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

 

跨越障礙(十一118

 .門徒指控彼得(13):那些門徒是「奉割禮」的門徒。他們是信主的猶太人,但卻致力保存猶太人的傳統。當他們知道外邦人歸主的報導,第一個反應就是指控彼得「和他們一同吃飯」,因此觸犯了猶太人不與外邦人交往的傳統。他們只凓意自己的傳統,而忽略了神更大的使命,就是把福音廣傳。我們在福音的使命上會否犯上同樣的錯誤?

 .彼得重述經歷(417):彼得在這裏的重述,基本上和第十章的描述一樣,只加上了16節「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其實彼得除了描述事件外,他還加上解釋,以息門徒的疑團。當他引用一5的時候,門徒便不能不折服──彼得向外邦人傳福音,既有神的應許,更有神的引導,並且滿有果效。

 .門徒歸榮耀與神(18):當眾人一同明白到神亦賜恩給外邦人時,便不再爭辯了。這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使徒彼得與眾門徒的態度起初是堅持己見,但當看到神的引導與作為時便順服了。我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對牧養及傳道的事工,免不了會出現一些偏見。倘若沒有像使徒及門徒一般對主順服的人,恐怕會成為福音事工的攔阻。

   彼得及門徒開始明白「福音」與「文化」的差異。福音需要披上文化的外衣,但福音不能因文化的差異而受限制,因此稍後他們便有更清楚的體會及決定。我們在福音事工上,也當學習這個功課。我們不是硬要初信者適應我們的文化,乃是要學習接納他們不同的文化而彼此共存。我們又是否願意接納傷殘人士、精神病患者、基層人士及一些奇裝異服的青年人呢?

祈禱 神啊,幫助我有更闊的視野來從事佈道事工。

 

模範教會(十一1930

  安提阿教會可以成為今天教會的典範:

   佈道事工(1921):這裏的描述緊接八1的發展,當中的突破是一些信徒開始向希臘人傳褔音。我們若要忠於主的託付,首先當有平信徒佈道運動。傳福音不是傳道人的專利,平信徒佈道才是聖經的教導;其次是要有福音的突破,現今流行的「未得之民」佈道運動,就是提醒我們要突破,向一些與我們背景不大相同的群體佈道。

   勸勉事工(2224):勸勉事工相等於我們今天的團契事工及輔導事工。巴拿巴一名的意義是「勸慰子」,是有體諒、忍耐、接納及啟發的意思。教會發展需要有美好團契的基礎,今天的信徒及非信徒都活在不小的壓力底下,有過不少的創傷。教會及團契生活應該提供足夠及適當的機會,叫肢體得到關心、激勵、支持及接納,教會才有發展。

   教導事工(2526):巴拿巴知道教會的需要,故邀請掃羅來協助建立安提阿教會。掃羅與巴拿巴用了一年的時間教訓眾人,使教會成為一個典範。教導及生命成長是有凓密切關係的,徒有熱心而沒有真理,可使教會走上歧途。我們會否把握每一個學習真理的機會來學習及成長?我們會否努力學習及實踐真理?

   慈惠事工(2730):當安提阿教會知道耶路撒冷教會遭遇大饑荒,便自發地捐助他們,這是他們實踐信仰及表達愛心的時間。教會需要充足的愛心,才能叫別人經歷到神的愛。

祈禱 神啊,幫助我在教會眾多的事工中,能找到自己的崗位並全面投入。──《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