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路加福音第七章

 

路加福音7:1-17

從主揀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到他們去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時候,這中間是一連串忙碌的日子。路加沒有很詳細的記載,但他藉著事件和實例,把這段時期的情形說明了。

祂挑選了門徒,又下到平地教訓他們之後,就進了迦百農,在那裏有一個百夫長派人去見祂。然後路加說,「過了不多時」,有古卷作「次日」,發生了另一件事,就是祂來到拿因城。這城距離迦百農約二十五哩,祂在近城門處遇見一個送葬的行列。因此本段經文包括了兩件事:

1.祂醫治百夫長的僕人,
2.祂使寡婦的兒子復活。

醫治百夫長的僕人(2-10

馬太福音8:5-13也記載了百夫長的事件。我提出來是因為這兩個故事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對照起來,看來似乎有矛盾。馬太很確定的指明了那百夫長去見耶穌。路加的記載則是他先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見耶穌,他們可能是會堂裏的官長。然後他又託他的幾個朋友去見祂。我們讀路加福音會發現,耶穌沒有和百夫長見面。其實這兩個故事並沒有衝突。馬太只是簡單的說,百夫長去見祂,去接近祂,並不一定指他親自去,他也可能是派代表去。根據我的瞭解,路加清楚指明了那一天耶穌和百夫長並沒有見面。

他是一個百夫長,表示他是羅馬統治下的政府中的軍官。我們讀這段經文,可以發現三個有關這人的評語。首先是第4節,是和他同住一城的人,就是猶太人的長老對他的評語。他們去見耶穌,說到他,「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

另外是他對自己的評斷,見於第6節。「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他的意思是,他不夠格,他無法紿予耶穌應得的款待。他又接著說,「我也自以為不配。」這裏的「配」和猶太人長老所說他配得的「配」是同一個字。他們說他「配」,他對耶穌說,我「不配」,我配小上去招待你,我自以為不配。這是他對自己的評語。

有關他的第三個評語,是基督對他的評語,見於第9節。祂說,「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基督認為他有驚人的信心。

讓我們來看他見耶穌這件事。他為甚麼要去接近耶穌?因為他有一個僕人病得快要死了。這是一件動人的事,這個羅馬的百夫長,如此關心他的僕人,如此愛他,甚至為了他的緣故去找耶穌。

但是,甚麼促使這人去找耶穌?他在耶穌身上看到了甚麼,使他前去見耶穌?乃是因他絕對肯定基督能救他的僕人。他說的很清楚,「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他怎麼知道呢?從他的話裏顯示出,他對耶穌有關生命的看法有清晰的,屬靈上的認識。

他說,我也在人的權柄之下,我上面有羅馬帝國。我在人的權下,因此我也有權柄。我對下面的兵說去,他就去,我說來,他就來。這人看見了耶穌也在權柄之下,因此祂也有權柄。他實際上是說,就像我服在人的權下,我能對我下面的人使用權柄,同樣的,你服在那最終的權柄之下,你也有權柄。

從來沒有人對耶穌說的話,比他這番話更動人了。雖然就世上的職位來說,他是一個百夫長,但他仍說,我不配款待你,我的家裏沒有甚麼好東西招待你,你光臨舍下,我不敢當,我不配去見你。祂對基督的榮耀有多清楚的看見啊!記得嗎?他是住在迦百農,他以前一定見過耶穌,聽過祂講道。他認識到,祂既在神的權下,祂就有完全的權柄統轄生活中一切的事物。他就是以這樣的認識作基礎,採取信心的行動。我想我們可以推測,他從經驗中知道,基督不必前去,就能使人痊癒。這事以前曾在迦百農發生過。約翰福音4章記載了一個大臣因他的兒子而去見耶穌,基督沒有親自去他家,他兒子的病就好了。

我們的主以怎樣的行動,來回應那個百夫長?當長老來要求祂去時,祂立刻去了。祂尚未到達,就遇見他的幾個朋友,要求祂不必進入屋裏,祂也照作了。祂末發一言,末作一事,就醫治了那僕人。我們看見基督全能的旨意,與神的旨意配合得多麼完美!祂在神旨意的權柄之下,也得了完全的權柄,因此祂沒有必要前去,祂甚至一句話也沒說。那受託來的人回到百夫長家,看見僕人已經好了。

路加說,「耶穌聽見這話,就希奇他,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馬可福音6章,記載祂來到自己的城市,可6:6說,「祂也詫異他們不信。」這裏的「詫異」和路加的「希奇」是同一個字。這是僅有的兩次,記到耶穌「希奇」。一次是因人的不信,一次是因人的信。祂希奇並非是因祂的不知,反而是因祂清楚瞭解人的信心,知道信心的奇妙,信心的力量,信心的大能,和信心的驚人之處。

使寡婦的兒子復活(11-17

現在來看接下去的事,它的美麗實在不需要我們再多作解釋。祂前往拿因城。在城門口我們看見有兩個行列,一個正要進城,一個正要出城。

先看進城的那個行列。它的中心人物是耶穌。路加說,祂的四周有祂的門徒和極多的人跟著祂。毫無疑問的,這些人中間有的是從迦百農跟著來的,有的是從其它地方加入的。我有把握說,他們的臉上一定洋溢著喜樂和愉快的神采,另外也許有幾個官長,正陰沉著臉注視祂。

再來看那支出城的行列。它的中心人物是一具屍體。「有一個死人被抬出來。」然後是他的母親,啊!這是多悲慘的畫面!一個寡婦,她的獨生兒子死了。生命一切的悲劇都表現在那支出城的行列中,那是一支陰暗、悲傷、愁苦的隊伍。主角是一個死人,他的母親帶著絕望走在行列中。路加說,「有城裏的許多人同著寡婦送殯。」這裏也有一群人,但他們的臉上毫無笑容。

兩個行列相遇了。根據路加的記述,這兩個中心人物彼此有了連絡。「主看見那寡婦。」主看見她了,祂的眼目總是尋找心碎的人。然後呢?「就憐憫她,對她說,不要哭。」

祂採取了行動,祂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祂對他說話,好像他聽得見一樣。於是他就聽見了!祂和他談話,好像他是活人一樣。於是他就活過來了!他的身體死了,但他沒有死。人的身體死了,但人並沒有死。人的靈和身體是可以隔絕的,但不是藉著死。我們的主曾三次使人復活,每一次祂都用同樣的方法,祂對死人說話,好像他們能聽見一樣。一次是在睚魯家裏,他那十二歲的女兒死了。祂彎下腰,用手摸她,以慈母般的溫柔語調對她說,「大利大古米,」就是「小綿羊,起來吧!」祂對她說話,好像她能聽見一樣。她真的聽見了,她就回醒過來。另一次祂是在一個墳墓邊,那人已經死了四天。祂對死人說話,好像他能聽見一樣,祂說,「拉撒路出來!」拉撒路聽從祂,就從墳墓裏出來了。

這個故事的中心亮光就在此。它啟示了基督有權能掌管那個我們所看不見的屬靈世界。對於這個屬靈的世界,我們個人是無能為力的。多年以前,我的小女兒死在我們家裏,當她躺在那兒的時候,我曾對她說話,但我知道她聽不見我說話了。從那時迄今,我從未愚蠢到想用靈媒或其它愚昧的方式與她談話。但那些人還是活著的,祂能對他們說話,他們也能聽見祂。注意祂在每一個事例中所表現的妥當與親切。祂稱那個小女孩為「小綿羊」;祂喚祂的朋友「拉撒路」;祂稱寡婦的兒子為「少年人」。每一次祂都用他們家人所熟悉的稱呼。

最後一小節非常美。「耶穌便把他交給他母親。」這句話暗示了一個多麼快樂的畫面啊!

出殯的行列變成了一支生氣蓬勃的隊伍。抬屍架空了。那絕望的母親轉悲為喜。耶穌行經的那道路,成了一條充滿榮耀的道路。眾人深感驚奇,「歸榮耀與神說,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又說,神春顧了祂的百姓。」

他們說得對,但另一方而,他們知道的又太少。是的,祂是先知。是的,神眷顧他們。祂是神道成了肉身,神的確眷顧了祂的百姓。路加用此段話結束這個故事,「祂這事的風聲就傳遍了猶太,和周圍地方。」

這裏的「風聲」還是用logos這個字,就是其它地方譯為「名聲」的第三個希臘字,人們不但聽到祂的名聲,也對祂有理智上的瞭解。祂所行的事,使他們對祂產生了卓越而奧祕的信心。

路加福音7:18-35

我們前面一講結束時提到,有關基督的名聲傳遍了猶太和周圍地方,人們開始瞭解祂。

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指明了他們對祂的瞭解是多麼不完全。這件事可分成兩部分:

1.18-30節,揭露了約翰的困惑;
2.31-35節,我們的主在那裏宣告了這世代的荒謬。

施洗約翰差人見主這件事頗富趣味,也很有價值。讓我們先注意看那些代表,然後再看耶穌對他們的回答。

施洗約翰差人見主(18-30

代表們是在甚麼樣的時機下來的?當時約翰正下在獄中。有人說,他提出疑問,是因他被下在監裏的緣故。也就是說,在他那卓越的事工結束之際,他因身體、心理遭受痛苦而產生這樣的反應,就如同當年以利亞在羅騰樹下的光景一樣。我一默不同意這樣的說法。我不認為約翰是因為沮喪而心生疑問。我相信他對於他的事工和使命,還是像往常一樣敏銳、活潑、警覺、充滿熱誠。那麼,他為何提出疑問呢?

路加說,「約翰的門徒把這些事都告訴約翰。」甚麼事?他們告訴他耶穌所作的一切事,告訴他耶穌的名聲如何遠播,人們開始多少瞭解祂所作的事。他們也會告訴他官長對祂日益滋長的敵意。他聽到這些事,就打發他的兩個門徒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麼?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約翰不是驚訝於耶穌所作的事,乃是驚訝祂沒有作的事。他不明白耶穌的方法。他因為門徒告訴他的事而感到困惑。他一直在用奇妙的詞句,被神所啟示的詞句,宣告耶穌的來臨。他宣告說,祂要帶著簸箕和火來,祂要削平山崗,填滿山谷。但是,至少已經過了一年半,約翰還看不出祂作了任何能引進祂國度的事。祂沒有鼓動任何對當時暴政的反對。他沒有制定任何政治計劃。祂似乎對組織、集合眾人的事也漫不經心。這個陷在獄中的人不禁自問:如果不推翻目前的暴政,神的國如何建立呢?如果沒有一個政策宣言,新的秩序如何建立呢?如果不藉著一個組織,如何能完成最好的事,如何能建立國度呢?去問祂,我指認祂為彌賽亞,是不是錯了?這個問題是出自一顆敏銳、誠實、迷惑的靈魂,他因基督所採用的方法而感到困惑。

今日,同樣的事也困惑著人們。他們不明白基督的方法。別人告訴我們,神的教會已經失敗了,我們惟一能獲致成功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標準,制定一個計劃,有效地組織我們的力量。但是神往往毀掉人一切的計劃,祂要祂的教會依照祂的方法自由地作工。

耶穌對他們的回答

讓我們來看基督的回答。「正當那時候,耶穌治好了許多有疾病的,受災患的,被惡鬼附著的,又開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見。」注意這裏用「許多」「好些」,證明這些事不是一次作成的,一定花了一些時間。約翰的門徒來問耶穌時,祂先讓他們等候,祂繼續作那些使約翰困惑的事,祂仍醫病、趕鬼。這是祂的第一個回答。

然後祂轉向他們說,「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祂接著分三方面描述祂的工作。

1.除去疾病和軟弱

祂首先說,「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痳瘋的潔淨,聾子聽見。」去告訴約翰,我在全國各地行走,不是緊握著拳頭來煽動推翻暴政的活動,我乃是在百姓中行走,要除去他們的疾病和軟弱。

2.勝過死亡

祂又說,「死人復活」這是祂第二方面的工作。死亡是人類最後的敵人,是一切犯罪、疾病、悲傷的終局。去告訴約翰,我也是死亡這個領域裏的主。

3.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然後到達了最高潮。去告訴約翰,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祂已經介紹了祂的工作是解除人的疾病和軟弱,祂也藉著使死人復活的事,彰顯了祂在人類一切領域中都具有大能。但是祂主要的工作不是醫治病人,不是叫死人復活,乃是要將福音傳給窮人。這裏的窮人不是指沒有錢的人,而是指主所說「靈裏貧窮(虛心)的人有福了」的貧窮人。有的時候,從世界標準來說是最富有的人,反而是最窮的人;而世人看來最窮的人,可能是最富有的人。那缺乏真正財富,缺乏心靈財富的人,纔是真正的窮人,對神說來,他們算不上富足人。

祂傳的福音是甚麼?是神國的福音。祂在宣告神的王權,宣告這王權已為人預備好,因此人可以有權直接與神交往。去告訴約翰,我正在使人與神聯合,好讓人能享受永恆的特權。一旦人與神有正確的關係,該撒就不能夠轄制人。這樣,基督的使命所具有的一切意義就顯明出來了。去告訴約翰,我穿越猶太各地的山岡低谷,走遍各城鎮鄉村,就是為了將神王懽的好消息傳給窮人。我要帶領人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這樣一切其它的關係也要改變了。這是基督對約翰的回答。

最後,祂以一個祝福來提醒約翰。「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這是一個非常溫和、美麗而明確的警告。祂實際上是說,約翰,如果你不明白我的方法,那麼我要求你信靠我。當你不明白我作的事,不明白我為甚麼作這些事的時候,當你疑惑為甚麼我不作你認為當作的那些事時,我只要求你,跟隨我,信靠我。

我們的主在這一切上給了我們一個多奇妙的啟示啊!首先我們看到,祂把人的需要看得比人知識上的疑惑更重要,即使那有疑惑的人是祂忠心的僕人也不例外。約翰有了疑難,他差幾個代表前去。基督讓代表在一旁等候,祂自顧作祂的工作,溫柔地對付人的各種需要。祂一直都是這樣的。這就是整個基督教事工的縮影。祂今日仍是讓那些要求解釋的知識分子稍候,祂更急於要去接觸、幫助、扶持、拯救、祝福被逭棄的人。

另外我們也看到,祂的工作本身就是對疑難的最後解答。我們是否不明白祂的方法?祂說,仔細觀察我正在作的工,好好去瞭解它。不要用世界的智慧去衡量基督的方法。如果我們這樣作,就會覺得祂的方法都有問題。保羅深知這一點,他說,神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強壯的羞愧。基督的方法常常對人是一個謎,如果我們想要用世界的聰明和方法去作祂的工,我們就是妨礙了基督。

今日人們豈不是批評教會的失敗?對於這樣的批評,教會應該如何回答?首先,她應該繼續她的工作。然後,她有權指出神透過她所成就的事。教會的第一個職責是減輕人的痛苦。基督藉著教會建立了醫院,這就是今日世上一切醫院的來源。我們是否知道,在基督來到之前這世上有沒有醫院?我心中深深為紅十字會這個組織感到滿足。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提供了卓越的服務,戰後也一直在作許多了不起的工作。但是別忘了它的慓記,紅色的十字架!那纔是一切事工的起頭。教會的工作就是在減輕人的痛苦。

但那不是教會最終的工作,也不是教會最主要的工作。那麼是叫死人復活嗎?不!祂沒有將這份工作託付教會。教會的主要工作是聯結人和神,好讓人享有永恆的特權,得與神交通,並且脫離一切的轄制。這以前是基督的工作,現在是教會的工作。祂已經將大國向所有信祂的人開啟。祂宣告了天國的事實,我們就靠著十字架得以說,天國是為各地方的人預備的。我們將人帶到神面前,使他與神建立活的關係時,我們就是在作基督的工。

約翰的門徒離開以後,主作了一件奇妙而恩慈的事。祂不要那些聽見這段問話、答話的群眾瞧不起約翰。祂為約翰作了一個了不起的見證。祂先用幾個問題,啟示了約翰使命的真正意義。

24,25節是在說明,如果約翰貪圖生活中安逸、舒適、奢侈的享受,他就不會被下在監裏,他應該待在宮庭裏。然後祂說,「你們出去究竟是要看甚麼?要看先知麼?」他們承認約翰是一個先知。祂說,你們錯了,「他比先知大多了。」祂又引用瑪拉基的話,指出約翰就是那一位,他來是將新的時代與舊的時代連接起來。曠野中沒有隨風吹動的蘆葦,沒有追求舒適安逸生活的人。他是一個先知,不錯,但他此先知大,他是一個使者,他預告了彌賽亞的來臨。

然後祂對約翰的偉大作了一個極崇高的稱讚。「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大過約翰的。」耶穌這裏所用的「生」,和保羅說到基督「為女子所生」「生」,是兩個不同的字,彼此有關係,但意義完全不同。耶穌說到約翰的「生」Gennetos,意思就是一般的生產。保羅說到耶穌時是用Ginomai,指單由女子所出,沒有男性的參與。十分明顯的,保羅是指童女的生產。耶穌沒有用那個字,祂用了一個普通的字,祂說,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大過約翰。那是稱讚約翰本質的偉大,他在智能、情感、意志上都是一個偉人。

但是祂又說,「然而神國裏最小的比他還大。」這話不是將約翰摒棄在神國之外。約翰進入神國之後,他就比在神國外面的偉大,雖然他是婦人所生的人中間最大的。

基督對這個荒謬世代的抱怨(31-35

祂用了一個孩子嬉耍的比喻。那些街市上的孩子,他們先玩結婚的遊戲,過一會又玩葬禮的遊戲。有幾個孩子卻不肯參加嬉耍。那些遊戲的孩子就對不肯玩耍的孩子說,我們玩婚禮遊戲的時候,「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又玩葬禮的遊戲,「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你們兩種遊戲都不參加。基督說,這就是這個世代的寫照,這世代就像那些既不玩婚禮遊戲,也不玩葬禮遊戲的孩子。

祂是甚麼意思呢?祂接下去解釋說,約翰來了,他對這世代向他所吹的笛一無反應,他不肯跳舞。他不願意與他的世代一起享樂。他是一個過刻苦生活的人。你們卻說他被鬼附著,你們對他不滿意。

但是人子來了,祂的生活態度輕鬆,沒有一點刻苦的味道,祂四周的門徒也個個喜樂愉悅,他們甚至不禁食。祂走到那裏,就將喜樂帶到那裏。那個世代有甚麼事叫人喜樂?有甚麼事叫人悲傷?約翰不因他們的吹笛而跳舞,耶穌不因他們的悲哀而啼哭。這個世代的荒謬就表現在它既不滿意約翰的嚴謹特色,也不滿意耶穌通人情的生活方式。

神的教會就站在這樣的立場上。她既不因這世代的吹笛而跳舞,也不因使人悲傷的事而哀慟。

耶穌最後總結說,「智慧之子都以智慧為是。」意思是,應該以結果來證明方法是否妥當。約翰的刻苦,耶穌的通人情,兩者並沒有矛盾,乃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都有需要。這智慧乃是從上面來的,是純潔、溫和的,能夠輕易求得,它永遠不因這世代的笛聲而跳舞。這智慧也不會因世人的憂傷而垂頭喪氣。智慧是在智慧之子的身上得到證實。他們聽見神的聲音並且遵行,他們知道刻苦的真正意義,他們拒絕對著笛聲跳舞,因為吹笛本身就有滅亡的暗示。他們也拒絕為世上的憂愁而不勝負荷,愁苦過度,因為這些憂傷的事都是短暫的,將要成為過去。智慧是由智慧之子加以證實的。

路加福音7:36-50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聖經沒有提到這件事發生的地點。路加提及前面的事發生在拿因城,那是離迦百農二十五哩遠的一座小城。路加下一次提到地點是在8:1「過了不多日,耶穌周遊各城各鄉。」依我看來,很可能我們的主完成了祂對眾人的教訓,說出了祂的呼召(太11:20-30)之後,祂就回到了迦百農,祂一向以那裏作為祂事工的基地。這個故事究竟發生在那裏,是無關緊要的。它主要的興趣和價值在於,它將兩個人放在我們的主亮光照耀下,從每一方面都可以看出這兩個人的尖銳對比。

讓我們仔細觀察這故事發生的場合,人物,及經過。

場合

西門請耶穌到他家裏吃飯,祂接受了。這個邀請並不是誠心誠意的,而是另有詭計的。因為不久我們的主就指出,祂進入西門家時,西門忽略了一個猶太人家庭應有的禮貌。在猶太人的家庭,當客人到達時,第一件當作的事就是拿出水來給客人洗腳,並且互吻臉頰以示歡迎和尊敬,然後拿出油來抹在客人頭上。但是這些事西門一件也沒作。這是一個怪異的邀請,沒有一點誠意。

那麼他為甚麼要請耶穌去他家呢?只可能有一個答案。有人推測說他請耶穌是出於好奇,我無法苟同。出於好奇心的話,他應該會以禮相待的。我相信這個邀請是出於敵意,他想要觀察祂,看看能不能抓到一些把柄,他也確實找到了把柄。令人驚奇的是,基督竟然接受了這個邀請。其實我不該這麼說,這等於用自己來審判耶穌,這是不對的。耶穌愛西門,就像祂愛那婦人一樣。祂要在西門的家裏,開他的眼睛,引領他進入光中,就像祂祝福那婦人一樣。這就是祂接受邀請的原因。

如果說祂接受這種人的邀請是一件驚奇的事,那麼我還要告訴你一件更驚奇的事,那就是祂竟然肯到這樣的一個世界來。祂去西門家,只是祂到世上使命的一部分。祂愛那婦人,祂也愛西門。西門家中的氣氛,和他那種沾沾自喜的態度,與基督多麼不相襯!但祂還是去了。

人物

然後,我們來看這故事中兩個形成強烈對比的人物。路加簡短的說,西門是一個法利賽人。這把西門放到了一個階級,一種倫理和神學方面的地位上。我們立刻就知道他是那一類的人。「法利賽人」這詞本身頗具啟示性,它不是一個希臘字。在希臘文新約中,引用了猶太的這個詞來稱呼這一類的人。這個名稱是從希伯來文來的,意思是「分開」。法利賽人有很輝煌的歷史。這個階級是在瑪拉基的聖經時代結束,馬太福音的時代尚末開始之前,這中間的馬加比時期興起的。法利賽人的職責,在防止百姓與拜偶像的列族混淆。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逐漸以外在的條文、教義、儀式為傲,以致於今日我們用「法利賽人」這個名詞,來形容那種自以為是的態度。他們始終對基督懷著明顯的敵意。馬可福音提到法利賽人有二十八次之多,每一次都可以看見他們對耶穌的敵意。西門就是一個法利賽人,他自信十足,也絕對自滿於他的職責,就是監督長老們是否遵守遺傳,一切洗禮等儀式是否合乎規則。

路加以他特有的精緻筆法,述說了那女人的故事。「那城裏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這種說法,就等於指明了她是一個妓女。那女人竟然出現在法利賽人的家中。立刻這個故事就生動起來。這兩個人,代表了兩種天淵之別的社會階級。換用今日的話說,他們一個代表高級住宅區,一個代表紅燈區。他們竟出現在同一個房子中,他們在那裏的原因,都是因為耶穌在那裏。

事情的經過

然後我們看事情發生的經過。那女人的來到是一件驚人的事。愛德賽恩(Edersheim)曾推測,西門可能曾與那女人私通,所以她知道他的家。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我認為西門不可能和她有舊交,所以他對她進來這事深感詫異。因為像西門這樣身分的人,不可能有這一類的女人來訪。他一點用不著擔心,她不是來找他的。她為甚麼去呢?因為她「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裏坐席」

這就是她前去的原因。她不顧一切對她的偏見和歧視。她清楚知道那些人會以怎樣鄙視的眼光看她,但她對這一切都視若無睹。耶穌在房裏,所以她就進去了。

這裏的記述,很清楚地指明在她進去之前,她的罪就已蒙赦免了。耶穌作的比喻顯示了這一點。祂的意思是,她的愛多,因為她被赦免了。這可能不是她第一次見到耶穌,很可能那一天她已經聽到祂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也許當時她正在那群勞苦的眾人中,她聽到了這個偉大的呼召,她明白了,並且有了反應。這是可能的,祂豈不是說過,「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很可能當時這位憂傷、痛心的犯罪女人在人群裏,聽見了祂的話,就因屬靈的緣故去見祂,要從祂那裏得安息。

她進去以後,立刻從後面繞過賓客,到耶穌腳前。她的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她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祂的腳。然後她打破盛香膏的玉瓶,把香膏倒出來。

再來看西門。他心裏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祂的是誰。」西門那一天真是看到了希奇的事,他看見一個墮落的女人竟撫摸耶穌,一個妓女竟把代表堅貞之愛的香膏倒在祂腳上。他心裏開始嘀咕。英文修正譯本的翻譯更傳神,它說,「這人若是先知,必會發現摸祂的是誰。」

顯然西門已經認定,耶穌不是先知。因此他心裏認為只有兩種可能;若不是這後面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祂對自己的道德標準不注意。

現在來看我們的主如何對付他。祂給了他一個巧妙的比喻,充滿了玩笑意味的諷刺。他說到兩個欠債的人,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債主赦免了他們。我們的主實際是說,西門,我知道你對這女人的看法。你說她是一個罪人,你的意思是,她是一個較大的罪人。西門,你是不是打算說,你不是一個罪人?西門也許會回答,當然不是啦!我沒打算那樣說。我是罪人,但不像她犯那麼多的罪。聖經記載另一個法利賽人曾說過,我感謝神,因我不像別人,不像這個稅吏,我禁食,並且獻上十分之一。這就是西門的態度。他可能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但他慶幸自己沒有像那女人一樣犯罪。主知道他心裏的態度,祂說,我就照著你所誇耀的作比方。你認為這女人是個大罪人,她欠了五十兩銀子,你認為自己犯罪較少,好!你就算欠了五兩銀子。在神的計劃裏,祂以救恩赦免了這兩人。你認為祂對那一個人的愛多?西門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立刻說,「你斷的不錯。」

祂實際是說,西門,你從我對那女人的赦免上,看到了我慷慨的愛。道德上的公正,使她重拾了別人對她的尊敬。她現在是潔淨的人了,她被赦免了。你不能明白這事,因為你不明白許多其它的事。

耶穌說,西門,你剛纔想,如果我是先知,就必知道她是怎樣的人。但是,你看見這女人了嗎?你知道她嗎?西門也許會說,「哦!當然!我看見她了,我知道她好多年了,我對她的底細一清二楚。」且慢!西門!你真看見她了嗎?耶穌實際上是說,你沒有看見她。你是瞎眼的,你沒有看出這女人已不是從前的樣子了。西門,我要幫助你去知道她,我要將你們兩人作一個對比。祂沒有在屬靈光景的層次上拿她和西門比,也沒有在道德層次上作對比。祂只在日常生活的普通禮節上來作對比。祂說,西門,讓我幫助你來認識這女人。我進了你的家,你卻忽略了一個猶太人家庭普通的禮節。她彌補了你的粗鹵。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淚濕了我的腳。你沒有給我禮貌性的親吻,她卻連連用嘴親我的腳。你甚至連最低劣的油都沒有預備,以抹我的頭,她卻用昂貴的香膏抹我的腳。西門,我把你們並列比較時,你就像麻布一樣粗糙,她則如同絲綢那樣高貴。

然後祂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祂不是說,現在你的罪赦免了,祂乃是說,你的罪已經赦免了。她自由了,她在道德上的更新使她本性中的嫻雅、優美又恢復了。

很顯然的,我們的主作這些是為了對付西門。我對西門所知不多,但老實誽,將來我在天上若遇見西門,我不會詫異,我若發現他的眼睛已經打開了,也不會覺得驚奇。我確信主在愛中尋找他,要使他得看見。祂是那女人的基督,也是西門的基督。西門需要祂,祂想贏回西門。

為甚麼那女人會用如此溫柔、優美的態度對待基督?這一切的後面隱藏著甚麼?就是新生。那是惟一的,真正的高貴之處。一個重生的人,纔會抓住生命中一切的美德,並且受它們的控制。人的罪得了赦免,脫離了罪的捆綁,他的靈魂就進入一個偉大、美麗的領域。這個故事的教訓就在此。

還有另外一個教訓。它指明了基督注意到人的怠慢,祂也欣賞人對祂的奉獻。西門沒有給祂水洗腳,沒有與祂親嘴,沒有用油抹祂的頭。祂一言未發,進去坐席。但祂注意到了他的怠慢,在時機成熟時,祂就揭露了祂所注意到的事實。

我們是否也怠慢了祂,或者虛情假意地接待祂?祂注意到人的怠慢,也看重人的奉獻。另外一件事,也啟示了同樣的真理。就是十字架的陰影逐漸迫近時,伯大尼的馬利亞也曾以香膏抹耶穌的腳,猶大看了就說,為甚麼不把這香膏賣三十兩銀子,以賙濟窮人呢?這一類的人說的都是同樣的話,都頗中聽。但基督嚴厲地責備他們。祂說,讓她去罷!她是為我安葬而預備的。祂看重這事。那一天,充滿西門家的香氣,和後來馬利亞帶來的那香膏,都使耶穌基督的心歡喜快樂。──《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