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馬可福音第九章

 

馬可福音8:27-9:13

前一章我們所思想的那些事件,生動的表明了神的僕人公開服事第二階段結束時的光景。其實這也是祂比較正式而公開宣道的結束。群眾的興趣已經被引起,他們已被預備好可以接受祂的恩賜。不但如此,他們也已經預備好要給祂加冠冕,跟隨祂,以建立一個物質的國度,讓祂供應他們物質上的需要。另一方面,領袖們卻是極端固執的敵視祂。而門徒們屬靈的領會力卻是遲鈍的,還需要祂警告他們預防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我們主服事的這個階段,可以很恰當的用以賽亞預言中描述耶和華大僕人的那段經文來形容:

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祂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祂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羡慕地。

本章所要思想的經文,論到我們主服事工作中的一個危機,也論到一個新的開始。我們主教導的事工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階段。祂早期的教導重點在於宣告祂的彌賽亞身分,讓人明白祂是應驗預言的彌賽亞。我們主教導事工中第二件重要的事,是讓人知道彌賽亞必須受苦、受死,然後纔得到冠冕。瞭解古代預言的人都知道,彌賽亞含有這兩方面的因素。然而在那個時候他們對這事實卻迷惑不解,所以有人宣告說,將要來的彌賽亞有兩個人,一個是受苦的彌賽亞,另一個是在榮躍中降臨建立國度的彌賽亞。

我們所思想的這段經文是一個分水嶺。這是一個危機的時刻,祂剛結束了第一個階段的教導工作,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就是全心在祂門徒的小圈子中工作。9:1是整段經文的中心,我們主所講的這句話,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都有記錄,背景也都相同,雖然用詞稍有差異。

論到馬可福音9:1的經文,摩利遜博士說:「給新約分章節的那位先生,把第8:389:1分開時,可能他的精神已經很疲倦了。」這裏我們看到了聖經分章節的不智,雖然有些新的譯本試圖挽救一些錯誤的地方,可是分章的錯誤已經存在了。請注意這些事件發展的過程。耶穌向北走,直到該撒利亞的腓立比。按照馬可所記,他們經過了一些村莊,在某一個地點突然停下來,耶穌向祂的門徒挑戰,說,「人說我是誰?」他們提出了答案。然後祂再次向屬於祂的這一小群人挑戰,說,「你們說我是誰?」接著勝利的時刻來到了,那是我們主工作所要達到的目標。這也是一個蒙光照的時刻。那時有一個人,就是彼得,宣告了他的大信心,「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接著彼得的話,我們的主又作了另一個宣告,「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這句話馬可沒有記錄,是記在馬太福音。馬太特別注重國度,所以把耶穌的這句話記錄了下來。

在彼得承認基督和耶穌的宣告之後,我們主的教導就有了一個新的音調,「從此祂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這裏用「從此」一詞含有強調的意思,在此以前祂從未談到即將臨到的十字架和受苦的事。在此以前祂從未論到復活。復活乃是加在十字架上的冠冕。在此以前,祂從未談到第二次的再來。這些事情都是從此之後開始教導的。從此之後,祂教導的基調乃是十字架。

這個事實使彼得心中產生了恐懼。他出於愛心,對耶穌說,「主阿!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想不到主立刻以令人驚訝的嚴厲詞句回答他。不要忘了,祂剛剛纔稱讚彼得的信心,這時卻指責他,「撒但,退我後面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接著祂就在十字架的陰影下教導門徒和群眾。祂堅持十字架是必要的,整個事件結束時,祂宣告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

接著有六天安靜的時間,然後是變像山事件,再後是祂從山上下來,以及祂在路上的談話。

所以我認為9:1是本段經文的中心,因它把耶穌的教導綜合起來,並且加以強調。第一,神的國要大有能力臨到。請注意,這是耶穌關於教會的宣告,然而這個超越的國度只有藉著十字架的道路纔能大有能力的臨到。「站在這裏的」,這句話無疑的是指祂自己的門徒,雖然也可能把其他的人包括在內,「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雖然還不完全,也不是最終的,但是神的國是要大有能力的臨到。這句話毫無疑問的是指一個事實,就是那些因十字架而畏懼退縮的人,最後將要瞭解,神的國只有藉著十字架的道路,纔能大有能力的臨到。

這立刻叫我們想到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的一段話。他的那段話和耶穌的這句話有最密切的屬靈關係(林前1:18-25)。從保羅的那段話,我們要特別注意幾個詞句,「十字架的道理……神的大能。」「釘十字架的基督……總為神的能力。」「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

我們的主在這裏所宣告的不是說,祂周圍的人真的可以在今生看到神的國度完完全全的降臨。這些人驚訝、希奇,對祂所講的奇妙新事迷惑不解。所以祂對他們宣告說,他們所害怕的事,雖然無可厚非,但是神的國度惟有經過十字架,纔能大有能力的臨到。

今天這還是個絆腳石,不只對猶太人,對其他許多的人也是如此;十字架的道理不只對希利尼人為愚拙,對其他許多人也是愚拙。對於國度要以這樣的方式來臨的看法,今天仍繼續困惑著這世界的哲學家。這是「神的意思」,卻是「人的意思」所反對的。這是神得勝的方法,人到現在還不能瞭解。今天祂的門徒還往往是只顧念人的意思,勝過顧念神的意思。

為了要瞭解本段經文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從更廣泛的背景來思想。第一,從國度的觀念來思想;第二,從國度大有能力臨到的觀念來思想;最後要以一個問題作結束,就是這些人實際上如何看到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

我們往往以為,或者我們的說法讓人以為,在這裏我們的主似乎偏離了祂服事工作一向所關心的主題,就是在這世界建立神的國。我們似乎以為,這裏提到的「教會」「十字架」、「第二次的再來」,都離開了國度的主題。然而有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們必須認清這些事和神國的目的都有一切的關聯。我們的主問這些人說,「人說我人子是誰?」祂的動機就是出於對國度的關心。藉著這個問題,表明了祂把人對祂自己的看法當作是祂服事工作中最重要的事。祂問的不是人對祂所作的工之看法,祂問的不是人對祂所說的話之看法,祂問的是,「人說我是誰?」

按照後來的發展,按照以前所發生的,我們看到祂帶著權威和尊貴向前進,我們立刻認識到祂想要發現人是否認識祂的超越性。祂並不滿意他們給祂的回答,最後祂再問這一些小圈子內的人,「你們說我是誰?」而要有一個人的回答承認祂的超越性,祂纔能滿足。彼得的信心真正價值就在這裏。你不是施洗約翰、以利亞、或耶利米,你不只是一個先知,你不是一個必須期望另一個人的人,叩是所有其他人所期望的那個人。你是最後最終的那個人,你是所要來臨的光明。你是人們望眼欲穿所期待的彌賽亞,是被膏的王和祭司。主所要的就是這樣的信心。祂的問題是王的問題。所有先知論到彌賽亞的預言,都認為彌賽亞是王。藉著祂的降臨,神的國度就可以被建立起來。這個詞真正的意思就是如此。希臘文的「基督」是由「彌賽亞」一詞轉變而來的。「彌賽亞」的意思是受膏者,這不是一個名字,「基督」也不是一個名字。所以我們講到敬拜基督時,請記住,這是一個頭銜不是一個名字。這是講到永恒的神子所從事的使命和工作。這是祂職分的頭銜。祂是王,祂的使命是要把人贖回來,是要實現神的國。

如果我們聽耶穌所作關於教會的宣告,這一點就更清楚,「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我的教會」這是當時常用的一個名詞,希伯來人用這個名詞表示他們的神治政體,而希臘人則用這個名詞來稱呼統治他們城市的機構。這個字充滿了權威和權柄之觀念。

我們主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實際上所指的就是我要把「我的國度」建造在這磐石上。祂指的是祂國度的實現。這個國度的功用和目的要藉著祂的教會顯明出來。和往常一樣,耶穌在這裏所最關心的還是國度的建立。

這裏也顯明了教會的根本功用。「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教會是一個征服性的國度,把其他的一切國度都征服在腳下。「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藉著教會,生活的道德標準得以建立起來,並顯明給地上所有的國度看,直到一切都符合這標準,他們都成為我們神和祂的基督的一個國度。祂最超越的觀念是國度的觀念。

這一段期間,人所看到的國度不是大有能力,而是軟弱的;是一個理想,但還沒有實現;是一個異象,但還沒有得勝。從他們的回答中論到別人對祂的看法,可以看出這個國度的理想失敗了。絕大部分的群眾還沒有看到這個國度。雖然有一個人得到了光照,承認祂是彌賽亞,但是後來他又退步了。這也顯示了,當時所看到的國度還不是大有能力的。耶穌提到祂「必須」到耶路撒冷去,這個「必須」也說明了這個國度的軟弱。請注意,祂所提到在耶路撒冷反對祂的是一些甚麼人:長老、祭司長、和文士。這三個名詞不是隨便講的,而是概括性的,包括了那一座城內一切有權柄的人。長老是民事方面的領袖,祭司長是宗教方面的領袖,文士是道德方面的領袖。那一座城內一切具有權威的人都起來反對祂。這個國度是軟弱的,祂就代表這個國度,祂來就是為要建立這個國度。當祂進入全國生活的中心耶路撒冷時,祂是進入了一個充滿敵意和受苦的地區。祂必須受苦、受死。這個國度是軟弱的,這是本段經文所帶給我們的畫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幅畫面,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的方法也已經顥明了。首先,從主自己的宣告可以看出來。在後來所發生的事件之亮光下,再聽祂宣告和解釋這件事時,我知道耶穌所說的「必須」有更深一層的意義。祂說人子必須到耶路撒冷去受苦,這並不是說祂是被環境所逼非得如此不可,也不是說祂一定是那些反對者手下的犧牲品。是的,這樣的說法部分正確,但是它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耶穌所說的「必須」含義比這個更深刻。

在福音書後面的使徒行傳中,我們讀到了彼得第一篇被記錄下來的講詞。這位彼得曾認耶穌為基督,卻又在十字架面前退縮,因而受到了嚴厲的責備。從他在五旬節所講的這一篇證道中,我們發現了一段關於十字架的記錄,充滿了奇妙的亮光。那一天,在五旬節聖靈臨到、光照他幾分鐘(或幾小時)後,彼得對耶路撒冷那些人講論到十字架說,「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請注意彼得的話。彼得話中的第二部分是我們已經思想的第一點。你們這些以色列人的首領,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就是說,你們藉著外邦人的手,釘祂十字架,殺了祂。是的,然而彼得現在在十字架中看到了更多的東西,因此他宣告說,祂是「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耶穌話中的「必須」並不是指著由環境而來的逼迫,而是指由神的旨意以及祂與神合作而來的催逼。耶穌話中的「必須」含有奇妙和奧祕的亮光。這亮光顯明了:甚至在這個時候,祂不是一個即將被殺害的犧牲者,而是一個祭司,祂以勝過一切環境、死亡的得勝者身分前進,目的是要完成一個目標,建立一個國度,和實現神的旨意。

這個「必須」的價值,從祂藉著復活解釋祂的死亡而顯明出來。小久以後,從變像山上下來時,他們曾問祂從死裏復活是甚麼意思。這件事情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很奇怪的,他們似乎從不瞭解復活的意義,也不相信復活的事很快就可以臨到。林在祂回答了他們的問題之後,他們對復活的態度還是和馬大一樣。當耶穌對她說,「你兄弟必然復活。」那時,她回答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她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用這遙不可及的話來安慰我,我要的是他現在就復活。我認為這些門徒也持有同樣的態度。他們認為復活是一件遙遠的事。

我們不要忘了一個事實,在新約的記錄中,耶穌提到祂的十字架時,從來沒有一次不提及祂的復活。人子必須上耶路撒冷、受苦、被殺,並且第三天復活。這樣的話並不像一些人所說的,「我被環境所逼,但我必須忠於原則。雖然我必須死,我還是要往前進。」不!祂的話顯明了祂用復活來解釋祂的死亡。祂知道祂必須受苦、受死,但是祂將再復活。所以祂的話語鎮靜。堅定,令人驚訝。從我們主這奧祕的言語,我們可以聽到祂權能的雷聲,可以看到祂的國大有能力的臨到,雖然我們還不能完全瞭解。

祂嚴嚴的責備彼得以後,又對群眾述說如果他們要跟祂一同建立神的國,就要背起十字架跟隨祂;最後祂又講到第二次在父的榮耀中同眾天使降臨的事。在這一切的事上我們感受到權柄的音調,也看到我們的主知道,並且宣佈神的國只有藉著十字架的道路,纔能發生大能力。

接著就是變像山上的奇妙事件,門徒們看到主改變形像。我們最好把「變像」一詞改譯為主「超越形像」。祂是自己超越本身的形像,以一種奇妙奧祕的方式完全改變,成為榮耀。

門徒們看到摩西和以利亞與祂交談。馬可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另一個福音書的作者提到了這事。他們聽到祂與這兩個人談論祂自己去世的事,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也就是祂要受苦、受死和復活的事。後來門徒們說,「拉比!我們在這裏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我們一直都在批評他們,說他們講這話的動機是甚麼。但是我們忘了福音書的作者又告訴我們,他們不知道自己在作甚麼,也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甚麼,所以纔會講出這樣的話。

現在請注意觀察,從他們聽到了這個聲音對他們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這已經是六天後的。六天前,祂曾對他們講論到十字架,可是他們卻在十字架前退縮了。我以為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誰能瞭解這樣奇妙的奧祕呢?人竟可以藉著死亡建立一個國度;人竟可以因被打敗而得勝;人竟可以藉著十字架的道路而得冠冕。誰能瞭解?我們也很難相信!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思想。

他們在山上時的思想一定是:主,不要朝著十字架前進吧!讓我們留在這裏,讓我們在這裏搭三座棚子,讓我們留在這亮光中,在這榮耀中,在這聖潔的談話中吧!然而摩西、以利亞和祂談話的內容卻是耶穌的死。如果他們留在山上,這事怎能成就呢?神的聲音責備了他們,「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變像山上最超越、最神聖的榮耀不是祂所發射出來的榮耀,而是論到十字架的談話,而是神的聲音對他們談話內容的認可。

這些人在祂的死亡中,在祂的復活中,以及在五旬節那天他們所經歷的,祂藉著聖靈的再臨中,都看到神的國人有能力降臨了。

他們在祂的死亡中看到了神的國大有能力的臨到。雖然他們畏懼,他們有失敗感,但請記住他們所看到的東西。在那些日子,他們所看到的事他們不太瞭解,不過後來他們終於知道了。這些事在他們心上留下了印象。當時他們不瞭解這些事的價值,到後來纔瞭解。在這些最後的悲劇性的事件中,他們看到了這位不能被征服的王。從祂預告這些事的那時刻起,直到祂最後的死之間所發生的每一件事,他們看到祂帶著權威、能力和尊貴昂然前進。請記住這事,祂的門徒之一──猶大──和祭司長設計要捉拿他的主,在這黑暗和恐怖的交易中,祭司長對猶大說,「當節的日子不可。」猶人接受了三十兩銀子,交易完成了,他就帶著錢離開了。哦,可恥的勾當!他回到耶穌的面前,受祭司長的吩咐,要等過完節期以後纔出賣耶穌。正當猶大和祭司長安排惡謀時,耶穌對祂的門徒說,「過兩天是逾越節,人子將要被交給人,釘在十字架上。」猶大回到耶穌面前。過了一會兒,耶穌看著他,對他說,「你所作的快作吧!」他就出去,還在節期中就出賣了耶穌。祂死亡的時間不是祭司長安排的,而是耶穌自己安排的。

這個同樣帶著能力的活動,繼續發展下去。在那園子裏,他們看到祂。從睡眠中醒過來時,他們聽到祂在經歷了極其痛苦的時刻以後,回到他們中間對他們所說的話。這些話都是帶著王的威嚴說的。他們在那園了裏也看到一件希奇的事,我們讀經續到這裏往往輕易的讀過,沒有注息到這事。猶大帶著兵丁來捉祂時,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為甚麼?我不能回答。詳細的情形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希望你們都記住這件事。這些門徒看到了這希奇的景象,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而使這些人退後倒在地上。然後他們拿住耶穌,把祂捆綁了,就帶祂走。他們看到祂經歷了審判。他們中間有些人看到了祂的王者身分,看到了祂在人的譏笑和審判中,嚴肅的堅持自己的彌賽亞身分。祂一直到最後都保持了王的身分,直到祂說,「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聽到祂這句話,我們回想到祂很久以前所講的另一句話,「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在十字架四周的人殺了祂的身體,可是祂卻把靈魂交託給神。祂以王的身分死。我們又回想起祂所講的另一句話,「沒有人奮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些事都是神國的大能力。這些事都是希奇的事,奧祕的事,引人生疑的事。人的心都會懷疑這些事的真正價值,不瞭解它們為何能如此。這些都是帶著能力的事,這是奇妙的奧祕,祂以王者的身分在痛苦難過中死了,但祂卻是得勝了。如此他們看到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雖然還不是最終的,但確實是大有能力的。

然後論到復活,我不必多講。保羅論到復活時說,祂「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彼得也宣告說,「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在那些復活的日子,在祂所交託的大使命中,在祂的其他顯現中,祂讓他們看到了這國度不再是他們身外的理想,而是在他們身內運行的能力,正如祂在樓上告訴他們的,直到祂再來,直到保惠師的來臨。

祂如此在聖靈中降臨了,於是這些人開始傳道,於是他們看到這國度不再是軟弱的,而是帶著能力,勝過了那些帶著敵意聽他們話的人。然後他們知道,這個國度大有能力臨到乃是要通過十字架的道路。

這些人看到神的國臨到,但卻不完全臨到。我們讀變像山上的記錄時就犯了這個錯誤。還沒有完全,也還不是最後的,但神的國已經大有能力,可以制服抵擋它的人,可以朝著最後的榮耀勇往前進。

如此,也只有如此,神的國今天仍然大有能力的臨到。只有藉著十字架的道路,只有那些稱呼主名的人願意背起十字架時,神的國纔能依舊大有能力的臨到。這事不容易相信,要照著去行更是不容易。雖然我們身在基督教會裏面,若不是常常需要聽耶穌責備我們,「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嗎?我們想要用人的方法,用人的政策,用人的計劃,用人的制度來建立神的國。神的國永遠不能這樣被建立起來的。神的國只有藉著十字架的道路,纔能大有能力的臨到。

這段經文還含有一個可怕而嚴肅的意思。我們的主雖然是對著群眾說話,然而祂也是說給那些屬於祂的人聽的。祂並不是說,「你們都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降臨。」祂是說,「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猶大就沒有看到這國度大有能力的臨到。人心裏對主的態度可以叫他看不到這國度大有能力臨到。雖然我們不會像猶大一樣毀壞自己的生命,可是我們雖然活著,卻看不到能力在我們裏面運行。如果我們能夠看到親近祂,分擔祂的苦難的意義,那麼這個國度就可以通過我們,大有能力的臨到。

馬可福音9:14-29

「噯,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可9:19),這是從耶穌心中發出的吶喊,裏面混雜著痛苦和憤怒,也含有造成祂痛苦和憤怒的原因。「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這個憂傷的問題顯明了祂的痛苦。這就像古時以賽亞在葡萄園之歌中,宣告神對祂百姓的關懷時那種憂傷的語調,「我為我葡萄園所作之外,還有甚麼可作的呢?」經過大約三年之久的公開服事,我們的主發出了這個問題,「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接著這個憂傷的問題,另外祂又發出一個充滿憤怒的問題,「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這個問題顯明了一個嚴肅的事實,祂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這一切的起因可以從祂的第一句話中看出,「噯!不信的世代阿!」祂講的是祂公開服事的那個世代。這話不只指責祂的門徒而已,雖然他們也包括在祂的指責之中;這話也不單單指責把孩子帶到祂面前的那個人,雖然他也屬於那個世代;這話也不僅僅指責那些文士,雖然他們也不能置身事外。我們的主公開服事的那個世代,整個氣氛和精神都是不信的,都是沒有信心的。「噯!不信的世代阿!」

9:19是本段經文的中心。第19節以前雖然只是幾句簡單的句子,卻說明了耶穌從變像山下來時,在山腳所看到的許多事。祂看到一些文士和人辯論,祂看到一個手足無措的父親,一個被鬼附著的孩子和那些失敗的門徒。第19節以後,我們看到祂如何對付這一切。祂叫那些文士啞口無言,祂安慰了那個父親,祂醫治了那個孩子,祂教導了那些門徒。經歷過這些不信的氣氛之後,就從祂心裏湧出這句話,「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噯!在這種氣氛之下,我還能留在你們中間作我的事工多久呢?我還能忍耐你們多久呢?你們這種令人不能忍受的不信,到甚麼限度為止呢?我還能忍耐你們到幾時呢?

這一切都是緊接著變像以後所發生的事。福音書的作者們一致記載了這些事。讀任何一本福音書,我們都可以感覺到自己似乎從榮耀和奇妙光輝的高峰,一下子降到最低的深處。我們與祂站立在聖山上,看到了祂的變像。祂那榮耀的光輝,不是罪人脆弱的眼目所能見的。那榮耀太明亮了,甚至那三個門徒看見了,眼睛也都昏花,以至於講出連他們自己也不瞭解的話來。那榮耀太明亮了,以至我們永遠無法瞭解在那山上所發生的事。然後在山腳,我們看到了新約記錄中那些最卑微的景象。如果我們仔細的思想這事,就可以得到更令人驚訝的啟示。在那聖山上,神的聲音論到耶穌說,「這是我的愛子。」在那高山上,我們看到神的獨生子在榮耀中。下到山腳,我們聽到那個父親對耶穌說,「這是我的孩子,我獨生的孩子,這是我獨生的愛子。」在榮耀山上的那一位,是天父的獨生愛子;在山腳下的那一位,是人的獨生愛子,被鬼附著的。我們看到主從榮耀中下來,進入了那不信的氣氛中,遇見了那個孩子。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山腳下所發生的事。

因此我們先思想背景:山上的事。這樣纔可以清楚而正確的觀察山腳下的奔。這些山腳下的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前景。這樣把背景和前景對照之下,我們就可以發現山上和山腳之間的關係。

我們再回到那一段記錄耶穌變像的經文,和那三個人一同觀看山上的景象。不過我們也要帶著聖靈給他們的光照來看這景象。聖靈的光照使這三個門徒後來可以述說在山上所發生的事。彼得後來在他的書信中就宣告說,在那聖山上所發生的事對他們的意義,是古代預言的應驗和證實。因為在那裏他們看到了神的能力通過耶穌臨到並運行。我暫時不用基督這個尊貴的頭銜,也不用主這個高超的頭銜,還是稱呼祂的名字耶穌。因為耶穌這個名字代表祂的人性,也是按著神的吩咐取的。童年時期和青年時期,人們對祂的認識和對祂的稱呼也是這個名字。門徒們在見到祂榮耀以前,也是如此稱呼祂。

在山上,耶穌完全而完美的靈已經得到勝利,制服了一切對祂肉身上的、靈性上的、聖職上的試探。祂那屬世的身體改變了,以適合超越今世的生活。一個人若沒有這種確切改變,就是他還沒有看到聖山上的榮耀。在那山上所發生的事也是耶穌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在公開服事中發生的。

祂從該撒利亞腓立比的群眾中退出來。我們不要相信古老的傳說,認為耶穌是在他泊山上變像的。他泊山並不在附近地區。後來人們也在那山頂上建了一座城。祂變像的地點肯定是在黑門山,就是在黑門山脈中的一座山峰上,地點是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北方不遠一個偏僻的地方。祂離開了群眾,實際上祂甚至把九個門徒留在山腳下,只帶著三個人跟祂上山。變像的事是在私底下發生的,這留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印象。我個人以為,即使當時沒有一個門徒在場,這件事的真正價值也不受影響。這是單獨與耶穌私人的生活有關係的。當然他們在場也有價值。他們能看到那景象,本身就有價值,對他們後來的服事也有價值。一般人認為這三個門徒被帶到山上,是因為他們是門徒中的領袖,也是門徒中最好的三個人。我不相信!更可能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是十二個門徒中最軟弱的三個,所以纔被帶上山。請記住,並不是最堅強的聖徒纔需要看到特別的異象。最堅強的聖徒沒有看到異象也沒有問題。上山去看到榮耀比留在山下處在文士和人群中更容易。

這些人有幸可以部分看到榮耀降臨在耶穌身上,使祂發光的景象。我說「部分」,因為他們不能清清楚楚看到全部。降到耶穌身上使祂發光的那榮耀,並不是神性所發出的那榮耀,因為神性不會發生令人驚訝的景象,而且神性發出的榮耀也不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人類能看到神的榮耀惟一的方法是用幔子遮住,或把它隱藏在人性裏面。我們主的神性榮耀並沒有在變像時顯明出來,而是以安靜的方法,在祂憐憫人,以及生活的許多小事上顯明出來。

那麼在那山上所發生的是甚麼事呢?在那彎像的時刻,拿撒勒人耶穌的人性達到最完全、最終的至善程度。在那時刻,我們看到了人的生命的真象,這也是神為這世界原來的計劃。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如亞當不偏離神的吩咐,不犯罪,不墮落,他就可以永遠不死。可是在走完一生道路之後,他的形像也必須像耶穌那樣變化,這樣他纔能夠在永恒的來世中生活。對這種來世的生命,我們知道的很少,在我們煩惱憂慮的時候,有時甚至會懷疑有來世的存在。然而這種超越今世的生命確實存在,而且帶有無限的奧祕。在那個變化的時刻,人類的本質和性格要改變到至善的程度。神以祂無限的奧妙,在耶穌裏面造出了一個新人。在奧祕和無限純潔中,祂藉著聖靈懷胎,出生時根本無罪。經過了祂成長的歲月,直到這時,祂面對過人所必須面對的一切試探。祂勝過了這些試探,不論是身體上的試探,靈性上的試探,最後祂也勝過祂聖職上的試探。這一方面最後一次的試探是藉著彼得臨到祂的。彼得對祂說,願神憐憫你,不要走十字架的道路。耶穌嚴厲而堅決的對他說,撒但,退我後面去吧!你是絆我腳的。這是在對祂聖職的試探中,祂最後的得勝。

在登上變像山以前,祂的生活已經得到了成全和滿足。祂已經對付並且勝過了每一個試探。歷年來祂所堅持保護的人性堡壘,全部安然無恙。現在祂就在他們面前安然變像。現在祂的生命得到成全,整個身體受到改變,使祂可以過那超越的屬地生活。耶穌人性的生命就如此結束。在耶穌的這一生中,祂啟示了神的旨意、神的理想。現在在變像山上,祂更表現出人性的典範。

那天祂的樣子看起來如何呢?我們所知很少。聖經的描寫雖是很生動,也是最具啟發性的,不過寫福音書的馬太、馬可。路加三個人都沒有親眼見過那一幕,他們只是從別人聽到這件事,因此所描寫的僅限於祂的外表和衣裳。路加所記的是祂外貌的改變。馬太所記的是「臉面明亮如日頭」。至於祂的衣裳,馬太形容說,「潔白如光」。馬可說,「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路加說,「衣服潔白放光」。耶穌這個人超越的形體就是如此奇妙。

其次我們要看,耶穌在自己人性最終得勝的那個時刻所顯示祂心中最關心的事是甚麼。在祂得到成全的那時刻,祂得以和那些已經得成全的義人之靈相交通。他們看到摩西和以利亞與祂談話,祂進入了那超越地上的生命以後,就以人的身分與在祂之前進入榮耀的那些人談話。那麼祂心中最關心的事是甚麼呢?祂心中最關心的乃是祂即將離世的事。祂的心一點都沒有自己,所以雖然已經得到了生命的榮耀,祂還是不為之所動。祂帶著無限的憐憫回到山下,進入世界、進入黑暗中。在祂自己得勝的那個時刻,祂卻看到全地被惡者所轄制,所壓迫,和它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人的痛苦。

當時與祂同在山上的約翰,後來在他的書信中寫道,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的手下受痛苦,被壓制,遭折磨。祂和摩西、以利亞談論到的是祂自己的死。祂自己是屬於人類的一分子,卻又不同於凡人,因為祂已得成全。在得到冠冕的那個時刻,祂就承擔起救贖人類的這個責任,並且談論到祂即將離世的事。祂要打破監獄的大門,折斷鐵欄桿,分開海水,開出一條路讓他們可以出來。祂談到即將面臨的十字架和復活。這一位得到成全的人心中最高、最強的願望乃是叫那些受苦的人也能得到成全,把國帶回到神的面前,因為神是這個國惟一合法的王。

就在這時刻,神的聲音出現了。我們必須按照整個事件的氣氛來解釋神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表明神對祂已得成全的生命之認可。這位人子藉著信心得到成全,所以同時也成為那些信實的人的領導者和保護者。在變像山上的榮耀光輝中,這事實已得到了證明。接著是對門徒們的命令,「你們要聽祂。」意思是吩咐他們也要藉著信心得到成全。一切教導的權柄都已經賜給祂。祂既已談論過離世的事,神的聲音就說,「你們要聽祂。」六天以前,當祂說到十字架時,這些人怕聽祂的這話,不願意討論現在耶穌與摩西和以利亞所討論的這些事。現在神的這話又把他們帶回到這老問題上,吩咐他們聽祂的話。

他們從高山上下到了山腳。祂看到了一切,只有叫祂發出感嘆,「噯!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

祂所看到的不信是些甚麼呢?山腳下的那些景象所描寫的,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不信。那裏有些文士,他們故意硬著心不信。那裡有一個作父親的,他不信,不過並不是出於故意。那裏有一個男孩子,他不信,但不必對此負責。那裏整個氣氛都是不信的氣氛。

文士們正在責問門徒,「辯論」希臘文原來的意思是他們強烈的與他們爭辯。就這些文士來講,這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於是耶穌問了一個問題,「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那個孩子的父親立刻接口,把孩子的事情告訴祂。他們的問題,他們爭論的題目就是這個孩子。門徒們失敗了,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門徒沒有能力趕鬼。那時耶穌不在場,那些人聚集在門徒四周笑他們,嘲弄他們,責問他們,與他們爭論,因為事實明顯的顯示門徒們自己的不信。在我們的主前往該撒利亞腓立比以前,最後的一幕乃是這些人要求祂顯一個神蹟,祂卻拒絕了。耶穌上山變像時,這九個門徒留在山下,而他們卻失敗了。如果他們有眼睛可以看,有心思可以瞭解,有意志願意相信,那麼他們就必知道,我們的主已經一再的行了神蹟,然而他們卻不願意這樣作。我們的主回到了那種充滿批評、故意硬心不信的氣氛中。

那位父親知道門徒們的努力和他們的失敗,就對耶穌說,「你若能作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接著他勇敢的呼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然而這些話只有顯示了他的不信。他不希望自己不信,寧可自己真的相信。然而事實是他不相信。他冒了一個險,他有心相信,然而卻不相信。我們的主就是進入這種氣氛中。

還有,那個孩子,他對自己的不信不必負責。這個孩子不信耶穌。他不能信,因為他是在魔鬼的轄制之下,他沒有能力運用信心。孩子是信心、異象和盼望的象徵,如今他卻被破壞、損毀、折磨以致於不能相信。人不能指責這孩子,不過這事實還是一個悲劇:人性受到了毀壞。人性最高的功用就是信。

然後,再者門徒們的不信。六天已經過去了,這些人和耶穌之間整整保持了六天的沉默。我們若要完全瞭解這一幕景象,就必須先瞭解前面所發生的事。六天以前,這些人經過了一片烏雲的日子。那時我們主開始談論到祂受苦受死和復活的必要性,就是祂即將受難又將復活的事。雖然不是有意背叛祂,然而他們卻不能接受祂的這個教訓。由於他們的不能接受,結果他們的能力就受到了虧損。不要忘了,這些人曾經趕過鬼。耶穌差派十二個人出去,他們回來時充滿了喜樂。為甚麼?因為他們趕鬼有成效。然而現在事情有些不對勁,在他們和他們的能力之間似乎有了阻隔。他們仍然忠心於祂,照祂所吩咐的留在山下等候祂,仍然希望執行祂的工作。然而在這孩子的面前,他們卻無能為力。甚麼地方出了差錯?在他們想靠信心趕鬼時,他們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已經消失了。耶穌離開他們上山去了,他們的信心好像也跟著離開了。這也是後來我們主對他們所說的話之含義。按馬太記載,祂說他們趕不出那鬼的原因,是他們的信心小;按馬可記載,要勝過這樣的鬼,非用禱告不可。

最後請我們再觀察我們的主在這不信的山腳下的情形。那天的冷酷、凄涼,使祂非常失望,因而痛苦的從心中吶喊,「噯!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我們要很留意看經歷了變像山上的事件以後,祂所作的一切事。在那山上祂所作的選擇,不是進入祂自己人性生命最高的光景中。在經歷了生命的得勝之後,祂又轉身回到了人類當中,分擔他們的重擔,背負他們的憂傷和罪惡,親自負起了人類的痛苦和苦難的責任。誧記住,祂從變像山上下來,這是再一次的降臨。這一次祂也帶著人性,和祂第一次的降臨一樣奇妙。

請再讀一次腓立比書2章,譎到砷的兒子「虛己」的那段宏偉的經文。在那裏我們看到祂本有神的形像,擁有永恒神性的權柄,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倒空了一切,目的不是為自誇。祂的虛已非常奇妙,我們無法看透。這種神性的「虛己」永遠是個奧祕,我們永遠無法測透。現在請再看變像山上的耶穌,祂倒空了自己的一切人性權柄,邁向山腳下的陰影和黑暗。祂在山腳下一切的活動,其動機和能力並不是因山上的得勝,而是因著在山上的「虛己」而來的;十足因為祂在那裏使祂的人性達到極致,而是達到極致以後祂又把那得到成全、變化和榮耀的人性,降卑到山腳的水平,進入到人性墮落的深處。現在我們可以開始瞭解祂的能力了。

首先祂藉著一個問題讓那些爭辯中的文士啞口無言。祂間他們,「你們和他們辯論的是甚麼?」他們無話可答。接著祂又給這些人另一個機會相信。首先祂行了那個神蹟。如果祂不能容忍一個世代的時刻已經臨到,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那必是一個最黑暗、可怕而憂傷的時刻。那時甚至神也不能再作甚麼了。那時刻有可能來臨,不要以為距離還遠。我們應當謹記於心,在我們生命中如果故意不信,那個可怕的悲劇性時刻就有可能臨到,結果因著我們瞎眼、固執、背叛,基督最後必須說,「沒機會了。」但是除非祂已經把最終的機會給我們,否則祂不會這麼作的。這些文士們因為門徒的軟弱而譏笑他們,批評他們。隨著也對主的能力發生了疑問。祂從山上下來,進入這些人中間,行了那個神蹟把鬼趕出去,這是給他們另一個機會。

還有甚麼事比祂對付這個父親的方式更美呢?他還在痛苦當中,耶穌如何喚醒了他的信心?那個父親帶著一種粗魯無理的語氣,對耶穌說,「你若能作甚麼,求你憐憫我們。」我們的翻譯無法把那粗魯的語氣表達出來。這些門徒已經失敗了,在他們的主面前,這個父親懷疑祂到底能作甚麼。耶穌盯著他,說,「你若能,在信的人,凡事都能。」請記住耶穌的話,「噯,這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這個人一定聽到了,現在這個人說,「你若能……」耶穌的回答是,「你若能,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然後這個人說出了一個以前沒有說過的優美的句子,一點不虛偽也不裝假。他說,「我信!」這就是信心的開始。但他還不確定,於是他接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乃是所能有的最宏人的信心,也是信心的最佳操練。往往有些人表面有信心,呼喊著,「主阿!我信!」背後卻是隱藏著問題或懷疑。不要讓這樣的信心控制我們,我們要呼喊,主阿!我信不足,求主幫助。當然,一個人若能從這故事學到教訓,他必然馬上就可以看到結果。主尊重願意相信的心願。那個人以最好的方法信了,而主立刻就有回應。那一天祂得到了一個忠實的信徒。而那個人迫不及待的就把他心裏一切事實說出來,「主!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接著主轉向他的孩子,把那鬼趕出去。

我們看到那個孩子被鬼附的悲劇。孩子原是信心的象徵,如今卻沒有相信的能力。現在請看所發生的事。祂把鬼趕出去,孩子躺在地上,臉色蒼白,抽了一陣瘋,看起來好像死了。但耶穌拉著他的手扶他起來,他就站起來了。我相信後來那個孩子信了耶穌。主賜給了他童年,青年,也賜給了他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讓他有異象,有信心。我相信一直到末世,這孩子的信是建立在那一位把機會賜給他的耶穌身上。

接著祂耐心的教導門徒。按照馬太所記,祂告訴他們,不能把那鬼趕出去的原因是他們的信心太小。在該撒利亞腓立比,他們的信心真大。在山腳下,在祂回來以前,他們的信心卻癱瘓了。所以祂纔宣告說,「非用禱告,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在那裏禱告以最優美、最真實的意義被用上了。禱告是信心的活動,禱告是人在耶穌裏的安息,這安息最後是在神的旨意裏,藉此使神的能力可以發揮出來。如此這些人的信心恢復了,也可以正常的發揮功能了。

「噯!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這句話我們可以體會到耶穌的痛苦。「不信」叫祂痛心,因為不信傷害了人。還有甚麼事比祂自己門徒的小信更令祂痛苦呢?今天不是基督教會外那些好爭論的文士,不是那些想要證明我們沒有能力,那些譏笑我們的失敗的人叫主傷心,最叫祂痛心的乃是我們信心太小,無法行神蹟,無法作出屬靈的奇事。

最後,如果我不講這一點,心裏會不安。我們看最後那個可怕而令人痛心的問題,「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祂對不信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有時祂的這個問題似乎是對我們而發的,但也是對教會而發的。所以讓我們在一起對祂說,「主阿!我們信,但是我們信不足,求主幫助。」

馬可福音9:30-50

前面我們所思想的事件,是緊接著變像山上的經驗之後所發生的。在山下,我們看到被鬼附的孩子、慌亂的父親、失敗的門徒、和爭論的文士。我們的主一一的對付了他們。祂趕出那鬼,把孩子交還給他父親,祂告訴門徒失敗的原因,祂又叫文士啞口無言。

這裏我們所要思想的第一段經文,記載了接下去所發生的事。耶穌和門徒離開該撒利亞腓立比一帶的地方,祂帶他們經過加利利,顯然是繞道而行,走的是普通人比較不常走的路。祂的目的是,要在路上告訴他們,有關擺在祂面前的受苦受死和復活等一切的事。他們聽祂講,可是不瞭解,而且很明顯的是他們又不敢問祂。

他們何等不瞭解祂,這可以從接下去的故事看出來。從經文裏可以清楚的看到,除了耶穌教導他們的時間以外,門徒中間彼此爭論誰為大。這些事顯明了一個可悲的事實,就是當他們的主試圖吸引這些人對祂的同情時,當祂堅定的面向耶路撒冷前進──祂就要在那裏受苦,祂的使命要在那裏進入高峰時,他們這些人卻屢次在祂講話之間,對祂提出同樣的問題,問祂他們當中誰是最大的。我們可以想像得出,很可能是因為彼得、雅各、和約翰同祂上了變像山,所以纔引起這樣的爭論。也許他們回到山下的那九個門徒那裏時,曾表現出某種屬靈的優越感,因為只有他們與主上出去。不管事實如何,聖經告訴我們,他們爭論誰為大。最後他們到達迦百農時,主耶穌親自提起這個問題。這一段經文以後所記的,都與這個題目有關。而其最後的高峰乃是,「你們裏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這句話是祂對他們彼此的關係所講的最後一句話。

為了更瞭解這句話的價值,我們必須用點時間瞭解這件事。我們先從他們到達迦百農以後,主所發出的問題開始。祂在加利利早期的事奉工作,是以迦百農為祂行動的基地,我們有理由可以相信,祂住的是西門彼得的家。他們進入屋裏以後,耶穌問他們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門徒們不作聲,也沒有人回答祂,因為他們在路上爭論的是他們當中誰最大。祂一發出這個問題,他們就體會到不應該在路上爭論那些事,所以就不作聲。他們不作聲表示他們不好意思,所以主接著就教導他們。首先是講到在祂門徒中和在祂國裏誰最大的問題。祂這樣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我們主的意思不是說,一個人如果有抱負,就必須把他貶到默默無聞的程度。祂的話啟示的是,在祂的國裏為大的真正祕訣,不是管轄別人,而是被別人管轄。所以要為大必須服事人,服事人在祂國裏纔是最大的。

如此講了以後,祂就給他們一個優美的實例。讀了這個實例,我們都不得不嘆為觀止。祂領一個小孩子到他們中間,然後把他抱在懷中,纔繼續說話。祂抱起的那個孩子不是特別預備的,而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可能是西門彼得的孩子。然後祂說,「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接下來的那一段話還是不離這個題目,「約翰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約翰不是為著他所作的事誇口,他這話是在承認自己的失敗。從許多方血看,約翰乃是眾使徒中最奇特的一個。他有敏銳的洞察力,靈敏的直覺,在這裏他立刻認清了自己作錯了事。約翰心裏可能在想,如果接待一個普通的小孩,真的就是接受基督,也是接受神,而我竟禁止那個人奉祂的名趕鬼,我該怎麼辦呢?是的,他已經得到了光照。

我們的主首先對付約翰所認的罪,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奉我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給你們一杯水喝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他不能不得賞賜。」接著祂又繼續祂那被打斷的題目說,「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祂繼續以最嚴肅的態度,說出這個令人扎心的教訓,強調這個原則。最後祂說,「你們裏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在這樣的背景下,讓我們來思想這個命令。要注意其中的兩個句子,「你們裏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這是互相關聯的啟示。首先是產生和睦的鹽,其次是鹽所產生的和睦。

我們可以看到,這是新約中最難以解釋的一段經文,特別是前面的幾節,「因為必用火當鹽,醃各人。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接著就是這個命令,「你們裏頭應當有鹽。」這命令是由上面的宣告和問題而發的。我們若能按照上面所說的來解釋這經文,就可以更瞭解我們主心中的意思。雖然看之下,它們之間似乎沒有甚麼關聯。「你們裏頭應當有鹽。」不久以前祂纔說過,「必用火當鹽醃各人。」不止這裏,祂已經說過「不滅的火」「革赫拿」Gehena)(中文聖經作「地獄」)之類的名詞。

我們主使用鹽作比喻,所含的意義可以從前面那句話得到解繹,「必用火當監醃各人。」這句話中「火」是用來解釋「鹽」。雖然有人說,在別的地方「鹽」曾經被引用作為別的含義,不過我很難同意這一點,因為我相信鹽的用法經常與這裏的意義有關係。火可以燒毀那些會毀壞的東西,煉淨那些不能被毀滅的東西。我們要記得祂是對聽眾講的,他們對鹽的含義有一種特別的觀念。他們完全瞭解祂所用的是一個最強烈的比喻,這個比喻所顯示的意思很可怕。

「革赫拿」又稱「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城外的一個山谷。歷史上真正有這個地點的存在。所羅門首先在這山谷立一個祭壇,敬拜摩洛。後來在猶大國更加敗壞的那個時期,亞哈斯和瑪拿西曾在歐山谷為摩洛獻人為祭,直到約西亞改革時纔停止。約西亞在他的改革運動中作了一件事,就是摧毀敬拜摩洛的那山谷,把廢物丟進其中。從那時起,城中一切的廢物、惡臭的東西都丟進那山行中毀掉。所以革赫拿的目的,是為了潔淨那城裏的生活。那不斷燃燒的火,燒毀了一切骯髒、污穢的垃圾,這也是耶路撒冷城環境衛生上的實際需要。

這是一個強烈的象徵性比喻,我們的主並不是最先使用它的。人甚麼峙候開始使用這比喻,我們不知道。但是革赫拿經常都是被用來形容人過完今生以後,在來世所要受到的懲罰之處,也就是地獄。這是神所造的宇宙中最奇特、最神祕的一個地區,也是為了潔淨這宇宙所不可缺少的。耶穌論到地獄時說,「在那裏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這話第一層意思是指那個實際上的地名,也是他們一般生活所必須的那個垃圾焚毀場;向第二層意思是指道德和屬靈的狀況。換句話說,「火」按照我們主在這裏的用法,是指不與邪惡妥協的象徵。革赫拿的火是神的聖潔。最後耶穌對這些門徒說,你們裏頭應該有那樣的火燃燒著,這樣你們就可以彼此和睦。「你們裏頭應當有鹽。」火毀滅那些會敗壞的,卻可以煉淨那些不能被毀滅的。

再看鹽的比喻,看看我們可以瞭解祂的思想多少。鹽可以防止腐敗,保持健康。「健康」一詞,背後含有衛生的意思。「衛生」一詞是指健康的條件,而健康就是聖潔的原則。鹽可以預防敗壞、腐蝕,可以維持健康。鹽也有火的性質。火焰可以無孔不入,燒毀每一種可毀壞的東西,目的是要使那些健康的因素有成長、發展、擴大的機會。「你們裏頭應當有鹽。」

肯先請注意這個相關的教訓。「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基督這裏呼召的,是要他們有服事的熱誠以成全別人。所以與其叫一個小孩子跌倒,不如橫遭暴死還好。祂在這些驚訝的門徒面前高舉一個理想,當時這個理想似乎和他們在路上爭論的題目沒有多少關係。我相信祂在談話的時候,那孩子仍然在祂懷中。雖然這教訓有屬靈的意義,但是這裏祂也可能指的是不要傷害那些初信祂,屬靈生命還在孩童階段的人。祂離孩童不遠,孩童也離祂不遠。祂手中抱著那個普通的孩子,說,與其叫這個小孩子跌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那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

接著祂立刻從這個相關的教訓,就是要有服事的熱誠的教訓,轉而談論到個別的情形。實際上祂的宣告是,這種服事的熱誠只有嫉惡如仇,把一切叫人偏離真理的東西連根拔除時纔能產生。實際上有犯罪動作的是手,但腳帶領人走向邪惡的方向,眼睛叫人產生慾望,這一切都要對付清楚。我們的主在這裏呼召人要有這樣靈裏潔淨的熱情,如果必要的話,把手腳砍斷,把眼睛挖出來。這一切教訓的中心思想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保持潔淨。「你們裏頭應當有鹽。」但願你們裏面有火,就是那種燒毀罪和邪惡的火在焚燒。主的意思就是,除非有這種可怕的聖潔之火在你裏面焚燒,使你有一種熱誠要摧毀生命中一切邪惡的事,否則你總逃脫不掉那最終的革赫拿,在那裏火是永遠不滅的。

我們的主對那些門徒們所說的話是,要逃脫那最終的革赫拿之火,惟一的方法是,要立志先讓那火在你裏面燃燒,以潔淨你的靈魂。這是基督的呼召,要人決志犧牲以求潔淨。希伯來書作者寫道,「你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他的意思並不是敵人刺傷了他,以致於傷口流血。這裏所指的必然是客西馬尼園的經歷。當時祂「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精神的壓力和痛苦太可怕,以致自然界的一切功能都停止了,並且急劇的變化了。鹽!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字眼,它不只是表現了一種道德意義上的更新和得力,實際上它本身就是火,就是地獄裏燒滅罪惡的那火。所以為了要保持靈魂的潔淨和純潔,若是右手、右腳犯了罪,要把它砍斷;右眼犯了罪,也要把它挖出來。

所以我們中間的和睦不是可以經特別安排而得到的,不是聽別人的建議,捐棄個人的偏見就可以得到的。強烈、持久而不受攪擾的和睦,必須建立在用火當鹽來潔淨了的基礎上。「先有潔淨,纔有和睦。」我們的主用這一個顯然希奇的教訓,表明了在神聖的亮光中,祂對他們在路上爭論的題目的看法。祂顯明了一個事實,他們的這些爭論都是因為他們容忍邪惡以某種形式存在他們心中而產生的。無論何處,那一些奉祂名的、自稱跟隨祂的、追隨祂腳蹤的人,如果爭論誰為大,就表示他們的背後有更深沉的疾病存在,不是普通人可以看出來的。這現象顯明了一個事實,在他們爭論的底下是有屬靈和道德上的疾病存在,這病無法用普通藥物治好,必須用火當鹽讓它燃燒,把一切可毀滅的因素完全燒淨。火可以把能毀滅的東西燒掉,但是感謝神,火也可以讓那些健全的因素有發展的機會。

現在我們要追溯引發耶穌講這段話的因素,就是他們的爭論,然後再看約翰的認罪和裏血的含羞。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鹽所產生的和睦是甚麼樣的和睦。我只要提到兩點。

鹽的作用,有先會使野心或抱負發生改變。無論何處,這鹽若發生功用,那種追求為人的野心就會死亡,而服事人與造就別人的熱情就必產生。請注意兩者之間的差別。在一切人類的生活和社會中,不論在那裏,若有人有追求個人為大的野心,就必引起爭論。不論在那裏,若有這種野心燃燒起來,就必摧毀和睦與真正的秩序。這些人的問題是誰最大。甚麼地方有人產生了要為大的願望,那地方卻缺少的,就是我卻講的那種服事和造就別人的熱情。然而,若有人要為人,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這鹽在生命裏,迼火在靈魂裏燃燒的時候,所產生的熱情不是使用權威,而是要服事人。當然沒有人能在仔細讀過這段經文後,而不覺得慚愧的。教會思想到這些理想和耶穌的這個教訓時,沒有一個會不驚訝萬分的。因為我們認清了一個事實,在這方面我們行得太少了。然而感謝神,無論在過去成是在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心中有這種鹽燃燒著,並產生了像神自己那樣的潔淨,而這些人最大的願望是服事。只要有這種服事的願望,那麼最小的孩童他們也肯接受。任何地方若有這種服事的願望,那裏就不會有爭論誰為人的問題。任何地方若有這種服事的願望,那裏就有和睦。

但是這鹽所產生的,不只使野心成抱負發生改變,它還可以擴大人交通的範圍。任何地方若有這鹽發生功用,那裏有關尊貴和地位的觀念都會消失。約翰的問題就在這裏。從他對主認罪這件事,我們看到了他心裏高貴的一面。他對主說,「我們看見一個人。」那人不但試圖趕鬼,而且真的把鬼趕出去了。不是用異教徒的趕鬼方法,而是「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他不按正軌來,他不是教會所任命的職員,也沒有甚麼特別傳承,他是外人。魔鬼!這是出自魔鬼的思想,我不後悔講這麼重的話。一個人若以自己從主得來的特權和尊貴而排斥別人,那就是來自魔鬼的思想。我們的主立刻嚴厲而尖銳的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奉我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耶穌接著所講的就是一個優美交通的觀念。「他不跟從我們。」是的。但是他是幫助我們的。注意,耶穌用的是多數的代名詞,把十二個門徒也包括在內。不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

無論在那裏,鹽若在生命裏血燃燒,尊貴和特權的觀念就會死亡,結果就會擴大交通的範圍,同時也會承認耶穌超越的尊名之偉大。「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這句話吸引住約翰,迫使他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我們的主立刻回答他,祂的答話和祂剛纔所說的內容和思想完全一致,「沒有人奉我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請注意這些話中都有「奉耶穌的名」一語。接著耶穌講的那句話也有「奉基督的名」一語,不過我們的翻譯本沒有把那話裏的味道翻譯出來。「凡奉『你們是屬基督的』之名,而給你們一杯水喝的。」這話直譯讀來很不順口。我們譯為「凡因你們是屬基督的」,實際上意思是「凡奉這名而給你們一杯水喝」,而這名是指「你們是屬基督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他不能不得賞賜。」

由此顯明了耶穌之名的尊貴和超越。那人雖然不跟從我,但是如果他奉我名趕出鬼,那麼那個人就應該包括在我們的交通之中。如此,交通的範圍就擴大了,巡迴傳道的同工增加了。但是除非這鹽、這火滲透並潔淨我們的生命,我們絕不會願意承認這一點。

結束以前,請再看這吩咐,「你們裏頭應當有鹽。」這是針對個人的。「彼此和睦」這是針對一般性的。第一個吩咐是最崇高的;第二個吩咐是後果。我們若要彼此有真正的和睦,當務之急是遵守前面的命令。「你們裏頭應當有鹽。」可是請再讀一遍前面經文的內容和問題,它們可以作為這個教訓更廣泛的背景。只有根據這個人背景,我們纔能瞭解這一個特別的命令。前面經文的內容和問題是甚麼呢?「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它再鹹呢?」這話含義更廣,應用的範圍也較大。這話和以前耶穌所說過的宣言相符和,祂說,「你們是世上的鹽。」耶穌這話包括了整個世界。接著祂就提醒我們,人裏血都應該有鹽,要把鹽的影響力發揮在世界中,而只有我們裏面有鹽,只有我們彼此和睦時,纔能叫鹽的影響力發揮在世界上,我們纔能作使人和睦的人。

這鹽是火,這鹽往往會叫人痛苦、難過,叫潔淨的熱情燃燒,不容許任何邪惡存在我們生命中。我們對這鹽認識多少?惟有用火當鹽,用鹽當火,纔能得到潔淨。而只有以這樣的潔淨作基礎,我們纔能彼此和睦。──《摩根解經叢書》