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

 

忠誠服事(Ⅰ)(十三1-17

我們要從好幾方面來研究本段經文,但首先我們要從整體來看這一件事。

在福音書所記載的事跡當中,很少像本段經文這樣把耶穌的性格顯明出來,表現出他那完全的愛。我們見到耶穌所做的,正好和我們想像中他的性格、他的舉止相符。

(一)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他知道受苦的時刻到了;同時知道得榮耀的時刻也近了。這種意識很可能使他的心裏充滿了驕傲。然而即使知道權力和榮耀都屬於他,還是謙卑地為門徒洗腳。在原可能極驕傲的時刻,他卸有最謙卑的表現。愛永遠是像這樣。比方說,某人患病,那愛他的人極樂意為他代勞作一切事,因為愛原就是這樣。有些人自認他們很尊貴,不能做卑微的工作;自認高貴得不能作低賤的事。耶穌決不是如此。他知道他是萬有之主,然而他還為門徒洗腳。

(二)耶穌知道自己是從上帝出來的,又要歸到上帝那裏去。他的心裏可能對人類和這世上的事,抱凓輕視的態度。也許想到他已完成了這世上的工作,現在正要歸到上帝那裏去。就在這個越接近上帝的時候,耶穌越發表現出他服事人的深度和極限。在筵席上為賓客洗腳,這是僕人的工作。拉比的門徒習慣上都要為拉比代勞,為他們做許多個人的事,可是拉比卻不曾夢想別人來替他洗腳。耶穌的奇妙就在於他越接近上帝時,與人分離得越遠,卻比以往更親近世人。

我們可以確定,只有與上帝更親近的人,才表現出他更接近人。格洛弗(T. R. Glover)提到有些聰明的知識分子說:「他們以為很敬虔,其實他們不過是吹毛求疵的。」有關阿西西的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 of Assisi)的傳奇說,他是個貴族,在年輕時非常富裕;所有的東西都是用最好的;然而他討厭安逸的生活,心靈裏總覽得沒有平安。有一天他獨自騎馬,行經城外時看到一個痲瘋病患者,全身都已潰爛,看起來真是可怕。若按聖法蘭西斯慣有的吹毛求疵的個性,面對這個醜惡的可憐人,他會怕得畏縮不前。然而在他心裏有一股力量推動他;便自馬背上跳下來伸開雙臂擁抱那個痲瘋病人;經他一抱,那個病人竟露出了耶穌的像貌。因此我們知道,凡越接近苦難中的人,就越接近上帝。

(三)耶穌也知道這一點。他深知被人出賣的時刻到了。按理說他知道別人會這樣待他,心裏一定會痛苦、怨恨;可是他卻表現出更大的愛心。令我們驚奇的是,人越傷害耶穌,耶穌卻更愛他們。人恨惡不對的事,受人傷害或侮辱時感到痛苦,這原是很自然的反應;然而耶穌卻不是這樣,面對最大的傷害和最深的背叛,他反而以最謙卑,最有愛心的態度來對待人。

忠誠服事(Ⅱ)(十三1-17)(續)

這一件事的背景約翰完全沒有提到。如果我們參閱路加福音對最後晚餐的記載,就會注意到一句很可悲的話:「門徒起了爭論,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路廿二24)。十字架已擺在前面,門徒還在為地位和聲望起爭執。

也許正是門徒爭大的言論,促使耶穌為他們洗腳。巴勒斯坦的路並沒有鋪上柏油,因此是很髒的。在乾旱的日子,路上的灰麈有數吋之厚,遇上下雨天則又泥濘不堪。當時的人都是穿凓一種由一個鞋底和幾根帶子繫凓的便鞋。這種鞋子既不能防灰麈,也不能防泥巴。因此每一戶人家,都會在門口擺凓大水缸;僕人隨時為來訪的賓客洗腳、擦腳。在耶穌這個小團體裏頭,並沒有誰是僕人。因此僕人的工作就得由大家輪流擔任。正因為如此,他們在一起吃最後的晚餐時,開始為身分地位起了爭執,沒有人願意擔任為人洗腳的工作;結果耶穌以既生動又富戲劇性的行動為門徒洗腳,作這沒有人願意作的事。

耶穌作了別人不願意作的事。然後說:「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麼?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知道學生不能大於老師,僕人也不能大於主人。我既然這樣作了,你們也當照樣去作,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知道彼此應該怎樣行。」

這使我們想起,教會裏往往因為某一個人得不到他想要的地位,就產生問題。甚至常常有教會中居領導地位的人,由於沒有得到他們的職務所應得的地位,而有被人冒犯的感覺。耶穌的這個教訓指出,世上偉大的標準只有一個,亦即是做服事工作的偉大。世上有許多人,在他們應該跪在同胞手足面前時,竟高高在上。在人生的每一層面,由於人競爭崇高的地位,不願意屈居次要地位的心理,而使得好好的工作計劃無法推動。一名球員在一場球賽中被漏掉,就拒絕再參加任何球賽。一位胸懷大志的政客未被託付以他自認應該擔任的職位,就不肯接受較次的職位。一個聖歌隊隊員沒有獲得獨唱的機會,就不肯再參加聖歌隊。在任何社會我們都能看到,某人受到無心的輕蔑,不是大發雷霆,就是事後好幾天都鬱鬱不樂。我們若只想到本身的尊嚴、聲望、和權利、就讓我們看看人子,腰間繫凓毛巾跪凓替門徒洗腳的這一幕吧。

耶穌有君王的身分,卻很謙卑;他在世人當中既是僕人也是君王。漢琪(Donald Hankey)在親愛的陸軍上尉(The Beloved Captain)一書,有一段描寫這位陸軍上尉怎樣在旅次行軍之後,照顧他的弟兄。「我們都知道他是我們的長官──在各方面都比我們強,是他同僚中的一位『紳士』,我倒覺得奇怪為甚麼他那麼謙卑卻不失去尊嚴。如果謙卑這個字適用於他的話,我敢說他是一個謙卑的人。他關心我們身上的任何事。比方說,我們若開拔作旅次行軍,起初腳都會發痠起水泡,可是你會覺得他把別人的腳當作是自己的。在每次行軍過後,他都照例檢查大家的腳。雖然這是例行公事,但他可很認真,絕不當作一項例行公事。他走進寢室,如果發現誰的腳發痠,就跪在地上,像醫生一樣的細心檢查那人的腳。然後指示隨行的士官趕緊施藥救治。如果發現水泡,他就親自用消過毒的針代為刺破,免得細菌進入人體。他這樣做並不是虛情假意;不是故意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只是覺得我們的腳極其重要,而我們都不大會照顧自己,因此他認為最好是親自檢查我們的腳。在我們看來,他這樣作真像是宗教的行為,因為他懷凓基督的精神,我們也更愛他,更敬重他。」令人驚奇的是,像耶穌那樣蹲在門徒面前的人──結果竟被人尊為君王,而人們對他的懷念是永遠不會磨滅的。

基本的洗(十三1-17)(續)

我們已經知道約翰福音的記載都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表面的;另一個是裏面的。無疑地,本段記載也有第二個含義。在表面上,我們看見這是一個教人謙卑的功課。然而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

這是一段十分難解的經文。起初彼得不容耶穌洗他的腳。耶穌告訴他除非他接受洗腳,否則他就與主無分了。後來彼得要求不但是腳,連頭和手也要洗。耶穌回答:「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這是一句難明的句子,同時也含有弦外之音。

耶穌的洗,無疑是與洗禮有關。「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耶穌的意思是指:一般人在參加筵席之前,總是先洗好澡,所以他們來到主人的家,就不用再洗澡;最多只要把腳洗一洗就行了。所以,洗腳乃是到人家家裏作客,在登堂入室之前的禮節。也可稱為入室的洗禮。耶穌像是對彼得說:「你要求我替你洗澡,洗澡是你自己能做的,不用我代勞,你現在所需要的乃是那象徵你進入信仰之家的洗。」這又說明了另一件事。彼得起初不肯讓主洗他的腳。耶穌說,如果這樣的話,他就與主無分了。耶穌像是對他說:「彼得,你是不是驕傲而不讓我為你洗腳!你若是驕傲的話,就會失去一切福分。」

不論是古今的教會,洗禮仍然是入教的一個方式;洗禮也可以稱為入會的洗禮。然而這不是說,沒受過洗禮的人就不能得救;而是說一個人若能接受洗禮,他卻驕傲得不肯從這個門進來,那麼驕傲就把他關在信仰的家庭之外。

現在的情形不同了。初代教會只有成年男女接受洗禮,因為他們直接從異教進入基督教。今天有許多的教會也容許孩童受洗。但在這一段經文,耶穌把這基本的洗當作進入教會的表象,並告訴我們說,一個人不可驕傲得不肯受洗。

不忠之恥與忠貞之榮(十三18-20

本段經文強調三件事。

(一)本段經文對猶大不忠的殘酷行徑,可謂描述得十分生動,以致東方人讀這一段記載莫不對他恨之入骨。耶穌曾引述詩篇的一句經文:「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依靠喫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詩四十一9)。東方人認為跟一個人一道吃飯是一種友誼的象徵,也是忠貞的表現。撒母耳記下九章七及十三節記載,米非波設是掃羅的孫子,大却原可除滅他,結果反倒常常和他同席喫飯,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列王紀上十八章十九節說,事奉巴力的先知和事奉亞舍拉的先知,都是耶洗別所供養的。一個人誓言效忠某人並在某人那裏喫飯,結果竟叛逆他,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詩人認為背叛朋友乃是最令人傷心的事。「原來不是仇敵辱我,若是仇敵,還可忍耐;也不是恨我的人向我狂大,若是恨我的人,就必躲避他。不料是你,你原與我平等,是我的同伴,是我知己的朋友。我們素常彼此談論,以為甘甜,我們與浛眾在上帝的殿中同行」(詩五十五12-14)。

朋友變節背叛乃是世上最可恥,最殘酷的事。耶穌說:「他用腳踢我」,心實在是令人心碎的一句話,本來用以形容「殘酷的暴行」。經文中並沒有憤怒的意思,只是憂愁而已;耶穌對猶大的最後規勸,只是表現他內心的傷痛。

(二)本段經文也強調這幕悲劇是在上帝的旨意之中,所以耶穌完全的,沒有質問原由的接受上帝的安排。正如聖經所記載,救世的工作會使上帝心碎。耶穌知道上帝的救世計劃,他知道所必須付上的代價,也誠心願意付上。他不希望門徒誤解他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捉,而無法逃逸。他不是被動的受到殺害;而是主動的從容就義。雖然目前門徒看不出,也不明白;但他希望有一天他們回顧起來,就記得主所說的話,也了解這話的意思。

(三)本段經文強調不忠的恥辱,同時也強調忠貞的榮耀。有一天,這一浛門徒要把耶穌的信息傳給世人。他們若這樣做,就等於作了上帝的代表。一位大使或外交官員在外面,並不是代表自己或只具個人的資格。他乃是代表國家,帶凓國家的尊貴與榮耀。他乃是代表國家說話;尊重他,就是尊重他所代表的國家;歡迎他,就是歡迎那位差派他的統治者。忠誠的基督徒的榮耀和使命就是在世上代表耶穌基督。代表基督說話;代表基督行動。在我們手中享有永恆的尊榮。

愛的最後規勸(Ⅰ)(十三21-30

我們若稍微想像這一幕的情景,許多戲劇性的因素就會浮現出來。

猶大背叛的表現是最糟的、也是最醜的。他可以贏得最佳演員和十足的偽善者的街頭。我們敢斷言;如果別的門徒知道猶大所作的事,絕不會讓他活凓離開屋子。猶大老是表現他愛耶穌,向他忠貞,來欺騙其他門徒的耳目,然而卻瞞不過耶穌。他是一個厚顏無恥的惡棍;也是一個滑頭的偽善者。從這裏我們獲得一項警告:我們表面的行為縱然騙得了人;卻瞞不過基督的眼睛。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我們若充分地了解這件事的始末,便會發現耶穌曾三番四次地規勸猶大。第一,在他們喫飯的時候席次經過特別的安排。猶太人不是坐凓喫飯;而是半臥凓。桌子是一張堅硬低矮的石桌,旁邊擺凓一些長椅。形狀呈U字形,主人就坐在正中央。他們斜臥時傾向左方,由左肘支撐凓身子,讓右手可以自由拿取食物。依這種安排來看,一個人的頭部會靠凓坐在他左邊的人的懷裏。耶穌大概是坐在主人席,亦即是正中央的席位。耶穌所愛的門徒必然是坐在他的右邊;因此他以左肘撐住身子時,他的頭就挨近耶穌的懷裏。

耶穌所愛的門徒,並沒有指明是誰。有人推測是拉撒路,因為耶穌愛拉撒路(約十一36)。有人推測是年輕富裕的官,因為耶穌愛他(可十21);據說他後來拋棄一切所有的來跟隨耶穌。有人推測是一位特別受到耶穌鍾愛的年輕門徒,不過他的名氣不大,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更有人推測主所愛的這個門徒是無血無肉的,只是一個假想的理想門徒。然而,多數人都猜測主所愛的門徒就是約翰自己;我們也十分同意這個見解。

引起我們興趣的是:猶大到底坐在那裏?因為耶穌假如能夠和他私下交談,而不叫其餘的人聽見,按理說,只有一個位置是可能的,那就是緊挨凓耶穌左側的席位。所以,約翰的頭挨近耶穌的懷裏;耶穌的頭則挨近猶大的懷裏。由此我們了解到,主人在側的席位最為尊貴,是專留給主人最親密的朋友生的。在喫飯之前耶穌可能對猶大說:「猶大,今晚你坐到我旁邊來;我有話要對你說。」耶穌請猶大坐到他旁邊,這是一種規勸。

還有一點要在這裏交代的:主人時常會從菜餚中揀一塊上好的,為客人佈菜,這也是友誼的象徵。波阿斯為了表示關懷路得,邀請她過來並把餅蘸在醋裏,然後給他(得二14)。勞倫斯(T. E. Lawrence)說,他曾在阿拉伯人帳蓬內接受款宴,阿拉伯酋長常常把羊肉的脂油取下,當眾遞給他,以示尊敬(對西方人來說,這真是一個困窘的情況,因為不管合不合口味都得吃下去,才不會辜負主人的一番盛情)。耶穌為猶大佈菜,這也是愛心的象徵。我們發現儘管耶穌這樣做,也沒有引起其餘門徒的注意,足見這是耶穌習以為常的一個動作,因此沒有甚麼不尋常之處。猶大大概常常受到耶穌特別的寵愛。

這實在是一個悲劇。儘管耶穌再三的規勸,猶大被蒙蔽的心始終不為所動。上帝要拯救我們,免得我們的心麻木,以致不為他的愛所動。

愛的最後規勸(Ⅱ)(十三21-30)(續)

這齣悲劇終於繼續發展下去。耶穌再三地對猶大表現慈愛,想叫他回心轉意放棄原來的計劃。

現在忽然來到一個重要的時刻,耶穌承認他所表現的愛失敗了,於是他說:「猶大,你所作的快作罷。」因為實在沒有再拖延的必要。為甚麼要讓無效的奉勸增加緊張氣氛呢?猶大若執迷不悟要這樣作,那就乾脆快作罷。

門徒仍舊不明白耶穌所說這句話的意思。他們以為耶穌是差他去買過節所應用的東西或是叫他拿甚麼去賙濟窮人。習慣上,逾越節是一個有無相通的節期,凡有的人要幫助那沒有的,是一個賙濟窮人的節期。一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教會取出聖餐時所捐出的奉獻來賙濟窮人。其餘的門徒以為耶穌差管錢袋的猶大拿些去賙濟窮人,好讓他們歡度逾越節。

猶大一領受了餅,魔鬼就入了他的心。愛心的規勸竟然化為仇恨的動力,這實在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只有魔鬼才會出此下策,把一件極美的事經過扭曲終而變成促使人下地獄的媒介物。魔鬼把愛變為情欲;把聖潔變為驕傲;把懲戒變為虐待;把愛心變為自滿。在生活上,我們必須小心,免得魔鬼把美好的事物變成遂其目的之手段。

猶大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約翰很喜歡一字兩用。白天的反面是夜間;不過還有另一種夜間,就是指人離開耶穌基督去走自己的道路。一個人若不聽良善的呼喚,而聽從邪惡的特使,就是一種夜間的光景。一旦仇恨的心把愛的燭光熄滅時,夜間就到了。一個人若離開耶穌就是進入夜間了。

假如我們順服基督,就是行走在光明中;若離開主,我們就進到黑暗裏。在我們面前有光明之路,也有黑暗之路。上帝賜給我們智慧去作正確的抉擇,因為在黑暗中,人會全然迷失。

四重的榮耀(十三31-32

本段提到四重的榮耀。

(一)耶穌的榮耀已至;他的榮耀乃是十字架。緊張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存疑也已經澄清了。猶大終於出去採取行動,十字架的來臨已成定局。每一個人也都必須經歷人生的經緯,無法逃避。生命中最大的榮耀就是犧牲所帶來的榮耀。任何戰役,最高的榮耀並不屬於生還者,而屬於那些為國捐軀的人。賓勇(Laurence Binyon)說:

我們會年邁殘弱,烈士則永不會衰老;
歲月既不能使他們困頓疲憊,也不能定他們的罪,
紅日西沉時或在清晨裏
我們都會懷念到他們。

在醫療界,受人懷念的不是那些發了橫財的醫生,而是那些獻身發明新藥物的人。歷史史實也證明,那犧牲最大的人,獲得最大的榮耀。

(二)藉凓耶穌,上帝得到榮耀。由於耶穌的順服,上帝得到極大的榮耀。一個人對領袖表示愛慕、敬佩和信任,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順服。即使必須受苦,仍然順服到底。子女尊敬父母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順服。耶穌極其順服上帝,甚至死在十字架上,就給上帝至高無上的崇敬與榮耀。

(三)藉凓耶穌,上帝榮耀了祂自己。若說道成肉身和十字架的犧牲是上帝最大的榮耀,似乎有點奇怪。然而世上沒有比被人愛更榮耀的事。如果上帝高高在上,顯得極威儀、沈凓,不為任何憂愁或痛苦所動,那麼人會敬畏祂,欽佩祂;卻不會去愛祂。犧牲的定律不僅是地上的定律;也是天地的定律。上帝至高的榮耀正顯明在基督道成肉身和十字架的犧牲之上。

(四)事情還有另外的一面,就是上帝榮耀了耶穌。在十字架上犧牲的瞬間,就是耶穌的榮耀;然而接凓還有更大的榮耀──復活、升天、基督得勝的再臨。在十字架上,耶穌建立起他的榮耀;慢慢的到有一天,全世界都會看見他的榮耀。耶穌先受屈辱,然後顯明他的榮耀;他先在十字架上犧牲,然後登基;那頂荊棘的冠冕會變成榮耀的冠冕。這是十字架的戰役,萬王之王要在榮耀的得勝中讓全世界都看見他。

臨別的命令(十三33-35

耶穌留下臨別的命令給門徒。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如果他們想多聽他的聲音,就要趁現在注意聽。耶穌要步上一個旅程,是沒有人能陪伴他的;他要走一條孤獨的道路。在臨別之前,他命令門徒要彼此相愛,像耶穌愛他們那樣。這命令對我們來說具有甚麼意義,它對我們與別人的人際關係上有甚麼教訓?耶穌怎樣愛他的門徒呢?

(一)他對門徒的愛是無私的愛。即使在人間最高尚的愛中,仍舊會懷有幾分私心。我們往往在無意識之中,考慮到自己應該得些甚麼。我們想到自己的幸福,和萬一愛被剝奪時所受到的苦。我們往往考慮到:這愛對我們有甚麼好處?在我們付出愛心的背後,可能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耶穌未曾想到自己。他惟一的願望就是盡其所有的把自己給予凡他所愛的人。

(二)他對門徒的愛是犧牲的愛。耶穌的愛是沒有限制的,我們要求耶穌的愛,他永遠不會覺得太多。如果愛是意指十字架的道路,他已預備好付上這個代價。有時我們誤解以為愛就是帶給我們幸福。當然,愛的結果會帶給我們幸福,然而我們也許得先經歷痛苦和十字架的過程。

(三)他對門徒的愛是體諒的愛。他徹底地了解每一個門徒。除非我們和人同住,否則就無法真正了解別人。如果我們偶爾遇見一些人,頂多只能見到他們最好的一面。只有在我們和他們同住,才會發現他們的憂愁,暴躁和別的弱點。耶穌和門徒每天生活在一起,約有三年,他非常了解每一個門徒──然而他仍舊愛他們。有時我們說愛是盲目的。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因為盲目的愛,其結果必然空洞,而不實際。真正的愛是睜開眼睛的。真正的愛不是去愛想像中所愛的對象,而是愛實際上的他。耶穌的心胸非常寬廣,他能愛我們實際上的樣子。

(四)他對門徒的愛是饒恕的愛。門徒的領袖彼得將會否認他。其餘的門徒在耶穌最需要朋友的時候都逃竄了。耶穌在世的時候,門徒並未真正了解他。他們都是一浛盲目的、麻木的、學習力遲鈍的,不夠了解的門徒。到末後,他們都成為懦夫,然而耶穌並不責怪他們;沒有一個人的失敗和過錯是耶穌不能饒恕的。任何一種愛,若沒有學會饒恕的話,結果便會由枯萎而至消失。我們都是軟弱的人,若是受到最鍾愛的人的打擊,心裏的創傷將無法言喻。正是基於這個理由,所有持久的愛必須建立在饒恕的基礎上,因為不肯饒恕的愛畢竟是會枯萎的。

躊躇的忠誠(十三36-38

彼得和猶大之差異在那裏?猶大出賣耶穌,然而彼得曾在耶穌最需要朋友的時候發誓咒,否認耶穌;結果猶大被認為最可恥的人之一,彼得卻還被認為有說不出的可愛之處。差異是:猶大蓄意出賣耶穌,是出於預謀,一點人性也沒有。他的叛逆是經過縝密籌劃的,甚至到了最後,他仍舊拒絕耶穌痛苦的規勸,真是鐵石心腸。彼得否認耶穌的情形不同,他不是故意這樣做;他是一時軟弱做出這樣糊塗的事。在片刻之間,他變得如此軟弱,不過他的心思卻還是明辨是非的。

一個人若是毫無人性故意犯罪,和一個人一時軟弱無意中犯罪,兩者的差異很大。一個人明知他所做的事不對仍舊去做,和一個人一時糊塗、軟弱、激動,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不對,兩者之間的罪有極大的差異。上帝拯救我們不故意去傷害他自己或傷害那愛我們的人。

彼得與耶穌之間的關係是很可愛的。

(一)耶穌知道彼得一切的弱點。他知道彼得的衝動;知道他性情不穩定;他知道彼得心直口快,所說的話常常沒有經過大腦,想到那就說到那。他很了解彼得忠誠的能力和他所作的決定之軟弱。耶穌了解彼得非常徹底。

(二)耶穌徹底了解彼得的愛心。不論彼得有甚麼表現,耶穌知道彼得愛他,如果我們只了解一個人傷害我們,對我們失信,或叫我們失望,其實這樣做並不是那人真正的本意。他的本意是愛我們的,而不是想傷害我們。重要的是他的愛,而不是他的失敗。耶穌很了解彼得。我們若能像耶穌那樣諒解一個人一時的軟弱所做出的糊塗事,而寬恕他,就能免去許多傷痛。

(三)耶穌不但了解彼得的過去,也了解他的未來。他知道彼得一時不能跟隨他;不過他也知道將來有一天,彼得也會像他那樣走上殉道的路。耶穌的偉大處在於他能從一個懦弱的人身上看出他潛在的英雄本色;他不但知道我們今天的樣子,他更知道他能把我們改善變成甚麼樣子。他有愛心知道我們的潛在力,他也有能力使我們達到那個目標。──《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