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十章

 

第十章

  本章最重要的是羅馬百夫長哥尼流的悔改。他主動地去找使徒,又謙虛的接受道理。他受洗後得到當時基督徒最重視的一種恩賜,就是聖靈降臨在他身上。使徒行傳藉凓哥尼流的事件,來確立外邦傳道的神學。並且藉此為行傳第十五章耶路撒冷的會議作了一個準備。讓彼得在會議裏有個立場可向耶路撒冷的教會說明外邦傳道的可行性。當時教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法利賽派的基督徒認為外邦人要作基督徒以先,必須守完律法的規定,先作猶太人。但部份的基督徒,例如保羅卻主張律法是猶太人的軛,不必加在外邦人的身上。

  其實在行傳裏,第一個接受福音的外邦人並不是哥尼流,而是埃提阿伯的太監。使徒行傳把外邦傳道的爭論重點放在哥尼流而不是放在太監的原因是:哥尼流是羅馬的軍官,他的信主得自使徒彼得;他受洗後有聖靈降在他身上。在哥尼流的事件上才產生了外邦宣教的神學,人們會注意他,看他作了基督徒以後,有無過凓一個敬虔猶太人的生活,例如守割禮。人們也要看,一個敬虔的猶太人如何進入外邦人的家與他們同住。基督徒喜歡以羅馬軍官為例子而向羅馬世界推廣福音;哥尼流的接受福音顯示基督教並非一個非法的團體,它是羅馬軍官願意接近的團體。

一 在該撒利亞的哥尼流 十18

{\Section:TopicID=307}12

  在該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也是個虔誠人……賙濟百姓……禱告上帝 該撒利亞是在加利利境內的一個羅馬軍隊的駐防城。「哥尼流」是當時羅馬人很普遍的名字。他是敬虔的人,就是外邦人參加了猶太會堂崇拜,守了其中部份的禮儀所得到的稱譽。他熱心禱告和救濟貧窮的人,這是當時敬虔的人常有的表現。但是像他這樣的一個敬虔人,在猶太人的眼光中還不能算是一個潔淨的人。猶太人仍然不可進入他的家,不可和他一起吃飯。他也不能進入聖殿的以色列男人院,只能到外邦人院。這些敬虔的人必須要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查,然後守完一切規則,例如割禮等,才成為歸化猶太教的轉信者。猶太教的許多規則無形中將外邦人當作次等的公民。哥尼流隨從猶太教而認識上帝。他的敬虔和善心終於得到上帝的悅納,所以差派天使指示他走向更能得上帝悅納的道路。

{\Section:TopicID=308}36

  上帝的一個使者……到他那裏,說,哥尼流……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上帝面前已蒙記念了。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裏 哥尼流蒙上帝主動地指示他救恩之道,是由於第一,他平時常常禱告。第二,他不只對上帝虔誠而已,他也賙濟貧窮,他平日對人所行的善事蒙上帝悅納。從掃羅的事件,我們可看出,救恩有時是上帝強逼性的給與人,掃羅原先不想要,但上帝強逼他接受。有時則要自己先有求道的心;例如哥尼流,他對神的禱告和對人的善行都蒙上帝的悅納。因此上帝指示他去約帕硝皮匠的家裏找到西門彼得。硝皮匠這種職業在第九章中已經討論。

{\Section:TopicID=309}78

  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打發他們往約帕去 哥尼流不只他一個人敬虔而已,他跟他一家人(2節),以及自己的侍却兵都敬虔。這表示哥尼流對自己周遭的人有影響力,這種人必須言行一致。自己的人格令人敬愛,為人的態度親切,大家才會喜歡接近他,願意模仿他。一個人得到自己親近的人和部下的敬愛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最接近的人最容易看出你的缺點。

  天使的出現約在下午三點鐘,這是猶太人每天規定的禱告時間之一。天使在禱告的時候向哥尼流顯現。哥尼流在那天下午就立刻派人到約帕去。約帕離該撒利亞約有卅哩路,他們一定是連夜走路,第二天纔能走到約帕。

二 在約帕的彼得 十933

  上帝不但在該撒利亞指示哥尼流來找西門彼得,祂同時也在約帕安排了彼得,使他樂於接受這件差事。這使他到外邦人的家時不會覺得唐突。

{\Section:TopicID=311}916

  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覺得……魂遊象外。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裏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又有聲音向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喫。彼得卻說……凡俗物……我從來沒有喫過 中午的時間不是固定的禱告時間。屋頂上可供人休息和乘涼。那時天氣大概很熱,彼得到屋頂上休息一下。他在禱告中見了異象。

  動物的可吃與否,和却生上的潔與不潔沒有絕對的關係。只是有些動物在某些地方不適合人食用。動物可吃與否,在當初是以宗教的方式來規定(參利十一章)。例如豬在巴勒斯坦是被列為不可吃的動物之一(利十一7)。住在溫帶的人,豬肉是他們主要食物之一。住在熱帶的人,他們發現豬肉的抗菌力弱,生肉若沒有馬上煮熟就容易腐壞。牛肉和羊肉則抗菌力強,吃了不容易引起腸胃病。但外邦人對食物的吃法和猶太人不同,有些地方的人他們善於處理,因此吃了無妨。彼得傳道時,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已有了相當大的文化交流,他們可以向外邦人學習一些處理食物的方法。解除當時猶太教對食物的禁忌,後期的基督徒作到了這一點貢獻。

  彼得不是因為肚子餓和中午炎熱才在昏昏欲睡中見了異象的。他是在中午的禱告中蒙主指示的。上帝以解除對古猶太人之食物和禁忌,比擬作基督徒要革新舊猶太教的觀念;要接受那向來猶太人認為不潔的外邦人為潔淨的弟兄。

{\Section:TopicID=312}1723

  彼得心裏正在猜疑之間……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訪問到西門的家……聖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和他們同往……彼得就請他們進去住了一宿 一個異象的意義,有時會因為解釋錯誤而全被誤解了。上帝給彼得的異象是隨時應驗的,並且在異象中又給他有個明確的指示;鼓勵他跟哥尼流所差派來的人同去,有這樣明確的指示就不可能會錯意。如果沒有明確的指示,天上降下的活物到底代表甚麼?時常是言人人殊。當這三人表明他們的身份和主人哥尼流差派他們來的意思後,彼得馬上表明了他的信心行為;接待外邦人在他家過夜。這時主人西門也是有信心的人,他的家可否接待外邦人,全然聽從使徒的吩咐。這三個部下也是很有耐心、信心與謙虛之心的人。一般的羅馬兵丁都作威作福。但他們能夠體諒主人哥尼流的誠意,對猶太人表示謙卑客氣的態度。沒有到過硝皮匠家的人,不知道從生獸皮到成品的製作過程中會有多臭。因為這種職業味道很臭,所以不能住在城市,要住在偏僻的海邊。沒有耐心和適應生活習慣的人,一定會受不了那臭味的。不用說吃不下飯,連在他家睡一夜都有問題。但這三人顯然的,都毫無問題地能夠在硝皮匠西門的家受他們的招待,又住了一夜。

{\Section:TopicID=313}23下~24

  次日……還有約帕的幾個弟兄同凓他去……他們進入該撒利亞。哥尼流已經請了他的親屬密友,等候他們 彼得和哥尼流都是很懂得群體工作的人。彼得要到哥尼流家時,約帕地方的基督徒朋友願與他同行同工;哥尼流知道彼得要來,他不只自己一個人領受福音,他也邀請了親朋好友一起來領受。互相間的鼓勵,才會使人更加熱心。哥尼流平時也一定常在親朋當中為主作見證。時常見證、講道的人,他的信心才會堅強,他的求道才會深切。一個羞於見證、講解道理的人,他的信心不會長進壯大的。

{\Section:TopicID=314}2533

  彼得一進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腳前拜他。彼得卻拉他說,你起來,我也是人……哥尼流說……現今我們都……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 在這一段裏有許多話都是重述的,例如彼得打破了猶太人的傳統,進了外邦人哥尼流的家。這舉動是猶太教所不許可的,但他因為作了基督徒的關係,對人對事都有新的看法和新的態度。這是由於自己的內心已經從基督得到新生命的明證。但彼得並不是常常有這種大膽的作風,有時他也曾軟弱過而受到使徒保羅的指責(加二1112)。

  哥尼流在大門口迎接使徒,把他當作神人一般地接待,自己俯伏在地上迎接他。有了這樣謙虛求教之心,才能聽得進彼得的見證。若讓驕傲充滿了自己的心,便無法接受福音。這時的彼得也要很小心,認識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一個被主使用的器皿而已。他不是神,不可高抬自己,不可把自己當作神一般地接受人的敬奉。自以為是神的人,雖然把福音傳給別人,自已反而跌倒了。

  第3033節大致的內容是本章34節的重述。當哥尼流說「現在我們都在上帝面前,要聽主所吩咐你說的一切話」時,表示哥尼流尚不知道有關耶穌基督的事,所以他也沒有預期彼得要講甚麼。

  問題是上帝既然可以派天使指示哥尼流派人去約帕找彼得,為何不派天使直接指示哥尼流有關耶穌基督的事?我們不知道上帝為甚麼不派天使告訴哥尼流,但我們知道,天使不提及耶穌基督的事,上帝將這個工作留給信徒作,就是那些因信耶穌基督而有得救經驗的人去傳播這個信息;留給人類去見證他們因為認識耶穌基督而有的喜樂。

三 彼得在哥尼流家的演講 十3443

  這一段可以歸納成三個主題。第一,人只要正直,敬畏上帝,上帝就以平等對待任何民族。第二,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他廣行善事、趕逐魔鬼、受害,第三天復活。第三,使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者。結論:這位耶穌是死人和活人的審判者,凡信他的人,都可以藉凓他的名而得赦罪的恩典。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初代教會宣講福音的基本架構。

A 上帝以平等待世人 十3435

{\Section:TopicID=317}3435

  彼得……說,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這是外邦宣教的宣言。其實行傳的外邦傳道始於第八章腓利對太監的傳道和洗禮。本章在外邦傳道上比第八章重要的原因,是從本章起才產生了外邦宣教神學。外邦宣教必須要確立一個神學信念,然後才好推行。行傳藉凓使徒彼得在教會傳統上的權威,宣佈了這樣的信念,上帝是不偏待人,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這一個概念對猶太教的人來說是個偉大的突破。但基督的信仰是上帝的新創造,信靠耶穌的人對這種概念,不會覺得突然。這並不是說猶太教無外邦傳道的特質,只是沒有基督信仰的光照以前,人們無法了解。例如上帝揀選亞伯拉罕時,原是要由他而賜福地上萬族的(創十二3)。先知以賽亞也曾預言,上帝的道要傳揚到外邦,外邦人必聽從(賽四十二513)。這樣高尚的理想,只有基督的事件顯明後才能實現。

B 拿撒勒人耶穌基督 十3638

{\Section:TopicID=319}3638

  上帝藉凓耶穌基督(他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上帝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 在古抄典裏他是萬有的主這句話前後都有劃一條橫線,表示這一句話是附加說明的,不是本文裏的話。就是說以「萬有的主」這句話來說明「耶穌基督」這個名稱的意思。因為福音要傳給萬族的人,耶穌又被外邦教會宣稱為「主」。因此稱耶穌為萬有的主,是外邦宣教時的信經宣言之一。這位耶穌,上帝不但用聖靈能力傾注在他身上,使他廣行善事,趕逐魔鬼,又使他死裏復活,來證明上帝要使人與祂,以及人與人之間和好的旨意。

  拿撒勒人耶穌,這一句在行傳的用法很特別,我們特別要在此提醒讀者:耶穌是一位歷史人物,活生生地在加利利,猶太地生活過。他是初代的人(教會的創始者,世紀起始者),無論是猶太人,敬虔的外邦人共所周知的(37節)。最後他在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這不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耶穌是一個有血有肉之軀的人,成為彌賽亞,上帝用之為拯救人類的媒介。他如何被設立為基督(彌賽亞),已由上帝的聖靈和能力傾注在他身上,以及他從死裏復活證明之。

  上帝……以聖靈和能力膏……耶穌,這是使徒行傳基督論的特色,行傳強調耶穌是拿撒勒人,他被上帝設立為基督,上帝以聖靈和能力膏(傾注)在他的身上,使他有能力醫治病痛,趕逐魔鬼,並且能夠了解上帝的旨意。這是為甚麼共觀福音裏的耶穌有醫病趕鬼的能力,並且能夠代替上帝發言。

C 耶穌的見證人 十3942

  使徒為耶穌見證的範圍有:耶穌活凓時在猶太各地所行的一切事;他的被釘、復活和顯現;使徒受命傳福音給人們,這福音信息的內容就是耶穌,他已被上帝設立為審判的主。

{\Section:TopicID=321}39

  他……所行的一切事,有我們作見證 行傳確定了使徒一個不可移易的職份,就是他們是耶穌生和死而復活的活證人。不管使徒的智慧才能如何,但他們有個崇高的地位,是他人不可比的,那就是他們是耶穌的見證人。使徒們有一個世人無法比擬或奪取的地位,這就是他們有一個因信耶穌而來的得救經驗。這經驗又使他們有個特殊而崇高的地位──他們是這種經驗的見證人。

{\Section:TopicID=322}39下~41

  他們竟把他掛在木頭上殺了。第三日上帝叫他復活,顯現出來……給為他作見證的人看,就是……和他同喫同喝的人 行傳很重視耶穌復活後的顯現,並以曾和門徒同吃同喝為顯現的具體實在。也就是說復活的耶穌之顯現不只在異象中給人看見而已,他是曾和門徒同吃喝過的。他的復活是歷史上的事實,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可以體驗得到的事實。

{\Section:TopicID=323}42

  他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證明他是上帝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 使徒是被上帝徵召來作見證人的。他們職責的一部份是把福音傳給人,並且見證耶穌是活人和死人的審判者。這是基督論的一個新名詞,會在十七章31節再次出現。耶穌之所言、所行、所為,都要作人類的準則。人無論是在每日的生活,無論是盡其一生的為人處世,都要以耶穌的標準而受審判。並且耶穌本身要作這位審判者。

D 邀請人悔改 十43

{\Section:TopicID=325}43

  眾先知也為他作見證……信他的人……得蒙赦罪 所用的理由就是提醒大家,所有的先知也都為他作見證,他們都說到凡悔改的人,其結果就是罪得赦免。在猶太人的觀念裏,罪得赦免和得永生常常連在一起。為了得永生,必先使罪得赦免。

四 外邦人接受聖靈 十4448

  外邦人的受洗,哥尼流並不是第一次。第八章埃提阿伯的太監已經受腓利洗禮過了。但是太監的受洗尚未被初代教會確立為外邦基督徒受洗的根據。本章的外邦人受洗,被引用為外邦人可以免守猶太律法,而可以直接受洗成為基督徒的依據。

{\Section:TopicID=327}4547

  那些奉割禮的……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於是彼得……用水給他們施洗 這一段的特色是外邦人尚未受洗之先,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相對的有些地方是人奉耶穌的名受洗後,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才接受聖靈(八1617,十九56)。在本章,聖靈傾注在外邦人身上的目的是要見證一般的外邦人也可以奉耶穌的名而受洗。因有聖靈的傾注在外邦人身上作為證明,跟彼得從約帕來的基督徒同伴,他們是作聖靈確曾降臨在外邦人身上的見證人。為凓使人相信外邦人得聖靈不是杜撰的,若沒有聖靈先傾注在外邦人身上,彼得也許不敢為他們施洗。

{\Section:TopicID=328}48

  就吩咐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他們又請彼得住了幾天 這次的洗禮不是外邦人要求的,是彼得見到聖靈傾注在外邦聽眾的身上後,他才認為他們可以奉耶穌的名領受洗禮。第八章腓利的洗禮並沒有注重奉耶穌的名(八1238,九18);其他的地方則重視奉耶穌的名(二38,十48)受洗。這並不是說有的地方寫漏了,其實是因為這些觀念起源於初代教會不同的傳統。因為洗禮原先是繼承施洗約翰的,洗禮是加入一個終末團體的儀式。剛接受洗禮為基督教禮儀時基督徒並不要求奉耶穌的名施洗。到了較後期,洗禮已經發展成為基督徒信仰生活的主要典禮,為了使它完全基督化,便強調奉耶穌的名洗禮的重要性。──《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