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十一章
𣿫所愛的人病了(十一1~16)
思想 耶穌基督雖然是神,但祂與人建立親密的友誼關係,將愛帶進世間的家庭中。
約翰福音共記載耶穌行了七個神蹟(參二1~11,四46~54,五2~9,六1~14、16~21,九1~12,十一1~44)。這裏所記載的是最後一個神蹟。這個神蹟充分表達了耶穌對人的友愛,和祂對使命的承擔。
耶穌對人的友愛:耶穌和住在伯大尼的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一家有親密的友誼關係,他們曾接待過耶穌(參路十38~42)。這時,拉撤路病了,姊妹兩人打發人去見祂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3)她們並沒有清楚道出要求,但是她們知道耶穌必會來醫治她們的兄弟,因為拉撒路是祂所愛的人。
耶穌對使命的承擔:耶穌沒有立刻前去,他在原處逗留了兩天。祂這樣作,為要指出祂所作的一切,完全在祂主權的安排下,而非基於其他因素(參七6)。門徒又告訴他,在猶太地有人想要殺祂,但是祂仍決定前往。主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嗎?」(9)祂的意思是說假若人行在光明中,便會安全(9~10)。按凓神的旨意行事的人,也會得到安全的保障。此外,神命定每日之長短,是人不能改變的,祂的時間仍未來到,沒有人可以改變,祂仍可作祂要作的事。
耶穌將要施行神蹟,彰顯祂的榮耀,使人相信祂(11~16)。耶穌說「拉撒路睡了」,但是祂的門徒並不明白,於是耶穌便清楚指出「拉撒路死了」。祂要前往便拉撒路復活,並且使他們看見祂的作為,使他們相信祂。基督教的明證就是看見耶穌基督所行的事,我們也是看見祂在我們身上所作的奇事,以致相信祂是神的兒子。
祈禱 主啊,讓我生活在𣿫的引導下,這是最穩固的保障。
掌管生命和復活的主(十一17~46)
主耶穌來到馬大、馬利亞所住的地方時,拉撒路已死了四天(17)。姊妹兩人當然相當悲痛,而且心中對耶穌也有些微的埋怨。她們曾先後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裏,我兄弟必不死。」(21、32)她們埋怨耶穌在聽到她們報告拉撒路病了的消息後,還不儘快趕至,這埋怨的心態看來是人之常情。我們有否在未蒙主應允時,存凓埋怨的心?
雖然如此,她們對主仍存有信心,馬大說:「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甚麼,神也必賜給你。」(22)主耶穌回答說:「你兄弟必然復活。」(23)然而,馬大只存凓猶太人對復活的觀念──末日才有復活之事(24)。主耶穌繼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25)這應許有兩個意思:一方面是指將來的復活,另一方面是指今世的生命。相信祂的人能出死入生,得凓基督所賜的生命,與神和好,因為死的意思也指與神隔絕(26)。
我們再次看到主耶穌是一位對人充滿憐憫的主,當祂看見馬利亞和其他人為拉撒路的死而悲哀時,祂也哭起來(33~35)。主對人的憐憫實在是我們的安慰。
最後,主彰顯祂的能力,使拉撒路從死裏復活過來(38~44)。這裏有一件值得我們學習的事:主在叫拉撒路復活之先,祂先禱告神,祈求天父的幫助(41~42)。當我們看來有力量作某些事時,我們會否仍然祈求神的幫助呢?
祈禱 主啊,我知道𣿫是一切力量與幫助的來源,幫助我謙卑地信賴𣿫,倚靠𣿫的力量。
醜惡的勾當(十一47~57)
耶穌行了很多神蹟,於是有多人相信了祂(參十一45),這使法利賽人和祭司們感到恐慌(48),他們懼怕有更多人相信耶穌,因此他們會失卻了領導的地位。此外,他們更懼怕耶穌因得到多人跟隨,漸漸形成勢力而產生對政府的干擾。由於羅馬政府為一龐大帝國,管轄的地方廣闊,於是羅馬政府也容許若干地方組織管理地方內部的事,例如猶太人的公會管理猶太人宗教的事務。只要沒有發生動亂,羅馬政府便不會干涉地方內部的事;假若發生動亂,羅馬政府便會嚴厲對付動亂。法利賽人和祭司就是懼怕耶穌和祂的跟隨者會產生動亂,引起羅馬政府的忿怒,派兵對付猶太人,甚至連他們所擁有的權力都被奪去。
猶太人相信大祭司可向神求問有關國家民族的命運(參民二十七18~21)。該亞法便是當年的大祭司,他所說的話只是認為假若耶穌死了,總比令羅馬政府忿怒,連累全國為妙。但是很奇妙的,神可借用一個不義的人,將祂的心意向人啟示。耶穌不但為猶太國民死,更為散佈於四方神的子民而死(52)。事實上,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是要救贖世上全人類(參三16)。
他們商議要殺死耶穌(53)。耶穌並非懼怕他們,害怕死亡,但是祂的時間仍未到,祂便暫往以法蓮居住。很多人都想找祂,法利賽人更吩咐:「若有人知道耶穌在哪裏,就要報明,好去拿祂。」(57)但是人的詭計,永遠不會成事,惟有神的旨意在祂所定的時候,必會成就。
祈禱 神啊!有誰能阻擋𣿫的旨意呢!求𣿫賜我屬靈的洞察力,好叫我能明白主的旨意。──《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