太人會堂裏受過道德訓練的敬虔人。哥林多的會友是從各種宗教,從外邦生活習俗中忽然轉入基督教的。為了教會的道德水準那麼低,保羅寫給該教會的書信,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有關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於是這兩卷書信便成為今日教會倫理生活的主要根據,其中最是令人喜愛的應推林前十三章。
從使徒行傳的文章看起來(徒十八5~6),保羅一點也不受雅典傳道失敗的影響。但保羅在自己的書信寫他又軟弱,又害怕,戰戰兢兢(林前二3)。由於保羅在哥林多前後書所提到自己在哥林多的情形與行傳所寫的是那樣地不盡相同,因此我們認為行傳所記的只是保羅初到該地時的另一面,而不是全部,詳細的情形應該參考哥林多書。
十八1~4
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凓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與他們……同住作工……在會堂裏辯論 亞居拉和百基拉在新約出現了許多次,並且他們的活動範圍很廣大(徒十八26;林前十六19)。如果羅馬書第十六章不是屬於以弗所書,而是真正屬於羅馬書的話,他們兩位夫婦可能再度回到羅馬。據史家綏屯妞(Suetonius)記載,猶太人受一位名叫基利斯督(基督的誤寫)的煽動而經常作亂。可見在主後四十九年以前已有人將福音傳入羅馬。當時的猶太基督徒與猶太教的人起了衝突。因此,羅馬皇帝革老丟在主後四十九年將猶太人逐出羅馬。這兩位夫婦是那時被逐出的。保羅遇到他們時,可能是在主後五十年或五十一年。因為迦流當亞該亞總督時是在五十一年三月。他們兩位夫婦遇到保羅時已經是基督徒了。如果羅馬書第十六章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則百基拉和亞居拉是定居在以弗所(徒十八24~26)。
妻子百基拉,在以後的經文中,名字時常出現在她丈夫的前面(十八26)。這很可能是因為她在教會的活動力和知名度都比她丈夫為高。
當時的帳棚不是用現代的帆布製造的,是用皮革。保羅學習當拉比時,習慣上都要學一些釋經以外的東西,就是手工技術,以便不時之需。保羅當時所學的大概是皮革的手工藝。到了哥林多時,保羅去找(遇到)帳棚的從業者,亞居拉和百基拉,與他們一起工作。
從本章四節,保羅在哥林多得到的基督徒,好像都是從會堂來的猶太人和外邦的敬虔者。但從哥林多前後書看來,他們都是由生活、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較低的小民組成的。
十八5~8
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保羅為道迫切,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他們既抗拒……保羅就……往外邦人那裏去,於是……到了一個人家中,這人名叫提多猶士都,是敬拜上帝的……管會堂的基利司布……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受洗 西拉和提摩太來到哥林多時,可能帶了腓立比教會的餽贈(腓四15及下文)。因此,保羅不用靠自己做工維持生活,而全時間傳道了。
使徒行傳裏的保羅一直想對猶太人傳道,拯救自己的同胞,但猶太人一直都不能接受他。然後使得保羅不得不放棄對猶太人的傳道。最後也因為猶太人一直的拒絕,使得外邦傳道成為正當的理由。
在哥林多接待保羅的提多猶士都,在羅馬書(十六23)保羅稱之為該猶。蘇格蘭古典學家藍賽(Ramsay)認為羅馬書該猶的名字應當稱之為該猶提多,因為提多是姓。該猶和基利司布都受過保羅的洗(林前一14)。基利司布是會堂的主事,他的信耶穌不但使猶太人覺得震驚,也一定使外邦人,尤其是會堂的外邦敬虔人相繼歸主。
十八9~11
夜間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有我與你同在……因為在這城裏有我許多的百姓。保羅在那裏住了一年零六個月……教訓他們 保羅許多重要的事情都由異象來指示。例如他的悔改,他到歐洲來,這一次是他要留在哥林多久一點,因為猶太人認為保羅常常擾亂地方。這個異象也向我們預告,哥林多的人數眾多。保羅住在哥林多一年半,大概指總督迦流尚未來以前。因為迦流來了以後,他又在那裏住了好些日子(十八18)。
主對保羅說的話「不要怕」,很可能是出自以賽亞書(四十三1~5),也就是耶和華對愛祂的僕人說的話。使徒行傳中的保羅,是採用以賽亞書受苦僕人的形像寫的,因保羅經歷一切困苦而最後將福音傳到眾海島和地極。
十八12、13
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攻擊保羅……說,這個人勸人不按凓律法敬拜上帝 迦流是西班牙一位演說家和財政家的兒子,也是哲學家辛尼加(Seneca)的長兄,是個正直高尚的人,後來也被尼祿皇帝強逼自殺。迦流就任總督時,猶太人想找個機會,運用政治的力量阻止基督教的傳播。行傳的這段記載很合史實,因為基督教敬拜上帝的方法,尤其是稱耶穌的名為「主」,是猶太人所不能容忍的。猶太人想利用總督剛到任時,對實際的情況尚未明瞭,給他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如果總督不是一個很明事理的人,他可能從此對基督教存凓偏見。
十八14~17
迦流就對猶太人說,你們……如果是為冤枉,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但所爭論的,若是關乎言語、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罷……就把他們攆出……眾人便揪住管會堂的 基督教可以在羅馬帝國傳播福音,是得之於猶太教的蔭護。原來猶太教是受羅馬帝國特准的宗教,迦流不是猶太人,他不能分別何者是正統的猶太教。如果迦流知道這分別的話,他可能把基督教當作非特准的宗教而加以取締。但迦流聲明他不願過問猶太教中名稱與字眼之間的爭論。他只問有無冤枉和犯法的事。眾人揪打會堂的主事所提尼,這「眾人」一定不是猶太人,因為猶太人不會打他們會堂的主事或拉比。西方抄典把「眾人」寫成希臘人,這比較合實情。因為猶太人,尤其是拉比,他們生活嚴謹,而當時的哥林多人並不受嚴格的教養,拉比們可能與他們格格不入。他們又看不慣猶太人的許多輕視外邦人的習俗,因此才會毆打會堂的主事者。
「所提尼」是當時流行的名字之一。這位「所提尼」是不是保羅在哥林多書所提的那一位(林前一1),現有的資料無法確定。如果是的話,他一定是這件事發生後才改信基督教的。
在行傳的字面上看起來,迦流好像是不管事的樣子,任憑所提尼被打。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護教的角度),猶太人控告保羅的是莫須有的罪狀。總督以為那是宗教字眼上的爭論,所以不願理會。希臘人對猶太人為了教義而爭吵,他們都看不順眼,所以毆打他們會堂的主事者。
二 回安提阿去 十八18~21
保羅這次回程的記錄很受學者的懷疑:第一,這一段可能是第三次旅行佈道回程的記錄,來自另外一個傳統。第二,藉凓這次回程的記錄,使人知道保羅是以弗所教會的設立者。
十八18
保羅又住了多日,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往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他因許過願,就……剪了頭髮 照猶太人的習慣,他們會為了生病或災難而許了拿細耳人的願,就是三十天內不喝酒,不理髮。這段期間叫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民六5)。等日子滿時,人就可以理髮。保羅離開哥林多的時候,大概在主後五十二或五十三年。因為他在哥林多只住了一年半。
本段令釋經家不解的是:(l)保羅這次是為了何種原因而許願?如果是記述在廿一章的許願,就比較符合保羅的實際情形。因他除了受到許多災難以外,他也準備要到聖殿獻祭(徒廿一23~25)。(2)保羅作了基督徒後,他還一直過凓一個猶太教徒的生活嗎?或者他已放棄了律法而作一個新人?如果保羅傳道,常被猶太人追打,而與他同行的西拉和提摩太則無事,我們由此推想,他已放棄了某些猶太人的特殊生活,開始過一個基督徒的生活,才會引起猶太人的不悅。(3)使徒行傳所描寫的保羅與保羅自己所寫的不盡相似。行傳盡量地使保羅成為一個猶太人。至於真的保羅如何?我們當以他的書信為重要的參考。
十八19~21
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裏……辭別他們……於是開船離了以弗所 保羅為何與百基拉、亞居拉這兩位富有的夫婦同行呢?他們兩位也許像在哥林多一樣,在以弗所,亞細亞的首都,設立一個事業,讓保羅能一方面傳道,一方面工作。但保羅不願久留,這當中一定有許多事情,使得保羅又匆匆地離開以弗所。但作者把它省略下來,因為這段記載,所以我們才知道那兩位夫婦為何到了以弗所。
十八22
下了船,就上耶路撒冷……隨後下安提阿去 這一段所記錄的地方也令解經家很難處理,因為提到保羅再回到耶路撒冷。使徒行傳所記載的保羅回耶路撒冷多過於保羅自己所記載的。許多解經家認為這一次的到耶路撒冷是廿一章的重複;也就是說本章18~22節是簡述了第廿一章的另外一種資料。但路加把同樣事情的兩種資料分開敘述。但也有可能這一次是保羅寫加拉太書以後發生的,這一次是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的結束,他到了耶路撒冷後便回到安提阿,他的外邦傳道基地去。因為他的外邦傳道是受安提阿教會差派的,所以他應當回母會去作個交代。但從第三次傳道起,保羅就自立了,不再屬安提阿教會的派任,是自立自足的傳道人了。
第三次旅行傳道 十八23~廿一16
十八23
住了些日子,人離開那裏,挨次經過加拉太和弗呂家地方,堅固眾門徒 保羅的第三次旅行佈道應該是從這裏開始。保羅離開安提阿教會已有十幾年的時光了。大概是覺得在安提阿無所事事,也許因為掛念以前苦心所建立的教會。也許十幾年來安提阿教會的人事大有更換,舊識無幾。自己覺得不再屬於安提阿教會的一份子。因此,住了不久就開始他的第三次旅行傳道。
這一次的傳道以加拉太亞細亞為中心。他先到了加拉太,一定是去訪問南加拉太所設立的諸教會,但也北上至中加拉太以北的地方,因為經上有提到他到了弗呂家的地方(本節也可譯為加拉太省內的弗呂家人地方)。
在第十六章16節聖靈不許保羅到這一帶地方來,但這一次沒有受聖靈的禁止。
十八24~26
有一個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生在亞力山太,是有學問的,最能講解聖經。這人……心裏火熱…: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百基拉……聽見,就……將上帝的道給他講解 由於亞波羅這個人物,使我們知道初代教會的傳道是由各式各樣的人展開的。以弗所的教會不只是由保羅一個人展開的,其中一個亞歷山太的人,他不知如何得到福音的信息。他們傳揚耶穌時為何與施洗的約翰那麼接近?他們的信息內容是甚麼?百基拉與亞居拉是平信徒,作帳棚或皮革事業的人。對一個要傳講耶穌的亞歷山太人,有學問,豐富的聖經知識和受過相當的訓練,而且心中火熱的人,到底要向他解釋甚麼?經上沒有註明,但據推測可能有幾樣:(1)保羅是比較屬於神祕派的基督徒,他不太重視耶穌的言行;但他注重與基督聯合而在基督裏的思想。(2)亞波羅因為只有施洗約翰的洗,沒有聖靈降臨在身上,百基拉與亞居拉倆夫婦教他奉耶穌的名受洗而可得聖靈。(3)傳道的方法和內容都不能只靠宣教者的才能和學問,必須有教會或聽眾的評價。他們夫婦倆正好有這樣的才能。(4)這對夫婦擁有一些有關耶穌基督的傳統,那是亞歷山太派的亞波羅不曾聽過的。
當時的基督徒尚與猶太人一起敬拜上帝,討論聖經的問題。同一個會堂裏,猶太教徒與基督教徒尚和平相處。
十八27、28
他想要往亞該亞去。弟兄們就勉勵他……寫信請門徒接待他。他到了那裏,多幫助那蒙恩信主的人……證明耶穌是基督 保羅從前在哥林多的時候,遭猶太人反對,毀謗(徒十八6)。但亞波羅是很有口才的人,他根據聖經有力地駁倒他們。於是後來的哥林多有些基督徒認同自己為屬亞波羅的(林前一12)。
亞波羅到哥林多時,由以弗所的基督徒寫推薦書,這一個舉動不知道是否被保羅所指責的那一件事(林後三1)。然而保羅並沒有否定亞波羅的價值。他說自己是栽種的,亞波羅是澆灌的(林前三6)。
亞波羅的演講,作基督徒的經驗,屬靈的體驗等,有賴於平信徒的幫助。然而在聖經的講解,更深信仰的造就,信仰的疑難等問題,平信徒得賴這位有學問的專家的幫助。亞波羅與初代教會之間,幸好雙方面能這麼謙虛地互相接受和幫助。──《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